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逝去青春范文
時間:2023-03-21 23:2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致我們終將逝去青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題記
最近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荼毒,我突然感悟起我的青春,仿佛盛夏的白蓮花在一夜之間全部盛開。那些隱藏在內心里最深處的想法一夕之間全部向我襲來,讓我有點措手不及。青春無悔、無悔的青春。一直還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還在起跑點未曾出發,尚有大好的年華,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卻不曾想,時光的腳步一早就將你丟在了通往終點的岔路口。
這些年過的日子就好像搭了一班長途列車,愛情停停走走,朋友去去留留。未曾開往終點,我卻已經忘卻來時的路。我曾經張揚的青春,我花樣的年華,都在這場長途旅行中消耗殆盡,徒留下滿身風塵的我在時光的記憶中靜靜緬懷我曾經的無悔青春。
每天上下班做在公車上面時,是我這一天心情最沉悶的時候。如同陰雨天,我的內心也是陰霾一片。時間是最狠心的劊子手,我的年少與輕狂,我的不羈與張揚,都成了這劊子手下的亡魂。而這丟失了靈魂的軀殼,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每天過著淡若如水的日子,守候著那早已腐爛的夢想。
午夜時,我多么想要抱著酒瓶子,找個人宿醉一場,到最后卻只能獨醉到天亮。朋友們都各自閑忙,偶爾聚到一起聊的最多的卻是貸款買房、車價上漲,誰還能記起那些年我們曾經一起追逐過的夢想,聊過的青春與悲傷。
篇2
關鍵詞:電影小說文學
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文學一改傳統媒介傳播的方式,以網絡為載體迅速轉型為大眾文學。網絡小說是指以網絡為媒介,網絡作者發表的一種原創小說。它是一種草根化的文學形式,自由是網絡小說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因。十年前,當紅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雖然在當時取得的成果并不多,但卻拉開了網絡小說與影視結緣的序幕。
對于影視公司而言,往往會選擇受眾度高、點擊率高、出版率高的人氣小說進行影視改編。這樣的做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降低影視拍攝的投資風險。在電影開拍之前,由于原始作品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人氣指數,從而獲得了相當多的關注度,最后很有機會取得相當多的收益度。因此,由網絡小說改編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如: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成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馬”,是網絡小說與影視結緣的成功案例。《失戀33天》上映后票房約3.5億,成為國產小成本電影的“新神話”。而今,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熱映,對于其電影改編的問題,大家都有著各自的想法。下面,就其改編問題進行論述。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小說的銷量超百萬冊。電影的上映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在《雜談改編》中說:“從一種樣式改編為另一種藝術樣式,就必須要求在不傷害原作的主題思想和原有風格的原則之下,增加更多的動作形象――有時不得不加以擴大,通過稀釋和填補,來使它成為主要通過形象訴諸視覺和聽覺的形式。”
該電影編劇李檣曾表示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題材是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電影人物性格大部分保留著原著小說的基調。林靜的性格做了一些改編,除了主角陳孝正、鄭微、林靜之外,電影還突出了一些副線人物角色刻畫,如敏感自尊的朱小北、世俗的黎維娟、游戲人間的老張,還有靦腆害羞的富二代許開陽在電影里被改編成性格暴烈的男人等。可以看出李檣對于每個人物的改編都耗費了心血,生動的改編和形象的刻畫,表現出人物復雜性的一部分,不管好與不好,都是組成人性的因素。編劇把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改編成了一部群像戲的電影形式,而群像戲最大的弊端在于角色的丟失。
小說中“林靜”這個角色有著很大的改動,電影里他是一個少年才俊,經過歲月淘洗之后變得世故,面對愛情依舊停留在純情階段,他后面玩世不恭其實都是在報復自己對感情還懷有純潔的手段,他用一種吊兒郎當的狀態來掩埋自己對愛情所持有的純潔性,好像因為他的歲數大了,所以對愛情還保留純潔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一樣。在電影中,“林靜”的角色完全降為配角,而小說中穩重能夠給人依靠的他變成了心胸狹窄的人,階段式的偶然出場,讓這個角色成為了一個“影子”,支離破碎的感覺。突然的消失,突然的出現,并未給予這個角色整體感,塑造的并不完美,是一種角色的丟失。
