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教育案例及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6 17:0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早教教育案例及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早教教育案例及分析

篇1

關鍵詞: 早教師資 現狀 對策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早教市場持續升溫,家長重視對0到3歲孩子的科學培養,在鞍山這樣的三線城市,大量親子班、早教園頻頻開班,更有多個國外早教品牌迅速入駐,每到周末,各家早教機構人滿為患。

2013年6月,鞍山市開始實行《鞍山市0-3歲早期教育機構審批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對于早教機構的師資提出以下要求:早期教育機構教師應具有早期教養專業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嬰幼兒心理特點,善于溝通,能根據嬰幼兒自身特點實施個性化教養工作,指導家長制訂教養方案,具有學前教育大專以上學歷,取得育嬰師資格證書或具有本科學歷,經過學前教育專業培訓,且取得育嬰師資格證書。指導教師與兒童的比例必須達到1∶4到1∶5。

隨后,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于2014年出臺了《早期教育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對早期教育機構的教學人員做出了明確規定。

為了解鞍山市早教師資隊伍現狀,參照《鞍山市0-3歲早期教育機構審批管理辦法(試行)》及《早期教育服務規范》,進行調查分析。

本文所提出的早教師資指的是在早教機構中,以開發嬰幼兒潛能、提升家長教養水平為目標,有計劃地設計、組織、實施教育活動的教師。

二、鞍山市早教師資隊伍現狀

參照《鞍山市0-3歲早期教育機構審批管理辦法(試行)》及《早期教育服務規范》,將早教師資隊的調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結構現狀,二是專業能力現狀。

(一)早教師資隊伍結構現狀

從性別結構來看,絕大部分為女性,男性教師的比例僅占到2%。從學歷結構來看,大專學歷占58.3%,本科為16.7%,中專占25%。早教師資的年齡結構呈現低齡化趨勢,大部分教師為35周歲以下,更有很多教師是沒有生育寶寶甚至沒有結婚的年輕教師。從所學專業來看,學前教育專業占83.3%,另有教育學、音樂教育、英語教育等專業,沒有早教專業的畢業生。從職業資格證書獲得情況來看,91.7%的早教教師上崗前都考取了育嬰師證書或者早教師資證書。

(二)早教師資隊伍專業能力現狀

由于親子活動是教師、家長和寶寶多方參與的活動,教師擔負著“提升家長教養水平、促進寶寶全面發展”的雙重任務。早教教師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活動的方案設計與組織、嬰幼兒身心發展狀況的了解與指導、對嬰幼兒家長的指導等方面。

1.親子教育活動的方案設計與組織能力

在親子教育活動的方案設計方面,由于早教教師大部分都在職前教育階段學習過早教理論與實踐課程和參加過育嬰師培訓,對于活動方案的設計并不陌生。入職后,每個早教機構的活動方案模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早教師資在入職前又參加了本機構的內部培訓。且很多機構都有一套現成的活動方案供教師上課時候用。調查發現,入職后的教師在活動方案的設計能力較強,體現在對現有方案的改編和根據不同年齡班嬰幼兒的特點進行獨立創編方面。

從活動的組織方面來看,早教教師的組織能力較強。大部分教師能夠自如地按照既定方案進行活動。活動組織的形式體現了以游戲為主,并且能夠兼顧對幼兒的教育和家長的指導兩方面。比如,每個環節之后,教師都能夠向家長說明這個環節的目的及在家庭中如何指導幼兒等。

2.對嬰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的了解與指導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早教教師對于嬰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了解情況不盡相同。教齡較長、有過生育經驗的早教教師對于嬰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育特點掌握較好,也能夠很好地把握嬰幼兒不同年齡階段常見的發育問題和應對策略,對于嬰幼兒的指導比較到位。比如,18-24個月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敏感期,能夠聽懂指令并能說出由兩個詞或三個詞組合在一起的語句。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這個特點設計發展嬰幼兒語言的活動,如教幼兒說唱三字兒歌,并結合不同孩子的個體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訓練。

