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意見范文

時間:2023-03-31 23:47: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留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注冊會計師較好地扮演了“經濟警察”的角色,為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決策相關性做出了很大貢獻。然而,隨著我國中小股東保護機制的進�步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意識和法律責任意識還有待進步強化。

按照我國的《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結果和被審計單位對有關問題的處理情況,形成不同的審計意見,可以出具四種基本類型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即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針對近年來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情況逐漸增多的現象,中國證監會于2001年12月25日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4號��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及其涉及事項的處理》(以下簡稱規則),以規范該類事項的運作。規則指出,如果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因明顯違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以及有關信息披露規范,經注冊會計師指出后,公司應當進行調整。如果公司拒絕調整,并因此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則當其定期報告披露后,證券交易所將立即對上市公司的股票實施停牌處理,中國證監會在股票停牌期間將依法對有關事項進行調查并作出處理。同時,如果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影響公司利潤,并且注冊會計師指出了該影響數的,公司應在制定利潤分配方案時扣除該影響數;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由于難以確定其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故上市公司當年不得進行利潤分配。

上市公司披露年度財務報告的目的是向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作為獨立第三者的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鑒證,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報告信息的可靠性,增加投資者的決策相關性,以減輕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交易成本。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以及國家相關監管措施的進一步出臺,加之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所處的特定政治、經濟環境及相關政策約束較往年有了較大變化,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存在明顯的年度特征。本文在分析1992—2000年注冊會計師出具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基礎上,探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所傳遞的信息含量。

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統計分析

本文以滬、深兩交易所1993—2000年間上市公司為樣本,對注冊會計師所出具的審計意見按類型進行了統計,我們發現如下特征:

1.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在全部樣本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在1999年達到最高峰。

2.1992、1993和1994年度報告中,非標準無保留意見較少,分別為2家、4家和6家,且集中于深市。這可能是因為深圳特區毗鄰香港,該地區注冊會計師與國際交流較多,審計工作比較接近國際慣例。

3.1995年,意見數明顯增加。這是因為1995年12月我國公布了第一批《獨立審計準則》,并于1996年1月1日開始實行。注冊會計師在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時有章可循,同時《獨立審計準則》的公布規范了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

4.1997年報中,首次出現了否定意見(渝鈦白A)和拒絕表示意見(寶石A)的審計報告各一份。這是因為1997年我國公布了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對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會計處理和程序作了具體規定,審計依據更加充分;1997年1月公布施行了第二批《獨立審計準則》,同年末財政部提出了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的要求,使審計獨立性更強,審計行為更加規范。

5.1998年報中,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重繼續增加。這是因為1998年1月1日我國施行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替代了原來的《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與后者相比,《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更接近國際會計慣例;同年我國先后公布了《現金流量表》等七個具體準則,我國會計制度在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同時1998年末,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均已實現了脫鉤改制,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審計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不斷增強。

6.1999年年報中,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重仍在提高。這是因為1999年7月我國公布施行了第三批《獨立審計準則》。至此我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體系已基本形成,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和執業水平大大提高。

7.2000年度財務報告中,非標準保留意見的比重比1999年度有所下降。

被出具否定和拒絕

表示意見的公司特征

自1997年報開始,我國證券市場出現了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1997—2000年年報共有28家上市公司、49次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否定和拒絕表示的審計意見。

是什么促使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否定或拒絕表示的審計意見?這些上市公司有何特征?對此筆者進行了分析:

1.盈利能力差。在這28家公司中,2000年度每股收益(以下簡稱EPS)大于0的只有7家公司,其余的公司的年報中均顯示其EPS為虧損,且有18家公司為巨虧(EPS<-0.30),其中PT農墾商社已連續6年虧損,2000年度的EPS為-1.06元;而ST粵金曼2000年度EPS更達-3.428元,從而成為2000年報中令人關注的焦點之一,更成為繼PT水仙之后第二家被終止上市的公司。

2.資產質量差。在這28家公司中,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的有20家,其中15家為負值,公司已嚴重資不抵債。根據《上市規則》的規定,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則需對公司實行ST處理,以提示風險。

3.經營風險大。除金帝建設(1998)因為審計范圍受限制而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外,在其余的29份審計報告中,均對公司的持續經營假設提出了質疑。如PT農商社1999年審計報告中,注冊會計師認為“公司連續4年虧損,已資不抵債,并存在大量的逾期借款和大股東及關聯單位應收款項無法償還等現象,無法確認其依據持續經營原則而編制的會計報表的合理性”;注冊會計師認為ST鄭百文(2000)、ST深中浩(2000)等公司的持續經營假設存在重大不確定性;ST商業網點(2000)等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已受到極大影響。

4.財務風險大。分析這28家公司,發現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都較高,平均資產負債率為127.61%。其中資產負債率高于100%的有15家,9家已嚴重資不抵債,而ST瓊華僑、ST粵金曼、ST鄭百文和ST九州的資產負債率更分別高達289.37%、262.31%、235.75%和216.31%。如此沉重的債務負擔,加上企業本身資產狀況不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使許多企業面臨破產的威脅。

5,市場風險大。在這28家公司,有14家為ST公司,5家為PT公司。ST、PT制度是對那些連續虧損、財務狀況異常的公司所實行的處理,目的是通過限制交易時間和股價波動幅度,向投資者提示風險,防止過度投機行為。實行這兩個制度雖有利于釋放市場風險,但與總體樣本相比,其市場風險仍較大。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被注冊會計師出具否定和拒絕意見的公司,基本上都屬于業績差、資產質量差且高風險的公司。

被出具說明段和保留意見公司的特征

1997、1998、1999、2000年年報中分別有92家、137家、175家和154家公司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和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那么這些公司具有什么特征呢?筆者對它們的凈資產收益率(以下簡稈ROE)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1999年報有4家公司因凈資產為負值而無法計算ROE)。

ROE作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一直被監管部門用做控制參數以決定一家公司是否具有配股資格。1996年1月4日證監會公布《關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規定上市公司要配股最近3年內ROE每年均須在10%以上,從而保證ROE10%成了影響上市公司行為的重要因素,出現了所謂的“10%現象”。

我們統計發現,在1997年年報中,有26家公司的ROE分布在10—11%區間內(占92家的28.26%),而ROE在9~10%區間的公司僅2家。在1998年度的ROE分布中,ROE在10、11%的上市公司仍較多(占133家的53%),但與1997年相比,這種現象有所改觀,而分布在6~10%區間的上市公司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是因為1999年3月25日證監會公布了《關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上市公司的配股條件為“上市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ROE平均在10%以上;上述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ROE不得低于6%”,從而對1999年3月25日后公布的1998年報產生了影響。而對于該日前公布的1998年報,其仍受1996年公布的《通知》的影響。

在1999年度的ROE分布中,6—7%區間的上市公司數(占161家的11.80%)開始多于10~11%區間,出現了所謂的“保六現象”。但由于3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的壓力仍然存在,所以ROE在7、10%區間的上市公司數仍相對較多。

在2000年度的ROE分布中,6~7%區間的上市公司數高達25家,而10~11%區間的上市公司僅為12家,“6%現象”十分明顯。另外,在以上的ROE分布圖中,1997、1998年度ROE在0~10%區間的上市公司分別為32家、6l家,1999年度ROE在0~6%區間的上市公司為38家,2000年度ROE在0~6%區間的上市公司郁6家,但ROE0~1%區間的上市公司1997、1998、1999年、2000年卻分別有11家、24家、15家、16家,也即各年度ROE在0~1%區間的上市公司較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上市規則》規定對連續兩年、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要分別予以ST、PT處理,從而保證ROE>0也成了影響上市公司行為的另一重要因素。為了實現“保配”、“保牌”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利潤操縱,而這些卻違背了《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注冊會計師對此提出了異議,要求被審計單位調整其會計報表。但是,如果根據審計意見進行調整,這些公司將因此喪失配股資格或上市資格,在權衡了得失后,企業寧愿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于是就造成了ROE在0~1%區間和9~10%區間密集分布的異常情況。

解釋性說明段的運用分析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帶解釋性說明段審計報告日漸增多。從表1可以看出,“無保留意見+說明段”的審計報告,1992年度有2家,所占比例為3.77%;到了2000年度,則有99家,所占比例為9.1%。而“保留意見牛說明段”的審計報告,1992年度沒有;2000年度有34家,所占比例為3.13%。

“無保留+說明段”與“保留意見”存在著重大的質的區別。前者是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符合審計準則的要求,審計結果令人滿意,財務報表的表達也是公允的、合法的,所采用的會計原則和方法也是前后一貫的,但認為還有必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引起報表使用者特別注意的情形下提出的。而后者則是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出具的:(1)個別重要財務會計事項的處理或個別重要會計報表項目的編制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而被審單位又拒絕進行調整。(2)審計范圍受局部限制,無法按照獨立審計準則取得應有的審計證據。(3)個別會計處理的方法不符合一貫性原則

非標準保留意見保留

或說明事項的歸類通過對1992—2000年度非標準保留意見的分析,我們可以將保留或說明事項歸納如下:

1.會計政策變更

要確定一項會計政策變更對審計報告的影響,應取決于該項變更是否符合一被公認會計原則。如符合,則審計人員可對財務報表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暗示他贊同該項變更。但他不能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而應在無保意見后附注一說明段以表明該項變更應引起財務報表信息使用者的注意。若該項變更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那么審計人員應根據變更的重要性程度來確定應發表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2.審計范圍受限制

當審計人員未能收集到足夠的證據以確定財務報表是否根據公認會計原則編制,即表明審計范圍受到了限制。審計范圍受到限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客戶造成的,如由于種種原因,客戶不允許審計人員盤點存貨或對國外子公司進行實地審計;另一類是由于客戶或審計人員均無法控制的情況造成的,如審計約定書在資產負債表后較長一時間才簽定,從而使存貨的盤點、應收賬款的函證等重要審計程序均無法實沲。

在審計范圍受限制時,審計人員若能采用其他替代程序來證明被審查的信息是允當表達的,則仍可發表無保留報告。若不能執行替代手續,或即使執行替代手續也達不到預期審計目標,則應根據其受限制程度的重要性程度發表相應的審計意見。一般而言,對于客戶主觀原因而造成的限制,審計人員應注意客戶試圖隱瞞舞弊信息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慣例一般支持注冊會計師出具拒絕表示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如為審計人員和客戶均無法控制情況造成的限制,則應根據其重要性程度作出相應判斷。

