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預防知識范文
時間:2023-05-16 14:59: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疾病預防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外科圍手術期;術前;術后;預防
外科圍手術期病人因術中、術后以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或由于靜脈壁的直接損傷等原因易形成深靜脈血栓(DVT)。因此,對圍手術期病人有意識地進行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預防措施
1.1 環境 盡量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保持適宜的溫、濕度,以利于靜脈回流。
1.2 飲食和活動 多食新鮮蔬菜、瓜果,多食含纖維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適量活動,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逐日增加活動量。術前、術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補充液體,防止血液濃縮。
1.3 術前預防措施 入院后,詳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發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據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等資料,采用Wells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估。術前對高危、中危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的宣教,指導患者術后臥床期間如何在床上活動及大小便等,教會家屬給患者做四肢的被動運動,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鍛煉。
1.4 術后預防措施 術后應進食低脂、低鹽、多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內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導致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病情許可情況下,術后24 h應督促病人在床上進行下肢的主動或被動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術后指導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進血液回流。協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對于高危病人,應盡量減少下肢靜脈輸液,避免損傷靜脈;盡管外科手術后常規使用止血藥物,但應根據病情需要適量使用,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2 護理措施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嚴密監測患肢皮膚溫度、顏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環、足部動脈搏動情況。注意有無下肢腫脹和脹痛,必要時每日測量雙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至少2次,患健側比較,若發現兩側下肢的周徑相差在0.7cm以上的應及時通知醫生。[2]
2.2 患肢的護理 患肢早期應抬高避免過度活動,切忌按摩擠壓腫脹的下肢,以免栓子脫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觀察肢體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抬高患肢20~30cm,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供血障礙,局部壓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單的平整、清潔,及時更換已污染的床單,防止褥瘡。同時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引起組織缺血、缺氧、皮溫變冷、以肢端為重,皮膚可出現青紫花斑,應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鎂熱敷,溫度38℃~40℃,以緩解血管痙攣,有利于側支循環建立,起到減輕疼痛、促進炎癥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護理 肺栓塞是下肢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并發癥。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感等癥狀時,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并給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的監護,高流量氧氣吸入,建立靜脈通道等。同時安慰患者,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和翻身,避免劇烈咳嗽。
2.4 溶栓治療的護理 按醫囑應用溶栓和抗凝藥物,每天在固定時間服用抗凝藥。在此期間應嚴密觀察有無臨床出血傾向和出血發生。注意有無牙齦、皮膚、黏膜的自發出血。觀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顏色等,定期進行凝血時間檢測。
2.5 心理護理 患者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恐懼、憂郁或煩躁、易怒等情緒。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措施,主動真誠地與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治療過程,耐心開展安慰,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療。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導
做好出院后藥物服用指導及注意事項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續應用抗凝藥對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義,但過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腦出血等危險,囑患者嚴格按醫囑劑量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
4 討論
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于外傷、手術后及長期臥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與靜脈壁粘附不緊,易于脫落阻塞肺動脈造成肺栓塞。因此,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應積極治療,同時囑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壓升高,造成栓子脫落。對于手術后患者應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適當應用腸溶阿司匹林可以預防血栓形成。若出現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胸悶、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癥狀應考慮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確診,應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療。溶栓后安置股靜脈濾網可防止血栓再次脫落后造成肺栓塞。護理人員要有強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做到精心護理,密切觀察病情,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多種因素所致,認真評估患者發生DVT的風險率,嚴密觀察早期癥狀,并采取積極預防護理措施,可降低術后DVT的發生,縮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醫療費用。
參考文獻
[1]余富杰,蔣小娟。外科圍手術期病人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
篇2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根據中山市統計局公布的目前全市小學(212所)、初中(83所)及高中(16所)學校比例,分別抽取小學6所,初級中學4所,高級中學2所,以這12所學校的全部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71份,回收有效問卷98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8%。
1.2工具
1.2.1教師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學歷、代課年級及工作年限等內容。
1.2.2精神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問卷來源于原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編制出版的《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問卷內容為精神衛生基礎知識。共20個條目,答對一題計1分,答錯計0分,總分20分,得分越高,表明對精神衛生及心理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越高,總體正確率=樣本中所有個體正確回答的所有條目之和/(樣本數×條目數)×100%。
1.2.3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知識問卷主要包括對多動癥、抽動癥、孤獨癥、精神分裂癥、適應障礙及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等常見精神疾病的了解情況,設不了解、有點了解、基本了解及非常了解四個等級,以對每種疾病早期癥狀的識別及處理情況作為分級評分參考。
1.2.4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為原衛生部辦公廳2010年關于精神衛生工作指標調查評估方案的問卷之一,評價個體對于精神疾病的態度。問卷的第1、2、3、4、8、10題共6題的5個選項“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好說、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別計分為5、4、3、2、1。第5、6、7、9、11、12題共6題的5個選項則依次分別計分為1、2、3、4、5。最后計算總分,則為精神疾病相關態度問卷得分。得分越高,對精神疾病的態度越正面、越包容。
1.3實施程序
以學校為單位,對調查當日全部在崗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每份問卷都附有統一的指導語,承諾對所填內容予以保密,教師現場作答,研究人員提供指導,以便及時解答教師填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問卷完成后當場回收。1.4統計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一般性描述,根據資料性質分別進行t檢驗、Pearson相關及Spearman相關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中小學教師一般人口學特征及對精神衛生知識的需求和獲得情況
被調查教師平均年齡(36.28±7.14)歲,從教年限1~41年,平均從教年限(13.02±7.72)年。983名教師中,有228名(23.2%)反映在教學工作中遇見過患有精神疾病的學生;955名(97.2%)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學習精神衛生知識;在獲得精神衛生知識的途徑方面,新聞、雜志或網絡所占比例最高(70.2%),其次是在校課程或同事間交流(10.9%)、專業講座或培訓(8.6%)及專業書籍(7.8%)。
2.2中小學教師精神衛生知識知曉情況及對精神疾病的態度
