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訓練計劃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訓練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康復訓練計劃

篇1

關鍵詞:運動康復;訓練計劃;腰部損傷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研究,設計出了專門針對腰部損傷患者的全套訓練康復計劃。這套訓練康復計劃尤其針對過了急性期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或腰部損傷者,特別針對癥狀輕微的患者,或由于不注重保持康復訓練而引起的頻繁復發患者。

整套訓練康復計劃以物理理療為輔,康復訓練為主的形式進行。其中,物理理療計劃主要以電腦中頻電療以及物理推拿按摩為主,而康復訓練包括了兩部分:①是由訓練前的放松熱身動作組成,主要使用GRID Foam Roller(網格泡沫軸)進行,一共十個動作。其中包括了放松熱身腓腸肌、比目魚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外側肌、髂脛束、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背闊肌、豎脊肌、胸腰筋膜等肌肉以及組織。②是由十二個具體的康復訓練動作組成,主要使用TRX(Total Resistance Exercise)為主。其中包括訓練了股二頭肌、半腱肌、斜方肌、豎脊肌、背闊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腹直肌、縫匠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背闊肌、菱形肌等肌肉。

1.物理理療計劃

1.1電腦中頻電療30分鐘

作用有刺激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達到鎮靜、止痛的效果;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軟化松解粘連;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引起骨骼肌收縮,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可產生反射作用,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1.2推拿按摩

作用有調整脊柱順應性,松解肌痙攣;改變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位置,減輕壓迫;松解神經根粘連,促進炎癥、水腫吸收;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損傷修復;加快椎間盤的自然吸收。

2.康復訓練計劃

2.1訓練前的熱身和放松

2.1.1靠背式自行車10分鐘,使腰部減少受力

2.1.2使用硬網球和GRID Foam Roller(網格泡沫軸)工具

進行熱身按摩放松10個動作,每個動作左右各2分鐘,針對緩解肌肉的緊張、粘連,加大肌肉的伸展度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①使用硬網球給腳底做一個放松的動作,球放在腳底做前后滾動運動,刺激腳底,動作盡量放緩,可以放松緊張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②雙手撐地,身體呈坐姿,左腳伸直,把GRID Foam Roller放置于左腳小腿腳踝處,朝膝蓋方向來回滾動,對小腿的腓腸肌外側頭、比目魚肌進行前后滾動放松。

③雙手撐地,把硬網球放置于腓腸肌內側頭的根處,向膝關節方向來回滾動,對單腿腓腸肌內側頭、比目魚肌可以產生良好的熱身放松效果。

④傾斜躺下,把GRID Foam Roller放置于髖關節外側,左手撐在地面,右手輔助支撐,把重心施力點落在髖關節的位置,從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慢慢往膝蓋來回滾動,對股直肌、股四頭肌進行放松熱身運動。

⑤將身體呈臥地姿態,手臂彎曲呈90度撐于地面,雙腿伸直,將GRID Foam Roller放置于膝蓋下方,朝骨盆方向滾動,來回滾動放松股直肌、股四頭肌。

⑥將身體呈臥地姿態,手臂彎曲呈90°撐于地面,左腿呈90度彎曲,把GRID Foam Roller放置于根處,朝膝關節方向來回滾動,對縫匠肌、股內側肌、髂腰肌進行放松運動。

⑦雙手后撐地,將單側臀部立于GRID Foam Roller之上,緩慢來回滾動,對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進行前后放松運動。

⑧將GRID Foam Roller放于背部之下,雙腿彎曲,臀部騰空,身體重心位于背部,前后滾動,對背闊肌、豎脊肌、胸腰筋膜進行前后滾動放松。

⑨雙腿跪姿,雙手平放在GRID Foam Roller之上,雙手向前伸展,來回滾動,對背闊肌、豎脊肌進行前后拉伸放松運動,充分伸展。

⑩側躺在地,左臂放于右臂之上,左腿彎曲呈90度放于GRID Foam Roller之上,滾筒位于膝關節的位置,接著充分展開左臂放于左側地面,其余部位保持不動,對背闊肌、豎脊肌進行左右拉伸放松運動,充分伸展。

2.2 訓練動作部分

進行12個訓練動作,每個動作左右側都要進行訓練,一般進行單側15次/組,每個動作各3組。但是,次數和動作組數因人而異,要注意適量原則。主動的訓練能增強與脊椎相關聯的肌肉韌帶的協調性和柔韌性,能增強腰椎隨意性穩定器的穩定因素從而恢復腰椎最佳的生物力學動態平衡狀態,以達到治愈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預防復發的目的。

①趴在地上,雙手放于頭部兩側,緩緩抬起上半身,同時下半身保持不動,上下運動,伸展、牽拉斜方肌、豎脊肌和背闊肌。

②雙手撐地,跪姿,進行腰部拱起、凹下運動,放松、牽拉腰腹部肌肉。

③雙手各拿啞鈴,做向前的弓步運動,背部必須保持一條直線,挺立,主要針對股二頭肌、半腱肌等腿部肌肉。

④雙手各拿啞鈴,右腳放于左腳斜后方并彎曲,背部必須挺立,主要針對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進行強化訓練,對腰部的穩定性有很好的作用。

⑤雙臂平舉,左腿向后上方伸直,右腿保持直立,上半身向前傾,腰部保持一條直線,控制中心,訓練平衡穩定性,主要靠腰部以及臀部的肌肉控制身體。

⑥利用TRX(Total Resistance Exercise),雙腳立于TRX把手之上,雙手撐地,控制重心和平衡進行前后平移運動,保持腹直肌、背部肌肉收緊。

⑦利用TRX,雙腳立于TRX把手之上,雙手撐地,雙腿緩慢收至胸部,接著緩慢還原,注意腹直肌收縮、縫匠肌轉動,控制重心,背部肌肉保持平直。

⑧右臂彎曲撐地,左臂伸直,雙叉立于TRX之上,左臂從下側彎曲觸碰右臂的肩關節,對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背闊肌、菱形肌進行旋轉運動,腿部控制力量,保持固定不動,加強核心肌肉穩定性,注意保持好平衡。

⑨側躺在地,雙腿彎曲,將阻力帶綁于膝關節偏上的位置,上側腿向上用力,接著還原起始動作,對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進行訓練,對腰椎的穩定性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10.直立,阻力帶綁于膝關節偏上位置,雙腿彎曲,重心降低,腰部保持一條直線,進行左右的移步,移出距離與肩同寬,對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進行訓練,對腰椎的穩定性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單腿放置于TRX把手之上,做弓步提膝動作,手隨身體自然擺動,通過不穩定性,保持身體平衡,重心穩定,主要針對股二頭肌、半腱肌的力量。

