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4:10: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情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又自心自遂無數彷徨
我的心 我的夢 我的緣
離別的時光卻又如此短暫
愛恨互相交織,恬靜的夢飛翔
我猶如一只輕盈的蝴蝶翩翩起舞
三次的彷徨帶我走過了天長地久
我看到心連著星 星又連著心
我將思念寄托在moon上
我喜歡自由 我喜歡飛翔
花心花蕊散發著彌人的花香
瞧 地久天長
有多少的心光星語
藍天啊白云
輕舉雙手為我歡呼
我希望自由
我喜歡留連
曾幾何時
不知那情人的心里可容納著我
我靜心期待
我希望有一個美好的星光星(心)語
如果未來
我有個夢
想要把人世間
美夢連在一起 讓明天的道路
如果是七色花的傳說
我祝福天下父母心
快樂生活
如果堅強
如果希望
如果祈求
我與藍天 白云
大海 …。
向他們的一切
說一聲
要自信
要堅強
未來的明天更幸福
更廣泛 更燦爛
有笑容的今生
是有今生的笑容
我希望把心連著心
篇2
還是因為
我做錯了
失去了幸福的問候
失去了甜蜜的安慰
失去了每天的留言
失去了告別的習慣
失去了出門的招呼
……
這一切的一切
都在那個晚上失去了
在那晚上我看到那留言
我覺得這也是足夠
失去的理由
這是我應得的報應嗎
我不該這樣
委屈的我
正在反思著過錯
每天都在傻傻地等著那些所謂
無聊時的問候
寂寞時的留言
傷心時的安慰
和某一天的告別
也許我并不想你告別
在變了之后的每一天
很不習慣少了這幾樣
可是
不再能像往日那樣了
因為他變了
是在那個傷心的夜晚失去了
不習慣的我
也要去慢慢適應
這總是要面對的
珍惜在一起的時間
盡量讓自己高興
篇3
夜深人靜,一個人靜靜的聽著眼淚的聲音,不知不覺淚水濕透了發梢,也濕透了整個心。也許,這就是愛;也許,這就是情,誰也無法預知,誰也無法逃離。屬于你的終究屬于你,不屬于你的即使強拉中就一天還是會失去。一直以為自己努力過,付出過,便會有一絲收貨,即使很渺茫也堅定著,那一天真正的證實一切,原來都是自己傻得可笑,傻得天真一直都是以為。原本并不是如此而已。想法終究太沒抵不過現實的殘酷。人生路很長,他只愿做你人生最深刻的的過客,卻愿意做別人人生里的主角。所謂的偉大,幸福都為你量身定制好了,只是你轉身離開便足以。其實,都是在為自己尋找一次逃離出口。原本以為的幸福就如昨日凋謝的花朵,一夜間便花瓣離開花蕊永遠不再相擁,即使再次擁簇,也是等待來世。有時身不由己的疼處,無處療傷的心靈只能寄托予文字,寄托了淚水,寄托予憂傷時還可以聽的歌。一個人的內心總是很強大,因為失去,所以懂得珍惜。因為流淚,所以學會較強。因為離開,所以獨自勇敢。有人說:好女子,拿得起放得下才是。而多少r人曾經說出這句話多么豪爽,但是做起來又幾多能慷慨淋漓的做到最好呢?有些情一旦付出真心,想要割舍不知道有多疼痛、做人如飲水冷暖自知。憂傷還是快樂自己知道。
一個人累,一個人哭,一個人煩惱,一個人疼痛,心里卻掛念著遠方的那個他。時常想起那些他無意卻憂心的傷害,心中總是隱隱作痛。無法去原諒自己的犯傻與天真,更無法去原諒的一舉一動。
做一個溫暖并且精致的女子,不貪戀過去的憂愁,不迷戀而今的。將最疼的回憶遺忘在歲月里,讓最愛回憶的美好化成一種無限動力。如果可以我想在人生的舞臺唱一首歌,給最愛的人。唱給人生命最重要的人。
篇4
昨夜無眠,朦朧之中,看著你悄然現于燈火闌珊之處,一地淺瀉靜謐的柔光,從容如斯,攜淳樸寬容以真誠,攜桀驁不馴以堅強。勝似閑庭信步,輕盈走來。
你唯有的淡淡的氣息在腳下,沉吟著如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初曉的月光和雨后的晨霧那般溫柔,又像似蜜語那般芳醇,輕輕的,如微風拂過琴弦,如落花飄零在水面。