對于一部群像戲來說,要把握好每一個人物的塑像是一次不容易的改編。這里,我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心理描寫,從而來豐富人物刻畫,彌補在視聽語言上的不足。忽視這一點的改編并不僅僅是這一部,如電視劇《泡沫之夏》的編劇,改編套用了原著的情節主線,可是卻忽視了心理描寫在原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某些橋段顯得過于生硬,甚至出現了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看不懂或者誤會主角的情況。
所以,做一部群像戲,特別是青春題材內容來說,編劇是寄希望于通過每一位角色來表現人物的不同側面,但這往往會出現單一的效果,同時也難以突出重點。同樣作為青春題材電影的《那一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巧妙地避免了群像戲的怪圈,緊緊抓住男女主人公兩條線而已,僅僅就是這“單調”的情節人物線路卻令全劇形象生動,讓人產生共鳴。
篇3
——題記
低吟一縷清風,靜守安然,淺談一曲弦音,迫逝流年;陌上寒煙,闡解青春各種深意。光陰流轉,歲月滲透憂傷,曾經的那人、那事、那段過往,千年輪回,隨著云煙倉者。滿月風華,也許是一曲流觴,祭奠青春年華,或走,或停,或遙望。
戲里戲外,淺談流年過往
時光安然,一彎淺笑,笑醉多少柔情;一抹清愁,送走青春多少過往!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叫《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屏幕上閃過點點滴滴,把我們的青春演繹得淋漓盡致,叩問了我們年輕不安的心。在青春面前,我們淺笑淺愁,無地自容,片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話,都震撼著我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內心深處。
心靈的慰藉,人生路途中莫名的思念,青春讓我們赤手可得。同事,又讓我們傷透腦筋。戲里戲外,借著鏡頭,我們且吟唱且回首。青春是用來懷念的,青春是不完美的。
義無返顧的青春
流逝的時光,翻轉的年輪,義無返顧的青春。
可能有些歲月,需要我們慢慢等待;可能有些事情,需要我們只入腦海。每當生后的年輪碾過記憶,留下歲月的吻痕時,才知道,青春淘走了昔日友人的歡笑和同度風雨的艱辛,留下的僅僅是自己的支離破碎的影子,孤獨的靈魂和痛徹心悲的回憶。
我們的青春終將老去,有很多時光,我們不能言語。是什么讓我們在每個夜晚徹夜孤枕難眠?是什么讓我們在孤獨的時光里默默地感傷人生?是什么讓我們在舉手投足間傾訴出所有的思念?也許是風里飄過的青春,來得突然,走的也倉促。
低首撫琴,淺談一曲青春的歌;戲里戲外,真真假假,就這樣鋪墊流年,無言,不見,不回首!
歲月如痕,再回首恍然如夢
歲月無痕,再回首悠然如夢。榕樹下,埋葬著曾經的回憶;河面上,泛起一絲思念的漣漪;晚風中,我把回憶收進夢里。
前世不言,眷戀今生,紅塵過往,萬千糾結,青春盼回首,勝過柔情涼苦。青春路苦,執一念,踩碎傷感,或祭奠曾經離別的無言傷感,或慶祝至今延續不變的過往。
此文,致我們即將逝去的青春。
篇4
關鍵詞:青春、現實、辛夷塢、人物形象、刻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伴隨著趙薇導演的處女作《致青春》票房的成功,青春校園類題材電影再一次引發收視狂潮。而該電影改編于辛夷塢的同名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者對于人物形象刻畫的深刻飽滿,使讀者能夠對號入座,引起共鳴。整部小說用鄭薇的愛情線索闡述了青春的含義,正如辛夷塢所說:“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后,再回過頭來看,一切才有了意義。”小說的社會篇寫的更加深刻有內涵,步入社會之后,不管是鄭微的成長,對陳孝正以及林靜的感情變化,都寫得循序漸進且不拖沓,此間穿插各種旁線詳略得當卻都富有深意,而且感悟與對話都很生活哲理。“這部電影中關于錢的焦慮就非常真切。電影是在今天市場化完成時,主流白領緬懷失落的單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頤武贊賞道。
鄭微的經歷就是一部女性的成長史。兒時的她性格急躁喜歡耍小聰明,多虧了鄰居大哥哥林靜一家的悉心照料。大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林靜出國后,鄭微用其窮追不舍、狂轟亂炸、苦情示愛手段終于追到陳孝正,兩人相伴度過整個大學時光。到了畢業季,學校到美國的公派名額也少不了品學兼優的陳孝正,他在前途和愛情之間猶豫不決,最后內心的自卑母親的鞭策迫使他選擇去美國拼一個將來,而和鄭薇的愛情也不得不走到了盡頭。鄭薇一人踽踽獨行進了面試的公司,時間的磨礪使她從剛畢業的小丫頭蛻變成辦事嚴謹的鄭秘書,而此時卻在阮莞的訂婚宴上遇到了檢察官林靜,陳孝正也從美國回來進了同一家公司。社會現狀的殘忍夾著青春和兒時美好的回憶,編織了新的故事。然而在鄭薇的人生中經歷過生離死別才真正的明白,原來愛情并沒有那么偉大,自己所需要的也不過是個歸宿。就像書里寫道“曾經我們都以為自己可以為愛情死,其實愛情死不了人,它只會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針,然后我們欲哭無淚,我們輾轉反側,我們久病成醫,我們百煉成鋼。你不是風兒,我也不是沙,再纏綿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淚,明天早上,我們都要上班。”