背靠在地,腰部挺起,雙腿彎曲,左腿做伸直彎曲動作,控制身體的重心以及不穩定性,豎脊肌、臀大肌保持繃緊,訓練控制身體平衡,加強核心力量的能力。

3.總結

這套康復訓練計劃參考了國際運動康復目前流行的趨勢,在康復計劃中涉及了康復的全面化以及康復訓練的專業化,更多的涉及了以肢體活動為主到目標功能導向的全身性整體康復訓練。通過這套康復計劃系統的訓練,可以牽張縮短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及其他軟組織,緩解其緊張度,并增強肌肉的肌力和肌肉活動的耐力,提高平衡和協調性。適當強度、合理負荷的核心肌群訓練,能增強與脊椎相關聯的肌肉、韌帶的協調性和柔韌性,是增強腰椎隨意性穩定器的穩定因素,從而恢復腰椎最佳的生物力學動態平衡狀態,達到治愈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預防復發的目的。腰部損傷因素復雜,往往需要采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但綜合治療絕不是簡單的幾種治療方法的相加,它是一種序貫治療,有重點、有順序。運用多種物理因子綜合治療,恢復腰椎的生物力學平衡和生物化學平衡,解除神經根機械壓迫和炎癥剌激,可以有效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作者單位:浙江大學)

參考文獻:

[1] 王東,牛志馨.脊髓損傷患者社區康復訓練指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2):76-77.

[2] 郝春霞,周紅俊,劉根林,等.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療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7):614-616.

[3] Zimmerli L,Jacky M,Lünenburger L,et al.Increasing patient engagement during virtual reality-based motor rehabilitation [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3,94(9):1737-1746.

[4] Karimi-Abdolrezaee S,Billakanti R.Reactive astrogliosis afterspinal cord injury- beneficial and detrimental effects [J].MolNeurobiol,2012,46(2):251-264.

[5] 周治來,陳銀海,靳安,等.運動訓練對脊髓損傷大鼠Nogo-A、NgR mRNA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2):143-147.

[6] 黃錦軍,彭文琦,雷龍鳴,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系統評價.中醫藥信息,2009,26(5):65-69.

[7] 王林華,盧敏.中藥熏蒸配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9,17(8):13-15.

[8] 李林,詹紅生,張明才,等.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系統評價.中國骨傷,2010,23(9):696-700.

[9] 李林,詹紅生,高寧陽,等.電針治療腰間盤突出癥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系統評價.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12):1949-1952.

[10] 羅勝,羅思文.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系統分析.針灸臨床雜志,2005,21(6):10-14.

[11] 熊俊,陳日新,付勇,等.熱敏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江西中醫藥,2011,42(339):48-51.

[12] 穆敬平,劉莉,方偉,等.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系統評價.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7):31-35.

[13] 南登.康復醫學[M].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5.284.

[14] 陳裔英,朱光,呂華,等.腰背肌訓練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2):133-134.

[15] 萬里,王秦耕.運動療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6(20):3073.

[16] 蘇忠壽,劉淑娟,于洪波.綜合康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概況[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2):1011.

篇2

【關鍵詞】老年耳聾;康復;對策

【中圖分類號】R7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11-0194-01

老齡民生問題是全世界所面臨的社會問題,20世紀的后半葉,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20年,再過30年,發達國家1/3的人口超過60歲。到21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達到1139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9.43%;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的老年人口將大體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并且老年人中的高齡者人數增長更快。同時老年耳聾患者也不斷增加,大約31%的65歲老人存在聽力障礙。但目前我國聽力康復的普及程度較差,老年人聽力康復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現將本院1995年8月到2008年10月的681例60歲以上老年耳聾患者驗配助聽器后康復訓練的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681例為感應神經性聾,男431例,女250例,平均年齡70.5歲,最小60歲,最大94歲,無智力障礙,其中中度聽力障礙240例,中重度聽力障礙373例,重度聽力障礙68例(按WHO《障礙、殘廢的國際分類》一書中的聽力障礙分級標準)。

1.2方法:對驗配一年以上的老年耳聾患者進行聽力康復訓練情況問卷調查;主要包括①配戴助聽器后是否參加過聽力康復訓練,如視覺訓練,聽覺訓練,聽覺視覺訓練,聆聽和交流的技巧與策略。②是否進行APHAB(The 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助聽器效果縮略簡表調查或其他問卷調查。③是否參加過助聽器使用技巧及保養知識的培訓。④是否開展配戴助聽器老人之間的交流活動。

2結果

被調查的681例患者均未進行以上康復訓練。

3討論

加強對老年聽力康復訓練重要性的認識,改變目前大多數助聽器經銷商和醫院只驗配或銷售助聽器而不進行聽力康復訓練的現狀。驗配助聽器只是聽力康復的開始,而不是終結。老年耳聾患者常出現在噪聲環境下聽說能力明顯下降,雙耳聲定位和從噪聲中分辨聲音的能力降低,減少了對聲信號的處理過程。重振現象,語言聽力減退比純音聽力減退明顯,有“音素退化”(phonetic regression)現象。最大言語識別(PBmax)比中青年低。結合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等方面的特殊性,制定一套科學的、系統的康復訓練計劃,充分發揮助聽器的作用,更好地改善老年耳聾患者的言語聽力,提高生活質量。

3.1計劃的制定

3.1.1教育的對象:所有60歲以上的耳聾患者。

3.1.2教育的內容:耳聾的本質,常用的聽力測試方法,助聽器的進展。聽力康復包括視覺訓練(visual training),聽覺訓練(auditory training),講話感知訓練(speech perception training),聽覺視覺訓練(auditory-visual training),聆聽和交流的技巧與策略。如何運用助聽器及助聽器的正確使用、保養和使用技巧。處理因聽力減退而產生的心理、社會問題。

3.1.3教育的方法:大眾媒介、互聯網、學習班、小組討論、個別指導等。建立多樣化、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評價。即是否容易接受,方法是否簡單,是否適合老人的特點,效率與效果如何,是否經濟。其中計算機化康復訓練能將大量的聽力康復訓練文本,聲音資源有機結合,針對不同聽力損失及訓練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聽力康復訓練系統。使大量的康復訓練工作科學化、標準化,提高訓練水平,大大簡化聽力康復訓練工作。

3.1.4隊伍建設:首先要明確培訓的目的,充分認識老年聽力康復的目的和意義以及自己的職責,培訓傳播技能(如何與老年耳聾者進行交談),工作能力和技巧,反饋信息的收集。教育時間安排對于教育活動能否成功非常關鍵,分析什么時候、什么地點進行哪一項活動。