這飄渺的光芒淺瀉與眼中,目光變得如水一般清澈,漾起淺淺微波。我此刻早已忘卻一切繁華與喧囂,靜靜的沉溺于你那清澈的眸子中了。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以細流,深深愛的心也如之生生不息,汩汩而流。
時間會剝蝕古殿屋檐華麗的琉璃,褪卻墻壁上耀眼的朱紅,坍圪一面面高墻,磨損玉澈雕欄。時間卻磨不滅洗不凈你的印象。蕭蕭瑟瑟的風雨陽光之中,通向未來的小道之上,你的歡笑,你的沉吟,久久在我耳畔縈繞。
暴風雨驟臨,激起一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泥土氣息,讓我想起那個夏天靜侯窗前看著雨密密打在窗上,按耐不住,伸手打開窗子,任整個人暢快淋漓沐浴在那細細的雨中,望細細密密的雨絲風雨中搖曳生姿,被風雨打落一地的綠葉坦然安臥,到處的野草也茂盛的自在坦蕩。空氣中播散著清新脫俗的味道,如你一般。
原來我的思緒是隨著你淡薄,清雅,超然的氣質飛遠了吧。
幻若如夢,好似轉瞬即逝的千年,又似一成不變的時刻。
溫柔沉默,文采精華,見之忘俗,卻有一段自然態度。
目若秋波,閑談如斯,淺笑沉吟,千千情思悉堆眼角。
面若秋水共長與天一色,氣若晨露灑脫與淡然齊聆,淡淡的燈光下,襯托的是如此極致。
凝視著,似乎愈看愈深,愈看愈美了,你若那雨后清新的微風,吹拂著,身心皆爽朗極了;又若那香茗淡淡的茶香,聞之,沁人心脾;你又若那一洌清泉,泠泠淙淙溫潤的流淌。
沉淀的所有的世俗與囂雜。
篇5
我們的距離雖然遠,但是你永遠掛在我心中,就如八月十五這一天,希望永遠記的我,中秋節快樂。
月到雙節分外明,節日喜氣伴你行。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團家圓事業成。節日愉快身體硬,心想事成您準贏。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圓人團聚,祝福聲聲伴你行。朋友:中秋快樂!
明月清風寄相思!讓月兒捎上我的祝福傳遞給你;讓思念化作一縷輕風,柔柔的吻過你的臉!
字串3
月缺時我想你,月圓時我念你,無論月圓月缺,我的心如那恒古不變的月光默默的為你祝福。祝中秋節快樂!
明月,一閃一閃,掛天邊;思念,一絲一絲,連成線;回憶,一幕一幕,在眼前;但愿,一年一年,人圓全。
月到中秋分外明,節日喜氣伴你行。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團家圓事業旺。節日愉快身體硬,心想事成您準贏!
篇6
第一部:除了期待還是期待。
心情指數:★★★★☆
一想起公元2006年1月某某日--某某日(夏令營那幾天),我到現在都像懷里揣了一只小兔子,心里怦怦的跳。別懷疑,我可沒有心臟病,只是我想起那天就……就激動!那幾天我們第一次嘗試到了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幾天,沒有他們嘮叨的幾天,沒有……總之什么都是第一次。你說這么有趣的日子我們能不期待嗎?
第二部:心情升級,激動!
心情指數:★★★★★。。。(無數個)
某節英語課,我們學校除了校長以外的大哥大??錢老師要教我們幾個新單詞,同學們紛紛表示沒勁。可是沒辦法,可總是要上的啊,同學們還是無奈的學起了單詞。當學到havingapicnic(舉行野餐)這個單詞的時候,負責夏令營的錢老師說:“嘿嘿,我們夏令營也要野餐,烤魚哦!”同學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問道:“真的嗎?”錢老師欠扁的說:“說說而已。”雖然錢老師是這么說,可是我們還是很期待??不應該是激動!接下來的半截課,同學們的心情只能用八個字形容:激動!激動!還是激動!
