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壓因素范文

時間:2024-03-29 15:5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妊娠高血壓因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妊娠高血壓因素

篇1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4.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182-01

妊娠高血壓是產婦比較常見的綜合征,多數病例在妊娠20周以后出現過高血壓、蛋白尿、浮腫癥狀,分娩后即隨之消失,發病率我國9.4%,國外7%~12%,妊娠高血壓可引起產婦重要器官的嚴重并發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第二位死因,在危害產婦健康的同時,還可能導致胎兒死亡。本文通過對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分析,探討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的因素,為有效地防治妊娠高血壓疾病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5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2860例,其中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101例,診斷標準符合參考《婦產科學》。其中妊娠期高血壓7例,子癇前期83例(產前子癇6例,產后子癇2例);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7例;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4例。

1.2 方法:將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作為觀察組,按1:2比例配比方式隨機選擇202例正常產婦作為對照組,比較2組產婦在年齡大小、分娩史、經濟情況、孕前體重指數、家族史、產前檢查情況、孕期情緒狀況等、季節方面的差異。

1.3 統計分析方法:對所收集的因素按量化數字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成組設計的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 2檢驗。

2 結果

兩組比較,觀察組平均年齡大、初產婦比例高、體重指數高、家族史多、定期產前檢查少、存在負性情緒多、秋冬季為主(P

表1 2組產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相關因素比較

3 討論

妊高征患者臨床發病率高,病情發展快,對孕產婦危害大,在城市妊高征是孕產婦死亡的第3位原因,在農村為第2位,嚴重影響母嬰的健康,因此應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了相關的疾病知識,正確認識疾病,并且我們還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使病人能夠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在妊高征患者中要加強保健知識,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效降低其發病率。

疾病的發生不是由于單一因素而導致的,而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涉及環境因素、行為生活方式、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等諸多方面。本資料充分說明妊高征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年齡是影響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存在脂肪代謝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增加。初產婦較經產婦更易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考慮此與妊高征免疫耐受的打破有關,由于攜帶有男方的組織相容性抗原,女方接觸其丈夫機會越多,就可能對丈夫同種抗原識別能力和反應減弱,也就越容易引發免疫耐受,越不容易發生妊高征。貧窮能增加妊高征的危險,此現象在農村的孕婦中更為多見,孕婦文化程度低,自身保健意識淡薄,不重視系統產前檢查,增加了患病風險;另外由于經濟原因,部分孕婦整個孕期只在個體診所做1~2次B超檢查胎兒,忽略了對孕婦的全方位監測,不能及時發現并處理營養不良、缺鈣等妊娠合并癥,增加了患病風險。體重指數高者其血脂水平常升高,增加了血液稠度,提高了外周阻力,易發生小動脈的粥樣硬化,促使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有遺傳傾向,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較高的遺傳傾向,有該病家族史的孕婦發病率幾乎是普通孕婦發病率的3倍,研究發現血管緊張素Ⅰ轉換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態性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遺傳性分子生物學基礎之一。缺乏產前定期檢查的孕婦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危險性高,產前檢查可以及時地發現異常,從而可以通過醫療措施進行預防、治療,降低或防止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妊娠負性情緒是誘導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負性情緒作為應激源,由感覺系統傳至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作用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從而激活了交感神經系統,使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類遞質增加,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導致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秋冬季節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高發季節,氣溫下降時,出汗少,血容量增加,血壓往往會升高;寒冷時交感神經系統釋放的去甲腎上腺素增多,使全身小動脈收縮,外周阻力增大形成高血壓。

妊娠期高血壓是妊娠期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的并發癥之一,其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終止妊娠,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母嬰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經過本研究多分析,發現與妊娠高血壓有統計學意義關系的因素主要有妊娠年齡、產次、妊高征家族史、家庭收入、孕婦情緒、多胎妊娠和血清鈣離子濃度、胎兒性別有關,P

參考文獻

[1] 韓紅霞.影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19)

篇2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疾病;因素;分析

妊娠高血壓綜合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增加,盡管對其發病機制作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為止明確病因仍不能肯定,因而不能完全預防其發病,但妊娠高血壓綜合疾病臨床病癥是由輕到重,呈階段性發展,根據可能的發病因素及早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是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癥發生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顧性分析咸寧市崇陽縣婦幼保健院妊娠高血壓綜合疾病的患者臨床資料,探討引起妊娠高血壓綜合疾病的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高血壓疾病產婦共80例,年齡19歲-41歲,平均年齡(26.6±2.4)歲,孕周37周-42周。

1.2方法

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產婦80例作為觀察組,按照1∶1比例選擇同科室、同住院期間正常孕產婦8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2組孕產婦在年齡、孕前體重指數(BMI)、產次、文化程度、高血壓家族史、季節等方面的差異,并進行統計學處理。

1.3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結果

妊娠高血壓疾病相關因素為年齡大、BMI高、初產婦、文化程度低、家族史、冬季,見表1.

表1 2組產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相關因素比較

3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表現為妊娠20周后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為特征并伴全身多臟器的損害,發病率為9.4%,是嚴重威脅母嬰安全、導致孕婦及圍生兒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胎盤或滋養葉細胞因素、各種細胞因子、鈣離子、血管內皮損傷等多種機制有關。目前認為其發病起源于胎盤的病理生理改變,進一步導致全身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功能異常,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表明,年齡大、文化程度低、BMI高、經濟收入低、初產婦、家族史、情緒緊張或憂郁、冬季等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危險因素。

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可發生于生育各年齡階段,但是年齡偏大發生率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存在脂肪代謝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增加。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高齡產婦越來越多,已逐漸成為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常見原因。因此應對孕產婦進行孕育知識宣傳,讓生育適齡婦女知道高齡產婦孕育的不利因素,以選擇最佳年齡期孕育胎兒,減少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肥胖易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已被廣泛接受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肥胖者血脂常高于正常人,增加了血液黏稠度,提高了外周阻力,容易發生小動脈的粥樣硬化,促使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因此,應鼓勵孕婦參加適當體育鍛煉,控制飲食,將體重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

