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護理常規范文

時間:2023-08-20 15:0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術室護理常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手術室護理常規

篇1

【關鍵詞】 等離子射頻

【摘要】 目的 了解患者實施等離子射頻手術與常規鼻甲部分切除術術后的疼痛和不適程度。方法 對兩種手術患者分別隨機抽選80例,對術后疼痛和不適程度進行評估:(1)采用數字評定量表評估疼痛;(2)用彩色圖條法評估不適程度。結果 兩種方法評估的疼痛和不適程度經t檢驗P<0.01,差異有顯著性。結論 由于兩種手術方法所致的疼痛和不適程度明顯不同,所以護理措施也不同。

【關鍵詞】 等離子射頻;鼻甲肥大;疼痛觀察

鼻甲肥大是肥胖人群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危害可使呼吸受阻,導致機體缺氧、血氧飽和度下降[1],癥狀可有頭暈頭痛,乏力,精力差,睡眠時有鼾聲并張口呼吸,晨起口干舌燥等不適,嚴重者可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0年10月~2004年10月,從等離子射頻治療鼻甲肥大和常規鼻甲部分切除的患者中隨機抽取患者各80例,作為兩組資料進行疼痛和不適程度的觀察和評估對象。

1.2 觀察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從術日開始至術后第7天疼痛不適程度最嚴重時的評估情況。

1.2.1 采用數字評定量表評估疼痛 在0~10這11個數字之間描述疼痛的程度,0表示無痛,0~3之間為輕度,3~7之間為中痛,7~9之間為重痛,10為劇痛,讓患者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在數字之間找到疼痛的位置[2]。

1.2.2 彩色圖條法評估兩組手術的不適程度 方法:用一不同顏色的彩色圖條,分別是白色、淡粉色、黃色、橘黃色、紅色,表示無痛、輕痛、中等痛、重痛和劇痛,讓患者根據自己的不適程度在圖條上找出相應位置。

2 結果

2.1 數字評定量表評估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疼痛程度評估 (略)

2.2 彩色圖條法評估結果 見表2。

表2 彩色圖條法評估兩組手術的不適程度 (略)

2.3 結果分析 采用數字量表和彩色圖條法評估兩組手術的疼痛和不適程度,結果經t檢驗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3 護理對策

3.1 術前準備

3.1.1 心理指導 鼻甲肥大患者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通氣功能,通氣障礙又可引起機體各系統的疾病[3],常見疾病有鼻阻引起的睡眠質量下降,出現睡眠呼吸暫停;以及低通氣,出現低氧血癥,白天嗜睡,頭痛乏力,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因此讓患者知道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使其在思想上愿意接受手術治療,促進身體健康。

3.1.2 解除思想顧慮 給患者講述手術經過和術后恢復時間,鼓勵患者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準備,讓患者樹立信心,很好的配合手術。解除不必要的擔心和思想顧慮,全身心的投入治療。

3.2 術后護理

3.2.1 劇痛與極度不適的護理 由于鼻腔軟骨及黏膜的創面較大,止血方法只能靠機械性壓迫,所以患者疼痛劇烈,而鼻腔與五官相通,常規手術可致鼻腔、耳道、眼睛極度不適。護理措施:讓患者斜坡半臥位,利于鼻腔分泌物引流,并減輕水腫,及時清除滲出的血性分泌物,對疼痛劇烈者可給予止痛劑和局部冰袋冷敷,囑進溫涼流食,盡量使患者舒適,減輕頭部痛苦,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促進恢復。

3.2.2 對重痛患者的護理 保持舒適安靜的室內環境,允許親人陪伴,減輕患者恐懼和緊張情緒,操作時動作輕柔,減輕各種刺激,酌情可給予鎮靜劑或安眠藥,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

3.2.3 對中等疼痛患者的護理 患者對疼痛可以耐受,頭面部有灼熱不適感,可給予冷飲、頸面部冷敷,減輕煩躁及不適。睡眠時抬高床頭,減輕頭面部腫脹。

3.2.4 輕痛的護理 等離子射頻手術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60%以上是輕痛和不適,由于此手術低溫控制,組織損傷少,患者表現疼痛輕微,無頭暈腦脹,一般不需止痛藥[4],可給予低溫飲食,患者可在病區活動。

3.3 出院指導 常規鼻甲部分切除的患者,因鼻腔黏膜損傷大,術后黏膜可有水腫,鼻腔分泌物半個月內有少量血絲,應保持鼻腔清潔,勿用力擤鼻或挖鼻,遵醫囑定時滴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防止感冒,定時復查。

【參考文獻】

1 荊素卿,李愛華.射頻消融治療OSAS的臨床觀察.河北醫學,2002,8(11):1003-1004.

2 常芳,常翠英.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評估與護理.現代護理,2003,9(1):48.