第三部:心情直線下降,唉!失望。
心情指數:☆☆☆☆☆
篇7
面對新媒體對觀眾注意力的爭奪和對廣告市場的侵吞,傳統電視已被推到了向新媒體變革的風口浪尖。對諸如央視、上海文廣、湖南廣電這樣的傳統媒體勁旅來說,新媒體將是一道分水嶺。它們的命運會因為這場不得不打的轉型之戰而改變。
箭已在弦,面對轉型期和數字化生存,傳統電視即將舉出自己的大旗,打一場攻守兼備的“轉型”之戰。筆者認為,這場大戰來臨之際首先應該統一思想、指明方向,即傳統電視向新媒體轉型前亟待認清三個問題。
一、新舊媒體之間 “取代性”遠遠大于“互補性”
新媒介是否會取代舊媒介主要是由媒介承載的信息形態的取代能力決定的,其中又受到性能與效益因素的影響。電腦網絡由于其多媒體信息的承載能力,必將取代所有傳統媒介,但是由于性能與效益的限制(包括技術的不夠完善、網絡帶寬的限制、經濟成本偏高、使用不便等因素),這種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而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技術。
最近中視網絡將和新浪共建網上頻道,把新浪網幾千萬的網民用戶和央視幾十萬小時的節目結合起來。合作談判中,中視網絡期望用“中視網絡和新浪”的名頭,而新浪則明言要用“央視與新浪”的名頭,否則,只能是“中視網絡和新浪視頻”。新浪儼然已經把自己置于與央視對等的位置。
在業界,新浪被稱為“網絡界的央視”,差別在于,央視基于視頻和音頻,輻射全國數億電視用戶;新浪基于數字和圖片,輻射1億網民。而當寬帶普及、網絡電視來臨,新浪就在功能上進入了央視的地盤。兩廂比較,央視的壟斷正在被瓦解,而新浪作為北美上市公司的企業制度顯然更有優勢。
在傳統電視產業中,央視的壟斷地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得天獨厚的渠道優勢。一旦邁入新媒體領域,央視不再有特殊地位。
但面對新媒體的巨大誘惑,2005年11月23日,中央電視臺還是成立了網絡資源整合領導小組,并即將成立新公司進軍包括IPTV、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在內的新媒體領域。筆者從中能夠看到央視對新媒體的極度渴望同時也不乏摸著石頭過河的忐忑不安。畢竟在新媒體轉型中,央視比上海文廣晚了一年,尤其是第一張IPTV牌照頒給上海文廣后更加大了它的局促。
而與此同時,搜狐、盛大都開始招兵買馬,要自己做節目。陳天橋已聯合微軟、英特爾、長虹、中電信,做了一個叫“盛大網絡電視接駁器”的機頂盒,這個盒子一經上海文廣等牌照擁有者點頭,把電信網連接到電視上,就把電視觀眾一口氣變成了網民。盛大的游戲、騰訊的QQ、新浪的資訊、還有網上唾手可得的美國大片、天天在線和互聯星空集成的海量影視節目,一股腦兒都能搬進中國人的客廳。
這種跨越了傳統廣電范疇綜合運營的新式媒體被業界稱為IPTV, 其實不論是電信運營商、廣電運營商、傳統家電制造商還是網絡終端提供商,以及內容提供商,他們不在乎什么是IPTV,他們關注的是互動性電視新媒體的概念定位能否確立,如果得到了主管部門的同意,彼此都要重新考慮自己在整個鏈條上的角色。說穿了新媒體鏈條背后是巨大的利潤市場。全球市場的新媒體發展態勢也異常迅猛,估計到2010年將會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市場。這為以上提到的中國市場革新者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洗牌的大好商機。
具有深厚行業背景的廠商和機構也捕捉到這一巨大商機,紛紛利用各自的固有優勢,開始介入新媒體市場。如天盛傳媒通過高價購得2007~2010賽季英超全部380場比賽,包括手機、互聯網、電視的全媒體轉播權,以數字付費電視為主,手機媒體、互聯網為輔的模式,為新開辦的歐洲足球頻道嘗試體育賽事轉播的全新運營模式 。
此類事件為傳統的電視傳媒敲響了警鐘,目前電視傳媒憑借政策優勢,依靠牌照保護,壟斷了新媒體的進入權限。但業外資本可以采取邊緣突破的方法與傳統媒體展開競爭,這將對傳統媒體,乃至整個傳媒產業造成沖擊。
新舊媒體之間的“取代性”遠遠大于“互補性”。要想不被“狼”吞掉,最好的辦法是自己也變成“狼”。
二、戰略上不可簡移,必須自我突破
新媒體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傳統電視傳媒與其等待業外資本進入新媒體產業,發起挑戰,不如重新定位自己,將新舊媒體競爭從傳媒集團與業外資本的外部競爭,轉化為集團內部事業部之間的競爭,從而掌握主動權。
具體講,實現電視傳媒的自我突破的根本不在于是否開通了網站和手機版或公交汽車版的電視節目,而在于如何通過新的技術平臺了解和滿足受眾的愿望和需求,觸摸并打動受眾的視覺與內心。不要做簡單的新媒體平移,而是立體的跨媒體營銷。
新媒體的傳播內容應根據新媒體的特點安排,應該有一定比例的量身定做的原創節目。如果一種新媒體只是將部分電視頻道“平移”到自身的播出平臺,所提供的節目內容與傳統電視沒有本質區別,將缺少足夠的盈利增長點。
