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9 09:4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創新;教學;途徑
隨著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進一步創新和改革,并已經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和成績。初中語文教學是初中階段學生的重要課程,語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語文課堂創新教學的實現,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儲量以及語文綜合素養。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探究初中語文課堂創新教學的實現途徑,進而不斷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創新教學理念
為了實現初中語文課堂的創新教學,要對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主要以教師的“教”為核心,重視教師的主體地位,使得初中語文課堂缺少一定的互動和交流,初中語文課堂逐漸成為教師的演講現場,進而降低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民主教育理念引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以達到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理念的創新。首先,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語文素質還是性格特點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會讓不同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有所不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和學習需求進行指導與教學,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符合目前學生的學習現狀,避免出現語文教學活動高于學生的理解與思維,而降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課堂交流和溝通,加強與學生間的互動,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和關注,不僅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還要了解學生目前的生活狀態,以便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民主教育理念的創新。
二、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利用網絡視頻以及相關學習資料在家自主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初中語文課堂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驗收”,為學生解答自主學習中的困惑,通過課堂上的交流和互動,學生間進行思維碰撞。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根據《濟南的冬天》重點知識進行學習資料的設計,將其上傳到班級QQ群中,以便于學生進行下載和學習。在課堂討論中,學生要提出自主學習中的問題和困惑,教師根據學習資料引導學生進行解決,并提出“欣賞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品味其中美妙的語言,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想想為什么寫得好?”帶領學生進行課文的回憶。翻轉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授課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動手實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并且課堂中的互動和交流匯集成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從而有效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徹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2.情景教學模式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建幾乎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情景的基礎上進行思維延伸,產生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進而不斷挖掘學生的語文學習潛力,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皇帝的新裝》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皇帝的新裝》的動畫片,創建皇帝“被騙”過程的情景,展示皇帝“愛新裝―做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的過程,讓學生體會人物的表情和行為。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和朗讀,進而了解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挖掘文章的中心內容。
總之,通過對初中語文課堂創新教學的分析,讓我們知道了初中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基礎素養的重要階段,對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民主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進行語文教學內容的設計,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而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
參考文獻:
篇2
“刪繁就簡三秋樹”是我國清代畫家兼詩人鄭板橋的名句,意指行文繪畫當如同深秋的樹木那樣,去除繁雜的樹葉,以凸現脈絡,突出主題。“長文”可抓的“點”有很多,總認為這里需要講透,那里需要到位,常常是條分縷析、喋喋不休,教學的效果是面面俱到卻又浮光掠影。這樣就需要“選點突破”,將一個“點”講深、學透?!伴L文”的選點,一般有這樣幾個切入口(選點):
一、 從文章題目選點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目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訓練和優美語言的賞析活動。選文的題目往往就是“三秋樹”的“脈絡”,對于長文的解讀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在設計文化散文《風雨天一閣》(余秋雨)時,緊扣題目,設計這樣兩個問題:天一閣是什么樓?為何用“風雨”修飾“天一閣”?就可以輕而巧地進入文本,直抵中心,達到長文短教、長文精教、舉重若輕之教學效果,也讓學生體會到那一份厚重悲愴的文化歷史。
二、 從情節入手選點
“長文”如果是小說類,則有故事情節,情節中有中心事件;如果是散文類,則有線索隱含文中,這些都是可抓之“點”。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先生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其主要教學過程是這樣的:(1)學生閱讀全文,用一個動詞概括故事情節;(2)展開討論,從同學們歸納的動詞中找出最恰當的一個(騙);(3)討論故事中人物被騙的原因;(4)討論孩子沒有被騙的原因。全文的教學緊緊圍繞一個“騙”字,放得開,收得攏,進得去,出得來,既研讀文本,又訓練思維,學生主動,教師引導,堪稱閱讀教學的經典。
三、 從最能體現性格、主題的關鍵處選點
一位老師教學《寶玉挨打》,抓住一個“哭”字展開,先分析眾人的哭相,后探析不哭之人不哭的原因,再找可以哭卻沒有哭的人,接著想象迎春、探春和惜春來了會不會哭,趙姨娘、賈環來了會有什么反應。這一“哭”,情節、人物內心、主題可都出來了,不可謂不妙!