篇2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6(a)-0146-04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LUO Xianhui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Contro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Suining 62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6,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the clinical data of 4020 operations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fferent time quantum, the 2000 operation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s management group, the 2020 operations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nursing work quality score, risk event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th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of operation room air, body surface,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s hands, ultraviolet radiator, aseptic materials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ursing staff training, nursing safety,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humanistic care and nursing documents management score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sequencing errors, surgical instruments no complete, histopathological specimens pollution, disinfection quality rate no qualified in operation room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operation patients in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can improv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level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decrease risk event rate, increas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Infection control; Influence

感染是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是指機體創傷或者某些部位受到致病因子侵襲,形成應激性反應的過程[1-2]。手術室感染是醫院感染的一種,是手術過程中因相關術中操作、消毒措施不規范引起的[3-4]。手術室作為各類疾病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科室,其也是感染的易發地,手術相關器械、各類敷料、醫護人員的手和手術室內的空氣、消毒液等都可能成為造成感染的媒介。手術室相關的消毒工作和感染控制有著的密切的關系,不僅關系到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和預后水平,甚至和患者生命安全有著密切關系[5-6]。循證管理措施來源于循證醫學,其主要參照循證醫學內容,提出手術室感染發生的問題,建立循證支持,實施循證管理措施,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手術室感染控制質量[7-8]。本研究通過對遂寧市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4020臺手術情況進行觀察,擬探討循證管理在醫院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影響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進行的4020臺手術情況進行觀察。2012年5月~2014年5月進行的2000臺手術作為常規管理組:男1200例,女800例,年齡21~74歲,平均(49.8±16.7)歲;手術類型:腹部手術980例,胸部手術20例,頭部手術700例,四肢手術300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專及以下1100例,大學及以上900例。2014年6月~2016年5月進行的2020臺手術作為循證管理組:男1221例,女799例,年齡21~74歲,平均(49.8±16.7)歲;手術類型:腹部手術981例,胸部手術19例,頭部手術698例,四肢手術302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專及以下1103例,大學及以上917例。兩組手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手術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常規管理組

按照傳統管理模式,對手術室護理人員實施分區管理,給予患者口頭健康教育結合臨床手術實踐護理操作。

1.2.2 循證管理組

1.2.2.1 建立循證管理組 由護理部主任擔任循證管理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包括骨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急診外科副高級職稱以上醫生各1名和手術室護士長共同作為督導員,手術室護理人員作為組員,根據責任護士不同職責,分管手術室各個片區。

1.2.2.2 提出循證問題 根據手術室感染情況,提出具體的問題,主要包括醫護人員業務素質不能滿足感染控制工作要求、手術室相關消毒操作不規范、消毒操作制度貫徹不徹底、手術室污染區清洗不徹底、相關護理人員防護措施重視程度不夠。

1.2.2.3 建立相關循證支持 首先是查詢相關醫院手術室感染控制措施的資料,手術室感染發生的原因、有效的控制措施、預防性手段、護理質量系統評價、先進的感染控制方法等。綜合整理相關資料,結合本院實際工作經驗,針對手術室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選擇最合理、最有效的證據,建立一系列的相關循證管理措施。

1.2.2.4 循證管理措施的實施 ①培訓:針對腹部手術、胸部手術、頭部手術、四肢手術臨床特點,給予手術室感染控制針對性培訓,提高護理人員手術室感染意識,建立手術室感染控制理念。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每一次培訓后,護理人員進行小組討論和總結,對于已經發生的手術室感染問題進行整改,同時建立適當的獎懲機制。②進行規范性的消毒操作制度:根據手術室相關的器械,采用正規化的消毒措施,按照規定按照消毒操作制度執行,不能漏項。③建立適當的手術器械污染物清除評價標準:每一次對手術室相關器械進行清洗,去除污染物,由小組長進行器械污染物清除的檢查和監督,定期對手術室相關器械去污情況進行抽查,盡可能地完善去污監管制度。④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護理人員向患者耐心的講解手術室感染控制的防護措施,注意保證患者的個人衛生和清理消毒。加強醫護人員感染流程的培訓和患者防護措施的指導,嚴格的要求醫護人員保證手衛生,各項手術操作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⑤做好感染控制措施的評估和改進:在實施循證管理措施后,手術感染控制質量進行追蹤和評估,如果發現不足,要及時的進行整改,保證手術室感染控制工作持續性的改進。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兩組手術室采樣結果合格率情況

參照《消毒技術規范》[9]《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10],主要觀察手術室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紫外線燈、無菌物品采樣結果合格率情況。

1.3.2 ?^察兩組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評分情況

采用考核評估的方法,主要針對環境管理、護理人員培訓、護理安全、消毒隔離、護理監控、人文關懷及護理文件管理進行評價,每項指標分數范圍是0~100分,分數越高,提示護理工作質量越高[11-12]。

1.3.3 觀察兩組手術室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主要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排序錯誤、手術器械不齊全、組織病理學標本污染、手術室消毒質量不合格發生情況。

1.3.4 觀察兩組手術患者滿意度情況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醫護配合、護護配合、器械準備、操作技能、隱私保護、術后方式、術后宣教等情況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每項評分范圍是0~100分,通過加權處理,總分設定為100分,分數高于80分說明手術患者滿意,反之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Y果

