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4: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康復治療方法

篇1

【關鍵詞】康復期;精神分裂癥;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9.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復發率、致殘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據有關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與生物因素有關的精神疾病,與人腦神經系統生化病理相聯系,目前治療該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1]。病人在接受治療后,隨著陽性精神癥狀的消失,自知力逐漸恢復,精神狀況就會處于不穩定狀態,極易出現悲觀、抑郁等消極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將很可能再度面臨復發的危機。在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期階段,藥物治療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過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2]。

為此,作者對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病人進行了區別治療,以下是作者對60例病人進行的為期3個月的治療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總結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臨床觀察記錄,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在17~54歲之間,平均年齡32.6歲;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個月。入組標準:符合CCMD-3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排除腦器質性及其他軀體疾病;在接受治療后,陽性精神癥狀緩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復或部分恢復,已被確認為進入了康復階段[3]。

1.2方法:將60例精神分裂病人進行隨機分組,確定對照組和治療組病人的年齡、病型、病史等基本情況無差異,具有臨床可比性。

兩組均使用常規抗精神病類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而觀察組由一名心理治療醫師與若干護理人員組成,采用心理治療和護理干預的方法。心理醫師可以集中病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針對個別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其目的是為了從心理上糾正病人的焦慮、妄想、幻覺等不良的精神思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4]。護理人員主要的工作是通過示范性指導、行為訓練、特權強化等服務行為,為病人提供一個更利于康復治療的環境。

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所有資料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觀察兩組精神病人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的護理觀察量表(NORS)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發現3個月后治療組的各量表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性(P<0.05)。如表1:

表1兩組觀察內容統計比較(x±s)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遷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終身患病率高達15%~20%。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致殘率非常高,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時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康復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如果醫護人員能在這個階段做好對病人的心理康復治療,對病人的康復將有極大的幫助。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心理狀況分析。首先,康復期病人已經恢復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夠對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斷,當他們對疾病認識及預防常識了解不足時,會對自己的康復情況心存疑慮,從而導致過份的焦慮和恐懼[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為總會讓家庭成員頭痛和無耐,家庭干預勢必會出現一些問題,從而導致病人的心理負擔加重。第三,社會缺乏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認為它是一種不協調、病態的存在,總是避而遠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當康復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種環境的影響,再次導致病情復發。

分析了康復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狀況以后,我們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藥物治療的局限性,只有通過心理輔助治療,才能真正的緩解病人心理壓力,恢復他們的社會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過對兩組病例進行觀察,作者得出的結論是3個月后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醫護人員的心理治療起到了良好的促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礙,促使病人重獲生存能力,減少了家庭和社會負擔。

認知心理治療作為精神分裂癥康復期輔治療,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治療,但通過系統的認知,心理治療病人認識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動服藥,也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院外治療維持時間延長,減少復發,提高整體的療效[6]。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治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同時離不開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溫暖與理解,亦是促進病人康復期療效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郝偉.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5-6.

[3]伍曉凡,劉立志.康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病人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賀國龍.社區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5,15(1):9-12.

篇2

1治療方法

42例患者早期經過Barthel氏指數ADL評定為中度障礙以上程度,給予綜合康復治療,包括:針灸、按摩、電腦中頻以及綜合上下肢功能訓練(包括上肢功能、仰臥位到床邊、坐位平衡、坐位轉換、站立平衡、步行訓練)

仰臥位:進行上肢伸展和上舉練習,患側下肢有一定的屈膝,適當的足外翻并接觸床面,應保持下肢內收和骨盆向前及健側旋轉;如病人有肩痛,訓練下肢時,將患側上肢伸展位于體側。

坐位:將健側足放于患側膝關節下,緩緩帶動患肢至床邊,健側上肢肘部支撐床面坐起,初期需有外力輔助。

站位:由坐位站起時,雙手交叉于胸前,重心前移,雙足蹬地站起,由站位改坐位時,重心后移,雙上肢放于體側,速度不可過快。

行走:初期以被動運動為主。

康復綜合訓練是以人體功能全面恢復位最終目標,康復治療不僅僅是促進偏癱的康復,它還包括預防和治療合并癥,幫助心理康復,增進生活信念,指導家庭生活,改造房屋,促進工作的恢復等。

康復綜合訓練的原則不是增強肌力,而是改善模式,肌力增強訓練對偏癱患者是有害無益的:如果對中樞性癱瘓進行肌力訓練患者除動員聯帶運動,聯合反應,姿勢反射等全部原始運動機構外,是不可能發揮很強的肌力的,實際上,我們常常見到許多偏癱患者是按自己獨創的方法或是在不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的,其結果是更加強化了原始的模式,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正確的恢復訓練是根據正確的指導和刺激,以改善運動模式。

2注意事項

康復運動療法的注意事項:當生命體征不平穩時不宜進行康復訓練,訓練中間出現以下情況時,應終止訓練:

(1)訓練中出現中等度呼吸困難,旋暈、惡心、心絞痛;

(2)訓練中脈搏數超過140次/分以上;

(3)訓練中一分鐘出現10次以上的前期收縮活心動過速性、心律不齊、心動過緩;

(4)訓練中收縮壓升高40mmHg以上或舒張壓升高20mmHg以上。

文獻報道偏癱患者如能按康復治療的要求早期進行系統的訓練,90%的患者可以恢復到能夠步行,上肢的恢復較下肢困難,實用手的恢復20-30%,輔助手的恢復是30-40%。經過訓練使用一側上肢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動作。