文化程度較低的孕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受教育程度較高者,這可能是因為這部分孕產婦文化程度低,自身保健意識淡薄,對產前檢視不足,增加了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危險性。而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能夠掌握更多的預防保健知識,經濟地位上又相對獨立,能主動利用現有的醫療保健服務,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減少該病的發生和阻止其發展。因此,應幫助提高文化程度較低群體的自我保健意識,提供基礎的產前檢查服務,以便及時發現和積極處理。

初產婦較經產婦更易發生妊娠期高血壓,可能由于初產婦對妊娠缺乏認識,易產生不安情緒,精神高度緊張,同時初產婦腹壁肌纖維富有彈性與增大的子宮合并壓迫腹主動脈,更易誘發妊娠期高血壓。應加強孕期心理保健,結合孕婦主要心理狀態,減少其心理負擔,保持樂觀情緒,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導,指導孕婦正確地進行心理調適。

妊娠高血壓疾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與遺傳因素及共同的生活環境有關,主要表現為母系遺傳,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一級親屬的發病率比無家族史的孕婦高5倍,二級親屬的發病率仍高出2倍,表明孕婦對妊娠高血壓疾病有遺傳易感性。對這些孕產婦應加強孕期及圍生期監測,有針對性地實施圍生期保健措施,以防止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病與氣溫變化有關,氣溫越低發病率越高,冬季冷空氣的刺激及溫差的改變均能使人體血管收縮及血流狀態改變,血液濃縮,血容量下降,誘發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3

【摘要】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婦女妊娠時常見的并發癥, 也是孕產期特有疾病, 嚴重地威脅著母嬰健康與安全, 是圍產兒、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對我院2008 年1月~ 2011年12月收住院的300 例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其中最小年齡為21 歲, 最大年齡40 歲, 平均年齡25歲。并以子癇前期重度為主。剖宮產 100 例,陰道分娩 200 例, ,剖宮產率為33%。經陰道分娩新生兒輕度窒息6例, 重度窒息3 例, 3%與 1.5%; 剖宮產新生兒輕度窒息與重度窒息各1 例, 發生率各為 1%。各種合并癥子癇前期重度發生率最高, 妊娠期高血壓最低。本文300例妊娠高血壓疾病中發生胎盤早剝 5 例, 心力衰竭1 例, 急性腎功能衰竭 1 例, 產后出血3 例, 均經搶救治療痊愈, 無 1 例孕產婦死亡。本文資料分析表明, 認真監測妊娠高血壓疾病體征與癥狀,加強孕期保健, , 及早發現, 及時處理, 降低并控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與發展,提高各級醫院產科質量, 適時終止妊娠, 是降低妊娠高血壓疾病死亡率的關鍵。

【關鍵詞】 妊娠高血壓疾病  圍產保健  死亡率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婦女孕期特有的疾病,也是妊娠時常見的并發癥, 是孕產婦, 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地威脅著母嬰安全與健康, 本文總結我院2008 年1月~ 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300 例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資料, 探討干預措施, 進一步降低妊娠高血壓疾病死亡率。

資料與分析

發病情況 我院自2008 年1月~ 2011年12月住院分娩孕產婦總人數為3000人, 妊娠高血壓疾病300 例, 發病率為 10% , 高于全國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9.4% )[1] 。按第六版婦產科學的妊娠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分類[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150 例(50% ) , 子癇前期輕度100 例(33% ) , 子癇前期重度50 例(17% ) , 其中子癇14 例。

一般情況 最小年齡 21 歲, 最大年齡40 歲, 平均年齡 25 歲。第一胎 284 例, 二胎以上者 16 例,合并原發性高血壓3例, 重度貧血12 例。病員來源與發病情況 300 例妊娠高血壓疾病中城市居民 242 例(81% ) , 農村居民 58例(29% ) , 城市與農村各類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情況

收住院分娩的 300 例妊娠高血壓疾病中, 城市242 例, 農村 58 例, 后者以子癇前期重度為主。統計學檢驗城市與農村各類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情況的差別有極顯著意義(P < 0101)。

城市 242 例妊娠高血壓疾病中未建圍產保健卡進行孕期系統管理者 42例, 占14%; 農村 58 例, 未建卡者 12 例, 占21% , 并以重度妊娠高血壓疾病為主。經統計學處理, 無論城市和農村,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與產前檢查和未進行產前檢查的差別有極顯著性意義(P < 0101)。妊娠周數 在 200 例產前檢查記錄中, 妊娠高血壓疾病最早發生于孕 23 周, 以孕 30 周~ 38周為主。新生兒情況 對300 例妊娠高血壓疾病的新生兒情況進行分析, 陰道分娩200 例, 新生兒輕度窒息 7 例, 占 3.5%; 重度窒息 4 例, 占2%。剖宮產132 例, 新生兒輕度窒息與重度窒息各 1 例, 各占 0.75%。兩種分娩方式對新生兒影響無明顯差異(P >0.105)。圍產兒死亡10 例,8 例經陰道分娩,2 例因前置胎盤行剖宮產術。圍產兒死亡中死胎9 例, 死產1 例, 重度窒息死亡10 例。

合并癥  子癇前期重度并發癥發生率最高, 輕度最低。本文300 例妊娠高血壓疾病中, 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2例 ,胎盤早剝 4 例, 產后出血3 例, 心力衰竭1例,均經搶救治療痊愈。

治療情況  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囑其注意休息, 定期檢查, 采取左側臥位, 部分患者給予安定片口服, 如門診治療效果不佳, 收住院治療。子癇前期輕度、重度患者一律收住院治療。子癇前期輕度口服心痛定等, 25%硫酸鎂 40m l妊娠高血壓疾病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 靜脈點滴; 同時肌注安定, 療效顯著。子癇前期重度在降壓、解痙、鎮靜、合理擴容的基礎上, 給予利尿劑, 防止在短時間內抽搐,降低顱內壓。選擇合理分娩方式適時終止妊娠, 療效良好, 無孕產婦死亡。