2.1 兩組手術室采樣結果合格率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室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紫外線燈、無菌物品采樣結果合格率均高于常規管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評分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室環境管理、護理人員培訓、護理安全、消毒隔離、護理監控及人文關懷及護理文件管理評分均高于常規管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手術室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排序錯誤、手術器械不齊全、組織病理學標本污染、手術室消毒質量不合格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管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4 兩組手術患者滿意度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患者滿意度(2000例,99%)高于常規管理組(1600例,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 19.21,P < 0.05)。

3 討論

循證醫學模式可以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提供理論依據。循證管理在臨床醫護人員中廣泛的應用,其服務的中心逐步向“以患者為中心”過渡,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3-14]。手術室感染控制是醫院感染管理學中的重點問題[15-16]。有資料顯示[17-18],手術室感染發生比例占醫院感染總發生率的30%。有效的手術室感染控制對于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建立手術室感染控制相關措施的過程中,結合循證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醫院感染控制的質量,以手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出發點,將臨床經驗和感染控制理論緊密的結合,建立循證依據,創新循證管理措施,實現循證管理和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降低感染的發生率[19-20]。手術室感染控制作為院感的主要內容,加強手術室感染流程控制強調的是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從而對感染控制結果進行系統性的評價,促進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貼近臨床實踐,相關措施更加簡便易行、有順序[21-22]。

篇3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人性化舉措;重要性

隨著時展和臨床技術的成熟,公眾的保健意識日益強化,我國醫療條件的改善,也使得術后臨床護理變得日益重要。此外,醫院也樹立了全新的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并得到了廣大患者及患者家屬的認可和歡迎。手術室護理中的人性化舉措能夠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能夠有效消除患者對手術的負面情緒,全面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患者康復率。本文選取106患者,對他們的術后護理效果和方法加以對比研究,深入探討人性化舉措在手術室護理中的重要性。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10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人數分別為53例。兩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都采用了硬膜外麻醉法實施術前麻醉。對于對照組患者來講,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加以臨床常規護理;而對于觀察組的患者來講,在采取常規護理后,予以人性化護理。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的53例患者根據常規護理模式,依據一般護理流程,采取常規臨床護理;而觀察組的53例患者則采取“常規護理+個性化護理”的雙護理模式,比如增加心理護理。常規的手術護理舉措主要包括術前24小時內的探視、手術進行前后的臨床護理和術后24小時內的監護等。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室護理中,相關醫務人員要向患者傳達自己的關心之情,幫助患者消除負面的心理情緒,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手術依從性,拉近醫患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確保手術的成功進行。

1.3評價方法:

依據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加以評價,滿分定為10分,然后對所得的數據加以對比分析。

2.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存在顯著差異,P

組別 例數 滿意(例/%) 不滿意(例/%) 非常滿意(例/%)

對照組 53 43/81.1 8/15.0 0/0

觀察組 53 50/94.3 2/3.77 1/1.88

表1 兩組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情況

3.討論

人性化護理的目的是讓患者在術前術后都能保持身心愉悅,讓患者處于平穩的身心狀態,消除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在人性化護理中,相關醫務人員子啊給患者帶來外在美感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傳達醫護人員的關心之情,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和患者家屬實際需求,采取針對性護理舉措,而并不是簡單地對患者疾病加以常規護理,人性化護理充分彰顯和落實了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理念。提高護理質量不僅能夠有效確保手術成功率和患者康復率,而且對構建新型醫患關系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手術室護理中的人性化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術前護理。相關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定期探視,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就患者各項生理指標,進行客觀評價,然后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相關臨床安全知識,消除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同時相關醫護人員要確保手術器械和搶救設施能夠正常運行。

(2)術中護理。醫護人員要注意在手術過程中遮掩患者私密部位,確保整個手術都陪伴在患者身邊,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始終處于平穩的身心狀態,提高患者手術依從性,積極配合手術以提高手術成功率。

(3)術后隨訪。當手術結束后,要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成功的喜訊,并囑咐患者及其家屬術后注意事項,相關醫護人員要在患者術后兩天內完成術后隨訪,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及時記錄患者對人性化護理的滿意度。

目前,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形勢下,醫院充分落實人性化護理理念,在手術室護理中積極采取人性化舉措,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確保患者術前、術中和術后都能獲得一個高質量的人性化護理。人性化舉措在手術室護理中具有重要價值,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而且能夠提高患者康復率,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所以手術室護理中的人性化舉措適合進行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華莉.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3(11)

篇4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6019(2016)08-0237-01

風險管理指的是對一些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準確的評估、識別、預防等[1],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醫療行業的進步,人們對手術治療的法制觀念也在相應的增強,因此容易出現一些醫療糾紛。一般來說,進入手術室治療的患者病情均較惡劣,甚至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這就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加強管理。其中風險管理是近幾年來逐漸新起的一類護理管理模式,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與風險防范意識,從而更加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數資料擇取我院2014年1~12月行手術治療的患者300例,所有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前醫護人員均同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了手術治療原理、治療方案等,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與認可,并簽署了手術知情同意書。依據住院順序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干預組患者150例,常規組患者150例。對比兩組的基本資料后得知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1.2護理方法常規組:采用一般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手術室護理,告知患者手術治療原理與治療方法,術后可能發生的不良情況等。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風險管理模式,包括術前、術中、術后護理等。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手術風險率,其中護理滿意度包括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三項判定標準,滿意度為滿意率與非常滿意率之和。1.4數據分析將本文收治的接受手術治療的300例患者的疾病資料均錄入至SPSS18.0軟件中。