(一)鄭薇,一個渾身都洋溢著青春的活力的都市女孩,自稱“玉面小飛龍”。作者對主人公行為刻畫的非常細致。比如得知林靜不辭而別的消息之后的她在公交車上大哭,不顧全車人訝異的眼光,也要把心里的難過、壓抑、失望和委屈通過這種方式歇斯底里地宣泄出來,一個在象牙塔里從未受到傷害的年輕女生的形象就這樣被勾勒了出來。作者用幽默的語言描寫來體現她充滿朝氣的自信,她也曾驕傲的斷言:“總有一天會在他的心中插上我的五星紅旗!”鄭薇對于愛情表現出了足夠的勇敢,有人會說鄭薇太過于張揚,女生的自尊在她身上蕩然無存,可我恰恰覺得這樣的率真女孩子是難得的品質。失戀后她對自己說:“如果挽不回我的愛,尊嚴能讓我不那么悲傷?”對于喜歡的就勇敢去爭取,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是最彌足珍貴的,年輕的她相信只要努力爭取,這個世界就沒有她得不到的東西。愛一個人愛的坦坦蕩蕩,在追求陳孝正的路途中,面對一路的磕磕絆絆和陳孝正冷漠的態度,鄭薇的堅持和隱忍不可謂是一種難得。工作后的鄭薇不得不改掉了往日毛毛躁躁的脾氣,受傷后的她面對愛情一再的逃避,太多事情使她寒心,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也只能欲哭無淚,曾經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飛龍”早已消失在身后。
(二)、陳孝正,出身貧寒清苦心懷理想,遺腹子的他從小生活在母親嚴厲的教育之下,被時刻提醒要出人頭地,同時也被他母親病態的偏執提醒著他從來就是個貧,貧無幸福。他只關心自己的學業是否有成,厭惡一切虛度關心的生活方式,對于“眾星捧月”的鄭薇更是毫無興趣。所以作者在塑造陳孝正寡言冷語的形象時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面對鄭薇百折不撓的追求,他覺得自己是可悲的:“世界上任何一個智者在遇到勇者的時候都是可悲的,他更能接受的版本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正常人遇到一個不正常人通常都是可悲的。”描寫陳孝正最多的詞語就是冷淡自持,直到他終于被鄭薇的快樂感染,所有的少年老成轉變成了無休止的抓狂,這種變化潛移默化的滲透到了他的生命中,多年以后驀然回首,自己不得不承認當年的鄭薇就是他最大的財富。陳孝正有一句經典名言概括了他大學時期的小心翼翼:“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緊張,害怕行差步錯。”然而鄭薇卻回應道:“我不就是你那一厘米的差錯?任何一棟大樓都允許存在合理范圍內的誤差,我這一厘米不足以讓你的大樓坍塌。”作者在塑造二人的成長背景用了大量的反差,導致二人在處理矛盾和問題時的方法也是相反的。這種文化背景的差異和自身性格的反差讓讀者好奇故事的結局。留學歸來的陳孝正阻止不了即將結婚的鄭薇,曾經那個孤傲的少年竟然會如此低聲下氣的懇求,猶如他的一顆心,終于學會了低到塵土里。對陳孝正內心的刻畫,原本的孤僻和涼薄在步入職場后更添加了幾分圓滑,這些描寫都成功的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
(三)林靜的形象前半部分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展現的,作者主要是通過大學時期的鄭薇來描寫她記憶力的林靜,時隔七年后才迎來了林靜的正面出場。時間讓林靜從最親近的人變成了一個正氣凜然的檢察官,肩膀寬厚眼神銳利,盡管看上去那么氣宇非凡,風度翩然,可是她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貼心和依戀。林靜面對不了鄭薇的母親拆散了自己完美的家庭選擇出國:“誰是圣人,誰沒有面對不了想要逃避的時候。我曾以為我的父母是最幸福的一對,甚至為我的家庭能給你帶來溫暖而感到驕傲,原來都是假象。”一出場的林靜就有著勝券在握的自信,這與陳孝正在掙扎中放棄更是形成了對比。林靜最大的性格特點便是氣場強大,作者通過正面描寫陳孝正的嫉妒而側面體現這一點,他的自信而篤定,看著鄭薇的時候還有淡淡的溫情,這些都是陳孝正午夜夢回時嫉妒和失落的根源,是他渴望而不能擁有的一種本質,他的這些表現更突出了林靜自信的特質。那種舍我其誰的天經地義讓陳孝正無處遁形,面對敵人不留絲毫的顏面,他們在鄭薇家的樓梯里相遇出現了這樣的情景:“陳孝正不會忘記,當自己在某個午夜,看著這個男人懷抱著貓一步步走下她家的樓梯,然后笑著說:‘聽說陳助理地任命就要下來了,貴公司歐陽總經理對你厚望有加,你是聰明人,這個時候,為誰風露立中宵?’”林靜一語毀了陳孝正多年的努力的結果,這時的陳孝正已經知道自己的手中沒有了任何籌碼。正如辛夷塢所說:“每一個男人曾經都是陳孝正,當他終于成熟,就變成了林靜。”
小說中并沒有大是大非,唯一的錯就是那時太年輕,年輕到我們來不及體驗就失去。《致青春》并不是一出悲劇,按照尼采悲劇美的觀點,悲劇“用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來解脫我們,不管現象如何變化,事物基礎中的生命仍是堅不可摧和充滿歡樂的。”這樣的青春也終將逝去,看著書中的人映出自己年少的倒影,一并愛恨,一并幸福,一并悲傷。想起鄭薇她們402畢業時的散伙飯上,朱小北大聲念蘇軾的詞:“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
青春就是這樣,抬頭挺胸無所畏懼,即使言不由衷也不低頭。每個人的青春都一樣,一半用來揮霍,一半用來回憶,但青春不為任何人停留,終將逝去。
參考文獻
[1] 辛夷塢.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M].北京:朝華出版社.