作為老牌電視媒體鳳凰衛視邁出了值得借鑒的一步,今年6月末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電視創新論壇上,鳳凰衛視旗下的鳳凰新媒體被評為“十大最具投資價值視頻新媒體”。鳳凰新媒體包括三大業務線:鳳凰網面向主流人群以新聞資訊及互動應用為核心產品;鳳凰無線以與中國移動的戰略合作為驅動,面向2.5G/2.75G/3G提供內容及增值服務;鳳凰寬頻以鳳凰衛視的獨家視頻向產業鏈提供差異化的高品質內容并積極探索網動和網絡原創視頻。這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從傳統媒體延伸出來的數字化新媒體公司。
圍繞“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創新之路”主題,鳳凰新媒體首席運營官兼執行董事李亞在論壇上談到鳳凰衛視發展新媒體的探索體驗,其中介紹了一檔該新媒體的網絡原創的視頻節目《性情解碼》,恰巧筆者也看過其中一期主題為《同性相連》的視頻節目,對片中呈現出來的非主流人群情感私存狀態的關照和接納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是一檔反映同性戀人群生態的網絡視頻節目。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獨特視角和精良制作是從任何一家內地傳統電視媒體上看不到的。
在瀏覽鳳凰新媒體時,筆者注意到這個節目有著廣泛的用戶互動參與,包括論壇、投票、博客、線下活動等打破了視頻節目傳播的單一時間和單一頻道的力量。
鳳凰新媒體實際上直接得益于中國移動入股鳳凰衛視,是這個項目催生出來的一個產物。它的定位是嫁接鳳凰衛視與中國移動與所有運營商、設備廠商、軟件運營商的一個橋梁和紐帶,也是傳統媒體內容在無線平臺上的產品化的催化劑。現在不少年輕人花越來越少的時間在電視屏幕前獲取資訊與娛樂,專業機構制作的電視內容,如何在類似鳳凰新媒體這樣的平臺上拓展,并利用互動性、參與性吸引受眾,來挽回失去的用戶和廣告收益,這將成為新舊媒體轉型期間戰略上無法回避的問題。
三、 執行上“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
從新聞集團收購MySpace和IGN到維亞康姆收購Midway,從迪斯尼與iPod的牽手到NBC環球與DirectTV的合作,無不向我們昭示著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傳統傳媒巨頭已經從“想”新媒體、“說”新媒體和“看”新媒體的階段,進入了實實在在“做”新媒體的階段。“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現在,對中國的傳統電視來說,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不是在新舊媒體的“優勢與劣勢”、“替代還是交叉”、“未來與趨勢”上爭論不休,而是“行動”起來,立即制定并即刻實施向新媒體“轉身”的系統的解決方案。
對于以PC為接收終端的網絡電視來說,依靠的傳播渠道是互聯網――各類內容并行不悖的互動分發平臺。這一特性決定了傳統電視節目的“我播你看”模式已經行不通,換句話說,電視臺擁有的海量視頻資源,包括在電視臺播出的成品節目,僅僅有可能構成新媒體內容的素材,而不是新媒體的內容本身。
從制作內容上看,筆者認為專業機構所制作的高品質的節目仍將是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內容來源。這對傳統媒體也是一種新的機遇,傳統電視媒體對此有很多優勢。首先,傳統媒體有真正的原創的內容資源和人力資源,這是很多新媒體公司所不具備的。發揚用戶參與性、受眾互動性、草根原創性的同時,如何打造新媒體的經典品牌視頻欄目,是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時最應好好思索的地方。
必要時可以運作一些獨有性、壟斷性的資源類內容,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當然,并不是新媒體電視所有播出內容都必須要全新制作,傳統電視中有很多內容經過改編、后期處理等精加工后都很適合新媒體電視播放。
另外,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盡可能地豐富服務內容,開發更多的增值點。在新媒體平臺中開辦各類專業性頻道,如財經、科技、購物頻道等,這也是傳統電視媒體熟悉的小眾化窄播理論的“翻版”,這樣的專業頻道能夠直接針對目標受眾,以付費方式實現盈利,避免了同類頻道在傳統電視中低收視的尷尬境地,轉而依靠收視費支撐頻道,解除廣告壓力,有效地到達目標群,用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單一盈利方式。
篇8
黃巧的媽媽半信半疑地問:“真的?”