2.結果

2.1護理滿意度干預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1。2.2手術風險率常規組的手術風險率為3.3%(5/150),干預組為0.7%(1/15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風險管理可以對潛在的危險因素(如:患者、家屬、醫務工作人員等造成的傷害)進行準確的評估、分析、預防等,并據此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控制風險的發生與發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醫院的整體形象。其中進入手術室治療的患者病情一般較為危急,某些患者可能伴有意識障礙、抽搐、口齒不清、惡心嘔吐等[2,3]。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做好相關的手術室風險管理,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現將手術室風險管理的相關護理措施概述如下。(1)患者進入手術室前醫護人員應對手術的安全進行嚴格的核查,對患者的手術科室、手術名稱、手術時間、住院病號等一一核對,準確評估患者的整體情況,了解患者的營養狀況、生命體征、肢體功能等。若某些患者意識不清醒而無法回答問題,應由患者的家屬代為回答。(2)護理人員應嚴格核對手術中需使用的藥物的規格、劑量;對患者采取正確的手術以防發生壓瘡等不良情況,將手術視野充分暴露;手術治療前再次核對清楚患者的病情資料;用藥前應與醫生再次進行核對,嚴格遵循“三查七對”的原則,對藥物的劑量、有效期限、質量等進行嚴格的審查;對于需要輸血的患者應對血型、交叉配血等進行嚴格的檢查,并遵循“三查八對”的標準,輸血前應確認患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待確定結果后方可進行輸血。(3)手術完成后應及時包扎傷口,仔細核實紗布、藥物、器械設備數量等,以防有物體殘留于患者體內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對病理標本的處理步驟為:在病理標本袋內詳細標注患者的姓名、住院號、標本名稱等,同時與病理檢查的申請單進行仔細的核對,待確認無誤后方可送檢。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及時同患者和患者家屬做好詳細的告知工作,仔細講解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與認可,并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意見。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手術室護理中,要想做好護理工作,應做到高風險因素的公開與透明化,及時調整患者及其家屬的期望值,減少護患糾紛事件。

參考文獻

[1]易紅.風險管理法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3):520-521.

[2]黃海明,王瑛,王曉枚等.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4):1943-1944.

篇5

在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中,開展人性化護理,不僅能實現整體護理[1-2],在傳統的護理模式中加入人文關懷,使患者感受到關心和愛護,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我院手術室在常規整體護理的基礎上運用人性化護理理念,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資料來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手術室病人11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55例,男性25例,女性30例,年齡21-78歲,平均(49.8±8.2)歲;對照組55例,男性26例,女性29例,年齡22-79歲,平均(49.9±8.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措施 對照組采用手術室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采取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各項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手術前人性化護理 護理人員應主動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向患者詳細講述手術的注意事項,同時向患者接受之前成功手術的案例,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1.2.2手術中人性化護理 (1)患者進入手術室,手術室環境應光線柔和、溫濕度適宜,使患者感覺溫馨,從而減輕恐懼感;(2)入室關懷,即患者被推入手術室后,巡視護士應向手術醫生就患者基本境況進行簡單介紹,并講解手術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配合等;(3)在手術的過程中護士應密切關注患者需求,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鼓勵患者[3]。

1.2.3手術后的人性化護理 手術結束后,患者安全回到病房,護士應詳細告知患者家屬患者術中情況及手術后的注意事項,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及配合。在恰當的時候,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鍛煉。術后5天由巡視護士對患者進行隨訪,密切觀察患者一般情況、傷口恢復狀況及心理情況。

1.3觀察項目 (1)SDS與SAS評分:采用抑郁測量表(SDS)及焦慮自評表(SAS)評定患者心理狀況,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理評分;(2)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滿意(90分以上)、基本滿意(80-90分)、不滿意(80分以下)對手術室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SDS與SAS評分對比 對手術整體護理中運用人性化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SDS與SA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2.2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篇6

目前,在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中,頻發護理糾紛,因此,成功避免醫療事故及護理糾紛的發生是醫學界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近些年,作為先進管理理念的細節護理管理理論逐漸出現在醫療衛生管理中,并廣泛應用。手術室風險是指在進行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或引發損傷事件的相關因素,輕度影響則會降低護理服務水平,重度影響則可能導致重大糾紛,激化醫患關系[1]。近年來,患者法律意識及醫學常識普遍提高,對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對此,醫院需進一步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加強護理管理力度,預防和減少各種護理風險[2-3]。為此,本研究旨在手術室的安全性管理的過程中,分析應用手術室細節護理對安全性的影響,為手術室護理管理奠定基礎,以下是詳細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此次受試對象為136例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的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55例;手術類別:12例神經外科手術,24骨科手術,42例普通外科手術,23例胸外科手術,15例泌尿外科手g,20例婦產科手術。將所有受試對象分成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1.2 實驗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手術室的常規護理管理。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細節護理。A:首先對手術室環境按照手術要求無菌級別進行分級,包括無菌區和污染區;對于不同手術中使用到的器械進行分類標識;對于存在感染的手術需要進行標識,提醒術者進行自我防護。B:對于手術室中的藥物進行分類標識,包括靜脈用藥、口服用藥、外敷用藥;對于患者術中用藥情況進行詳細標識,包括用藥劑量和時間。C:對于患者信息進行詳細標識,包括患者是否存在藥物過敏情況、是否患有傳染性疾病、患者病情危重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的統計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的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差異顯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

