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見義勇為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政協“創先爭優”競賽辦法

為了充分調動我縣政協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開創全縣政協工作的新局面,經主席會議研究,在全縣政協工作者中開展“創先爭優”競賽活動,特制訂本競賽辦法。

一、參加對象:政協機關委室主任、副主任、紀檢監察員,鄉鎮工委主任、副主任,縣直委員活動組組長、副組長。

二、競賽內容

1、在理論學習上有新建樹。認真搞好本單位理論學習,堅持學習經常化、制度化,學習成效顯著。理論學習受到縣級以上表彰的,縣級加1分,市級加2分,省級加3分;在縣級以上報刊、網站發表理論學習體會、政協工作經驗、政協理論文章的,縣級每篇加1分,市級每篇加2分,省級每篇加3分,國家級每篇加4分。

2、在政協工作上有新舉措。工作創新成果顯著,其經驗在縣級以上政協總結推廣的,縣級加2分,市級加4分,省級加6分,國家級加8分;綜合工作受到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通報表彰的,縣級加2分,市級加4分,省級加6分,國家級加8分,在縣政協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核中獲一等獎加3分,二等獎加2分,三等獎加1分;單項工作受到縣級以上政協通報表彰的,縣級加1分,市級加2分,省級加3分,國家級加4分;在縣級以上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作典型發言的,縣級加2分,市級加4分,省級加6分,國家級8分。

3、在履行職能上有新突破。調研成果被縣級以上黨委、政府及部門采納運用的,縣級加2分,市級加3分,省級加4分,國家級加5分;調研報告在縣級以上報刊、雜志上發表的,縣級加1分,市級加2分,省級加3分,國家級加4分;被評為縣政協提案工作先進單位的,所提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的,每項加2分;民主評議得到縣政協表彰的,加2-4分;建言獻策得到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采納且效果顯著的,加2-4分。

4、在社會貢獻上有新作為。一是扶貧幫困成效顯著,二是社會公益捐款貢獻巨大;三是“兩個文明”建設成績突出。貢獻在5000元以內的加1分,5000元-10000元加2分,10000元-15000元加3分,15000元-0元加4分,0元以上加5分。成功調處重大社會糾紛矛盾每起加2分;見義勇為受到縣級以上通報表彰的或在縣級以上媒體宣傳的,每件加4分。

三、獎勵名額:縣政協機關2-3名,縣直委員活動組1-2名,鄉鎮政協工委5名。

四、評審方法

1、在縣政協年終目標管理考核中,縣政協委室、縣直委員活動組、鄉鎮政協工委推薦初評對象,按照競賽內容及加分條件逐項核分,報縣政協辦公室;

2、縣政協組織對初評對象加分進行審查,加分以文件獲獎證書、作品發表原件為準,從高分到低分選出預評對象。

3、主席會議對預評對象審定。

篇2

大家好!今天我交流匯報的題目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遺余力培養時代嬌子>,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首先,交流一下“學習實踐活動”第一階段學院黨委在本單位內的學習實踐情況。

一是高度重視,科學謀劃。作為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單位,學院黨委高度重視,及時研究部署工作,提出了“不折不扣貫徹執行,師生支部分頭進行,突出實踐學院科學發展”的學習實踐方案。二是深入調研,有的放矢。班子成員廣泛聽取了單位各職能部門負責人、黨員、群眾的意見與建議,深入地了解學院發展中存在的兩大學科如何協調發展、專業課程建設如何后來居上、管理服務如何更高效精準突出老師和學生的中心地位等問題;學院邀請了兩位督評專家就“重師德師風、重教學教研”辦了專場講座。三是措施到位,有序推進。教師支部、行政支部每周三下午集中精力與人員,或學習,或座談,或聽報告;4月學生支部、教職工黨員分別組織了祭掃先烈、參觀風力發電活動;學生支部結合“基層黨建示范點”創建工作與大學生黨員成長計劃,推出黨員教育、成長等“五大工程”,觀看紀錄片《復興之路》,畢業生黨員在深造、選調、基層就業等方面就業成功率高,熱心配合學院就業指導工作,榜樣作用突出。