篇5
“青春”是最近大熱的流行詞語。從《致青春》到《中國合伙人》再到《小時代》,從沒有哪一年的夏天像今年這樣青春逼人,這樣熱血澎湃,全民都浸透在青春的鮮氣兒里不能自拔,仿佛一夜間,大家都感動、勵志、回顧往昔、心潮起伏,女生的小情緒,男生的大情懷,滿屏都是雞血打過量后難以自持的興奮或者逆流成河的悲傷。
“青春”是一個如此華麗又如此憂傷的詞語。作為成長必經的一段最美好的年華,從起航到怒放到散場,我們都曾經或者正在青春歲月里一步一步跋涉,一步步走向青春的終點。那么,對于所有處于青春的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的人們來說,青春究竟是什么?
“神回復”戳中許多年輕人痛處
因為一系列與青春有關的電影,讓大家都在回憶青春時代,“青春”成為一個大熱的話題。
不久前,某節目以 “什么是青春”為主題進行街頭采訪的視頻在微博上走紅,面對記者拋來“你認為什么是青春”的問題,一位男生“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們這種人就只有大學了”的一番言論,被眾網友稱為“神回復”。網友們紛紛感嘆“多么痛的領悟”。
因為電影中的大部分都在講述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恐怕很多人就把糾結分合聚散的感情與青春劃了等號。的確,相貌漂亮的人不管走到哪都會很顯眼很招人,所以相對于普通人來說會有更大的幾率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而這個“各種各樣的事情”就組成了青春。至于平平常常的人,大都會默默無聞淹沒在人海之中,身邊沒有那么多蜂蝶自然不會有那么多事情發生,所以青春也就這樣默默無聞的流逝了。現實的確就是這樣,大部分人也許沒有遇到過一個能督促自己學數學的沈佳宜,沒遇到過一個漂亮又死心塌地的阮莞,也沒遇到過一個能窮追猛打的鄭薇,更沒遇到過一個能白送來一次出國機會的曾毓。如果沒遇到這些的原因是因為長得不夠好看的話,那么長得不好看是不是就沒有青春?
所以,這個男生說的也不無道理,就像網友“害怕不孤單”所說:“他這話表現出了對‘好看’的重視,這和我們的一些實情契合。雖然很多人都說‘更重要的是內在美’,可‘好看’這一點確實有優勢。”而網友芷睿則坦言:“看到這個評論我豁然開朗了,我說我對大學生活怎么一點都不懷念呢,因為沒有戀愛、沒有失戀,一切都平淡無奇,一切都緣于貌不驚人呀。”還有同學更是發出這樣的疑惑:“不知道別人的青春是什么樣子,但我的青春一定不是這個樣子,我不知道我是代表了普通大眾中的一員,還是茫茫人海中鳳毛麟角千年難遇的一棵廢柴?”
愛來愛去的,加幾句小資的對白,這就是青春的全部了嗎?《致青春》中阮莞最后奔去看演唱會,不幸出事。事發后,鄭薇說:“你就這點為愛情犧牲的出息。”這個批評很到位。我們的同窗里,沒有霸氣的豪門二代,沒有孤傲自信有潔癖的高材生,沒有敢愛敢恨當眾表白的御姐,更沒有忠貞不朽的女神,有的只是一些平淡精致的面孔,但大家都努力和上進,單憑這一點,無論結果如何,在我們彼此看來,我們都已足夠優秀。而這些又何嘗不能成為青春里最珍貴的記憶呢?