通過對手術的患者進行兩種方式護理管理后,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對實施細節護理具有高達95.6%(65/68)的護理滿意度而常規護理管理的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僅為75.0%(51/68)。即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兩組安全管理方式引起的護患糾紛情況

通過對手術室內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后,進一步對于手術室內因護理引起的護患糾紛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相比于常規的安全管理,采用細節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后,護理人員發生的護理差錯現象顯著改善,進而降低了護患糾紛的發生,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近年來,手術治療成為許多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在臨床治療中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患者生存期都有重大的意義。但同時,由于手術治療相較于保守治療的特殊性,手術治療過程中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患者的手術效果產生影響[4]。因而,在手術室,要對所有需要注意的信息進行細節標識及相應的細節護理措施,使得護理人員和術者能夠準確快速的對患者及手術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解、判斷,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5]。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對實施細節護理具有高達95.6%(65/68)的護理滿意度,而常規護理管理的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僅為75.0%(51/68)。且相比于常規的安全管理,采用細節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后,護理人員發生的護理差錯現象顯著改善,進而降低了護患糾紛的發生,差異顯著(P

綜上,在手術室內實施細節護理管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護理人員快速準確的對患者及相關護理操作進行識別,格外注重細節問題,降低了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進而減少了護患糾紛和投訴事件的發生,有利于推進護患之間關系,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高雪梅,孟憲惠,王玉玲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作用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6,18(3):249-250.

[2]王玉珍.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30(5):214-215.

[3]李映敏,彭俊華.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5):2302-2303.

篇7

目的:評價普外科手術配合索引提升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的效果。方法:對60名一年以上護理人員與60名實習護生分別分組使用手術索引培訓和傳統配合方式,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與兩組護生的專業技能。結果:使用手術索引的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優于使用傳統配合法方式的護理人員;且實習護生的專業技能優于手術索引組優于傳統配合組。結論:普外科手術配合索引使用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有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提升護生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

普外科;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

依照有關研究數據統計顯示[1],大部分患者手術治療前均有程度不同的焦慮與恐慌情緒,護理人員針對患者這些不良情況,做好相應護理十分重要。但是隨著外科手術朝著高難度、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手術配合水平、手術物品準備和儀器準備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手術室的手術配合技術正面臨著更高難度的挑戰[2]。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30例普外科常規手術方式為研究病例模板,手術方式包括開腹膽囊切除術、肝臟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疝修補術等等30余例外科常規手術方式。研究對象選取工作期限在1年以上,有相似手術配合經驗的護理人員60名,分成A組與B組,兩組每組30例研究對象;另外抽取我院同期60名實習護生,分成C組與D組,兩組各30例。A組與C組使用臨床手術配合索引,B組與D組使用常規傳統的方式開展外科手術配合。

1.2方法:

手術配合索引設計:以普外科手術特點為基本出發點,設立專科手術索引,主要內容包含無菌操作、無腫瘤操作、常用器械辨別、手術傳遞方式和注意事項、常用手術設備與保養方式、各項管道規范標識等。手術方式的手術配合:①術前準備:準備并檢查各項手術過程中需要的物品,其中包括常規用物被特殊器械,例如腔鏡器械、超聲刀、雙極、鎖扣夾鉗、直角鉗和一次性穿刺器等等;②術中配合:認真核對各項器物,做好腔鏡、超聲刀、雙極等手術物品的連接,并對各項物品的性能做仔細檢測,將其保管并固定在器械袋之中;對手術的執行進程做密切觀察,清楚了解各種手術器械的具體性能和使用方式,主動積極地配合醫生開展手術操作,將手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與問題及時排除解決,像是氣腹漏氣、鏡頭模糊等;③術后處理:將患者交接妥當送回病房;手術完成后將手術儀器例如腹腔鏡拆開分解到最小單位清洗,官腔使用注射器沖洗;將腔鏡器械和普通器械分開交給專門的器械護理人員處理,感染器械按具體流程處理[3]。

1.3觀察指標:

四組患者分別使用手術配合索引與常規手術配合后,對比A組與B組的主刀醫生滿意程度、手術室護理人員術前準備時間、專業技能成績;對比C組與D組實習護生的實習質量與專科手術掌握程度和手術配合技術的時間[4]。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患者數據資料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做處理,計數使用%進行表示,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對比使用χ2做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主刀醫生對A組、B組護理人員的滿意程度:

