英國飲食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6:2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國飲食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1

論文摘要:飲食文化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義、使用原料、烹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英譯中式菜肴,不僅僅是語言層次上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層次上的進一步轉換。

中式菜肴的翻譯尤其要注意翻譯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許多中式菜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許多菜點的命名為食客添情助興。比如,許多菜肴常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或帶有民間色彩,或帶有藝術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們審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過菜肴名稱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到中國烹飪的浩瀚繁雜,博大精深。因此,翻譯中式菜肴時我們需要做到“再現源語文化特征和再現源語文化信息”。

一、烹飪文化及烹飪方法的英譯

中國菜烹飪的過程復雜,包括備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練而準確地將中式菜肴英譯,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譯外,還必須對菜的加工、烹飪及其在英語中的對應語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國烹飪,刀工十分講究,歷來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說法,廚師總是因料施刀,根據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橫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對菜的質量有莫大的影響。譬如切豬、牛肉,豬、牛肉是有紋理的,順著文理切,纖維長,炒出來的肉就韌。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時要橫著紋理切。

翻譯工作者為了譯好菜名,應該了解中國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國菜的原料正式開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鱗( scaling)、剝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脫殼(shelling )、腌制(pick-ling)等。去鱗魚譯為(scaled rsh)、去皮肉(skinned pork ) ,剔骨雞(boned chicken)、蝦仁(shelled shrimp)、咸蛋(salted egg)、皮蛋( preserved egg)、酸菜(pickled vegetables),等等。

切中國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絲(shredding) ,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 )、切方塊(cubing )、剁碎(mining)、搗爛(mashing) ,釀( stuffing)等。刀法英譯時往往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或是名詞表達。如:肉片(sliced pork或pork slices )、雞丁(diced chicken或chicken dices)、肉餅(mined meat或meat mince)、蒜泥(mashed garlic或garlic 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 temperatures)

烹飪中國菜,掌握火候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菜的原料結構迥然不同,有的軟,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韌;另一方面,切的形狀各異,塊、片、絲、條,厚薄不等,長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鍋,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使菜鮮美可口,保證菜的質量。中國烹飪的火候有文火(slow rre; 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文武火(moderate temperature )之分。用什么樣的火進行烹飪取決于什么樣的原料和形狀的菜。以雞為例,如果是嫩雞并切片,就宜高溫快炒,這樣炒出來的雞肉鮮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雞肉就會硬而韌。如果是老雞,只能炯或燉,若炒食,雞肉會咬不動。

3.烹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中國菜的烹飪方法很多,為了方便翻譯,可把中國菜常用的烹飪技法作如下分類。

一是煲、煮、燉。煲、煮、燉的共同特點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溫,使食物變熟。煲(stewed ):把食物放人一個煲中,加水加溫煮。如,煲牛脯( Stew Brisket or Stewed Brisket)。煮(boiled ):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鍋里煮。如,煮雞蛋(Boiled 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 boiling/quick一boiling and slow一boiling)兩種。燉( stewed ):垠煮食品使之熟爛。如,燉肉(Stewed Pork ) 。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處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將油置于鍋內,加高溫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譯為英語時均用場( - ing)一詞,只是加不同的修飾語。煎(fried or pan一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黃。如,煎魚(Fried Fish)。炒(sti;一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魷魚(Stir一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譯卻是Scrambled Egg,不譯Sti:一fried Egg。另有一詞是“爆" ( 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種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 Beef )。炸(deep一fried ):把食物放進滾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一fried )、軟炸(soft 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 deep一fried)之分,翻譯時,一般均譯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 Spareribs)。

三是燒、炯、扒。燒(braised ):先用油炸,后加進醬油等作料燒。如,紅燒鯉魚(Braised Carp with Brown Sauce )。炯( braised ):緊蓋鍋蓋,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燉爛。如,黃炯鴨塊( Braised Duck with Brown Sauce )。扒(stewed or braised ):用文火將食物喂或燉爛。如,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 。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處是食物與明火直接接觸或放在鐵架上燒,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 ):用火或熱氣使食物變熱、變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 )??? roast , barbecued ):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鴨( Roast Duck,這是唯一不用過去分詞的譯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熱使食物變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釀(填)。蒸( steamed ):利用水蒸氣的熱力使食物熱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Flour) 。熏(smoked):用煙熏來調制食品,使其有一種特殊味道。如,熏魚(Smoked Fish)。灼、余( scalded ):如,白灼基圍蝦 ( Scalded Shrimps ) ,永花生米(Scalded Peanut ) 。釀、填 ( stuffed ):如,釀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 ,酉良 卿魚(Stewed Carp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以上列舉的是中國菜的一些主要烹飪方法。只要熟悉這 些技法,翻譯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飲食文化與菜肴英譯的技巧

現今的中國菜肴英譯方法普遍采用音譯、直譯(寫實)、意譯(寫意)和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但有一趨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寫意”型,也就是另一意義上的“寫實”型,一味摒棄菜名中代表中國飲食文化的“行話隱語”,只圖使人了解菜式的實際意義,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華,有人說這樣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復雜古怪的菜名搞的一頭霧水,食欲大減。筆者認為大可不必,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僅會使食客食欲大減,而且還會使對中國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國朋友們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譯,應盡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從保留中國文化色彩與中菜命名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中菜英譯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謂的“寫實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譯法。中國飲食資源極其豐富,烹飪方法更是難以計數,大都是國外未必有的,所以在這一情況下直譯當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這一觀點在現今翻譯界也是大都認同的。如:

清蒸甲魚Steamed Turtle菠蘿鴨片Sliced Duck with Pine-apple紅燒全魚Fish with Brown Sauce香菇蒸雞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此類菜名的英譯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烹飪方法一般以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出現;二是一個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種原料,翻譯時一般譯作“烹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絲Stir一fried Shredded Beef with Green Pepper。三是一個菜式中,如采用特別的醬料和作料,可在譯名后加“within +醬(作)料”。例如:油浸紹魚Steamed Pomfret in Oil;蠔油雞球Chicken Balls with Oyster 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譯出來。如:蟹粉魚唇Shark’s Lip with 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譯過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飪技藝和風味。此類菜名可有三種譯法。一是直譯地名原料法。如:廣東香腸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風味時,英譯時可在地名后加style(風味)。如:京醬牛肉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 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為地方特產時,其譯名為: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鴨Steamed Nanjing 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處的特別獨到有名,英譯時即使原菜名中無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粵菜有一名菜叉燒,是香料腌制的一種烤瘦肉,為廣東特有。如果譯為一般的烤肉,譯文就未盡菜譜之意。因此,叉燒可譯為Roast印iced Filletof Pork ,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洲燒雁鵝,可譯為ChaozhouRoast Goose或Roast Goose,Chaozhou Style。

第三,中國獨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譯,音譯法是得到普遍認可的。如餃子、粽子、點心、鍋貼、測羊肉都可音譯為Jiaozi,Zongzi , Dianxin , Guotie , Shuanyangrou,再輔以簡明解釋。

第四,以藥膳命名者。中藥是我國獨有的寶貴財富,自古 以來,人們就知道與飲食巧妙的結合起來,制成藥膳,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藥膳的營養、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壽的作用,各大餐廳飯店里均有藥膳菜肴。做好此類菜名的英譯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常見的藥膳菜肴有:構祀粥,西洋參燉雞,雙鞭壯陽湯,杜仲腰花,當歸燉羊 肉等。藥膳菜名的翻譯有一定難度,因為絕大多數中藥材沒有相對應的英文名,如果直譯為拉丁學名,如把當歸譯成Angeli casinensis,天麻譯成Gastrodiaelata,絕大多數食客不會知道是什么藥物,更不用說知道它們的療效和滋補作用了。所以,我們應簡譯藥名,除少數相應英文名或較為熟悉幾種藥物外,一般都譯作herbs(藥草),如“天麻燉雞”可譯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將療效及滋補作用譯出附在菜名后面。對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藥,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譯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將其譯為ox一tail,采用委婉語,以求與中文“牛鞭”的委婉語一致,筆者認為是可取的。

第五,以歷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譯。在中式菜肴中,有 一部分是由某個人創始,或與某人有關,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 東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則是與某個歷史 事件或傳說有關而直接以該事件或傳說而命名,如佛跳墻、大救駕(安徽壽縣名點。傳說趙匡胤圍困壽縣九個月才得以占領,進城后勞累過度致病。廚師以豬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圓餅進呈,趙食后不久即康復。趙匡胤當皇帝后,賜該點心名“大救駕”。這類菜名一般比較復雜,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譯法為定則,應當靈活處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這些深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典故,讓外國食客吃得香,“想”得美。這類菜名的英譯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辦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譯或直譯,菜名用直譯方法。例如:東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麻婆豆腐MapoBean Curd宋嫂魚羹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叫化雞Beggar’s chicken;在譯名后還可以輔以典故的解釋,如“宮保雞丁”,傳統譯法通常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雖然后面括號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該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反不如譯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直譯法輔以簡單解釋的方法。 二是以傳說、典故命名者,傳統譯法也是按“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該菜式的原料及烹調方法,然后用括號加上該菜的直譯。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反賓為主的做法,只讓外國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淺文化層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讓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層次的內在表現放在了次位,其實這些外在表現客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內在表現你不講,客人是無從知曉的,而這內在表現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種譯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譯或音譯,保留濃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號里輔以“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墻”,原先譯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 );不如譯作Fotiaoqiang一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tiles cooked in emb。二),這樣豈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還有前面講的“大救駕”,譯作Dajiujia—A Kernel Pastry Snack of Shouxian ( A town),that once came to the rescue of an Emperor。

三是由于這類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內涵,短短的菜名翻譯無法解釋得透徹,劉增羽先生的意見頗有道理,“在英譯名之外再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說明”,以便食客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隨著當今世界學漢語的熱潮再次升溫,像此類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譯后解釋的方法,如上所說的佛跳墻、大救駕、東坡肉等。