王怡寧看黃巧的媽媽相信了,便趕緊說:“真的,真的!既然阿姨您來了,那您就先把這些東西帶給黃巧吧!”
黃巧的媽媽沒有推辭,接過東西準備走了。
“阿姨再見。”王怡寧滿面笑容地對黃巧媽媽說。
“再見。”黃巧媽媽忽然不生氣了。
黃巧媽媽剛走,藍媛媛就過來問:“你真的準備去看黃巧嗎?你怎么知道她在哪里?”
“我肯定有辦法知道,這你就別管了。”
“切,不愿意說就算了!”
篇9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3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三化學第一學期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課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課時。在教材編排上,是繼氧氣、單質碳等物質學習之后,進入化合物知識學習的啟蒙課。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單質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學生對二氧化碳比較熟悉,但缺乏系統性的認識。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兩種氣體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本節內容主要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最后聯系到用途。本課題有利于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又為以后學習酸堿鹽做了良好的鋪墊。本堂課的重點是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實驗來探討二氧化碳的性質,并學會從化學視角來認識二氧化碳。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相對來說難度不大,學生已經積累了許多二氧化碳的知識,如碳酸飲料,植物的光合作用等,鑒于此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本節課的內容。而實驗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很想進行一些探究性實驗,但是學生對于實驗的過程不熟悉。因此,在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并總結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
三、教學設計
本節課主要設計的思路是通過對展示的一瓶無色氣體可能是何種氣體引發學生思考,如何證明,并且設計實驗證明,通過創設情境,問題驅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運用學生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思考和推斷。通過實驗,驗證和歸納得出CO2的一系列性質。再通過回憶基本的概念,區分得出CO2的性質。
四、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是通過演示并分析實驗來學氧化碳的性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實驗的剖析和對學生的組織,引導,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領悟知識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安排部分簡單且安全的實驗來讓學生設計并完成,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教師的演示實驗應著重引導,將分析實驗的任務留給學生去完成,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等方式自主得出實驗學習的結果,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教師:展示一瓶氣體,讓學生猜想可能是何種氣體,思考驗證方法。
學生:觀察,思考,驗證。
一位學生上講臺,演示驗證該氣體。
教師:板書,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介紹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二氧化碳氣體,結合前面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板書,二氧化碳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過渡:那么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演示,在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約四分之一體積的水,振蕩,觀察塑料瓶變癟。思考原因?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塑料瓶中壓強減小,小于外界的大氣壓強,所以瓶子變癟。那么根據此性質,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呢?
學生:制汽水。
教師:你能如何證明汽水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
學生:動手實驗,在汽水瓶上連接一個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再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觀察現象。
過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在溶解的同時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呢?也就是說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應呢?
教師:演示實驗:取一些塑料瓶中的溶液,滴幾滴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紅,提出問題,誰使得石蕊溶液變紅?
學生:猜想,二氧化碳?水?
教師:驗證:(1)在紫色石蕊試紙上噴水
(2)將紫色的石蕊試紙放入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現象:兩張試紙均不變紅。
結論:說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變紅。
大家的猜想不成立,再想想?