再如《雷雨》,長期以來,很多老師用心探索了解讀作品節選部分的不同途徑和方式。除了抓住劇情,抓住矛盾沖突,抓住人物性格,抓住潛臺詞等通常的途徑之外,有的老師從洋火、襯衣、照片、錢等道具入手進行解讀,有的老師抓住人物臺詞中“我們”“他們”“我”“你”等人稱代詞的變化進行解讀,有的老師抓住侍萍對周樸園稱呼的變化進行解讀,途徑各不相同,但都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四、 從主題的深刻性選點
在教《皇帝的新裝》時,為了進一步理解主題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我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安徒生為什么安排一個小孩來揭穿謊言”;第二個問題是“假如沒有最后一段,文章主題的深刻性會受到影響嗎”。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得出了“謊言并不難識破”“揭穿謊言就要講真話”“老百姓并不頑固”“皇帝在真話面前也會‘有點發抖’”等結論,有效地加深了對于該文的深刻理解;對于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必須把這游行大典舉行完畢”段,學生認為,認識到錯誤并不意味著立即能改變錯誤。這種理解就拓寬了《皇帝的新裝》的普適意義,超越了一般童話的道德教化價值,揭示了人類一些普遍的心理現象。
五、 課文“變形”選點
余映潮老師在教授《七顆鉆石》課例的第二板塊——“暢游智慧泉”時,設計了四個話題:“話題一:不寫第一段不行嗎?話題二: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嗎?話題三:不寫水罐的‘變’不行嗎?話題四:文章結尾不出現‘七顆鉆石’不行嗎?”四個話題,四次變形,通過變形前后的比較,體會作者的深意和行文的藝術。
以上是“長文”的選點辦法,“短文”的“多點”應體現一個“細”字,余映潮老師在他的《閱讀教學藝術50講》中說,“對短課文的教材處理,應該在‘細’字上下功夫。這個‘細’字指的是:怎樣教得細一點,怎樣教得深一點,怎樣教得多一點,怎樣教得實一點,教學層次怎樣精細一點,教學的角度怎樣豐美一點?”怎樣做到“細”,基本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多點并行”,還有一種是“一點散開”。上面所例舉的“長文”的選點的5種方法在短文中可以并列選用,“多點并行”,以求其“細”。
我們可以來欣賞一下余映潮老師的《記承天寺夜游》課例,這節課還是沿用了他的總分總式的“板塊式”課堂結構:
總——完成三件事,學生先齊讀一遍課文,再出示關于蘇軾的四則“助讀材料”,然后明確本節課三個任務(有味的朗讀、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賞)。
分——“有味的朗讀”讓學生帶著四種感覺去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味道、讀出一點夜游的味道、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有味的分析”是將課文進行變形,可以有多種層次劃分的方法;“有味的欣賞”請談談自己欣賞到的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老師總結出“六美”:美在篇幅的精短、美在內容的豐滿、美在結構的靈動、美在月色的描寫、美在情感的波瀾、美在“閑人”的意味。
總——余老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做了三件事:讀背、分析、欣賞。
從整節課來看,有三個“大點”,朗讀點、分析點、欣賞點;從每個“大點”再去看,又有若干個小點?!袄首x點”不是泛泛地讀一遍了事,而是“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味道、讀出一點夜游的味道、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四種,這樣就藝術地細化了朗讀訓練的層次,在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訓練中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神韻、風格,對含義較深的詞句、段落進行充分的感悟、體會和品味?!胺治鳇c”是由學生去分段,三種不同分段意見體會出了文章的“起承轉合”和表達方式的精妙。“賞析點”則賞析了這篇“神品”的字、詞、句、結構、層次、描法、表達方式、情感等若干個小點。課的最后,余老師又進行了一次“散點”總結:“六美”(篇幅、內容、結構、月色、情感、“閑人”)。
“短文”大多數是一些文言文和現代散文,還有一些是較為淺顯的,如童話,“多點并行”會影響課堂有效性,此時宜采用“一點散開”的方式進行。
全國優秀語文老師徐杰教《七顆鉆石》這則童話,文本較為簡單,寫法上卻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于是他緊扣童話創作手法這一“點”,通過提供實例、學生探究的方式,找出了本文十種“創作手法”:
1. 背景。文章開頭交代大旱災,為故事發生、人物出場交代背景。2. 巧合。小姑娘累得睡著,神水天降;被絆倒,水罐安然;第一次要喝水時,遇小狗;第二次欲喝水,逢路人。巧合讓故事一波三折。3. 線索。水罐的四次變化就是故事的線索,它串起了故事情節。4. 鋪墊。水罐變銀、變金、變鉆石、變星星,水罐越來越珍貴,愛也越來越深厚,這樣層層鋪墊,層層深入。5. 想象。罐子的神奇變化,結尾的神奇瑰麗,奇特的想象,給本文以生命。6. 細節……7. 擬題……8. 暗示……9. 渲染……10. 升華……
這種“一點散開”的探究式的語文課堂實在不多見,也為短文的“多點散開”提供了一個范例。
篇3
關鍵詞:新課標 優質課堂 聽 說 讀 寫
課堂教學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是技術,它要探索與語文有關的一切知識內容,從最基本的讀、說、寫拓展開去,從篇章結構到修辭方法,從表達方式到表現手法,從現代文閱讀到文言文閱讀,從民族文化到外國文學,等等,千變萬化,層出不窮。說其是藝術,是因為在設計語文課的授課方式中充滿智慧,是語文教師智慧的體現。寓教于樂,生動活潑,不拘泥,不保守,充分體現了語文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語文課堂教學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很多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指導思想。許多教師已摒棄了那種滿堂灌、填鴨式: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生動活潑,學生愿學、樂學的局面。