剛入職的年輕教師,尤其是沒有養育寶寶經驗的年輕教師,對于嬰幼兒身心發育特點停留在學習過的紙面經驗,經驗的得來完全靠死記硬背。這些教師能夠說出不同年齡段的發育特點,但在嬰幼兒每個發展階段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采取的教育策略這方面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另外,在活動中與嬰幼兒的溝通能力方面,一些教師缺乏經驗,往往只考慮到活動各環節的進程而忽視了嬰幼兒的發展。比如,在鞍山市某早教中心調研聽課時,在操作積木環節完成后,教師彈琴示意孩子們將積木物歸原處,一個女寶寶沒玩夠,沒有送積木,教師示意家長幫助孩子將積木送回,孩子仍舊堅持不送積木,這時老師過來強行將積木端走,留下孩子在原地哇哇大哭,后面的活動環節這個寶寶一直哭,不能配合教師的活動。這位教師為了保證活動的整齊劃一和進程,沒有考慮到嬰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性,也沒有掌握與寶寶溝通的方式方法,才導致如此尷尬的結局。

3.對嬰幼兒家長的指導能力

調查顯示,早教教師指導家長的能力較弱。在與早教教師的座談中,很多教師表示組織活動沒有問題,最擔心家長問問題,尤其是有的家長提出幾個月大的孩子該吃什么輔食,孩子在家里面常出現的教育問題等。面對家長提出的這些問題,一些教師手足無措,因此,上完課這些教師就有“想逃”的欲望。當問到這些教師,指導家長工作有沒有必要時,她們都點頭表示很有必要,只是苦于沒有相關經驗,不知道如何指導家長。在某親子園聽課時,走線環節,有一名20個月的寶寶不喜歡在線上走,而選擇在地上爬,媽媽怎么拉也拉不起來,媽媽威脅孩子說:“快起來,再不起來媽媽不喜歡你了!”孩子有些不高興了,但繼續在地上爬,這時,教師走過來拉著孩子的胳膊說:“快起來,要不老師和媽媽都不喜歡你了?!甭牭竭@句話,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在該案例中,家長不了解20個月的孩子語言理解發展特點――孩子聽不懂反話。教師不僅沒有指導家長如何針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特點進行教育,反而采取了與家長同樣錯誤的教育方法,最終導致親子教育活動的失敗。

三、鞍山市早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

(一)完善早教師資職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

1.調整早教師資培養相關課程

針對一些年輕教師缺乏對嬰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了解和指導技能,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制訂師資培養方案時,增加相關課程和實訓課時。比如將現有的育嬰師課程內容進行充實,對嬰幼兒的營養這一內容進行豐富,學前衛生學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拓展講義內容,將年齡段由原來的3-6歲為主向下延伸到0-3歲,詳細講述嬰幼兒的身體發育及心理發育特點。增加親子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實訓課時,并將早期教育活動中常見的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基礎上找到解決策略。

2.修訂見習任務書

修改學生到早教機構見習的任務書。在現有見習任務基礎上,增加參加早教機構教研活動這一項。在教研活動中,參與討論親子教育活動中各年齡段嬰幼兒常出現的問題及如何指導家長的教養觀念和教養行為等問題,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職前經驗。

(二)建立早教機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機制

目前,鞍山市的早教機構基本上是獨立辦學,各機構之間沒有溝通和交流,更談不上共同研討教學。各機構的辦學歷史淵源、優勢和特色各不相同,辦學經驗也不同,有互相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可以地方教育局或區教委牽頭,定期組織各早教機構之間互相評鑒、互相溝通和交流辦學經驗,觀摩骨干教師的優質活動,以此帶動全市早教師資隊伍的專業發展。

(三)沿用師徒制的傳幫帶制度

師徒制的傳幫帶制度是自古以來教育領域沿用至今的傳統師資培養形式。針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經驗少,對嬰幼兒和家長指導能力較差的現狀,機構給每位新入職的教師配備一位資深的老教師,年輕教師由聽課開始,逐步過渡到助課,由一個環節的助課過渡到一半活動的助課,進而發展為能夠獨立承擔課程的熟手。

參考文獻:

[1]服務標準化研究所.關于對《早期教育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的函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網,http:///wzgg/201407/t20140721_19422.shtml.2014.4.