精神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問卷總評分(15.92±2.50)分,總體正確率為79.6%;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評分(35.94±5.52)分;在對9種具體的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上,總評分為(19.03±4.19)分,其中對抑郁癥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者最多,有373人(38.0%),其次是精神發育遲滯(34.2%)和多動癥(33.6%),最差為抽動癥(13.4%)。
2.3不同性別及年級間精神衛生知識知曉情況及對精神疾病態度的比較
女性教師精神衛生知識與心理保健問卷總評分高于男性教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評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將初中與高中合并為中學組,顯示中學教師在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總評分上優于小學教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衛生知識與心理保健問卷及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相關分析
983名中小學教師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評分與其年齡及工作年限均呈負相關(r=-0.07,P<0.05)。
3討論
篇3
一、居民健康檔案
(一)健康教育我院將采取多形式、多樣化進行宣傳教育,例如懸掛橫幅、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黑板報、標語、面對面宣傳(患者就診時、入戶宣傳)等形式。
(二)健康檔案(1)、健康知識培訓時間:XX年2月培訓對象:本院參與公共衛生服務人員、鄉村醫生。培訓內容:居民健康檔案的建檔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必需的知識、健康檔案的管理和使用規范、健康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技術等。(2)、健康檔案建立1、本年度安排建檔數14230人份,將逐月分配數據,按月入戶建檔,具體數據詳見(附表—1)。2、嚴格按照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技術要求,確保建立的居民健康檔案的質量,即科學性、合理性、真實性。(3)、健康檔案內容居民健康檔案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健康體檢、重點人群健康管理記錄和其他醫療服務記錄。居民健康體檢內容包括一般檢查、生活方式、健康狀況以及疾病用藥情況、健康評價等。重點人群健康管理記錄包括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要求,0-36個月兒童、孕產婦、老年人、慢性病和重癥精神疾病等各類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記錄。(4)、健康檔案歸檔1、篩點人群通過疾病篩查,篩選出65歲以上老年人、0-36個月兒童、孕產婦、慢性病和重癥精神疾病,并進行分類標記。2、裝訂健康檔案將健康檔案按村名、按標記分別進行裝訂,分類歸檔裝入資料柜,并于資料柜注明標記。3、進行周期體檢,管理重點人群轄區內居民到衛生院可進行免費體檢,每年1次。重點人群如65歲以上老年人、0-36個月兒童、孕產婦、慢性病患者和重癥精神疾病患者每季度體檢1次,由接診醫生為其建立動態的就診信息記錄,完善重點人群的管理(即0-36個月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和重癥精神疾病管理)。
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一)預防接種1、對所有預防接種點開展資格認證。2、每年冷鏈運轉12次,要求不留空白村、不留空白月。于每月14日召開鄉村醫生例會,安排當月的工作計劃,通報上月的工作情況。及時建卡,確保建卡率達到10‰以上,按照免疫規劃程序規范接種,確保乙肝首針及時接種率達到95%以上,五苗全程合格接種率達到95%以上,擴免疫苗接種率達到90%以上。3.每月及時上卡、上機。
(二)傳染病預防完善傳染病報告制度,加強本轄區內的傳染病監測與防治,采用定期對轄區內的學校等單位進行水資源監測、開展學校晨檢工作等措施預防傳染病,發現傳染病及時上報。
(三)階段性工作01月消滅麻疹工作轄區內所有的兒童進行查漏補種03月“3.24”世界結核病日結核病宣傳、管理肺結核病人04月“4.25”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宣傳規劃免疫知識12月“12.1”世界艾滋病日宣傳艾滋病知識。
篇4
社會心理壓力(心理應激)增加,使得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的患病率在上升,社會疾病負擔在加大。然而,因公眾缺乏精神衛生知識,對此認識不足,就是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和家屬也不能正視所患疾病,甚至為此感到羞恥,這就加大了防治這類疾病的困難。目前,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民眾精神衛生知識匱乏
在我國民眾中,由于人們不了解或很少了解精神衛生知識或心理衛生常識,常常不能像重視身體疾病那樣重視精神或心理疾病。根據精神衛生專科醫院的調查,很多人心理健康方面出了問題,不僅自己不認識,家屬也不理解,或是患了心理障礙,雖備感苦惱,也不認為是疾病,不知求醫或拒絕求醫。例如,有些抑郁癥患者,雖然癥狀已經很明顯,心理痛苦至極,也不去看醫生,直至最后自殺身亡,家屬方如夢初醒。更有一些無知者去求神拜佛,相信巫術,既浪費錢財又延誤病情。
還有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雖經專科醫院治療恢復,但由于疾病知識缺乏,聽信一些諸如長期服藥會“成癮”、“損害肝臟”、“離不開藥”等模糊的看法,以致病愈后不能堅持鞏固服藥,或遇有生活事件(刺激)不能正確評價和正常應對,導致病情反復。
患者或家屬病恥感嚴重
由于多年來形成的社會偏見和歧視,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的患者或其家屬,往往認為患了這類疾病不光彩,不愿讓別人知道或不如實坦述病情。有的患者病愈后搬離原來居住地,為的是不讓鄰居知道,這是嚴重的病恥感在作怪。患有軀體疾病,一般人們心理上還比較坦然;唯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總是感覺見不得人似的。
通過精神健康教育和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要認識到精神心理疾病和軀體疾病一樣,都是疾病,都需要社會關愛、寬容和理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錯誤認識和社會的偏見與歧視,將會逐步得以改變和消除。
綜合醫院醫生識別率低
由于認識上的偏見或相關疾病知識的缺乏,一些人患了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不知求醫,或不愿去精神(或心理)專科醫院看醫生,常常到綜合醫院就診。例如,北京市關于抑郁障礙的流行病調查資料顯示,大多數患者(62.9%)從未就醫,少部分(31.3%)到綜合醫院就診,只有很少的人(5.8%)就醫于精神專科醫院。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由于非精神心理專科醫生缺乏這些專科方面的診療知識和經驗,對這些疾病的臨床識別率較低,正確治療率就更低了。又如,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抑郁障礙的多中心合作研究顯示,1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內科醫生對抑郁障礙的識別率平均為55.6%,中國上海的識別率為21%,遠遠低于國外水平。大多數抑郁癥狀并未引起患者、家屬和醫生的重視,很多軀體疾病伴發的抑郁障礙被忽視,而抑郁障礙引發的自殺或自傷、藥物或酒依賴等問題的治療或干預率更低。
篇5
[關鍵詞] 個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極有可能喪失對周圍環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導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甚至造成社會功能嚴重損害,長期患病者可能給患者本人、家屬及社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預后差、社會功能傷害明顯、致殘率高的特點,引起國家衛生部門的重視,然而由于人們長期的精神衛生知識匱乏,對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見,導致絕大多數患者患有心理問題后都不能及時地就醫,這也導致許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會,給精神衛生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2]。個案管理是一種基于社區的新型福利服務供給模式,也是一種新型的醫療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西方國家發展興起[3],并在本世紀初最早引入我國,目前也開始應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眾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4,5]。為此,本研究將個案管理應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從20個社區選取360例病情基本穩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精神病診斷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與家人共同生活,能夠接受有關精神衛生教育;④小學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齡18歲以上。排除標準:①心、肺、腎、肝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藥物嚴重依賴患者;③無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婦女。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則,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各180例。試驗組男84例,女96例;年齡18~62歲,平均(40.48±21.63)歲;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類型:精神分裂82例,偏執型精神障礙44例,心境障礙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類型7例。對照組男83例,女97例;年齡19~61歲,平均(40.46±21.38)歲;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類型:精神分裂85例,偏執型精神障礙42例,心境障礙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類型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精神疾病類型、治療前依從性及病情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給予個案管理,并針對個案給予有針對性地階段性治療方案及生活職業能力康復,具體方法為由專業精神科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訪,每月一次,及時掌握患者病況,并叮囑患者和家屬,在居家治療過程中如遇特殊情況及時咨詢醫務人員;與患者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取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相關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療與護理等相關常識,現場對康復及藥物應用進行宣教,使患者家屬充分了解疾病治療方法及護理的重要性;詳細、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對藥物使用方法進行詳細指導;身體治療的同時也要注重心理治療及護理,通過情感認知等方法對患者情緒給予有效疏導;每月組織患者進行一次精神衛生知識講座,邀請相關院內醫務人員進行知識宣教,并鼓勵患者進行討論,共同傳授經驗。對照組患者為病情基本穩定但不愿參加管理,無系統的治療及康復措施。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22個月規范化管理治療和隨訪,分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服藥依從性、肇事肇禍評估情況及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和隨訪期間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肇事肇禍評分、療效。①服藥依從性采用自制依從性量表,依從性診斷標準:完全依從:能夠自愿、按時依醫囑服藥;部分依從:不能夠嚴格遵醫囑服藥;不依從:難以遵醫囑服藥。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病例數]×100%。②肇事肇禍評分采用《衛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禍評分指南》[7]進行評分,從輕到重分為0~5分。③療效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8]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8]進行評估,BPRS量表包括關心軀體健康、焦慮、情感交流障礙、緊張、定向障礙等18項內容,每項0~7分,總分18~126分,總分反映疾病嚴重性,總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職業和工作、婚姻職能、父母智能、個人生活自理、家庭內活動及家庭外活動等10項內容,每項內容0~2分,總分0~20分,總分反映社會功能障礙的嚴重性,總分越高,社會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比較