學生:思考,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反應,它們反應后的生成物使石蕊變紅。
教師:演示,將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放入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紫色石蕊試紙變紅,說明二氧化碳確實能與水反應,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將石蕊試液滴入稀鹽酸,稀醋酸中,石蕊均變紅。所以二氧化碳與水也反應生成酸。
教師:板書,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師:演示
現象: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
分析(板書):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
不能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
教師:講解:下面請大家把黑板上的性質分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記載在化學書上。閱讀書本116頁內容,小結二氧化碳的用途。
影片: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
教師:小結:(1)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
(2)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
(3)溫室效應的危害
(4)減緩溫室效應的措施。
六、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問題驅動
本節課從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二氧化碳出發,通過實驗一步步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能夠保持較高的思維活躍度,通過三十分鐘的新課學習,學生最終圓滿完成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學生實驗,親身體驗
本節課采用了邊講邊實驗的教學方式,其中既有驗證型實驗,也有研究型實驗和拓展型實驗,呈逐步深入遞進的關系。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相關的性質,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對比最終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親手實驗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操作技能、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生掌握的不只是枯燥、干癟的“化學方程式”,而是“眼見為實”的實驗現象,對知識的理解也能達到更高的層次。
3.激活舊知,建構新知
教學總是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新知是在舊知的某一連接點上生長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有關知識掌握情況,注意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一座能讓學生自己通過思考獲得知識的橋梁,激活縮短新舊知識的距離,以舊引新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化。比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對二氧化碳收集方法的回憶來得出CO2的物理性質;通過學生熟悉的用澄清的石灰水的回憶來驗證CO2的化學性質,進而學習該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這樣的教學便于學生接受和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10
美國著名雜志《福布斯》8月19日公布了本年度全球女性權力排行榜,德國總理默克爾連續第四年排名第一。上榜的華裔女強人包括排名第五的新加坡淡馬錫集團行政總裁何晶、排名三十八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排名九十二的香港安利集團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行政總裁鄭李錦芬以及排名二十五位的美國雅芳產品公司華裔行政總裁鍾彬嫻。
《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百強榜單每年一次,其評選標準包括經濟影響力、媒體關注程度以及職業生涯成就等。《福布斯》表示,無論是在商業還是政治領域,女性的權威及影響力都在不斷上升之中。
全球女性權力榜
1、德國總理默克爾
2、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主席貝爾
3、美國百事可樂行政總裁諾伊
4、英國英美能源集團行政總裁卡蘿
5、新加坡淡馬錫集團行政總裁何晶
6、美國卡夫食品行政總裁羅森菲爾德
7、美國杜邦公司行政總裁庫爾默
8、美國WellPoint公司行政總裁布拉利
9、法國Areva公司行政總裁洛韋容
10、美國太陽石油公司(Sunoco)行政總裁埃爾森漢斯
25、美國雅芳產品公司行政總裁鐘彬嫻
36、美國國務卿希拉里
38、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
40、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
92、香港安利集團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行政總裁鄭李錦芬
李嘉誠1504億穩居首富
最新全球華人富豪排行榜出爐,臺灣富豪蔡宏圖、蔡萬才大舉邁進,排名第7、第8名。首屆500位富豪中,前10名就由港、澳、臺包辦。香港長江集團的李嘉誠以1504億人民幣,約臺幣7200億元資產穩居華人首富,新鴻基地產的郭炳湘兄弟和恒基兆業地產的李兆基則分列第2、3名。
至于臺灣方面,汪旺集團蔡家叔侄,蔡宏圖以及蔡萬才擠進第7、第8名,其中蔡宏圖總資產達臺幣1670億元,成為臺灣首富,蔡萬才財產也高達1370億元。
美國評選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 三華裔學者上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百年期刊《科技商評》近日評出本年度35位杰出青年科技創新家,傅佳偉、宋曉冬和孟繁君三位華裔學者榜上有名。傅佳偉更獲得年度創新家稱號,這是華裔學者首次獲此殊榮。
1999年創刊的《科技商評》是世界最悠久的權威科技雜志。自1999年起,《科技商評》每年在世界范圍內評選100位35歲以下青年創新家,2005年縮減為35位。他們的研究和發現覆蓋生物醫學、電子通信、商業和能源等范疇。自第一屆起,華裔學者和企業家每年上榜,雅虎創辦人楊致遠是第一屆的獲獎者之一。
麻省大學安墨斯特分校電子科學系助理教授傅佳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科學系副教授宋曉冬和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孟繁君將于9月22日出席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頒獎儀式。33歲的傅佳偉的獲獎技術是挫敗信用卡、起搏器等物體中可能出現的無線電頻率芯片黑客,34歲的宋曉冬獲獎技術為通過自動軟件分析挫敗惡意軟件,34歲的孟繁君則以利用微型泵輸送藥物預防失明中榜。
從本科到博士都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腦科學的傅佳偉表示:“僅有優秀的專業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創新需要具備許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和欣賞力,在專業之外開發創新能力。”傅佳偉在美國出生長大,不會說中文的他最想具備的才能是“多學會幾種語言”。他更欣賞那些既擁有專業科學技術,同時熱愛生活,喜歡箭術、攝影、攀巖和廚藝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