3.或有損失

一般而言,或有事項既可能帶來或有收益(如客戶向侵犯自己專利權的單位或個人索賠),也有可能帶來或有損失。但對審計人員而言,或有收益并不重要,這是因為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規定,或有收益只有在實際發生時才加以記錄。導致或有損失的事項有未決訴訟、稅務糾紛、債務擔保和產品質量擔保等。

4.期后事項的影響

所謂期后事項是指資產負債表日至審計報告日(即外勤工作結束日)發生的,以及審計報告日至審計報表公布日(即被審計單位對外披露已審會計報表的日期)之間發生的對會計報表產生影響的事項。其重點在于資產負債日至審計報告日之間發生的期后事項。

根據獨立審計準則,期后事項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期后事項是指那些在資產負債表日就已經存在,并且對編制財務報表過程中有關估計提供補充證據的情況。對于這一類期后事項,審計人員應提請被審計單位調整會計報表,若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則應作為未調整事項處理。第二類期后事項,是指那些在資產負債表日并不存在,而是在資產負債表日之后出現的情況。這些事項雖不影響會計報表金額,但可能會影響對會計報表的正確理解,因而應提請被審計單位披露。

對于第一類期后事項,若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則審計人員可根據該未調整事項的重大性發表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對于第二類期后事項,若被審計單位已經披露且不太重要,那么審計人員可發表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報告。若該事項甚為重要,即使被審計單位已經披露,審計人員也應在審計報告中加以說明,發表無保留加說明段的審計報告。

5.未調整事項

未調整事項是那些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與注冊會計師的看法不一致,又不愿進行調整,而且這種不一致所產生的差異能夠準確地計量的事項。未調整事項通常是由于客戶未遵照《企業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制度所造成的。

6.涉及其他審計人員工作的報告

由于上市公司一般都有大量分布很廣的子公司、孫公司、聯營公司、分支機構或附屬公司等,所以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主審會計師事務所,在對成本和收益的考慮下,常會依靠其他會計師事務所代為完成部分審計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主審會計師事務所一般有三種選擇:

第一,在審計中不提,發表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其一,由其他審計人員審查的部分在整個財務報表中并不重要;其二,其他審計人員聲譽較好,如該事務所也是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事務所,或其審計工作系在主審人員的嚴密監督下完成。其三,主審人員已對其他審計人員的工作進行徹底的復查。第二,在報告中披露,并發表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這種報告通常稱為共同意見或共同報告,在對其他審計人員的工作無法復查,或由其他事務所代為審核的部分在整個報表中較為重要時,采用這種類型的報告較為合適。第三,保留意見。如果主審計人員不愿意為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承擔責任,他就可以根據問題的重要程度,發表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另一可行辦法是由主審計人員擴大審計范圍,審計原本由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查的內容)。如其他事務所對他們所審查的部分持保留意見的話,主審人員也可以決定是否在總報告中持保留意見。版權所有

7.未充分披露:財務報表或附注不完整

一套完整的財務報表,必須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財務狀況變動表三張主要報表,以及其他附表及附注說明。如財務報表及附注未按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制度的要求充分披露,那么這些報表也稱為“未能公允地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審計人員應發表保留意見或反對意見的審計報告。如公司的財務報表只表達了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略去了相應的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那么審計人員通常也會因為這一省略的報表發表保留意見。

8.對以前年度的期初余額表示保留

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審慎,充分考慮期初余額對所審財務報表的影響。如期初余額對本期會計報表可能存在重大影響,但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或是注冊會計師已查明期初余額存在嚴重影響本期會計報表的錯報或漏報,提請被審計單位進行調整或披露,但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對本期會計報表發表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9.重大事項或不確定事項說明

有的時候,審計人員可能希望在無保留審計報告別強調已得到適當說明和充分披露的某一事項,以在發表無保留意見的同時引起報表信息使用者的關注。這些重大事項通常包括關聯方關系及關聯交易的披露,期后事項以及影響財務報表可比性的會計事項等。

不確定事項則是指某個財務報表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之前,無法合理估計。不確定事項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或有事項。不確定事項可能與未知的訴訟結果、征稅機關對客戶、納稅申報單的審計、營運資本的嚴重短缺或不能遵守借款合同條文等事項相關。根據我們的研究,重大事項的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第一,關聯方關系及關聯交易的披露;第二,說明重大訴訟的執行結果;第三,重點說明利潤構成情況,以提醒投資者注意本年利潤中的非常項目;第四,重點說明虧損形成原因,或影響主營業務利潤之重大不利因素;第五,說明違反《公司法》的情況;第六,說明去年保留事項已消除;第七,其他事項說明。

篇2

一、企業規模

企業轄有滬東等5個供電分公司,及上海電纜輸配電公司。**年末,企業擁有員工5128人(含輔業);擁有固定資產凈值150.46億元。

公司擁有變電站174座、配電站5169座、輸配電線路20452千米(其中:電纜9868千米)。

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年)

1、完成售電量179.20億千瓦時,售電收入112.28億元,人均售電量達到765.16萬千瓦時。

2、客戶數289萬戶,是企業成立初期的2.75倍。

3、供電可靠率達到99.973%(中心城區達99.99%)。客戶年平均停電時間由1997年的20小時下降到2.19小時。

4、線損率4.15%。

5、電壓合格率99.4%。

6、最高負荷480.42萬千瓦。

7、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71.73萬元/人.年。

三、主要工作

幾年來,企業將建設國際一流作為實現企業價值和戰略目標的重要載體,以管理創新為主線,通過機制創新激活力,科技創新強實力,服務創新爭效益,在不斷自我超越中形成“誠信、用心、創新,為客戶和企業創造最高價值”的共同價值取向。在服務社會、造福市民的同時,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國電公司“國際一流供電企業”、“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優秀企業”、“全國用戶滿意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稱號。

1、管理創新——實現科學管理,拓展發展空間。

嘗試戰略管理,實現共同遠景。

公司瞄準國際大都市同行業先進水平,以戰略管理統攬全局,制定《年發展綱要》和《**-**年發展綱要》,推動了各項工作不斷躍上新臺階,促使工作重心由“滿足社會需求”向“提供滿意服務”轉變、發展目標由“與國際大都市管理水平相接近”提升到“建設與現代化大都市相適應的國際一流供電企業”。

強化目標管理、過程控制。

推行方針目標管理,保證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以“雙文明”建設要求為主體建立考評體系,將基層工作實績與部門績效聯責,體現工作重心與風險大小的責權利統一,達到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有機結合。

推行ISO9001∶2000貫標,建立生產活動規范模式

公司已按“系統策劃、條線推進、分塊實施”的原則開展貫標,并已通過摩迪公司認證。目前已在7大類100多個工種中推行作業指導書,使各項主要業務工作處于受控狀態。

實現安全生產長效管理和綜合預控。

強化安全生產保證體系和監督體系。實施“一日操作規范化”和“一日安全工作規范”標準;全面開展安全性評價工作;推行“危險點分析”,使安全生產全過程的受控管理得到提升。連年達到3個百日安全無事故紀錄,**年內又達到安全連續運行325天的新紀錄,榮獲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企業。

2、機制創新——改善心智模式,提高整體素質。

深化、完善以績效管理為核心的激勵機制。

將崗位實績與企業目標任務掛鉤,推行員工績效評估,將評估結果與員工的薪酬、培訓、任用、職業發展等相結合,達到全面激勵的效果。

建立“杰出員工”評選制度,對長期奉獻企業、創造顯著業績員工給予最高行政獎勵。

建立具有活力的用人機制。

實行重點崗位輪崗和缺崗競聘;建立首席制,拓寬和暢通員工崗位成才道路;拓展勞務市場作為企業內部人才市場的功能,促進公司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建立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培訓機制。

開展崗位任職及職業發展需求培訓,建立了適合各類崗位需求的“試題庫”、“培訓包”。

通過推行專業帶頭人、作業帶頭人和首席崗位制,初步形成以技術人員為基礎,首席人員為中堅,專業、作業帶頭人為領銜的技術人才梯次結構。

3、科技創新——整合功能優勢,邁向“數字供電”。

提高電網運行的科技含量

發揮調度自動化的綜合效益;推廣應用低壓可靠性分析系統及在線監測與診斷技術;進行配網自動化小區建設,黃浦小區配網自動化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使故障停電恢復時間由2.5小時縮短到1分鐘以內;在全國率先開發不停電作業達21項,并被推廣到9個兄弟省市的供電同行中,其中“帶電10千伏導線旁路”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高壓電纜工程施工技術已打入國際市場;GIS等多個科技信息項目榮獲國際、國家等頒發的科技獎。

構建“數字供電”系統。

建設數字化電網。在全國供電企業中率先開展GIS應用于設備管理與生產運行管理的實踐,實現了對轄區內高、中、低壓設備的科學直觀管理。

強化數字化營銷服務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功能。以TCM故障報修服務中心、GPS大屏幕衛星定位輔助搶修系統和電費帳務管理中心為試點,建設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中小量客戶業擴項目管理系統的投用,實現了項目申請、答復“立等可取”,并可同時提供3個方案讓客戶優選;建立了遠程集中抄表管理系統;實現中小客戶抄表100%現場使用微機操作;建立營銷服務網站,拓展服務時間和空間。

4、服務創新——強化誠信體系,提升競爭能力。

探索建立生產經營活動服務并服從于營銷服務的新體系。

重組、優化業務流程,使公司的營銷服務由“職能導向型”逐步向“流程導向型”轉變。

建立“滿意服務”的保證體系和監督體系。

實施客戶項目負責人制、“首問制”、“兩次受理制”、“業擴回訪制”等,推行“特事特辦、急事先辦、難事細辦和繁事簡辦”的主動服務;“主動上門、現場辦公和多元營銷’’的超前服務;“各方配合、事務協調和熱線聯網”的社區服務;“時間延長和空間延伸”的延伸服務;“勞模精神、主動出擊和無私奉獻”的志愿服務。

