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的醫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9 17:0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甲狀腺的醫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切除
【中圖分類號】R5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358-01
結節性甲狀腺腫系臨床較為常見的甲狀腺疾病,控制手術切除范圍、降低良性結節復發是結節性甲狀腺腫切除的難點所在。對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手術,一般選擇腺葉及峽部切除,并作快速病理檢查,結節位于峽部時,應以活檢證實兩側均為正常甲狀腺組織,腺葉切除較部分切除后再作腺葉切除安全,再次手術易損傷甲狀旁腺和喉返神經。本文筆者對 2009 年 5月 -2011 年 4 月收集的確診為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行甲狀腺切除術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隨訪結果有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09 年 5 月 -2011 年 4 月筆者所在醫院外科收治的 45例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其中男 27 例,女 18 例。年齡 20~72 歲,平均 46.2 歲。病程 8 個月 ~10 年。術前甲狀腺功能檢查排除甲亢患者。頸部 B 超檢查顯示 30 例為雙側甲狀腺多發性結節,15例為單側甲狀腺多發或單發。
1.2 方法
均行甲狀腺切除術,在術前準備到位后,手術者通過體外觸摸鎖定甲狀腺部位后用超聲刀切斷舌骨下肌群和頸白線,縱行切口甲狀腺外層膜,此時可見甲狀腺。若為單側甲狀腺單方發或多發,則行單側甲狀腺腺葉切除;雙側各 1 個結節則行雙側甲狀腺剜除或大部分切除,一側 1 個結節而對側多發則行單結節瘤體剜除加對側腺葉切除,雙側多發則雙側腺葉次全或大部切除,將切除的標本自中間切口取出放置標本袋中,沖洗手術野,無明顯滲血后,縫合頸白線和舌骨下肌群,將一根剪有側孔的引流管從舌骨下肌層插入甲狀腺切面處。
2 結果
45 例患者均成功隨訪,隨訪時間 6 個月 ~1 年。單側甲狀腺次全切除 15 例;一側次全切除而另一側部分切除 30 例。腔鏡手術用時 52~180 min,平均 86 min;術中出血量 14~78 ml,平均 43 ml。12 例術后現聲音嘶啞狀,其中 10 例術后 2 個月恢復,2 個月后仍未很好恢復 2 例,考慮為喉上神經損傷;1 例術后 48 h內現不同程度低鈣血癥,口周及四肢趾端麻木。45 例患者術后均口服 L2T4,隨訪發現甲狀腺切口均愈合,無明顯瘢痕,復發6 例,復發率 13.3%。
3 討論
病理學檢查發現,甲狀腺多存在病變結節,尤其是病程較長的甲狀腺腫最為明顯。結節性甲狀腺腫若不及時遏制會演變為甲狀腺功能亢進和惡變。因此,即使是良性,如不徹底清除病灶也會殘留增生的甲狀腺組織和微小結節,極易導致復發,其實這也是結節性甲狀腺腫復發率高的主要原因。據國內文獻報道,臨床結節性甲狀腺腫復發率為 18%~30%,而本組隨訪 6 個月 ~1 年復發率為 13.3%,低于文獻報道,這可能與病例數少或手術方法有關。針對結節性甲狀腺腫治療,目前最有效的方法為手術切除甲狀腺腫,考慮到該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手術治療不僅要實現病灶切除,還應考慮到術后美觀效果,基于此,本文探討了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效果。結節性甲狀腺腫術后極易復發,為降低術后復發率,術中腺葉如何切除至關重要。國外有學者認為擴大甲狀腺腫結節的切除范圍可減少術后復發率。一些學者認為甲狀腺全切除對非毒性多結節甲狀腺優于次全切除,可有效預防復發。然而過多切除腺體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而單純剔除結節保留大塊腺體極易遺留小結節,從而導致術后復發率高。甲狀腺切除手術雖然成為當前主流手術方法,但該方法省去了對腺體的直接感觸,會出現對切除腺體量直觀估計困難問題。術后口服甲狀腺片對結節性甲狀腺腫術后復發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對服藥時間長短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認為持續服藥 5 年以上效果最佳,但筆者認為1~2 年則是最佳服藥時間,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吳肇漢 . 外科學 [M]. 第 7 版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98-299.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甲狀腺全切除和次全切除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的1863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分為A(963例)組和B組(900例)。A組采取甲狀腺全切除術,B組采取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 結果 A組的喉返神經損傷發生率為4.98%,顯著高于B組的3.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7,P=0.041);兩組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P=0.31)。隨訪1年,A組的復發率為5.40%,顯著低于B組的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64,P=0.001)。 結論 甲狀腺全切除術能夠降低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術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甲狀腺全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甲狀腺良性腫瘤;治療效果