第六,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者及以吉祥語命名者。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如意”、“芙蓉”、“翡翠”、“元寶”、“荷包”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鳳凰展翅”、“祥龍獻瑞”、“龍鳳呈樣”、 “鴛鴦魷魚”、“芙蓉雞片”、“元寶魚翅”、“翡翠妒魚卷”等。菜 名悅耳動聽,象征著吉祥如意,榮華富貴。以吉祥語命名的菜 名往往用來表示祝福,多用于節日、生日、結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國人民趨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山東名菜。由二十多種原料組成,主要有海參、鮑魚、魚肚、雞、鴨、冬菇、菜心等。在山東各地多用老年壽誕、新婚喜慶、嬰兒滿月、合家團圓的喜慶宴席,以取吉祥之意)。這類菜名還有”老少平安’。等:此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比如“鳳凰玉米羹”中的“鳳凰”,不譯成英語意為長生鳥的“鳳凰”( phoenix ),而轉譯作其真實原料“雞蛋”( egg ),甚至于粵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轉譯為所謂真面目的“’雞蛋”。如此,“鳳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雞蛋牛肉羹”中的雞蛋在其中也無法使人聯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將“鳳凰玉米羹”譯作Phoenix ( egg ) Corn Thick Soup ,“西湖牛肉羹”譯作West Lake ( egg) Beef Soup較好。還有人將“鳳凰拼盤”譯作Assorted Cold Dishes in the Shape of a 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還有一個“龍虎鳳大燴”,人們一般將“龍虎鳳”轉譯為三種原材料“蛇貓雞”,即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筆者認為,這種譯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龍虎鳳”,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卻譯作“蛇貓雞”下三濫般的名字,所以還是譯作Soup of Dragon ( snake ) Tiger ( cat ) and Phoenix ( chicken)好。有人認為“一卵孵雙鳳”不可譯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應譯作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為什么不把二者結合起來呢?譯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 (tow 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 )。還有含有“芙蓉”這類美麗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雞片”、“甜芙蓉燕窩”、“出水芙蓉鴨”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轉譯為其原材料“蛋白”( egg一white ),不能不說是使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減魅力。有人將一芙蓉海參”譯為Sea Cucumber in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H363SCUS,將“鴛鴦菜湯”譯為W ater一shield with Floating Manda-rin Duck就很貼切,有美感,筆者認為很值得借鑒。以上談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語命名的中菜的譯法。人們通常采用意譯為主,后加注釋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譯為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而從我們關于中國文化與中菜英譯的關系來看,使人們領略到更深層次文化的內在表現顯得更加重要,所以譯出菜名所蘊含的祝福含義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譯為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 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還有菜名“全家?!北憧勺g作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stewed assorted meats/hotchpotch,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chicken,duck,fish ball, 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第七,以一些美麗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對于這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認為可摒棄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韻味,而只要使外國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筆者認為這只是停留在表現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認為“白雪映紅梅”(蒸蝦蟹肉餅,面上點綴著蟹卵)不可以譯作Red Plums Reflected on White Snow,要譯成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華玉樹雞”(浙江金華特產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樹,即火腿青菜雞)不可以譯成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要譯成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翡翠蝦仁”只可以譯成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Peas;“百花釀北菇”應譯成Mushrooms Stuffed with Minced Shrimps ;“雪積銀鐘”應譯成Stewed Mushrooms Stuffed with White Fungus;“雪耳余架裝”只能譯為Scalded White Fungus wish Veiled Lady ;“螞蟻上樹”應譯成Bean Vermicelli wish Spicy Meat Sauce。這類譯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麗豐韻,要么扭曲這種美麗豐韻,都是對中國美文化的損害。筆者認為可以找到保留這些美麗豐韻的方法:

白雪映紅梅Red Plums Reflected White Snow( 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華玉樹雞Sliced Chicken with Golden Flower(Jinhua ham)and JadeTree(greens)翡翠蝦仁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Jade ( peas )百花釀北菇North Mushrooms Stuffed with Flowers( mined fungus) 雪積銀鐘White一snow on Silver Clock ( stewed mushrooms staffed with fungus)雪耳余架裝White一snow Ear Lady ( scalded white with veil)螞蟻上樹Ants Climb Tree ( bean vermicelliwith spicy meat)有人將“紅燒獅子頭”譯為Lions Head Casserole ,“白雪蟹斗”譯為Snow一white Crab in Shell也是絕好的例子。

篇2

關鍵詞: 中國菜譜 文化 翻譯策略 歸化 異化

引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外交流日愈頻繁,中國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中國菜名作為傳遞飲食文化的負載詞,生動、優美,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因此,使用正確策略并準確翻譯中國菜名,對促進和繁榮中外文化和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語言和翻譯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特征之一,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價值的總和。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現象,每個國家都有特定文化,不同社會群體具有不同的文化,同一社會群體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文化也有變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研究成為翻譯領域新的方向。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存在于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方方面面。形成和發展文化的因素有許多,比如語言、宗教、價值、教育、政治、法律,科學技術等。其中,語言對文化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英國學者Susan Bassnett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給出了生動的描述:語言是文化的心臟,語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能量源源不斷[1]。要了解一門語言,必須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反之亦然。語言根植于文化,反映著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文化和翻譯的緊密聯系。翻譯不僅是純語言活動,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橋梁。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和兩種文化的移植。在今天國際交流步伐加速的情況下,從文化視角研究翻譯成為新的趨勢。好的翻譯應該是同時把源語文字和文化意義傳達到目的語當中,使得目的語讀者能擁有和源語讀者相同的體驗。翻譯的意義在于促進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通過對其他文明的文化發展的了解,豐富自己的文化[2],這使得人們更能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3]。

二、中國飲食文化和菜名分析

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物質。飲食文化不僅僅指食物本身,更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文化的一部分。飲食反映文化,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表達形式[4]。正如文化的特點,不同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特點。在全球各種各樣的菜肴中,中菜以獨特風格在世界享有美譽。中國菜肴同時是一種藝術――色、香、味、型、意,傳達著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

菜名作為菜肴一部分,在傳遞信息和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有著鮮明特色,這種獨特性也存在于菜名中。難怪有些美國人說,吃中國菜肴確實是一種享受,不僅可以犒勞自己一頓美餐,而且可以有機會欣賞菜肴的名字[5]。悠久的中國文化及多種多樣的菜肴意味著菜名的文化性和多樣性。中國的菜肴命名方式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以“自述”方式命名。

在中國菜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菜肴是根據材料、配料、烹調方法、容器、顏色、形狀、香味、口感和地名來命名的。這類菜名屬于“自述”方式,即食客可以沒有障礙地直接從名稱中了解菜肴。比如:“松仁香菇”、“蜜汁鴨胸”、“白灼時蔬”、“汽鍋雞”、“北京烤鴨”等。

(二)以修辭方式命名。

修辭常常制造出生動的效果,引發想象。因此,在中國菜名中,修辭的使用可以進一步美化菜肴,激起食客的食欲。比喻、類比、諧音、縮寫等修辭方法經常用在菜肴命名中,傳達出文化背景。材料、烹飪方法、顏色、味道、形狀等常常是被描述的對象。如:“松鼠黃魚”、“太極芋泥”、“金玉滿堂”、“螞蟻上樹”、“天長(腸)地久(韭)”、“炒三冬”等。

(三)以人名、典故和傳說等命名。

這類菜名借鑒了典故、歷史或傳說來傳達其文化內涵。比如:“大救駕”、“霸王別姬”、“佛跳墻”、“過橋米線”等。此外,有些菜名以人名來命名,以此紀念和歌頌發明菜肴的人,或歷史上相關的人物,這也是中國菜名的特點之一。例如:“毛氏紅燒肉”、“麻婆豆腐”、“東坡肉”和“宮保雞丁”等。

三、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

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有兩個基本策略:歸化和異化,孰優孰劣一直是翻譯界爭論的焦點。早在1813年,德國神學家兼翻譯家F.施萊爾馬赫提出,在翻譯中,譯者要么盡可能地不打擾原文作者,讓讀者向原文作者靠攏,要么盡可能地不打擾讀者,讓原文作者向譯文讀者靠攏[6]。在施萊爾馬赫的基礎上,1995年美國著名翻譯家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歸化翻譯指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策略。它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運用易于接受的目的語文化表達法,使譯文通俗易懂。異化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以源語作者為中心,盡力再現原文的異國情調,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語文化。奈達是歸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 “最切近的自然對等”,提倡動態對等,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使源語文化在目的語讀者中產生相同的反應。韋努蒂作為異化的代表人卻認為翻譯應該強調源語文化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性,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7]。譯者需力求再現的正是原文本中那些“詆毀”或抵制目的文化中盛行的形式和價值觀念的特征,因而允許譯者忠于原文本的某些方面但仍參與影響目的語文化的變革[8]。

翻譯策略的選擇受到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及讀者需求的影響與制約??紤]到不同的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及讀者對象,歸化和異化都在目的語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存在價值[9]。從表面上看,歸化的譯法是把兩種文化和語言的距離拉近了,異化的譯法造成了兩種文化和語言之間的扦格,但通過對語言翻譯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的考察,我們發現,歸化的譯法恰恰是把一種文化和語言與另一種文化和語言隔開了,即使后者多少能獲得前者的某些信息,也是殘缺模糊的,兩種文化和語言之間基本上還是互不相干。異化的譯法則有利于兩種異質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和滲透,促進它們之間的融合[10]。

在中國近半個世紀中,歸化翻譯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最近二十年,由于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影響,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中國在國際地位的提高,異化翻譯的重要性日愈凸顯。孫致禮在《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一文中明確提出,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準確而完整地傳達原作的“思想”和“風味”,主張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爭取異化;在難以異化的情況下則應退而求其次,進行必要的歸化。簡而言之,可能時盡量異化,必要時盡量歸化[11]。

中國菜名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的體現方式之一。在選擇翻譯策略的時候,歸化讓西方食客在享受美食的時候沒有任何理解障礙,因此常常成為譯者的首選。但從中國菜名的特點看,菜名翻譯不但是告訴食客吃什么,而且是一項傳播中國文化的活動。并且,由于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今天的西方食客已經不再滿足于知道食物本身,而且好奇并樂于了解菜肴的美學和文化意義。因此,用異化翻譯中國菜名不僅有利于保護和發展中國語言文化,而且能夠豐富英語語言文化,促成全球文化多樣化。

四、 歸化和異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運用

(一)異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應用

用于異化策略翻譯中國菜名的具體翻譯方法有:直譯、直譯加注解、零翻譯及零翻譯加注解。

1.直譯

直譯可以最大限度以保持源語言的文化特色和美學價值。直譯并非死譯。雖然西餐和中餐大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相似之處。比如說,中餐以其精細的烹飪方法和種類繁多的烹飪材料著稱,但烹飪方法諸如燉,煮,煎,炸和許多烹飪材料等也為西方人所熟知。而且,在中國菜譜中,很大一部分菜名是屬于“自述”性的――以烹飪方法、材料、顏色、香味、地名等命名。在這些情況下,只需使用直譯。比如:

松仁香菇 Black Mushrooms with Pine Nuts

姜汁鮮魷 Fresh Squid in Ginger Sauce

軟炸里脊 Soft-Fried Pork Tenderloin

砂鍋滑雞 Stewed Chicken and Vegetables in Casserole

北京烤鴨 Beijing Roast Duck; Roast Duck,Beijing Style

2.直譯+注解

正如上文談及,有些中國菜名包含了非常鮮明的中國語言和文化特色。因此,有些時候要找到相應的英語語言來描述是不大可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完全用直譯的方法,就會讓那些并不熟悉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西方人產生誤解或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翻譯文化元素多的菜名時,直譯加注解的方法比較可行。例如:

糟溜三白 Sautéed Three White Slices

(Chicken,Fish and Bamboo Shoots) with Rice Wine Sauce

螞蟻上樹 Ants Climbing the Tree

(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東坡肉 Dongpo Pork

(Stewed Pork Invented by the Famous Poet Su Dongpo in Song Dynasty)

夫妻肺片 Couple’s Beef Lung Slices

(Sliced Ox-Tripe and Tongue with Hot Sauce,Created by an Industrious and Innovative Couple)

全家福 Happy Family

(Mixed Meat & Vegetables)

天麻燉雞Stewed Chicken with Gastraodia Turber

(Gastraodia Turber is a kind of herbs,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3.零翻譯和零翻譯+注釋

零翻譯是異化策略的一種特殊的翻譯方法。它將源語和源語文化直接移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中。中國菜名中,有一部分為中國語言和文化所獨有。要將這些獨有的元素精確地譯入英語語言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現在這樣快速發展的世界中,我們可以通過零翻譯加強跨文化交際。從交流的角度看,它易于理解,不失為一種節約時間和空間的好方法。例如:豆腐―― Tofu,油條 ――Youtiao,餛飩――Won Ton,粽子――Zongzi,燒賣――Shaomai。

上述例子屬于中國傳統食品,已經被絕大多數的西方人接受,不需要注釋說明。但如果說菜肴名稱相對陌生的話,相關的注釋就是有必要的。例如:

佛跳墻 Fotiaoqing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木須肉 Moo Shu Pork

(Fried Pork with Scrambled Eggs and Fungus)

(二)歸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應用

歸化翻譯使得譯文順暢易懂,但這樣的順暢卻是以丟失源語文化元素為前提的。這并不意味著異化翻譯在中國菜名英譯中是完全可行的。當異化有可能產生歧義或者無法恰當傳達出中國文化時,可選擇歸化。

一般用于歸化的方法是意譯。意譯放棄了源語中難理解的文化障礙,采取“意對意”,而非“字對字”。在翻譯中國菜名時,意譯放棄了某些漢語的語言特色和文化意象,在英語中尋求對等。因此,意譯是在直譯不能使用的時候的第二選擇。例如:

紅燒獅子頭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琥珀核桃 Honeyed Walnuts

九轉大腸 Braised Intestines in Brown Sauce

水晶鴨舌 Duck Tongue Aspic

結語

全球化及因特網的廣泛使用,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交流。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今天的人們不僅僅滿足于自己熟知的文化,更好奇于其他異質文化,作為一個譯者,應該相信讀者的能力并提供他們欣賞源語文化的機會。 “我們的譯論家應該很清醒,不要盲目跟隨某些英美譯論家的論調。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我,每個人有責任捍衛民族文化的自” [12]。因此,在中國菜單翻譯中,應該采取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保護并發展中國語言文化,促進世界文化多元化。

參考文獻: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2.