篇3

康復治療技術教學方法多媒體應用電化教學

康復治療技術是康復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也是康復醫療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傷、病、殘者身心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在我國傳統康復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氣功、推拿、按摩等技術治療癱瘓、麻木、肌肉關節孿縮等疾病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但是,現代康復治療的興起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我國現代康復治療起步較晚,社會上需要大量的康復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也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復治療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運動療法、物理療法、作業療法、言語療法、心理療法、康復工程技術等,這么多種類的康復方法不能通過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要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和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著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通過幾年康復技術專業的教學實踐,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方法應該緊隨社會的發展,因為不同時期不同疾病的發病率也不同,所需要的康復手段也不同,教學方法也應隨之改變,教學模式也應多樣化。

一、在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實踐教學方法為主

康復治療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要多增加實踐教學,用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和操作能力。康復治療技術的實踐教學又包括課堂實踐與社會實踐,尤其是社會實踐非常重要。

實踐教學是相對于課堂理論教學而言的,指在實驗室、訓練室等實踐場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與做結合,手與腦并用,獨立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以獲得知識和技能,使其職業能力和各種綜合素質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形式。在中職教育中,實踐教學不是其他教學形式的輔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獨特功能與價值的相對獨立的教學形式,是中職教育特色的一個主要體現,在中職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實踐教學也是中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與手段。

課堂實踐主要是在學校的運動治療室與器械訓練大廳中進行,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與演示讓學生反復的練習,使學生們熟練的掌握康復治療技術的基本操作手法和常用康復器械的使用方法,為社會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社會實踐對于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學生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帶到康復醫院或者醫院的康復科,讓學生把課堂學到的康復技術應用到臨床中,提高學生們對康復技術的認識。例如:腦卒中患者在我國北方的康復主要針對的就是這樣的患者群,腦卒中有典型的痙攣模式,這在課堂是無法講授和演示的,必須讓學生親眼看到患者去操作才能體會到什么是痙攣模式。這樣也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課堂教學中所學的內容,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在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要多增加多媒體教學

因為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因為康復是近些年新興起的一門學科,有一部分學生對康復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只憑借課堂的講授是不能足以讓學生們充分理解,所以在康復治療技術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多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們的理解更深刻,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在康復治療技術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是主要的手段。理論教學是相對比較枯燥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太高,通過多媒體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使比較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學生更容易的掌握所學理論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三、在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要輔以電化教學

電化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用來表現教學內容,它是把客觀事物具體化、聲像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媒體相結合,而不是把它抽象化。電化教材則是聲像教材,是和控制教學信息,以實現教學目的的最優化。它是把客觀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使它的形、聲、色直接作用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體現教學目的,有利于加快學生感知和理解和體現教學價值的綜合體系。在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輔以電化教學和電化教材的應用,能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提高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

在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電化教學也是主要手段,因為在康復治療中有很多理療設備,尤其是國外的一些先進的理療設備,在學校是不可能有的。這樣可以通過電化教學讓學生了解理療設備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提高學生對理療的認識。

總之,在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多媒體教學、電化教學是主要的教學方法,在這些教學方法中以實踐為主,多媒體和電化教學為輔。多維化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的內容。

如今康復治療技術的發展非常迅猛,這就對我們的康復治療技術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方法上要不斷革新,為祖國康復治療技術發展奉獻一份力量,為社會提供優秀的康復人才。

篇4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

隨著人工髖關節置換在我國逐漸普及,術后院內康復訓練也引起足夠重視,其方法也日漸完善,但對術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復訓練的指導方法,尚缺少文獻報道。為此,作者將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60例隨機分兩組進行對比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進康復訓練效果的髖關節置換術后院外關節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方法,為日后對該類病人推廣院外關節功能康復指導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髖關節(全髖或半髖)置換術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齡55~85歲,平均70.8歲。住院時間16~48 d,平均24.5 d。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關節置換且為單髖置換,全髖置換18例,半髖置換42例。排除年齡55~85歲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癡呆、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嚴重心肺疾患、腫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進行觀察或家屬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體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體28例。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順序排列編號法,將60例行髖關節(全髖或半髖)置換術后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單號為院外關節功能康復指導組,雙號為對照組。

1.2.2 手術方法

本組手術均在靜脈-吸入全身復合麻醉下進行,采用改良后外側切口,術中證實假體穩定,術后X線片顯示假體置入位置良好。

1.2.3 院外髖關節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方法

1.2.3.1 心理康復指導方法 由于本組病人多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害怕關節脫位而不敢活動,心理壓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漸進地鍛煉,容易出現意外而前功盡棄。上門訪視的護士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根據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環境的不同,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康復指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將術后的各項護理要點,特別是康復鍛煉的方法和重要性,結合本科制定的鍛煉圖文小冊向患者詳細的說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復計劃實施,是否取得了預期的康復效果,指導和協助完成鍛煉,給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勵,樹立其康復信心,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觀能動地參與機能康復的鍛煉,正確、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種康復訓練。

1.2.3.2 肢體功能鍛煉指導方法 出院后至術后3個月內。(1)肌力和關節活動訓練 肌力和關節活動訓練包括抬高臀部運動、腿伸直抬高運動、側臥外展、俯臥后伸及屈髖關節、伸髖關節、髖關節外展,屈髖屈膝下蹲等運動的訓練。具體鍛煉方法是:收縮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撐床做抬臀運動;主動或被動抬高患肢,并逐漸增加角度;側臥位外展時將患肢與身體同時轉為側臥,并在兩腿間夾一厚枕;站立位屈髖練習時,雙手扶雙拐健側單腿站立,身體縱軸與地面保持垂直,患側屈髖屈膝,屈髖以90°為;伸膝練習時,患側下肢直腿抬高,加強股四頭肌肌力;加強臀中肌肌力時,患側髖關節外展以40°為限;上述鍛煉時,患髖屈髖勿>90°,勿過度內收、內旋,預防假體脫位。應持續緩慢地進行,控制運動量,注意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活動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關節持續疼痛和腫脹,表明練習強度過大。(2)上下床指導 指導患者利用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支撐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動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時指導家屬協助。下床時,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雙手支撐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動軀體至床沿,健側先離床并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