討 論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預防 為預防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 應對社會成員尤其育齡婦女進行健康教育, 使其了解妊娠高血壓疾病對母兒的危害和本質, 促進孕產婦自覺從妊娠早期就進行產前檢查。提高對圍產保健的認識,尤其要加強農村孕產婦的教育, 做好自我監護。各級圍產醫務工作者則應以積極負責的態度, 對孕產婦進行尿蛋白,體重、及血壓的定期檢查, 對有好發因素者加強隨診和指導。

妊娠高血壓疾病并發癥的處理 應有高度警惕性,密切監測病情變化, 病情發生突然變化或治療效果不顯著, 立即尋找病變情況及受損臟器,給予相應治療, 降低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適時終止妊娠 終止妊娠是唯一根本治愈妊娠高血壓疾病的方法, 但應全面考慮。應將孕婦的安全放在首位的情況下選擇終止妊娠的時間和方法, 在適當情況下, 也可延長妊娠期, 使胎兒出生后可以存活時結束妊娠,不可因等待胎兒成熟忽略孕婦的安全。終止妊娠的手段因情況不同而選擇不同方法。本文對妊娠32 周以上, 宮頸成熟, 胎兒無胎位異常或窒息, 行靜脈滴注催產素引產;宮頸不成熟, 病情危急, 妊娠< 32 周, 子癇前期重度妊娠32~ 35周,也多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綜上所述, 對妊娠高血壓疾病及早發現, 及時藥物治療, 治療并發癥,正確選擇分娩方式,適時終止妊娠,是降低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胎兒

[中圖分類號] R714.2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7(a)-015-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and fetal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SHENG Xialing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Hui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Huiyang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s of se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 (IGFBI-3) in women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IH) and severity of PIH as well as the neonatal birth weight. Methods: Radioimmuno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levels of serum IGF-1 and IGFBP-3 in 40 casess with PIH and 40 cases of normal pregnancy women.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IGF-1 in severe PI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GFBP-3 among groups, bu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GF-1 and IGFBP-3. The neonatal birth weight reduced with the PIH severity aggravated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groups (F=5.453, P=0.002).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patients with PIH are obviously related to IGF-1, and IGF-1 shows an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fetal development and neonatal birth weight.

[Key words]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 Neonate

胎兒的生長發育與母體營養物質的供應、胎盤功能、激素、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等因素有關,其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被認為與胎兒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循環中的IGF-1絕大多數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IGFBP-3)結合。目前的研究表明,IGFBP-3不僅僅作為IGF的載體[1-2],而且還是IGF的活性調控因子,起抑制或增強IGF的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足月妊娠婦女血清IGF-1、IGFBP-3的水平變化及其與胎兒生長發育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1年1月~2004年4月我院產科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40例進行研究。入選條件:①足月單胎妊娠、月經周期正常、孕早期經B超核對孕周;②排除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③B超提示胎兒無先天畸形。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組患者平均年齡(25.9±4.3)歲,平均孕周(37.6±3.7)周。依文獻[2]將40例分為3組:輕度15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選擇同期入院待產的正常血壓晚期妊娠孕婦40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平均年齡(26.0±2.5)歲,平均孕周(39.7±1.3)周,兩組年齡、孕周無顯著性差異。

1.2 測定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入院后抽肘靜脈血4 ml,采樣隨即注入含30 μl 10%乙胺四乙酸和40 μl抑肽酶的試管中,充分搖勻。標本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40℃保存待測。IGF-1和IGFBP-3采用免疫放射法,試劑盒為美國DSL公司產品,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測量儀器為上海核福光電儀器有限公司的SN682B-γ免疫記數儀。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0.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各組數據經方差分析后進行兩兩比較,雙變量數據采用Pearson法,P

2 結果

2.1 各組IGF-1、IGFBP-3水平變化與組間比較分析

分析各組孕婦血清IGF-1、IGFBP-3水平發現,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IGF-1水平降低,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IGFBP-3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2.2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組和正常對照組新生兒出生體重的臨床特征

40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和正常對照組新生兒出生體重的分布及比較見表2。

表2 各組新生兒出生體重的分布及比較(x±s,g)

與對照組比較,bP

2.3 相關性研究

對新生兒出生體重與孕婦血漿中各細胞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新生兒出生體重與IGF-1呈正相關(r=0.413,P

3 討論

3.1 IGF-1對胎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參與體內幾乎每個器官的生長和功能。IGF-1是結構上類似胰島素多肽的一種內皮細胞生長因子[4]。本研究發現,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組血清IGF-1濃度明顯降低,與正常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3.2 IGFBP-3與IGF-1的關系

已發現IGFBPs的前6種類型即IGFBP-1~6中70%為IGFBP-3,IGFBPs的主要功能是:作為運載IGFs的載體蛋白,IGFBP-3為妊娠晚期IGFs的主要結合蛋白,故隨著孕周增加而明顯升高[9-10]。本研究發現,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組IGFBP-3水平略低于正常對照組,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患者中,IGFBP-3沒有明顯減少,并且不能有效地預測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在胎兒發育過程中,IGFBP-3與IGF-1水平直接相關,本組在相關比較中發現,IGF-1與IGFBP-3顯著相關(r=0.476,P

[參考文獻]

[1]張建華(綜述),張延麗(審校).肝細胞生長因子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在妊高征胎盤中的表達及意義[J].醫學綜述,2007,13(4):252-254.

[2]侯磊,張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胎盤肝細胞生長因子表達與臍動脈血流測定[J].鄭州大學學報,2004,39(2):263-265.

[3]牛海英,牛秀敏.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與妊娠關系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2004,31(4):238-239.

[4]王晶,尚麗新.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及其結合蛋白與妊高征[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4,15(4):232-234.

[5]余慕雪,陳東平,李曉瑜,等.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與早產兒早期營養及生長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1):35-37.

[6]林廣,潘革,吳曙粵.不同宮內發育狀況新生兒血清GH、IGF-1、IGFBP-3水平與出生體重、胎齡相關性的研究[J].廣西醫學,2008,30(10):1471-1474.

[7]張娟.IGF-1及其基因多態性與嬰兒生長發育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0):111-113.