[2][4]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85,97.

[3]Bassnett,Susan,and 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London: Cassell,1990,48.

[5]徐熊.美國飲食文化趣談[Z].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

[6][7][8]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12-13.

[9]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第2,12.

[10]譚惠娟.從文化的差異與滲透看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中國翻譯,1999,第1期,46.

篇3

一、素食主義簡介

(一)素食主義定義及其分類

素食主義者,俗稱“吃素的”,即只吃蔬菜而不吃葷菜的人。素食主義是一種飲食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稱為素食主義者。他們不食用一切有生命和感情的動物之肉,包括家畜、飛禽、魚類、海鮮等,但一般可以食用蛋、奶、黃油、奶酪等奶制品。

素食主義可以說世界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素食主義人群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嚴格素食、蛋奶素食、健康素食、動物保護主義素食等。

(1)嚴格素食 :嚴格素食主義者不但不食用任何有生命動物的肉,而且連蛋、奶制品甚至蜂蜜都排斥在外,也就是說,只靠植物類食品維持生命,凡來源于動物的食品一律不沾。除了食物之外,嚴格素食主義者也不使用動物制成的商品,例如皮衣、皮鞋、皮帶、皮包等皮制品和含動物體成份的化妝品。

(2)蛋奶素食: 蛋奶素食也稱為"不嚴格"素食,這類素食主義者不吃肉,但會食用奶類蛋類和其相關產品,像奶酪、奶油或酸奶以及蛋類。

(3)健康素食主義:新素食主義者并非完全拒絕葷食,他們堅持的是基本吃素,堅持動植物食品混食的飲食原則,這也是他們和傳統吃素的飲食的最大區別。

(4)動物保護素食主義:為了保護動物和生態環境,動物保護素食主義反對屠殺飼養或野生動物,拒絕肉食,他們大多崇尚有機食品和天然營養產品。

(二)素食的緣由

(1)宗教因素

可以說大部分素食主義都是由原先的雜食主義轉到素食主義的,這就和素食的緣由大有關聯。

國內本土的佛教從古至今都大講素食修行,佛教主張不殺生,按照六道輪回的理論,人與動物等會互相轉生,因此動物也可看作是暫時墮落的人,殺害它們、吃它們的肉是太不慈悲的事情。

基督教在舊約的創世紀中提到“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唯獨肉帶著血,那就是他的生命,你們不可吃!”基督教提倡人們不要殺生,有早期的素食主義的觀點。

印度教同樣是奉行素食主義,素食主義作為非暴力、不殺生(ahimsa)教理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之中,印度教的《摩奴法論》中說:“不殺生是無法獲得肉食的,鑒于殺生違反了ahimsa 的原則,所以人應該放棄肉食。”

伊斯蘭教的圣典《古蘭經》中,真主對人們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非誦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觚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們吃在神石上宰殺的;禁止你們求簽,那是罪惡……?!币了固m教講究的是特殊的飲食觀念,把不潔凈的食物剔除掉,以潔凈信徒的生活。

倡導素食的宗教還有很多,如:古希臘的奧爾弗斯教,畢達哥拉斯教等。

(2)健康

現代社會,以大量肉食為代表的飲食方式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正在逐漸威脅人類的生存?!案毁F病”人群日益增多,腫瘤,癌癥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動物種族的數量日漸萎縮,自然環境被不斷破壞,瘋牛病、非典、禽流感、甲流接踵而至……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開始了對“吃”的反省。如何吃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一個社會現象,涉及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甚至關系國計民生。

(3)其它緣由

對于素食的緣由,有一些人是出于對動物的保護,他們為了保護動物的權力,提倡萬物平等,而呼吁人類不要食用動物,而且也提倡減少動物皮毛等產品的使用。

也有人出于對環境保護而提出素食主義的,認為素食能夠引導低碳生活,從而為地球生態做出貢獻,使地球生態環境朝良性發展。

二、素食主義的發展

《地球公民》中有句話,真理被人接受往往經歷3個階段:嘲諷―極度反對―逐漸接受。素食主義雖然還未被大家公認為真理,我覺得最終會被大家所接受并且踐行。

素食主義運動正式誕生于1809年英國的曼徹斯特。當時,有一些基督教教會的成員一起發誓禁食酒肉。1847年,這個修行團體脫離了教會并成立了素食者協會。隨后在80年代早期素食協會的成員發展到超過2000人。1889年英國估計有52個素食餐館,其中有34個在倫敦。1889年甘地成為倫敦素食協會的一名成員。同一時期,素食主義運動也相繼在其它西方國家開展起來。美國于1850年,德國于1867年,法國于1899年分別成立了素食者協會。1908年,國際素食者聯合會在北愛爾蘭成立。1949年,美國素食者聯合會成立,1960年,美國嚴格素食者協會成立,它們都被國際素食者聯合會接納為分支機構。

如今,全球襲來素食風潮,世界素食人口持續增加,特別是在歐美國家,素食已經成為一種時尚。2012年7月的一項蓋洛普(Gallup)民意調查顯示,5%的美國成年人認為自己是素食主義者,而自認為是純素食主義者──不吃一切肉類和奶制品的人──的人口比例為2%。六分之一的英國人已經開始吃素,素食成為社會主流的一部分。意大利素食者比例是8%,450萬。德國8%,700萬,素食連鎖店遍布大街小巷。在印度,由于各種主張素食的宗教十分盛行,素食者一億五千萬,使之成為世界上素食人口比例最多的國家。香港,200多家素食館生意興隆。臺灣,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吃素。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20%的運動員都是素食者。我國的素食熱潮正如雨后春筍,不斷成長,全國有200多家素食餐廳,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都市。北大,清華,中山,浙大等高校出現了素食窗口或學生素食組織。由此可見,人們的素食健康,愛護動物,環境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

三、素質主義的益處

我所提倡的素食并不是讓你“永生不知肉味”,而是讓你樹立一種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的理念。經過科學的調查和數據分析,素食主義有很多益處,如下所述:

(一)素食與生態環境

聯合國報告指出:畜牧養殖業是造成當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的主因之一。根據研究數據表明,畜牧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所有的車,卡車,船,火車與飛機的總排放量。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一氧化二氮有65%來自肉食,而一氧化二氮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96倍;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甲烷有37%來自肉食,而甲烷的溫室效應為二氧化碳的23倍。肉類的生產,包裝,運輸和烹飪所消耗的能量要比植物性食物多很多,其對引發地球的溫室效應為所占人類行為的比重高過25%。此外,肉類生產消耗著大量的資源與能源,制造了大量的水污染,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并且不斷增加著對玉米,豆類和其他谷物的浪費,而這種浪費要由砍伐熱帶雨林而開墾耕地來彌補,這樣一來,造成了環境破壞,也使生態失去了平衡。面對如此嚴重的社會現實,人類必須立即采取行動才能挽救。如果大多數人采取素食,或者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加入素食的隊伍,那么我們的生態環境會逐步有所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的健康都會朝有益的,可持續的方向去發展。

(二)素食與國計民生

畜牧業是毀林的主要驅動因素。畜牧業占用了全球陸地面積30%(除去凍土面積)。亞馬遜平原有70%的森林用來放牧,砍去樹木的土壤失去穩定性,土壤遭到大量的牛羊踐踏,導致土壤硬化板結,造成大范圍土地沙漠化。如果我們停止肉食的話,只需30%的土地,就可以喂養我們所有的人口,而且無須使用化學肥料。土地將得以再度喘息,恢復生機與活力。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顯示:一公頃土地能喂養的人數,是22個吃土豆的人或19個吃大米的人。但如果吃肉的話,就只能養活2個吃羊肉的人或1個吃牛肉的人。

地球上有將近十億人正在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之苦,每年有四千萬人死于饑餓,其中大部分是小孩。盡管如此,世界上卻有36%的谷物,74%的大豆不來供應人吃,而是用來飼養牲畜。在美國,牲畜就吃掉了70%的谷物收成。目前全世界用于喂養牲畜的谷物足以供20億人食用。吃素每年可節省7億噸谷物,這將是全球糧食的一半。不僅如此,畜牧業是對地球日益稀少的水資源破壞最大的部門之一,直接導致地球水污染,富營養化和珊瑚礁的退化。一公斤的牛肉耗水量為20000公升,雞肉為3500公升,黃豆是2000公升,米為1912公升,而小麥只需900公升,馬鈴薯更少,只要500而已,牛肉是其40倍。這是很鮮明的對比。

素食主義可以流行起來的話,從小的方面講,不僅緩解世界性貧困問題,也會減少了水資源污染和破壞。從大的方面講,素食關系著國計民生,也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三)素食與營養健康

說到營養,有很多人認為如果只吃素,也許會造成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最終造成營養不良。但經過權威的科學研究,事實卻剛好相反。哥倫比亞大學韓汀博士和瑞典科學家林內指出:人類身體構造天生為素食設計,牙齒和曲腸都是用來咀嚼和消化谷類和植物的。植物的營養是第一手轉化自太陽的能量或蛋白,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蔬菜中的鈣質就比牛奶中鈣質更好被人體利用,用蔬菜代替動物制品來補充蛋白質,能非常有效的降低人體鈣質的流失,這也是素食者比肉食者擁有更強壯骨骼的原因。

另外,素食可以降低體內的酸性,從而使身體呈弱堿性,達到降低膽固醇、血壓的含量,并減少癌癥的發病率。素食可以增強免疫力,減輕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可以使體魄更加的趨于自然的平衡。

所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有利健康,也最能有效控制和預防慢性疾??;而已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各種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中風,腫瘤等。肉食者過于肥胖的幾率,比素食者高出9倍。素食者比非素食者平均壽命高達15年,有效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預防中風,改善動脈硬化,降低五成心臟病風險,強化免役系統,預防許多種類的癌癥。2012年上海市調查了100多位百歲老人,也大多以素食為主。

(四)素食與道德

《地球公民》中有句話,“如果屠宰場的墻是玻璃的,那所有人都能變成素食者。”我們餐桌上吃的牛羊豬肉,它們生前在屠宰場受到的是怎樣的虐待和?它們死前又是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掙扎?我們又是否知道豬在被扔進滾燙的沸水中褪毛時還沒有死透?我們又是否聽到過屠宰場中垂死牲畜發出的凄厲哀嚎?天下眾生皆平等,人們有什么權利如此的對待動物?……正如我們的身體在恐懼、憤怒或緊張時會得病一樣,動物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體內會產生極大的生化異變。當它們見到同類慘遭屠宰,為了活命而極度掙扎時,體內的多種荷爾蒙尤其是腎上腺素, 會異常分泌,死后,大量的荷爾蒙便留在了肉中,隨后毒害食用者的身體。美國營養機構早已指出:動物死尸是富含大量毒素的物質。為了防腐,肉類中的化學添加物(比如硝酸鹽等)及食肉者腸內微生物的變異,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人類大量的食用動物,不僅無視了動物的生命以及權利,甚至也危機了人類自身。所以,不管是為了保護動物還是人類自身的安全健康,素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五)素食與智力