1.2.3.3 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適當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重;注意保暖,注意預防和及時控制感染,補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術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細菌血運傳播造成關節感染[1];避免不良姿勢更衣(穿褲子時先患側后健側)、穿襪(伸髖屈膝進行)、穿鞋(穿無需系鞋帶的鞋,鞋底宜用軟膠,不穿高跟鞋或鞋底過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軟的沙發,跪姿、盤腿坐等,除吃飯會客外,坐凳不宜超過30 min;還注意不要過度彎腰拾物,3個月內側臥時應健肢在下兩腿間夾枕頭。日常活動可視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散步,騎車,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樓梯、跑步有損于人工關節,建議不做或少做。對高齡老人,作者囑其拄拐杖時盡量不單獨活動,棄拐杖后外出時盡量使用手杖,這一方面是自我保護,另一方面是向周圍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門家訪由住院時的責任護士負責收集資料并做好記錄。指導組病人從出院日起每月由專人負責采用上門家訪、電話隨訪、定時回院隨訪等方式指導功能康復訓練一次,對照組不具體指導關節功能康復訓練。指導組病人于出院后1周內通過電話隨訪了解病人回家后對出院時給予制定的康復訓練計劃的依從性情況以及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對病人或家屬提出的問題通過電話能解決的就通過電話解決,不能解決的或由專人負責上門訪視或回院隨訪給予示范指導。根據病人不同的康復階段、不同的困難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1.3 置換髖關節功能評定標準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當日均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法評價每位患者出院時置換髖關節功能康復程度。包括疼痛、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畸形4個方面,總計100分,得分越高,髖關節功能越好。6個月后對兩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髖關節評分法測定關節功能康復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兩組病人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使用均數、標準差和t檢驗處理,并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2 結 果

見表1。 表1 兩組出院時及出院后6個月Harris評分比較

3 討 論

髖關節置換術后肢體功能的恢復需要較長的康復訓練知識及護理知識,出院后,康復時間長,護理問題多,因而常因護理知識缺乏造成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不全或發生其他并發癥。因此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運動是必要和可能的,醫生應同他們討論參加運動的益處、風險及技巧,并針對每名患者具體情況推薦合適的運動[2]。功能鍛煉應遵循個體化、漸進化、全面性三大原則[3],總結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體現在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與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4個方面,其中肌力訓練是該手術后康復最重要的部分[4]。通過院外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根據病人不同情況,因人而異有效地解決患者出院后康復知識、技能以及并發癥發生等護理支持不足的困擾,及時了解存在問題,針對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使患者恢復體力,肌力增加,關節活動度擴大,術后并發癥降低。而且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也得到連續的、系統的、全面性的康復訓練指導,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從本研究來看,院外關節功能康復指導組和對照組在住院期間均得到專業護士較系統的功能康復訓練指導,因此出院時髖關節的Harri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指導組病人從出院日起每個月由專人負責通過定時隨訪、電話隨訪和家訪等方式,評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機體功能的恢復情況,并給予相應的院外功能康復指導,而對照組未進行院外功能康復指導。6個月后重新對兩組病人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顯示,兩組間Harris評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手術療效的好壞不但與手術技術優劣有關,還直接與手術前后的護理、康復指導、患者的積極參與有關,只把手術成功單純寄托于手術技術,而不進行術后康復訓練,則不能達到術后應有的療效以及恢復患者應有的功能。患者的積極參與與患者的心理、社會支持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支持系統到位與否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張桂華等[5]的調查表明實施家庭康復指導可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斷在康復過程中所處的盲目狀態,通過訓練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患肢肌力,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童麗利等[6]的調查發現社會支持與患者的康復呈正相關性,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術后的康復也越快。在訪視中發現本組少數患者術后在心理上一直認同“患者”這一角色,而不積極使自己成為一個健康人,認為只要手術成功,自然恢復髖關節功能。通過訪視護士的心理疏導,家人、朋友的關心、愛護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時刻被關愛,養成了良好的健康行為,促進了心理康復及機體康復。因此,作者認為髖關節置換術后除加強肢體功能恢復外,心理康復也很重要,同時應充分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給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李樹貞,趙曦光.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81-287.

[2] 熊 偉,李 鋒,夏仁云,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運動恢復的醫患調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28-130.

[3]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25-227.

[4] 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篇5

關鍵詞:綜合康復護理;腦卒中;生存質量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患者腦部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及非創傷性的腦實質內出血,其急性期持續的時間一般為2-4周,在次期間,如護理不當,可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影響。因此,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綜合康復護理方法對腦卒中急性發作期患者進行護理,旨在分析綜合護理在改善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作用,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36~65歲,平均(51.25±4.28)歲。

1.2護理方法

①一般護理:患者入院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包括體溫、心律、脈搏等,給予心電監護,準確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對患者的意識、反射等進行觀察,對病情較為危重的患者應該增加查房的時間和頻率,予0.5h巡視病房1次,一級護理患者1h巡視病房1 次。如發現患者的病情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管床醫生,并及時進行處理。

②呼吸道護理:由于腦卒中患者會出現呼吸抑制等情況,因此,對患者的呼吸道護理尤為重要,在護理過程中,囑患者平臥位,并觀察患者是否有痰,如患者呼吸道有痰,應及時吸引口鼻分泌物,并適當給予霧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患者的氧飽和度,維持血氧飽和度達95%以上,如患者出現氧飽和度下降,可適當吸氧。