一、形式多樣,激發興趣
不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在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情設計出符合學生心理,或能激發學生興趣,或讓學生學會鑒賞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設計,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節課,可以讓學生們用自演角色的方式,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語文課在生動活潑、充滿情趣中完成教學任務?!蹲兩垺贩纸巧首x,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品頭論足、答記者問中,領悟文章主旨,表達對人生的看法,對于《吆喝》一課,可以利用網絡媒體,收集一系列有關“吆喝”的圖片和影像,將那遙遠的、已被孩子們完全不熟悉的民俗民風,在一聲聲的吆喝中,印在了學生們的心里,并讓學生們體會到:古老的中國,那些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即使是在市井民間,也有許多風土人情值得我們去發現,能找到許多的美。在這樣的陶冶中,同學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思想認識得以提高。針對語文活動課,同學們自己策劃,自己編排,自己撰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知道的許多古今事例,表述自己的觀點,從而獲得更高境界的認識。
二、目標明確,提高能力
初中語文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在設計教法時,老師們都注重了對學生字詞、文學常識等的訓練。語文課講求讀、說、寫的訓練。
“讀”是重點教學環節,“讀”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在“讀”中品讀“美”:讀“百草園”中景色之美,讀“斑羚飛渡”時之壯美,讀“吆喝”之風情美,讀“獻給母親的歌”之親情美,在訓練學生實實在在的“讀”中,整體感悟文本所要表現的內涵。
“說”是語文教學的又一個重要內容,而復述是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的重要手段。但不少學生并不能掌握復述要領,處理不當,往往把復述變成了“背誦”,學生生怕丟掉任何一句話。教師必須自己先吃透教材,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正確地引導學生,才能完成對學生的訓練。復述復雜的故事情節,必須指導學生學會找關鍵詞語,抓住那些最富于表現事物的動詞、形容詞等修飾語;結構復雜的文章,可以化整為零,分割成若干部分,這樣,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講,目標明確,內容清晰,掌握起來就輕而易舉了。
“寫”是語文教學的又一個重要訓練內容。聯系本節課教學內容設計小練筆活動,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皩憽钡挠柧?并不游離課堂教學之外,它們應該是教師在備課中,經過深思熟慮之后設計出來的。無論是出現在課堂教學的中間,還是在最后,都是順理成章的訓練手段,在同學們在對所關注的事物有興趣、有激情時,自然而然地愿意拿起筆,記錄下自己在此刻的寫作沖動。《斑羚飛渡》這篇課文將動物小說中折射的問題與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對接,從而引出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舍己救人、團結合作的故事,讓同學們回憶起曾經歷過的感動,要求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聯系本節課的學習,以汶川地震中凸顯”斑羚“精神的人或事為內容寫一段文字,抒發你內心的震撼與感動?!庇辛藢懽鞯臎_動,這種練筆,是水到渠成的。
三、感悟真情,提升品格
新的教育理念,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同時,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情感體驗,提升道德品德修養。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中,讀文本,練習“說”,訓練“寫”;還要陶冶情操,領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人類文化中的精華,并將其發揚光大。
篇4
一、對兩節“同課異構”語文課的看法
(一)教學個性方面
兩位老師課堂教學語言精煉而又充滿激情,給我的感受是語文味很濃。在課堂教學中Y老師非常注重學生的閱讀訓練,既有對基礎知識諸如字詞、童話常識的教學,又有對文章內容的提煉和概括;既有對文章優美語言的賞析,又有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既有帶著問題的思考,又有體悟情感的深情體現。而S老師則對精美的句子進行剖析,對童話寓意進行延伸拓展。S老師本節課對問題的設計不多,但做了仔細的篩選,能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交流,對學生及時的適當的點撥、啟發,對文本加以拓展延伸。而Y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幫助者的作用。
(二)目標達成效果方面