英國科學家在8170名參與試驗者發現:經常吃肉會導致智商下降。兒童時代智商較高的,由于偏好肉食,其智商沒有太大提高。而喜歡進食蔬菜的兒童,智商有明顯的提高。各種調查結果顯示:素食兒童一般較少病痛,智力較高,壽命較長,人跡關系較佳,精神與耐力也較佳。

很多世界名人也都是素食者,并且他們從中獲得很多益處。愛因斯坦,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曾說:“如果全世界都采取素食,就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而美國的發明之父富蘭克林說:“我拒絕吃肉有時會造成不便,經常有人說我是怪人。但吃素這種負擔較輕的飲食,使我的思緒越來越清晰,理解的速度也更快。”智商最高,超過200的達芬奇則說:“我在年輕的時候便開始吃素?!眾W運會獲得9枚金牌的卡爾 劉易斯很明確的表示:“實際上,在田徑賽中,我最好的參賽成績是在吃素后的第一年?!辈还苁乔珊线€是素食與智力真的有一定的關聯,仍然需要科學的進一步驗證,但是素食對人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

四、總結

篇4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小學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征。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漢語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于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辟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別強調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于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于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文化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愿、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民族的差異的背后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于小學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于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頻,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窗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夸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游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么想辦法呢?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后,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紹萬圣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了解這些節日知識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欲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環境??梢赃x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只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有很好的鍛煉。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后,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可以選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系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并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么,我為什么喜歡它,并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制作宣傳海報和貼圖。

3.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滲透文化

(1)設立文化墻

建立班級文化墻,通過這個小小的一面墻認識和傳遞世界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在班級的一面墻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結合教材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之余,通過閱讀拓展文本知識與文化。在學習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學中,我們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不同意味的圣誕節;②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關于圣誕襪的傳說;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誕老人嗎?;④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誕祝福英語等等。

(2)建設文化角

這是個在黑板的某個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盡管他是個小小的角落,卻也是輸入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以“及時、直觀、有趣”而讓學生喜歡?!凹皶r”是指教師和學生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內容,學生面對的文化知識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時刻面向學生,隨時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每天一句英語諺語、勵志語言或者英語繞口令等,那迎面而來的文化氣息,自然而然就被學生捕捉到了。一種文化的氛圍也就在課堂中漸漸彌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實勝于雄辯),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勞而獲),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繞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這樣的文化角就像是一個個朋友在同學生進行文化的交流。這個小小的角落讓人感覺到角落雖小,而意義極大。

4.比較文化差異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理解

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隨著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和國際接軌時,不要忘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人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意識教育。

(1)節日文化差異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其實西方還有許多節日如降靈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懺悔節等我們不是很熟悉種景象。中國的“四時八節”與氣候的變換聯系在一起的,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等。

(2)姓名差異中國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約翰·維爾遜,維爾遜是姓,約翰是名。我們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軍,李是姓,軍是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

篇5

席卷歐洲的土耳其烤肉

相比起冷冰冰、標準化的麥當勞漢堡以及炸雞,土耳其烤肉無疑是更人性化的存在。在等待的間隙,看著肉從巨大的、旋轉的烤棒上被劃下來,流著香噴噴的肉汁,口水就止不住往出流了。

土耳其烤肉屬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的土耳其菜系,又名清真菜系。正宗的土耳其烤肉是以牛羊肉、雞肉、魚肉為食材的。(世界三大菜系:中國菜系、土耳其菜系、法國菜系。)

采用獨特制作工藝的土耳其烤肉,利用專業的旋轉設備,以電為能源,微波穿透輻射為原理,肉類烤制、可視性強、現場制作而風靡歐洲各國,成為各國街頭休閑快餐食品主流。土耳其烤肉利用十余種調料對牛、羊、雞等肉類進行浸泡腌制后,采用旋轉式烤肉機,電加熱烤熟后從烤肉柱上一片片削下,佐以沙拉、配料裝入特制的面餅中。

在歐洲,土耳其烤肉店一般都沒什么富麗的裝潢,廣告牌幾乎就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二線城市的水平。如果不外帶的話,不銹鋼或者木質的桌椅能稍微歇腳、坐下來慢慢吃。一切都很簡單,甚至還有些踏實的溫暖,偶爾柜臺后會有眉眼深邃的土耳其小帥哥跟你聊上兩句。

這樣的土耳其烤肉店,在歐洲的大街小巷不計其數。在德國更甚,在任何一個街角,走上兩步總能看到一家。流行的原因很簡單,價格便宜量又足,味道也不錯。這個風潮甚至刮到了世界各地,在北京,土耳其烤肉帶著幾絲異域風情,正在攻陷由煎餅和烤腸統治的街邊小吃界。

二戰后在德國流行

土耳其烤肉的流行離不開德國,由于二戰后土耳其移民在德國增多,土耳其烤肉也隨之開始流行,并且有了西式的創新。如醬汁和里面沙拉的大眾化、品種多元化等。土耳其烤肉通常是牛肉、羊肉,或者更健康的雞肉,加上新鮮的蔬菜沙拉(可以是圓白菜、黃瓜、洋蔥、胡蘿卜、番茄等,自己按喜好搭配),澆上自選的醬汁(可以是辣醬、美乃滋、黃芥醬或者調味的酸奶),裹著暖烘烘的皮塔餅或者卷餅遞到你手中。

在歐洲土耳其烤肉集大成之地柏林,土耳其烤肉更是成為了一種登上窮酸文藝青年們飲食圣地的食物。雖然依然頂著謙虛的“街頭食物”的頭銜,但在著名的土耳其烤肉店,比如“Mustafa’s”或者“Imren”,排三四十分鐘的長隊是家常便飯?!癕ustafa’s”的招牌是最新鮮的蔬菜,完美地中和了肉的油膩。而“Imren”的牛肉使用了秘制的香料,200米開外就能讓食客的胃開始蠢蠢欲動。

講究的柏林人,會對肉的香、醬汁的濃淡和面餅的酥軟進行細致的評價,排出“最受歡迎的土耳其烤肉”店――前一夜還在某個街角、夾在小超市和舊貨店之間默默無聞的小門面,第二天就能門庭若市,堆滿了坐著地鐵城鐵、橫跨大半個柏林過來嘗鮮的柏林人。對有機、環保很在意的文藝時髦客們可以片肉不沾,但卻舍不得土耳其烤肉的香,甚至發明了素食土耳其烤肉(用鷹嘴豆丸子和其他豆制品取代肉)。

今天的歐洲,有大約20萬人在整個土耳其烤肉的產業鏈中供職,從肉類供應,到零售、外賣等,整個產業值高達幾十億歐元。

土耳其烤肉的發明者

在土耳其烤肉的原產國土耳其,土耳其烤肉指的并不是快餐,而是在餐館里坐下來好好來上一頓的東西。一般都是烤好的牛肉、羊肉切成小塊,與蔬菜、主食一起放在盤子里端上來,配上酸奶等醬料。然而,在歐洲其他地方,土耳其烤肉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旋轉的烤肉卻是上文里描述的快餐模樣。

是誰真正“發明”了這款風靡歐洲的旋轉烤肉呢?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其中之一,是一個叫做馬哈姆德的人。16歲的他,跟著到德國打工的父母來到了西柏林十字山區,并開了一家小小的零食攤。深夜,喝多了的德國佬們,在回家的路上到他的零食攤里來尋吃的填肚子,他于是想了一個好主意,把自己喜愛的土耳其烤肉,放在皮塔餅里面,這些人不就可以方便地帶走了嗎? 磨嘴豆丸子

1972年3月,馬哈姆德做出了第一份旋轉的烤肉。后來,他還自己發明了以酸奶為底的醬汁,和肉十分搭。柏林人把馬哈姆德尊稱為“土耳其烤肉之王”。2009年,馬哈姆德死于癌癥,柏林一片哀悼之聲。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是卡迪?努曼。他也是土耳其勞工,先是在斯圖加特工作,后來搬到了柏林印刷廠打工,看到德國工人的午飯特別寒酸,于是有了開烤肉店的心思。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發明者”身份還被“土耳其烤肉協會”認證過,但這種低調的“發明”沒有專利,也沒有市場,就這樣默默被復制著,一直蔓延到整個歐洲,發明者也并沒有因此大富大貴,直到2013年去世前,卡迪依然只是守著自己的小店經營著。

“那么多土耳其移民們能夠靠這個謀生,又有那么多人喜愛吃土耳其烤肉,我就很高興了?!笨ǖ显?011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文化融合的縮影

在德國,二戰后重建的勞動力緊缺,德國(這里指西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外國招募了許多勞工。而土耳其人成為了這個勞工大潮中的主力。他們簽了10~20年的工作協議,其中有許多也獲得了永久居住的權利,留在了德國繁衍生息。2010 年,在德國大約有400萬土耳其移民以及后裔,占到總人口的不到 5%,著名球員梅蘇特?厄齊爾的祖父母便是勞工中的一員。

在當初的討論中,土耳其人的穆斯林身份、文化的沖突,成為了接納這部分勞工進入德國的最大顧慮。但是,一方面戰后德國的民族身份一再被淡化,而世俗化的土耳其人比其他地方的穆斯林更能接受西方社會,兩者以一N更加務實的方式,腳踏實地地投入到了戰后的經濟中。而德國(特別是西德)龐大的城市人口以及城市區,也為移民社區的新經濟提供了土壤以及巨大的市場。

可以說土耳其烤肉就是整件事的縮影。新的身份、新的文化,如何融入現有的社會中?最無法背叛的味蕾,更是我們的日常,怎么吃?吃什么?在不斷的交融和相互的理解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那些街角的土耳其烤肉以及其他名小吃永久地改變了德國、改變了歐洲,成為了無數城市人群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他們來自哪個地方、被誰發明。有的人叫囂著“吃香腸,不要吃烤肉”,但人們的選擇是超越這些無聊的口號的存在。土耳其烤肉,和其他外來食品一樣,默默地詮釋著多元社會的魅力。

風靡全美的墨西哥卷餅

在墨西哥,有這么一樣食物,早晨、中午、傍晚、深夜,任何時刻都可以覓到,它就是T aco,中文音譯作“塔科餅”,意譯為“墨西哥卷餅”。墨西哥卷餅是墨西哥人尤其是中部地區居民最主要的食品之一,不僅大小飯店都提供這種食品,大街小巷里墨西哥卷餅攤更是隨處可見。墨西哥人在食用墨西哥卷餅時通常會將玉米面餅卷上肉,配以辣椒醬、洋蔥丁和檸檬汁等佐料。

進入美國的墨西哥人,將墨西哥特有的玉米卷餅,和肉、各類豆子或者米飯、蔬菜裹在一起,成為了漢堡之外的最佳快餐選擇。和另外一種小食炸玉米餅一道,墨西哥元素和美國快餐的精髓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新的飲食流派――墨西哥菜。

雖然德州獲得了墨西哥菜的“冠名權”,但實際上加州對于墨西哥卷餅的傳播也功不可沒。1930年前后,洛杉磯的菜單上第一次出現了墨西哥卷餅一詞。而至今全美最風靡的一款“傳教士墨西哥卷餅”則起源于舊金山。加州是現如今美國擁有墨西哥裔人口最多的一個州(其次才是德州),因為它曾經是墨西哥版圖的一部分。