[2]鞍山市0-3歲早期教育機構審批管理辦法(試行).遼寧省人民政府網,http:///,2013.6.

篇2

2000年,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為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學前教育的迫切需求,我們緊抓機遇,成功創辦了一幼附屬實驗園(以漢英整合的雙語為特色,現在也成為市級示范園);2002年為推進學前教育向社區0~3歲嬰幼兒家庭延伸,建立了零點早教培訓中心;2007年1月順利接收了東城區職教中心附屬幼兒園;2012年接手魏家分園。5個機構現共有教職工200余名,幼兒1 000多名。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到現代化手段帶給我們的便捷與快樂。實現幼兒園教育和管理的現代化,已成為現代幼兒園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園積極營造園所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不斷營造學習與探究的園所氛圍;打造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團隊;促進幼兒在各個領域的自主學習,促進了4個園的特色課程建構。

一、打造信息化教師團隊,促教師專業成長

一幼在多年的發展中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我們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氛圍,優化環境,為隊伍的成長搭建多樣的平臺?,F代教育的發展需要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且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干部教師隊伍。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運用是其中的主要途徑之一。

目前為止,幼兒園配備了電子白板、觸摸屏電視、實物投影儀、筆記本電腦、錄音筆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為教師提供專門的計算機備課室;為幼兒配備了綜合電教室、點點游戲室,在其中設有幼兒可操作和使用的小計算機、讀卡式試聽機,幼兒可以在教室中使用計算機聽故事、音樂等。各班配套了可連接計算機的觸摸屏電視、可插卡式錄音機、相機,以便教師教學及幼兒區角活動時隨時使用。

1.新技術的培訓與使用,提高教師學習、分享意識

僅有硬件支持是不夠的,如何讓教師們熟悉這些信息化工具同樣十分重要。學期初,我們為每所幼兒園聘請了專職的電教教師,教授電教設施的使用方法,掌握專業技術。其中不僅有針對教師的培訓學習,還為幼兒園各個崗位提供了專門的指導,在教職工中普及使用方法,使他們逐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操作。

我們鼓勵教師使用電教設備進行教學,為教師們創建包含教師教學案例、課件的資源庫,在電教教師的幫助下,班級所有教師都能熟練使用實物投影儀、計算機、電視等設備組織教學。

通過信息化設備的使用,教師們不再滿足于通過制作課件、Flash、PPT等開展教學,而是在大量實踐中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如何讓信息技術逐步和傳統教育有效對話?信息技術怎么用更容易被低齡孩子接受,并促進他們的學習?哪些多媒體手段能夠服務于幼兒園教學,促進教師應用水平的提高?利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我們幾個園所采取開展一些運用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活動的做法,力求將視、聽、講、做相結合,給孩子多感官的刺激,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滿足幼兒視覺、聽覺的需要,激發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凸顯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在為教師搭建平臺,相互觀摩,分享經驗的過程中,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教師團隊。

2.交互式白板技術提高師幼互動能力

電子白板的使用不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還促進了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幼兒園為各班配備了電子白板,對園所教師進行整體培訓,提升教師借助電子白板與幼兒進行教育互動的水平,結合課程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與實踐,教師們使用整體聚光、放大縮小、拍照、拆分、填充、幕布提示、保存及自動加頁、連線、鏤空、遮擋等14種方法、20多個技術策略為幼兒創設靈活多變的學習環境,把抽象知識變為形象化,將枯乏的知識變得更有趣味,促進幼兒更加自然地學習。