青春是時光平等的恩賜
電影《致青春》中,除去“長得好看”的主角們, 鄭愷飾演的富二代許開陽, 包貝爾飾演的張開和劉雅瑟飾演的朱小北,他們也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青春。張開空有文采卻始終不得志,朱小北背負著信仰卻總被人欺負。導演趙薇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所謂致青春,就是形形不同人的青春,青春不屬于某一種人,而屬于所有人。”
再好比《小時代》里被調侃為配得上有青春的四位女主角,觀眾透過她們各自不同的青春,看見的是所有人的世界。
林蕭是最接近現實平凡的角色,擁有尋常女生的經歷和悲喜,不管是男友的背叛還是在《M.E》雜志社受委屈,她永遠都以善良而干凈的姿勢立在那里,經歷著不斷學習、長大的青春。理智冷靜的顧里,不光貌美,還是個如假包換的富二代,她始終以一種一貫不近人情的冷漠和高貴出現在觀眾的視野里,在無數次難以忍受的悲傷里,始終對一切拿捏得那么好。南湘,在這個現實的電影里成為了一個異類。為了愛而不斷受傷又不斷隱忍,這種對愛的堅持是南湘的青春。神經大條的唐宛如,在電影里既不屬于長得好看的,也沒有什么家世背景,卻讓人看到了一個單純天真的勇敢追求愛情的小女生形象,她也一樣擁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青春。
電影可以將青春具象化,但青春卻沒有單一的定義。如果所有人的青春都一樣,就沒有必要拿出來回憶了。所以,無所謂把青春定義成什么樣,只要你認為你應該記住或是懷念的一切,都應該算在這個范疇內。狹義一點的青春就是年輕時的那幾年,廣義一點的青春就是年輕那幾年發生的事,而青春就泛指那時候的記憶。青春是時光平等的恩賜,無關于長得好不好看,有沒有錢,我們都一樣沐浴著青春的陽光雨露,同樣要接受“刀刀催人老”的歲月剝蝕。只要有過經歷,就有了青春。
好的青春讓我們變得更好
青春之于生活的關系究竟應該怎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青春,所以各自都有各自的看法。有人認為,好的青春應該是擁有健康的體魄,美麗的容顏,充沛的精力,這一切都成為享受青春的資本。要趁年輕好好玩,把青春裹進花前月下的柔情里,揮灑在旋轉的舞步里;也有人認為為理想奮斗是人生永遠的主旋律,讓青春選擇為夢想奮斗,去經歷伴隨著奮斗的孤單、汗水、吶喊、激情以及狂喜的青春。但無論如何,與瘋狂、叛逆、迷茫、愛情、奮斗緊密相關的還是成長。
“我們最終都要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這是《致青春》里觸動許多人神經的一句臺詞。原話是這么說的:“長大成人這件事最恐怖的地方之一在于你或許會變成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那種人。”是的,那種不求上進的生活,渾渾噩噩的人生是所有在年輕歲月的人們最瞧不起的,但是大部分人卻不經意地一步步成了過去自己最討厭的人。時間能夠給你足夠的自由,也給你與之對等的冷漠與殘酷。無論你選擇《致青春》里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勇氣,還是《中國合伙人》里為了事業而百折不撓的堅持。當青春逝去時,回望過去,你可以選擇擁有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的快意人生,也可以只是默默地為自己的青春唱一曲愛的哀歌。
篇6
一個人要是傷害了另一個他愛的人,絕對比被傷害那個更痛。
月光再亮,終究冰涼。
曾經我們都以為自己可以為愛情死,其實愛情死不了人,它只會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針,然后我們欲哭無淚,我們輾轉反側,我們久病成醫,我們百煉成鋼。你不是風兒,我也不是沙,再纏綿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淚,明天早上,我們都要上班。
曾看到一句話,相信你,就像相信我自己,可是當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呢……
少年意氣的時候我覺得有很多東西比感情更重要,后來才發現我們能記住的偏偏只是一些小的幸福。
人和人之間的隔閡永遠比默契更堅固。
在愛情里付出的心血和收獲的幸福從來不成正比,越想去愛的人就越得不到愛。
他即使有千般不好,萬般辜負,畢竟是我愛過的人。
上帝是智慧的,他讓女孩的第一次在男人的入侵下感到不可抑制的疼痛,因為快樂是轉瞬即逝的,唯有疼痛可以銘記于心,她可以忘記一個給予了她最強烈快樂的男人,卻永遠忘不了最初的那個人給她的疼。
時間真是一服霸道的良藥。得不到才會念想,送上門去他未必真的會要。功名利祿在手,就偶爾嘆往昔,有些人,要的也僅僅是念想而已。
再好的過去,回憶的次數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注定要失去的東西,失去了,也不過是早死早超生。
看得見的傷口,遲早有一天會痊愈的。
也許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計量,你給我幾分,我還你多少。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經不起虛擲和揮霍。而年少時不計代價去愛的我們又到哪里去了?
她來過,她愛過,她努力過,得之是幸,不得是命。當然,年少時的我們如何會相信會有得不到的宿命。
當年舟車勞頓只為與愛人片刻相依的她,一心只想把那份感情守成天長地久的她,可曾想到會有今天?愛著的時候,以為那個人就是自己的一生,誰料到一朝夢醒,就站在了另一個人的身邊。
我們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時正好同路,就會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們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個人,才會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給這個人,結伴一起到終點。
萬物守恒, 所以一個聰明人一般都搭配一個傻子。
為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
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
痛苦只為無處言說。
少年人的愛戀,也許愛情的方式是錯的,然而愛情的直覺永遠是對的。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月亮只有一夕如環,夕夕長如■,何況是人?