墨西哥裔人口在最開始都集中在南部(比如德州)和西部(比如加州),但在一戰時,他們被更待遇優厚的工作機會吸引,也逐漸移居到了底特律、匹茲堡、芝加哥等煉鋼的東北部大城市。雖然美國的大城市分布相對稀疏,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大量的墨西哥移民社區,但墨西哥菜卻借著大型連鎖之風,刮遍了整個美國,滲透到了街角每一個細微的角落。

在美國,你可以沒吃過麥當勞或者肯德基,但大概不會沒吃過 Chipotle(墨西哥風味快餐)或者T aco Bell(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提供墨西哥式食品的連鎖餐飲品牌)。省時省錢,味道也還不錯的墨西哥卷餅,撫慰了不少美國人的胃。

異域食物的重生

近幾年,隨著歐洲素食風潮以及街頭飲食文化的興起,來自北非的鷹嘴豆丸子和鷹嘴豆泥、越南的米粉、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叻沙,甚至埃塞俄比亞的因杰拉,隨著移民和多元化的腳步,逐漸占據了更多人的餐桌。當然,它們也都與源頭地的本樣相距甚遠了。

我們習慣了去一個地方旅行的時候找“正宗”的當地食物,帶著一點獵奇和經歷異域元素的心理。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卻是那些不太正宗的“發明”,更多地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它不是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這些外來者對實際社會的參與、考量甚至是“創作”。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食物本身在起作用,更是當地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與外來元素的碰撞,從而產生了“發明”。中午饑腸轆轆的工人,派對完之后一身疲倦的年輕人,或者周末外出想要在街頭打打牙祭、隨便吃點的人,有了他們,才有了這些食物生存的空間。

來自土耳其的肉,和現代西方社會的生活以及飲食習慣相結合,讓這種“不那么正宗”的異域食物成為了連接兩個社區的重要橋梁。每一個匆忙的中午和冰冷的深夜,從窗口和柜臺后遞出來的熱食,恐怕是超越任何語言的存在。而有了實質性的接觸,當地人也更容易接受外來人口。

篇6

論文摘要:本文從英語課堂教學方面,結合作者的實踐討論了關于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目標,及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途徑和實踐體會。

一、培養的重要性

作為交流的工具,語言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化,脫離了文化,語言的學習只能是紙上談兵。由于各個國家歷史發展、居住環境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其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是學習語言所必須具備的。

二、培養的目標

高中英語課程作為人文學科,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要讓學生能夠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發展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溝通,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薄敖佑|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課程標準也對文化意識的培養提出了總體目標:“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悉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p>

三、培養的途徑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通過在英語教學中導人文化的內容,因此也稱文化導人?!蔽幕膶丝捎卸喾N方式,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教師都應融人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高中的英語教師,應當抓住課堂這個最為重要及主要的陣地,從三個方面進行文化的傳授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即使在高中階段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做到讓學生在掌握詞語要領意義的基礎上,挖掘詞匯內部的文化因素,幫助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使用詞語。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三點是教師應該重點關注的:

1.特別注意一些表面對應的英漢詞語,可能表達不同的文化含義,引起不同的意義聯想,我們稱之為culturally loaded 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語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高級知識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學生或普通具備本科學歷的公司職員,而與其相對應的漢語,“知識分子”,在中文中更傾向于指所有上過大學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連高中畢業生都會包括在內。再比如owl這個詞,與其相對應的漢語是貓頭鷹。在中國的文化中,這是一種不祥之兆,所謂“貓頭鷹進宅,喪事進來”,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則是智慧之鳥,是睿智的象征??催^Harry Porter的人應該都記得里面的貓頭鷹可是巫師的專屬信使。

2.特別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義不等值性而產生的無法對譯的習語及用法搭配。比如漢語說“小菜一碟”,英語說“Tt’ s a piece of cake";在漢語中對老師的稱呼是“王老師”,英語中則是Mr. Wang,Mrs. Wang, iVls. Wang。漢民族文化經過了五千多年的吐納使得絕大多數中國人并不會去專門信仰或崇拜某一個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國人遇到困難習慣于說“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數國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語說“God bless me"。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

3.特別注意由因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的不同而產生的對于中國學生難以理解的表達。比如很多美國人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When you ’ redown, you’ re not necessarily out.”對于一個高中生,這句話中并沒有什么生詞,可是許多學生卻對其含義不甚了解。其實這種表達來源于在美國很受歡迎的拳擊運動。在比賽中若被對手擊倒,裁判會進行數數計時,若是數到十還不能爬起來就被判輸,但若是在這之前還能爬起再戰,比賽將繼續進行,即意味著還有贏的希望。所以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所有的美國人都明白這句話的寓意是用于鼓勵人們,當遇到挫折時,不要喪失信心,因為還是有成功的希望。再比如經??从⑽脑娴暮脕韷]槍戰片的人想必都很熟悉"freeze”這個詞,當它從一個警察的嘴里喊出來時,它的意思是“站住”“不許動”,而非字典上所說的“冰凍”“結冰”。還有一個例子像“elderly people”和"senior citizens”這兩個詞,課本上給的解釋都是。“老年人”。在中國,“老”是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代名詞,是受到尊重和羨慕的,可是在美國,人們普遍忌諱用這個詞來描述人,因為它意味著沒有用處,遭人憐憫和靠人施舍,所以有教養的美國人往往用“sen-f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代稱老人。像這種因文化引起的定向思維的聯想的表達方式對于沒有語言環境的中國學生來說,肯定是會造成一些理解及運用時的困難的。

詞匯的學習對于許多中國學生來說,是基礎更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在詞匯的教學中滲透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既是貫徹教學大綱的正確教學方法,同時也使詞匯鮮活、生動起來而不僅僅是一個個生硬的語言符號,這樣可反過來促進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文拿的閱讀

閱讀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具有雙重身份,它既是一種語言學習考試必考察的一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我們日常的教學和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閱讀材料,其內容包括日常生活、社會、文化、歷史、廣告、書信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方面,教師若能不失時機地進行文化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跨越文化障礙,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解題應試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不同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采用三種方式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1.直接的呈現,配合詳細的注釋。

高中英語課本里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涉及有關異國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有關文化的內容,且配合有一定的課后注釋,他們直接提供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學中不可因為文章或注釋里沒有重點詞匯或者較難的語法現象就忽略不計或者草草了事。相反,教師還可根據情況適當補充,比如無論是以前的SEFC還是現在江蘇省使用的牛津英語都有關于eating c& health的話題,那么在課文講授的同時,教師就應該介紹國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同飲食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

2,利用圖片、錄像、電影、網絡,乃至具有文化特色的實物如貨幣、郵票、報刊等,同時借助教師白身充滿“洋味”的表情、手勢、體態語等來盡可能真實再現文章內容,努力營造英語文化氛圍。

當今的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寬闊,許多英語教師甚至許多學生自身都有或長或短的海外經歷,這些都有助于讓課堂上單一的閱讀活動變得更為具體和生動。有時侯一段電影對白,一些實物的展示就可以讓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內容一切盡在不言中,而這樣的學習方式顯然更有效果,也更易于被高中生所接受。

3.有目的地設置開放性話題供學生討論,激發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好奇、興趣,并利用這種內在的動力鼓勵學生對文化及觀念的異同見仁見智,為將來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礎。

這一方式無論是對教師的備課質量還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看上去和英語考試的內容關系不夠密切,這一環節往往被師生忽略。筆者認為如果這一環節能夠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得以貫徹和堅持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異同的深刻理解,提高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比如一次在講授補充教材sports這個主題,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西方許多運動的起源、規則等,結束后,筆者用幻燈打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供學生當堂討論。例如:Do youknow any modern sports which are on頤nally from Chi-nab(學生討論后發現大多數現代運動項目起源于英國,中國的極少。)Why don’ t Chinese like compara-lively more violent sports such as bulling and boxing?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xing and Wushu?What made the Englishmen develop so many modernsports?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什么固定的標準答案,但是學生在思考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運用歷史、地理、體育、風俗等文化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分享了有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了學生對文化異同的敏感度,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三)謀堂文際實踐.模擬英美人現實生活

筆者認為,一堂成功的外語課應當盡可能地創設語言情景,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運用所學語言。同樣,成功的文化傳輸也應盡可能有更多的模擬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交際實踐來體驗文化。所以教師可以事先給學生一定時間準備,然后在課堂上創設一些諸如生日聚會、排隊候診、上街購物、初次見面、家庭聚餐等社會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以發動學生收集道具、服裝等,力求在一個相對真實的環境中讓學生模擬交際。這類活動氣氛輕松,形式活潑,學生往往興趣濃厚,表現積極。

此外要求學生輪流上臺做presentation,形式上很象許多初中學生做的duty report,也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活動。現在的學生相對于以往的學生來說,有較強的表現欲,許多學生由于家境的關系也是見多識廣。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有利于鼓動他們的積極性。當然教師應該同時,給予一定的指導,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加強活動的目的性。最重要的是每一個presentation之后,都要有一個questiontime,不同于中國的聽報告,這也是一種西方學術文化的體現。

篇7

誠然,咖喱征服了全世界的味蕾,但卻很少有人能說清咖喱到底是什么,在大多數人的眼里,咖喱意味著一種調味品,咖喱的英文名稱“curry”,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泰米爾語中,該詞是由“kari”演化而來的,指的是一種醬,在南印度則是指多種菜肴的組合;而在西半球,幾乎將任何加有香料的、且加有醬料的菜肴都叫作咖哩;到了印度,咖喱又大多是指以肉汁或醬汁搭配米飯或面包的一種主食。而事實上,咖喱是由生姜、肉豆蔻、桂皮、丁香、小豆蔻、胡荽、辣椒、洋蔥、大蒜、姜黃等在內的香料混合物。這些原料用杵和臼搗碎或者碾成粉末,用酥油調成糊狀,就成了咖喱;在不同的語境下,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系列由咖喱制作的印度燉肉和蔬菜濃湯組成的菜肴。

傳說中咖喱是由佛祖釋迦牟尼發明的,咖喱最初的用途是用它特有的混合香味來掩蓋羊肉或牛肉的臊氣。但此種說法也并不完全準確,古代印度窮人的飯菜是由米飯、蔬菜、少量的鹽、辣椒和幾種香料調味而成的豆糊,在此基礎上,由于印度大陸環境、的不同,因此飲食風格也是千差萬別的:莫臥兒人將波斯烹調術帶到印度北部;葡萄牙香料商把新大陸發現的辣椒引入印度南方;而印度次大陸的居民由各地移民構成。所有這些移民又帶來了各自不同的烹飪風格,由此,我們今天所吃的咖喱,就是印度悠久歷史的產物,而世界各地的咖喱,都是在印度咖喱的基礎上進行的延伸。

迷香之處有奧秘

雖然有人對咖喱濃烈的味道很抵觸,但喜愛它的人卻大有人在。據了解,豆瓣網的“咖喱咖喱我愛你小組”就有4826名成員;而“不吃辣椒會死小組”也有1260名成員。以上小組成員饒有興趣地交換制作咖喱食品的心得,探討最好吃的咖喱餐廳在哪里……在近期一項關于“咖喱為何如此誘人”的群內討論中,絕大多數小組成員只是表達出“咖喱好吃,幾天不吃就很想吃”的理由,卻沒有人能說出咖喱之所以吸引人的深層奧秘。