3.2計劃的實施:建立執行計劃的程序,時間進程和組織協調,質量控制,反饋信息系統。按以上的程序實施康復計劃,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康復計劃。其中組織協調和質量控制是資料科學性和可靠性的保障。

3.3效果評價:主要對計劃實施各種康復內容是否達到預期的結果,達到的程度,資源消費狀況及時間安排是否適合。對助聽器的使用情況分別進行近期、中期、遠期影響的評價,可利用計算機聽力康復評價系統進行效果評價。

總之,老年聽力康復訓練是需要社會關懷的系統工程,只有通過各級殘聯和衛生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協調,耳鼻喉科醫師、聽力學家、言語病理學家及心理學家等指導和協助,社會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服務機構、老年活動中心及老年大學、廣大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才能改變目前我國老年聽力康復訓練的現狀,為老年耳聾患者提供更好的聽力康復條件,使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達到最佳狀態。

篇3

患者,女,48歲。既往高血壓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7年,2009年10月無明顯誘因晨起發現言語不利,右側肢體活動障礙,遂于某三級醫院就診,頭顱CT提示左側腦室旁及雙側大腦腳區梗死灶,收入院治療,給予改善腦循環,降低腦水腫,控制血壓、血糖等治療,并于發病后第3周在病房中開始肢體康復訓練,具體不詳,康復訓練10天后,病情平穩出院。

患者出院后社區管理情況

患者出院后1周于社區衛生站就診,監測血壓、血糖,查體發現言語尚流利,吐字欠清晰。右側肢體活動障礙,右上肢近端肌力Ⅳ級,遠端肌力0級,肌張力不高;右下肢肌力Ⅳ級,肌張力偏高。血壓、血糖控制正常。指導患者規律服藥,監測血壓、血糖的同時,對患者患側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上肢屬于遲緩期,右側肩關節下沉,肌張力下降,遠端肌力0級,右手水腫;下肢進入痙攣期,膝關節伸展,踝關節跖屈、內翻。自述右側肩背部疼痛不適,天氣變化時明顯。根據目前情況制定患者近期康復計劃,決定中西醫結合,運用肢體系統康復訓練及中醫針灸治療共同改善患者目前存在問題。

肢體康復計劃①肩關節主動及被動運動,改善肩關節下沉,訓練外展、前屈肩關節。②腕關節橈側偏移訓練以引發腕伸肌的活動。③下肢訓練主要指導患者行“橋式”運動,及下肢屈曲動作的訓練。④言語訓練。由受過康復技能培訓的社區護士指導患者訓練。中醫針灸治療:根據中醫辨證,患者屬中風,中經絡,針對患者右上肢偏癱,右側肩背部疼痛,右手水腫癥狀,予針灸治療,疏風通絡,活血通脈。取穴:肩、曲池、外關、合谷、中渚、八邪、阿是穴等,可交替選擇臨近穴位,配合拔火罐、紅外線照射治療,1次/日,每次20~30分鐘。患者下肢肌張力增高,應避免刺激,以康復訓練為主,暫不行針刺治療。

1個月后復查:患者血壓、血糖控制平穩,右上肢近端肌力Ⅳ級,遠端肌力Ⅰ級,右下肢肌力Ⅳ級,肩關節下沉較前減輕,肩關節周圍疼痛明顯緩解,右手水腫明顯減輕。繼續康復訓練,針灸治療改為隔日1次。

篇4

【關鍵詞】 “四體一體”健康教育模式;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康復訓練

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柱損傷,病情往往較為嚴重,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存質量。本病的治療除了有效的外科治療外,正確而及時地進行康復訓練對患者功能恢復一樣具有重要的價值。目前,康復訓練尚未納入到醫生工作中[1],基本上由護士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督促患者完成,但是護士因專業知識有限,難以對患者進行全面而詳細的康復指導,若盲目地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加上患者及家屬也是被動接受,不僅會因鍛煉方法不當而造成嚴重并發癥,后遺癥以致喪失勞動能力甚至危及生命,還可能引發醫療糾紛。為使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取得最佳康復效果,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在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康復訓練中采取了“四位一體”的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71例,其中男53例,女18例;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38.5歲;致傷因素:交通事故39例,高處墜落23例,重物砸傷9例;手術治療52例,保守治療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外傷所致胸腰段椎體骨折;②患者生命體征穩定;③均經CT確診;④無神經癥狀;⑤患者既往身體健康,無嚴重內科疾患。將符合條件的71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36例,對照組35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損傷部位及程度、治療方法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實施方法。對照組由醫生、護士指導、督促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無系統計劃、無訓練要求,家屬一般不參加,患者也只是被動接受,康復訓練教育不系統不全面。實驗組方法:⑴患者入院后,醫生和責任護士對患者的傷情進行評估,告知患者及家屬康復訓練對胸腰段椎體骨折治療的重要性,以及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康復訓練的目的及意義,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⑵責任護士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個性、習慣、文化背景等,然后將收集到資料與患者、家屬及經治醫師核實后,醫生、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評估患者的認知和需求狀況,確定患者現有的或潛在的康復訓練問題,全面評估患者功能障礙的性質和程度,制訂具體的康復訓練計劃,計劃由醫生、護士、患者各執1份。⑶進行康復訓練時先由醫生在病床邊親自為患者示范康復訓練的項目,并對護士、患者、家屬講解目的、注意事項。如在指導患者執行墊枕練功自身復位法時,醫生一定要講明墊枕復位的原理,并指導患者及家屬把枕頭墊在傷椎后凸畸形的部位,高度宜逐日增高,由開始時的5-8cm,適應后1周內達到15-20cm并保持,以避免因墊枕位置不當或高度不夠而影響椎體的完全復位[2]。在患者接受指導后,醫生和護士要耐心聆聽患者的感受及家屬的建議,對每一個問題找到最適當的患者和家屬易于接受的解決方法。在整個康復訓練過程中,責任護士要經常檢查患者執行情況,對訓練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耐心和針對性指導,并定期與患者、家屬溝通,進行效果評價。⑷醫生、護士根據患者所處疾病的不同階段,不斷修訂、充實、調整康復訓練計劃,有針對性對患者進行指導。如在傷后早期,指導患者臥硬板床;傷后第二天,只要患者傷情允許,即可指導患者開始腰背伸肌功能鍛煉以促進腰椎骨折的復位;8周后,經X線檢查骨折復位滿意者,可指導患者進行治療性的站立、步行訓練;出院時應告知患者仍需康復訓練的項目及注意事項。