篇7
這懷舊關乎友情、關乎愛情、關乎那些永遠無法回去的美好歲月,生命中漸漸遠去的有很多,你最在乎的是什么?
當我懷舊時,我在想些什么?
小時候,未來對于我們很遙遠。如今,我們就呆在曾經遙不可及的“未來”中,而青春卻成了無法回去的美好時光。于是我們聆聽老歌,閱讀懷舊文字,縱然老友相逢,也總是談起那些過往,不勝唏噓。當我們沉浸在懷舊的情緒中,我們珍惜的是記憶,懷揣的是希望。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愛情
愛情是所有懷舊故事中最容易打動心緒的話題,無論是夏日蔚藍的天空,還是冬天溫暖的地瓜,太多人的青春愛情故事都有著相近的情節,所以任何一個元素都能輕易帶領我們回到曾經的過去。并不是說如今的愛情不夠美,只是長大成人后,太多現實的因素讓愛情變得不那么純粹。又或許,愛情仍然很純粹,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去“分吃一碗牛肉面也覺得無比幸福”的青澀時光了。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友情
小時候總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卻“為賦新詞強說愁”,身邊朋友多多,卻總認為沒有人懂得自己。多年后即便面對陌生人也能輕易地叫出“親愛的”三個字時,才明白“親”雖多,還能躺在一張床上徹夜談心的卻早已寥寥無幾。昔日的朋友如今還有幾人在身邊?新換的手機中是否還保存著老同學的號碼?夜深入靜寂寞時,你能打給誰?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純真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在我小時候,我極力裝得像個大人,當我不再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又希望自己是個孩子。”時光流逝,每一個人都被推著一路向前,無論你是否愿意。時光機器永遠是發明家們熱衷的研究對象,我們想要找回的究竟是什么?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后游戲?一場失敗后想要重現來過的考試?還是面對玻璃櫥窗中的甜甜圈垂涎三尺的純真表情?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夢想
每個人年輕的青澀歲月里,都會有很多不羈的想法,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夢幻,但是當大家30多歲的時候,而立之年悄悄過去,生活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改變了我們的模樣,我們是否真的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是否仍然記得年少時充滿信心的自己?給自己一點懷舊的時間和空間,也許真的有機會再一次鼓起追逐夢想的勇氣。
青春懷舊正流行
每一年,青春懷舊都是經久不衰的主題,
而“追憶美好往昔”自然也是所有被時間強推著漸漸長大的每個人最好的話題。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專屬于自己的回憶。在熱熱鬧鬧的懷舊大軍巾,觸發我們記憶的,有時或許不過是一個再微小不過的細節。
志
連環畫、不倒翁、變形金剛、塑料口哨、鐵皮青蛙、奇多圈……這些都是“80后”們再熟悉不過的玩具,而淘寶上居高不下的銷售數字總是分外清楚地告訴我們,無論隱藏得多深,夜深人靜的時候,把自己反鎖在房間中玩小火車的“成年小孩”都大有人在。志代表:小齊(32歲醫生)
“如今的小孩子最喜歡玩的就是各種觸屏設備,甚至連吃飯的時候都放不下,不知道等他們以后長大了,能夠回憶的是不是就只剩下電子設備了。雖然已經當了媽媽,不過我仍然非常迷戀小時候那些游戲,直到今天踢毽子仍然是每天早上的晨練必修課。每天我都會帶著女兒一起玩,因為我想和她分享記憶。”
吃貨群
能勾起吃貨群對于過去時光的懷舊情結的,永遠是形形的美味。北冰洋、小浣熊、大白兔、果丹皮、棉花糖、浪味仙……很多時候,讓我們無法忘卻的,只是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中,用最少的零花錢滿足小小欲望的那一絲熟悉的味道。
吃貨群代表:Vivi(29歲 網店店主)
開了一年多網店,vivi的零食生意可謂相當紅火,作為一名資深吃貨,vivi對于零食的熱愛簡直可以用“無零食,不成活”來形容,而這也正是她選擇以賣零食為事業的主要原因。“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是一樣的,對于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好吃的一直都沒有辦法忘記。也許后來我們吃過更多更好吃的東西,但是總有一些味道是無法被取代的。”
動漫派
有人折服于黑貓警長的威武神勇,有人最熱衷圣斗士的力量無邊,也有人遇到了難題就要學一休哥打坐冥想……那些生動活潑的動漫人物帶給所有人的,不僅僅是6點準時坐在電視機前的心潮澎湃,還有更多成長過程中的樂觀與積極、堅韌與勇敢。動漫派代表:拉拉(30歲 記者)
抱著手機瘋狂猜圖的時候,拉拉最抓狂的就是動漫題目,只因為動畫片對于她而言,所有的記憶僅限于“啄木鳥烏迪”。“朋友都說我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所以長大以后就拼命地補課,那些動畫電影除了帶給我新鮮的感受外,還讓我有一種回到童年的感覺,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我希望能多看一點動畫片,多體驗一下那種單純的樂趣。”