筆者認為,咖喱之所以讓人胃口大開,關鍵在于其獨特的香料構成上。在探尋咖喱的秘密之前,先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香料的含義,牛津英語詞典中這樣定義香料:“香料是從熱帶植物中提取的各種有強烈味道或香味的植物性物質,由于其具有的香氣和防腐性質,通常被用作調料或其它用途?!笨偟膩碇v,香料并不是一種香草,后者是新鮮的、風干的或者磨碎的葉片,而香料則是從植物的樹皮、根部、花蕾、樹膠與樹脂、種子、果實或者柱頭中提取的。使香料具有特性的,其實是這種植物所含的稀有的油精和油脂體的高度揮發性化合物,香料特殊的味道、香氣和防腐特性都是因此而來的。植物學家把這種化學物質歸類為次要化合物,也正因為它們對植物的新陳代謝來講是次要的,所以它們在光合作用或營養吸收過程中不起作用。然而次要不等于沒有必要,它們的存在是一種進化反應,即植物對于其所生長的熱帶環境下的寄生蟲、細菌、真菌威脅的一種抵抗手段。有人說,香料的吸引力,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種反向結果,它們對人產生的誘惑恰恰是一些動物拒斥的東西。那么這種誘惑又從何而來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看看咖喱的配方。

雖然咖喱走遍了全世界,但即使在印度,咖喱也沒有標準化的配方和食譜,傳統印度家庭里甚至只是配備相關的香料,連咖喱粉都很少用,而印度咖喱成功的秘訣得益于印度人對香料的了解、組合與烹煮次序,而不在于復雜的烹調技巧。從某種程度上說,咖哩的本質也強調個人風格與創造性。

目前商品化的咖喱粉大多以英國C&B公司的配方為基準,按照該公司的配方構成,以芳香性為主體的香料占26%以上,以辛辣為主體的香料占26%以上,姜黃等著色性香料占30%以上,其他香味料,如陳皮、椰汁占18%以下。芳香性為主體的香料主要構成了香味,而香味其實是味覺和嗅覺的結合。食物中的某些有機分子與味蕾上的受體相結合,產生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人體就“嘗”到了味道。

實際上人的舌頭能感受到的基本味道只有甜、酸、咸、苦、鮮五種。而香料由于其中一些揮發性的分子與鼻子中的嗅覺受體結合,也可產生神經信號,這些神經信號最后形成了人體的嗅覺。嗅覺的感知能力要比味覺強得多,人類鼻腔內壁上分布著特殊的嗅覺感受神經元,能夠分辨出一萬多種不同的氣味。人們猜測存在數百種嗅覺受體,每個受體各有不同的基因編碼用以識別不同的氣味,而香料氣味分子的活性、易揮發等特性,能夠更迅速地讓人感知到,從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咖喱愛好者偏愛某一種咖喱的原因。

而咖喱的另外一部分——辛辣的香料則隱藏著人們對咖喱上癮的秘密。黑胡椒、紅辣椒都含有辣椒素,當它們刺激舌頭和嘴的神經受體后,大腦就會立即調動全身作出反應,如心跳加速、唾液或汗液分泌增加、腸胃加倍工作,同時釋放出可使人感到輕松興奮的內啡肽,令人產生吃辣的“”,于是越吃越愛吃。

從口腔到嗅覺,咖喱作為香料的復合品,滿足了所有好奇的味蕾和神經,而人類向來對香辛料情有獨鐘,就如對茶的癡迷一樣。而且咖喱“旅行”全球,雖然與許多菜肴相結合,但卻并沒有失去卓爾不群的印度風格,其所到之處,都能跟當地的飲食風格很好地結合,這也是咖喱的另一迷人之處。比如馬來亞咖哩一般會加入芭蕉葉、椰絲及椰漿等當地特產,味道偏辣;而日本咖喱則是加入濃縮果泥,甜味更重,也相對溫和;泰國咖喱當中則加入了椰醬來降低辣味和增強香味,甚至還額外地加入了香茅、魚露、月桂葉等香料……

不僅是香料

據說印度人一直驕傲地向外界宣揚咖喱的種種功效,傳說它可以減肥、抗癌,能夠治療感冒、增強記憶力,治療頭疼,還能防治老年癡呆……咖喱甚至被描述成了靈丹妙藥。事實上,印度人的說法深受其傳統文化的影響:印度食物中存在著一些潛在的規則,印度醫學的基礎文獻是兩篇古代醫學論文《闍羅迦集》和《妙聞集》,它們架構了左右正確飲食的原則——身體必須與自身的環境保持一種平衡狀態,即居住在低洼潮濕地區的人要吃熱性厚重的蜥肉,炎熱的天氣里要吃乳制稀粥之類的涼性食物,寒冷的日子要吃肥膩的肉以增加能量……印度人將食物分為熱性和涼性兩大體系,將熱性和涼性食物相混合,以得達到酸甜苦辣咸澀六味。通過對香料的不同使用方法來創造不同的口味,這便是印度烹調術的核心。

在古印度,一位印度醫師必須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廚師,他需要具備與時俱進選擇食物的能力,飯菜的設計要能體現出食物內在的治療特質,此外,還要通過對香料豐富的想象力以創造出不同的口味。

篇8

論文摘要:我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引發了爭論,中國藝術界只有立足當下,正確理解“現代性”,客觀地對待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揚“拿來主義”精神,區別對待西方的現代科技文化與文化藝術。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辯證、有機的結合起來,方能實現傳統藝術真正的現代化。

前言

由于“現代性”的內涵是隨著時代、地區、民族等因素而產生不同,所以我們要將這個概念運用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問題中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用辯證、發展的方法將西方的“現代性”與中國的傳統藝術中“民族性”的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藝術“現代性”的產生與發展

對于什么是“現代性”,??略谄洹妒裁词菃⒚伞分姓f:“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把現代性想象成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期。所謂態度,我指的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系的模式;一種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資源的選擇;最后,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因此,“現代性”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發展傳統的行為或觀念。黑格爾更認識到了現代性對于藝術的現實意義:藝術家擁有創作的自由:

l9世紀中后期至今的現代、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就是藝術家們自由的進行藝術創作,不停突破傳統、進行各種藝術實驗的表現。但是,二者所表現出的“現代性”含義又是有所不同的?,F代主義藝術中的“現代性”與歐洲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動蕩有著不可磨滅的關系。工業革命導致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話思維被現代科技理性所取代。這種宗教整一性意識遭到徹底破壞,必然帶來了全社會性的困惑、混亂和焦慮。藝術領域中先后出現了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以及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各種我行我素的實驗藝術,就是藝術家面對這種社會劇變所作出的反應。而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以及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后,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完全淹沒在現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紀的痛苦掙扎,通過回歸自我來對抗科技壓力,而是開始滿心喜悅的享受了,后現代主義也就是因此現了。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后現代主義的出現與風靡,標志著統治西方200多年的“現代”世界觀的危機,但實際上“后現代”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現代”觀呢,它們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了與傳統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們是有著本質的聯系的。因此,當我們借鑒西方的“現代性”觀念時,必須用辨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而不可斷章取義。

二、西方“現代性”的擴張

除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看“現代性”,還要注意由于發展先后、經濟基礎不同、社會制度差異等因素所造成的東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強勢和弱勢之分。注意到這個因素,就不會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發端于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這么一個源自西方世界的強勢文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不僅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也成為“文化全球化”的主導;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扮演著弱勢的角色,傳統文化不得不面對著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全球化”的美國文化被形象地概括為“三片”,即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薯片”、代表著美國電影文化的好萊塢“大片”、代表美國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藝術領域,美國在二戰后借助其霸權化的科技、經濟、政治地位向滿目瘡痍的歐洲推廣美國式藝術,先后樹立起了滴灑抽象表現主義、集合主義、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主義等符合美國意識形態需求的藝術流派,并使之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張到世界各地。在二戰后3O年內,美國式藝術成為世界性藝術,成為世界藝術發展的風向標。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相對于政治經濟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種軟力量,但是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卻是持續不斷的。英國學者湯林森更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在全球的擴張。雖然湯林森說的看起來有點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傳播的力度和強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其發展勢頭不容忽視。

因此,面對從西方蜂擁而來的現代、后現代藝術文化,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成就的中國,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是相當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

如何實現中同傳統藝術的現代化,現在存在三種觀點:一,立足于過去。贊同這種選擇的人主張用“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部分”去“抵制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西方腐敗的意識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與自尊”。二,立足于未來。贊同這種選擇的人,強調“中同畫可以推向世界,為了世界性、歷史性的需要,讓世界接受中國畫”,立足于現在。這批論者傾向于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面對嚴峻的現實,對傳統進行深刻的反思。很明顯,前兩種觀點不僅忽略了傳統的實踐性或延續性,把傳統看作靜止的、凝固著的東西,還屬于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觀,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種觀點是較為符合現實需要的,岡為它是以發展和辯證的方法去看待和解決我國藝術目前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國藝術必須是要發展的,而來自外部的促動和營養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華民族視為悠久歷史傳統的象征的“塔”這種建筑形式,其實是來自印度的舶來品,是隨著佛教在東晉傳人后才在中困遍地開花的。中世紀時期的伊斯蘭圍家之所以獲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發展,是因為他們翻譯了大量卉希羅的文化典籍,而歐洲的文藝復興也是以這些著作作為啟蒙和基奠的?,F代的美國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傳播,除了其科技、經濟高度發達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雜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沒有什么純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義膜拜;文化藝術的發展,除了在自身尋找發展規律外,尋求外來文化的幫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以何種態度對待隨經濟、科技、傳媒浪潮奔襲而來所謂“強勢文化”,是傳統藝術現代化的一個關鍵:美同在世界上確實占有領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論家所說的“美國當代藝術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技術的表現”在它的后現代藝術里,從集合主義、波普、超級現實主義、構成主義、大地主義、裝置藝術以及廣泛化的觀念主義藝術,無不充斥了美國科技文化語境中的圖像和技術產品,科技文化的產物成為藝術家創作的表現對象和手段以新奇體驗代替審美,混跡于生活取代藝術的精英意識成為藝術的新內涵此,這種藝術已經完全脫離藝術的文化傳統只是高度發達的科技、經濟甚至政治的產物。以這種認識為前提,就不會將“非藝術化”的后現代藝術與發達的科技文化混為一談,不會盲目的崇拜或反對外來的現當代文化一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對于我圍經濟科技發展有利的先進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盤接受,而對不符合我閏發聰現實,與我周藝術傳統形式或意識完全割裂的后現代芝術.就要小心謹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內核”了。

除了純藝術領域,在應朋藝術領域也要特別注意防止中國本土文化識別特征的喪失、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由于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及它本身所具備的易推廣、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幾十年內廣泛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這種“繁殖”迅速的現代藝術設計,卻會因為他的標準化、可量化、科學化的特性卻極容易使一個國家民族的傳統藝術設計喪失殆盡。在現代藝術設計剛剛在歐洲推廣的時代,莫里斯的新工藝美術運動就是歐洲傳統手工藝在遭到幾乎是滅頂之災時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反抗。我國目前的藝術設計正在重蹈覆轍,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已被許多開口包豪斯、后現代的現代設計師拋擲腦后,難怪一位日本設計師看過了浦東蔓延的摩天大樓后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中國沒有現代設計!”。因此,在學習利用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時,不僅要看到它的優勢,更要認識到他的局限:過于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沒有文化底蘊,放之各國皆準卻而沒有民族特色。這種統一的設計思路和模式將會使我們的現代文化完全失去中國的民族特色。只有采取雙贏的結合戰略,將源自西方的“現代性”與我國的“民族性”相結合,將西方現代藝術思想和中國傳統藝術有機的結合,才既能實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又能保持了藝術的中國身份。將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注重功能、標準、量化的特點與我國傳統設計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審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傳統藝術設計的現代化;認清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實際上是西方工業革命、現代科技革命的產物這個事實,就會知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不僅要吸收西方現代藝術思想,更要考慮到我國的當下社會發展階段,更要考慮我國本身的藝術傳統。只有這樣,才既不會陷入設計領域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又不會失去藝術的中國身份。