甲狀腺良性腫瘤約占甲狀腺疾病的2/3,主要包括甲狀腺囊腫和甲狀腺腺瘤,其主要癥狀包括頸部疼痛不適、聲音沙啞、吞咽困難和捫及包塊等,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1]。相關報道顯示,手術切除仍是甲狀腺良性腫瘤的最有效治療方式[2-3],甲狀腺次全切除在良性腫瘤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較好,但術后復發率較高,甲狀腺全切除主要應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對病灶的切除更加徹底,但對組織的損傷可能較多。本研究選取本院的1863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兩種切除方式在甲狀腺良性腫瘤中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7年6月~2013年6月的1863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兩組。A組963例,其中男266例,女697例;年齡21~62歲,平均(39.6±6.2)歲;甲狀腺囊腫426例,甲狀腺腺瘤537例;病程為0.3~2年,平均(1.2±0.4)年。B組900例,其中男242例,女658例;年齡23~64歲,平均(40.2±6.8)歲;甲狀腺囊腫396例,甲狀腺腺瘤504例;病程為0.4~2年,平均(1.3±0.4)年。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手術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A組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甲狀腺全切除術,鈍性分離頸前肌群,暴露甲狀腺,對甲狀腺上極進行游離,內側結扎,結扎切斷甲狀腺上動脈前支,保留后支,沿其探查暴露甲狀旁腺,剝脫甲狀腺上極,然后游離甲狀腺下極,對其進行結扎,將甲狀旁腺下動脈前支切斷,保留后支,剝脫甲狀腺下極,暴露甲狀腺下動脈,保護喉返神經組織,尋找剝離甲狀旁腺,然后游離甲狀腺,超聲刀將其切除,清洗創面,血供無異常后縫合。B組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甲狀腺次全切除手術,切口等同A組,甲狀腺顯露后,處理上級血管及韌帶,解剖甲狀腺外、下、內側血管,將峽部切斷,對良性病變周圍大部分組織進行切除,腺體背面部分保留,予以止血后,縫合甲狀腺組織。
1.3 效果評價 觀察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喉返神經損傷和甲狀旁腺功能減退。隨訪1年,根據超聲、CT檢查結果比較兩組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的喉返神經損傷發生率為4.98%,顯著高于B組的3.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7,P=0.041);兩組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P=0.31)。兩組的并發癥均為短暫性并發癥,6個月內均恢復正常。隨訪1年,A組的復發率為5.40%,顯著低于B組的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64,P=0.001)。 3 討論 甲狀腺良性腫瘤的發生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放射線治療和碘元素缺乏等相關,10%~25%可能發生惡化,轉變為惡性腫瘤,早期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在預防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甲狀腺良性腫瘤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切除治療。以往的報道顯示,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更適宜作為甲狀腺良性腫瘤的治療方法,具有出血量少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保留了甲狀腺功能,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但該術式的術后復發率較高,患者二次手術的可能性大,進而增加了患者痛苦。甲狀腺全切除術是治療甲狀腺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該術式的切除范圍更加廣泛,消除病灶更加徹底,能夠降低術后復發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治療方式均會導致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全切除術后喉返神經損傷發生率顯著高于次全切除術,該研究結果與高成鋼等的報道基本一致,但上述并發癥均為短暫性并發癥,6個月內均恢復正常,由手術導致的組織損傷經過調理可以得到控制。隨訪1年,全切除術的復發率為5.40%,明顯低于次全切除術,提示前者預防腫瘤再復發的效果優于后者。再次復發的危害性更大,給患者的身心造成更為沉重的打擊,增加了病情惡化的可能。考慮該因素,甲狀腺全切除術更適合作為良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全切除術操作更加精細,通過熟練操作可大大降低對甲狀腺周圍組織的損傷,從而有效控制術后并發癥。 綜上所述,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效果顯著,能夠降低術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臧家新,李志強,張守剛.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疾病的療效及術后并發癥的預防[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9):275-276. [2] 王暢,黃盛.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良勝腫瘤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9):723-725.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共60例我院手術治療甲狀腺疾病于2009年5月到2011年1月間收治患者,患者中位年齡55歲,平均年齡56歲,年齡在15~64歲之間,男女發病比例為1∶1.1,其中女34例,男26例。
1.2各甲狀腺病癥構成經手術后60例病例確診的甲狀腺患者的病癥情況看出患病較多者為甲狀腺癌與甲狀腺腺瘤,但是最多的則為結節性甲狀腺腫。具體構成如下:其甲狀腺癌為2例(3.3%),橋本病為4例(6.7%)患者,結節性甲狀腺腫為34例(56.7%)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為5例(8.3%)患者,甲狀腺腺瘤為12例(20%)患者,他病癥為3例(5%)。見表1。
1.3甲狀腺病癥的構成結節性甲狀腺腫仍然為較常見且發病率較高的甲狀腺疾病,僅次于結節性甲狀腺腫發病率的還有甲亢和甲狀腺腺瘤,近年來與目前臨床報道相一致的現象,橋本病和甲狀腺癌患者的發病數量有所上升。甲狀腺亢進患者的發病率在本院臨床資料顯示低于橋本病。
1.4手術方法對于良性患者而言,全組60例患者中,行頸叢麻醉于手術麻醉時。手術行一側的結節摘除和次全切除以及腺葉切除;依據患者患者年齡,腫瘤發生部位和TNM分期等原因,手術時對于患有甲狀腺癌的患者而言,行對側及峽部次全切除加患側全部切除,甲狀腺壘切除術以及患側腺葉全切除術。