總之,學習調研階段,我院黨委清晰地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與數據,客觀地提交了調研報告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每位黨員同志受了教育,寫出了自己的學習體會。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學校黨委的部署,一如既往地堅決貫徹執行,在“實踐”上下功夫,哪怕是一小步,要真正實現師生受惠。

其次,結合學生工作,簡要交流一下我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這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我們學院2001年4月建院,02年始收本科生。幾年來,“環材人”前赴后繼,孜孜不倦,不甘人后,在一些工作中嶄露頭角,詳細情況請關注我們的網絡主頁。今天特別想就學生工作談談。近幾年,我們的學生出了一點成績:

2006年,劉金軍同學被評為“全國三好學生”,畢業后選調,現威海市政府工作;同年,學院組織的“發展循環經濟,建設新型農村”實踐調研團,被評為“全國大學生優秀社會實踐團隊”。

2007年,熊維聰等同學的論文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銀獎,是我校參加該賽事所獲的最好成績。

2008年,丁峰同志獲山東省“十佳輔導員”榮譽稱號;同年,李彬同學獲“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國家級銅獎,是我校第一次躋身該項賽事全國決賽;“綠色使者”志愿者協會申請到團中央重點資助,山東唯一,并最終獲得第七屆全國青年志愿者活動“優秀項目獎”。

2009年,孫成法事跡反響大,獲“煙臺十大杰出青年”榮譽稱號,感動全社會。

此外,我們的學生在校學生會、社團聯合會、多類學生協會中擔任主要學生干部或負責人的,選調名列前茅的,見義勇為的,自強不息的,文筆流暢的,創業能力突出的、營銷能力強的,大有人在,幾屆學子繼續強校深造的比例不斷提高。更有一大批同學在校扎實學習專業知識,低調做人,畢業后在平凡崗位愛崗敬業,在單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這些成績背后,我們是如何做的呢?粗淺地總結為:在學生工作中,建立健全“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實現完美或(兼)個性目標”的育人模式,全面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發展”。

首先尊重學生。就是肯定“大學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們不是“保姆”。即使是在大眾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充分肯定80后、90后大學生是追求做“專業人、陽光人、文明人”的積極新生代,尊重他們的“志氣、豪氣、銳氣、朝氣”,尊重他們的知情權選擇權,不以“教育者”自居,調動大學生自我激勵、奮發的積極性。

其次,是引導學生。這是教育的基本職能所在。一是樹立“學生工作一盤棋”的大局觀。學生工作關乎育人質量,必須全院各級人員、各類業務齊心協力。誰不落實“對學生認真負責”的要求,我們都毫不客氣地嚴肅批評,責令整改。

二是利用各類平臺,讓學生百舸爭流,百花齊放。年輕人充滿好奇心,表現出征服世界、展現自我的強烈欲望。同時我們建立制度,確認教師指導科學創新活動獲得校級省級以上獎勵的計算為工作量.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學們積極成立創新團隊,參與校內大學生科學創新基金立項,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參加各類比賽,參與社團活動,提供經費支持與業務指導,鼓勵參與團委、學生會工作,參與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環材”大家庭中,又有其感興趣的其它組織歸屬,學以致用,身心愉悅。

三是不舍棄傳統工作渠道.傳統工作渠道,就是“學院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學工辦院團委(導師)、班委團支委”三級內部管理機制。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經典的,也是最有效的。

四是我們要求學生“三積極”:即,積極廣泛閱讀、積極社會實踐、積極體育鍛煉。前兩者使我們的學生“有品”、“有智”,后者使學生“有勇”。有品、有智、有勇,才可能有為。正所謂品德、學問、才具兼備,就是真君子。《論語》所言: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五是在目標上,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三講,即“講理想信念,講綜合素質、講實事求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作為執政黨,我們必須要引導青年大學生志存高遠,愛黨愛國,淡泊名利,奉獻社會,在這一點,來不得半點虛假,來不得半點輕浮。要引導大學生全面鍛煉自己,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論成為“領軍人物”“中產階層”、“工薪階層”,盡心盡力了,就是成功。