建立服務質量常態監管機制,形成公司監督為主體,基層內控為基礎,社會監督為補充的監督、評價體系。

推行營銷策略,擴大電力消費的市場份額。

實施形象策略。在企業內外客戶鏈中,全方位開展“誠信服務”,提高社會對供電企業的信任感。在**年度上海市“行風與事務公開”查測評中,在供電范圍10個區的服務性行業評比中全部獲得第一名的評價。

實施“客戶滿意”策略。定期走訪市、區政府,變潛在的需求為現實的市場;在各個街道建立“地區用電事務協調委員會”,使便民、利民服務得到延伸。榮獲國電公司“優質服務年”活動先進集體、上海市服務誠信先進單位、上海市重點工程立功競賽“金杯公司”三連冠、“優秀公司”十六連冠,并成為永久保留“建設金杯”的單位。**年客戶滿意率第三方調查結果為98.33%。

實施品牌策略。強化上電熱線“95598”的服務功能,使故障搶修平均響應速度由承諾要求的內環線以內45分鐘、內環線以外90分鐘提高到18分鐘;實現上電熱線與消費者投訴熱線“12315”、公安“110”的聯網運行,參與社會聯動服務和公益性活動;強化“楊志成社區服務隊”等品牌效應,爭創服務品牌。

5、培植具有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

公司按照自身的目標定位,構筑具有電力特征、上海特色、市區特點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風格,營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氛圍。

轉變思維方式,培育文化底蘊。

公司從“有利于電力市場的拓展、有利于企業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對社會的服務”的標準審視企業的各項工作,確立了“用心、誠信、創新”的價值理念,奠定了以服務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建設基礎。

優化行為方式和經營風格,展示企業良好形象。

公司將企業文化建設與各項創新有機整合,在客戶中樹立相互信賴、真誠友好的公共形象;建立起重效益、重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形象;關心社會、服務大眾的服務形象;信守承諾、用戶至上的社會形象,塑造了“上電熱線”和“楊志成服務隊”等企業良好品牌。

強化精神和道德作用,建立誠信意識。

篇3

六年級環保建議書(一)

敬愛的叔叔阿姨們:

如今地球上的環境并不樂觀,只要你到網上查一查,在海底的深處,是不是有一個個白色的東西。不錯,那就是被人類稱為白色污染的塑料袋。你們可要知道,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塑料袋,在海洋里到至少要花1020xx年的時間才能被分解掉!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就拿我們城市里的一條條小河流來說吧!以前它是那么的清澈,可現在,上面漂滿了一個個塑料袋,已經成為了魚蝦絕跡的污河。

這些大部分都是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一次性塑料袋用完了就隨手一扔,有的被清潔工人清理掉了,可大部分卻被丟進了河里,讓流水把它們送到了大海。造成了我們地球極大的污染!

由此,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在商場里買東西的時候不要用塑料袋,應該自己帶布袋子或竹筐,這樣既環保又節約。

2.塑料袋用完了應該扔進垃圾桶里,而不要把它隨手扔掉。

3.用完了的塑料袋還可以放在一起,等到有很多的時候再拿去賣。

如果照這樣做的話,我們的地球家園就會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建議人:鐘xx

20xx年2月28日

六年級環保建議書(二)

尊敬的環衛局局長:

你好!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關于環境保護的問題,我今天想跟你提點建議。

地球是我們的家,也是我們的母親。地球無私地供給我們各種資源,讓我們有吃的,穿的,用的我們本應該竭盡全力去保護她。但是,我看到的并不是這樣的,伐木工人砍倒一棵又一棵的參天大樹,卻不懂得砍一棵種一棵樹的道理,導致森林面積大幅度地減少,大量水土流失。人們沒有節制地用水,喝一杯水倒一杯水,灑一盆水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大量出現,我們地球上的淡水正在走向枯竭。煤礦的開采力度日漸加大,地下的礦物就像杯子里的果汁一樣,被人們一口一口地喝掉,礦物遲早會被開采光的。各種各樣的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地拔地而起,一溝溝黑而發臭的廢水不斷流入清澈的河流,一股股飽含有害物質的濃煙直沖云霄像這們的例子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為此,我向你提出如下建議:

一、多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這樣就可以增加綠化面積,防止水土流失。

二、各級各類工廠應安裝廢水凈化器和廢氣處理器,這樣就可以使江河不被廢水污染,空氣不被廢氣污染。

三、盡量使用可快速溶解的塑料,這樣就可以減少白色垃圾的污染。

四、生活中逐步培養人們的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如污水可以沖廁所,洗菜水可以澆花

五、通過各種途徑向人們宣傳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

希望你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關注一下環境問題,它真的已經成為不能忽視的問題了!

六年級環保建議書(三)

尊敬的同學,敬愛的老師:

我們本校六年級的住宿,所以我對學校的點點滴滴我都了解的了如指掌,每天我一起床,看見他們刷牙的時候,不用睡的時候他還把水開得嘩嘩直流的,我看著這些水一滴一滴的留下來,當時,我十分痛心,覺得他們的良心是不是用石頭做的,怎么的狠心,如果個個人都怎么做,我們的世界很快就會屬于沒有水的荒島,沒有水的星球,沒有水的家園了,所以大家一定要保護水源。

因為,一個水龍頭一直開著,就算一滴一滴的慢慢流,一天也是會慢慢的浪費一噸多的水,如果到時災難來了,如果有這一噸水的我們就可以活下去了,但是我們學校的水龍頭至一兩個嗎?那我們這個世界的水龍頭又只有一兩個嗎現在我們就來一起保護我們的生命水源把!

1、只要是打開水龍頭接水的時候,不要不水龍頭開太大,開到中等的時候就可以了,你開太大,如果杯子裝不下了,就會一下子沖出很多的水出來或者會有很多濺出來的水,這樣就會浪費水。

2、你飲水的時候,不要對著出水口飲用水,這樣喝水你會有百分之二十的水是流出了,所以飲水是,不要開太大水,也不要對著水龍頭直接飲水,這樣如果個個人都想你們這樣,這個世界會沒有多少水呢,所以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3、洗手時,你先在自己都手上借一點點水,不要一直沖著水來洗手,只要把手給打濕了,就可以在手上把手上的臟東西給擦掉后,在用水來清洗。

如果個個人都可以做到我們節約用水的這三點,我們這個中國水多沒問題!

篇4

【關鍵詞】上市公司,審計報告,非標準審計報告

根據審計準則的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就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編制并實現公允反映形成審計意見。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審計報告分為標準審計報告和非標準審計報告。標準審計報告是指不含說明段、強調事項段、其他事項段或其他修飾性用語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非標準審計報告是指帶強調事項段或者其他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和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非無保留意見報告又可分為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報告。

在資本市場,公司財務報表是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決策的重要依據,報表信息質量影響決策的質量。注冊會計師通過發表審計意見向投資者提供公司財務報表質量的信息。因此,分析審計報告意見類型,有助于投資者合理評價財務報告質量,促進注冊會計師提高審計質量為投資者決策服務。

一、上市公司2013年審計報告意見類型描述性統計

根據國泰安數據庫統計,截至2014年4月30日, 2512家滬深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2013年報和審計報告。在2512份審計報告中,標準審計報告2431份,占報告總數的96.78%;非標準審計報告81份,占報告總數的3.23%,其中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報告55份占2.19%,保留意見報告21份占0.836%(包括帶強調事項段保留意見報告5份占0.199%),無法表示意見報告5份占0.20%,沒有否定意見報告。

二、上市公司2013年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原因分析

1.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報告原因分析。

在55份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報告中,有29份的強調事項與持續經營能力不確定有關,占該類報告總數的52.73%,導致持續經營能力不確定的主要原因為巨額虧損、資不抵債重組不確定和停止經營等。因重大不確定事項出具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報告13份,具體原因主要為經濟糾紛或訴訟未決引起的不確定、應收帳款變現能力不確定、收入不確定等。另有7家公司因證監會正在立案調查中,調查結果不確定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因其他重大事項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報告6份。在55家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報告公司中,ST,*ST公司15家,占27.27%,與55家ST或*ST公司占2512公司的比例2.19%相比,明顯高了。

2.保留意見報告原因分析。

在21家被出具保留意見報告的公司中,因審計范圍受限制無法獲取充分適當證據發表保留意見的10份,其中涉及訴訟判決結果帶來影響不確定的2份,因內控重大缺陷導致無法獲取充分適當證據的1份,因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無法獲取充分適當證據的1份。21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正處于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立案調查中,5家因立案調查尚未結束,無法確定該事項對公司財務報表可能產生的影響被出具保留意見,另1家公司審計的注冊會計師將此事項在強調事項段中予以提醒。因重大不確定事項被出具保留意見報告3份,涉及關聯交易的1份,因重大交易無法確定合理性的1份,*ST北大荒因期末存貨36,968.7萬元未見實物,期末固定資產4844.23萬元未見實物,應收賬款8574.88萬元未能取得對方單位確認被出具保留意見報告。在21份保留意見報告中,有5份帶強調事項段,其中2份的強調事項涉及公司的持續經營問題。在22家被出具保留意見報告公司中,ST,*ST公司3家,占13.64%,比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報告中ST、*ST所占比例低,但比所有公司中ST、*ST公司占比還是高很多。

3.無法表示意見報告原因分析。

無法表示意見報告5份,出具原因全部為審計范圍受限,與發表無法表示意見的要求相符。審計準則規定如果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作為發表審計意見的基礎,且認為未發現的可能的錯報對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重大且具有廣泛性,注冊會計師應該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報告。從5家被發表無法表示意見報告的公司情況看,5家全部為*ST公司。

三、結論

通過對81份出具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的原因分析,我們發現經營不善是主要原因,直接因可持續經營能力不確定被出具非標準意見報告的占該類報告的1/3以上,其次是經濟糾紛、未決訴訟導致的結果不確定原因,因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出具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也占了一定的比例,ST、*ST公司被出具非標準意見報告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81家被出具非標意見報告的公司中,有13家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正在立案稽查中,而因同樣的原因有的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見報告,有的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報告,這說明不同的注冊會計師對所發現問題處理的存在差異。通過對出具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原因的分析還發現:可能存在注冊會計師以強調事項段代替非無保留意見的現象。因此作為公司報表使用者,在閱讀報表時不僅要同時查閱審計報告,如果被出具非標準意見報告還要仔細分析其原因,以提高決策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液基細胞學;惡性腫瘤;痰標本;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c)-135-02

