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代表作范文

時間:2023-04-08 00:0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杜甫的代表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美國《國防采購、技術與后勤》雜志2013年9/10月號刊登了美國負責采購、技術與后勤的副國防部長弗蘭克?肯德爾的《“技術成熟度”標準存在的問題》一文??系聽栐谖恼轮姓J為,長期以來,美國防部一直使用“技術成熟度”(TRL)來評估產品使用新技術或先進技術的風險?!凹夹g成熟度”這個標準本身沒有什么錯誤,但它只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風險評估,最多也只是提供了關于產品使用新技術帶來的風險中的一個初級指標。在許多情況下,“技術成熟度”并不能提示我們需要采取額外的措施來降低風險,也不能顯示將某個特定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程度所要花費的代價。舉例來說:某導彈供應商設計將一種新型紅外成像天線裝入導彈導引頭,該技術將極大提高導彈的性能。供應商將生產出的測試天線裝入實驗室用測試導彈和樣品導引頭上進行原型測試,證明該技術已達到“技術成熟度”6級的標準。但對于這種類型的導引頭材料來說,其可購性和生產率是重要的因素,僅制造出幾枚測試導彈并不能說明這個技術符合量產要求,因而把該技術加入正式的“工程與制造發展”計劃中是不明智的??系聽柗Q,如果以某種技術已經達到“技術成熟度”6級的標準來說明該技術的風險得到緩解,那是不可相信的。

為作戰人員開發和提供新能力面臨的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風險管理,通常的做法是用“技術成熟度”來代替專業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降低計劃,包括特別技術點以及下階段發展決策標準或評審標準?!凹夹g成熟度”并不是風險評估的完結,它只是風險評估的開始,僅僅提供初步的結果,并不能回答進展總風險是否可以接受或還需做什么工作來把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程度等問題。

肯德爾稱,他修改了技術評估程序,要求在進行采購決策之前,特別是在制定“工程與制造發展”計劃之前,讓項目負責人承擔更多的責任。借此希望項目負責人對項目具有的技術風險、減少風險的方法和降低風險需要的資源等情況有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對技術風險的考慮將影響到某些項目決策,包括:①需求的可行性;②進行技術試驗階段的需求;③對競爭性樣品的需求及其價值;④在進入“工程與制造發展”計劃階段或初始生產之前特殊工作的需求;⑤適合的合同類型。所有這些都是項目負責人的職責,需要他們在“技術成熟度”評估之外做出更多的判斷。

根據肯德爾近期對技術試驗樣品項目的研究表明,企業并不一定將降低風險作為其最優先的目標。當存在競爭時,企業的第一要務是贏得競標。因此,作為國防部來說,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要贏得競標就必須按照政府的要求查找并降低風險。肯德爾的研究還表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企業達到了“技術成熟度”6級的要求但沒有達到國防部所要求的降低產品風險的要求。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則是國防部制定規則和執行規則當中的問題。

肯德爾稱,國防部不可能也不應該期望沒有風險的項目。美國的技術優越性就是建立于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將風險降至最低。國防部應該管理好項目風險,才能在發展更新更快能力和經濟限制下獲得高效能力之間取得平衡。(王培)

篇2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李白出生于701年,762年去世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和《早發白帝城》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李白,于701年出生,在762年去世。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人物形象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教材分析:《旅夜書懷》是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四單元的一首詩。這個單元是中國古典詩歌單元,涉及了先秦、魏晉、唐這幾個詩歌繁榮時期的代表性詩作。單元教學目標是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了解詩人的藝術風格,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堵靡故銘选肥俏覈鴤ゴ蟮默F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寫作于杜甫從成都到夔州的途中,抒寫了詩人暮年漂泊的情懷,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郁悲壯的藝術風格,是杜甫律詩的力作。

學習這首詩,要把握在雄渾景象中流露詩人孤寂之情的寫法,并聯系時代背景,通過意象想象、問題探討等方式,感受詩歌的意象意境,品味作品中人物的心情,進而掌握詩歌的情感變化,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特點。想象是理解這首詩歌的關鍵,通過想象感受秋江廣闊的圖景和抒情主人公孤苦的形象,從而深切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

學情分析:職校一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習該詩之前接觸了陶淵明、李白等詩人的詩作,已經積累了一些分析詩歌的方法;并且之前初中的學習積累和課前充分的預習,對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創作背景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探究,鑒賞詩歌。就本詩的情感而言,學生由于人生閱歷不夠,未必能準確領會,可以通過引導、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詩人當時的境況,進而體會詩人暮年漂泊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意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