[8]蹼澤瓊,陳兆文,李偉華,等.宮內發育遲緩兒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關系的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07,14(3):415-416.

[9]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血清IGF-1,IGFBP-1水平及益氣化瘀法干預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6):652-653.

[10]Clapp JF, Schmidt S, Paranjape A, et al. Metern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levels (IGF-I) reflect placental mass and neonatal fat mass [J].Am J Obstet Gynecol,2004,190(3):730-736.

[11]侯磊,張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胎盤肝細胞生長因子的表達與胎盤血管發生[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7(2):67-70.

篇5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發生; 文化層次

Epidemic analyze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FENG Qiu-xia.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Zhe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MethodsAccording to case-control method, 300 case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were selected as case group, and 298 cases of non-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usual facts such as age, cultural level, place, frequency of pregnancy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P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Genesis; Cultural level

作者單位:450007鄭州市中醫院婦產科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見的一類疾病, 約9.4% 孕婦發生不同程度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是世界上引起孕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嚴重威脅著母嬰的安全, 但其病因至今尚未圓滿闡明, 因此, 了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 對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 從而有利于降低孕產婦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其發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以期有效地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07~2009 年某醫院住院分娩病例5592 例, 其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300 例, 平均年齡(29.1±8.2) 歲, 其中輕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58 例, 中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80 例, 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62 例。去除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例后將余下病例進行編號, 隨機抽取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例298 例, 平均年齡(28.6±9.5) 歲, 進行兩組比較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2]。

1.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以全國統編教材《婦產科學》[1]為標準。

1.3統計學方法調查的資料經質量檢查后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 12.0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χ2 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學上的顯著性水平規定為a=0.05。

2結果

2.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年齡的關系兩組病例的年齡構成見表1, 做 χ2 檢驗顯示兩組病例年齡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發生地的關系兩組病例發生地組成見表2, 做χ2 檢驗示兩組病例發生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發生地為農村所占比例高于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

2.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文化層次的關系兩組文化層次組成見表3, 做χ2 檢驗示兩組病例文化層次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文化程度低者所占比例較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高。

2.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妊娠次數的關系兩組妊娠次數組成見表4, 做χ2 檢驗示兩組病例妊娠次數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病例的年齡構成

組別年齡(歲)≤2021~2626~3131~36≥36合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6(2.0)118(40.1)116(39.5)42(14.3)12(4.1)294(100)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6(2.0)118(39.6)122(40.9)44(14.8)8(2.7)298(100)注:χ2=0.46,P>0.05

表2兩組病例發生地比較

組別農村城市合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222(75.5)72(24.5)294(100)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152(51.0)146(49.0)298(100)注:χ2=19.10,P

表3兩組病例與文化層次關系比較

組別小學初中高中大專以上合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34(11.6)206(70.1)38(12.9)16(5.4)294(100)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14(4.7)180(60.4)58(19.5)46(15.4)298(100)注:χ2=14.37,P

表4兩組病例與妊娠次數關系

組別初產婦經產婦合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192(65.3)102(34.7)294(100)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170(57.0)128(43.0)298(100)注:χ2=2.12,P>0.05

3討論

影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的因素很多, 如:文化知識水平,保健意識,及經濟收入、營養、享受醫療水平等,影響因素的不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也有很大差異。本次調查顯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為5.25%,處于國內較低水平。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與文化程度、發生地關系密切,可能與年齡、妊娠次數關系不明顯。文化程度越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可能越高,因為文化程度低者,衛生保健意識比較淡薄,尤其是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者對孕產保健知識缺乏,不重視衛生期保健,不能及時防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且常延誤治療,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增高、加重[3]。病例發生地的影響也大概如此,農村患者相對城市患者衛生保健意識比較淡薄,另外所享受的醫療保健水平也偏低,從而影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

有報道稱不同年齡段的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不同,隨年齡增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增加[4],尤其是35 歲以上的高齡孕產婦,但此次調查未發現年齡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病的影響,這可能與所選人群有關,如本地區人口構成或其他調查因素。

總之,本調查表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和孕婦的所在地以及文化程度有關。因此,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今后醫療工作的重點仍應堅持不懈地放在農村,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尤其是農村婦女的文化程度,更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她們按時產前檢查,及早發現異常情況予及時處理,同時提高農村基層孕產保健醫生的診療水平,抓好衛生保健工作的質量, 進一步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

參考文獻

[1]樂杰. 婦產科學.第1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

[2]李立明.流行病學.第5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

篇6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4.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9-0084-01

妊娠期高血壓(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嚴重的妊娠并發癥之一。多數病例在妊娠期出現高血壓、蛋白尿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抽搐、昏迷及心腎功能衰竭,是導致孕產婦和胎兒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院對2006年3月~2008年4月收治的102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救治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作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3月~2008年4月我院共收治102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第6版的診斷標準[2],其中妊娠期高血壓23例,占22.55%;子癇前期輕度36例,占35.29%;子癇前期重度43例,占42.16%。發病年齡21~46歲,平均33.8±3.1歲;初產婦71例,經產婦31例;單胎74例,雙胎28例。臨床特征:所有患者入院4h至數天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視物模糊、胸悶等。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施行全面化驗檢查,包括血常規、紅細胞壓積、尿蛋白、尿比重及尿糖檢測,肝、腎功能,心電圖,凝血功能及眼底檢查等。對子癇前期患者行鎮靜、解痙、降壓、利尿、擴容、強心治療[3]。首先以25%硫酸鎂20mL加10%葡萄糖液靜推,5~10min推完,后以硫酸鎂1~2g/h靜滴,每日總量20~25g,視水腫及生化指標適當補充清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利尿、強心、預防感染糾正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對子癇患者用冬眠Ⅰ號1/2量肌注,全量加5%葡萄糖液500mL靜滴,控制抽搐,20%甘露醇降低顱壓。

1.3 終止妊娠

終止妊娠是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最徹底方法。終止妊娠的時機:孕齡35周的子癇前期重度患者,經積極治療,病情穩定后盡快終止妊娠,孕齡在28~35周之間的,盡量期待治療。終止妊娠的方式:宮頸成熟者采用引產方式,宮頸未成熟者采用剖宮產結束分娩,剖宮產為搶救子癇前期和子癇的重要分娩方式。