篇9

[內容摘要]當前,我們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大眾傳播媒介積極參與塑造當今的國際關系;國際貿易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其范圍不斷擴大。大眾傳播對國際貿易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國際貿易交易對象與范圍的廣泛性不僅豐富了大眾傳播的內容與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漸容納大眾傳播媒介為其貿易標的??梢姡蟊妭鞑ヅc國際貿易正在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二者也必然在此過程中長足發展。[關鍵詞]大眾傳播;國際貿易;促進;融合當前,我們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扮演著一個新的能動角色,積極參與塑造當今的國際關系。當今,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題,國際貿易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其范圍不斷擴大。而國際貿易中大眾傳播的內容也倍受各方的關注,影視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由此引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內容摘要]當前,我們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大眾傳播媒介積極參與塑造當今的國際關系;國際貿易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其范圍不斷擴大。大眾傳播對國際貿易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國際貿易交易對象與范圍的廣泛性不僅豐富了大眾傳播的內容與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漸容納大眾傳播媒介為其貿易標的??梢?,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正在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二者也必然在此過程中長足發展。

[關鍵詞]大眾傳播;國際貿易;促進;融合

當前,我們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扮演著一個新的能動角色,積極參與塑造當今的國際關系。當今,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題,國際貿易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其范圍不斷擴大。而國際貿易中大眾傳播的內容也倍受各方的關注,影視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由此引出的知識產權、文化侵略等等成為貿易各方常常爭論不休的問題。此外,由于大眾傳播工具用途的開發,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競相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的時髦方式。國際貿易與大眾傳播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手段??梢钥闯?,二者不僅在相互促進,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發展。

一、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在發展中相互促進

1.每一次大眾傳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國際貿易決策變得更為快捷和準確。

大眾傳播媒介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再到網絡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國際貿易變得更快捷,這主要體現在貿

17世紀以前,人類已經掌握了許多通訊工具和手段,其中報紙作為一種有影響力的新式傳播工具也在古羅馬帝國和中國唐朝出現了。這時,報紙主要用于為地中海和尼德蘭地區商人們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況,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國外,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上百年。這樣,商人們決策時就有了較多的信息,從而使得決策更為準確。所以說,大眾傳播工具一開始就直接和國際貿易有聯系。隨著印刷傳媒的發展,其信息傳播和輿論導向功能對國際貿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種國際經濟信息,報道國際經濟領域的最新事態,評述國際經濟新近變動的重大事件,預測國際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對各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影響,為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提供依據。

到了20世紀,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間的阻隔、國界的限制,覆蓋面廣,這就為貿易決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務。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在20世紀發展非常迅速,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戰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電子媒介的信息傳播特點恰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要。

20世紀末,網絡的出現使得全球各國、各地區都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它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為中心的跨國界的虛擬空間。網絡使大眾傳播領域又發生了一次根本性變革,也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上的信息具有極大豐富、多媒體形態、迅速及時、全球傳播、便于檢索、交互等特點,這些特點不僅可以為貿易決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網絡與貿易的直接結合,如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從而使得貿易過程更為快捷。

2.國際貿易促進大眾傳播的效果。

國際貿易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促進著大眾傳播的效果實現。這不僅體現在有形和無形貿易本身所蘊含的商品與服務信息的傳播與交流,而且體現在貿易渠道的通暢也使得大眾傳播的效果更易達到。因為當今世界各國間的力量對比已由過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對抗,轉變為主要是經濟和科技的較量。經濟實力決定著一國的綜合國力,關系著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這無疑會對各個國家傳播自己的文化與理念帶來影響。一個國家的外貿實力增強,會提高其在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談判力量,這對大眾傳播的實踐和效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在相互融合中發展

1.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手段

(1)很多大眾傳播產品成為國際貿易的客體(標的)。隨著國際貿易中無形貿易的發展,報紙、期刊、雜志等印刷媒介和廣播、電影、電視等電子媒介不再僅僅扮演為貿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漸成為貿易產品的一部分。影視服務貿易的興起與發展就是佐證。

影視服務業,主要包括電影和電視的媒體傳遞及其服務,它帶給人們的是對信息的直接汲取、對藝術的直接欣賞。目前,世界電影服務貿易市場廣闊,交易量大,據統計年進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國家達83%。而且,各國對進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國內生產量與國內放映總片數之比超過10%的國家也僅有30個,可見,大部分國家嚴重依賴進口電影市場。在國際電影貿易中,美國占據著主導地位。如1992年美國電影占領了英國電影市場的95%,法國的2/3。1996年美國在歐洲聯盟電影市場的總體占有率為70%。1995年到1996年歐洲同美國在電影、電視領域的貿易逆差從48億美元增加到56.5億美元①。美國電影在我國進口電影中也占據主導角色。1996—1998年我國共發行進口影片149部,其臺片37部、外國片112部。在外國片中,美國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也都從境外進口電視節目,而且進口的數量占整個電視節目總數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間,有的甚至達到83%,可見世界電視服務貿易也廣泛存在于各國之間。從全球來看,進口節目的絕大多數來自美國,以及相當少的一部分來自西歐和日本一些地區,如拉美3/4的進口節目來自美國。我國引進的外國電視節目情況也表明美國節目占主導地位。1994—1998年,我國引進有線節目共478部3593集(其臺53部1062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國引進無線節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臺133部3376集)。外國節目中,美國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國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說,國際影視貿易十分活躍,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大眾傳播媒體(網絡)與國際貿易直接融合成一種新的貿易方式——網絡貿易。網絡這一新興的傳播媒體,正將整個世界聯在一起,改變著一個社會的認知結構,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也為網絡貿易敞開了大門,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亮點?!熬W絡貿易”、“網絡商務”這些新詞在新聞媒體上也頻頻出現,越來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務功能的日臻完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網絡貿易不僅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貿易的競爭思維和行為,而且會日益成為信息化時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競爭手段之一。

網絡貿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貿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加快商業周期循環、節省時間和費用、降低成本等優勢,其發展速度讓人吃驚。據統計,全球網上貿易交易額1996年只有23億美元,1997年就為250億美元,1998年達500億美元。2001—2002年可能達到3300億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長到1萬億美元。另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到2002年,通過網絡進行的國際貿易將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15%。按現在網絡貿易的發展勢頭,未來十年全世界國際貿易將有1/3通過網絡來進行。可見,網絡貿易前景廣闊

2.國際貿易也是大眾傳播的一個途徑。

世界各國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互通有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在國內市場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高質量、多品種以及花樣、規格繁多和性能優良的商品。此外,通過國際貿易各國人民還能得到他國提供的優質服務與文化產品,從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達到共享人類文化的目的??梢姡瑹o論是有形的國際貿易還是無形的國際貿易都是人類進行交流和傳播的一種途徑。

在有形國際貿易中,貿易標的是有形的貨物,我們通過貨物的進出口,不僅達到了物質方面的交流,而且能達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為每一商品本身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與信息。事實也是這樣,我們正是從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等諸多商品中享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外國游人也正是從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商品中享受著中國的古老文明。展望未來的國際貿易,無論在技術水平、人員素質、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將有很大的提高和改進,這必然會使大眾傳播的途徑更為通暢。

在無形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體現得更為充分。如國際技術貿易,它是傳播科學技術的重要方式,通過這種貿易方式,我們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圍內先進的技術知識。國際電信服務貿易對大眾傳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難想象,沒有電信服務業的發展,人類今天的交流與傳播會是什么樣子。國際影視貿易是國際貿易與大眾傳播結合得最緊密的一個領域,我們正是從許多進口的影片、電視節目中了解著國外的風土人情,了解著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隨著國際影視貿易的日益活躍,必然更好地帶動人類文化藝術的傳播與交流。

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WTO及其他國際組織也都在積極尋找方法來規范這種通過國際貿易方式進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達成了協議。這不僅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而且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交流,也能促進

篇10

【關鍵詞】 鄉村旅游 入境旅游 體驗鄉村生活 措施建議

北京市已規劃要把旅游產業培育發展成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旅游城市,在目前全球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無疑需要北京旅游行業有創新的思路、創新的方法,并付出持續的努力。

北京市原有的入境旅游資源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和使用,這些資源的再開發潛力已經不大,只可能有一定的改進和完善,因而應當開發北京市新的入境旅游資源,包括推出新的景點、新的體驗內容、新的旅游方式,增加對境外游客新的吸引力,而將已開發的適于區域內游客的旅游資源升級為入境旅游資源,無論從經營條件的成熟度還是時間和成本的節約上來說,都是一個現實的選擇方案。

鄉村旅游是近年來世界流行的旅游休閑方式之一,一些國家的鄉村旅游已成為入境旅游的一部分。北京市的鄉村旅游發展也如火如荼,但是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在實踐中,北京市的鄉村旅游依然停留在為北京城市人群提供差異性體驗,還沒有將鄉村旅游延伸到為境外游客提供服務。

為了進一步提高國際旅游競爭力,北京市可以開發“體驗北京鄉村生活”深度旅游,與原有的經典入境旅游項目進行組合,將入境旅游的線路和游客逗留時間拉長,使旅游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滿足境外游客對當地人實際生活的興趣,將北京市更具體而立體地展現在境外旅游者面前,將北京市的鄉村旅游國際化,不僅可以增強對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增加北京市入境旅游收入,對北京鄉村的經濟發展也會有相當大的貢獻。

一、鄉村旅游對城市游客具有較強吸引力是國際上共同的特點

鄉村旅游是從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首先產生的,從20世紀中葉開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丹麥等國家蓬勃發展。目前,在許多發達國家鄉村旅游已具備相當規模并且經營比較規范。

例如日本的鄉村旅游經過6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一些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不僅吸引了中遠程的國內城市游客,還吸引了一些國外游客,鄉村旅游的國際化進程也隨之加快。美國從縣、州到聯邦各級政府都對鄉村旅游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西班牙的每一個地區政府都有關于鄉村旅游的立法和行業標準。

法國的鄉村旅游也已成為了一種時尚的旅游方式,法國鄉村農舍目前主要采用與諸多旅行社合作的方式進行推廣,這種組織形式已經出現在歐洲主要的旅游市場。而荷蘭“自由休閑基金會”的成立,使得荷蘭的鄉村旅游客戶遍布荷蘭、法國、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功打開了鄉村旅游的對外擴張。瑞士的葡萄園、牧場等鄉村旅游項目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旅游者所喜愛的旅游內容。Julia M.Frater在其論文中引用Pevetz主持的一項針對澳大利亞鄉村度假者的調查顯示,76%的鄉村度假者都是入境游客。

近年來鄉村旅游以極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足以說明各國的城市人群對于鄉村生活的好奇和喜愛,說明各國旅游人群都需求短期的對于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體驗。

二、“體驗北京鄉村生活”對國外游客可以構成較強吸引力

差異性越大、越具有獨特性的旅游項目越具有吸引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對于跨境旅游的人群來說,追求的是與本國差異性較大的具有獨特性的旅游項目,以一定的支出獲得更多更深入的享受和體驗是各國旅游者都比較追求的結果。

一直以來,北京市對境外游客構成實際吸引力的入境旅游資源主要有:長城和與皇家相關的旅游資源,如頤和園、十三陵、天壇等積淀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文物古跡;一些較有影響的宗教場所、博物館;民俗旅游如胡同游、中華民族園等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展覽會、休閑娛樂、城市建設和商業服務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現代化旅游項目;2008年奧運會后,奧運場館也成為一個新的入境旅游景觀。