1.5麻醉方法60例患者中10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后外加頸叢神經阻滯進行手術,全身麻醉(全麻)后46例患者采用氣管插管進行進行手術,采用局部麻醉后4例患者進行手術。
1.6并發癥發生1例(1.7%)術后大出血患者,2例(3.3%)喉返神經損傷患者,手術后1例(1.7%)患者甲狀腺功能出現下降。共4例6.7%并發癥發生率出現并發癥患者。
1.7術后甲狀腺素替代治療及內分泌治療手術后60例患者有5例(8.3%)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有4例(6.7%)患者進行了替代治療。治療方法為每天患者通過口服途徑服用100μg左旋甲狀腺素片(優甲樂),然后根藥量調整據患者血液中的TSH、T3及T4含量進行。手術后應進行甲狀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應保持TSH在1.0mmol的范圍,T3,T4在血清中處于保持正常;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狀如果在手術之后甲狀腺良性病癥患者出現替代治療即時進行,保持患者血液中TSH、T3及T4的水平正常,給患者甲狀腺素補充。
1.8術后復發率隨訪進行對31例患者(隨訪率51.7%)出院后患者。結果復發率為13.3%,8例患者發現出現手術后復發。其中2例為甲狀腺癌患者,2例為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4例為甲狀腺腺瘤患者。
2結果
60例患者有甲狀腺癌2例患者,甲狀腺腺瘤4例患者,結節性甲狀腺腫2例患者。共8例13.3%復發率手術后甲狀腺復發。60例患者出現1例(1.7%)手術后患者甲狀腺功能出現下降,1例(1.7%)患者術后大出血,2例(3.3%)患者喉返神經損傷。共計4例并發癥患者,6.7%發生并發癥率。
篇4
關鍵詞:甲狀腺腫;手術;觀察;分析
臨床研究發現甲狀腺腫雖然具有包膜完整、質地較周圍組織稍硬、界限分明以及表面光滑等特點且常以良性腫瘤所占比例最高,但是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仍然存在有10%甲狀腺腫瘤會發生惡化、癌變[1]。所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而對于此種疾病的治療以早期的外科手術治療為主。進一步加強甲狀腺腫的手術治療效果觀察與相關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于2009年5月~2011年6月選取符合《甲狀腺外科》診斷標準的患者共計80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和病理得以確診)[2]。同時對存在以下情況者予以剔除:①心、腦、肝、腎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患者;②惡性病變者;③因智能障礙和語言障礙而影響正常交流溝通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規定執行者。80例甲狀腺腫患者中男22例,女58例;年齡24~65歲,平均(43.00±1.00)歲;單側59例,雙側21例;病程6 d~4年,平均(1.20±0.50)年;瘤體直徑8~45 mm,平均(15.00±1.00)mm。
1.2 研究方法:參考臨床試驗設計標準和《甲狀腺外科》[2]。指定專人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程、甲狀腺情況、手術治療方法、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癥等進行觀察與記錄,然后對所觀察到的全部數據利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其中如果計量資料數據符合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
1.3 手術治療方法: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以下手術方法:①術前準備、采取頸叢麻醉;②手術方法取患者胸骨切跡上2.0 cm部位沿著皮紋行5.0 cm橫弧形小切口,分離切口上下皮瓣且縱向切開頸白線、鈍性分開舌骨下肌群后利用拉鉤將其向胸鎖乳突肌方向牽開以便充分暴露包塊;在緊靠囊壁固有膜處實施分離操作與剝離緊貼囊腫包膜邊緣實施結扎操作,同時將瘤體向前牽引、在分離血管時緊靠瘤體固有膜表面實施,然后切斷結扎甲狀腺上動靜脈分支后切除包塊,同時進行止血處理,給予膠皮膜進行引流,然后縫合甲狀腺固有膜和頸擴肌筋膜,給予逐層縫合,術畢;③手術后進行2 d的抗菌消炎處理。
2 結果
2.1 80例甲狀腺腫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時間68~125 min,平均(79.00±6.00)min;術中出血量25~68 ml,平均(30.00±5.00)ml;手術切口長度1.90~2.60 cm,平均(2.13±0.20)cm。
2.2 80例甲狀腺腫患者并發癥觀察:呼吸困難2例,占2.50%,喉返神經損傷0例,甲狀腺危象0例,合計2例,占2.50%;所有并發癥經積極治療后均好轉康復出院,平均住院時間為(5.00±1.00)d。
3 討論
目前隨著醫療模式轉變和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及人們對手術質量要求日益增高等因素影響,目前對于甲狀腺腫的手術方法已經從以往單純的手術切除轉變為注重患者術后器官生理功能完整性及患者生活質量方面上來,所以小切口手術處理方式與傳統手術相比存在明顯優勢且日益備受重視[3-5]。
通過本次對80例甲狀腺腫患者手術觀察可以看出此次手術方法切口小,對甲狀腺前肌群無創傷,通過頸白線切口可以完整暴露甲狀腺峽部和腺葉下緣(此種結果導致手術視野良好),同時腺瘤切除完整、喉返神經損傷小以及術后合理的引流措施極大的降低了切口感染幾率。因此我們認為此次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腫瘤可以達到創傷小、出血量少且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的目的,同時此種手術方法并發癥發生幾率也大大降低,所以小切口手術處理方案符合現代醫學要求。
綜上所述,此次手術方案治療甲狀腺腫瘤效果良好,滿足了“人性化”需求、符合了現代醫學模式要求,因此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術處理方案。
4 參考文獻
[1] 黃志強,黎 鰲,張肇祥.外科手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573.
[2] 陳國銳,王深明.甲狀腺外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88.
[3] 徐國旗.甲狀腺瘤手術兩種術式的療效比較[J].醫學臨床研究,2009,26(7):1325.