2 結果

本篇所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均被救治成功,無1例死亡,入院后無子癇發生。另外,通過及時合理治療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102例患者中視網膜剝離8例,通過積極治療均獲痊愈,1例腦梗死通過治療痊愈。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為9.4%,國外為7%~12%,臨床上以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為主要特征,隨著病情的發展,嚴重時可出現抽搐、昏迷,多器官功能受損、衰竭,甚至母嬰死亡,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妊娠20周以后發病,妊娠結束后恢復正常。以往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因的描述主要有: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內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達異常;子宮胎盤滋養細胞浸潤過淺;子宮螺旋動脈重鑄障礙導致子宮胎盤缺血;一些細胞因子的表現異常;基因突變或基因多態性,炎癥反應等。近幾年的研究發現[4]:①母體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具有易患性,已進行的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可遺傳的,具有家族性傾向。胚胎是一種半同種異體移植物,妊娠成功有賴于胎兒-母體間的免疫平衡。如果平衡一旦失調,可導致機體發生排斥反應;②胎兒-胎盤因素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也有一定的影響。胎兒是帶有一半父方遺傳基因的半同種移植物,近年來父方因素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可能是母體與胎兒-胎盤相互作用的結果。由于影響正常妊娠的因素非常復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理發生也就無法用簡單單一的機制來解釋。一個潛在的致病因素促使發病可能通過母體自身起作用,也可能是通過胎兒-胎盤起作用的一個結果。積極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疾病,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本篇所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均被救治成功,無1例死亡,入院后無子癇發生。因此,各級婦幼保健組織應積極推行孕期健康教育,切實開展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定期檢查,及時發現異常,給予治療糾正,從而減少本病的發生和阻止其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翠紅.妊娠期高血壓270 例的觀察與護理[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8,20(2):61-63.

[2]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8.

篇7

1 臨床影響因素預測

妊高征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明了,但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妊高征發病可能與以下影響因素有關。

1.1 遺傳因素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較高的遺傳傾向,有該病家族史的孕婦發病率幾乎是普通孕婦發病率的3倍[2],故應對其有妊高征家族史的孕產婦進行重點監護。研究發現,血管緊張素I轉換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態性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遺傳性分子生物學基礎之一[3],抑制患者體內的ACE活性為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提供了一種可能途徑。

1.2 心理因素 妊娠孕婦情緒不穩定是誘導妊高征發生的重要因素,Berne認為孕期嚴重的焦慮會導致先兆子癇的發生[4]。國內學者也認為,妊高征患者存在的情緒不穩定、焦慮、抑郁、睡眠障礙、心悸、生活空虛感等負性精神因素,致使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從而導致妊高征的發生[5]。

1.3 體質量因素 肥胖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Vambergue等[6]的單變量分析中提示孕前BMI增加的婦女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進一步的多變量分析均表明BMI>27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黃濤等[7]研究結果也顯示,孕婦的體質量指數越大,患妊高征的可能性越高,孕期體質量的增加程度與妊高征的患病呈正相關,并在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時均體質量進入回歸方程。

1.4 年齡因素 妊高征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即

2 生化指標預測

血小板4項參數、血液黏度和紅細胞壓積是實驗室較常采用的預測方法。最近隨著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研究和認識的深入,在生化預測方面有了更新的進展。

2.1 血鈣 目前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鈣代謝失常有關,其原理可能為血清鈣水平降低,刺激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促進腎小管對鈣離子的重吸收,減少鈣離子丟失,但PTH能使鈣離子跨膜內流,使血管平滑肌細胞興奮性增強, 導致血壓上升[10]。 吳曼禎等[11]研究結果表明, 妊娠中期妊高征患者血清鈣含量低于正常妊娠者,且隨著妊高征病情加重而更為顯著,以妊娠16~20周血β-HCG≥50 632 IU/L,血鈣≤2.18 mmol/L,血細胞比容≥35%,平均動脈壓≥85 mm Hg為聯合預測指標,對218例孕婦檢測此4項指標預測妊高征的發生,其陽性預測值為81.82%,陰性預測值為97.30%,敏感度為84.38%,特異度為96.77%,而且血鈣的異常往往早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陽性預測率。

2.2 血尿酸 妊高征時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壁滲透性增強,血液濃縮,腎血流量及腎小球的濾過量下降,導致血尿酸含量升高;另外全身血管痙攣累及子宮胎盤血管,使子宮胎盤缺血、缺氧,糖酵解增強,血中乳酸增多,抑制近端腎小管中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含量增高;妊高征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核酸分解代謝增強;妊娠期胎兒產生的尿酸需要經過母體排出體外,因此血清尿酸升高[12]。郭麗、劉玲等研究認為隨著妊娠的進展,血清尿酸含量呈直線升高,妊高征組明顯高于正常妊娠組(P

2.3 尿微量白蛋白 蛋白尿的發生與腎小球解剖結構的變化、腎小球濾膜靜電屏障的丟失、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的障礙以及腎小球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均有密切關系[15]。鄭劍蘭報告妊娠32~34周合并妊娠期高血壓尿蛋白陰性的患者44例中,尿微量白蛋白的值為(38.43±30.60)mg/L,其中20例超過參考值上限,陽性率44.45%,隨后妊娠出現蛋白尿者8例,出現子癇前期的3例,其余24例,隨后妊娠無一例出現蛋白尿;而正常妊娠32~34周孕婦64例,尿蛋白陰性,尿微量白蛋白的值為(21.55±17.64)mg/L,其中8例超過參考值上限,陽性率12.5%。提示尿微量白蛋白可能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和預后有關,可作為預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早期檢測指標。