2.理解詩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間接抒情)。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欣賞寫景詩的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杜甫晚年的處境和內心情感,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中意象的特殊含義。

教學難點:體味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了解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細節質疑法。

五、設計思路

職校新教材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提倡“合作、引導、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努力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切身感受該詩的情感和藝術特色,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在之前的課堂上,學生已經學過李白的詩作,杜甫的詩歌風格與李白是完全不同的,設計此詩一是注重詩歌意境的理解,二是側重詩歌的誦讀,讓學生用心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教學思路安排了“三個層次”,即:通過“整體感知——意象探究——揣摩情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充分感知詩歌的基礎上獲得理性的升華,從而深刻地體會全詩的內容情感和寫作技巧。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

七、教學時數: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導入

我們都曾學過“詩仙”李白的作品,他的詩作飄逸奔放,想象瑰麗,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他同時代的還有一位詩人,就是“詩圣”杜甫。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用詩來記錄歷史,深刻反映社會現實,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大家學過哪些詩作呢?(同學們自由回答)

看來大家都積累了不少杜甫的詩作,下面我們就通過比較杜甫最有名的兩首詩作,一起走近杜甫,感受他的詩作風格。

(二)交流討論

教師誦讀《絕句》和《望岳》,比較兩詩在寫景上有何不同特點。

學生討論、歸納:

1.《絕句》景物描寫,《望岳》先寫景后抒情。

2.《絕句》句句寫景,一句一景。

3.《絕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歸納欣賞寫景詩的方法:

1.把握形象

2.體味意境

3.把握情感

大家可以看到,杜甫的詩作情景往往交融,并且情感深沉,下面我們就一起,通過學習他的代表作《旅夜書懷》,來感受他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三)朗讀詩作,了解基調

教師安排2-3位同學朗讀詩作,考慮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

這是杜甫晚年所寫的詩作,有人把此詩看成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沉郁悲涼。讀時,一定要讀得緩慢、深沉,才能把這首詩的豐富感情讀出來。

當然,要想把一首詩讀得準確,讀出感情,是需要對詩作有深刻的理解的,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旅夜書懷》。

(四)整體感知

教師提問。

師:“旅”,意味著什么?

生:“旅”有“旅途”的意思。

師:為什么這首詩歌會寫作于旅途呢?

生:杜甫這首五言律詩,寫于“安史之亂”結束后的第二年,公元765年五月,好不容易在成都草堂安定來的杜甫,由于好友嚴武的去世,失去了依靠,而不得不舉家遷回中原。這首詩歌就是他在返鄉途中的有感而作。

師:詩中哪些詩句對應了題目中的“夜”?

生:與“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對應。

師:“書懷”表明什么?

生:表明這是一首抒懷的句子。

師: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首詩寫的是旅途夜間所見之景,并由此抒發了自己的感慨,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詩作。那么作者到底給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想要抒發怎樣的情懷呢?

(五)含英咀華,體會意境

教師將學生分組,用自己的想象來描繪這兩幅畫面。

學生討論,派代表來分別描繪。

生1:岸邊瘦弱的小草在秋風的吹拂下發出了“沙沙”的響聲,在廣闊的江面上一艘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隨波起伏。

師:這位同學描繪得很好,在這幅畫面中,大家覺得杜甫給我們渲染了一個怎樣的情景?

生:孤獨、凄涼。

生2:星空低垂,顯得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

師:以上首領二聯給我們描繪出這樣的一幅畫面:近處一葉小舟,遠處寒星籠罩,月光照射之下,江水奔流而東。在作者的筆下,天地空曠,大江奔流,然而我們卻能感受到細草的纖弱,孤舟的凄涼。這種寫法也就是“以樂景寫哀情”。

領會情感。

1.教師提問:如何理解頸聯?

學生討論。

生: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的么?年老多病就應當退休不在為官。這兩句詩中的“豈”和“應”字有另外的意思在里面。

師:如何理解呢?

生:頸聯是反語,我們都知道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但是詩人的理想是安邦治國,在那樣的一個時代他無法實現自己的報復,因此“豈”字,寫出了詩人空有才華卻無法施展的憤懣之情!“官應老病休”,從表面上看是作者的“”“自解”,但是我們看過杜甫生平就知道,杜甫年齡根本就不能稱為老,詩人仕途坎坷,又豈是他年老多病所致。詩人素有遠大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有一點聲名竟是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

師: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杜甫用這兩句詩,含蓄地表達了他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令人可嘆可惜!