篇5
[關鍵詞]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衰退;糖尿病;并發癥;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0(a)-010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for subclinical thyroid function decline with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Choose in December 2014 to March 2016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th subclinical thyroid function decline of 6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report. Respectively for patients taking these drugs, including: ① l thyroxine sodium. ② metformin.③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any he. Three application with drugs, patients disease, complications after taking the clinical indexes such a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th thyroid function decline after the combination, the patient's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blood sugar and other clinical indicators than befor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stored, there are visible differences,P
[Key words] Subclinical thyroid function recession; Diabetes; Complication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甲狀腺疾病與糖尿病是內分泌系統中最為多見的兩大疾病,二者關系密切[1]。如果糖尿病患者伴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一方面不僅會增加疾病對于患者的危害,損壞免疫系統。另一方面增加了糖尿病并發癥出現的幾率,給患者以及病人家屬帶來諸多的麻煩。目前,臨床在診治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的治療方案參差不齊。本報告根據目前臨床的治療現狀,分析和探究針對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可行的臨床治療方案。為臨床進一步的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理論基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2月―2016年3月該院收治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60例作為此次報告的研究對象。分別給予患者服用以下藥物,包括了:①左旋甲狀腺素鈉。②二甲雙胍片。③依帕司他。三種藥物配合應用,觀察患者服藥后的疾病、并發癥等臨床指標改善情況。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分布在31~76歲,平均年齡在(52.8±0.6)歲。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的體重在48~71Kg,平均體重在(53.6±2.9)Kg。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在2~7年,平均病程在(4.3±0.8)年。比較和分析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年齡等基礎臨床資料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本報告所有選擇的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患者均>18歲,且均已知情。研究報告過程完全符合醫院倫理會的相關規定。
1.3 研究方法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分別給予患者服用以下藥物,包括了:左旋甲狀腺素鈉 ,二甲雙胍片,依帕司他。具體步驟如下:藥物選擇左旋甲狀腺素鈉,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502,產品規格:50 μg*12片。二甲雙胍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3370,產品規格:0.5g*20片。依帕司他,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 40840,產品規格:50mg*10粒。用量用法。左旋甲狀腺素鈉,2片/次,1次/d,溫水服用。二甲雙胍片,1片/次,3次/d,溫水服用。依帕司他。①50mg/次,3次/d,飯前溫水服用。連續跟蹤訪問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四個星期,記錄和統計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臨床指標,以及患者出現糖尿病并發癥的狀況。
1.4 觀察指標
如下:臨床指標為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并發癥有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
1.5 統計方法
報告所統計的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其中獲得的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組間數據用t、χ2進行查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2.1 臨床指標
結果顯示:治療前測定60例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平均數據為:(8.64±0.4)mmol/L、(1.94±0.1)mmol/L、(4.42±0.2)mmol/L、(8.9±1.7) mmol/L;治療后再次測定60例患者以上4項指標數據,計算平均值分別為:(5.69±0.3)mmol/L、(1.73±0.2)mmol/L、(3.75±0.2)mmol/L、(5.6±1.4) mmol/L。可見,治療后患者以上4項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并發癥
甲狀腺功能衰退伴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結果可知,用藥前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7例。腎病12例。神經病變9例。用藥后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3例。腎病2例。神經病變2例。不良狀況均有所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伴發疾病。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會促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3],危害了患者的身體健康。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醫療事業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的治療更加的重視。同時國內外的專家也致力于改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的研究,現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王紅燕指出胰島與甲狀腺均為人體中主要的內分泌器官,二者關系密切[3]。其中甲狀腺功能減退,會導致患者的機體蛋白質代謝紊亂,嚴重影響了機體合成脂肪、血糖等必須物質。田林玉指出與此同時還促進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出現[4]。所以在針對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上,應該首先對于甲狀腺功能減退進行用藥,可有效的減少不良狀況的出現。臨床在治療糖尿病上常用的二甲雙胍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血糖狀況。詹文珍指出依帕司他為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來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的方式減少山梨醇含量[5]。而左旋甲狀腺素鈉在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上效果顯著[6]。
本報告顯示,甲狀腺功能減退伴糖尿病患者在聯合用藥后,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臨床指標相比治療前明顯恢復,存在可見差別,P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甲狀腺功能衰退伴糖尿病患者期間,在針對糖尿病治療的同時加上對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用藥干預,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各項治療指標,保證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冬梅,張莉,鄭瑩瑩,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與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1):25-27.
[2] 石春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臨床治療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8):93-95.
[3] 王紅燕.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相關性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3,9(9):101-102.
[4] 田林玉,陳曉蕾,柯婷羽.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與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相關性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5,21(21):3938-3940.
[5] 詹文珍.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相關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6,22(7):63-64.
篇6
關鍵詞::彩色超聲;131I-WBS;分化型甲狀腺癌;淋巴轉移;診斷價值
隨著生活環境及方式的改變,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臨床內分泌系統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其中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達90%以上[1],且淋巴結轉移率可高達80%[7],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如何有效的防治疾病的發生,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目前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配合甲狀腺激素抑制藥物聯合治療,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該疾病復發率較高,術后需進行密切監測,及時發現腫瘤有無復發的可能性。臨床檢測手段多樣,主要有血清甲狀腺功能八項測定、甲狀腺球蛋白水平測定、CT、MRI、甲狀腺顯像及WBS等;但因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滿足臨床需求。據有關研究表明[2] 彩色超聲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復發和轉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為此我們以彩色超聲在術后分化型甲狀腺癌復發和頸部轉移中的診斷作用為研究課題,展開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研究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資料31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222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45±6.7)歲;所有患者均滿足中華醫學會和醫學分會《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中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為單一的甲狀腺結節,質地堅硬,B超檢查結節直徑>1cm,甲狀腺顯像多顯示冷結節,均經甲狀腺全切或次全切術及周圍淋巴結掃蕩治療,術后進行要求定期檢查,以查看腫瘤復況。
1.2方法與方法
1.2.1 材料:Philips iE33 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10-12-MHz的線性陣列轉換器;SPECT (采集矩陣128x128,生產商;美國GE公司),WBS(采集距陣256x256,美國GE公司)。
1.2.1 方法:
1.2.1.1 彩色超聲檢查;患者取平臥位,頸部全面掃描,首先運用實時灰階超聲,灰階深度25~35 mm,在甲狀腺術后區域及雙側頸部如果發現任何異常組織回聲,局部放大,測量大小、縱橫比、觀察形態、邊界、內部回聲(有無點狀高回聲及囊性變)、與周圍組織界限關系[4];運用彩色及能量超聲,調節彩色敏感度,檢測內部小血管。
1.2.1.2 131I-WBS影像學檢查:先服用診斷劑量131I,依服用劑量的不同于三天至十天后進行全身掃描。采用美國GE公司的雙探頭SPECT,使用高能準直器,分段進行前、后位全身顯影,采集計數200k/幀,矩陣256x256.