國內已有很多家醫療機構開展液基細胞學薄層涂片方法,大多用于婦科陰道/宮頸上皮內病變診斷與篩查,用于痰標本細胞學檢查少有報道。本文就我科應用該方法對痰標本的檢查結果、臨床意義及推廣價值作一報道: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隨機取自2005年9月~2006年12月本院臨床送檢的痰標本共計109例。

1.2 液基細胞標本采集及處理方法

等體積痰液與消化液混合,每10 ml混合液加入1 ml黏液溶解液,充分混勻,靜置30 min,將混合液在振蕩器上震動10 s或人工用力晃動30 s(如果混合液中仍有凝塊,可增加一些黏液溶解液溶解振蕩混勻),將混合液倒入離心管中離心(600 r/min)10 min。離心后倒掉上清液加5 ml緩沖液,重新振蕩混勻,將溶液倒入離心管中,離心(600 r/min)5 min。離心后倒掉上清液,振蕩混勻,放入機器上,自動涂片,巴氏染色。全部過程需要100 min。

1.3 瘤細胞學診斷

采用3級分類診斷法,即將細胞檢查結果分為陰性、可疑、陽性,并對瘤細胞作出分型,對分型不清的腫瘤細胞及難以判斷瘤細胞來源的可通過免疫細胞化學方法鑒別診斷。所有細胞標本同時作傳統涂片方法對比。

2 結果

2.1 兩種檢測方法檢測結果比較

109例痰標本共檢出惡性腫瘤細胞16例(腺癌細胞3例,鱗癌細胞13例),可疑瘤細胞2例。16例腫瘤細胞中,傳統細胞涂片檢查有4例鱗癌為陰性報告,痰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法陽性敏感度提高了22.22%。因臨床送檢病例和標本合格與否等因素難以控制,本文對腫瘤檢出率、漏診率未做總結,只對腫瘤陽性符合率及與傳統涂片診斷提高敏感度進行對比(表1)。

上述診斷結果均由CT、核磁共振、氣管鏡及術后組織病理學所證實。

2.2 液基細胞學惡性腫瘤細胞形態特征

2.2.1 鱗狀細胞癌多為散在分布,核大、濃染、固縮,有的染色質呈團塊狀,胞漿豐富粉染,拉長似蝌蚪狀,為高分化細胞癌,痰檢未見三維結構。

2.2.2 腺型細胞癌多呈狀或管狀腺樣排列或三五成群,形成立體三維結構,清晰度多層面,核大小不等,核質細膩,有的空亮,核膜清晰。高分化腺癌胞漿豐富,多空亮,但核漿比例失調;低分化腺癌細胞胞漿少,免疫細胞化學CEA強陽性。

2.3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標本滿意度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面積為134 mm2,涂片面積雖小,但16例陽性診斷涂片中均具備充足的有效診斷細胞,背景清晰,無污染,細胞可見三維結構,核質明了,且制片、染色俱佳。

2.4 傳統細胞涂片惡性腫瘤細胞形態特征

惡性腫瘤細胞多在污穢背景之中散在或成群排列,雖然瘤細胞有明顯異型性,但細胞缺乏完整性,胞核結構模糊不清,且多混雜于黏液壞死物之中,故極易漏診。

3 討論

診斷細胞病理學是臨床診斷病理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脫落細胞學,臨床腫瘤細胞學,細胞診斷學及鑒別診斷細胞病理學幾個階段。以往腫瘤細胞的陽性診斷率嚴重滯后,傳統涂片以痰液為例,其假陰性約為30%。究其原因:其一,標本采集及處理方法單一、原始,致使鏡下所見多為變性、壞死細胞或涂片過厚、不均;其二,傳統涂片多為自然干燥或風干,致使涂片未能濕性固定,造成腫瘤細胞人工變形,著色不清。近年來,診斷細胞病理學提高到分子生物水平,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法不僅變革了標本采集和處理方法,而且獲得優良的制片質量、滿意的觀察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診斷細胞病理學鑒別診斷的能力。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的痰標本,經處理液處理后不僅去除了黏液、紅細胞,而且保存了細胞完整無損,細胞核、核質、核仁更加細膩、清楚,獲得了三維立體結構,同時還保全了細胞抗原的生物特性,對細胞免疫化學染色無任何影響,有利于腫瘤細胞的鑒別診斷。

痰檢腫瘤細胞傳統涂片漏診4例的原因,主要是標本取材不準,多未見到有效診斷細胞,加之背景、黏液、炎性細胞過多、過厚。當觀察到具有癌性改變情況下,重新全部采集標本進行痰液基薄層涂片檢查,結果在去除黏液、紅細胞、背景之薄層涂片之中,腫瘤細胞散在可見。重新復核傳統涂片,在粘液、炎性細胞束中隱約可見一些異型細胞,但模糊不清,難以明確診斷。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的涂片面積比傳統涂片面積縮小,但細胞的總采集量大大增加。傳統細胞涂片法以痰為例,僅是一口痰的一小部分采集到玻片上,而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法卻是整口痰經處理后全部被采集到玻片上,且可采集2張玻片以上。單片面積縮小,有利于更仔細地閱片,傳統涂片閱片需7 min,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閱片時間平均為3 min。液基細胞學檢測同時還具有自動涂片,染色,減少了人工操作和接觸標本的機會,避免了感染機會,提高了診斷細胞病理學之標準化和自動化,因此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正中,闞秀,劉樹范.診斷細胞病理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程麗華,陳霽巖.臨床脫落細胞學檢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篇6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共有159家上市公司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包括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這些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涉及的事項主要包括:(1)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2)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金額難以估計;(3)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及重大會計差錯更正;(4)控股股東和其他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資金;(5)強調某一重大事項。從審計報告的質量看,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定性準確,用詞規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定性不準,邏輯不清,表述不當,用詞晦澀,難以理解和使用。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在獨立性方面存在問題,不按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比較突出的現象是,以拒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代替否定意見,以保留意見代替拒絕表示意見,以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代替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

從我們的分析看,由于中國證監會在2001年底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4號--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及其涉及事項的處理》,對于上市公司拒絕就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制度及相關信息披露規范規定的事項做出調整,或者調整后注冊會計師認為其仍然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制度及相關信息披露規范規定,進而出具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證券交易所應當在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披露后,立即對其股票實行停牌處理,并要求上市公司限期糾正。在這種壓力下,上市公司規避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動機明顯增強,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壓力也大大增加。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在能夠確定被審計單位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情況下,不再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以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為由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甚至出具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樣一來,就回避了對上市公司是否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發表意見。當然,根據有關部門的核查,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同樣存在著一定問題,這種報告的隱蔽性更大,給會計報表使用者帶來的危害也更大。為此,我們進一步研究了2001年上市公司的159份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對2001年之前的審計報告進行統計分析。現對其中的幾個共性問題提出我們的看法與大家討論,并就如何出具審計報告談一些意見。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問題并不針對哪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而是希望通過討論,引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注意,使審計報告質量在以后年度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關于持續經營能力問題

1997年到2001年約有150份審計報告明確提及了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其中55份為拒絕表示意見,4份為否定意見,61份為保留意見,30份為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

許多會計師事務所在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或在保留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提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也有相當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在拒絕意見的審計報告中提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極少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在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中提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

許多會計報表使用者反映,一些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及其披露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而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說明段中的表述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審計意見類型卻差異很大。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簡單地放在意見段之后,或等同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意見的審計報告,致使審計報告的有用性受到影響,甚至產生誤導作用。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重大不確定事項。對不確定事項,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分析。

1.不確定事項不等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不確定事項包括或有事項,但范圍比或有事項大,主要是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事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任何不確定事項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已經發生的事項,二是尚未發生的事項。注冊會計師對已經發生的事項有可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而對尚未發生的事項則無能為力,審計證據有可能在將來才能獲取。因此,不確定事項并不等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不能遇到不確定事項,就簡單地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2.不確定事項不等于被審計單位沒有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不確定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沒有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兩碼事。如果被審計單位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對不確定事項進行了適當會計處理和披露,就不算違反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持續經營能力問題是比較復雜的不確定事項。如果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如果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并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

3.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而被審計單位仍按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且被審計單位已按其他基礎重新編制了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應當按照《獨立審計實務公告第6號——特殊目的業務審計報告》的規定辦理。

4.如果被審計單位存在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但管理當局拒絕就持續經營能力作出書面評價,而會計報表仍按持續經營假設基礎編制,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關于對重大事項強調問題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共有124份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在意見段之后增加了說明段,其中97份為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27份為意見段之后帶說明段的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涉及的事項主要包括八項減值準備計提、未決訴訟、大額逾期借款、持續經營能力、重大交易事項的法律手續不完備、關聯方占款以及為關聯方擔保等關聯交易、資產重組、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前任注冊會計師或專家的工作、補貼收入、非經常性損益、一次易取得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較大、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發生變更等。上述事項固然屬于重大事項,然而有些事項放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是不合適的,需要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把問題搞清楚。為了規范注冊會計師出具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和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我們在近期修訂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中明確規定,當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時,注冊會計師應在無保留意見或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1)強調有關持續經營的重大事項;(2)存在可能影響會計報表的重大或有負債;(3)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發生變更且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4)與已審計會計報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與已審計會計報表存在重大不一致;(5)更新前期審計意見;(6)強調某一重大事項(持續經營除外)。注冊會計師應當在說明段中指明,“此外,我們提醒會計報表使用者關注……。本段內容并不構成對會計報表的任何保留,也不影響已發表的審計意見類型”。通過采取這樣的措施,一方面可以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某些會計師事務所以描述事項代替發表意見的行為,防止把本應發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見的事項放在意見段后表述,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醒會計報表使用人更加明確地理解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此外,我們還在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作出了一些禁止性的規定,限制把某些事項放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中作出表述。