在治療和隨訪期間,試驗組的依從率(96.11%)明顯高于對照組(6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表1 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比較[n(%)]
2.2兩組患者肇事肇禍評分比較
實驗后,試驗組的肇事肇禍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表2 兩組患者肇事肇禍評分比較(x±s,分)
2.3 兩組SDSS、BPRS 評分比較
實驗后,試驗組的SDSS和BPRS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表3 兩組SDSS、BPRS評分比較(x±s,分)
3討論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現極其嚴重的精神障礙疾病,臨床表現為精神功能障礙或者受損的程度達到患者本人自知力嚴重喪失、妄想、幻覺、行為紊亂、思維障礙等精神病性癥狀,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損,不能面對現實生活,并且可能對社會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甚至嚴重影響到社會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給社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9,10]。長期以來,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持續地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和關注,但患此類疾病的患者初期并無明顯表現,因而耽誤病情。或由于社會對精神疾病存有歧視態度,增加了大多數患者的心理負擔,致使患者患有心理問題后盡量隱瞞病情,不愿面對自己的病情而不就醫,這也導致相關衛生部門無法及時地掌握許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況,給精神衛生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發展趨勢及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衛生部門近些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些年來我國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將近成年人口的兩成,也就是說,成年人中幾乎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然而這些患者中只有極少數因心理問題看過醫生,而就診的患者中絕大多數已經發展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預后很差,在缺乏治療的情況下,病情將很不穩定,對社會功能及公共安全帶來極大損害,患者自身殘疾率和自殺率也很高。從而可以看出,我國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診率低,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就診,導致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會,對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帶來極大的危害。根據衛生部門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療,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會[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國民對精神衛生知識的匱乏,對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見,和無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長期帶來的負擔[15]。精神疾病對家庭造成極大的精神及經濟負擔,是目前我國疾病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負擔中占有極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同時治療疾病需要花費巨額的金錢,使家庭不堪重負,除此之外,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過激行為,每個精神疾病患者必須有至少一名家屬陪伴,從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負擔,這也是導致精神疾病中斷治療的原因之一[16]。
3.3 個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國衛生部門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應該以社會為基礎,采用全面康復手段,積極治療精神類疾病[17]。同時要求各個地區相關衛生部門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網絡,進行精神疾病的查訪,開展精神疾病知識的教育和宣傳,在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持續有效的基礎管理的同時,要積極努力地進行個案管理。所謂的個案管理,是一種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為患者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與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區內得到持續有效的治療[18]。個案管理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個案管理組可由精神科專業醫生及護士隨時對病人進行藥物指導并根據病情及時調整藥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時期隨時調整護理方案,對于疾病的治療及患者各項社會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個案管理可以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避免患者治療的中斷,提高社區治療的質量,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復提供良好的條件[19,20]。
3.4 本研究臨床效果分析
我院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續有效的治療,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學習及勞動能力,從而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精神疾病的困擾,重返正常的社會生活,探討了個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經濟、社會效益,重點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治療工作模式,為重性精神疾病社區規范化管理治療工作,特別是個案管理提供依據和指導。本次研究采用實驗前測試、針對性管理治療和隨訪等干預、實驗后測試的模式,以先隨機確定社區、再隨機確定患者的方法隨機從20個社區選取360名病情基本穩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分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服藥依從性、肇事肇禍評估情況及生活質量,結果顯示:試驗組的依從率為96.11%,對照組的依從率為62.22%,試驗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的依從率優于對照組,并且試驗組的肇事肇禍評估情況以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參考文獻]
[1] 楊惠青,鄧筱璇,黃群明. 社區個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療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劉云娥,王志紅. 國外個案管理在家庭護理中的發展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張玲娟. 個案管理模式在我國的應用及思考[J]. 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367-368.
[6] 李東蘭. 我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干預的研究進展[J]. 實用預防醫學,2011,18(12):2445-2446.
[7] 韓靜. 天水市社區精神衛生服務與精神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探討[J]. 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滸,等. 對精神疾病病人進行社區干預和防治的應用研究[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32-33.
[10] 盧智勝,唐燕芳,黃翠姍.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成效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盧振勝,胡雅偉,等. 社區綜合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0,20(1):46-47.
[12] 王凱,李麗紅,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醫院社區一體化防治康復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楊德華,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區防治現況調查[J]. 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豐菊,王志敏,秦志華. 個案管理對社區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中國醫藥科學,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強,余英儀,等.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社區個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廣東醫學,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鋼,曾得志,羅建武,等. 家訪服務在預防精神分裂癥中發揮的積極作用[J]. 現代預防醫學,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鄧筱璇,鄭曉聰,楊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區規范化個案管理的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6):996-998.
[19] 張偉波,張國芳,朱益,等. 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的預警模式初探[J]. 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156,160.