③用藥護理:由于在腦卒中的急性發作期,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因此,在給患者用藥的過程中,需嚴格核對患者的身份,以免錯誤用藥后發生不良后果,嚴格的做到三查七對,在藥物應用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是否出現液體滲出、皮膚壞死等情況,增加巡視次數,每半小時巡視1 次患者輸液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更換另一條靜脈重新輸入。

④生活護理:如患者出現意識障礙,需給予患者加床護欄,以免發生墜床,對于瞻望的患者適當給予約束,如患者出現感覺障礙,應該避免高溫或或冷刺激,防止燙傷或凍傷,保暖需用熱水袋時應外包毛巾,每30 min查看更換一次部位。如患者出現運動障礙,囑家屬多陪伴,防止患者跌倒或受傷,如患者存在吞咽障礙,需在患者的床頭準備吸引器,進餐前注意休息,應給予半流或糊狀食物,少量多餐,防止誤吸。進餐后抬高床頭30 min~60 min,防止食物反流。如患者在進餐的過程中出現誤吸,應及時清理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發生,對不能進餐患者給予留置胃管,并做好留置胃管的護理。

⑤預防院內感染:由于院內患者較多,因此,應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注意保持室內通風,床單干凈整潔,在此基礎上,對于留置導尿的患者,應每日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每日更換尿袋。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每日2

1.3觀察指標

本研究采用Barthel指數[1]來反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 BREF. QOL[2]評定生活質量。

1.4統計分析方法

本研究選取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結果以α=0.05為檢驗標準,以P

2.結果

2.1治療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

本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 指數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治療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

2.2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本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3.護理體會

腦卒中的發病率約為200/10萬[3],死亡率較高,且在存活的患者中,70%患者會很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4],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5]。因此,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護理工作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50例患者中,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后均明顯提升,提示,合理的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預后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以往研究中也顯示,良好的護理對患者疾病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與本研究結果一致[6]。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的綜合護理方法包括一般護理、呼吸道護理、用藥護理、生活護理、院內感染預防等幾個方面,護理內容涵蓋了患者生命體征、飲食、運動、用藥等各個方面,全面的對患者進行護理,在最大的程度上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治療期間,不可忽略患者的護理工作,以提高臨床效果和患者的恢復程度。

參考文獻:

[1]諸毅暉. 康復評定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20-222, 268-270.

[2]梁翠萍,王欣淼,徐金秀,等. 腦卒中后抑郁與心理社會因素的關系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4):470.

[3]王秀坤,黃旭明,石藝華,等.健康教育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5,36(14):3172-3174.

[4]南登. 康復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158.

篇6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非手術康復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444-01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病,主要表現出纖維環出現破裂、髓核突出不斷的壓迫或者刺激神經根、血管或者脊髓等引發腰痛癥狀并伴隨坐骨神經疼痛等臨床特點[1]。腰椎間盤突出極大的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因而加強對其的康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院對腰椎間盤突出實施相應的非手術康復治療,療效顯著,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齡在28歲-59歲之間,平均年齡(43.5±4.1)歲。將6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給予推拿療法、運動功能訓練以及腰椎牽引療法等非手術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治療藥物為七葉皂苷鈉。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使用推拿療法、運動功能訓練以及腰椎牽引療法進行非手術康復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首先,推拿療法。患者取俯臥位, 先采用掌滾法幫患者放松,患者放松以后采用腰部斜扳推拿方法對患者的腰部進行推拿,每側各一次,最后再沿著坐骨神經以及腰骶疼痛部位行拍打、震顫以及按穴等手法[2]。其次,運動功能訓練。讓康復過程中讓患者臥于硬床板之上,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腹肌以及腰背的訓練,主要包括俯臥抬腿以及仰臥抬胸、抬肩部等。再次,腰椎牽引療法,讓患者仰臥于腰椎牽引床之上,借助盆骨和胸部的對抗牽引來進行相關非手術康復治療,牽引的力量在15kg-40kg之間,牽引的力量要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體重等的不同而不同,牽引時間為30min,每持續牽引5min放松30s[3]。

1.3評定標準

治愈:腰腿疼痛的癥狀消失,活動自如,直腿抬高程度≥800,正常的工作學習不受影響;顯效:腰腿疼痛的癥狀顯著好轉,能進行基本活動,直腿抬高程度在700-790之間,正常的工作學習基本不受影響;有效:腰腿疼痛的癥狀有所好轉,直腿抬高程度在600-690之間,可進行較輕的工作;無效;直腿抬高程度在600以下,腰腿疼痛的癥狀較治療之前無任何改善。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與處理,一般資料用( 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在P

2.結果

經治療,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2.35%,比較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是導致腰腿疼痛主要的病因之一,同時也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的康復治療主要采用非手術康復治療手段,據相關調查,目前大約有80-90%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通過非手術康復治療以后已治愈或者病情有所好轉。在進行腰椎間盤突出非手術康復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是腰椎間盤突出的保守治療方法之一七葉皂苷鈉具有消除腫脹的功效,能夠有效消除患者神經根的水腫現象。腰椎牽引療法能夠極大的減輕腰椎間盤的壓力,有效的回納、改變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4]。運動功能訓練可以較好的提升患者的肌力,有效預防患者因臥床而出現肌力下降的癥狀。推拿療法對提高脊椎穩定性以及腰椎間盤周圍筋膜、肌肉的相關代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將這幾種非手術康復治療方法有效結合起來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更快的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過程中對非手術康復治療方法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應用,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且安全性較高,操作簡單,值得在腰椎間盤突出的康復治療中應用。

參考文獻

[1]何春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非手術治療的康復療法研究[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5(12):57-58.