1.2.1.3 圖像分析:平面顯像圖由核醫學科醫師及主任醫師共同判讀。除鼻咽、殘甲、唾液腺、消化道、膀胱和彌漫性肝臟顯影外,其他高于本底的放射性濃聚灶判為異常。131I-WBS結果通過病理檢查、其他影像手段以及臨床隨訪予以證實。根據部位和患者進行數據分析, 評價131I-WBS結果對治療策略的影響。
1.2.1.4 診斷實驗統計學計算指標及計算公式
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
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
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假陰性+真陰性+假陽性)
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
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
1.3 統計學處理
以上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為保證準確度數據均取三次處理的平均值),用?x表示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
2. 結果
2.1 分化型甲狀腺癌復況
在選取的310例參考對象中,術后154例患者頸部轉移復發,15例遠處轉移,156例無復發。在轉移復發的患者中,15例經全身骨顯像證實確診,65例經甲狀腺球蛋白確診,84例經碘掃描確診。
2.2 彩色超聲檢測與131I-WBS檢測結果對比情況
彩色超聲檢查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分別為87.2%、86.8%、87.1%,陽性預測值為94.1%,陰性預測值為73.8%。131I-WBS檢查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分別為74.0%、84.8%、70.3%,陽性預測值為74.9%,陰性預測值為64.1%,兩者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各項檢測方法對頸部淋巴結轉移位置測定情況分析
在不同診斷方法淋巴結轉移在頸部不同位置的分布方面,頸部上1/3、頸部中1/3、頸部下1/3的陽性檢測率分別為65.4%、75.5%、90.6%,三部位檢測結果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分化型甲狀腺癌是現在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據不完全統計[5],我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已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三位,尤其以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最高,約占甲狀腺癌的90%以上,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同時配合甲狀腺激素抑制藥物聯合治療。不同方式的手術,對疾病的預后具有重要影響;據有關研究表明[6],個體化的手術治療方式對于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少疾病的復發和轉移。為有效觀察患者的術后生存狀況,多要求術后定期進行檢查,查看疾病的復況。現在對于疾病的診斷檢查方法很多,主要有血清甲狀腺功能八項測定、甲狀腺球蛋白水平測定、CT、MRI、甲狀腺顯像及131I-WBS等;但因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完全滿足臨床需求。現在臨床多利用彩色超聲來識別和定位腫瘤復況,該方法對于微小腫瘤診斷的準確率較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著醫療可以水平的發展,高分辨率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對疾病的診治提供了新的參考依據,該檢測手段可有效協助鑒別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同時還可以檢查氣管旁和頸側區的淋巴結有無異常,根據實驗結果分析,彩色超聲檢查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分別為87.2%、86.8%、87.1%,陽性預測值為94.1%,陰性預測值為73.8%。明顯優于131I-WBS檢查結果,且發現頸部淋巴結轉移多集中于頸部中下1/3,對于疾病的復發的診斷和定位具有重要作用,可作為疾病診斷的一種重要檢查手段。
綜上所述,彩色超聲在術后分化型甲狀腺癌復發和頸部轉移中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其特異性強,準確率高,可有效檢測疾病的復況,從而及時有效制定個體化、規范化的治療方案,對患者的治療預后及生活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我們的醫療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值得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蔡紅衛,吳云龍,應雄.甲狀腺狀癌側頸淋巴結轉移術前超聲診斷及預測因素分析[J].腫瘤學雜志,2012,18(6):431-433.
[2] 羅家倫.甲狀腺球蛋白及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聯合頸部超聲在分化型甲狀腺癌復發或轉移灶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3):32-5.
[3]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內分泌學組,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和醫學分會 . 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 [J]. 中國腫瘤臨床,2012,39(17):1249-1272.
[4] 關志偉,徐白萱,陳英茂,等.大規模人群 FDG PET/CT 意外發現甲狀腺高代謝結節的回顧性分析[J].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 ,2012,32(1):32-35.
[5]譚介恒,凌文龍,藍秋麗.手術聯合131碘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效果觀察[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5):439-442.
篇7
【關鍵詞】甲狀腺疾病;B超;CT;診斷研究
【中圖分類號】R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70-01
本次實驗,將我院大內科于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4月1日收治的109例甲狀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B超檢出結果和CT檢出結果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在甲狀腺疾病的入院診斷過程中,運用B超檢驗較為方便,且檢出率高,對甲狀腺疾病患者的傷害不大,現將臨床經驗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我們將我院大內科于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4月1日收治的109例甲狀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B超檢驗、CT檢查等。此109例甲狀腺疾病患者的年齡跨度為33-66歲,平均年齡為(46.1±12.5)歲。甲狀腺不適天數4-42天,平均(12.5±4.1)天。所有109例甲狀腺疾病患者的患病類型有: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甲狀腺癌患者、甲狀腺炎患者、甲狀腺囊腫患者。