1.2.2 評價標準及方法。⑴功能恢復的情況。傷后3-6個月進行評估,分為優、良、差3個等級。優:腰部活動不受限,恢復工作,能坐2h以上無明顯腰背部疼痛無脊柱畸形;良:腰部活動輕度受限,可從事輕體力勞動,坐臥2h以上腰背部疼痛明顯、脊柱輕度畸形(后突角小于10°);差:腰部活動嚴重受限,生活可以自理,腰背部經常疼痛、脊柱明顯畸形(后突角大于10°)。⑵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墜積性肺炎、壓瘡、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腹脹及便秘、泌尿系感染等。⑶康復訓練掌握情況。將康復訓練內容接受情況分為優、良、差3個等級,優:患者能復述85%以上的康復訓練內容,并能準確地執行所教授的方法;良:患者能復述50%-85%的內容,能較準確地執行所教授的方法;差:患者能復述內容不足50%,不能準確地執行所教授的方法。

1.2.3 數據處理。數據經過歸納整理后,采用x2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康復訓練內容掌握情況,比較分別見表1、表2、表3。

表1 2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優 良 差

組 別 例數 例數 % 例數 % 例數 %

對照組 35 18 51.43 13 37.14 4 11.43

實驗組 36 29 80.55 6 16.67 1 2.78

注:2組比較,P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有 無

組 別 例數 例數 % 例數 %

對照組 35 4 11.43 31 88.57

實驗組 36 0 0 36 100

注:2組比較,P

表3 2組患者康復訓練內容掌握情況比較

優 良 差

組 別 例數 例數 % 例數 % 例數 %

對照組 35 19 54.3 11 31.4 5 14.3

實驗組 36 30 83.3 5 13.9 1 2.8

注:2組比較,P

3 討論

胸腰段一般指胸10~腰2段脊椎。此段結構有三個特點:①其上為較固定的胸椎,胸腰段成為活動的腰椎與固定的胸椎之間的轉換點,軀干活動應力易集中于此;②胸椎生理后突,腰椎生理前突,胸腰段為兩曲度的銜接點,肩背負重應力易集中于此;③關節突關節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胸腰段脊柱在結構上的三個特點,構成胸腰段脊柱損傷發生率高的內在因素[3]。因此胸腰段椎體骨折不論是在日常勞動中還是在交通建筑事故中均較為常見,且是一種較嚴重的創傷,如治療和護理不當,將遺留棘突后凸畸形和慢性腰痛,甚至不同程度的殘廢。科學的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和柔韌性,提高自護水平和生活能力。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使其在最佳的精神狀態下接受康復訓練,對患者的康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傳統的健康教育是由責任護士實施,由于受經驗、知識水平、責任心的影響,護士不能根據患者的知識層次、個體、職業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傳授相關知識給患者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4]。而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需要的健康教育知識專業性較強,護士對該病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了解甚少,因此需要醫生的參與,通過醫護合作為患者提供正確而詳細的康復指導。傳統的健康教育責任護士往往以自己的工作為中心,不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只是單純的灌輸式教育,不能激發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5]。而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需要患者主動自覺的參與和家屬的監督協助。

我院在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康復訓練中采取的“四位一體”健康教育模式,即醫生、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康復訓練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就將醫生的正確指導性、護士的監督示范性、家屬的協、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及個體差異性有效地結合起來,由醫生親自示范康復訓練動作彌補了護士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不足,護士在醫生的指導下對患者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及評價效果;患者由于是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熱情提高了,對康復訓練的內容掌握的更好了。再加上家屬的協助與監督,避免了在康復訓練中由于患者及家屬對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及正確性認識不足導致的盲目接受,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時間及質量,減少了并發癥及醫療糾紛的發生,提高了護理質量。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充分證明了“四位一體”健康模式應用于單純性胸腰段椎體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俊. 骨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調查分析. 護理學雜志,2007,22(4):53.

[2] 尚天裕. 中國接骨學.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61

[3] 胥少訂,葛寶豐,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98.

[4] 何力,周正顏. 臨床護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國中醫藥資訊,2011,2(38):126

篇5

[關鍵詞]康復護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5)22-87-03 

回顧以往臨床上關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相關報道和研究后,我們總結發現:早期臨床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實際意義,可以顯著改善促進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鑒于此,為了進一步探討康復護理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實際效果。本次研究選取了相關病例資料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如下總結和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共計11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本研究獲得了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全部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110例研究對象中,男60例,女50例,平均年齡為(69.54±5.43)歲。對110例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分組后(觀察組55例,對照組55例),觀察組55例患者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齡(69.44±5.48)歲;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齡(69.58±5.36)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措施 

1.2.1對照組 本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臨床護理基本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住院前的病房環境介紹、集中的健康知識宣講、定期通風、遵醫囑給予用藥護理、給予患者簡單的常規的康復訓練指導(不分階段,僅給予基礎指導)。 

1.2.2觀察組 本組患者在給予基本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實施以下臨床康復護理措施:(1)健康宣教:針對患者存在的共性問題積極總結,并集中向患者進行系統的解釋,進一步強調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同時制定詳細的制定系統的康復訓練整體計劃和針對患者個體差異特點的個人康復訓練計劃;(2)康復訓練的內容設計:康復訓練整體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的所實施的心理干預措施、患者患肢等長收縮練習以及患肢股四頭肌肌力訓練、髖關節屈曲練習、練習、行走訓練以及注意事項、觀察項目、預期目標等。康復訓練計劃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手術后1~7d),患者每日實施踝泵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20min,每日實施訓練3次;患者每日實施股四頭肌和臀肌的等長收縮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15min,每日實施訓練3次;第二階段(手術后8~56d),患者在控制好疼痛與水腫的情況下進行仰臥位和坐位的主動輔助屈髖練習、伸髖練習,每次訓練時間為30min,每日實施訓練3次;第二階段(手術后57~100d),給予患者進一步的髖關節伸展練習、抗阻力屈髖和伸髖練習,髖關節外展練習,前上臺階練習等,可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增加訓練的時間和強度。(3)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針對患者要指導其注意康復訓練的強度和適宜程度,要按照康復訓練計劃進行鍛煉,記錄并評價訓練的具體實施情況,同時可根據評價結果對康復訓練過程進行適當調節。 

1.3觀察指標及評分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護理措施前后的Harris功能評分情況以及通過我院自行設計的問卷來測評臨床護理滿意度。 

評價標準:(1)Harris功能評分包含以下四個項目疼痛程度得分(46分)生活能力得分(12分)行走能力得分(37分)關節活動度得分(5分),總計100分,得分越高關節功能越好;(2)依從性的標準:完全依從:能夠主動按照醫護人員指導保質保量地完成;部分依從:只有在醫護人員督促時進行鍛煉;不依從:拒絕按照醫護人員指導進行康復鍛煉。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以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Harris功能評分情況比較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關節活動度得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關節活動度得分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各項Harris功能評分結果顯著的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滿意度情況比較結果 