2.4 β-HCG β-HCG是絨毛膜合體滋養細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PIH患者由于胎盤血管受累,胎盤絨毛血供減少,絨毛變性、壞死,促使新的滋養細胞不斷形成,血β-HCG水平升高。研究資料顯示,血β-HCG≥2.0、≥2.5、≥3.0倍時,預測重度妊高征的敏感性均為50.00%,特異性分別為88.70%、93.00%、97.00%。認為妊娠中期血β-HCG水平可作為預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指標之一。

2.5 胱抑素C(CysC) CysC是近年出現反映腎小球濾過率(GFR)的新指標,屬機體基本微量蛋白,腎臟是清除循環中CysC的唯一器官,CysC經腎小球濾過后,即不再進入血循環,血清CysC個體間變異僅25%,故在反映腎小球對濾過功能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研究資料顯示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血清CysC值較輕、中度子癇前期及正常晚孕者明顯增高(P0.05),血清CysC濃度與病情程度是正相關(r=0.49)。

2.6 血漿胎盤異鐵蛋白(PIF) 王澤華發現妊高征組血漿PIF水平(285.31±53.73)mg/L與正常組(699.05±203.03)mg/L比較,明顯降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生物物理預測方法

3.1 傳統的預測方法 主要有平均動脈壓的測定(MAP)、翻身試驗、等量握拳運動試驗和MP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監測儀的應用。但DTranquilli等認為妊娠中期的24 h動態血壓檢測對預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更有價值。張廣蘭應用動態血壓儀監測60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24 h的血壓變化,結果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的血壓變化呈日節律性,中午和夜間血壓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6:00~20:00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上升,重度子癇前期組尤為明顯,與輕度子癇前期組和妊娠期高血壓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 彩色多普勒超聲的預測價值 采用多普勒彩色超聲診斷儀測定胎兒、孕婦血流相關指標,可直接、客觀和定量地反映血流阻力,給預測或診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方面提供了更敏感、更先進的無創檢測方法。

3.2.1 胎兒血流動力的超聲檢測 在諸多血流動力學參數中,臍動脈S/D比值是最早應用于臨床的指標,反映胎盤末梢循環阻力及胎盤血流灌注情況,反映胎兒宮內安危,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外均以S/D≥3.0作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警戒值。黃玉明對63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觀察,發現不同程度的妊高征患者胎兒臍血流S/D、RI隨著妊高征程度的加重而明顯升高;相反VS、PI則隨著妊高征程度的加重而明顯下降,認為用彩色超聲多普勒測量不同類型妊高征胎兒臍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是預測胎盤貯備功能的一項較為敏感、有效的指標。此外胎兒大腦中動脈、腎動脈、及腹主動脈血流阻力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聯合監測在預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方面有一定價值,但大樣本的陽性預測數據有待進一步研究積累。

3.2.2 孕婦血流動力的超聲檢測 劉偉于孕24~25周時用多普勒彩色超聲診斷儀檢測孕婦左右兩側子宮動脈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收縮期與舒張期流速比(S/D)和血流頻譜中的舒張早期切跡等4項指標,并據此建立子宮動脈阻力評分法(UARS),結果PI、RI和S/D的預測界值分別為1.458、0.728和3.550,舒張早期切跡的預測界值是單側或雙側出現舒張早期切跡,分別根據PI值、RI值、S/D值和舒張早期切跡的4項單項指標預測妊高征方法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在不同的妊娠時期,會出現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其中究竟哪些可作為可靠的預測指標,仍眾說紛紜。因此,有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特異性預測指標的研究仍是婦產科工作者面臨的一大難題。

參考文獻

1 Lain KY,Roberts JM.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pre-eclampsia.JAMA,2002,287(24):3183-3186.

2 Duckitt K,Harrington D.Risk factors for preeelampsia at antenatal booking: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studies.BMJ,2004,330(7491):549-550.

3 王海燕,李才明,王筑,等.血管緊張素I轉換酶基因和N5、N102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性與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發病的關系.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6):369-372.

4 Berne FK.Anxiety as possible etiology to pretelampsia.Clin Exer Hyper,1989,138(1):115.

5 趙偉,王建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篩檢及相關危險因索的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0):845-847.

6 Vambergue A,Nuttens MC.Goeusse P.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carbohydrate intolerance :the diagest study.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2,102(1):31-35.

7 黃濤,溫永順,張名福,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1):349.

8 張志誠.臨床產科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60-264.

9 丁新,黃醒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與營養的關系.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3,6 (1):51-53.

10 周衛衛,沈雁萍,孫敏.妊高征早期防治成功病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志,2004,17(3):256.

11 吳曼禎,陳文,陳秀華,等.血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血鈣、血細胞比容、平均動脈壓在預測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中的價值.中國全科醫學,2006,9(4):295-296.

12 劉超,馬曉艷,王虹,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血尿酸測定及臨床意義.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1):3159-3160.

13 郭麗.聯合檢測孕婦血清尿酸值和β-hcG值預測妊高征的臨床意義.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5,26(4):371-372.

篇8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年齡為26-40歲,平均33.5歲,其中7例為經產婦,43例為初產婦,發病最早的為孕12周,36周前發病者為28例。

1.2終止妊娠時間輕度,中度妊娠期高血壓30例,先兆子癇12例,重度子癇前期6例,其中2例死胎及時終止妊娠,其他46例新生兒全部存活,其中4例胎兒為早產兒,經新生兒治療好轉出院。2例產前子癇分別在34周和33周終止妊娠,產后2例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為低體重兒,均及時轉院治療,預后良好。

1.3分娩方式及結果5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中,剖宮產32例,18例經陰道分娩,15例采取側切胎吸。2例死胎分別于26周和28周胎死宮內。

2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常見的妊娠期特有疾病,對于孕婦及胎兒的危害極大,其好發因素與年齡,產次有關[1]:初產婦,孕婦年齡小于18或大于40歲,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病史及家族史等因素。