賞析尾聯。

師:就在這時,作者筆鋒一轉,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天地間的一只沙鷗。

師:很好,茫茫天地間,那只在飛翔的沙鷗似乎就是杜甫自身的寫照,詩人將自乘的孤舟比做一只空中飛翔的鳥。用天地之大反襯沙鷗之小,借以描繪自己的孤單失意,真是含蓄婉至,饒有余味。清人黃生說:“一沙鷗何其妙!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鷗,作者吞聲,讀者失笑?!?/p>

再讀詩作。

采用個讀、點評、教師范讀、全班齊讀等形式,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進一步的感受此詩的深沉情感。

(六)總結反思

本節課上,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旅夜書懷》,這首詩歌傳遞給我們的是怎么樣的藝術風格呢?有哪一位同學愿意來歸納一下?

學生回憶、討論。

教師歸納:杜甫詩有“沉郁頓挫”的風格。“沉郁”指意境雄渾開闊,感情深沉悲涼?!邦D挫”,主要指詩歌情感表達的波瀾起伏,反復低回。《旅夜書懷》這首五言律詩,內容上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無奈漂泊流浪的孤寂悲苦和憤慨之情。在表現手法上情景交融,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鼻榫盎ゲ仄湔?,即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旅夜書懷》正是在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下完成了詩人對生命的感傷與頓悟。

(七)能力延伸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一起欣賞了杜甫的名作,對于古典詩歌,我們應該怎樣去閱讀欣賞呢?從今天的課堂上大家可以得到哪些經驗呢?

生1:閱讀詩作首先要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寫作背景,其次要朗讀詩作,發揮想象,通過意象走進詩句描寫的世界。

生2:欣賞詩歌還需要用心體會,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間去體會詩人蘊含的情感。

師:大家都說的不錯,不過我還要再加上一條,在理解的基礎上要多讀詩作,最好能熟讀成誦,把經典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腦海和心靈中。

(八)布置作業、對比拓展

比較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在情感、寫作手法、藝術風格上的區別。

九、教后反思

《旅夜書懷》這首詩在單元的編排上屬于自讀篇目,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決定整個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點撥。上課的時候,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對于“讀”的環節,還是稍顯欠缺。從課件設計的角度,由于本詩中意象較多,描繪景象宏大,如果用固定的畫面展現詩作內容,未必有讓學生自由想象來的效果好,因此,本詩的課件設計僅設計了三頁,起提示作用而已。從教學實施來看,效果非常好,“留白”這種方法是非常適合詩歌欣賞的。

附:板書設計

把握形象: 首聯—近景—孤舟夜泊

頷聯—遠景—雄渾闊大—反襯

領會情感直抒胸臆—頸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借景抒情—尾聯—比喻—自傷漂泊、孤獨寂寞

體味意境冷寂空曠

篇7

現在淘寶網的店主都喜歡稱呼買家為“親”,大概意思為“親愛的顧客”。據史料記載,史上第一個淘寶店主是一位詩人,名叫王維。根據在于他寫給買主的一句慰問詩――每逢佳節倍思親。

老叔開講:你還別說,雖然王維生活在唐代,可要是那時候有淘寶網,估計他會當仁不讓成為第―代店主,開的還是娛樂工作室,打造紅人無數,因為他太懂得包裝了。

王公子出身名門,9歲開始寫文章,17歲就寫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樣的名句。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五言律詩和五言、七言絕句寫得最棒,其他各種詩體也難不倒他,整個唐代詩壇也少見這樣的人才。估計王家很重視素質教育,王公子不僅詩寫得好,還參加了很多興趣班,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當時還流傳一則娛樂新聞,說王維考鄉試失敗,為了獲得功名就找到岐王,岐王在玉真公主家里辦了個藝術parly。王維將自己包裝成前衛時髦的藝人,先彈琵琶后亮出詩作。公主對他贊賞有加,再加上岐王的推薦,王維很快就成了當紅的影視歌三棲明星。

從此江湖上有句話,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匹匹:個人認為,還應該把老叔加進去。老叔眉開眼笑。)嘿嘿,識貨啊,你們說,我是什么才?(匹匹、嚕嚕:蠢材唄?。┒始桑^對是妒忌我英明神武。唉,不遭人妒是庸才啊?。ū娦【幙駠I中……)