A組與C組,醫生的特殊要求、手術配合、物品準備、安排、器械傳遞、特殊器械操作、語言能力等方面對比,相比B組與D組使用傳統方式,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術前物品準備時間:

C組和D組對比,各種考核成績使用索引配合的C組成績均高于D組,且輪科計劃表的完成時間C組明顯短于D組,兩組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外科手術是臨床上最主要的一項治療方式,此項手術方式在為患者緩解病情癥狀的時候,也會為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生理壓力[5]。本次研究中分別對手術室工作1年以上的護理人員和實習護生分別分組使用手術室索引配合與傳統手術配合方式,研究顯示配合索引的普外科手術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護理滿意度均有明顯提升。綜上所述,普外科手術中配合索引,有助于提升手術室的護理人員與實習護生的專業水平、規范化操作方式和高度的手術配合能力,對優化手術室的護理工作質量,促進性作用良好[6]。

作者:劉玉兒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中醫醫院手術室

4參考文獻

[1]吳惠.手術室責任制對護士工作壓力和護理工作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4,(22):3383.

[2]孟發蓉,何曉蓉.我院手術室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2):268.

[3]蔣春芳.淺談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實施舒適護理的臨床療效[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12):260.

[4]楊永梅,蔡紅梅,夏媛,等.施行人性化護理在提升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方面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0):92.

篇8

關鍵詞:手術室細節護理;護理安全;效果研究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醫院日常工作中技術要求最高、風險最大的工作。一臺成功的手術需要醫務人員的默契配合,更需要一套科學的護理模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常規護理已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已成為醫院的重要任務之一。手術室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從某種程度上講,護理模式是否合適決定了手術的成敗。筆者采用手術室細節護理干預,療效明顯,且目前有關此類研究報道較少,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3月在我院進行手術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31.65±8.15)歲,神經外科手術12例,肝膽外科手術16例,婦科手術18例,普外科手術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2.86±12.05)歲,神經外科手術16例,肝膽外科手術15例,婦科手術16例,普外科手術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并且已知情同意者;(2)受試者自身無嚴重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者;(3)意識清晰者。

1.3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標準者;(2)受試者自身有嚴重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3)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4)意識不清者。

1.4療效標準

護理質量評估包括儀器管理、消毒隔離、護士配合技能、手術室器械準備4個方面,總分各為30分、20分、30分、20分,護理質量安全為各項總分,得分越高越好[1]。護理滿意度采用我科設計的手術室護理滿意率調查表進行評定,內容包括護理技術、護患溝通、患者舒適度、術前手術室準備、護理服務等方面,量表均采用百分制。>85分為滿意;60~85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2]。

1.5方法

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術前對手術室進行消毒,并準備手術器具,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告知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手術的注意事項。術中協助醫生完成手術,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術后擦凈創口,送患者回病房,交代飲食、生活等注意事項。觀察組給予手術室細節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成員由我院經驗豐富的外科專科醫生及護士組成。入組時由責任護士進行健康評估,建立個人檔案。(1)制定流程:手術前應核對手術器械是否齊全,手術設備是否正常運行,提前1d巡視病房,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并于手術當天在手術室門口迎接患者。術中巡視護士與器械護士按制定的流程密切配合,包括常規消毒、擦凈血跡等。術后護士應立即清點紗布及手術刀等物品,以防遺留在患者體內,由課題負責人進行質量評估。(2)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細節護理的重要內容,干預時我們應做到談吐得體,結合患者的病情、心理特點制定具體的干預方案。短期內身體角色的變化,往往令多數患者難以接受,多表現為悲觀、失落的情緒,甚至抵抗情緒,依從性較差,加大了醫患溝通的難度。術前訪視時,責任護士需以親切的態度,耐心地安撫患者,傾聽患者訴說,也可講述他人手術的成功經驗,使患者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并對手術的必要性及具體的方案予以講解,使患者對手術過程有基本的認識,消除患者顧慮;進入手術室的心理護理:做好術前安排后,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自己的姓名及手術團隊的組成人員,也可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的儀器,消除患者對醫院醫療水平的顧慮。同時巡回護士應陪在患者身邊,隨時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麻醉前,應告知患者放松心情,并握住患者的手掌,消除其緊張心理。患者清醒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敢于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給予贊賞和鼓勵,進一步增強患者自信心,并第一時間告知家屬手術情況及術后的注意事項。(3)其他細節護理:在護理過程中應做好患者暴露部位的保溫工作,同時,在操作時我們督促醫生應講究效率,減少暴露時間,以防外界溫度過低引起患者不適。手術時,護士還應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是否正常,如有異常,需向手術醫生匯報以決定是否采取相應的措施。干預結束后對患者的情緒及疼痛程度數據進行匯總,運用統計軟件分析療效差異。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2.1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