綜上五點,就是我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培養高質量人才道路上的一點探索。

下一步,考慮我院是工科院系,我們擬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方面加強引導,如歷史、戲曲、禮樂、詩詞等,以真善美育人,繼承優良傳統,不辱祖宗先人。同時,擬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探索發揮我院專業特色,培養優秀人才的長效機制。

另外,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我院育人品牌還不鮮明,管理隊伍能力仍需加強,學生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篇3

關鍵詞 現代教育 回歸 大學生 生命教育 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6

Concerns and Return of Education to Life

――On th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TANG Zhanying[1], LIU Xing[2]

([1]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2]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Abstrac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oo much emphasis on teaching the integrity and employment-oriented, while ignoring the man as man this is really education, ignoring the educational attention due to life, resulting in education and life severely alienated. The presence of people, human lif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on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is to guide people to respect life, perfect life, search for life meaning and value.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achieve the return that is concern for life, improve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return;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content

泰戈爾說 :“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瀾認為:“教育具有鮮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培養認識生命、體驗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質量,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結合當前中國生命教育發展的實際,生命健康教育應該包括如下內容。

1 關注生命,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

大學生對生命的關注主要體現在對生命的理解、對自我身體的正確認識與理解,以激發自身的潛能,提升生命品質。具體內容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人的生命與生理構成的教育。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特征、生理發展等方面。第二個層次:生理衛生與健康方面的教育。包括包括生理健康的知識和保持身體健康的各種技能。如對大一新生進行性知識教育、了解避孕的方法,減少生理發展給學生帶來的傷害;進行預防教育,讓學生深刻認識的成癮性、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巨大危害性,了解如何拒絕、遠離,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識。

通過這些內容的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了解人類自身的生理構造及其發展特征,掌握保持生理健康的知識和技巧;深刻認識到人自身生命的基礎性,生命對每一個人的唯一性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再來。

2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捍衛生命的尊嚴

課題組①調查中,當問到如何看待生死時,33%的人認為“死是自然規律,能坦然面對”,37.9%的學生認為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活著多做點有價值的事”,但也有8.7%的人“很忌諱談死亡”,6.3%的學生認為“活著是一種痛苦,死是一種解脫”。

當談到是否有過自殺念頭時,大多數學生還是樂觀對待生命的,67.3%的學生回答“從來沒有”,有25%的學生認為“偶爾有”,5.8%的回答“有個多次”。對于大學生自殺的看法,43.7%的學生認為是“藐視生命,對生命的不尊重”,“是自身怯弱,不敢面對現實的表現”,同時有27.1%的人認為“是對父母的不負責”并“堅決反對這種做法”,有9.9%的學生認為“可以理解,生活本身就無奈何不公平的”,也有4.2%的學生認為“感到害怕,自己在煩惱的時候也想到死”。

在對“見義勇為導致死亡的事件”的看法調查中,問到2009年長江大學學生在長江邊發現兩名少年落水,不會游泳的10多名學生手挽手組成“人梯”下水救人,兩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陳及時、何東旭、方招3名年僅19歲的大學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一事件時。有69.2%的學生認為“要懂得保護自己,才能更好地救助他人”,說明當代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并且有13.5%的人回答“我或許能做得到”,但也有13.8%的人認為這件事值得“佩服、可歌可泣,但我做不到”,1.4%的人認為“這不是我們學生的職責所在”。

因此,生命教育還要求大學生不僅能夠正確地看待生死、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懂得敬畏生命、主動維護生命存在的權利,防止對生命任意踐踏的現象發生。教育大學生要能夠悅納自我,尊重他人。主要教育內容包括三個層面:(1)生死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把對“生死”認識從生理正常現象提升到精神信念的高度,從而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活在當下。如開展“與哲學面對死亡”等方面的哲學知識教育。(2)珍惜、呵護生命的教育,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從維持自我生命存在方面看,大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自我保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防災、防病、防騙、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識與緊急處理技能等;從生命間的關系看,還包括對生命敬畏與關愛、必要時對他人生命威脅的救助以及救助的技巧方面的知識。在人類這個生命之河中,每個人都是構成這個生命之河的小溪,小溪有水才能保證大河長流;同時,每條小溪又需要大河的不斷補給才能得到拓展。只有保持人類生命之河和個人生命小溪之間的生態互動與良性循環,才能保證個人生命的幸福和人類的美好。