篇6
一、考核對象及考核內容
(一)考核對象:經區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承擔一定區域內居民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鄉村醫生。
(二)考核內容:以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任務完成情況、參與公共衛生管理和群眾滿意度等為主要考核內容。
具體如下:
(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為重點,為轄區居民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基本健康檔案,并逐年完善。
(二)健康教育。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和咨詢服務,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并定期更新內容,對轄區居民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等健康教育活動。
(三)預防接種。協助組織適齡兒童到鄉鎮衛生院接種及配合做好登記工作等。
(四)傳染病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預防控制工作。及時發現、登記并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參與現場疫點處理。
(五)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逐步完成轄區內確診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登記管理,定期進行隨訪,并進行必要的健康指導。
(六)孕產婦保健。協助為轄區內孕產婦建立保健手冊,并進行一般體格檢查及孕期營養、心理等健康指導,了解產后恢復情況并對產后常見問題進行指導。
(七)兒童保健。協助為轄區內的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保健系統管理及必要的健康指導。
(八)老年人保健。協助對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登記管理,進行健康危險因素調查和一般體格檢查,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導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協助對轄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在上級專業人員指導下對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隨訪和康復指導。
(十)各項衛生政策宣傳。
(十一)各類衛生信息登記、統計、報告。
(十二)居民滿意度評價。
二、考核方法和程序
(一)區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考核工作方案,成立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小組,負責考核的具體組織實施。
(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對轄區內村衛生所(室)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鄉村醫生進行考核。采取查閱資料、現場考察、抽查核實、入戶調查等方式進行。
(三)區級衛生行政部門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考核的基礎上,組織考核小組進行抽查復核。要求充分聽取鄉村醫生、村委會和村民的意見,客觀、準確評價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工作。考核結果作為發放鄉村醫生承擔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的依據。
三、考核時間
篇7
【關鍵詞】 精神衛生;社區:知曉率
Investigation of the Awareness Rate for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in Kunming Resid ents. Han Huiqin, Zeng Yong, Zhao Xudong, et al. Shanghai Mental HealthCente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R.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rate among citizenson mental healthKnowledge in Kunming,Yunnan Province, aimed to provide scien tific basisfor relevant policy and strategy making.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 e for investigat ion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for 514 residents in Kunming community and school.Results The awareness for the knowledge on mental health amongresidents in al l of the items are lower than 45%, especially for the knowledge of legislation,which is the lowest (8.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among different oc cupation and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 85% of the residents are sympathetic a nd care about mental patients, 47.5% think that part of mentally ill patients ar e dangerous. Those who have family member(s) suffering from mental disorders, ha d more negative answers, compared to people whose family member didn't have ment al disorder. Conclusion Citizens are generally lack the knowled ge of mental hea lt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work,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inforcethe propaganda and struggle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Community; Awareness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逐漸增大,精神衛生問題日益突出。進入21世紀 后,各類精神衛生問題在我國將更加突出。為喚起社會對精神疾病挑戰的重視,世界衛生組 織把新世紀的第一年定為精神衛生年,正確認識及預防控制精神疾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02年《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以來,國內諸多城市進行了市民精神衛生知曉 情況的研究。由于存在地區差異,研究結論各有側重。本研究在昆明市進行了市民精神衛生 知識的調查,旨在根據其實際情況,吸收、借鑒和推廣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為貫徹落實精神 衛生規劃目標而調整相應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對象是在昆明市社區及學校進行隨機調查,基本上包括了社區人群、校 園人群、職場人群。本次研究采用的是自編成套調查問卷“社區居民調查問卷”。該問卷于 2004年5月已 在上海做過調查,依據當時居民對問卷的反映,專家對問卷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適當的修改 。內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5項、家庭情況6項及醫療方面的基本情況6項,精神衛生 知曉情況6項,對精神障礙患者的理解與認識3項。
1.2 方法 2007年9~10月,研究小組采用無記名隨即搜集的方法進行了調查,本次研 究發放問卷550份,收回有效問卷514份(占發放問卷的93.4%)。我們對收回的有效問卷采用 SPSS/PC9.0軟件包進行了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 被調查者中男性183人(占35.6%),女性330人(占64.2%);年 齡分布以中青年為主:17~29歲(占38.5%)和30~39者(占123.3%)居多;絕大多數人為高中 以上文化水平,其中高中/中專104人(占20.2%),大專以上314人(占61.1%);學生(125 人,占24.3%)最多,其次是工人/農民/服務業人員(103人,占20.0%)。
2.2 醫療相關情況 醫療保障的基本途徑主要是一般醫保(占60.3%)和自費(占26.5%); 就醫的主要途徑以綜合性醫院(占57.8%)為主,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的僅占17.3% 。家人中有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患者、抑郁患者的比例分別為8.2%、11.3%、14.6%。
2.3 精神衛生知識知曉情況 總體上看,被調查者精神衛生知識的知曉率較低。6個問題中 回答“知道”的百分率均低于45%,尤其是對精神衛生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知曉率最低(見表1 )。精神科3種疾病均回答“知道”的只有107例,只占20.8%,均回答“不知道”的60例 ,占11.7%,6項均回答“知道”的僅18例,占3.5%,6項均回答“不知道”的41例,占8.0 %。家人中有無精神障礙患者對精神衛生知識各項的知曉情況是有顯著差異的。
2.4 對精神科常見疾病的知曉情況比較 分析被調查者對精神科常見疾病的知曉情況與其 社會學因素(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收入)之間的關系,發現不同職業的人群對精 神分裂癥、抑郁癥及焦慮癥的知曉情況有顯著差異,以專業技術人員和學生回答“知道”的 比例最高,見表2。以年齡分層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對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的知曉 情況部分在部分年齡段上是有差異的,尤其在17~29歲,29~30歲的人群差異比較顯著。
2.5 對精神衛生立法的知曉情況比較 調查發現,精神衛生立法知曉情況在各社會學因素 之間無統計學差異。僅在家人中有無精神障礙患者的人群間存在差異,見表3。
2.6 對精神衛生服務機構的知曉情況比較 對于“社區心理咨詢或心理就診的場所”及“ 全市范圍內至少一所心理咨詢或精神病就診場所”的知曉情況的回答,不同文化、不同收入 的人群間存在顯著的差異(P值均為0.000),只有研究生回答“知道”的多 于回答“不知道 ”的,在專業技術人員和學生中回答“知道”的比率最高;在家人中有無精神障礙患者的人 群中也存在差異,見表4。
2.7 對精神障礙患者的理解與認識情況 對精神障礙患者是否是危險人物,47.5%回答“ 一部分是”,20.2%回答“不是”,12.4%回答“是”。對精神障礙患者表示關心和同情的 最多,占84.5%,有10.8%的人群表示恐懼,其中4.2%認為精神障礙患者是危險人物,并表 示恐懼;56.9%的人群認為會受到精神障礙患者的影響,其中11.9%的人會受到很大影響。除家人中有無精神分裂癥患者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感覺之間沒有差異外,家人中有無精神 障礙患者對精神障礙患者的理解與認識情況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家人中有精神障礙患者的人 群回答“恐懼”、“是”、“很大影響”的人更多,見表5。
3 討 論