看電影,憶青春
逝去的青春,流逝的愛情,洋溢著懷舊情懷的電影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無數觀眾走進影院,一起尋找曾經的記憶。
Ta用文藝致青春——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起熱議,應該說導演趙薇的功勞占了很大一部分。初出道時上躥下跳的“小燕子”本身還是許多人青春記憶中不褪色的風景,而今天她竟又換了一個身份帶著我們找自己。紅領巾、籃球鞋……校園愛情的美好與青澀在趙又廷一句“你神經病啊”中,引人捧腹不已,卻也難免心下黯然。而一瞬間席卷網絡的各種“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句式中,唯有一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膠原蛋白”,才是聽起來最讓女同學們淚流滿面的吧。
“誰年輕時也要走過一些彎路,錯失一些東西,放棄一些初衷。反正都是懵懵懂懂的;回過頭看,有對有錯,該堅持的沒堅持,該放棄的放棄了。雖然電影和逝去青春有關聯,可我相信青春可以一直陪伴我們。它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以不同的面貌陪伴藿我們!她的力量就像薪火與熱情,與歲月其實毫無關系!”——趙薇
Ta用物質致青春——《小時代》
郭敬明首秀大銀幕作品《小時代》將娛樂氛圍再次推向新的。作為青春題材,《小時代》無疑是華麗的。這華麗背后,或許是郭敬明內心無數夢想的投射,也或許他本人異常清醒,但卻精明地懂得如何去抓住當下同齡人甚至是更加年輕的“晚輩”們的心理,為大家營造出一場精美的夢境。無論是哪一種可能,他都成功地吸引到了所有人的注意。而撇開那些似乎格外脫離現實的橋段來看,留給觀眾的,似乎在“懷舊”之外,更多了幾分“為何我的青春無法做到如此絢麗”的感慨。
“我希望寫一部反應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青春心靈史,把《小時代》做成一個系列,寫5年,連載5年,為我身處的時代,為我們都曾經歷過的青春,更為多年以后,當我們回顧曾經的歲月而不曾遺憾。”——郭敬明
Ta用純愛致青春——《天臺》
篇8
青春中的人都有過叛逆的心理,我們中學生也不例外。叛逆的我們應該都做過同樣的事:喝酒,抽煙,染紅發,早戀寫滿厚厚的情書,穿奇裝異服,上可愛接話茬讓老師難堪,以和老師作對為樂。
但是你不知道,其實這是在浪費青春。青春是終將逝去的。青春是終將失去的。那為什么不為我們的青春做點有用的事呢?等悼念老是再拿來細細品味定有另一番滋味。
我們的青春沒有誰不會犯錯。
其實犯錯也沒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及時改正才對,那些叛逆期的女孩其實說她壞,她也不壞。其實那些壞是那個女孩最本真的一面,當她走過青春叛逆期,她依舊可以變成溫順、乖巧、美好的樣子。因此,在我的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哪怕是一個人人都不喜歡的壞孩子。
青春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在火車路上行駛。選擇的車票不同,就代表她的人生過得不同,選錯了車票,也沒什么,是可以改的。你可以轉車在到達目的地。就像要學會轉彎一樣。
所有不珍惜青春的人都會在年老時嘆氣。我想嘆氣又有什么用呢?都怪自己當初沒有做對的事。沒有后悔藥賣的。
我決定了,為了不讓自己有什么惡果,有什么后悔。我愿為我的青春闖一闖,為我的夢想拼一拼。因為追夢是每個年輕人應有的權利。
我們的青春盡管說出口那么的驕傲,那么的囂張。可它本應該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瘋狂過、堅持過、也執著過。最后怎么過都看你有沒有夢想過。青春是終將逝去的、終將失去的。為自己做一切有用的事,為我生命中的青春做一份努力。還有一句話“做自己所喜歡的事,為自己而活的精彩。”
我為了我而珍惜青春。
致我生命中終將逝去的青春于珍惜,致我生命中終將失去的青春于努力。
篇9
1、韓庚的電影有《大武生》、《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尋找羅麥》、《萬物生長》等。
2、2011年9月9日,其主演的民國動作電影《大武生》上映,在片中飾演從小背負著家仇的孟二奎,這是他的首部電影作品;11月11日,憑借電影《大武生》獲得第二屆紐約中國電影節亞洲最受歡迎藝人獎。
3、2013年4月26日,其主演的青春愛情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最終以7.26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收官;之后,與杰瑞米·埃爾卡伊姆、阿麗絲·德·朗克桑合作主演愛情電影《尋找羅麥》。
4、2015年4月17日,其與范冰冰搭檔主演的青春愛情電影《萬物生長》上映,在片中飾演表面流氓痞氣、內心脆弱良善的男主角秋水,該片上映6天票房便突破1億人民幣,另外他還制作了紀念出道十周年的紀錄影片《卸裝》;此外,他還為動畫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中的成年時期大雄配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一、《西游降魔篇》、《人再途之泰》
――高票房背后的反思 由徐崢首次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人再途之泰》于2012年12月12日公映,上映一個月票房達到12億,可以算是2013年國產高票房電影的前奏了。隨后而來的《西游?降魔篇》可以說是“強勢接棒”,以12.46億拿下年度票房冠軍,與第二名《鋼鐵俠》差距拉大到近5億元。