兩位老師都用了多媒體,制作了課件,課件中也有一模一樣的下載。如安徒生的代表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皇帝、官員、百姓、騙子、孩子之間的圓形關系用一個字概括,這是“同”的地方。但具體運用是不同的,也就是“異”,S老師作為作者簡介來出示的,Y老師是在拓展中表現的。孰是孰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千秋。從學習目標達成效果來看,效果是良好的。學生對語文內容的把握,學生對語言的賞析都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三)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堂進程方面
S老師出示《賣火柴的小女孩》圖片導入,學生熟知,很快進入角色,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回答問題聲音響亮 ,先聲奪人 ,氣氛熱烈;而Y老師,獨辟蹊徑,以近期的《亳州晚報》丹麥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導入,材料鮮活新穎,但不能一下子抓住學生之心,學生有點“蒙”或者叫“萌”,一頭霧水,因此一片死寂,只聽見授課老師洋洋灑灑的陳述??v觀這兩節課,S老師的設計主要是兩個環節:導入和整體感知。由于環節少,所以有充裕的時間展開師生對話,生生交流,師生互動效果好,尤其是學生的精彩發言給課堂增色不少。但S老師的課堂評價 “你有治國安邦之才”也是言過其實,顯得隨意。反觀Y老師這節課,容量實、信息大、環節多(1.導入,2.作者簡介,3.檢查預習,4.整體感知,5.探主題,知寫法,6.說感受,展想象,7.拓展,奇思妙想,8.結束語等),正因為以上繁多的設計,所以課堂進展必須要快,這樣老師疲于趕節奏進度,留給學生的時間自然就少,教師講得多了,學生的活動空間就小了。
二、對“同課異構”的自我認識
“同課異構”顧名思義是同樣的內容,由不同的老師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由于老師的不同,這就構成了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課?!巴n異構”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多維交流的平臺,可以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難點,探討教學的藝術,交流彼此的經驗,共享成功的喜悅。同課異構,精彩在一個“異”字,“異”從何來?
第一個來源是學生。學生變了,“構”(設計)也應當隨之而變。 程度好的學生接收能力自然好些,能調動好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技術。從課堂的生成性來看,課堂充滿了變數,我們要始終記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都要以學生為本,因此教學方案的設計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有限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互動中生成。Y老師之所以沒能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自若,是因為不了解生情,不熟悉生情。
第二個來源是教學目標的著眼點不同。有人認為每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相對固定的,但新課改的“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不再具有明確性,這就使“異構”大放異彩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篇5
【關鍵詞】語文;自主;動態;課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號】1005-6009(2017)03-0036-03
【作者簡介】王玉華,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江蘇泰州,225300)教師,高級教師,泰州市學科帶頭人。
語文自主課堂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環節,并不斷調整、動態立體生成的過程。
動態是相對于靜態來說的。靜態的語文教學表現出教學內容的規范化、定型化,思維具有較強的被動性和穩定性,它更依賴于教學前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預設。動態發展的課堂,諸多因素具有偶發性和不確定性,教師機智處理能使課堂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也會表現出活力,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自主性能夠充分地體現出來。
下面結合幾個課例,談談語文自主課堂中學習發生的動態表現特點。
一、教學流程隨機化,凸顯生成靈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在備課時已將課堂教學的程序組織完整,教師在課上的任務就是將備課時預設的流程一一演示,保證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完整性、穩定性。課堂看似精彩,其實無生機可言。自主課堂,教什么,學什么,不是全由教師預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有堅定的學生立場,努力喚醒、激活學生的意識。學生自主意識一旦被喚醒、激活,他們在閱讀中必然會提出諸多問題,發表多種難以預料的意見。這些問題雖然是臨時產生的,但正是學生最需要解決的。當這些問題生成時,教師可以改變原有的教學思路,拋開原有的預設,研討新問題。長此以往,師生對話、師生互動自然就會成為教學的常態。