精神衛生問題作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和國際社會的 共識。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大力推動精神衛生工作的發展,2002年頒布的《中國精神 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確立的工作目標要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 知識知曉率2005年應達到30%,2010年達到50%[1]。要提高公眾知曉率,首先需要 了解現狀 ,知道目前的基線情況,以及存在的相關影響因素,方能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部署今后的工作 [2]。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設計的。盡管問卷調查項目有限,但仍可以大致反映我國西南 地區市民的知曉率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普通人群對精神衛生的知曉率很低,尤其是對精神 衛生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知曉率最低,對三大疾病均“知道”的占8.0%,6項均“知道”的僅 占3.5%。這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以及人群的社會人口學因素是密切相關的。自2002年以來 ,諸多地區對人群的精神衛生知識水平進行了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沿海發達地區人群的知 曉率較高,但總體來看,國內多數地區普通人群的精神衛生知識仍較匱乏[3]。本調查發現,患者因心理問題而就醫的主要途徑為綜合性醫院(占57.8%),首選社區衛 生服務中心的僅占17.3%。國內外的研究均發現,綜合醫院和基層保健的非精神科醫師對這 類精神障礙的識別率不太高,能給予正確處理的比例更低。我國在90年代曾參加一項WHO組 織的合作研究,內科醫師對精神障礙的識別率僅為16%,因此有必要加強聯絡會診精神醫學 教育,提高其對常見精神障礙的識別和處理能力[4]。家人中有精神障礙患者的人群負面的回答(“恐懼”,“是危險人物”,“很大影響” )的比例明顯高于家人中沒有精神障礙患者的人群,且兩者間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 是由精神疾病所引起的歧視和病恥感造成的。對于歧視和病恥感的來源有多種假說,天譴說 認為精神病人是惡魔附體或者精神疾病是原罪的懲罰等;認知學說認為:對于精神病人的歧 視及病恥感來源于錯誤的認知過程。病恥感可以理解為對于歧視的投射性認同,這不僅是精 神病人自身,也是精神病人家屬和精神科醫護人員所認同的對象[5-9]。在中國精 神病人家 屬的調查中發現,家屬對于病恥感的負性反應是由于在中國人的認知觀念中將家庭作為在道 德及法律上約束患者行為責任承擔者,也正是這種認知,使精神病人家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 負擔[9]。如何提高人群的精神衛生知識水平,消除歧視以及病恥感,這不僅是中國面臨的難題, 也是世界各國亟待解決的難題。世界精神病協會(WPA)早在1998年就已經在26個國家開展 了“open the door”運動,希望能夠引導公眾重新認識精神病患者,以達到減輕病恥感和 消除歧視的目的[9,10]。中國精神衛生工作已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進入新的世 紀,社會 各界正在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我們應該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來改善目前的狀況:首先,廣泛 開展宣傳和健康教育,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增進公眾對精神疾病的了解,增加社會各界對精 神衛生重要性及精神障礙所致負擔的認識,使人們正確了解精神障礙對人類、社會及經濟方 面的影響,消除對精神障礙的偏見與歧視,減輕精神病人及其家屬以及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病 恥感是精神衛生工作需要邁出的第一步。其次,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 增進人們對精神衛生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為精神衛生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11,12]。令人欣慰的是,調查顯示約84.5%的人群對精神障礙患者表示關心和同 情,47.5%的 人認為精神障礙患者只有“一部分人是”危險的人物,這為今后的精神衛生工作帶來了新的 希望。本次調研還存在很多不足,樣本來源不是通過嚴格的抽樣過程產生,調查表的設計項目 有限,尤其是對精神衛生知識方面的調查項目只有3種精神疾病及精神衛生立法,有關精神 衛生保健方面的其他許多內容尚未涉及。希望今后能夠進行更為全面嚴格的研究,提供更全 面更精確的科學依據。
4 參考文獻
[1]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 0年).2002.4.10
[2]孟國榮,姚新偉,朱紫青,等.上海市市民精神衛生知識知曉率調查:2697份問卷 分析.上海精神醫學,2002,14(增刊):56-57
[3]仇劍山[JX*1][KG-*1]金,謝斌.上海社區居民 精神衛生知識知曉和服務需求調查.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81-85
[4]張明園.我國精神衛生服務面臨的挑戰:世界精神衛生調查引發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 06,26(4):329-330
[5]Corrigan PW, Watson AC, Ottati V. From whence comes mental illness s tigma? Int J Soc Psychiatry, 2003,49(2):142-157
[6]Angerm eyer MC, Matsehirger H.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effectsof labelling o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 Acta Psyc hiatry Scand, 2003,108(4):304-309
[7]Schulze B, Angermeyer MC.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stigma. A focusgroup study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heir relatives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 ionals. Soc Sci Med, 2003,56(2):299-312
[8]Yang LH, Kleinman A, Link BG, et al. Culture and stigma: adding mora l experience to stigma theory. Soc Sci Med, 2007,64(7):1524-1535
[9]俞峻瀚,肖澤萍.精神疾病病恥感的精神動力學分析及對策.上海精神醫學,2005 ,17(6):353-355
[10]Gable W, Baumann AE. "Open the doors"--the antistigma program of th 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MW Fortschr Med, 2003,145(12):34-37
[11]孟國榮,李學海,姚新偉,等.1783名普通人群精神衛生知識知曉率調查結果及 分析.上海精神醫學,2005,17(增刊):19-20
篇8
它,很有“攻擊性”,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以親身體驗恰如其分地給它起了―個的名字:黑狗。
它,就是抑郁癥。
每一個人都可能被它“偷襲”,它的發病率很高(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統計顯示,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但它“隱身有術”,雖然來了,大部分人卻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那么,怎樣才能讓它“現身”?為什么這么多人會受到它的困擾?怎樣才能“馴服”它?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黨委書記、副所長、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黃悅勤教授。
正確認識這只“黑狗”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精神疾病都是一些很可怕的病,所以人們現在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存在一些偏見,取笑、鄙視精神病患者的事屢見不鮮,黃悅勤教授對此深感憂慮。
黃悅勤教授說,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也應該得到人道主義的同情和幫助,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不僅不利于防治精神疾病,也會導致患者和家屬隱瞞病情,使患者得不到及時的發現、診斷、治療和康復,產生更大的危害和弊端。
另一方面,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1/4的人在一生中會出現精神或行為障礙,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中,有1/5的人有發育、情感或行為方面的問題,1/8會出現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沒什么可怕的,不但可防、可治,有些還可以痊愈。事實上,很多精神疾病就在我們周圍,甚至我們自己也許就是精神疾病的患者,只是它還很輕微,就像感冒一樣,即使不吃藥也會自愈。
抑郁癥就是一種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
黃悅勤教授說,現在隨著健康宣教工作的開展,人們對精神疾病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尤其對于抑郁癥來說,人群對它的知曉率是最高的。現在,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抑郁”,這說明人們已經進步了,也不會覺得抑郁癥有多可怕,也沒必要覺得羞恥,抑郁癥這種“心靈的感冒”也像普通感冒一樣常常會發生;輕微的可以不治自愈,重了也有藥能治好。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被它“咬”到
黃悅勤教授認為,這可能與3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社會、心理因素。從社會-心理因素的角度講,抑郁癥確實與社會的變革,人的壓力增加等有關。因為抑郁障礙雖然有一定的遺傳基礎,但是受外界環境、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大。現在的生活節奏快了,很多人喜歡開夜車,這可能導致人體的生命節律改變,腦內的激素水平也會發生改變,從而誘發抑郁癥。
知曉率、就診率、診斷率提高。以前,在普通人群中很少有人知道抑郁癥這種病,近年來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知道這種疾病的人多了,去醫院就診的患者也多了;對抑郁癥的研究也更透徹了,所以診斷水平也提高了,把過去沒能診斷出來的診斷出來了。
過度診斷。很多人都知道“抑郁癥”,事實上還有一類疾病與抑郁癥有很多相似之處――焦慮障礙。抑郁障礙和焦慮障礙有時容易混淆,很多非專科醫生都分不清楚,可能就把焦慮癥診斷為抑郁癥。但用于治療這兩種疾病的藥物是一樣的,把焦慮障礙當成抑郁癥來治,患者也痊愈了。這也是現在抑郁癥發病率增加的一個因素,就是醫學上所說的過度診斷的問題。
怎樣判斷“黑狗”來了
黃悅勤教授說,其實只要知道了抑郁癥這種疾病,腦子里有這根“弦”,讓這只“黑狗”無所遁形也很容易。
黃悅勤教授說,這只“黑狗”來了,首先就會讓人心情不好,情緒低落,無論什么事情都高興不起來;原來特別感興趣的事也不感興趣了。很多抑郁癥患者還會有睡眠障礙。但怎么區別抑郁癥所導致的失眠和普通的失眠呢?黃悅勤教授說,第一,抑郁有比較特異的癥狀:例如情緒持續低落、興趣減退、缺失;其次,是失眠的嚴重程度。抑郁癥患者的失眠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而且時間會持續一個月以上。此外,還可能會有疲乏、沒精神、思考問題的能力減退等癥狀。最嚴重的,還有輕生的念頭。另外一些人可能感到身體到處都不適,但又檢查不出什么器質性的病變,其實,這些可能都是抑郁的軀體癥狀。
簡單地說,抑郁癥有3個核心癥狀:即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缺失;其他還有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比如焦慮、自責、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食欲降低等。
黃悅勤教授說,如果覺得自己有上述癥狀,就應該及時去看精神科醫生。
“黑狗”喜歡偷襲誰?
