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4:3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一傳統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一傳統文化論文

篇1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200-02

在當今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里,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科技發展水平的高低起著重要作用。而科技發展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人才的水平,高素質人才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高等教育。作為繁榮的命脈,大學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視,因為他們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實現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承載著民族的眾望,擔負著祖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任。因此,從多個方面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大學生只有在思想意識方面不斷地加強,向正確的方向靠攏,才會更好更快地成長。

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確立,社會責任感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等多個方面都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是否正確,關系到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到能否盡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我們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處,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結合,用恰當的方式融合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近幾年來,通過一些問卷調查等形式我們了解到,很多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差,自私自利,價值觀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感等現象很嚴重。因此,利用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的研究,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

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一)推崇和諧、友善的理念

提到和平,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論語子路》里曾說過:“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強調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更加重視人與人直接的和諧。儒家思想的倡導者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也是當時人際關系的準則,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和諧、友善。可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一直延續至今,經得起時代的推敲。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友善的觀念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

(二)強調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無一例外地都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國家的興亡與每個人緊密相連,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這些思想和觀念在當今的中國,已經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如: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傳統文化《禮記•禮運》篇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段話表達了在很早的古代就意識到了集體、愛國主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觀念在那個時代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過去傳統文化的倡導和影響下,現代中國的發展才延續了集體主義的理念。

二、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中的發展現狀

傳統文化到底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的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發展現狀又如何?對于古代經史子集,大部分人也只是偶爾翻閱,對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興趣不是很大,因此對這種文化的認可度可見很低。從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今的大學生并不是很熱衷于傳統文化,其受重視程度已大幅下降。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正需要學校對他們加以引導和幫助,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學生健康的成長,思想道德素質各個方面得到提高和鍛煉,整個社會的經濟才能快速地發展。

三、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什么是人格,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在道德品質上的善惡程度。社會作為一個大的群體,要求占據重要地位的當代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要求大學生具有誠實守信,積極向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符合的大學生主體人格,即誠實守信。誠實守信無論在幾千年前的古老時代,還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都是缺一不可的。這是一個時代群體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如果連誠信都沒有的話,又何談其他。可見,傳統文化把誠信作為一個人健全人格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誠實守信,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事,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培養大學生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形成誠實守信的人格,對社會有貢獻的一份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多年的風雨歷程,發展到現在,綜合實力如此之強,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重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和諧正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觀念。傳統文化在向我們傳遞著一種與人為善的理念,特別是大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在社會中與人交往時要禮貌、友善。當今時代,面對大學生價值觀中所表現的不良傾向,我們應加大對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大力宣傳,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想的道德價值觀念。與此同時形成良好的誠信意識,傳統文化中就曾提倡:“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近些年來,大學生誠信嚴重缺失,考試作弊,申請助學貸款畢業不及時還款,做事不講信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

(三)有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更是難點。大學生思想現狀中對傳統文化的漠不關心和重視程度不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更加劇了這種道德滑坡趨勢。只有將汲取的精髓的部分,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助于大學生提高社會公德的意識,形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我們還記得《三字經》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提出了性善觀念。早在幾千年前的時代,人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善良本性,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和現代文化之間的傳承和延續,有一個很明顯的斷裂,傳統美德對人們的影響逐漸變弱,以至于發生了很多看來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對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強調,對于大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