知識卡片

姓名:王維

字:摩詰

出生地:山西

年代:唐代

職業:詩人

稱號:詩佛

主要成就:山水田園詩代表詩人,創水墨山水畫派代表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暝》

大哥叫啥

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講柳永的生平?!傲烙纸辛儯袀€大哥……”底下一哥們兒接茬兒:“叫柳大變……”

老叔開講:居然敢叫人家大哥“大便”,太過分了!有沒有知識啊?懂不懂尊重啊?。ù颂幨÷岳鲜逭f教1086個字。)人家哥哥分別叫“三復”“三接”。他們三兄弟都很有才華,全考中了進士,相當于一家出了三個大學生。

可是,老柳家的三變娃子在做官的路上走得不太順,還嫌自己名字不好聽,把“柳三變”改成了“柳永”。有一次,皇上組織考試,永哥文章里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句子,意思是哥我做不做官無所謂,不要那些浮名虛譽,有時間寧可喝茶品酒,唱歌休閑。皇上一看,嘿,你還看不上我組織的考試,于是手一揮,說:“那你別做官了,K你的歌去吧!”從此,永哥便自稱“奉旨K歌柳三變”,哦不對,是“奉旨填詞柳三變”,出來混歌壇了。

作為北宋第一個專業作詞的詞人,他開拓了詞的題材,還制作了很多的慢詞,也就是抒情歌,成為詞壇婉約派的代表。歷史上記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說明當時永哥的粉絲很多,到處都有。如果那時就有“我是詞人”專業比賽,恐怕柳永粉絲的支持短信,又要讓電信賺個缽滿盆溢,還能拉動北宋經濟GDP好幾個百分點。

知識卡片

姓名:柳永

原名:柳三變

年代:北宋

職業:詞人

篇8

提起中國的古典詩人,除了他們的正名之外,人們往往還喜歡用他們的別稱和諢名來稱呼他們。在這些文人中,杜甫的稱謂也許是最多的,人們使用他的名、字、排行、官職、郡望、自號、別號、謚號等來稱呼他,在這些稱呼中,老杜的稱呼無疑又是比較多的。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李白集有《堯祠贈杜補闕》者,老杜也?!笨梢?,稱杜甫為老杜,從唐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唐朝的文學史上有大李杜和小李杜之別,有人認為把杜甫稱為老杜,是為了區別以后的杜牧,這種說法,固然無可非議,但是,為了區別后來的李商隱,并沒有把李白稱為老李,這里面似乎有許多的奧秘。經過歷史的篩選,在杜甫的姓氏前加個老字,歷代文人很少有人享有此榮。我覺得,以老杜稱呼杜甫,似乎更有下面的原因。

第一,杜甫的成就更多地出現在他的后半生

杜甫雖然也是少年出名,二十幾歲初登泰山時,賦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之篇,但是,人們更熟知的,是安史之亂后,漂泊西南天地間的那個詩人。杜甫中晚年以后心態較老,詩中也常有“老”字,后人即以其自稱而稱其老。杜甫自稱老且病的詩很多這個時期,他用他的詩歌,記載了國家的動亂,再現了自己的無定孤苦,如《登高》《旅夜書懷》《登岳陽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作品。更多的人強調了杜甫詩歌中歷史的價值,的確,在動蕩的歷史中,一個年邁多病的身軀,承受著家國之痛,承受著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歷史的舞臺上回響著他蒼老而悲愴的吶喊,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往往是那個憂國憂民、仰天惆悵的老者形象?!坝锌陀锌妥肿用?,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七歌》)。一位白發蒼蒼,困頓窘迫的老者幾乎躍然紙上,所以,老和杜甫相連,再自然不過了。比如李白,就無法用“老李”來描繪,他那張揚的才氣和狂放的性情更多地和激情四射相連,老字是和李白風牛馬不相及的。

第二,老杜之稱,更體現出后人對他的親近和贊賞

許多人認為,老杜與今天的老張、老王之稱有別,其實它就是杜老。但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實在牽強,如果老杜是杜老尊稱的倒置,姑且不說李白,因為他的天才,后人只配高高地仰著頭去像看待神仙一樣仰視他,除了謫仙人別無他稱。單說盛唐三杰的另一個人物王維,沒人喊王維為“老王”。老王叫著就像喊鄰家大伯一樣,即使王維也生活在民間,但是他更多的生活在詩情畫意中,更多的和自然山色相融合就如同我們生活中的隱者,和我們終歸是隔了一層。而杜甫則不同,他生活在民間,他的一切和民間息息相關。事實上,許多詩人也都關注過蒼生,也都有為百姓鳴不平的時候,和杜甫相比,他們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在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別”中,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官吏給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的深惡痛絕。