黃悅勤教授說,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這只“黑狗”――誰沒有心情抑郁、不痛快的時候呢?只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它只是出現一下,有一些抑郁癥狀,然后很快就自動消失了,達不到抑郁癥的程度。
另一方面,因為抑郁癥與大腦中的5一羥色胺功能的降低有關,所以抑郁癥會在人的一些特殊時期相對高發。
1,老年人。老年人的抑郁癥比一般人多,但老年人的抑郁癥常常不被認識。北京市的一個調查表明,6s歲以上老年人抑郁癥的患病率是6.8%。比如老人說“沒興趣”、“不愛動”、“睡不著覺”等,都很容易被忽略,其實這些癥狀可能是抑郁癥的一種表現。這與老年人的功能減退、各種各樣的精神壓力都有關系。
2,更年期和產后女性。在這些特殊的生理階段,女性雌性激素水平改變,所以容易發病。
3,性格因素。精神疾病的發生與人的個性特征、看問題的角度和應對方式以及情緒特點等心理因素都有關系。心理負擔重、對各種生活事件的心理反應大都是疾病可能的誘發因素。
4,長期晝夜節律顛倒的人群。工作和生活環境壓力比較大的人群也容易發生抑郁。因為壓力大,可能按照正常的生活規律任務完不成,所以會經常“開夜車”。生活節律的改變也會導致抑郁。曾經有一項對健康人群進行的睡眠剝奪實驗:剝奪健康志愿者的睡眠,結果實驗結束后。他們的各項監測指標都有所下降。
如何馴服這只“黑狗”
黃悅勤教授說,抑郁癥在精神疾病中其實是最輕的一種。在僅有抑郁癥狀,但還沒有達到抑郁癥程度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平時人們經常使用的一般方法來治療,例如度假、睡覺、購物、看動畫片等,只要能排解不高興的情緒就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如果這些都不能奏效,已經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的時候,就有必要看醫生、吃抗抑郁藥了。
黃悅勤教授特別強了一個問題,抑郁癥的治療要有始有終。抗抑郁藥物要足量、足療程服用:足量就是醫囑讓吃兩片,絕不能擅自減量吃一片;足療程就是醫囑讓吃半年,絕不能只吃3個月。癥狀比較輕微的抑郁癥患者,在服藥半年以后,醫生可能會減量,但絕不能擅自減量,更不能“感覺”好了就自行停藥。
黃悅勤教授說,普通人遇到了負面的心理事件,也可以先通過改變生活或工作環境、度假等方式自我治療。
對于有些高危人群來說,預防抑郁癥的發生很重要。
1,找到恰當的宣泄途徑。一個恰當的宣泄途徑,比如找一些信得過的人傾訴,休息、休假等。
2,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要給自己一個恰當的目標,達不到的時候,該放棄就要放棄,要告訴自己達不到就算了。要學會放棄,學會找專業人士咨詢。
睡眠是“黑狗”來襲的靈敏指標
抑郁癥雖然是一種精神疾病,但多數伴有軀體癥狀。失眠就是反映抑郁的一個靈敏“指標”。雖然失眠的人不一定都是抑郁造成的,但大多數抑郁癥患者都有失眠問題,也就是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有很多種,有的患者睡不著覺,有的睡著了經常醒、做夢,還有的人早醒。有些患者說“我好幾個月沒睡覺了”,其實幾個月沒睡覺是不可能的,但是患者主觀上就是覺得他沒睡;其實最多就是睡得不踏實,睡眠質量差一些。
篇9
一、深刻認識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重要意義
第一,正確把握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基本內涵。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和干預措施效果,確定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針對主要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職業病等重大疾病和嚴重威脅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處置需要,制定和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通過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明確政府責任,對城鄉居民健康實施干預措施,減少主要健康危險因素,有效預防和控制主要傳染病及慢性病,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城鄉居民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第二,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必然要求。發展公共衛生事業、落實預防為主工作方針,是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我省公共衛生事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是新老傳染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我省乙肝病毒攜帶者目前有420萬人,每年新發涂陽肺結核病人有2.2萬人,艾滋病、布病等傳染病、寄生蟲病流行形勢依然很重,非典、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也給社會和群眾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二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主要健康問題。我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持續、快速增長趨勢。據專家估計,我省約有700萬高血壓患者,有140萬糖尿病病人,如不及早進行干預控制,將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極大的負擔。三是公共衛生服務城鄉差異明顯。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衡量國家健康水平的指標,在我省依然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農村高于城市。四是老齡化進程加快。據統計,2008年全省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已達到11.1%,高出全國3.4個百分點,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長、行動不便等特點,給衛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于有效控制疾病流行、提高居民對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逐步縮小城鄉和地區間差異、改善居民健康狀況、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三,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促進公共衛生逐步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是一項惠及城鄉居民的民生工程,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健康幸福。一是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利于改善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制度的重大變革。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重要舉措,對于改善城鄉居民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二是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利于提高衛生服務效率。我國人口眾多、衛生資源相對匱乏,優先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將疾病預防關口前移,既體現了衛生工作的內在規律,又符合現階段中國國情,有利于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減輕國家、社會和個人的負擔,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三是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利于醫改重點工作的整體推進。人民群眾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十分關心,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啟動標志著醫改工作在貫徹落實上取得又一重要進展。啟動這項工作,讓人民群眾看到各級政府在切實履行承諾、扎實推進改革工作,有助于提振群眾對醫改的信心,從而理解醫改、支持醫改、參與醫改;也有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全面推進醫改營造良好的氛圍,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認真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包括9個項目,按人群和疾病劃分,具體包括三類服務。
第一,針對全體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兩項服務:一是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等人群為重點,在自愿的基礎上,為轄區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檔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問題及衛生服務記錄等,健康檔案要及時更新,并逐步實行計算機管理。今年,全省城市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要達到70%以上,農村老年人等重點人群要達到15%以上,要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實現全省城鄉居民健康“一卡通”。二是開展健康教育。針對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優生優育及轄區重點健康問題等內容,向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要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并定時更新內容,廣泛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等健康教育活動。
第二,針對重點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三項服務:一是兒童保健。為0~36個月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保健系統管理,新生兒訪視至少2次,兒童保健1歲以內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二是孕產婦保健。為孕產婦建立保健手冊,開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2次產后訪視。三是老年人保健。對轄區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登記管理,進行健康危險因素調查和一般體格檢查,提供疾病預防、自我保健及傷害預防、自救等健康指導服務。我省現有65歲以上老年人約428萬人,年內要完成全部免費健康檢查任務。