關于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問題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約有50份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涉及了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準備問題,其中28份為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10份為保留意見,12份為拒絕表示意見。在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中,涉及壞賬準備的比重較大,有41份,短期投資跌價準備2份,存貨跌價準備7份,長期投資減值準備9份,固定資產減值準備4份,無形資產減值準備2份,在建工程減值準備4份,委托貸款減值準備2份(有的審計報告涉及若干項減值準備)。此外,還有若干份審計報告僅僅提及了應收款項本身,未明確提及減值準備問題。

從目前來看,上市公司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出于增發、配股或保持業績的需要,少提或不提資產減值準備,另一種傾向是為以后的資產重組、扭虧為盈、保住上市資格或避免ST處理打基礎,而多提資產減值準備。從50份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僅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中描述了被審計單位計提減值準備的事實,而未對減值準備計提的充分性與合理性作出實質性判斷;還有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以審計范圍受限從而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為由,同樣未對減值準備計提的充分性與合理性作出實質性的判斷。應當指出的是,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屬于會計估計而非不確定事項。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與上市公司編制虛假財務報告的動機以及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復雜性有關,但也反映了某些會計師事務所獨立性存在問題、未能勤勉盡責的情況,從而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大大降低,浪費了社會資源。

為了進一步規范出具恰當的審計報告,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明確規定:(1)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作出的重大會計估計是合理的,并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決定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對重大會計估計事項作出強調;如果管理當局作出了重大會計估計變更,且變更是合理的,并進行了適當的披露,注冊會計師應當在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以強調說明有關會計估計的變更事項及其對會計報表的影響。(2)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作出的重大會計估計不合理,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3)如果審計范圍受到被審計單位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以致無法評價重大會計估計的合理性,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關于提及其他主體的工作

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時,提及其他主體工作的情況時有發生,被提及的主體通常涉及其他注冊會計師、前任注冊會計師以及專家。根據統計,在1993-2001年之間,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約有50份,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約有20份,提及專家的審計報告約有10份。

1.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近年來,某些會計師事務所以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方式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現象比較突出,通常采用“(完全)依賴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以及“根據我們的審計及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等措辭。此外,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在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時也使用了“我們未復核”或“(完全)依賴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等責任不清的表述方式,或未在審計報告中充分解釋無法信賴其他注冊會計師工作的理由等。眾所周知,某些上市公司年度利潤主要來源于其子公司,而這些子公司往往是設在境內的高科技公司或設在境外的銷售公司,潛藏著很大的財務欺詐風險。主審注冊會計師不對境外子公司進行審計,或無法對境外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底稿進行復核,只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回避可能承擔審計責任的做法并不妥。

為了進一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進一步明確規定:(1)如果對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均表示滿意,對其一貫執業情況等方面已經熟知并認為良好,且對其他注冊會計師本次的審計范圍和審計工作質量感到滿意,主審注冊會計師一般不應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2)主審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審計報告中的引言段、范圍段和意見段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也不應在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以免被誤認為是發表保留意見或者把責任分攤給其他注冊會計師;(3)如果無法對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進行復核或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不能滿足要求,且無法直接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主審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并考慮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但不應被視為將其責任分攤給其他注冊會計師;(4)主審注冊會計師如果決定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應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指明雙方的審計范圍,及由其他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或其他重要項目占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整體各該項目的比例,清楚地說明導致所發表意見的主要原因,并在可能情況下,指出其對會計報表反映的影響程度;(5)主審注冊會計師在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使用“我們未復核經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貴公司所屬子公司的會計報表”、“我們完全(或部分地)依賴于(或基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根據我們的審計及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或類似表述。

2.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當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時,通常會出現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問題。根據統計,有相當一部分后任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時,不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第14號——期初余額》的要求。比如,在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中僅僅簡單描述“上年度會計報表經XXX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事實,而沒有明確期初余額對所審計會計報表的影響;甚至有個別會計師事務所在說明段中使用“貴公司上年度會計報表非由我所審計,我們對本年度會計報表期初余額不予置評”的措辭。

我們認為,如果期初余額對本期會計報表不存在重大影響,后任注冊會計師不應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如果期初余額對會計報表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影響,后任注冊會計師可以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并應當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第14號——期初余額》的要求出具相應的審計報告。

為了進一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進一步明確規定:如果期初余額不存在影響本期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決定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以免被誤認為是發表保留意見或者把責任分攤給前任注冊會計師。

3.提及專家的工作。根據統計,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專家工作的情況在近兩年來開始增多。某些會計師事務所明明知道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在玩數字游戲,明明知道專家的工作不甚合理,將導致收益確認存在問題,但為了滿足上市公司的要求,或回避可能承擔的責任,只是在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提及專家的工作,或雖指出會計報表部分地依賴于專家工作的結果,但又不說明專家工作的方法、程序及其結果對會計報表的影響。這種做法不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第12號——利用專家的工作》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規范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專家工作的行為,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進一步明確規定:(1)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專家的工作,以免被誤認為是發表保留意見或把責任分攤給專家。(2)如果專家工作結果致使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應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提及專家的工作,包括專家的身份和專家的參與程度等,并清楚描述所發表審計意見的理由。

關于對前期會計報表發表的意見不同于原來的意見

當會計師事務所連續接受審計業務委托時,則至少前后兩期(前期及本期)會計報表是由其審計的。當前期的會計報表在本期的比較會計報表出現時,是第二次出現。此時,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意見不但涵蓋本期會計報表,也涵蓋再次出現的前期會計報表。會計師事務所再次對同一會計報表發表意見的做法,稱為更新前已發出的審計意見。

當會計師事務所更新前已發出的審計意見時,兩個審計意見的日期一定不同,第二次審計意見的日期接近目前。至于審計意見的種類,可與以前發出的相同或與以前發出的不同。在審計本期會計報表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關注影響用于比較的前期會計報表的情形或事項。如果注冊會計師因被審計單位違反企業會計準則已經對前期會計報表發表了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而該前期會計報表已經在當期按照企業會計準則重新編制,那么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應當指明該會計報表已經重新編制,并對該重新編制的會計報表發表無保留意見。目前,有些會計師事務所雖然認可被審計單位對前期會計報表進行重新編制,但對當期會計報表出具審計報告時,尤其對比較會計報表出具審計報告時,只字不提被審計單位重編會計報表的事實,使會計報表使用者產生誤解。明明記得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年度會計報表發表了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怎么在比較會計報表中卻變成了無保留意見?

篇7

當注冊會計師認定整個會計報表是公允表達的情況下,由于某種事項的存在,使無保留意見的條件不完全具備,影響了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表達,注冊會計師會對影響事項提出保留意見。而只有當注冊會計師確信整個會計報表存在嚴重錯報,以致根本不能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時,注冊會計師才發表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但在審計實務中,由于兩者的界限需要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曾出現許多用保留意見代替否定意見和對相似情況發表不同審計意見的事項,降低了審計報告的使用效能。

[事項1]華興公司2001年度凈利潤為16萬元,注冊會計師對其2001年會計報表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說明段表述如下:“貴公司賬面反映的在建工程為2號流水線工程,該項目2001年度處于停建狀態,貴公司2001年度對上述項目利息資本化金額為895萬元。”

[分析]在建工程處于停建狀態,仍然把項目利息資本化,這種違反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的錯誤處理,影響了會計報表的公允反映。如果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注冊會計師可以考慮發表保留或否定意見。但究竟是保留意見還是否定意見呢?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重要性水平是影響注冊會計師判斷的主要因素。在具體運用重要性水平時,不僅要分析其數量,也要分析其性質。由于華興公司2001年凈利潤僅為16萬元,但2001年度對處于停建狀態的項目利息資本化金額為895萬元,如果把停止資本化的利息計入當期損益中,華興公司2001年度不僅沒有盈利反而虧損了。這種影響收益趨勢的錯報,無論金額大小,從性質上考慮都足以影響會計報表總體的公允性。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否定意見,而不是保留意見。

在審計實務中,注冊會計師運用重要性水平時,下列錯報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注冊會計師應當從性質上考慮其重要性:(1)涉及舞弊與違法行為的錯報;(2)影響收益趨勢的錯報;(3)可能引起履行合同義務的錯報;(4)不期望出現的錯報。

[事項2]注冊會計師審計華興公司2001年會計報表時,確定其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為500萬元,主要是關注到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華興公司2001年停止使用且準備處置的固定資產在2001年沒有計提折舊670萬元;二是華興公司對合同約定采用到岸價格的一筆2001年12月24日發出的銷售給美國A公司的業務確認主營業務收入650萬元。注冊會計師在判斷出具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的類型時,認為華興公司不予調整的固定資產少計提折舊情況會導致出具保留意見,但華興公司不予調整的多計收入情況會導致出具否定意見。最終,注冊會計師對華興公司2001年會計報表發表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分析]在審計實務中,能夠影響注冊會計師發表保留或否定意見的會計報表錯報分為兩種:(1)金額重要但對整個會計報表影響不大;(2)金額重要且廣泛地影響會計報表總體的公允性。一般講,注冊會計師對第一種情況的錯報會發表保留意見,對第二種情況的錯報會發表否定意見。如此區分的關鍵在于注冊會計師對錯報項目是否具有牽涉性(或彌漫性)的判斷。一項錯報越具有牽涉性,則注冊會計師發表否定意見的可能性越大。在該事項中,少計提折舊和多計收入的金額都超過重要性水平。特別是不予調整的多計收入情況,不僅會影響華興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應收賬款核算,也會影響存貨、成本等核算,進而影響到資產總額和企業的盈利情況,具有很大的牽涉性。因此發表否定意見的可能性大。

謹慎選用無法表示意見

當注冊會計師實施了一定審計程序后,由于某些限制而使注冊會計師不能對某些重要事項取得證據,無法完成取證工作,進而無法判斷應當使用的措辭或問題的歸屬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保留或無法表示意見。但在審計實務中,一些注冊會計師往往不能區分保留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常用無法表示意見代替其他審計意見。這不僅降低了審計報告的使用效能,也使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產生了懷疑。

[事項3]華興公司2001年會計報表的資產總額為7065萬元,利潤總額為982萬元。注冊會計師對華興公司2001年會計報表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說明段表述如下:“如附注五所述,貴公司2000年對A公司投資2280萬元,占A公司股權比例33%.到2001年底,貴公司累計投資收益1940萬元,其中2001年列計1185萬元。但貴公司未提供A公司2000年和2001年的會計報表,受客觀條件限制,我們未能對A公司實施審計,因而無法確認該項投資收益。”