[2]膝新,古麗梅.綜合康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7):182-183.

篇7

【摘要】 [目的]探討在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練習在預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中的作用。[方法]將1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術后采取骨科常規康復鍛煉方法;肘外翻練習組術后除常規功能鍛煉外同時遵循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的原則行肘外翻練習。[結果]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隨訪,平均1.5年,治療效果:肘外翻練習組優良率91.2%,對照組優良率78.5%;肘外翻練習組肘內翻發生率7.4%,對照組肘內翻發生率20%,無論是優良率還是肘內翻發生率,2組間都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 肱骨髁上骨折; 肘內翻; 康復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見的兒童肘部骨折,多發生于10歲以下兒童。肘內翻是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它可以發生于任何治療方法,根據近年國內外文獻報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的發生率至今對臨床醫生仍是個富有挑戰性的難題[1]。近年來,作者對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性練習在降低肘內翻發生率中的作用進行了觀察。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0年6月~2004年10月間在本院治療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兒133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病例均為非開放性骨折,無血管、神經損傷,且均為尺偏型。2組患兒的一般情況、傷情及治療方法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肘外翻性練習組。

表1 2組患兒接受治療方法比較(略)

注:*2組同項比較經卡方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卡方值:2.53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方法的選擇

對所有病例均先試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使用石膏外固定或經皮穿針內固定后石膏外固定。若屬難復型骨折不強求多次手法復位而改行切開復位雙側克氏針交叉內固定。若就診較晚,腫脹嚴重局部皮膚條件較差的病例待3~5 d水泡吸收后再行整復固定。

2.2 操作要點

(1)伸直型骨折復位后固定肘關節于屈曲90°~100°,屈曲型骨折復位后固定肘關節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以后逐漸將肘關節屈曲至90°。所有病例均前臂旋前位固定。要密切關注患兒末梢血運及感覺變化情況,高度警惕Volkmann缺血攣縮和神經損傷等不良后果;(2)穿入內側克氏針時,應與肱骨干縱軸呈40°,向后傾斜10°以避免損傷橈神經。2克氏針應在骨折近端數毫米的中部,而不是在骨折處交叉,以獲得堅強的固定。應遵循矯枉過正的原則,維持固定在輕度橈偏。

2.3 術后康復鍛煉

對照組:第1階段:石膏固定術后1~7 d,因骨折處尚不穩定,水腫較重,以握拳運動為主。第2階段:8 d至拆除石膏前:骨折水腫已基本消退,如有必要,可更換石膏。可以進行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以及小范圍的旋轉運動,以及腕關節的掌屈和背伸。第3階段:拆除石膏后:以肘關節的屈伸鍛煉為主,開始由住院醫師或護士幫助患者行肘關節的被動屈伸,并指導家長進行正確的操作。避免用力的整復訓練并鼓勵患兒多進行主動鍛煉,過多或強力的被動訓練會使患兒產生恐懼以影響康復效果。伸屈活動應保持5~10次/ d,20~30下/次。

肘外翻練習組:第1及第2階段康復鍛煉與對照組相同,第3階段除進行肘關節伸屈活動之外,還進行肘關節的外翻練習。方法:(1)在保持對肘關節的外翻性應力狀態下伸屈肘關節;(2)在肘關節呈伸直位時間歇性的外翻肘關節,每次使肘關節在過度外翻位保持3~5 s,間斷1~2 s后繼續下一次練習,保持5~10次/ d,20~30下/次。應根據復查X線片仔細測量提攜角和Baumann角變化,酌情加大或減少練習次數。

3 結果

評定標準:按Flynn評定標準[2],丟失提攜角和丟失伸屈功能在0°~5°為優,6°~10°為良,11°~15°為可,>15°為差,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隨訪(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略)

肘外翻練習組優良率91.2%,對照組優良率78.5%;肘外翻練習組肘內翻發生率7.4%,對照組肘內翻發生率20%,無論是優良率還是肘內翻發生率,2組間都有顯著性差異(P

4 討論

4.1 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

目前閉合復位石膏(小夾板)外固定仍是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簡便快捷,但復位成功率難以確定,復位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被大家廣泛采用,它可以使骨折端得到可靠的固定,但該方法會造成新的血管、神經損傷,遺留肘部畸形及肘關節功能障礙,在克氏針的配置方式和最佳入路上也存在爭議。切開復位內固定因創傷大、并發癥多,其手術適應證要嚴格把握。作者認為單純石膏外固定只用于無移位或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容易復位的移位骨折首先使用克氏針內固定,固定時要確保復位滿意,避免固定在錯誤的位置上,至于開放手術,只用于難復性骨折。復位后前臂固定位置維持在旋前位時,外側橈骨對肱骨的作用是壓力,內側尺骨對肱骨的作用是拉力,符合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的原則[3]。

4.2 肘內翻的發生機制

目前認為肘內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后由于肱骨遠折端尺偏、尺嵌及內旋引起[4]。目前各種試圖降低肘內翻的方法都是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發生。首先公認為術中良好的復位和術后堅強的橈偏固定是預防肘內翻的關鍵,但即使完全達到解剖復位也會發生肘內翻,這是因為在骨折同時尺側骨皮質受到擠壓而塌陷,雖從骨折面來看呈解剖復位,但因塌陷而發生的尺偏傾斜并未得到糾正。因此有學者指出復位時應遵循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矯枉過正成輕微橈偏的原則,以恢復骨折端的正常軸線作為判定復位優良的標準[3]。但另有學者認為在理論上要求采用矯枉過正以糾正相應的角度看似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達到要求[3]。作者也發現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把握,尤其對于難復性骨折。徐英杰等同時提出為預防肘內翻的發生而將尺側末端骨膜切斷,復位至偏橈傾位再以鋼針固定,對于尺側骨皮質塌陷明顯者,復位后尺側骨折端遺留間隙較大者,采用截除部分橈側骨折端骨質[4]。這種方法顯然對組織的損傷較大,操作過程繁瑣,并且手術中難以明確橈傾橈偏多少才能有效預防內翻,有可能造成肘外翻[6]。