3 欣賞生命,體驗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

內容主要包括: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正確地面對挫折,能夠鍛煉人的意志,提高人內在的精神素養。正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次, 讓學生學會分享幸福,學會感恩,懂得奉獻。幸福是在自我勞動基礎上,通過“自我活動并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現實過程和愉悅的心理體驗”,它與金錢、權力沒有絕對的對等關系,要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敗和極端個人主義。“這種幸福感不在于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在于責任的承擔所帶來的精神生命的升華”。第三,教育大學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陽光的心態。一個人持有什么樣心態將決定他看待問題的思想,而思想往往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所以,生命教育中,教師應該向學生傳遞一種“正能量”,使他們能夠正確面對失敗與挫折,積極樂觀地去拼搏、奮斗,實現人生價值,成就“幸福人生”。

4 體驗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

生命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是人的生活實踐對于社會和個人所具有的意義和作用,要靠人們個體自覺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去追求去創造,從而獲得人類生命歷程的升華。課題組在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的趨向性做調查時,36.4%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的價值判斷趨向于“實用化和功利化”,只有10.9%的認為當代大學的價值判斷趨向于“崇美尚真”。而談到對人生的看法時,38.2%的學生認為“人對自己的一生要有全面的規劃,要發揮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短暫的生命煥發出光彩”,而41.8%的學生認為“人只要實實在在地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不要想得太多”,20%的學生認為“人生要懂得享受,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

再問到,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藥家鑫駕車撞傷農村人張妙,因其抄車牌號,故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被法院判處死刑。你如何看待藥家鑫事件時,45.7%的學生認為這是由于“部分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和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18.9%的認為是“家庭教育的缺陷”,17.3%的學生認為“藥家鑫事件固然可悲,但社會大環境也得負一定的責任”,但同時也有18.1%的學生認為“這是一起無人性的殺人狂事件”。

而問到,你怎么看待汶川大地震時四川教師范美忠(被媒體稱為“范跑跑”)危急時刻不管學生只顧自己逃命的行為的。42.9%的學生認為“不應該,因為他是教師,有社會職責和責任”,而37.5%的認為“情有可原,這是生命的本能”, 19.6%的認為“無可厚非,他有保護自己生命的權利”。

第一個層面,關于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教育,又包括兩個方面,對生命存在本身的價值的教育以及處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關系的教育。“個體的人首先只有作為一個具體的生命存在才能夠談得上他的價值。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即具有價值,每一個生命都應得到尊重和關愛,對人的生命的尊重是個人道德的基本義務。”愛惜自己也要愛惜他人,自己與他人是共在的。馬克思認為,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是一個群體的動物,“人首先是類存在物”。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不可能脫離他人而能像“人”一樣地生活。“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社會價值為基礎的,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是辯證統一的。因此,生命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生理、心理上的教育,或者自殺、傷人的教育,而應該是教育學生探索與升華生命的價值,教育他們超越物質化和功利化的價值追求,提高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從而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二個層面,生命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教育。他要求人類超越人類個體的自然生命,超越人人外在的功利,實現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使個體生命從追求個人價值上升到以實現社會價值為終極目標。如在我國當下社會價值體系下,就是要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奮斗。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2FD Y031)階段成果

注釋

① 課題調查組,指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課題調查組,下同。調研報告已公開發表。見唐占應.基于“三維角度”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狀況的調查[J].西江月,2014(12):65-67.

參考文獻

[1] 葉瀾,鄭金洲,卜玉華.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 康雯.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與回歸.中國電力教育,2009(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