但是電影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文化作品,高票房并不一定意味著好作品。以《西游?降魔篇》為例,它是依傳統的《西游記》故事為藍本,添加了玄幻、驚悚、冒險、愛情、喜劇等類型因素,由周星馳作為導演、編劇和制片人創作的電影作品。《西游?降魔篇》自上映起,便在口碑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它是周星馳的一次自我致敬,它也在數字特效上有可圈可點的表現,然而其中血腥暴力的鏡頭帶來的恐怖感遠遠超過了喜劇元素,影片雖然要表現的是“大愛”的主題,卻充滿了暴戾和驚悚,甚至“血腥暴力”也成為了該片的賣點之一,不能不令人感到擔憂。同樣,賀歲喜劇《人再途之泰》以搞笑娛樂取勝,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卻讓人難以恭維。
不僅僅是《西游?降魔篇》和《人再途之泰》,《富春山居圖》、《小時代》等,更是持續演繹了惡評連連卻票房走高的情節。分析其原因,《富春山居圖》的大牌云集、3D大制作成為吸引人的噱頭,《小時代》營造的奢靡炫目也成功迎合了年輕觀眾愛幻想的心理,此外,強大的營銷手段將一些“爛片”炒作為話題,也成為觀眾買票進場的原因。雖然這些電影并不是完全一無是處,但如此缺乏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票房,的確讓人堪憂。
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青春派”電影的崛起 一批年輕導演拍攝的青春題材的電影,可以稱之為“青春派”電影。作為“青春派”的典型代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可以說是兼具高票房和好口碑的作品。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趙薇導演的處女作,影片中有浪漫熱烈、也有迷惘彷徨,有美好,也有殘酷,有校園電影的清新時尚,也翻涌著懷舊的情懷。影片中對青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現實反思,都引起受眾深深的心理共鳴。《中國合伙人》則是一則青春勵志故事,三個朋友之間的沖突和友誼展現得真實感人,而年輕人考學、留學、創業的奮斗歷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特征,傳達出對“中國夢”的追求。
除此以外,《北京愛上西雅圖》、《等風來》等“青春派”電影,雖不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中國合伙人》那樣廣受好評,但也不啻是年輕導演們的一種探索,青年導演的創造力開始顯現。“青春派”電影多是中小成本制作,不再僅僅追求大場面、視覺化,而是追求情節的精致化、人物內心的表達,更貼合現實,也更貼近觀眾的內心。這些電影雖然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現實題材小制作電影的發展,是對古裝大片占重頭戲的國產電影市場的補充,相信更多的佳作會漸次涌現。
?電影理論李杜若李璐:2013年國產電影典型個案探討與反思三、《一九四二》、《私人定制》――尷尬的賀歲片該何去何從 2013年的國產電影市場可謂蓬勃火熱,相比而言,賀歲檔卻略顯冷清而尷尬。到底賀歲片應該成為怎樣的類型,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2012年底賀歲檔的《人再途之泰》、《一九四二》、《西游?降魔篇》都有較高的票房和話題性,總體而言是撐起了賀歲檔的“門面”,然而《人再途之泰》因娛樂有余,深度不足而受人詬病,《西游?降魔篇》因血腥暴力也被認為不適合全家觀看,《一九四二》雖受到較多贊譽,卻被認為沉郁壓抑,不適合賀歲檔的氣氛。
到了2013年賀歲檔,《掃毒》、《無人區》、《風暴》、《警察故事2013》等相繼展開了賀歲票房的爭奪,然而這幾部電影都屬于警匪類題材,主題都偏于沉重,且主角命運悲慘,與“賀歲”的氛圍顯得格格不入。“賀歲大王”馮小剛執導的《私人定制》登陸院線,馮導的名氣、巨大的排片量等因素促成了《私人定制》的票房成功,但網絡上幾乎“一邊倒”的吐槽,顯示了觀眾對于“賀歲片”的心理期待遠遠未得到滿足。
起源于香港的“賀歲片”,多是熱鬧有趣、大團圓結局的喜劇片,像是影視大餐中的一道“甜點”,可以在年終歲尾讓觀眾輕松消遣。然而出于對票房的追求,各種類型的影片都涌向賀歲這一“黃金檔”,企圖分一杯羹,而具有賀歲特點的影片如《人再途之泰》、《私人定制》等,又常常乏善可陳。賀歲片到底該何去何從?是否特定類型的影片才適合賀歲檔?怎樣的作品才能既符合節日的氛圍,又是較為優秀的藝術作品,仍然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
四、《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缺乏美與深度的國產動畫電影 憑借著原有系列動畫的影響力,《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和《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上映不久,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業績,然而國產動畫電影存在的問題也可以從這兩部動畫電影中探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