1.2 方法
將我院婦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17例宮外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B超檢測資料和病理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運用腹部B超進行檢測的107例甲狀腺疾病患者最為對照組,將運用陰道B超進行檢測的110例宮外孕患者作為實驗組,總結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B超檢測的準確率,以此來具體分析何種B超的應用價值更高。
1.3 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對107例甲狀腺疾病患者運用不同檢測方法得出檢測準確率進行統計分析,對于計數數據的比較用χ2進行檢驗,在本文研究中以P
2 結果
此109例甲狀腺疾病患者中甲狀腺腺瘤患者20例,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25例,甲狀腺癌患者20例,甲狀腺炎患者20例,甲狀腺囊腫患者24例。B超檢驗的準確率分別為85.00%、84.00%、90.00%、90.00%、91.67%,CT檢驗的準確率分別為65.00%、90.00%、75.00%、70.00%、66.67%。B超檢驗的準確率均明顯好于CT的檢驗結果,兩者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甲狀腺疾病常出現局部組織變硬,結構發生異常變化。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率隨年齡增漲,越來越高,且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1】。因甲狀腺疾病種類繁多,彼此的體征都不太明顯,因此臨床診斷的首要做法應該是確定甲狀腺疾病的類型【2】。在確診的基礎上制定較為合理治療方法,以提高治療效果,節約醫療資源。鑒別手段有影像學技術、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等等。影像學技術中的B超檢查能根據甲狀腺腫塊的形態、數目和內部回聲進行總體分析,對疾病進行分類診斷,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小病灶的發現率有了明顯提高。本次實驗,109例甲狀腺疾病患者中甲狀腺腺瘤患者20例,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25例,甲狀腺癌患者20例,甲狀腺炎患者20例,甲狀腺囊腫患者24例。B超檢驗的準確率分別為85.00%、84.00%、90.00%、90.00%、91.67%,CT檢驗的準確率分別為65.00%、90.00%、75.00%、70.00%、66.67%。 B超檢驗的準確率均明顯好于CT的檢驗結果,兩者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篇8
【摘要】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在甲亢131I治療后的重要性。方法 通過發放甲亢甲減宣傳冊及醫生講解相結合,讓患者了解甲亢的治療,甲減相關知識。結果 解除了患者心理負擔,甲亢治療達到滿意效果,對甲減有了初步認識,達到早治療。結論 甲亢131I治療前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方法,在治療疾病時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關鍵詞】 健康教育 131I治療 甲亢
甲亢病是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病,甲亢131I治療的療效被國內外專家所肯定,其有效率達到95%以上,復發率僅為1-4%,具有安全,經濟,有效的特點[1]。但是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患者及一些醫務工作者由于對131I不理解,對“核”的恐懼,對生育有無影響,甲減,致癌等造成思想負擔,針對這些,我們對131I治療甲亢患者實施治療前后的健康教育以及遠期隨訪指導,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核醫學科采用131I治療的以來到2011年12月甲亢患者總人數168243人,其中男33621人,女134622人,年齡12~84歲。曾服用抗甲狀腺藥物(ATD)治療效果不佳者112478人,甲亢術后復發者3672人。
1.2 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發放甲亢甲減特色宣傳小冊子與醫生在檢查前和治療前集中患者統一講解相結合。
2. 結果 健康教育覆蓋率100%,相關知識知曉率90%以上,愿意接受治療者98.5%。受教育者都不同程度的掌握131I治療中的配合,對甲亢病、甲亢治療方法、甲減、甲狀腺相關性疾病、治療后反應、復查等知識了解,從而無治療后糾紛發生。
3. 健康教育
3.1 甲亢知識講解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簡稱,其主要是高代謝性表現,其發病原因不明。服用海產品可影響甲亢治療。其治療方法主要有外科手術治療,內科藥物治療以及131I治療。手術治療甲亢優點治愈率高,其缺點在于手術前麻醉可能造成麻醉意外,手術中可能切著或結扎到喉上神經,喉返神經,或是對甲狀旁腺影響造成嚴重后果甚至死亡,同時頸部留下瘢痕。內科藥物優點在于一次費用不高,患者可就近治療 ,但復發率高,副作用大,嚴重的出現粒細胞缺乏癥,肝細胞壞死等。131I治療相當于“不開刀”的手術治療甲亢,利用碘只在甲狀腺組織內濃聚,其它組織基本不吸收,131I發生衰變發出射線的原理達到治療甲亢的目的。對白細胞,肝功能等均無影響,白血病及腫瘤發生不會增加。
3.2甲亢治愈后其自然轉歸為甲減,其主要為低代謝表現。甲減是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不可避免,甲低雖然需要長期服用甲狀腺激素,美國FDA在實驗中證實甲狀腺激素屬于A類藥物,無副作用,不會影響患者工作、生活、結婚、懷孕。
3.3 甲亢治療后注意事項甲亢治療好后半年內不能懷孕,半年內禁食海產品,半月內大小便后多沖洗,半月內減少與家人長時間近距離接觸,兩天內多喝水,多營養,多休息。半年后復查甲功,當然三月甲亢無好轉或加重則三月后復查,出現甲減表現是隨時復查。
4. 討論
隨著核醫學的發展,甲亢131I治療成為甲亢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也是目前認為對服藥效果不佳及手術復發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手段[2] 。為了減少患者不安情緒,對131I陌生,對“核”的恐懼,采用醫師講解加發甲亢甲減宣傳冊相結合。治療期間了解了許多健康知識,患者的對甲亢的認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甲亢131I治療的主要副作用為甲減,這是妨礙患者進行131I治療的另一重要原因。通過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甲減的重新認識,指導患者當出現不適癥狀時應立即復查狀腺激素。以明確診斷、及時補充甲狀腺激素,以維持正常的功能狀態[3]。同時有助于發現早期甲減,避免誤診及延誤治療,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資料
[1] 陸再英。內科學 第7版 [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5 718-719
篇9
【關鍵詞】 分化型甲狀腺癌; 預后分析
中青年(年齡
的臨床資料,探討影響其預后的因素。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1986年1月至1997年12月間,在本院首次治療年齡4 cm2 3例;術前有、無淋巴結轉移分別為111、70例;治療前遠處轉移7例,5例轉移在肺,肝、骨和海綿竇、翼腭窩轉移各1例;全組中178例手術,手術方式包括:①單葉或次全+峽部切除88例;②雙側單葉或次全+峽部切除7例;③單葉或次全+峽切除+同側治療性頸清掃68例;④單葉或次全+峽部切除+同側功能性頸清掃+對側部分或次全切除10例;⑤分期雙側單葉或次全+峽部切除+同側功能性頸清掃5例。3例患者因廣泛轉移行放化療。全組均給予促甲狀腺素(sitimulating thyroid hormone ,TSH)抑制治療,均未給予131I治療,全組復發19例,17例行腺葉切除或加治療性頸清掃,2例未手術。