2.2患者滿意度調查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6.667,P<0.05)。

3討論

手術室的護理質量與患者的手術療效密切相關,一套合適而科學的手術護理方案往往能夠提高手術成功率,并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風險。我科從2013年實施手術細節護理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了保障細節護理模式能順利實施,經過組內成員討論,我科制定了相關工作制度,對每位護理人員的職能均進行了細化安排,將責任落實到個人。細節化護理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和傳統護理模式相比,具有更人性化且規范化的特點,是醫務工作者護理理念巨大轉變的產物。其將手術室管理與患者護理相結合,患者身體護理與心理護理相結合,對護士的職業素養及服務質量制定了更嚴格的要求[3]。細節化護理要求醫務人員始終把人性化的理念融入到護理工作中,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并針對性地幫助患者解決在手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術前、術中、術后應分別安排經驗豐富的護士與患者溝通,消除患者顧慮。在護理中,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為細節護理中的重中之重。(1)護理人員均應做到三查七對,對于患者姓名、手術部位及術中用藥的類別及劑量嚴格把關;(2)對于輸血的患者,護理人員仔細核對血型,以防因輸血不當引起的溶血反應;(3)整個手術過程,我們都應謹遵無菌操作,以防醫源性感染加重患者病情。本研究探討了手術細節護理對于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觀察組在消毒隔離、護士配合技能、器械裝備、設備管理等方面及滿意度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手術細節化護理過程中,各醫務人員各司其職,彌補了常規護理的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患者與疾病斗爭的自信心,且促進了護患關系。關柏秋[4]采用手術細節化護理后發現,該護理模式能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高依從性,并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的幾率,該研究與本文結果基本相符。手術細節護理作為一種亟待推廣的新護理模式,如何普及對護理人員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國人口基數大,但醫護人員嚴重不足,落實具有較大難度。由于受時間及精力限制,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日后的研究可增加樣本量,如條件允許,可進行多中心的研究,并探討手術細節護理模式與患者出院后心理障礙的關系[5]。

作者:吳志華 李松 林茴 易旦冰 楊紅 單位:深圳市福田區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梁麗琴,鞠成蓉.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2):264-265.

[2]徐金花,王春霞,王曉靜,等.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的實施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5):329.

[3]周鳳偉.細節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237-238.

篇9

【摘要】目的:分析在手術室骨科手術中實施整體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將我院手術室骨科手術患者89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給予手術室整體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安全感及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少,術中安全感高,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手術室骨科手術護理工作中實施整體護理,可以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手術室;骨科手術;護理干預;整體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0+913-02在骨科手術中所使用的器械種類比較繁多,而隨著骨科手術新技術的不斷開展,對手術室骨科手術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將我院手術室骨科手術患者89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給予手術室整體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安全感及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手術室骨科手術患者89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5例,對照組44例。其中實驗組,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齡最大的76歲,年齡最小的26歲,平均年齡(46.8±5.3)歲;創傷26例,骨病或骨感染11例,其中8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最大的75歲,年齡最小的27歲,平均年齡(45.6±5.4)歲;創傷25例,骨病或骨感染12例,其中7例。兩組患者數量、性別、年齡、手術原因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將我院手術室骨科手術患者89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給予手術室整體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安全感及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2.1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干預。

1.2.2實驗組:給予手術室整體護理干預。

1.2.2.1手術前隨訪。在手術前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對手術的想法和顧慮,對手術在具體手術護理方案進行制定[2],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手術前做好準備。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具體操作將可能出現的問題向患者進行介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能以一個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治療。

1.2.2.2手術中舒適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擺放,調節手術室的溫度并詢問患者的意見,采取多種方式使患者盡量放松身心,達到相對舒適的程度,注意患者的保暖,減少身體的外露。

1.2.2.3手術中基礎護理。重視手術中的基礎護理工作,在手術開始后,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和呼吸、脈搏、血壓等基礎數據的變化情況[3],出現問題及時進行相應的護理操作,配合醫生順利、安全完成手術。

1.2.2.4手術后訪視。護理人員將患者送回病房,并在術后第1天到病房對患者進訪視,告之患者手術的過程和術后的注意事項,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

1.3觀察項目: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

1.3.1并發癥發生:對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發生率=發生并發癥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3.2患者滿意度[4]:本院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即將出院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內容涉及到護理人員技術操作;服務態度;護理舒適度等,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和t檢驗,以P

2.1并發癥發生:實驗組并發癥發生3例,發生率6.67%;對照組并發癥發生9例,發生率20.45%。兩組在并發癥發生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12.58,P

表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組名病例數并發生發生發生率 實驗組 45例3例6.67%對照組 44例9例20.45%X2〖4〗12.58P〖4〗

表2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價

組名病例數患者滿意度評價實驗組45例(86.58±10.25)分對照組44例(68.25±8.25)分t〖3〗14.25P〖3〗

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對手術室骨科手術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可以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實驗組并發癥發生3例,發生率6.67%;對照組并發癥發生9例,發生率20.45%。兩組在并發癥發生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12.58,P

[1]唐愛春,郭瑞萍,孫德娟,等.手術室整體護理模式在老年擇期骨科手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7):59-60.

[2]諸葛繼美.整體護理在骨科手術室的實施與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5,21(11):1865-1866.