北京市的這些經典旅游項目為國內外游客所熟知和向往,為我國入境旅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且今后依然會是主要的入境旅游吸引物和入境旅游收入的貢獻者。但是,由于大部分只是觀光景點,必然會造成絕大多數曾經來過一次的游客就不大會再選擇來第二次觀光,如果將境外有可能來京旅游的人數假設為一個定數的話,顯然這些景點所能吸引的入境游客會越來越少。并且由于只是游覽,游客在北京需要逗留的時間也比較短暫。

事實上,入境旅游人群并不會只停留在對于某個國家人文歷史或自然景觀的興趣上,而往往對于當地人們的真實生活有著沒有被滿足的好奇和興趣。如果只是走馬觀花看過了當地聞名于世的景觀,對這個國家和地區并沒有更深刻的印象,對這樣的旅游總會感覺存在缺憾。入境旅游人群需要一些深入當地生活的體驗性旅游項目,這也正是一個可以創新開發的新的增長點。

帶有神秘色彩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能夠牽動境外游客的好奇心,深入當地人們的生活、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不同的審美情趣、體驗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國際旅游項目,無論對境外城市的還是鄉村的旅游人群來說都具有相當大的獨特的吸引力。北京市的鄉村生活具有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北京旅游并深入到鄉村生活對境外游客來說會是一種很不同的體驗和感受?!绑w驗北京鄉村生活”旅游項目完全可以成為北京一個重要的入境旅游新產品。

三、開展“體驗北京鄉村生活”入境旅游具備條件

1、北京有各種旅游資源可以組合推出

單獨的鄉村旅游一般不會對境外游客構成很大的吸引力,對旅行社來說利潤空間也太小,大多數旅行社不會單獨開發這樣的產品。然而將北京市的多種旅游資源組合在一起對外推出,就可以對境外游客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同時,旅行社推出的旅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線路拉長、時間拉長、深度增加,對于旅行社利潤的增加也大有裨益。

北京市的經典旅游景點世界聞名,可以將“體驗北京鄉村生活”旅游與這些經典景點組合推出。入境游客到北京來,可以游覽舉世聞名的文物古跡,比如首先可以游覽故宮、長城、頤和園等處,了解中國的歷史;其次,游覽現代化的北京,體會大都市在當代的發展;再次,進行體驗式旅游,深入當代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既可以體驗城市胡同、四合院或高樓中北京人的生活,更可以到北京山清水秀、民風民俗濃郁的鄉村去體驗當地的生活。

通過三個層次展開的旅游項目,可以將北京市立體地、多側面地展現在境外游客面前。原有的聞名于世的旅游資源與新開發的體驗式旅游資源相互銜接、相輔相成,可以豐富北京市入境旅游的內容、提升旅游線路的檔次、吸引境外游客的關注和參與,從而推動北京市入境旅游的發展。

2、北京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

北京市鄉村地域比較廣闊,農村面積占全市的86%,包括通州、昌平、房山、門頭溝、大興、順義、懷柔、密云、延慶、平谷10個區縣。自然景觀眾多并且差異很大,有森林、山脈、湖泊、峽谷、溶洞、草原,農家院附近一般都有自然景區和優美的鄉村自然環境。同時,由于地理相近,還可以把河北省的一些鄉村旅游資源納入其中。

北京市有很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有鮮明的特色,這也使得不同季節的鄉村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北京市農業資源豐富,各種農作物種植、果園采摘、養殖業、放牧,可以展現豐富而真實的鄉村生活。

北京的鄉村有幾千年的歷史,積聚了獨特而深厚的鄉村文化。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節日很多,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獨特的活動。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活動可以為入境游客帶來很多的樂趣,如老人做壽、年輕人結婚、小孩過滿月、喬遷新居等等,都會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鄉村的日常生活、家庭結構、交往禮儀、歌舞娛樂、手工藝等等,也都可以構成對境外游客較大的吸引力,可以成為體驗鄉村生活旅游項目的亮點。

如上的這些條件為北京市發展體驗式入境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事實上,鄉村可供開發利用的潛在旅游資源在此基礎上還有相當大發揮空間。

3、北京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基礎較好

北京開展鄉村旅游已經二十多年,發展了度假村模式、觀光購物農園模式、休閑農場模式和民俗文化村模式,各種模式已經為北京市當地旅游人群提供了多年的服務,無論在發展水平、經營規模、經濟總量增長等方面都居于全國領先地位,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已形成了比較濃厚的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民族特色。

目前北京市各區縣正積極尋求自身文化和資源特征,努力實施差異化和錯位發展戰略,力爭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鎮、特色村落、特色鄉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動和特色地域文化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隨著這些鄉村旅游產業體系的形成,相信對體驗式鄉村入境旅游的推動作用會更大。

4、鄉村旅游價格相對低廉

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各國人們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和消費信心都發生了一些變化,許多旅游者會重視考慮價格的問題,提供低價而內容豐富的旅游項目成為各國參與世界旅游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相對大型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建設而言,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所需資金要少得多,旅游項目價格可以比較低廉,使境外游客可以得到物超所值的體驗。

四、開展“體驗北京鄉村生活”入境旅游的現存障礙

北京市鄉村旅游雖然已經發展多年,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會對開展入境旅游形成明顯的障礙:第一,規劃布局不完善。目前北京市鄉村旅游大多為散戶家庭經營,缺乏統籌規劃,呈現“小而散”、各自為陣、無序經營,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狀態,整體接待能力不強,難以發揮鄉村旅游應有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第二,經營項目單一。北京鄉村旅游主要從事較為普遍單調的“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還未能充分挖掘和展現特色的鄉土文化、民俗風情、人文內涵,難以滿足游客的深層次需求。第三,城市化傾向加劇。農家院經營者將城市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周末娛樂搬進鄉村旅游,使得原本吸引游客的特色地方文化資源弱化,漸失本真,旅游吸引力下降。第四,經營水平較低。由于大多數是小規模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經營服務不規范,安全衛生狀況較差。第五,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F有的鄉村旅游業從業人員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專業的管理人員嚴重缺乏,如果面向國際市場,將鄉村旅游提升為入境體驗式旅游的話,需要一批懂得國際化經營的旅游業管理人員,也需要一大批整體素質較高的基層旅游業從業人員。第六,宣傳促銷乏術,缺乏品牌意識。北京鄉村旅游資源有很多還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經營者或者是沒有意識到宣傳促銷的重要性,或者是缺乏宣傳促銷的手段和技術。另外目前鄉村旅游經營者明顯缺乏品牌意識,這些對于開展入境旅游顯然都是不利的。

五、開展“體驗北京鄉村生活”入境旅游的措施建議

1、統籌規劃

鄉村旅游的發展與政府的支持有密切的關系,很多國家的鄉村旅游都是在政府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北京市各個郊區應在旅游管理部門統籌規劃和監督下,對自身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做好詳細的統籌規劃和開發工作,分出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鄉村生活體驗項目”進行開發,合理整合資源,科學管理,推進適度集中與規?;_保旅游資源開發合理有序地進行。

2、本土化特色化發展

各鄉村應根據統籌規劃,立足原汁原味各具特色的農家鄉土文化,塑造個性品牌。本土化是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鄉村旅游強烈依附于當地的鄉土民俗文化和鄉土地域特征,應在當地創造和諧文明、傳統與現代良好融合的環境,使參與到鄉村體驗式旅游資源開發中的當地居民,在與時代同步的同時并不放棄傳統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本土化特色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保持當地的一切舊的生活狀態和舊的生活習俗。鄉村旅游展示給世界的應當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但是又保持了傳統特色的鄉村生活。

3、避免城市化

幽雅無喧囂的自然生態環境,異國他鄉難以企及的北京鄉野文化將是吸引國外游客的重點,他們追求與鄉村環境相協調,無城市渲染的特別感受。鄉村特色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比起與城市趨同的酒店、旅社,游客更傾向于極富特色的小木屋、小院落等住宿環境,城市化的住宿條件及餐飲只會帶來事倍功半的效果,宜充分展現本地居民的居家風格和飲食文化。農家餐飲應盡量以當地民間菜和農家菜為主,并且可以讓游客充分體驗農家菜制作的全過程,增強參與性。應注意新農村生活現代化不要與城市化混為一談,不能因為要搞鄉村旅游就讓鄉村呆在落后的“原生態”下,也不能因為生活要現代化便一切向城市生活看齊,失去了自身的鄉村性也就失去了對外界游客的吸引力。

4、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培養一批當地的體驗鄉村生活入境旅游經營者,提升其國際化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思路,加強鄉村旅游建設和管理,不斷樹立品牌意識、規模意識和特色意識,提高經營水平;組織從業人員學習各種與入境旅游相關的業務知識,增強對當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提高體驗式鄉村入境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體驗北京鄉村生活入境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同時,體驗北京鄉村生活入境旅游的開展,增加了當地人們與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的交流,在各種交流的實踐中人們的綜合素質可以逐步獲得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人員應該體現淳樸和親情,盡量弱化商業氣息。

5、提升旅游活動項目的品質

體驗北京鄉村生活入境旅游活動項目應多元化、特色化、參與性強。北京鄉村入境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讓游客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看鄉村景的水平上,可以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策劃一些與本土文化密切相關的大型活動,如結合我國及北京一些傳統的節日,舉辦一些文化節,增加傳統節日的氣氛;還可以讓游客參與到一些當地的民俗表演及活動中,如舞龍舞獅、扭秧歌、推磨、紡織等等;又如可以發展民間手工藝鄉村旅游,可以將某項民間手工藝作為一村的重點項目,通過對民間工藝各個制作環節的拆分和組合,在一個村里形成產業鏈,不僅提供工藝成品的銷售,還提供游客親自制作、參與的機會,這樣的項目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性,對于國內外游客都會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鄉土文化的途徑。

6、注重營銷,打造品牌

將體驗北京鄉村生活旅游打造為國際性旅游項目,必然離不開打造品牌,品牌化有利于推向國際市場、增加鄉村旅游的附加值,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應注重選用各種方式進行國際市場營銷,將體驗北京鄉村生活旅游項目和相關品牌介紹給世界各國的旅游者。目前北京市旅游部門采用的各種向世界推介北京旅游的營銷方式都可以采用,事實上這些營銷方式中只需要加入體驗北京鄉村生活旅游項目這一內容即可。

7、加強衛生和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衛生習慣上還存在一些差異,在鄉村的一些地方,基礎衛生條件還較落后,因此應加強衛生工作。對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農戶家的廚房、餐具、臥室、浴室、廁所、用水及公共娛樂場所要進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同時,鄉村是社會治安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人口密度小、農戶分散,游客分散住宿的特點容易使犯罪分子有機可乘,因此一定要加強鄉村旅游地的安全保障工作。

8、加強鄉村旅游地與旅行社的合作

經營入境旅游項目的旅行社具有國際化經營的經驗,對入境旅游的各個環節能夠專業化掌控,具有一批專業人才,有比較穩定熟悉的客源國家,對于入境旅游中突發的一些問題具有一定的經驗。因此,鄉村旅游地應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雙方可以達到互利共贏。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旅游的國際化也隨之加快。北京市入境旅游可以適度延伸到鄉村,將具有濃郁北京特色的體驗北京鄉村生活旅游項目與北京市原有經典旅游項目組合推出,讓世界更全面地了解更真實的北京,而不僅僅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不僅可以提升北京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促使其規范化、國際化,而且可以增加北京市入境旅游消費,促進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場的增長。

(注:該論文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源環境管理實驗室科研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 樊欣、王衍用:國外鄉村旅舍開發與經營研究綜述[J].旅游科學,2006(6).

[2] 鄭鳳萍、丁永義、閆晶: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北方經貿,2008(3).

[3] FRATER JULIA M.Farm tourism in England[J].Tourism Management,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