本文50例除7例為經產婦外,其余為初產婦,平均年齡為33.5歲,另外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中初產婦比例升高,年齡年輕化,可能與當前實行計劃生育,經產婦,多產婦減少有關。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主要病理改變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導致各臟器的血流不暢及血供不足,以致組織缺氧,尤其是子宮胎盤血流量明顯減少,使胎兒慢性缺血缺氧,發育遲緩,甚至胎死腹中。病程愈長,對胎兒影響愈大。本文50例,36周前發病者有2例胎死宮內,2例低體重兒,而36周后發病者,新生兒全部存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治療,輕度以鎮靜為主,中,重度以解痙為主,輔以鎮靜,必要時降壓,如血液濃縮可考慮擴容,如有全身水腫,腿水腫,腦水腫等時,可以給與利尿,本文5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經積極治療,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終止妊娠時間,原則是:1,妊娠大于或等于36周,胎兒成活,產前子癇經治療12-24小時無明顯效果者;2,妊娠期36周,胎盤功能減退,胎兒成熟,終止妊娠;3,胎盤功能嚴重低下者,不應過分強調周數,本文中的26周和28周胎死宮內的患者如果在胎死宮內前終止妊娠,胎兒還有存活的可能;4,經治療病情繼續惡化者。

篇9

中圖分類號:R714.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296-0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孕期檢查是很有必要的,應做到盡早發現,早期干預與預防。這樣可明顯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發展,延長胎齡以及提高新生兒成活率,確保母嬰安全,從而達到臨床治愈。

1 臨床觀察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早期表現。妊娠高血壓疾病早期出現一過性的血壓升高、蛋白尿有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腫,一般在妊娠期首次出現血壓升高,血壓 ≥140/90mmHg,隨著病情加劇,血壓逐步升高達到 160/110mmHg 可診斷為子癇期,這時這們就應提高警惕,常規做尿液檢查,可出現蛋白尿。伴有頭痛、上腹不適、視物模糊,患者感覺尿少,出現心血管系統受累一系列臨床癥狀,分娩后癥狀緩解甚至消失。

發病機制:①免疫機制;②免疫“淺著床”;③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有關;④遺傳因素;⑤營養不良;⑥胰島素抵抗。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理生理: 全身小動脈驚攣。導致腦、心、腎、肝及其他小血管灌注量明顯減少,對母兒危害較大,導致母兒死亡。

1.1 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做好預防工作是開展圍妊娠期及圍生保健工作,定期產前檢查,指導孕婦合理飲食和休息,孕婦進食富含高蛋白質、維生素、鐵、鈣等微量元素食物及水果蔬菜,保證足夠的睡眠和愉快心情,補鈣是預防妊娠血壓疾病關鍵。同時妊娠中期還應進行平均動脈壓監測、翻身試驗、血液流變實驗、尿鈣測定。終止妊娠是妊娠期高血壓治療的有效措施。近 10 年來多數學者認為剖宮產已成為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尤其是重度子癇前期終止妊娠的主要措施[1]。

2 討論

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是妊娠期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高血壓、尿蛋白,嚴重時可出現抽搐和昏迷,甚至出現母嬰死亡。基本治療原則是絕對休息、解痙、擴容、利尿、降壓、可適時終止妊娠,適時選擇剖宮產。早期預防與干預可有效提高母嬰存活率。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將其高危因素降到最低。有學者研究表明[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與個性心理、缺少運動、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等有關, 尤其是初產婦的年齡小于 18 歲或大于 40 歲,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糖尿病、營養不良、經濟狀態差均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不良的心理狀態、生活習慣,不遵從醫生的指導將加重疾病的發展,從而造成不良的預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均低于健康孕婦[3]。早期將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調整患者心理狀態,使患者正確了解及認識疾病,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從而降低和控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高危孕婦在孕期中應遵醫囑進行系統的產前檢查,并適當調整飲食和進行必要的心理調節。國內有學者報道[4],1500 例孕婦中有 61. 6% 孕婦孕期未按醫囑進行系統的產前檢查,孕期普遍存在著不遵醫行為。因此,早期對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孕婦進行健康教育,改善這些孕婦的遵醫行為,從而預防和控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發展,顯得很重要。注意每位孕婦,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根據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相關知識和治療過程的理解程度,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宣傳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孕婦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知曉率、防病意識及自我保健能力。另外應重視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的主觀心理過程,加強與其的交流與溝通,取得高危孕婦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從而提高其遵醫行為,有利于疾病的轉歸。健康教育簡單易行,不受場地、資金的限制,便于邊遠地區,鄉村醫院開展,僅僅微弱的投資,多一些醫務人員的人文關懷將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并發癥,改善圍產兒預后。

參考文獻

[1] 劉彩霞,婦產科常見病診斷與治療。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6.

[2]李春芳,茍文麗,劉金萍,妊娠早中期行為特征及焦慮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關系[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 2) : 145.

篇10

【關鍵詞】 妊娠合并高血壓; 規范診治; 妊娠結局

doi:10.14033/ki.cfmr.2017.3.0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3-0129-03

為了進一步研究規范診治對妊娠合并高血壓產婦妊娠結局的影響,以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妊娠合并高血壓孕婦86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妊娠合并高血壓孕婦8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 43例,年齡22~38歲,平均(26.8±10.6)歲,輕度妊娠合并高血壓14例,中度妊娠合并高血壓15例,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壓14例;對照組:43例,年齡21~38歲,平均(26.6±11.2)歲,輕度妊娠合并高血壓13例,中度妊娠合并高血壓14例,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壓16例。全部孕婦均符合WHO妊娠合并高血壓診斷標準,排除治療依從性差、合并心臟疾病、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腎病及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1]。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φ兆椋翰捎么統診治方式進行治療,口服硝苯地平,10 mg/次,3次/d,降壓到正常水平,持續用藥至妊娠結束。保證患者睡眠充足,食低脂肪、高纖維素食物,限制鹽分攝入,視孕婦水腫情況鎮靜、降壓、利尿、擴容、強心,適當補充白蛋白,心功能正常患者可給予20%甘露醇降低腦壓[2]。