4.3 康復鍛煉的應用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種操作簡便、并發癥少的方案能完全有效的預防肘內翻的發生。并且以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治療方法的改進上。而作者試圖從術后的康復鍛煉方法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公認由于尺側骨皮質塌陷的發生,即使解剖復位也難以完全避免肘內翻的發生,作者贊同在閉合復位時遵循矯枉過正的原則,但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手術治療同樣面臨很多困難。作者認為應根據復查X線片所示盡可能較早的去除石膏,早日進行功能鍛煉。在功能鍛煉時,除常規的施行以恢復肘關節伸屈功能為目的的活動外,同樣應進行肘外翻性練習,其根本出發點仍是為糾正尺側骨皮質塌陷帶來的影響,骨折端尺側邊緣的加壓應力要比橈側高出很多,肘外翻性練習能明顯減輕這種差別。與手法復位時矯枉過正的方法相比,雖然從理論上看并未能產生持續性的使骨折橈偏的作用力,但顯然產生的作用力更加可靠,并且避免手術治療帶來的諸多并發癥。從作者的隨訪資料來看,接受傳統康復鍛煉方法的患兒肘內翻發生率為20%,除接受傳統康復鍛煉外另接受肘外翻練習的患兒肘內翻發生率為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之,作者認為肱骨髁上骨折術后患兒在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練習能有效降低肘內翻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陳述榮,陳昕.鼓勵性功能性活動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康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304-306.

[2] Pirone AM,Graham HK,Krajbich JI.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tent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641-650.

[3] 徐英杰,張根偉,張子元,等.210例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改進的探討[J].中華骨科雜志,1998,18:463-466.

[4] 郭躍明,王志遠,鄒勇根,等.肱骨髁上骨折并發肘內翻畸形病理形態學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725-727.

篇8

【關鍵詞】 康復治療; 腦卒中; 偏癱肢體; 預后影響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6.24.089

在眾多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當中,腦卒中屬于致殘類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一直以來擁有非常高的發病率、致殘率以及死亡率。針對此情況,醫學界很多學者指出將康復治療方法應用到腦血管疾病當中非常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在日常生活功能以及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方面均有所幫助。尤其在近些年以來,腦卒中疾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其中青年群體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經過治療后依然有大概7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損,嚴重影響到家庭生活的質量與社會的正常秩序[1]。顯然,腦卒中疾病上升到一個新的關注高度,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視,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研究課題。所以,如何對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予以科學的康復治療,以便達到降低其致殘率、提升其功能恢復率、存活率的目的顯得尤為關鍵,擁有很大的臨床實踐意義。本文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而探究與分析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預后過程中受到康復治療的影響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都滿足WHO規定的診斷標準。通過頭顱CT和常規檢查得以確診,將全部患者分成康復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患者,其中康復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63±8)歲,存在14例腦梗死患者,6例腦出血患者,14例左側偏癱,6例右側偏癱。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63±8)歲,存在16例腦梗死患者,4例腦出血患者,16例左側偏癱,4例右側偏癱。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變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都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方案,涵蓋了腦循環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血糖血壓穩定藥物以及營養腦神經藥物等。對照組的患者只實施自我鍛煉康復。而康復組則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之上予以康復治療方案。

1.2.1 合理設計良肢位 良肢位屬于一類特殊的治療,旨在預防及對抗痙攣方式的形成,達到對肩關節實施保護、幫助早期誘發產生分離的效果。通過結合患者需要治療的部位,并根據人體器官生理特征進行合理的抗痙攣運用,進而在幫助患者恢復有關身體機能的同時,完成針對每一個患者的綜合功能評定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仰臥易于使患者出現緊張性頸反射及迷路反射紊亂,甚至會構成患者骶尾部、外踝以及足跟部產生褥瘡,所以盡可能規避選擇該[2]。

1.2.2 康復治療方法 主要利用Bobath技術與運動再學習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并且聯合其他類方法加以輔助訓練。具體而言,涵蓋了需根據患者各異姿勢的反射能力與運動神經的發育次序而展開的翻身、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以及步行等各項內容,一次的康復訓練時間以45~60 min最佳,堅持1次/d。作業康復訓練(OT):主要含有以健側帶動患側為主的磨沙板康復訓練和從粗變細的插棒康復訓練,一次訓練時間在0.5~1 h最佳,堅持2次/d。在實際的康復治療中可以引入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訓練,主要有家務、文娛活動、園林藝術及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康復訓練,同時對患者予以不同程度的心理安慰、鼓舞及調節[3]。