第三,針對疾病預防控制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四項服務:一是預防接種。為適齡兒童接種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在重點地區、對重點人群進行針對性接種,發現、報告預防接種中疑似異常反應,并協助調查處理。二是傳染病防治。及時發現、登記并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參與現場疫點處理;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配合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對非住院結核病人、艾滋病人進行治療管理。三是慢性病管理。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進行指導;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門診首診測血壓;對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定期進行隨訪。四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對轄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在專業機構指導下對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隨訪和康復指導。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通過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免費為全體居民提供,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也可提供。為落實這些任務,國家和省里已經安排專項經費。今年全省城鄉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各地務必按照統一部署,盡快組織實施。
三、認真落實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今年,國家按照醫改近期重點工作安排,先期啟動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涉及我省的主要有5項。
第一,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項目。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乙肝病毒攜帶者約占世界的1/3,擴大乙肝疫苗接種范圍是控制乙肝流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國家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對1994年至2001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實施乙肝疫苗接種,進一步降低該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經統計,我省需補種乙肝疫苗人口為55.7萬人,三年完成全部補種工作,今年國家安排我省35.9萬人,占應接種人群的65%。
第二,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檢查項目。宮頸癌、乳腺癌是威脅農村婦女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今年,衛生部、財政部和全國婦聯聯合實施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試點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早診早治率。我省擬對35歲以上農村婦女進行基礎篩查,據統計,我省應篩查對象為450萬人。2009年至2011年國家項目支持我省宮頸癌檢查16萬人、乳腺癌檢查4.2萬人。今年,完成1/3項目任務,分別在尚志、克東、東寧、富錦、寶清、密山、安達等7個縣市開展試點工作。通過試點,總結經驗,進一步探索適合基層的“兩癌”檢查服務模式和優化方案,逐步擴大檢查范圍,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的工作機制。
第三,農村孕婦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國家計劃對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進行免費補服葉酸,降低神經管缺陷發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我省今年需要補服葉酸的農村婦女約20.8萬人,年底全部完成。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宣傳和健康教育,組織人員培訓,加強基層預防出生缺陷服務能力,提高農村婦女健康衛生知識知曉率。
第四,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項目。國家利用三年時間,對目前全國現有和當年新發的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復明手術,解決他們因經濟問題給生活帶來的困難。我省今年共需要完成白內障復明9 020例,國家為每例補助800元。要通過對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復明手術,力爭使符合手術條件的貧困白內障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
第五,農村改水改廁項目。部分農村地區使用非衛生廁所,是造成腸道傳染病、寄生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農村地區進行無害化廁所建設,對于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農民健康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9年至2011年,國家下達我省農村衛生廁所建設項目27.5萬個,今年下達我省農村衛生廁所建設項目15萬個,將較好促進我省衛生廁所普及率。同時開展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質監測,今年國家下達我省水樣監測項目4 600個,努力確保農村飲水安全。
四、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群眾受益
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制度設計,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積極落實,穩步推進。
一要統籌協調。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提高認識,主動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中央資金和地方配套經費及時到位,共同做好項目的實施和管理工作。要按照國家和我省的統一部署,結合當地實際制訂好本地區實施方案。要分解、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承擔的任務和指標,合理安排進度,認真組織實施,努力實現各項目標。
二要搞好服務。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嚴格按照項目要求和技術規范組織實施,保證服務質量。要充分調動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機構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公立醫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作用,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認真落實各項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確保群眾受益。
篇10
根據衛生部、財政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及《靈寶市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結合實際我鎮成立了陽平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領導小組,制定了《陽平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定標定責到人,明確責任,各項目實施責任人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及項目運行計劃并能規范化運行。
二、健全制度,嚴格培訓,規范行為。
院統一制定并印制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手冊》200本,發放到每位職工和鄉醫手中。各項目實施辦公室制定了相關制度并上了墻,組織有關人員認真學習。為了規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6月25日我院特邀市局專業人員組織全院職工及各衛生所鄉醫,就《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內容進行了專題培訓,通過培訓,使所有村醫都基本掌握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各項內容,為在我鎮順利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更好地為廣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九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布置和進度情況。
1、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居民健康建檔是基礎,我們組織各項目實施人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為重點,在自愿的基礎上,通過組織下鄉入村體檢等形式,為轄區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做到了健康檔案內容詳實、填寫較規范。截止目前已經為10664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檔。我們將在11月下旬到12月份對全鎮一、二中學生全鎮幼兒園托幼人員安排進行體檢。
2、健康教育
針對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慢性病防治及轄區重點健康問題等內容,各項目責任人都能通過進村、上街宣傳,為轄區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并定期更新內容,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等健康教育活動。截止目前,在主要街道設置健康教育專欄4塊,版面更新4次,開展下鄉健康教育視頻播放宣傳 次,開展公眾健康咨詢活動6次,舉辦健康知識講座12次,發放各類宣傳印刷品15萬余份。通過各項目責任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斷的進行健康指導和干預,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一些群眾的不良衛生習慣,真正做到疾病從預防開始。