觀察組:接受規范診治。(1)降壓治療。口服氨氯地平,

1次/d,血壓恢復正常值之后持續治療,直至妊娠結束。(2)解痙鎮靜。靜脈滴注25%硫酸鎂20 ml+10%葡萄糖溶液10 ml。10 mg安定+25%葡萄糖20 ml靜脈注射,中重度孕婦可再口服安定2.5 mg。(3)利尿。25%葡萄糖20 ml+20 mg利尿劑,靜脈注射。(4)分娩。臨盆孕婦鎂離子會對宮縮產生抑制作用,胎肩膀娩出后立即給予宮縮素,進一步加強宮縮,減小產后出血,藥物無法控制、頻繁抽搐患者需終止妊娠。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產婦的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新生兒窒息、早產、剖宮產、圍生兒死亡、胎兒窘迫、胎盤早剝、產后出血等。第1周每天測量1次血壓,第2周2 d測量1次,記錄血壓測量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不良妊娠結局比較

對照組新生兒窒息、早產、剖宮產、胎兒窘迫、胎盤早剝、產后出血均多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孕婦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孕婦收縮壓和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孕婦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為(132±7)mm Hg和(82±7)mm Hg,比對照組更趨近于正常值,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給母嬰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妊娠合并癥,是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3]。孕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高血壓家族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年齡、多胎妊娠、矮胖及孕婦的精神狀態都有可能誘發妊娠期高血壓。現階段,關于妊娠期高血壓病因的學說有免疫學說、內皮細胞激活損傷、氧化應激學、胎盤滋養細胞缺血、遺傳學等多種。普遍認為在多種因素下,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淺著床導致胎盤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癥狀,局部氧化應激,出現了脂質過氧化,釋放出的自由基、炎性因子激活中性白細胞,損傷血管內皮,可能導致子癇、子癇前期[4]。妊娠合并高血壓導致全身小動脈痙攣,胎盤和母親周身重要臟器均出現供血不足,嚴重威脅母子健康。妊娠合并高血壓治療基本原則是鎮靜解痙和降壓,合并DIC和32孕周以下應該行剖宮產停止妊娠;宮頸條件好、癥狀較輕、孕周32周以上可陰道試產[5]。早期診斷是預防和有效治療妊娠合并高血壓的關鍵,孕婦應該定期接受孕期檢查,及時發現危險因素并有效糾正,做好圍產期保健[6]。妊娠期合并高血壓發病率高,病情發現晚,孕婦妊娠反應會導致血液黏度上升,妊娠合并高血壓造成孕婦周身小動脈痙攣,損傷血管內皮組織,可能出現微血栓,需要及時解痙,適當擴容,調整孕婦機體微循環和胎盤循環,避免組織缺氧影響胎兒發育,宮頸未成熟或者病情比較嚴重時需盡快終止妊娠。

妊娠高血壓對妊娠結局也有很大影響。小動脈痙攣會導致管腔狹窄,增加血液循環阻力,血管內皮損傷會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體液與蛋白質滲漏,臨床癥狀為血壓升高、蛋白尿、血液濃縮等,周身組織器官都會出現缺血缺氧情況,重要臟器和腦組織病理組織學變化會發展為抽搐、昏迷、腦水腫、腦出血、心衰、肺水腫及胎盤絨毛退行性病變、胎盤早剝等[7]。正常妊娠子宮血管為了增加對胎盤的血液供應,蛻膜和子宮肌層的螺旋小動脈粗大卷曲,而妊娠高血壓孕婦的子宮血管生理性改變只發生在蛻膜層部分血管,子宮肌層和蛻膜層其余部分血管都出現了內膜細胞脂肪變及血管壁壞死,導致血管腔狹窄,胎盤功能下降,使胎兒發育緩慢,宮內窘迫及死亡率高。妊娠合并高血壓發病率為10%左右,其中超過20%都有高血壓病史,其余為妊娠期間首發,低齡和高齡初孕婦發病率偏高[8]。硝苯地平作為第一代鈣拮抗劑,抗高血壓效果好,見效快,但是硝苯地平藥效時間短,增加血壓波動,冠心病患者死亡風險較高。氨氯地平作為新一代鈣離子拮抗劑,在各類高血壓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和其他抗高血壓藥物有所不同,氨氯地平能夠保護腎臟,對鈣誘導主動脈收縮作用的抑制作用比硝苯地平更強,與受體的結合及解離過程緩慢,藥物半衰期更長,比硝苯地平的血管平滑肌選擇性作用更強。氨氯地平對增加心輸出和冠脈流量也有一定作用,能夠改善心肌供氧供血,提高運動能力。氨氯地平還能夠提高LDL受體活性,抑制動脈壁脂肪積累和膠原合成,對動脈硬化也有一定抵抗作用。規范診治,使用新一代鈣拮抗劑,配合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妊娠合并高血壓孕婦的妊娠結局。為了避免出現心力衰竭,終止妊娠之前24 h內靜脈注射地塞米松,促進胎肺成熟,不足32孕周胎兒積極治療后如果病情緩解,可進行期待治療,重度子癇前期患者一般較早發病,隨著孕期延長病情逐漸發展,如果經過治療不能有效改善,可適時終止妊娠,引產或者剖宮產結束分娩,保證母子平安。為了降低妊娠合并高血壓發病率,要加強預防和圍產期保健工作,產前定期接受體檢,輕度高血壓雙下肢水腫可恢復,多胎妊娠、高血壓家族史、孕期營養不良等需做好孕婦的心理護理,減少心理應激因素,排解孕婦負面情緒,并耐心開展健康教育和飲食護理,補鈣,并預防性使用維生素F。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規范診治能夠改善妊娠結局,減少對母兒的損害,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楊美玉.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的臨床診治[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9):1209-1210.

[2]魏建芬.妊娠合并心臟病74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8):864-865.

[3]魏延斌,李紅芹,趙楠,等.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14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5):4277-4278.

[4]王琳.妊娠期糖尿病63例臨床分析及診治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6,8(7):102-103.

[5]蔣天梅.妊娠期高血壓相關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6):828-829.

[6]郭江虹.妊娠期高血壓危險因素及對其母嬰預后的影響[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2,40(2):182-184.

[7]肖文輝,鐘榮鐘,林潔.妊娠高血壓外周血中促Th2的細胞因子水平及IL-2/IL-10平衡的臨床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13):2525-2527,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