1.2.3 功能性電刺激(FES)治療 功能性電刺激治療使用了由北京金豪商貿有限公司制造的J48A型電腦中頻治療儀,并在患側面肌肉起與止位置放置塑料極板,進行1次/d,25 min/次的治療,將20次作為1個療程[4]。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聘請專業的康復治療醫生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癱肢的運動功能運用Fugl-Meyer評分加以評定,運用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進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內容[5]。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分析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治療前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均優于治療前,且康復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樞神經的功能可用性是很強的,部分神經元利用合適的條件環境能夠實現再生。從現代醫學中的康復理論中可知,神經肌肉反應能夠通過康復訓練達到對肌力增強的目的,并優化訓練中肢體的協調,通過對潛在傳導通路的引導,讓患者腦部功能恢復,尤其對于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尤為有益,起到預防關節攣縮和肌肉萎縮等病癥的作用[6-7]。在進行運動訓練的過程中,幫助患者的肢體肌張力獲得平衡性,以或主動或被動的互動方式從中樞神經系統中獲得本體和皮膚感應的沖動形式,進而使有關皮層腦血量增多,實現易化功能。利用中頻脈沖電療的方法對患者的相應肌肉與神經加以刺激,達到對肌張力降低、對患肢肌力增強的效果,并且規避了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直情況的發生。通過本次的分析和研究發現,針對治療前后康復組與對照組患者在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方面的對比,顯示都得以完善,提示針對兩組所運用的治療方法均存在效果;通過兩組之間的對比顯示,相較于對照組,康復組在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方面顯著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早在20世紀,關于神經系統類疾病,尤其對中樞神經受損為典型的運動功能異常類疾病的治療方法便有所研究,醫學界普遍認為采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的治療方法所獲得療效是最為顯著的,也就是康復訓練治療法,所以使其成為現今以來運用最頻繁且有效的腦卒中疾病治療技術。對于重組中樞神經的重要保障來說,進行合理的功能訓練是非常關鍵的,也是必要的條件之一,通過重復多次的訓練,使得運動技巧更為嫻熟[8]。而有效運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和功能性電刺激等康復治療方法,完全可以對患者的受損神經予以重塑。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的康復治療,屬于一項長久的鍛煉計劃,醫生需要根據患者在不同階段的病情變化特征予以合理的康復訓練,如果具備足夠的條件,患者需要定期去指定醫院的康復科進行咨詢和治療,讓整個康復訓練更為系統化、規范化,便于增強治療效果,恢復原有的生活質量,在盡可能節省醫療花費、避免傷殘情況發生的同時,盡早幫助腦卒中偏癱患者回歸到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根據本次研究分析得出,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預后影響,康復治療方案要優于自我鍛煉康復。

參考文獻

[1]常文明.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21(9):40-41.

[2]張延紅,趙曉麗,王東,等.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4,10(8):1564-1566.

[3]宋沛君.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6):77-78.

[4]鄭阿娟,楊瑛.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2):2724-2726.

[5]蘇舒曼.早期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預后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3,20(4):3059-3060.

[6]馬玉瓊.系統化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1,23(5):74-79.

[7] Gulseren A,Ozge K.Physical therapy modalities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2014,31(7):933-942.

篇9

【關鍵詞】 糖尿病足;潰瘍;有效性;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周圍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微循環障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致踝關節以下部位發生潰瘍臨床上稱之為糖尿病足潰瘍[1]。糖尿病足潰瘍常見于血糖長期控制不佳者[2],糖尿病患者中有15%的患者可并發足潰瘍,而并發足潰瘍的患者中約有85%的病人需要采用截肢治療[3]。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它可加重和惡化糖尿病的病情,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殘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不僅治療周期長而且醫療費用高、治療效果差,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預防及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極為重要。本研究應用康復新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資料采集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到來我院就醫診斷糖尿病足潰瘍并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46例,其中男:女為34:26,年齡66.54-69.2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差異,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選標準:①患者智力正常,無精神類疾病。②能夠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③對本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了解并同意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有詳細的聯系方式,能夠及時復診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所有研究對象46人分為A、B兩組,每組23人,A組患者選擇接受醫師的治療方案:降血糖治療+抗感染治療+康復新液局部換藥治療糖尿病足潰瘍;B組患者選擇接受醫師的治療方案:降血糖治療+抗感染治療+采用常規敷料局部換藥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觀察記錄A、B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情況,待分析.療效標準:依據潰瘍創面愈合情況和自覺恢復情況制定評定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2002年12月制定的有關標準擬效量化判斷[2],顯效:創面愈合80%以上,自覺癥狀不明顯;有效:創面愈合40%-80%,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病變無改善或創面愈合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醫學統計軟件SPSS13.0對本研究中的A、B兩組患者的治愈率進行統計學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情況 A、B兩組按不同方法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情況整理成表,見表1。

由上表可知,對A組治療方案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有效率與B組治療方案的有效率進行統計學x2檢驗,兩組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發展中一個比較嚴重的并發癥狀,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4],嚴重威脅著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在造成糖尿病足潰瘍的眾多原因中神經病變、血管缺血性病變、細菌感染是導致糖尿病足潰瘍的三大重要病因[5],傳統的糖尿病足潰瘍治療方法(降血糖治療+抗感染治療+采用常規敷料局部換藥)以降血糖、抗感染、局部換藥為基本原則,這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對輕癥糖尿病足潰瘍有一定療效,但對于重癥糖尿病足潰瘍則療效甚微。

本研究將局部更換藥物換為康復新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取得較好的療效。由本研究結果可知,A組治療方案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有效率優于B組治療方案的有效率,兩組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差異,P

綜上所述,使用康復新液代常規藥物聯合降血糖、抗感染等治療措施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病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其治療效果遠遠優于常規使用的治療方式,因此,降血糖治療+抗感染治療+康復新液局部換藥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喜濤,許文燦,林沐麗.簡易封閉負壓吸引治療糖尿病足潰瘍[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10):975-976.

[2] 吳航.康復新液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35 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2640-2641.

[3] 湯娜.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進展[J].實用糖尿病雜志,7(2):13-14.