1.2 隨訪 門診、信函或電話隨訪,半年或1年隨訪1次,隨訪自1995年6月至2006年9月,由本院隨訪室完成;失訪14例(7.73%),全部失訪者以至末次隨訪時間為生存時間按截尾值處理。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 SPSS 10.0 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以 KaplanMeier 法計算生存率、單因素分析用 KaplanMeier 生存曲線法比較, 顯著性檢驗采用 logrank test, 應用 Cox 比例危險率模型進行多因素預后分析, 以 (P
2 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年齡、腫瘤大小、T 分期、遠處轉移、臨床病理分期顯著地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預后(P0.05),不同影響因素的10年生存率結果見表1,生存曲線的比較見圖1。
2.2 多因素分析 將所有變量引入Cox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發現遠處轉移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其相對危險度為8.117。
3 討論
分化型甲狀腺癌 (DTC) 是最常見的甲狀癌, 一般認為大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惡性程度較低, 預后較好, 10 年生存率可達 90%以上[1,2], 但有一部分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預后不佳, 值得引起重視。為了實現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個體化治療,國外不少學者提出了不少預后評估系統, 包括:AMES(age: 年 齡 , metastasis: 轉 移 , extent: 范 圍 ,size: 大小) , AGES(age: 年齡, grade: 分級, extent:范圍, size: 大小) , MACIS(metastasis: 轉移, age: 年齡, completence of resection: 切除完整性, invasion:侵犯, size: 大小) 和 GAMES(grade: 分 級 , age: 年齡, metastasis: 轉移, extent: 范圍, size: 大小) 等[37]。1988 年 Cady[6]將 1961-1980 年 Lahey 醫學中心的821 例分化型甲狀腺癌, 按年齡、有無轉移、病變范圍和腫瘤大小(AMES) 等因素分為高危組和低危組作為指導手術治療方式的準則。低危組病例( 占89.4%, 其死亡率為 1.4%) 只需將病變的一側葉連同峽部切除。如病變范圍較大, 穿透甲狀腺包膜或濾泡狀癌伴有明顯包膜侵犯者等高危病例則需同期行對側腺葉次全切除術。1987 年 Hay[7]將 Mayo醫療中心 1945-1980 年 1 500 例甲狀腺狀癌采用 AGES( 年齡、腫瘤級別、腫瘤范圍和腫瘤大小) 評分法也將患者分為高危組和低危組。低危組( 占 86%, 死亡率為 2%) 患者(AGES 評分
3.1 中青年(年齡
中青年DTC屬于低危甲狀腺癌,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預后好;但在手術范圍及131I治療的適應證方面存在爭議[8]。國外多行全或近全甲狀腺切除加頸清掃術,術后131I治療和長期TSH抑制治療;部分學者[9]和我們的經驗認為;DTC應該根據其臨床特征進行風險分組,對
3.2 影響
3.2.1 年齡對預后的影響 ≤20歲組10年生存率為83.94%,20-30歲和>30歲組10年生存率均在94.0%以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Kowalski等[12]認為青少年DTC預后優于成人的結論不同,但Alessandri等[13]回顧性分析38例青少年DTC患者,發現其年齡越小預后越差,他們認為年齡小者,遠處轉移發生率更高;
3.2.2 病理類型對預后的影響 以前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狀癌、濾泡性癌、混合型癌和嗜酸細胞腺癌等, 1988 年 WHO的新的病理分類標準中取消了混合型這一病理類型, 認為只要顯微鏡下可看到核包涵體、核溝等狀癌的特征性改變即可歸為狀癌[14]。一般認為狀癌的預后優于后濾泡性癌[15], 但也有文獻報道二者之間的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我們的資料顯示狀癌和濾泡性癌的10年生存率分別為 91.86%和 87.63%, 支持后一種觀點。這可能與以前把部分狀癌和濾泡性癌相混淆有關。
3.2.3 腫瘤大小和 T 分期對預后的影響 45 歲以下的患者中, 不管是 T1 還是 T4, 即使伴有淋巴結轉移, 也只是Ⅰ期, 若伴有遠處轉移, 則為Ⅱ期。單因素分析中, 腫瘤大小和 T 分期都顯著地影響預后, 但在多因素分析中, 只有 T 分期是獨立腺體外侵犯者即 T4 病例有時在腫瘤大小中無法體現。值得注意的是本組資料中隱匿性甲狀腺癌即 T0 病例的預后較 T1、T2 者差, 這可能與我們資料中的 T0 病例是指病理學而不是臨床上的 T0 且其病例數較少有關。
3.2.4 手術治療方式對預后的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原發灶的手術方式影響預后。本研究中, 雖然國外有不少學者主張對大部分的分化型甲狀腺癌行甲狀腺全切除或近全/次全切除術, 術后常規行 131I治療, 而后再行甲狀腺素抑制治療[16,17], 但也有的學者主張對局限于一側腺體的低危組分化型甲狀腺癌僅行單側腺葉加峽部切除術, 術后不行同位素內放射和甲狀腺素抑制治療[18]。有學者[19]認為對于低危組病例, 全甲狀腺切除較單側腺葉切除并無生存優勢。結合我們的資料, 我們主張對局限于一側腺葉的分化型甲狀腺癌低危組病例行單側腺葉加峽部切除術, 對于頸淋巴結的處理, 我們主張行治療性頸淋巴結清掃術。
3.2.5 統計發現本組患者遠處轉移經分別為16.7%(1/12例,≤20歲)、3.6%(6/169例,>20歲)。經Fisher精確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6),推測遠處轉移發生率高可能是≤20歲患者預后差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發現有、無淋巴結轉移的10年生存率分別為88.3% 、98.6%(P=0.0127),淋巴結轉移是否影響預后一直存在爭議。Beasley等[20]對465例低危甲狀腺癌進行的無瘤生存率和總的生存率均低;多因素分析發現淋巴結轉移仍然是影響無瘤生存率的獨立因素,但對總生存率沒有顯著影響。
多因素分析顯示遠處轉移是影響生存率的獨立因素,有無遠處轉移的10年生存率分別:18%、94.60%,前者與國外術后加131I治療模式的10年生存率有較大的差距;Shoup等[21]對有無遠處轉移的336例DTC進行多因素分析發現,有無131I治療的患者其預后差異統計學意義,其10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12%和33%,盡管也有研究認為對DTC進行術后的131I內照射治療生存率沒有影響[22]。
篇10
【關鍵詞】 甲巰咪唑;普萘洛爾;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臨床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017