觀察組55例患者中,非常滿意患者34例,滿意患者20例,不滿意患者1例,滿意度為98.18%;對照組55例患者中,非常滿意患者22例,滿意患者25例,不滿意患者8例,滿意度為85.45%。臨床滿意度組問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顯著的高于對照組患者水平,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9296,P=0.0149)。見表2。 

2.3兩組康復訓練計劃依從情況比較結果 

臨床康復訓練計劃依從度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臨床康復訓練計劃依從度顯著的高于對照組患者水平,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7.3684,P=0.0000)。見表3。 

3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年人群的骨頸骨折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了逐年緩慢升高的趨勢。目前在臨床治療老年骨頸骨折的實踐過程中,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顯著的臨床優勢,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實踐效果。但是,患者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相關肢體功能恢復需要依靠系統的康復護理措施來給予保障和支撐。 

從以往的相關臨床同類報道和統計數據上分析:與常規的臨床護理措施相比較,針對患者采用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程度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 

我院針對患者所提出的康復護理措施對于提升患者對康復訓練計劃依從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正是憑借以上的眾多優點,我院在針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措施以來,護理措施的臨床效果得到了廣大醫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廣泛認可。 

有研究和病例報道證實:康復護理措施,可以對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起到顯著的促進租用,能夠給患者髖關節穩定性的提升帶來一定的幫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假體的松動發生率,顯著的提升髖關節功能康復的質量。在康復護理措施的指導下,患者可以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在規律功能鍛煉的保障下,可以有效的促進患者的骨折愈合速率,降低和減輕患者的水腫狀況,增強關節周圍肌群的肌力,確保患者盡早實現生活自理。此外,也有報道顯示:采用有針對性的臨床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顯著的提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住院滿意度。 

篇6

腦卒中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突然,通常包括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極高的疾病。由于肢體功能障礙、偏癱、失語、恢復期長、致殘率高,患者易產生恐懼心理。要了解和理解腦卒中在康復訓練中患者的心理特點,如恐懼、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會狀況,做好心理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重新回歸社會。

臨床資料 腦卒中病人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齡40歲~80歲;均符合第4屆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6〕,并經顱腦CT或MRI確診;腦梗死15例,腦出血20例;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左側偏癱23例,右側偏癱12例,伴失語1例;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顯的下降。經急性期治療后生命體征平穩、病情穩定,無嚴重心、肺、肝、腎等臟器疾病;腦卒中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評分>8分,病情穩定,病程<于3個月。本組腦卒中病人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病情穩定允許的(>24小時)情況下開始康復訓練指導。

恢復期 由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適應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訂并實施心理護理。從生活上、精神上給病人安慰和幫助。任何微小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同時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訓練進步利于改善焦慮和憂郁;而心理上的支持與治療腦卒中康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康復訓練中觀察患者情緒表現,實施因人而異的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在給予各項治療護理過程中,觀察患者是否接受治療,主動與其交談,詢問生活情況、治療效果、對康復是否充滿希望等,并耐心傾聽家屬意見,詳細了解、分析患者情緒障礙發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因素,用自己的語言、表情、行為去影響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態,并給予強有力的精神支持。發現有妄想、幻覺的患者及時向醫師匯報,采取相應措施。對于有自殺傾向的重癥患者,要檢查患者有無收藏危險物品,加強巡視,做超前的心理護理,并告知家屬,共同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應告知病情能治愈,但需要很長時間,說明積極主動鍛煉的重要性,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并向患者指出存在的各種有利因素,使患者在信念上由絕望變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變為堅強,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許多年輕患者的社會角色比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們受到疾病折磨時,會顧慮給家庭帶來經濟上的負擔、牽掛著老人贍養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著自身事業的進展和個人的成就,擔心今后自己成為家庭的累贅,常為此焦慮不安。所以,應把患者的心理活動跟其家屬交流,讓家屬以平和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對家庭所遇困難的無奈,避免在患者面前談論醫療費用的拮據,消除其焦慮情緒的誘因。。

腦血管病人由于肢體癱瘓失語、反應遲鈍,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現自卑、依賴、焦慮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要根據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施護,善于疏導,使病人處于最佳心理狀態,完成每階段的康復訓練計劃。尤其要注意進行各種功能訓練時心理反應,如訓練時摔倒、關節疼痛、卒中復發、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等,均是影響康復效果的因素,應引起護理人員注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工作中,及時發現病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針對早期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心理疏導法,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狀況,尊重、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告知病人所有癥狀通過頑強鍛煉,均可在1年~3年內逐步改善。請“老病人”給他們講解恢復的過程,解開病人心中郁結,使病人擺脫煩惱,保持積極心態,要以寬宏、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不能以情亂氣,不要過怒、過思,只有心平氣和才利于疾病康復,積極因人制宜實施心理護理。使病人積極主動進行恢復期的康復訓練,提高病人的恢復質量。

在康復訓練中對患者心理護理的同時也要對家屬進行護理培訓。腦卒中病人恢復期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易使病人及其家屬失去信心。要向他們講解康復訓練中心理護理的必要性,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更順利的完成康復訓練。

促進病人與病人的溝通,振奮患者精神 鼓勵患者與病友接觸交談,請病友與患者交流經驗,同時鼓勵其他好轉的病友現身說法,以振奮偏癱患者的精神。

討論 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護士應有高度的責任心、濃厚的同情心和足夠的耐心,爭取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心理護理計劃,發現各種阻礙訓練的心理問題,及時調整心理護理理計劃,并爭取機會,盡早介入,取得較好的康復訓練效果的。同時還要爭取家庭和社會對患者心理和身體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使其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參 考 文 獻

[1]謝財忠,陳光,楊芳,劉亞紅.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缺血患者的經顱超聲Doppler 和腦電圖的影響 [期刊論文]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6).