[分析]該事項中,注冊會計師無法取得證據的情況具有牽涉性,不僅影響本年度利潤增加1185萬元,也影響長期投資的增減變動,進而使得注冊會計師從整體上無法判斷華興公司2001年會計報表的公允性。因此注冊會計師不能僅僅發表保留意見,而應該發表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事項4]華興公司2001年度凈利潤-10967萬元,總資產111696萬元。注冊會計師對華興公司2001年會計報表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說明段表述如下:“根據我們的審查,(1)2001年,貴公司在連續兩年虧損的情況下繼續虧損,賬面虧損金額為人民幣10967萬元,實際虧損金額為31729萬元,貴公司凈資產出現負數,賬面資產總額為人民幣111696萬元,實際資產總額為95816萬元,賬面凈資產為人民幣-10188萬元,實際為-12836萬元。(2)貴公司目前涉及訴訟案件66起,涉及金額人民幣21646萬元,其中,貴公司作為被告的53起,一審均已敗訴,涉及金額人民幣20267萬元;貴公司作為原告的13起,涉及金額人民幣1379萬元。上述訴訟案均未在賬表中反映。(3)函證其他應收款出現差異6291萬元,貴公司拒絕進行調整。”

[分析]在審計實務中,如果注冊會計師在明知被審計單位違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情況下,不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予以確認或確認后不愿意予以如實披露,以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為由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甚至出具帶強調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屬于嚴重違背獨立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準則的行為,不僅降低了審計報告的使用效能,也應受到相應的處罰。該事項中,注冊會計師用無法表示意見代替否定意見。對于情況(1)和(3),如果注冊會計師已經查證清楚而貴公司拒絕調整時,應當發表否定意見,而不能用無法表示意見代替否定意見;對于情況(2)注冊會計師應通過向律師函證等程序,了解華興公司最可能發生的訴訟損失,建議其調整預計負債,而不能僅僅披露了事。

嚴格規范審計報告中的說明段的編制

注冊會計師編制說明段時常存在以下問題:(1)沒有盡到應有的披露責任,應該說明的事項沒有說明;(2)謹慎過頭,把不該強調說明的事項加到強調說明段中;(3)用帶強調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保留意見代替其他審計意見;(4)說明段披露不明確、不充分或表述晦澀,詞不達意,不能使審計報告使用者掌握充分信息,容易引起審計報告使用者誤解。

[事項5]注冊會計師對華興公司2001年度的會計報表發表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標準報告),但華興公司的會計報表附注(二)中披露:“2001年12月27日,由于A公司狀告華興公司侵犯其專利權,要求賠償322萬元,截至2001年12月31日,該訴訟案正在審理中,無法預計其最有可能的賠償金額”。

[分析]在審計實務中,當注冊會計師決定出具無保留意見時,如果為了有助于報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審計報告,需要對審計報告作一些補充說明,注冊會計師可以在意見段后面增加強調說明段,以提請會計報表使用者關注。但如果存在應該強調說明的事項,注冊會計師卻沒有在審計報告中強調說明,會計報表使用者可能因此注意不到充分的信息,影響其決策。該事項中,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華興公司涉及到無法預計的訴訟案件,可能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決策,注冊會計師應該在審計報告意見段后增加強調說明段予以說明。因此,該案例不應該是標準報告,應發表帶強調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

篇8

ensen和Peter O. Christensen創建的一種理論研究方法體系:通過闡述一組抽象的概念,使用大量通俗例子做支撐,旨在辨別“做會計”的實質原因,提出了“會計是使用估價語言和代數式來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的結論。他們倡導的這種研究方法稱為“分析式研究”,與實證研究一起成為當代會計研究的兩大主流。CPA審計報告由規范的標準化專業語言和基本概念組成,經由“公司財務報告供應鏈”傳導到資本市場,理應具有豐富的“信息含量”,投資者對不同類型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不同。現實悖論是:使用者和投資者決策往往不依賴于審計意見,股票價格變動趨勢與審計意見不一致甚至無關。“CPA審計報告是否具有足夠的信息含量,借鑒“分析式研究”方法解析其中蘊含的信息含量,厘清其邏輯結構關系,甄別其形成機理”就成為理論界和實踐中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Shank,Murdock和Dillard(1977)、Finnerty和Oliver(1981)研究發現,收到保留意見的公司在審計報告披露后其系統風險的平均值和方差有了明顯增加,說明投資者在保留意見被披露后提高了對公司系統風險的評估,市場對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做出了負面反應。Michael Firth(1978)測試了英國“保留意見”的信息含量,發現投資者能對因不同原因出具的保留意見做出不同的市場反應。Chow和Rice(1982)也測試了保留意見與非正常收益率之間的關系,發現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具有顯著的負面市場反應。Elliot(1982)研究了1973~1978年間美國145家上市公司收到保留意見后的市場反應后發現,市場早在保留意見公布45周之前就對其做出了顯著的負面反應。Dodd等(1984)選擇了1973~1980年間首次收到保留意見的美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在審計報告公布前后5天存在著細小的負的累計非正常收益率且不顯著,在公布前6個月的時間內,累計非正常收益率達到-8.9%且顯著,并在不同的樣本組中均存在著這樣的負反應。

LaSalle和Anandarajan(1997)研究了銀行信貸經理在信貸決策中對因訴訟和持續經營原因出具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的反應,發現信貸經理在面對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時減少了貸款意愿,調低了該客戶還款能力的評價、調低了該客戶改善盈利能力的評價、調高了可能貸款的邊際利率。Dopuch(1986)、Loudder(1992)、Frost(1994)、Chen(2000)等研究得出了類似結論:審計意見具有決策有用性,審計報告具有信息含量,審計具有傳遞客戶特征的信息功能,市場對審計報告意見反映顯著。

在審計報告形成機理研究方面,以畢馬威Business Measureme

nt Process(BMP)、安永Business Environment Analysis Template(BEAT)、普華永道PwC Mehtodology、德勤“AS/2”等“四大”(Big 4)為代表,提出了基本原理大致相同的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倡導以風險全面識別、評估和控制為導向,綜合考慮重要性、獨立性、職業謹慎、審計抽樣程序、審計證據等基本概念因素(本研究稱“信息含量因子”)后出具CPA認為恰當的審計意見。西方經典審計教科書如Auditing:Assurance & Risk(W. Robert Knechel)、Audting:AnIntegrat

ed Apporoach(Arens & Loebbecke)、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A Systematic Approach(William F. Messier,Jr.)、Auditing:Concepts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Larry E. Rittenberg & Bradley J. Schwieger)、Miller Auditing Procedures(G. Georgiades)、Student’s Manual of Auditing(Diane Walters & John Dunn)在論述CPA審計報告形成方面,重在單項、分章節論述“信息含量因子”的含義及其應用,內容分散,忽視了其內在的邏輯聯系,沒有歸納出如何依賴這些“信息含量因子”形成審計報告的路徑。

(二)國內研究現狀 李增泉(1999)以上市公司1993~1997年度的審計意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年報公布日前后的市場反應,力圖從實證角度對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做出分析,發現“標準無保留意見”與“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公司在年報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場表現,審計意見對投資者的決策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不同類型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會引起不同的市場反應,但投資者并未對其進行嚴格區分,“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公司在年報公布前后的反常表現以及被連續出具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在年報公布日仍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說明我國的證券市場遠非“半強式有效市場”。

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2001)利用1999年和2000年34家出現事務所變更的上市公司組成研究樣本,同時隨機從深滬兩市上市公司中抽取34家公司組成一個控制樣本組,應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和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之間的關系。發現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與前一年度的“不清潔”審計意見變量成正相關關系,注冊會計師出具的“不清潔”審計意見本身是導致我國資本市場中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基本原因。李爽、吳溪(2001)利用1997~1999年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師變更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在研究期間內發生了審計意見嚴重程度減輕的審計師變更,審計師規模更可能發生由大到小的變更。耿建新、楊鶴(2001)發現,被出具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比未被出具過的更易變更會計事務所,變更后,其審計報告中標準無保留意見顯著地多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

宛燕如、高文進(2009)曾對審計意見形成過程進行歸納后描繪了流程圖,但是不夠明晰具體。我國CPA全國統一考試教材《審計》、《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06)借鑒了西方風險導向審計的框架結構,對審計報告的形成機理闡釋也比較寬泛。

國內外研究結論形成鮮明對比:國外CPA審計報告傳導到資本市場,具有重要的“信息含量”,對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而我國CPA審計報告傳導到資本市場,反應不強烈。筆者認為:西方CPA職業界面臨著巨大的職業風險(如安達信案例)和嚴厲的監管措施(如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不得不注重操守,職業謹慎非常強,審慎執業。我國具有特殊的人文社會關系國情,CPA個人素質和職業操守都遠非可比,于是上市公司依靠更換事務所達到“購買審計意見”目的,CPA也為應付審計市場的激烈無序競爭,迎合委托方提供虛假或“刻意修飾”后的審計報告,雙方互相默契配合,“信息含量不高”在所難免。另外,由于我國投資者大多數非專業人員,自我保護和風險意識差,法律不完備和政府監管不嚴厲,也在另一方面縱容了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低”這一現實。

本文采用采用“分析式研究”方法,結合分析CPA審計報告所包含的基本審計概念體系及其邏輯聯系,揭示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原理,描繪CPA審計報告形成機理的路徑圖,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改進建議,在理論上開拓了一片研究新領域;實踐中有助于CPA審慎撰寫審計報告,便于監管者和投資者直接對照,對利益相關者正確理解審計報告的豐富內涵,政府加強監管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基于“信息含量觀”的CPA審計報告傳導及其形成機理