儒家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做到達時濟天下不太難,可是貧窮的杜甫,窮到吃飯吃不飽,住的茅屋草亂跑,他仍然用自己從來都被苦難壓扁的目光撐出一片樹蔭,苦苦地去為別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無路。杜甫在《又呈吳朗》中寫到: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真。已訴征求貧到骨,下思戎馬淚沾巾。大歷三年,杜甫搬離草堂,那草堂前原有一棵大棗樹,以往棗熟時節,杜甫總是任西鄰的一孤苦無助的婦人打棗吃,后來棗樹換了主人,新主人不似舊主人,老婦人便到杜甫那里哭訴,于是就有了這段憐弱惜貧的佳事,杜甫其人,是有著一顆苦心的,正是那顆苦心,把世人很多的苦難都熱心擔當了,捧給別人的,是他全部的甘甜。一位孤苦的婦人,到杜甫門前來打棗充饑,但詩人把這件事放在自己的心中.并且在自己離開的時候,還特意寫這首詩叮囑。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誰不是連骨頭都被榨干了!但是杜甫還想在苦難中掙扎的老百姓。這首詩幾乎談不上什么技巧,純粹是一片真情。詩人用如此廣大的心胸支關懷最底層的窮人時,他自己也正是一個無告的窮人。他居無定所,卻心憂天下,盼望天下寒士能居有定所。

當我們用尊稱稱呼某個人為某老的時候,這個人在高高在我們上面的,我們在他們的面前可能是誠惶誠恐,是仰望。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稱呼某個人為老某的時候,更多的則是親切,他和我們相連,就像是能共啃一塊饅頭,共喝一口燒酒的伙伴,我們甚至可以親切地拍拍他的肩膀。當我們讀杜甫的詩歌的時候,詩歌里的生活煙火氣息撲鼻而出,感覺這個“老”字,或許真有老氣橫秋的意思,可感覺又有一分親切順口,似與老杜神交,得意而忘形。

一千三百年后,杜甫仍然忙著。對此,他本人應該不會感到意外,他在生活的諸多領域中是失敗者,常常無職、無錢、無房,甚至無食,多難多災、窮愁困厄,但他已經構成中國人最基本的文化記憶,以至于我們無法把他看成一位普通的杰出詩人,我們可以像談論一個詩人那樣談論王維或李商隱,但當想起杜甫時,我們如同想起朋友,他始終伴隨著我們。

老杜,這一聲稱呼,就是表明了在我們的心中,老杜,就是這樣一個永遠在我們身邊的伙伴。

【參考文獻】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之韻解說詞央視科教頻道

篇9

在學習本課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60名學生,按平時的歷史學習的六個小組,分了六個專題研究小組,對本課內容做了六個專題的劃分: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小組負責兩個專題,即各小組有一個必做的研究專題,還有一個選做的。選好后,各組成員再具體分工協作,查找相關資料,準備發言稿。

二、課上交流研究專題

課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歷史教材中怎么說?介紹各自專題涉及的基本內容。比如《詩經》,關于詩經的“六義”:風、雅、頌、賦、比、興。詩經的藝術特點:四言為主,重章疊句。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奉為經典。

2、語文課本上怎么說?就是讓學生將同一類知識,從不同的角度挖掘、補充、深入理解和領會。比如楚辭,代表人物屈原,在語文課本里學過他的代表作《離騷》(節選),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詩,代表了浪漫主義的詩風。詩人先從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寫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亂,自己雖被奸小陷害,仍要堅持“美政”理想,一方面抨擊了黑暗現實,一方面表達了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3、你作為學生怎么學?關于同一個歷史人物的話題,作為學生,如何整合兩個學科的教材,將知識完整系統地掌握,就是學生要研究的問題。比如歷史教材中關于“蘇軾”,提到他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者。“他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繪雄渾壯觀的景物,給詞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那么,在語文課本里學到了他的哪些詩詞,可以得到印證呢?學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還選了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本詞借詠史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郁悶心情。其豪放的詞風一方面表現連各方面:一是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江山、歷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開闊,氣象恢弘。“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則是對古戰場險要地勢的勾畫。對于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瀟灑氣度予以高調贊美。稱贊周瑜,實際上表明了詞人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心志。整首詞氣勢恢宏、格調雄渾、境界宏偉,代表了蘇詞豪放派的風格。經過學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學生就將歷史與文學很好地融為了一體。一方面把分散到兩個學科中同一類的知識做了很好的補充與融合,另一方面,學生在整理和研究的過程中,鍛煉了組織協調能力,提高了篩選、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課后拓展研究專題