篇7

關鍵詞:激勵法;骨科;術后;康復訓練;應用

Excitation Method is Used in the Training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WANG Juan1,LI Feng-li2

(1.Rehabilitation Center,The Old Cadre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2.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Henan,Zhengzhou 450016,He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method in the role of orthopaedic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Methods 83 cases of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application group 41 cases,4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group in the process of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pplication incentive method for training,rehabilitation training (6 weeks) after three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 of motion,unarmed strength,degree of pap index,the patients cooperate actively and to assess the satisfaction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ways.Results From th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with contrast,application groups of motion,muscle strength and pap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his hands,an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Excitation metho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pplication

骨科術后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康復訓練對骨科術后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由于患者術后疼痛、固定、對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和康復訓練動作枯燥乏味等因素,患者在康復訓練中缺乏信心,主觀能動性差,從而影響康復過程及康復療效,我中心將激勵法應用到骨科術后患者的康復中,取得良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9月~2013年12月,入住康復中心83例骨科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①應用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齡9~78歲;關節置換術12例,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內固定3例,股骨中段骨折鋼板內固定術8例,脛骨平臺骨折交鎖釘固定11例,腰椎滑脫復位內固定8例。②對照組41例,男33例,女8例;年齡15~76歲;關節置換術10例,肱骨下段骨折鋼板內固定7例,股骨中段骨折鋼板內固定術6例,脛骨骨折鋼板內固定12例,腰椎盤突出開窗髓核切除術6例。

1.2 方法

1.2.1觀察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進行運動療法、作業療法、關節松動訓練及中醫推拿針灸等康復訓練。應用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激勵法進行康復訓練。

1.2.2激勵法

1.2.2.1關懷激勵向患者及家屬宣講骨折術后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康復理念,用親切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主動康復訓練與保持積極心理對疾病恢復的影響,充分調動內在的積極因素,對患者微小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與贊揚,增加其自信心。

1.2.2.2目標激勵確定康復目標,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康復愿望和動力的不同,設定科學完善的康復目標及計劃。在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的基礎上,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易實現的小目標。找準切入點,以親切堅定的語言強化每個動作的指令,讓患者集中精力積極主動的進行康復訓練。

1.2.2.3榜樣激勵邀請功能恢復又快又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從思想和行為上鼓勵其他患者,不要急于求成,康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讓患者以成功者為榜樣,堅持康復訓練以取得同樣的成功。

1.2.2.4信任激勵信任激勵就是激勵主體用自己的信任鼓勵、尊重、支持、關懷的情感,對他人進行激勵的方式[1],治療師的信任建立了新的互助式的醫患關系,不但激發患者的熱情,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又有利于康復訓練的順利進行。

1.2.3評估標準治療師康復訓練前分別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及激勵的方法,并進行評定。康復訓練3個療程(6w)后,再分別評定關節活動度(>20°-正常)、徒手肌力(>2級-正常)、日常生活能力的巴氏指數、患者主動配合度(能、否)和患者滿意率的人數。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對比結果用t檢驗,率比較用x2檢驗,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從兩組患者的功能、配合度對比來看,應用組患者關節活動度、徒手肌力和巴氏指數提高的人數明顯增加,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而從配合度和滿意率的人數對比來看,應用組同樣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激勵是指根據活動參與的心理需要,科學地運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手段來激發參與者動機,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使之朝著一定目標行進的心理過程[2]。大多數骨科患者術后臥床休息,由于疼痛、固定而活動減少,可引起肌力下降,關節纖維變性及強硬,甚至繼發殘疾[3]。康復訓練可改善術后部位的血液循環,減輕組織水腫,提高組織氧含量,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有利促進骨痂愈合,功能的恢復。但由于患者術后疼痛,康復訓練又是一個較漫長,持續過程,易產生厭倦心理,缺乏信心和主觀能動性,激勵可提高患者為目標而奮斗的欲望,調動患者適應能力的積極性和進取心,提高患者對自我價值的認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從表1可看出應用組患者的功能、配合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激勵法應用到骨科患者術后的康復訓練中,充分調動了患者主觀能動性,保證康復訓練時間和強度,增強康復訓練效果,更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郝燕,楊云霞,激勵原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護理中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9,3(47):124-125.

[2]劉艷華,梁芳,論激勵機制與人本關懷在教學管理中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8):2217.

篇8

據了解,目前乳山市農村共有腦癱、偏癱患者840多人,其中有很多患者可以通過鍛煉康復,但由于受居住偏遠、家庭貧困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農村殘疾人康復難的問題,使殘疾人因此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給殘疾人家庭和生活造成沉重的負擔。為了讓殘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乳山市針對農村殘疾人的特點,探索出一條以市殘聯為指導、各鎮衛生院為中心、鄉村醫生為主體的農村社區康復之路。

全面細致的社區康復工程

社區康復是一項牽扯面廣、精力投入大的利民工程,為了把好事辦好,乳山市成立市、鎮兩級社區康復領導小組,市領導小組由分管市領導擔任,鎮領導小組由鎮黨委書記擔任,從而為社區康復服務的開展提供了領導保障。

為了讓每一個腦癱、偏癱患者都能夠享受到康復服務,乳山市以鎮為單位,組織全市601村的鄉村醫生,對全市腦癱、偏癱患者進行了調查統計,對 460名需要康復的殘疾群眾建立了康復檔案,詳細記錄了每一個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制定出不同的康復訓練計劃。

在此基礎上,乳山市殘疾人聯合會牽頭成立了康復指導中心,主要負責康復員的培訓、康復訓練效果的評估以及全市農村康復技術和業務指導工作。在全市15處鎮(街道)衛生院設立了康復指導站,聘請了15名熟悉農村情況,與群眾接觸較多的防疫醫生擔任康復指導員,聘請369名農村醫生擔任康復員。經過培訓考核后,發給《康復員上崗證》、《初級康復結業證書》。

康復醫生的“一對一”家庭訓練

今年秋天,在乳山市馮家鎮南漢村偏癱農民姜可忠家里,鎮衛生院防疫科醫生兼康復員的孫敬國正在教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健側肢體協助患側肢體進行運動訓練,一遍遍地耐心指導。一個小時后,姜可忠逐漸掌握了運動技巧,小孫認真記錄著病人的康復情況,姜可忠的大兒子非常滿意地在記錄本上簽上名字,并高興地說:“我家里有5畝地,由于農活較多,平時都很忙,小孫便每個月到俺家兩趟,教俺如何給老人進行康復訓練, 真是太方便啦!”