對此,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深有體會。他提出:“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程序都應該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痹趫探挑斞浮蹲8!芬晃臅r,李老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隨時調整教學程序,甚至改變課前的某些預設,怎么樣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感情,怎么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智慧,怎么有利于學生走進作品,走進作者,走進魯鎮,進而聯想到今天的時代甚至聯想到自己,他就怎么上。一切見機行事,一切隨機應變。因為這樣的理念,《祝?!氛n堂上出現了許多“沒有預約”的精彩生成。最大的亮點就是學生比較討論鳴鳳和祥林嫂――
課上,李老師要求學生從某一個細節出發,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閱讀《祝福》的感受。
某學生說:“我讀出了批判,就是魯迅對那個社會的批判!……小說中的祥林嫂讓我想到了巴金《家》中的鳴鳳,祥林嫂被人賣了,鳴鳳也被她的主人送給別人做小老婆。但我覺得鳴鳳的地位還是比祥林嫂要高一些。”李老師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兩個人物的性格、遭遇、命運進行比較和分析,并及時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誰殺死了祥林嫂?”等問題。
這一問題直指中心,很有研究價值,本是李老師預設的重點,但他沒有按照預先設計的方式呈現,而是以課上臨時生成的問題為契機,適時地提出來,把課堂引入更深刻的討論。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生成,又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就是靈動的教學流程帶來的課堂魅力。試想,李老師若不顧學生的實際需要,一味控制流程,主宰學生的課堂,那么流程的實施過程必然呆板、僵化,精彩也不會出現。
二、思維狀態活性化,力求對話多元
“活性化”是使原來穩定的物質變得不穩定,原來反應微弱的變得強烈。表現在自主課堂上,活性化思維會呈現一種積極、靈活的特征。
自主課堂要通過建立多元對話以及師生之間各種體驗活動來激活學生思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活性的思維狀態展示自己主動學習的責任感。學生的思維要“活性”地表現出來,關鍵一點是學生要先開口。所以教師應通過設計精當、巧妙的問題,激發思考,引導對話,只有這樣,學生思維的狀態才能真實、清晰地體現出來。
自主課堂培養的學生,其思維是很活躍的。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一改過去訓練目標單一、方法簡單、問題呆板或瑣碎的狀況,設計出一些主導性、開放性、思辨性很強的主問題,引導學生從整體內容出發進行理解、品味、探究,或者引發學生整體參與思考、討論。體現出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課堂的境界變得開闊。
比如特級教師寧鴻彬老師教《皇帝的新裝》一課,設計了“請你們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一個什么樣的皇帝”“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兩個騙子并不高明的騙術卻騙了那么多人。這些人上當受騙的原因是什么呢?”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有重點、有層次地研讀文本,而且這些主問題能產生裂變,引出更多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三個問題成了聯結師生思維、建立多元對話的紐帶。
請看片段:
(師呈現問題: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
(思考后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
生:在這個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騙”字有關系,有騙人的,有被騙的,還有不被騙的??傊粋€“騙”字說出了這篇課文的特色。
師∶大家的看法是對的,本文是圍繞一個“騙”字展開的(師板書:騙)。請同學們說說,文中的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呢?
生1:騙子騙人。
生2:皇帝受騙。
生3:那兩個老大臣還有其他官員是既受騙又騙人。
師:對大臣官員們來說,他們在這個故事中的作用,受騙是主要的呢?還是騙人是主要的呢?
眾生:騙人。
篇6
關鍵詞: 小學英語 過渡細節 過渡方法
在教學中,多數教師按照課前設計的程序有條不紊地組織教學,對學生反映、學習效果、環節間的過渡等關注不夠,這些和教學流程、教學藝術、教學活動、教學設計等相比,可謂細枝末節,但也就是這些細枝末節處,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智慧。
課堂上的過渡同樣值得關注,如果注重環節間的過渡,則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把課堂教學一步步推向,進入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環節,助學生會學、樂學、善學一臂之力。如果不注重過渡這一細節,或者對過渡欠考慮,那么,就與教育教學規律不相符合或者無助于教育教學。
一、同課異構的思考
在一次同課異構活動中,兩位老師執教的內容都是牛津英語3A的“Let’s go to the park”,兩位老師都在“Let’s go to the park,but how?”的教學后采用了歌曲教學法的教學環節進行過渡,但收效不同。
案例一:甲教師采用的是漢語歌曲――《青藏高原》,一曲高歌之后,教師問“Where shall we go?”,學生根據歌曲,聽出了地點,不費吹灰之力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師生配合默契,然而,這樣的過渡毫無懸念可言,無益于啟智善思,可謂收效甚微。
案例二:同一節課,同一個案例,乙教師則用英語歌曲進行過渡,效果就不一樣。
T:Do you like English songs?