3.精心制作教學課件,提升教師的資源利用能力

教師們對于課件的制作已不滿足于簡單的PPT,而是將精心的設計和教學目標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如:課件《小螞蟻坐大船》是為輔助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兒歌仿編《小螞蟻坐大船》而制作的,教師根據教學活動需要,將課件分為三部分:學一學(學習兒歌)、想一想(思考兒歌最后一句中“大船”的替代物,解決仿編的重點及難點,并讓幼兒理解兒歌中“大”與“小”的對比關系)、編一編(仿編兒歌)。在想一想及編一編環節中都可完全由幼兒操作,讓信息技術與幼兒更多地互動。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將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教學更好地對話和融合,提高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4.構建網絡互動平臺,讓家園溝通更加深入

生活方式的快節奏使教師觀念在不斷轉變,把向書本學、師傅學逐漸拓展到信息渠道,教師們用微信、短信平臺、微博、博客、校友錄、郵箱、班級網頁等多種途徑和家長溝通。

有了便捷的方式,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盡可能挖掘這樣的交流平臺,每名教師都根據自己班上家長的溝通需求和特點選擇適宜的交流方式,利用信息平臺讓家長們更了解幼兒園、班級的動態情況,家長們也通過信息手段交流、分享育兒的心得、經驗。

經過長期深入的學習、實踐和幼兒園的精心打造,目前幾個園所的教師都具備了一定的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市、區、園級骨干教師全都具備了較高的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能力;20個班級使用校友錄,65%的班級使用微博和家長互動,50 %以上的教師擁有自己的博客,同時使用微信等手段加強彼此的交流。

計算機專職教師多次參與全國、市、區級課件、論文評比,均獲得好成績:張晶老師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中榮獲國家特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批準、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獎);李雪、谷雨、于楊、孫維、李爽、肖文惠等教師制作的課件、撰寫的論文先后榮獲全國評比一等獎和市級評比一、二、三等獎。

二、豐富多樣的感官體驗,激發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利用多媒體手段不僅豐富了孩子多種感官體驗,通過教師的巧用設備,還促使每個孩子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1.讓聲音伴隨,變被動為主動

在繪本《小老鼠漫長一夜》中,老鼠因為各種各樣的聲音而不敢獨自入睡,繪本中僅僅是幾個象聲詞“呼呼”“滴滴答”“ 嗚嗚”等呈獻給大家,教師把風聲、雨聲、貓頭鷹的叫聲等制成音效放入課件,當這些聲音出現時,引發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參與活動,讓中班幼兒更深刻地體會到小老鼠害怕的心情和這條貫穿全文的情節線索。

此后,教師選擇適宜的動畫片給中大班幼兒觀賞,嘗試運用連續、重復、定格、消音、為動畫片配音等策略請孩子們為動畫片配音,把原本枯燥的復述對白變為主動參與,孩子們觀察著畫面的變化,理解故事情節的推進與發展,通過對話和利用道具發出的各種聲效實現了有效學習。大班幼兒在配音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還爭相為小班弟弟、妹妹現場配音,調動了他們模仿的欲望。

2.讓作品清晰,變等待為投入

我們針對中大班幼兒開展了“小小新聞發言人”活動,在活動前,孩子們收集了與主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和資料,并使用觸屏電視進行操作,不僅比以往一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作品讓全班小朋友看更吸引大家,而且激發了孩子們把已知經驗與同伴分享的熱情。由于我們的觸屏電視安裝位置適合孩子的高度,所以每個“小新聞發言人”都能獨立操作。

在大班動物主題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將收集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與伙伴分享,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其中一名幼兒在紙上畫了數字4和漢字川,當知道是因為不會寫漢字川而想出的辦法時,孩子們更認同他節約時間的做法。