(一)主要內容 基于“信息含量觀”的CPA審計報告傳導及其形成機理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1)以我國CPA執業準則體系和證券市場的建立發展過程為線索,按照“1992年證券市場建立前”、“1992-1996年獨立審計準則實施前”、“1996-2003年審計報告準則修訂前”、“2003-2006年新CPA執業準則前”、“2007年實施新CPA執業準則后”等5個分時段收集CPA的審計報告,進行歸類統計,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含量因子”演進歷程,解析其相互內在邏輯聯系等重要信息分布;(2)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不同意見類型審計報告,以“信息含量因子”作為研究的假設變量,以市場反應指標(如投資收益率)為因變量,構建關系模型,實證分析各“信息含量因子”對股票價格變化和投資決策者的影響;(3)歸納并描繪CPA審計報告形成機理路徑圖:以風險導向為總攬和指向,獨立性為靈魂和首要要求,職業謹慎和重要性判斷貫穿審計過程,經過“全面識別評估并控制風險――執行抽樣審計程序――判斷審計證據充足性――最終風險衡量”過程,形成不同的審計意見類型并出具審計報告。

(二)基本思路 在選擇一定數量、范圍的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我國滬深兩地證券交易所進行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基礎上,搜集CPA審計報告,采用分析式研究和實證研究兩條路線并行。先分析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描繪其形成機理路徑圖,再以審計報告信息含量因子作為假設變量引入構建模型,通過Eviews軟件分析各因子對股價和投資者決策影響,得出審計報告信息含量狀態的結論。最后,結合審計報告的形成機理路徑圖和實證分析結論,提出改進我國CPA審計報告的建設性意見。如圖1所示。

(三)方法與重點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1)問卷調查、實地調研;(2)分析式研究,提出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觀”體系;(3)實證研究,檢驗CPA審計報告信息含量對股價和投資者決策的影響效應。研究重點:以通俗案例和基本概念闡釋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因子”內在邏輯聯系、繪制審計報告的形成機理路徑圖。

三、結論

(一)基本觀點 一是我國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不足,對股價影響、利益相關需求者決策價值不大;二是可理解性和明晰性是CPA審計報告的特點和首要要求;三是CPA可以在漠視風險前提下出具任何意見的審計報告。同時,由于調研工作量大,獲取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的一手信息并進行歸納。

(二)相關建議 首先,可以相應引入“分析式研究方法”構建CPA審計報告“信息含量觀”的理論體系;其次,繪制CPA審計報告形成機理路徑圖,具體可參考圖2所示 ;最后,在CPA審計報告改進方面,可適當增加重要性(特別是數量方面)的信息含量。

[本文系湖北省荊門市審計局科研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2]陳漢文:《審計理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版。

[3]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發展》,《會計研究》2004年第4期。

[4]Ross L. Watts & Jerold L. 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 Hall,Pearson Education,Inc,1986.

[5]John A. Christensen & Joel S. Demski:Accounting Theory:An Information Content Perspective,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

[6]Christensen P. & G. Feltham: Economics of Accounting: VolumeⅠ(Information in Markets) ?2002 and Ⅱ(Performance Evaluation)2005,Kluwer Inc.

篇9

[關鍵詞]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分析

一、引言

企業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難度,導致了審計風險。因此,企業持續經營審計問題也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1].我國自1997年出現首份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以來①,這類審計報告大量出現。從1998年12月《獨立審計準則第17號——持續經營》(以下簡稱《準則》)征求意見稿到2003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準則》修訂稿[2],幾年來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的審計意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的研究根據《準則》修訂前(1997~2001年)和修訂后(2002—2004年)兩個時間段,對我國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展開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總體情況

(一)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數量

根據筆者統計,我國從1997年第一份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意見審計報告出現以后,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從1997年的3份,到2004年的68份,占各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由3.19%上升到50%左右②[3].其中兩次較大幅度的增長出現在1998年和2003年。由1997年的3份增加到1998年的20份,明顯地折射出1998年《準則》的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審計意見的影響。盡管《準則》對1998年的審計報告沒有法定約束,但已產生實質性的影響。2003年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較2002有較大增長,而2002年相對于2001年則變化不大,這也部分地折射出2003年《準則》修訂稿的頒布實施對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影響。2003年獨立審計準則修訂稿頒布實施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審計報告占當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高達52.34%。

(二)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類型

1997~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有298份出現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其中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共107份,保留意見18份,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74份,否定意見4份,無法表示意見的95份。

通過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類型的進一步分析,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是出現了否定意見。重慶會計師事務所對渝鈦白1997年度的財務報告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成為我國第一份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發表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而這份頗具“勇氣”的否定意見恰恰是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事項的。隨后1998年、1999年、2000年各出現一份。其中代碼600833的上市公司商業網點連續兩年(1999、2000)被出具了否定意見,且均與持續經營不確定性事項有關。

筆者發現,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在1997~2004年的8年問僅僅出具了4份,且均發生在2003年《準則》修訂之前。值得思考的是,修訂后的準則是否使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逃離”了否定意見的條件范圍,還是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判定審計意見類型的條件,使注冊會計師發表該種意見類型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二是無法表示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出現率居高不下。在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否定意見與無法表示意見五種審計意見類型中,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占總數最多,其次就是無法表示意見類型。《準則》修訂前上市公司因持續經營不確定性而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所占當年持續經營不確定審計報告的比例較高,在1/3以上。

無法表示意見對注冊會計師而言是比較樂意選擇的,但這種意見在西方國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評和限制。

無法表示意見,無疑是承認注冊會計師在經過一番勞動后并無收獲,這是報告使用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可以把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看成審計委托雙方的一種計謀:對注冊會計師而言,規避了一定的審計風險;對委托人而言,完成了委托、對報告使用者有了交代。

值得關注的是,審計中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2002年較2000年和2001年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且2002—2004年的出具情況穩定在23.21-27.94%之間,由此也可以推論,《準則》修訂稿關于對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的修改對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有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表述出現的位置

從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意見中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注冊會計師能夠運用專業判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和經營困境等發表意見,但另一方面也看出注冊會計師所發表的此類意見在意見類型上存在差異,在表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相當比重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屬于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

《準則》修訂前,有55份審計報告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30份此類意見的42.31%。《準則》修訂后,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表述在意見段之后的要遠遠多于在意見段之前的,有107份審計意見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68份意見的63.69%。

在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問題上,由于通常把注冊會計師以拒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類型出具的報告視為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如果僅僅出具了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說明段列于帶解釋說明段保留意見的意見段之后,那么很可能給信息使用者造成一些誤解甚至誤導。這種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差異可能由于被審計的上市公司在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上確實存在著差異,但也有可能是由于注冊會計師以嚴重程度較低的意見表述方式向被審計上市公司妥協造成的。

以往文獻對上述問題已經作出了一定的關注和研究。陳朝暉認為,在持續經營不確定性較大、財務報告又沒有進行充分披露的情況下,發表保留意見或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是不正確的[4].孫錚、王躍堂通過描述性分析提出,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中確實存在著運用說明段改變審計意見性質的傾向,他們認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壓力,另一方面是注冊會計師主觀上認為說明段為其改變審計意見的性質、推卸法律責任提供了途徑[5].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也認為對于持續經營審計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量刑不準”[6].如果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形式不當,很可能對投資者準確理解會計信息造成誤導,產生不利的經濟后果。

由此,筆者認為《準則》在此方面的規范作用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樣。有必要在考察上市公司財務因素的基礎上考察其他因素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表述行為的影響,為審計報告使用者正確理解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進一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行為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

審計報告是審計的最終產品,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上市公司、會計準則或制度、審計準則及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注冊會計師考慮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落腳點,即充分關注可能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

這一變化貫穿于修訂后的全部準則,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為此,這里仍根據《準則》修訂前和修訂后兩個時間段,分析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在評價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來自《準則》修訂前的證據

通過對《準則》修訂前的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分析,筆者發現,這一期間因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和公司停產而被注冊會計師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的情況占絕大多數,超過了60%,其余依次為:審計范圍受到限制而無法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發表意見,大股東及其關聯公司占用資金或提供幫助的承諾、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子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公司經營環境的變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沒有遵守銀行貸款協議、公司的股權置換頻繁、募集的資金未按規定使用以及嚴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或政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等③。

(二)來自《準則》修訂后的證據

在進行《準則》修訂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來源分析時,我們將來源按照修訂后的《準則》中所列示的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可能導致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加以分類,更加具體地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幫助和指導作用。《準則》修訂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是各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修訂后《準則》仍以被審計公司的財務狀況作為注冊會計師需充分關注的中心,表明公司財務狀況出現惡化是注冊會計師在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筆者也注意到,因存在“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事項而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數量較之《準則》修訂前大為增加④。修訂前的《準則》將“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一項列為注冊會計師應予以關注的“其他方面”,而修訂后的《準則》將其作為“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列入“財務方面”需關注的事項,更加具體化了。

通過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分析,有幾點值得注意:

1.注冊會計師比較注意分析資產質量,例如關注資產的獲利能力。另外,因存在大量巨額擔保或債務訴訟,被審計公司的資產凍結、抵押、質押現象較多,注冊會計師對此表示關注也是重視資產質量的表現。這也可以進一步說明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是盡可能“揭開現象看本質”。

2.上市公司不僅存在《準則》所提及的大股東長期占用巨額資金的現象,關聯方占用資金的現象也較為嚴重,且存在一部分因應收關聯方款項的收回的重大不確定性被注冊會計師提出持續經營疑慮的審計報告。由此,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準則》完善過程中應進一步關注關聯方。

3.被審計單位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在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段中被多次提到,說明存在著通過減值準備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

四、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我國1997-2004年期間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狀況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問題,這里主要揭示《準則》修訂征求意見稿公布以來的審計報告所存在的問題。

[NextPage]

(一)審計意見沒有明確提及持續經營不確定性

筆者在收集2001-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資料過程中發現,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是:通過審計意見表述,可以發現存在對被審計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注冊會計師對事項作了說明,說明的理由完全符合《準則》規定的范圍之內,但卻沒有明確提及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也未指明被審計公司是否對此進行披露。2001-2004年期間共有21份這樣的審計報告,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意見類型,如帶強調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強調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同時還發現一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法表示意見。

意見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可以歸納為:(1)子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停頓;(2)因巨額擔保涉及訴訟引發的或有負債;(3)巨額逾期借款,且未辦理展期手續;(4)連續三年虧損,遭受退市警告,股權置換;(5)資不抵債;(6)累計經營性虧損數額巨大、嚴重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7)主營業務萎縮,現金流量不足;(8)營運資金出現負數;(9)母公司長期占用巨額資金;(10)應收關聯方欠款;(11)經營活動停頓。