篇10

【關鍵詞】 體外沖擊波; 肩周炎; 疼痛; 康復

doi:10.14033/ki.cfmr.2017.2.0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2-0022-02

肩周炎(periathritis)是臨床常見的軟組織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病因尚未十分明確,好發于中老年人,以肩關節周圍疼痛及活動受限為特征,其治療的關鍵是松解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粘連,緩解疼痛,恢復肩關節活動功能,本文采用體外沖擊波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治療肩周炎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及骨科門診明確診斷為肩周炎的患者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6例。對照組,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齡(46.05±9.39)歲,治療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齡(46.46±8.7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2005年的肩周炎診斷標準[1];(2)癥狀包括肩部疼痛、僵硬及關節活動障礙,如外展、上舉動作、內收、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在肩關節周圍有固定壓痛點;(3)肩部X線檢查無特殊發現。

排除標準:(1)由頸椎病、痛性肌萎縮、神經系統疾病、冠心病導致的肩關節疼痛;(2)合并精神疾病;(3)凝血功能障礙;(4)孕婦、體內有起搏器患者;(5)嚴重的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的患者。

1.2 方法

(1)體外沖擊波治療方法:采用瑞士ELECTRO MEDICAL SYSTEMS S.A.生產的體外沖擊波治療儀,型號Swiss DolorClast(FT-174),以肩部壓痛點為中心(如結節間溝、準喙突、肩峰下滑膜囊等部位),工作電壓100~240 VAC 50/60 Hz,治療壓力為3~4 bar,沖擊波頻率5次/s,每處沖擊波治療次數為1000~1500次,根據患者疼痛程序和耐受力,適當調整治療壓力和沖擊次數,每5天一次,共治療3次。(2)常規康復治療方法:以關節松動治療為主,配合超短波、針灸、電療等康復治療。1次/d,5次為1個療程,間隔2 d后再繼續5次。

治療組采用體外沖擊波+常規康復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方法。以上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停用所有鎮痛藥物治療,囑患者平時進行自主關節活動度訓練,借助軟木、肩梯等器械或徒手進行擺臂運動、爬墻運動、外旋運動及拉環運動等訓練。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肩周炎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顯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有活郵芟蓿晃扌В褐⒆從胩逭骶無改善[2]。總有效=治愈+顯效。肩周炎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定。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患者感覺最痛、難以忍受。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體外沖擊波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療效相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均為100%,治療組的治愈率稍高于對照組,但療效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鎮痛效果

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疼痛均有緩解,兩組的VAS評分與治療前相對比,均有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肩周炎臨床上又稱“五十肩”、“凝凍肩”,是肩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和退行性變,以肩關節周圍疼痛及活動受限為特征的臨床常見病。該病病因復雜,常見原因有肩袖損傷、肱二頭肌腱炎、岡上肌腱炎、三角肌滑囊炎等,病變累及關節囊引起關節囊的炎癥和粘連,肩關節外傷后亦中因炎性滲出及固定過久引起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粘連。雖然該病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疼痛及活動受限達到某種程度后便能夠逐漸緩解,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完全恢復,但仍有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受到限制。盡管肩周炎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所需時間較長,且在這一段時間內,肩周炎患者需忍受較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

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法有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局部痛點注射糖皮質激素封閉治療及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等,雖然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副作用也較為明顯,且容易復發。常用的康復治療手段有關節松動術、推拿按摩、關節活動度訓練、針灸及物理治療(如超聲波、短波、超短波、中頻電刺激、激光、磁療、紅外線等),這些方法都是在臨床上常用且被證實有效,但是止痛效果仍不甚理想。

沖擊波作為一種較為新型的物理治療方法,應用于臨床上疼痛的治療已被大量的醫學文獻報道,并充分肯定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4-6]。目前認為體外沖擊波治療肩周炎的機制是:利用液電、壓電、電磁等作用產生的機械效應及空作效應,能量在肌肉、韌帶等不同組織密度組織中轉變,松解病變部位的軟組織粘連,通過改善局部微循環,引起人體組織和細胞的變化而達到治療作用[7-8]。已有研究證實沖擊波還可減少背根神經節中與疼痛相關的P物質的表達,并可直接作用周圍感覺神經末梢,阻止C神經纖維傳導疼痛的反應,從而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應[9-10]。

本研究通^對52例肩周炎患者治療療效對比,結果顯示,兩組的總有效率均為100%,治療組的治愈率為69.23%,稍高于對照組的治愈率61.54%,但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均有臨床療效,但兩組方法無顯著性差異。在肩關節疼痛緩解程度方面,兩組方法治療前后VAS評分均有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肩周炎選用體外沖擊波聯合常規康復治療,可明顯緩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復,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的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4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0.

[3] Galasso O,Amelio E,Riccelli D A,et al.Short-term outcome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calcific tendinopathy of the supraspinatus:a double-blind,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2,13(14):1-9.

[4] Kolk A,Yang K G A,Tamminga R,et al.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otator cuff tendinitis[J].Bone Joint J,2013,95(11):1521-1526.

[5] Vahdatpour B,Taheri P,Zade A Z,et al.Efficacy of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frozen should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4,5(7):875.

[6] Louwerens J K G,Sierevelt I N,van Noort A,et al.Evidenc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calcific tendinopathy of the rotator cuf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2014,23(8):1240-1249.

[7] Ioppolo F,Tattoli M,Di Sante L,et al.Clinical improvement and resorption of calcifications in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 after shock wave therapy at 6 months' follow-up: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3,94(9):1699-1706.

[8] Verstraelen F U,Jansen L,Morrenhof J W.High-energy versus low-energ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calcifying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which is superior?A meta-analysis[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2014,472(9):2816-2825.

[9] Bannuru R R,Flavin N E,Vaysbrot E,et al.High-energy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for treating chronic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4,160(8):54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