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9 20:3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禹治水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接下來是為大家帶來的大禹治水教師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大禹治水教師教學反思范文一《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古時候,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古時候洪水泛濫成災,百姓過著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于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泛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并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泛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導 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并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對“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做具體的描述,對這個自然段的理解,為了避免個別太過現實的孩子說出“他不愛妻子和孩子”而誤導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過家門而不過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說說心情如何,為什么。學生可能會說: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后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會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于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師教學反思范文二《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于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了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說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于是,我采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么說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鉆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復鉆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發出屬于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范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盡量簡煉,評價語應該盡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師教學反思范文三《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泛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并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泛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于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后面內容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心情怎樣?為什么?”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著,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積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為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么?”“媽媽會怎么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了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通過自己的想象說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說,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了解學情,只顧著自己讓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篇2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情境創設 高校課堂
數學教師總有這樣的感覺,教師教得艱苦,學生學得很累,并且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師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厭教厭學情緒。在新課程要求下,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讓數學穿上魅力和趣味的“糖衣”,或者讓數學的“苦味”稀釋在生活情境之中。我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打造高效數學課堂作探索。
一、寓樂于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參與的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增強學生求知欲,促進其認知的有力措施。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與數學知識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行程問題”的教學時,由于學生缺少實際的經驗,老師感覺很難教,學生感覺難理解,不容易找到相等關系。這時除了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演示外,還可以先介紹行程問題中的幾個基本量:速度、時間、路程。再找幾位同學實際演示行程問題中的相遇、追及、順逆流等問題。通過師生共同實驗,順利找到了幾類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體會到了參與的樂趣,加深了對知識的了解。
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課堂效率,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二、寓導于教,變刻板的講授為寬松的對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古有大禹治水變“堵”為“疏”,疏即疏導、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角色,成為引導者、設計者、組織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要做的首要工作是變“教案”為“學案”,探索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通過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的課堂教學實例如下: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校園里什么東西最高?
生:綜合樓。
生:不對,旗桿。
師:對,是旗桿,那么有誰知道它有多高嗎?
生:不知道。
師:如果給你們一根很長的皮尺,你們有方法測量出來嗎?
生甲:帶著皮尺爬上去量。
生乙:鋸倒旗桿再量。
生丙:旗桿上有繩索,用它系著皮尺升到頂端就可以測量高度了。
生丁:利用影子長與實物高成正比的知識。
師:方法很多,哪些好?哪些不好?請同學討論一下……
生:①②不合理,④比較合理,③最合理。
師:為什么?
生:①人危險,②破壞了旗桿,④如果是陰天就不行了,③快捷方便,不受陰天影響。
師:如果是測量高壓電鐵架高呢?哪些方法可用?哪些方法不可用?
生:①②③均不可,只能用④。
師:如果陰天呢?那么用什么方法呢?
生沉默好一會兒。
生:用氫氣球放上去。讓氣球頂端與鐵架頂端對齊,再測量拴氣球的線長就可以了。
師:同學們,這個方法行不行?能不能解決問題?
生:行,能。
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巧用生動、有趣的引入,激發學生尋求答案的強烈欲望。此問題把本節課推向了,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出現了生生對話。學生的學習習慣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也學到了真正的知識,鍛煉了能力。
三、寓用于教,把生活、數學、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學生只有嘗到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多帶動學生用數學,把數學和生活、社會結合起來,使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從而熱愛數學,批判那些學而無用論。以《認識不等式》的教學為例。
世紀公園的票價是:每人5元;一次購滿30張每張票可少收1元。
師:如果27人進公園,怎樣買票合算?
生:有兩種買票方式:
①買27張票,要付5×27=135元;②買30張票要付4×30=120元,顯然買30張票比買27張要合算。
師:表面上看真的“浪費了”3張票。
生:沒有浪費,3張票可以送人做人情嘛!
師:真會做人!
生:不,可以再把3張票再賣了。
師:真不錯!好主意,很有經濟頭腦。
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把數學知識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改變了數學的枯燥乏味,并教會了學生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發展了創新意識,又培養了應用意識,優化了課堂教學。
四、寓情于教,優化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學習氛圍。
我堅信,只有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心理上的關注,精神上的關愛,學習上的幫助,拉近了師生距離。經常與學生交流教與學的意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競爭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