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4-04-17 17:31: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體育特色小鎮;PEST分析;海南
海南省地處我國南端,陸地面積3.54萬km2,海域面積卻達到約200萬km2,不僅具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獨特的熱帶氣候資源與自然資源,還具有島嶼、山地、河流、熱帶雨林、溫泉等特色鮮明、相互融合的旅游資源,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在海南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發展規劃中,海南省政府也提出要充分發揮獨特的生態環境、最大的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等資源優勢,以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為契機,采用“體育旅游化”“融體于旅”等“體育+”模式發展路徑,促進體育、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為一體的融合發展,打造體育特色小鎮。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外部宏觀環境究竟如何?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調研、訪談法和PES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宏觀政治環境、宏觀經濟環境、宏觀社會環境、宏觀技術環境等外部宏觀環境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期促進體育、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的融合發展,完善體育特色小鎮的理論體系,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建議。
一、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概述
自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委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從此,特色小鎮的建設正式成為城鎮化建設浪潮中的焦點,“特色小鎮”逐漸在全國推廣開來。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在《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建設一批體育特色小鎮。2017年8月,海口市觀瀾湖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和三亞市潛水及水上運動特色小鎮等96個體育特色小鎮項目被列為第一批體育特色小鎮試點項目,正式拉開了在全國范圍內建設體育特色小鎮的序幕。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100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指出,2020年在《海南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發展規劃(2020—2025)》中確定建設海口觀瀾湖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儋州海花島海上運動休閑小鎮、澄邁智力運動產業小鎮、瓊中山地民俗運動旅游小鎮、萬寧沖浪小鎮、萬泉河水上運動風情小鎮、和樂龍舟漁家小鎮、瓊中足球小鎮等[1]。可見,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是一種注重內涵式發展的新思路。
二、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就是指從外部宏觀環境中的政治(Politics)環境、經濟(Economy)環境、社會(Society)環境、技術(Technology)環境等方面,對研究對象的發展進行科學分析的一種方法[2]。在海南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采用PEST分析方法對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外部宏觀環境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其對體育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的相關影響,從而對促進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一)宏觀政治環境
宏觀政治環境主要包括國家政策、地方政策、相關產業政策、法律及法規等外部環境因素。自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籌備創建體育特色小鎮,海南省等也啟動實施了體育特色小鎮的培育工程(見表1)。2020年《海南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發展規劃(2020—2025)》,確定建設海口觀瀾湖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儋州海花島海上運動休閑小鎮、澄邁智力運動產業小鎮、瓊中山地民俗運動旅游小鎮、萬寧沖浪小鎮、萬泉河水上運動風情小鎮、和樂龍舟漁家小鎮、瓊中足球小鎮等。海南一直處于全國關注的焦點,并再一次成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2015年海南省政府的《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全省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為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頒布《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推進休閑運動小鎮建設。由此可見,海南省政府對省內體育特色小鎮的定位、創建、標準、申報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建設要求與建設標準,也從土地、資金、產業、人才、設施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助力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
(二)宏觀經濟環境
本文主要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市場需求等外部環境因素對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外部宏觀經濟環境進行分析。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海南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局。從國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來看,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海南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廣東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14;從國民生產總值來看,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海南省生產總值5308.94億元;從市場需求來看,2019年海南省接待國內外游客約為8311.2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057.80億元。體育旅游產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1710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605億元,增長率達到15.01%。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居民收入不斷增多,消費需求不斷增強,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觀念逐漸升級,“體育+旅游+健康”等產業融合而成的體育特色小鎮也越來越得到認同,因而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不管從總量來看還是從人均來看,海南省經濟總體規模都有大幅提升空間,這也就是制約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一個因素。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頒布《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發展基金設立方案》,設立特色產業小鎮發展基金,基金總規模200億元,為培育特色產業小鎮,搭建了統籌規劃平臺,吸引了多方社會資源參與建設運營,發揮了投貸聯動作用。2019年海南省財政廳安排鄉村振興及百鎮千村建設相關資金11.3億元,用于332個美麗鄉村的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改善和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海南省政府對體育特色小鎮不僅做了宏觀的方向指導,還給予了相應的資金支持。這對海南省省內運動休閑小鎮的發展和資金運用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宏觀社會環境
本文主要從人口規模、人口分布、年齡結構等外部環境因素對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外部宏觀社會環境進行分析。從人口規模來看,通過查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知海南省常住人口約1008.12萬人,自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來,省外落戶海南的人口激增,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從游客構成來看,海南省接待國內游客8167.61萬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3.59萬人次。從國際旅游島到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政策的實施,海南省堅持以旅游產業為依托,旅游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得到增強,旅游產業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旅游產業等經濟指標多年來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狀態,必然為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與建設增添動力,提供發展所需要的條件。運動項目是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項目的豐富度和差異度決定了前來旅游的游客逗留的天數,也決定了游客在當地的消費水平。目前體育特色小鎮開發、管理、運營、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供給不足,人才培養體系尚未構建完善。
(四)宏觀技術環境
本文主要從相關產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外部環境因素對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外部宏觀技術環境進行分析。從新技術來看,在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為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實時更新的信息數據,對游客的服務也更加便捷,能夠幫助相關決策部門和相關企業及時快速應對,避免目標定位不準確、規劃失誤,避免現有資源浪費[3]。隨著智能化時代的來臨,物聯網的成效逐步提高,通過對信息數據的收集、存貯、整理和識別,有利于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產業鏈的鋪設和發展,能夠促進體育、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的融合發展。
三、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策略
(一)立足自身優勢,借鑒成功經驗
在海南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背景下,要把握國家給予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機會,充分利用海南省獨特的濱海、島嶼、山地、河流、熱帶雨林、溫泉等熱帶氣候資源與自然資源,加強體育、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的融合發展。要借鑒前人、其他地區或者其他產業的發展經驗,深入挖掘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民俗文化,融合現有的人文旅游資源,加強對小鎮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豐富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旅游形式。要建立起體育、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為一體的體育特色小鎮,明確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4]。
(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2020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開局之年,要積極頒布與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相適應的扶持政策,積極尋找與相關部門間的合作,出臺可促進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人才引進、土地使用、稅費優惠、投資、融資等相關政策。要不斷完善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政策體系,為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排除一系列制度。
(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體育特色小鎮不僅建設周期長,而且回報周期也長。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短時間內資金回流速度慢,這樣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5]。后期擴大建設又會涉及土地規劃和利用問題,體育特色小鎮的地理位置、交通設施、招商引資的條件、體育元素等也都是影響小鎮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海南省的財政收入較薄弱,政府投入大量的建設資金難度較大,需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融資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借助金融機構資金和保障政府資金支持打通多方融資渠道。因此,在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背景下海南省體育特色小鎮需要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完善相關產業鏈,縮短資金回流周期,增強體育特色小鎮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動體育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海南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發展規劃(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4-02)[2021-09-01].
[2]劉花香,賈志強.中國冰雪體育小鎮建設PEST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8(8):103-108.
[3]陳丹丹,王玉瑾.新時代運動休閑小鎮發展要素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57-59.
[4]李柳.京津冀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路徑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