篇10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a)-0169-02

手術室護理護理指的是針對手術期間,對患者進行手術、麻醉以及患者心理進行全面護理的護理工作[1]。隨著我國醫療理念的不斷人性化和個性化發展,護理工作也越來越細致和人性化[2]。其中舒適護理模式就是一個代表[3],舒適護理模式通過有效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護理,為患者提供最為舒適的治療環境,進而提供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4]。為研究舒適護理在手術室中的應用效果,該研究回顧性分析該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間的90例手術病人手術室護理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的90例手術病人手術室護理資料,按護理方法不同,將45例舒適護理模式患者資料分為舒適組;45例常規護理患者資料分為常規組。舒適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6∶19,年齡為18~57歲,平均年齡為(43.2±1.5)歲;普通外科手術15例,婦產科手術9例,骨科手術11例,眼科7例,腦外科3例。常規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4∶21,年齡為19~60歲,平均年齡為(44.5±2.1)歲;普通外科手術15例,婦產科手術7例,骨科手術12例,眼科6例,腦外科5例。麻醉方式根據患者手術需求選擇,如全身麻醉、舉辦麻醉、靜脈復合麻醉等。

1.2 方法

1.2.1 術前探視 手術前,醫護人員需細致的了解患者病癥情況,并積極與患者溝通,介紹自身身份,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患者手術期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恐懼。告知患者術前準備工作,如禁止飲食時間等,簡要介紹手術流程,讓患者明確大概手術過程,降低患者心理壓力。護理人員積極關注患者心理變化情況,解答患者疑問,舒緩患者情緒,保證患者術前狀態。護理人員需明確患者病癥最新變化,并且及時反應給主治醫生。

1.2.2 手術室準備 護理人員核對相關的手術通知單,明確手術器械、設備、藥品準備情況,調節手術室內溫度、濕度以及光線情況,保證患者快速適應手術室環境。手術室內需準備潔凈的床單、毛毯等物,保證手術室內潔凈、整齊。

1.2.3 手術中的舒適護理 ①接待患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需親切的稱呼患者,不得稱呼患者床位號,給予患者尊重和親切感覺。手術運送患者時,需小心謹慎,避免磕碰,保護患者手部和頭部。對患者講解大概的手術流程,并大致介紹每一個醫護人員負責的工作,同時,簡單介紹手術室器械和設備的用處。手術室內不得討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盡量減少器械運作和刀具碰撞的聲音,以免影響患者。與患者進行一定的交流,轉移患者注意力,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②術中護理:術中安置患者時,首先需保證床單清潔、平整,搬動患者時,動作輕柔,小心謹慎。安置患者時需根據患者病癥和手術方式合理選擇,保證醫師手術操作的便利性以及患者的舒適性,避免出現不正確而形成患者神經損傷或壓瘡等。護理人員需檢查固定的手扳、護腕以及頭架的墊層是否齊整,以免壓迫患者神經和血管。全身麻醉患者需涂抹眼藥膏,避免眼角膜干澀。局部麻醉患者需注意患者情緒,當應用一些聲音較大的儀器時,提前通知患者。頭部患者施術時,需妥善保護患者眼睛,以免出現燒傷。輸液和輸血需保持在一定溫度,提高患者的舒適度。③細節護理:患者手術操作中,需要裸露一些皮膚或者肢體,患者會感覺羞澀或自尊受損。因此,護理人員需在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患者裸露面積,增強患者的自尊心。如無法減少裸露面積,則需進行解釋和開導,以免患者對手術產生抗拒心理。④術后護理:手術將要結束時,患者一般處于麻醉蘇醒期,護理人員需溫和的呼喚患者名字,讓患者回神,溫和的告知患者手術成功。細致的包扎傷口,清理創口附近血跡,幫助患者穿好衣物,蓋好被子,注意保暖。將患者移出手術室時,需注意防止磕碰,還需避免觸碰引流管。與住院部護理人員交接時,將患者病癥和注意事項詳細記錄,并進行交接。術后1 d內進行回訪,了解患者飲食、創口包扎等情況。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統計兩組患者術后病癥情況,并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 統計方法

上述兩組患者數據采用 SPSS13.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

舒適組患者手術后病癥顯著改善,患者護理調查滿意度95.6%;常規組患者術后病癥改善情況較為顯著,患者滿意度為8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舒適護理是護理工作中一種較為新型的護理模式,是指醫護人員通過將護理工作與患者的舒適度完美的結合[5],進而提升患者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的愉悅度,最后促使患者心理、生理健康都保證最佳狀態,以配合相關的治療和提高治療效果[6]。舒適護理具有務實、易懂、快捷的特征。其中務實指的是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法可以有效取得臨床效果,護理過程中直指問題中心[7]。如患者便秘,舒適護理工作就必須直接解決患者大便通暢問題,以保證患者的舒適度。易懂要求的是護理方法簡單易懂,操作性強[8]。如患者覺得光線刺眼,直接掩上窗簾便可,無需從室內通風、光線殺菌等方面去論證和采取措施[9]。同時舒適護理還是最為快捷的護理方式,如呼吸困難的患者,只需一句安慰或者一個臥床變更就可以減輕患者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