考慮到腦癱、偏癱患者行動不方便,康復員根據訓練計劃每月兩次上門進行一對一康復訓練。每次訓練必須一個小時以上,同時做到病人家屬同訓,訓練結束后,康復員填寫康復記錄,陪訓的家屬在記錄上簽名確認。每月月底,由市殘疾、市衛生局等部門對康復員康訓記錄進行檢查,對殘疾農戶進行走訪,最終確定康復員的工資報酬,從而調動了康復員服務殘疾人的積極性。

因地制宜搞好康復指導

腦癱、偏癱患者不僅需要長期照料,給家人生活帶來不便,而且由于治療費用給家里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針對這些家庭存在生活貧困的實際情況,乳山市不僅實行無償康復指導,而且每年從社會福利基金中拿出20多萬元,設立了專項康復基金。由市殘聯統一管理,采取康復指導站申請的方式,嚴格資金的使用。近年來,乳山市先后投入40多萬元,免費為腦癱、偏癱患者配備了160把輪椅,240個伸指板,160個平衡活動訓練器等,滿足了殘疾人的康復需要。

篇9

關鍵詞:體育考生;傷病;康復訓練

傷病是體育考生和教練員最為頭痛的一件事,每年有不少考生因為傷病而影響訓練并直接影響考試的發揮。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必須重視考生傷病后的康復訓練,使考生患者早日恢復訓練,按時參加考試,并考出好成績。體育考生傷后康復訓練較一般人更具重要意義。

一、康復訓練目的

(一)保持運動員已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縮短重新投入訓練的間歇,即一旦傷愈就能立即投入正規的訓練。

(二)防止因傷停訓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神經衰弱、胃擴張、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等,有人稱之為“停訓綜合癥”。

(三)運動外傷常與技術動作密切相關。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局部不安排受傷動作的練習,能保證其得以修復,以免再傷。

(四)促進損傷的痊愈和功能的恢復。傷后訓練可改善傷部組織的代謝和營養,有利于組織的修復,減少組織粘連,關節僵硬及活動受限。康復訓練還可以維持神經肌肉的緊張度,防止肌肉,骨髂的疲勞性萎縮,最大限度地維持傷部的運動能力。

(五)可防止因傷后停訓而增加體重,以減少影響恢復訓練的時間。

二、康復訓練的原則

傷后康復訓練是一項細致,復雜、嚴肅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盡量保持全身和未傷部位的訓練,如一側肢體受傷時練習對側肢體,上肢受傷練下肢,立體練習有限制可進行坐位或臥位練習等。這樣可以避免傷后機能狀態和健康情況下降,保持一定的訓練水平。對未傷部位訓練,應注意負擔量要適當,不要單純以加大未傷部位的訓練量來代替已傷部位的負荷。

(二)已傷部位要合理安排鍛煉內容和負擔量,安排時要注意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和分期進行。

急性損傷早期、傷區可暫不活動,以免再度出血,增加腫脹和疼痛。一旦癥狀有所減輕,就應及早開始活動,進行功能鍛煉,待基本痊愈后,才能進行正常的訓練,一般來說,急性軟組織損傷在傷后24或48小時以后即可開始進行活動。輕傷不腫者,可提早些;損傷較重,腫脹和出血明顯者,則可稍晚些。

對慢性損傷和勞損進行合理和傷后訓練是最適宜的。在安排訓練時,首先要弄清損傷的性質與程度,受傷原理,局部組織的解剖結構特點和弱點。然后考慮局部負擔量,康復訓練的形式和內容,要循序漸進,從對傷情影響較輕的動作開始,逐步過渡到專項訓練。進入專項訓練后,也要循序漸進,并應插入具有一定強度功能練習,運動量的大小,以練習后癥狀無明顯疼痛,經一晚休息后原有癥狀不見加重為宜,一般5~6天后,若無不良反應,才可開始加量。

(三)功能鍛煉。主要是加強傷部有關肌肉的力量練習和關節功能練習,其目的在于發展傷部周圍肌肉的負擔能力,提高組織結構的適應性,恢復關節、肌肉的正常功能。

在力量練習的內容安排上,不但要鍛煉原動肌,也要鍛煉對抗肌;不但要鍛煉大肌肉群,也不能忽視有關小肌肉群的鍛煉。在練習方式上,可靜力性練習與動力性練習相結合,力量性練習與柔韌性練習相結合。一般以靜力性練習開始,然后逐步結合動力性練習。先進行不負重的練習,再逐漸增加負重練習。

(四)加強傷后訓練的醫務監督,每次訓練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傷部應使用保護支持帶。經常注意傷部反應,及時調整運動量和訓練內容。訓練前后應開展自我按摩和相互按摩。

三、康復訓練效果的判斷及評定

康復訓練需經常根據運動的恢復情況調整訓練量及訓練內容,并經常需要回答和解決受傷隊員能否參加訓練和比賽的能力問題。因此要正確地判斷,評定康復訓練的效果是很重要的,一般都可采用與健側肢體進行比較的方法,比較的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一)有關肌群的力量(爆發力和耐力)恢復情況;

(二)對抗肌群的肌力平衡情況;

(三)關節的活動范圍,柔韌性;

(四)肢體的本體感覺恢復情況;

(五)對專項技術要求所能承擔的能力。

篇10

[關鍵詞] 腦血管病患者;康復訓練;心理指導;音樂治療

[中圖分類號] R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a)-128-02

Rehabili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UI Qing1, WANG Yue2

1.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60, China; 2.Conservatory of Music,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Cerebral hemorrhag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old people. Its mortality is high, and disabilities are left with most of the survivors after successful rescuing. Moreove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have various mental disorders. Post-discharge guidanc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ormative nursing for the discharged patients. The discharged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should follow the post-discharge guidance, using the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method, continuing treatment, keeping scientif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accepting th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t the same time, music therapy should be taken as one component of the post-discharge guidance too, which should be screened scientifically and seriously. Meanwhile,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patients should also be individually guide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music therapy effect on clinical nursing. The music therapy is determin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circumstance to circumstance, the selection of the style and music melody of the music therapy is very important to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patients.

[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sychological guidance; Music therapy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加,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腦血管病因其發病、致殘、致死、復發率高,而使人望而生畏,發病后患者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對腦血管病患者進行出院指導,是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院通過對腦血管病患者進行出院指導,使患者的康復訓練和護理沒有因出院而中斷,保持了連續性,降低了患者的殘疾程度,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十分有利。音樂治療在我國已初步開展,治療的領域也不斷擴大,其中,對腦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音樂治療,通過音樂的特質對人的影響,可協助患者在疾病治療或康復過程中達到生理、心理、情緒的整合[1],且針對腦血管病患者恢復的程度,所采取的音樂治療方法和選擇的音樂旋律是有區別的。筆者與臨床長期從事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的護士長合作,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對100例腦血管病患者進行了出院指導,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3~2010年我院經CT檢查確診為腦血管疾病的患者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齡60歲;腦血栓41例,腦出血59例。出院時均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

2 出院康復指導方法

2.1 通過光盤和卡片進行宣傳

①將腦血管病防治及護理知識編寫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供患者閱讀;②編制簡單的情境劇,制成光盤,定期給患者播放,使患者在住院期間,了解腦血管病的防治、護理知識;③將肢體功能訓練方法,配上音樂和口令制成訓練體操,給患者適時播放,并在專職護士的指導下,讓患者隨口令一起做操;④將食物的各種成分制成卡片,在出院指導時發給患者,以便為其回家后的飲食配餐作參考。