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對被審計單位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的合理性做出評價,甚至連“持續經營”的字眼都沒出現。筆者認為這是沒有盡到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表現。

(二)強調事項段的運用不符合要求

大多數注冊會計師在無保留意見段之后增加強調事項段提及持續經營問題,但是筆者發現無論用修訂前或修訂后的《準則》衡量,有相當一部分帶強調事項段的運用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據《準則》規定,強調事項段的表述應包括:(1)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以表述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2)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這才能構成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理由;(3)不應使用附加條件的措辭。這三要點缺一不可,但經過分析,筆者發現部分審計報告在這幾方面做得卻差強人意。

一是理由不充分,判斷不明確。一些審計報告對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避重就輕或沒有充分披露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重要事項;有的披露了部分重要事項或情況,而對其他重要事項或情況只字不提,給會計報表使用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沒有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假設的合理性作出實質性判斷,只是提及上市公司認為可以保證持續經營。

二是存在帶有附加條件措辭的強調事項段。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使用了附加條件的措辭,例如,某帶強調事項段的審計報告為:“……若未來上述擔保事項無法妥善解決,往來占款不能及時收回,貴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將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還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措辭“除非能夠獲取財務支持,否則公司的持續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這種假設對審計報告使用者沒有任何意義。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持續經營都不能進行下去。而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合理性的判斷變得模糊,使審計報告使用者更加疑慮,違背了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評價的初衷。

(三)對管理當局相關披露的表述

根據《準則》的規定,被審計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對自身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成為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還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分界點。其中有兩點是要求注冊會計師重點關注并作出明確表述的,一是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是否作了披露;二是所作的披露是否符合準則要求。

對于前一點的關注尤為重要,因為這將涉及審計意見類型的選擇。如果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未作適當披露,則應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同時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

由此,應關注意見段之后的強調事項段,是否存在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未作披露卻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及未作披露應在保留意見段前說明卻在強調事項段中評價的審計報告。另外,出具的保留意見中,是否存在沒有在意見段前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的現象。筆者在分析《準則》修訂后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與保留意見后發現,對于未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是否披露的情況,2002年共有10份,2003年7份,2004年僅有1份,而這一期間帶有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與保留意見、且在意見段后表述持續經營情況的分別為28份、38份、46份,無論從數量還是比重來看,這種現象均呈好轉之勢。

筆者對《準則》修訂后三年滬滬市強調說明段中對管理當局的表述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統計分析,發現《準則》修訂后滬市分別有4家、3家和2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雖發表了無保留意見,但經查閱會計報表,管理當局并未對持續經營事項作出披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4家中有1家注冊會計師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已作披露,而2004年的2家也為同類情況。由此可以看出確實存在利用強調事項段改變意見類型的情況。這9家上市公司本應被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見,如此的結果只能大大降低審計意見的質量。對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的情況分析中發現,2004年有了改觀,4家上市公司應在保留意見段前的說明,卻出現在強調事項段,這也呼應了上述問題中強調事項段的運用。

同時筆者也發現部分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雖然對持續經營情況作了披露,但是并不符合《準則》要求的“適當披露”。《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提請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1)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

可見需做出披露的有三要點:(1)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事項或情況;(2)改善措施;(3)明確指出自身存在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此三點均具備,才能稱之為“適當”。

部分披露不適當的原因是出于管理當局改善措施表述不當,有的沒有任何改善措施,有的雖有改善措施卻不能令人信服,形同虛設。例如,一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是這樣披露的:“目前,雖然公司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如申請銀行貸款核銷,尋找目標公司擬進行資產重組,以便公司擺脫財務困境,為公司今后發展尋求出路。但是,基于上述事項的存在,本公司的持續經營將受到重大影響,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大部分表述不當的情況是不能滿足上述要點(3),對于這一點,可以理解,被審計單位當然不想主動承認自身在持續經營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但是這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如果此方面揭示不當,無形之中擴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審計風險加大。2004年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的披露情況的說明情況較往年有了進步,但對其披露的質量的把關仍不能令人感到樂觀。

同時筆者也對發表了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但在意見段前發表持續經營意見的情況作了分析,《準則》修訂后,此類意見并不多,其中2002年4份,2004年1份,2003年沒有。5份中,2002年的3份未指明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對持續經營情況作出披露,其余兩例,均指明管理當局已在會計報表中作了披露。面對后面的情形,到底在意見段后表述還是在意見段前表示值得注意,審計意見的質量值得思考。

(四)評價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表述

在關于持續經營審計意見的表述中,有兩點是不能或缺的:一是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理由;二是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明確判斷。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在這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1.表述過于“委婉”。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在持續經營問題上表述得過于委婉,簡單提及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編制基礎,但又不直接觸及持續經營問題,以至于審計報告使用者無法讀懂注冊會計師到底要告訴人們什么信息。人們要通過查閱會計報表才能知道這些審計意見是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性進行說明。

2.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未作充分說明。在上面關于審計意見來源的分析中,將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理由,根據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在財務、經營、其他等方面的重大疑慮事項或情況作了詳細的統計分析。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雖有個別無法表示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充分說明了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大多數審計報告在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說明,但因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導致許多審計報告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

審計報告行為的規范離不開《準則》的規范和約束,從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我國關于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還很不規范,應加強跟蹤研究,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①本文的分析限于A股上市公司,所指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為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明確提及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

②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管角度與經驗證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47—150;2001~2004年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數據是筆者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資料查閱得到。

③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上海證券交易所編著。注冊會計師說“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意見分析(1992-2000)。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1年數據由筆者根據當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④筆者根據2002—2004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參考文獻]

[1]莊恩岳。中外審計準則比較[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2004[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管角度與經驗證據[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4]陳朝暉。論持續經營不確定性[J].會計研究,1999(7):15—22.

篇10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統計結果;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10)01-0105-02

一、審計意見類型

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1501號》的規定,審計意見分為兩大類:標準無保留意見和非標準審計意見。非標準審計意見又分為帶強調段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四類。為研究需要,本文再將其細分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帶強調段的無保留意見、不帶強調段的保留意見、帶強調段的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六類。

二、1993~2006年度審計意見統計結果

(一)1997年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明顯增加明顯提高,到1999年達到最高峰,此后又逐漸下降

通過對1993~2006年度審計意見的縱向統計(見表1),我們可以看出:1993~1996年4年間,沒有一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在1997年中國證券市場上第一次出現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渝太白A) 和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寶石A) 各一份。此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所占的比例明顯提高,到1999年達到最高峰17.23%,此后又逐漸下降。這種趨勢反映出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在逐漸增強,同時也說明單位的會計責任也在逐漸加強。

(二)強調段的運用呈現出先升后降,然后趨于穩定的趨勢

在分析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時,我們發現:自1993年以來,強調段的運用呈現出先升后降然后趨于穩定的趨勢(見圖1)。這說明:一方面我國注冊會計師比較注意利用強調段對重大事項進行披露,以此來提醒報表使用者謹慎利用該報表;另一方面也說明注冊會計師可能在利用強調段既起到提請報表使用者注意,又不至于得罪委托人,可謂“兩全其美”。

(三)歷年標準審計報告與非標準審計報告所占比例變動的幅度不大

從每年標準審計報告與非標準審計報告所占比例(見圖2)來看,二者所占比例呈現出此增彼減的關系,但每種比例的變動幅度都在20%之內,變動的幅度不是較大。

(四)歷年來標準審計報告為主導

從標準審計報告與非標準審計報告所占比例的平均數來看,14年來標準審計報告所占比例平均為90%,非標準審計報告所占比例平均為10%(見圖3),整體來說,非標準審計意見所占比例還是較小。

三、審計意見在不同年度表現特征的形成原因剖析

從上文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形成上述各種趨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就幾項主要的原因加以闡述: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重大錯報風險意識的增強

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加劇,企業因管理層舞弊或者經營失敗,導致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的事件不斷增多。造成這種現象既有投資者方面的原因,也有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方面的原因。但現實中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這種現象歸結于注冊會計師未能及時揭示或報告這些問題,并向其索賠。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注冊會計師在接受審計委托之前,一般都主動進行審計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此外,各國在立法方面也紛紛強化了注冊會計師所承擔的法律責任,這又在客觀上要求注冊會計師增強其審計重大錯報風險意識。

(二)注冊會計師職業隊伍素質的提高

審計意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專業勝任能力和執業水平的提高。近10年來,隨著我國注冊會計師入門門檻的提高,注冊會計師有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的不斷加強,我國注冊會計師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這些變化就可以保證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時,避免從輕而不恰如其分地簽署審計意見。

(三)被審計單位經營業務的日益復雜化

首先,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企業主體日益多元化,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化, 而法律法規對上述事項的處理尚未做出完善的規定;其次,會計為了體現其世界通用“商業語言”的功能,已與國際慣例進一步接軌,但目前我國會計準則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與國際慣例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樣許多地方的會計核算還處在進一步具體化和討論之中。這兩方面的原因就導致注冊會計師難以找到參照物來判斷各項會計事項是否公允,從而很難發表意見,只能利用說明段加以披露。

四、提高注冊會計師發表恰當審計意見的建議

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為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執業質量,發表恰當的審計報告,增加境內外已審會計報告的可比性,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我國有關政府部門應利用會計市場對外開放的機會,積極學習國際會計、審計的相關經驗,修訂相關的會計審計準則,一方面更快的與國際慣例接軌,另一方面使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有章可循,減少其專業判斷可能性。

(二)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后期繼續教育

眾所周知,注冊會計師執業環境(包括法律、社會、經濟等因素) 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執業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注冊會計師只有不斷接受后續教育,掌握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能和新工具,才能滿足執業的需要,保證執業質量。

(三)加強對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的監管

盡管一些上市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更多的是上市公司有購買會計政策之嫌,即上市公司選擇能為其提供滿意的審計報告的會計事務所。特別是在目前“一股獨大”的情況下,證監會的諸多措施很難真正實施,所以建議證監會加強對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的監管,特別是對頻繁更換事務所的公司,要查明其原因,予以監控,并對那些堅持原則的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予以保護和支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