觸屏電視使孩子們更加有條理、自信地表達,更為大家交流對動物的認知經驗提供了新的方式,促進了孩子們有效使用信息化設備的能力。

3.讓情景回放,一言堂變群言談

教師使用DV拍攝現場,把原來以教師評價為主的一言堂變為幼兒自主發現同伴優點的媒介。由于是孩子們親身經歷過的事件,再加上DV的重放,為幼兒呈現出的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把孩子們在活動區收拾玩具的情境用便攜式DV攝錄下來,不僅幫助孩子們及時回憶起游戲后的情景,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們理清、總結出整理玩具的方法,將小朋友分工合作的好方法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拓講,在調動起小朋友講述積極性的同時,也讓幼兒學會了講話要有重點、有中心。

中班小朋友在“小熊請客”表演游戲中借鑒班級中有一位教師懷孕的經驗,為自己設計了孕婦裝和新臺詞,小動物們也隨之改變了情節,把狐貍帶到了小熊家。教師及時用DV拍攝,并通過播放再現,讓孩子們靈光一現的創造性表演成為同伴們學習和評價的依據。

在各個區域,我們投放了一些多媒體設備(錄音機、照相機、便攜式音箱等),讓孩子自行記錄游戲。小朋友享受在建筑區為自己搭建的動物園拍照;熟練使

(下轉頁)

(上接頁)

用便攜式音箱為其他班級幼兒巡回演出;用錄音機把和小伙伴在語言角編出的新故事分享。教師把孩子們的各種作品(照片、音像)放在每位孩子的檔案夾中,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

4.讓設備巧用,難題迎刃而解

隨著信息設備的普及,教師們在設計活動時都會借助信息設備來完善教學,但是不是使用設備多多益善?如何巧用多媒體設備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甄別,恰到好處地使用。作為教師,把握住每節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孩子們關鍵經驗的獲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班數學測量活動“我的腳有多大”中,教師給孩子們一個挑戰:用一根吸管量自己腳的長度。怎樣讓孩子們更加容易分享彼此的測量方法?在預設這個環節時,教師使用便攜式DV,在實際活動中將幼兒真實的操作過程拍攝后及時用電視屏幕進行觀看和分析,在DV的現場拍攝和播放中,孩子們一次次發現、修正伙伴的方法,幫助自己進一步感受和掌握嚴謹、準確的概念。直觀的動態畫面分享給孩子們帶來了認知沖擊和視覺體驗,孩子們通過輔助手段了解他人的測量過程,分享彼此的測量方法,較為輕松地獲得了需要掌握的關鍵經驗。

三、支持園所課程建設,搭建課程資源平臺

信息技術不但促進了教師和幼兒的發展,還促進了我們一園四址的特色課程建設。

1.在藝術活動中更好地為幼兒提供豐富感知體驗

例如:在本園的綜合藝術教育活動中,我們開展了傳統的美術活動:折小狗。在過去的折紙活動中,教師通過逐步示范,來引導幼兒按照步驟統一學習。如今,通過擺拍、跳幀的設計,用一段原創折紙動畫完整連貫地再現了折紙的每一個步驟。動態的展示幫助小班幼兒輕松掌握了折小狗的三個重要步驟,很快掌握了對邊折、對角折等技能。

信息技術的使用讓藝術的關鍵要素更好地被孩子們感受、掌握。

2.在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更直觀立體呈現教材

在雙語教學中,通過電子白板的使用,在故事課件的準備過程中,利用照相、調整大小等工具,盡量將故事畫面做成有遮擋關系,直觀立體地呈現教材中的故事情節。在故事On the bus中,筆者把車門做成一半鏤空、車窗全部鏤空,因此,在演示Daddy mommy baby上車時特別真實,這樣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get on/get off the bus(上/下車)。

電子白板的使用讓第二語言的課程更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幫助孩子更加直觀地理解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