3、預防接種
為適齡兒童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腮風疫苗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發現、報告預防接種中的疑似異常反應,并協助調查處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預防接種工作的重點任務。為了做好此項工作,我們再一次確定了疫苗接種點,各接種點都具備了《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規定的冷藏設施、設備并按照要求進行疫苗的領發和冷鏈管理,保證疫苗質量。6月份對預防接種的人員(具備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護士或者鄉村醫生資格),進行了預防接種專業培訓。
(1)、冷鏈運轉工作 順利完成了10次冷鏈運轉工作,應接種兒童14450人,實種兒童13370人,接種率93%。其中:基礎免疫接種兒童10232人,實種兒童9574人接種率94%。卡介苗應種475人,實種 471人,接種率99%;新生兒HBV應種乙肝疫苗應種 1813人、實種 1755人,接種率97%,及時接種率100%;脊灰糖丸應種 2199人、實種2107人,接種率96%;三聯疫苗應種2195人、實種2089人,接種率95%;麻疹疫苗應種880人,實種841人,接種率 96% ,A群流腦疫苗應種1739人,實種 1428人,接種率82%;乙腦疫苗應種931人,實種883人,接種率95%。 加強免疫應種4218人,實種 3796人,接種率90%,其中脊灰糖丸應種547人,實種503人,接種率92%;三聯疫苗應種804人,實種736人,接種率91%;二聯疫苗實種199人,實種159人,接種率80%;麻腮風疫苗應種724人,實種683人,接種率94%;A+C群流腦應種832人,實種711人,接種率85%;乙腦疫苗應種837人,實種752人,接種率90 %。 甲肝疫苗應種278人,實種252人,接種率91%。
(2)、卡、證、冊 資料管理 2010年,我鎮繼續強化村級卡、證、冊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每月冷鏈運轉后,對村級計劃免疫工作進行考核,全年共對轄區32個村級接種點聯合監督檢84次。有力的保證了卡、證、冊填寫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至今,共建卡 475 人、建證475人、建冊 475人,錄入微機 475 人。
(3)、 麻疹查漏補種及強化免疫工作
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我鎮的流行,我鎮在2010年5月26日至6月2日組織防保站人員和鎮區5個接種點的人員對鎮區和周邊3個行政村的所有兒童進行拉網式排查,共排查陽平鎮區和周邊3個行政村,7個年齡組(時間從2003年1月1日出生至2010年出生的所有兒童),共排查兒童743人(不含托幼機構目標兒童)(其中2009年10月16日以前出生為 664人,2009年10月17日至2010以后出生的為79人),在冊兒童本地漏種兒童 22人,流動兒童215人;摸底新發現本地兒童22人,流動兒童105人;其中需接種1劑次215人,需接種2劑次61人,合計 337針次。
為切實履行我國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2012年中國消除麻疹的莊嚴承諾,根據《2006-2012年全國消除麻疹行動計劃》和《2010年全國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方案》的要求,陽平鎮在鎮政府、衛生院的統一領導下,于2010年9月11—20日對8月齡至14周歲兒童開展了麻疹疫苗的強化免疫接種工作。全鎮8月齡至14歲兒童(即1995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兒童)應種為7477人(其中本地兒童6695人,外地兒童782人),除有禁忌癥的兒童未及時開展接種外,全鎮實際接種7119人(其中本地兒童接種6351人,外地兒童768人),接種率為97.6%,實現了上級要求的95%的目標 。
(4)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其它疫苗接種
為應對常見傳染病流行,維持醫療衛生服務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的正常運轉,我鎮為在校學生進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共接種3571人,并為32個村級養殖戶接種甲型流感疫苗3704人。共計接種7275人。 開展了水痘疫苗接種工作。共接種兒童636人;完成了陽平轄區6-15歲兒童乙肝疫苗查漏補種工作。乙肝疫苗應接種6636針次,實際接種5604針次,接種率84%; 開展了流感疫苗接種工作。共接種3歲兒童792人份, 3歲以上兒童及成人3180人份,
4、傳染病防治
及時發現、登記并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開展結核病、艾滋病等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配合市防疫站結防科對 結核病人進行治療管理,截止11月份,乙類傳染病例報告 例,丙類傳染病例報告 例,及時報告傳染病人 例,轉診結核病人 例,管理病人 例。為傳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兒童保健
為了很好的為0—36個月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保健系統管理。我院婦幼醫生 于10月份到三門峽參加了為期3天的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培訓。通過培訓,使每個參加培訓的人員明確了目的,掌握了《規范》標準。 截止目前,0-36個月兒童建冊344冊,2010年出生344人,訪視344人。
6、孕產婦保健
按照靈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規定,每年至少為孕產婦免費開展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2次產后訪視。對孕婦進行一般的體格檢查及孕期營養、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導,了解產后恢復情況并對產后常見問題進行指導。截止11月,各項目責任人已對所有孕產婦進行健康管理,孕產婦建檔479人,早孕建冊411人,早孕建卡率85.5%,產前健康管理率100%,產后訪視率100%。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對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登記管理,進行健康危險因素調查和一般體格檢查,提供疾病預防、自我保健及傷害預防、自救等健康指導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在居民健康建檔的一開始,我們就將老年人作為了重點人群來健康管理。截止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登記在冊3912人,建立檔案2531人,對建立檔案老年人全部進行健康服務管理,管理服務率達65%。通過健康知識宣傳65歲以上老年人都能自愿接受體格檢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對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進行健康指導。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門診首診測血壓。對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定期進行隨訪,并對他們進行體格檢查及用藥、飲食、運動、心理等健康指導。截止11月份,各項目責任人已登記管理高血壓患者1566人,登記管理糖尿病患者197人。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對轄區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在專業機構指導下對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隨訪和康復指導。截止目前,共為轄區69人精神病患者建立檔案。
四、加強督導、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開展以來,院領導對此項工作十分重視,多次對項目工作進行了督導。
7月1日,啟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下鄉調查體檢活動。院領導親自帶領體檢工作隊20余人進駐桑園開展調查體檢工作。
8月4日,召開下鄉調查體檢工作協調會,對體檢項目組合進行了重新調整:八項重組為四組,即血型血糖組、一般狀況組、臟器功能組、癥狀生活查體詢評組。同時,對人員安排、物品器械管理做了嚴格要求。
9月份,院班子成員就九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及時發現了項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及時的糾正,促進了項目工作的健康運行。
11月份,院成立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小組, 對我鎮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進行了全面督查,督導人員對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以來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同時,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院 要求要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把檔案要建成活檔,更好的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鎮公共衛生工作從總體上已經步入了正常運轉的軌道,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1.組織功能發揮不到位。三級公共衛生管理和服務網絡雖然已經基本建成,但仍然沒有充分發揮相應的功能作用,各項工作鎮村聯系不夠,銜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質量。
2.措施不夠扎實。各責任人雖然積極地開展了公共衛生工作,但也發現個別同志認識不夠,工作流于形式,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有效的實施方案,對村衛生所的指導力度不夠,部分責任人的管理指導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很難起到有效的指導和督導作用。
3.健康檔案資料填寫不規范.個別健康檔案資料填寫不夠規范,健康檔案內容空項,錯誤較多,存在較多邏輯錯誤。
4.工作力度有待加強。從檢查中發現個別醫生的業務知識不夠全面,工作消極被動,責任心不強,缺乏主動上門意識。主要表現在:一是慢性病的篩查開展不到位,已經發現的慢性病人雖已建立了健康檔案,但符合要求的合格檔案的比率不高,內容不完整,記錄不真實等情況依然較為普遍,對慢性病的隨訪和管理流于形式。二是老年人健康管理雖然和居民健康建檔同步進行了,但是,登記不詳細,管理不到位;三是健康教育講座的次數不夠,版面沒有及時更換,健康教育內容和形式單一,資料整理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