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狀的簡稱, 在諸多因素導致甲狀腺功能明顯增高、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或者激素分泌顯著增多時, 便會引發一組分泌疾病, 即甲亢。該疾病的臨床特征為甲狀腺腫、神經與心血管系統出現功能性紊亂、突眼等[1, 2]。病理表現為甲狀腺彌漫性、混合性或者結節性腫大等。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的臨床效果, 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甲亢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甲亢的臨床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中, 男40例, 女50例, 年齡30~45歲, 平均年齡(35.1±3.9)歲, 病程5~14個月, 平均病程(9.4±1.6)個月。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A組(46例)與B組(44例)。
1. 2 方法
1. 2. 1 B組 B組患者進行甲巰咪唑(德國MERCK SERONO GMBH, 注冊證號H20120405)治療, 10 mg/次, 3次/d, 在連續服用1個月后, 劑量減少為10 mg/次, 1次/d。
1. 2. 2 A組 A組在B組用藥基礎上加用普萘洛爾(常州康普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1276), 10 mg/次, 3次/d。并且兩組的治療周期同為3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與甲狀腺激素(FT3、FT4)水平。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心率正常, 甲狀腺激素水平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心率較慢, 甲狀腺激素水平得到恢復;無效:臨床癥狀與甲狀腺激素水平均未變化[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A組患者治療后, 顯效21例, 顯效率為45.65%;有效23例, 有效率為50.00%;無效2例, 無效率為4.35%, 總有效率為95.65%。B組患者治療后, 顯效19例, 顯效率為43.18%;有效17例, 有效率為38.64%;無效8例, 無效率為18.18%, 總有效率為81.82%。A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的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后, A組血清FT3、FT4水平分別為(17.24±1.97)、(7.42±1.06)pmol/L, 明顯低于B組的(22.34±2.22)、(20.61±2.53)pmol/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甲亢會使人體內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M而影響物質代謝, 并作用于心臟與血管系統等, 導致心肌細胞產生過多的能量釋放和利用、心肌肥大、心臟高動力收縮功能增加等, 最終造成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動速度過快等[4-7]。由此, 在治療甲亢疾病時, 除了注重降低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量以外, 還需考慮甲狀腺激素飛心臟造成的毒性影響。普萘洛爾是一種β受體阻滯劑, 在臨床中多用于治療心律失常、高血壓等疾病[8-10], 同時可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此藥物通過對β受體的有效阻斷, 使兒茶酚胺類型物質對心臟的刺激性得到明顯減輕, 進而減低心肌的耗氧量;再通過交感神經興奮性的降低, 使回心血量得到降低, 減少心肌負荷, 從而有效改善心功能。臨床中表明, 普萘洛爾能夠快速的控制甲亢發展, 減少甲狀腺激素對心臟產生的毒性影響[11-15]。甲巰咪唑是硫脲類藥物, 在臨床中主要用處是治療甲亢疾病。研究表明, 甲巰咪唑對甲狀腺組織中的過氧化物酶活性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并能抑制甲狀腺組織中的碘化物氧化以及酪氨酸偶聯, 阻斷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與甲狀腺素(T4)的合成, 從而阻斷甲狀腺素合成。在動物實驗中發現, 甲巰咪唑能夠控制B淋巴細胞對于抗體的合成, 使血循環中的甲狀腺抗體水平得到降低, 最終使T細胞功能得到正常恢復[16, 17]。
綜上所述,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 能夠使患者的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得到明顯的降低, 可在臨床中普遍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月月.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患者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療前沿, 2013, 9(18):27, 2.
[2] 鄭靖潔, 張棟珉.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患者的療效觀察.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 6(11):13-14.
[3] 劉克慶. 普萘洛爾聯合甲巰咪唑治療甲亢25例臨床觀察.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 3(21):64.
[4] 邱冰.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患者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173-174.
[5] 陳莉華, 莫曉麗, 成明建等. 兩種藥物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18):66-67, 69.
[6] 李春花, 張英. 普萘洛爾聯合甲巰咪唑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臨床療效觀察. 吉林醫學, 2014, 8(26):5818.
[7] 何仁義.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的臨床價值分析. 現代養生B, 2015, 9(3):97.
[8] 于紅俊.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評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 5(2):167-168.
[9] 馬燕鋒.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7):17-18.
[10] 洪如田.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的臨床價值分析. 生物技術世界, 2013(11):71-72.
[11] 周圓圓. 聯合應用普萘洛爾與甲巰咪唑治療甲亢的臨床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5(12):182-183.
[12] 吳用.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患者的療效觀察.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10):00231.
[13] 劉紅葉. 普萘洛爾與甲巰咪唑聯合治療甲亢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 5(11):226.
[14] 鄒華蓉. 甲巰咪唑聯合普萘洛爾治療甲亢患者的療效研究. 醫藥, 2016(2):00159.
[15] 王芳. 普萘洛爾與甲巰咪唑對甲亢進癥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2):71-72.
[16] 史文婷. 甲硫咪唑c普萘洛爾聯合治療甲亢臨床療效及藥理作用.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 2016(4):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