本節課后,學生興味盎然,都反映時間太短,還有好多內容沒有與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綜合了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在課后開展了一系列拓展與延伸。比如關于元曲,歷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點內容,其實,學生準備的交流資料很豐富。比如:他們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關漢卿的《竇娥冤》,在語文必修四的第一單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個悲劇主人公形象,使其成為元代被壓迫、被摧殘婦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會底層善良、堅強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婦女形象。等等。鑒于這種情況,我引導有興趣的同學在下午自主活動時間,展開小組間的專題交流,資源共享活動。(本文來自于《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簡介詳見)

篇10

【關鍵詞】邊塞詩; 鑒賞; 方法

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時代,由于國勢強盛,疆域廣闊,交通便利,國內外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往增多;守邊和擴邊的戰爭也較頻繁,不少邊帥能文能武并且喜歡延攬文士;知識分子視野開闊,精神振奮,不少人帶著建功立業的愿望,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這些因素,促成了唐代邊塞詩的繁榮,形成一個邊塞詩派。

邊塞詩指的是那些以邊塞風光、軍旅生活為表現對象的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就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后中晚唐并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宋朝的范仲淹、賀鑄、陸游、辛棄疾等也有邊塞詩傳世,但影響遠不如盛唐時期。

邊塞詩作為詩歌大家族中的一員,除了具有一般詩歌的特點,還有它的獨特之處,我們掌握了邊塞詩的這些特點之后,鑒賞起邊塞詩來就會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一些,邊塞詩主要是結合雄偉、壯闊的邊塞景色的描寫,表現邊塞將士馳騁沙場、抗敵御侮的愛國思想和豪情壯志,風格奔放雄偉,豪邁悲壯。詩歌內容主要有:

1、以詩歌來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

2、表現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

3、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

4、抒發御敵建功的愿望和安邊定遠的思想

5、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

7、表現將士和人民厭戰怨征的情感

列出了邊塞詩的內容之后,我們再把邊塞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及鑒賞邊塞詩時常用的術語作一個歸納:

從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

從地名和民族名看:磧、西、輪臺、龜茲、安西、樓蘭、夜郎;胡、羌、羯、夷、單于;

從景物看: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感情特點:豪邁、豪氣、豪情、報國之志、殺敵豪情、昂揚精神;

美學風格: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奔騰、峻偉;

常用手法:比喻、夸張、用典、烘托。

了解了邊塞詩的這些知識之后,如何更好的理解、鑒賞這類詩歌呢?我們認為,應該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把握時代特征。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詩評家常稱賞“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笆胫幌蜻呁タ啵v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在報國無門的憤懣(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涼,更多一些惆悵。時代不同,邊塞詩的題材、主題基本類似,風格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時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境界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李益“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有的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岑參“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有的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 有的表現報國無門的憤懣和歸家無望的哀痛(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有的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笔虑殡m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于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也是異彩紛呈。有的豪放曠達,如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準確地領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

以陳陶《隴西行》為例:”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斑@首詩思想內容有顯著特征:既以昂揚的愛國熱忱,歌頌了戍邊將士保家衛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的精神,又毫不諱言戰爭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現了戰爭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慘痛悲劇。詩的前兩句寫戰事的慘烈,將士的奮勇?!笔膾摺熬鋸氖繗庖砸姂馉幍男再|,”五千“句從犧牲之大來表現戰爭的壯烈和將士義無反顧的奮斗精神。后兩句宕開一筆:遠方戍人已成為無定河邊的尸骨,家鄉的妻子卻不知,夢見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著、盼著他回來團聚的這一天,而他卻永遠也不能重回她的身邊。這兩句通過現實與夢境的對比,將悲劇意味表現得濃烈深長。

詩歌鑒賞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而邊塞詩,由于學生接觸較少,鑒賞起來更是有一定的難度,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我們鑒賞邊塞詩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盛唐邊塞詩評》,漆緒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