2.2 制定出院康復指導計劃和家屬的協助護理

護士在患者出院前2 d應充分做好出院指導準備工作,如認真閱讀病歷、檢查報告單,征求主治醫生對出院指導的意見和復診須知,從而結合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病情恢復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書面出院指導計劃,并通知患者家屬來院。護士要讓患者家屬明白患者返家后的心理指導、康復訓練及日常護理將由家屬共同承擔、協助,并詳細介紹患者出院后繼續采取的訓練方法及進行協助的內容,并手把手的示教,仔細講解康復訓練的書面計劃內容。心理護理是患者能否積極配合康復訓練的有效動力,音樂治療是患者康復訓練的調味劑,康復訓練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只有家屬重視,積極協作,持之以恒,掌握工作要領,才能使患者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

3 出院康復指導內容

3.1 心理衛生指導

多數腦血管病的發病都與情緒有關,患者出院時仍遺留部分肢體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心情抑郁,對預后缺乏信心。針對患者該心理狀態,應通過鼓勵患者,以幫助其樹立康復的信心和恒心;讓其了解康復訓練計劃內容,從而懂得堅持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心理,積極配合家庭康復訓練,調動自身的潛力,以頑強的毅力循序漸進地堅持康復訓練;引導患者將喜、怒、哀、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變化保持在正常范圍內;鼓勵患者參加適宜的活動,如看電視、電影、聽輕音樂、閱讀文藝作品等;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熱愛生活,經常與家人溝通和交流,樂于與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自我調節控制能力。對于心理障礙比較嚴重的個別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如焦慮癥、憂郁癥、神經衰弱、強迫癥、恐懼癥等[2],必要時使用一些能改善精神癥狀的藥物,如果有必要可以把這種患者轉到心理科接受專業治療。

3.2 癱瘓肢體的被動運動指導

根據腦血管病患者出院時遺留的功能障礙,分別進行訓練。①保持。以正確的姿勢或保護措施防止患者關節脫位變形。②肌力功能恢復訓練。以按摩或被動、主動的訓練,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反饋性刺激神經中樞,同時增強肌力。③平衡訓練。進行坐位、立位及步行上、下臺階的平衡訓練,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④關節活動度訓練。對關節強直患者,以被動和主動地運動方式改善患者關節的活動角度。⑤預防呼吸道和各系統的感染,預防壓瘡、肢體水腫、廢用性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畸形等并發癥[3-5]。

3.3 日常生活動作指導

日常生活動作包括穿脫衣、鞋、帽、進食、餐具使用、行走(轉換、移動、步行、利用輪椅上、下樓梯等)、個人衛生清潔(洗漱、入廁等)等基本技能,還包括家務勞動及外出散步。出院康復指導計劃要根據患者日常生活動作的恢復程度,循序漸進,使患者從全部依靠他人到需要部分協助,進而逐步達到生活基本自理的程度。

3.4 失語患者的語言訓練指導

對失語患者進行口語訓練。訓練患者用喉部發“啊”音,或用咳嗽或嘴吹火柴誘導發音,還可讓患者聽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說出后半句。對能發音的患者,在家屬幫助下,使其對著鏡子先隨著旁人發音,說單詞由易到難,由短到長,以達到恢復語言障礙的目的[6-8]。

3.5 營養飲食指導

腦血管病患者的飲食應以吃素、清淡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畜、禽內臟和肥肉。①少攝入動物性脂肪和高糖食品,食物不宜過咸;需攝入足夠的奶類,適量的家禽、魚、瘦肉,少量的蛋、粗糧和大量的水果、蔬菜,應常吃一些硬殼果類和菌藻類食品。②每天進餐應定時、有規律,避免過飽,食物要柔軟、易消化,色、香、味好,能引起食欲。③患者應戒煙、酒。④多吃含豐富纖維素的蔬菜,以保證大便通暢。

3.6 音樂治療指導

音樂治療也稱音樂療法,《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9]認為:“音樂治療是用音樂和音樂活動以幫助達到心理和軀體健康的恢復、維持和改善等目的的一種古老的療法。音樂治療者系統地應用各種音樂來達到預期的行為改變。”護士應結合住院期間的訓練和患者治療后出院時的實際情況,制定音樂治療的方式、方法,指導患者家屬積極配合,做好觀察和記錄,及時反饋患者各種訓練后的信息,以便對音樂治療的方式、方法進行評價。同時,讓家屬做好持之以恒的心理準備,切忌簡單粗暴、無耐心。作為醫護人員在制定音樂治療方式、方法中也應注意一些問題。第一,選擇合適的音樂作為儲存;第二,全面收集患者的各方面資料,越詳細越好;第三,確定音樂治療的類型及實施的工具并指導家屬使用;第四,確定治療的時間和次數,做好治療記錄,評價音樂治療的效果,及時調整音樂治療的方案,確保獲得理想的療效[10]。

4 小結

筆者對100例行出院指導的患者進行定期復診和隨診,發現患者及其家屬基本能根據出院指導的內容進行家庭康復訓練,并能隨時向醫院咨詢康復訓練中遇到的問題。100例腦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均恢復良好,有一定的自主活動能力,患者滿意度為100%。另外,根據應用和觀察發現,將音樂治療引入康復訓練中,可誘導患者主動做動作,并逐漸增加每個動作的保持時間和控制能力,還能激發患者主動訓練的興趣,對因病導致肢體癱瘓而抑郁的患者情緒也有明顯改善作用。而未行出院指導的腦血管病患者,由于缺乏科學的家庭康復計劃和正確指導,患者的康復效果明顯較差。因此,筆者認為出院指導對于腦血管病患者的功能康復十分有利,降低了殘疾程度,同時也是康復護理的繼續和家庭護理的基礎,特別是對不同心理狀態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指導非常重要,能調整患者情緒,增加患者信心,并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加速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季貴英,陳偉建.音樂療法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1(32):38-39.

[2] 周英,姬棟巖.護理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3] 丁秀蘭.腦出血患者的護理干預[J].黑龍江醫藥,2008,21(6):126.

[4] 王玉英.社區醫院腦血管病人康復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5):1325.

[5] 代靜.腦卒中偏癱患者患肢的康復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3):113.

[6] 馬翠真,羅霞.偏癱患者家庭康復訓練的效果評估[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8):48-49.

[7] 蒙金蘭,覃彩團.腦血管病后遺癥病人出院前家庭康復護理指導[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17):2352-2353.

[8] 陳菊香.社區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致肢體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12):87-89.

[9] 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