Ss:Yes,we do.
T: Now,let’s sing what is in the classroom,OK?
Ss: Ok! Ready!
顯然,讓學生唱歌的舉措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了表現欲望,一曲“What is in the classroom”飄蕩在教室。之后,教師由歌曲中的“There is a blackboard/a map of China on the wall.”引出本單元的內容“There be句型”。
這兩個教學案例,同樣是歌曲法過渡,呈現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徑庭。因此,過渡是藝術,巧妙的過渡使課堂層次清晰,否則,課堂支離破碎,似乎有拼盤的感覺。
二、過渡的方式方法
1.承上啟下式
上例中的歌曲法過渡,案例二中教師的過渡使課堂教學渾然一體。復習的是上一節課的知識,引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There be結構,再通過以There be為主題的流暢的歌曲,進入本課的教學,從流程上看,似有高山流水之音,水到渠成之感。
承上啟下的過渡,使學生感到自然、流暢,巧妙運用過渡,使教學過程渾然一體。學習“Body’s parts”時,先通過圖片展示或者以自己的身體為直觀教具,引導學生學習身體部位名稱,如head,nose,mouth等,為了強化這些名詞的掌握和記憶,游戲法是可行性措施,如Act out游戲的開展,兩個環節間的過渡不容忽視,此時的教學環節的轉換,之中的過渡性語言的使用是教學的一個細節,這一細節決定教學成敗,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再如學習牛津英語6上的Unit 1 story time部分時,這個故事是備受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預習了生詞和短語的前提下,巧妙將學生帶入閱讀中,為了激發學習欲望,強化閱讀教學的效果,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可以把學生引領到精彩的故事情節中。如:“Do you like reading atories?Have you read the story ‘The king’s new clothes’?Who can tell us the story?Now first,let’s read it.”這樣的過渡和導入,使教學的各個環節自然融合在一起。
2.話題式過渡
過渡的方式很多,除了承上啟下式過渡,使教學渾然一體外,話題式過渡,也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中。如上文提到的there be結構的教學,由對課前的預習檢查,到新授的過渡,對新課的學習影響甚大。如“What is in our classroom?”的自由問和答,使學生自然進入新授課There be的訓練和學習中。
再如學習“Sports”的相關體育名詞時,由問題“Do you like doing spots?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best?”等學習swim,skate,ski,run,junp等動詞,swimming,skating,skiing,runningz,jumping,playing football等體育名詞,以及引領到對話的學習中:Do you like swimming?Yes,I like it very much./No,but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過渡是一種教學藝術,過渡的方法很多,除了提到的話題法、承上啟下法,還有故事法、游戲法等,巧妙運用過渡的方法,注重過渡語言的精煉,注重過渡層次上的清晰性,使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使課堂教學猶如一塊磁鐵,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課堂教學追求高效、注重實效是課改的永恒主題,而過渡是增強課堂實效性不容忽視的方面,在教學中,勇于探索和實踐,注重過渡,使過渡成就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高中美術欣賞課;真實性課堂;情境;情感共鳴
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的美術欣賞教學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以及藝術素養、陶冶思想情操、開闊藝術視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當前的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美術學科的功能過于弱化,美術的教學模式又過于呆板,美術學科則又被定為從屬學科等等。這些都或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學生對于美術欣賞課的興趣逐漸降低。至于如何提高高中真實性課堂的改革與研究,本人將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希望能給同行帶來一些啟發。
一、創設教學情境
通過創設一些富有美感和情感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更好地呈現欣賞課的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欣賞課的熱情和興趣。一般來說,美術欣賞課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多媒體法
采用多媒體進行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避免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各種弊端。多媒體可以直觀形象地展示各種相關的作品,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將藝術作品加以比較的平臺,讓學生在自己的比較分析中加深對于欣賞內容的理解,從而消化吸收課程內容。學生可以充滿興趣地觀察多媒體內容,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欣賞課的主題內容,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輕松愉悅地掌握教學內容。
2.音樂法
音樂可以使得人的大腦皮層松弛,進而產生愉悅、舒適的情感,有利于人的想象力的迸發。比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就會給人一種悠遠、恬靜和寧和之感,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月夜的各種想象,從而營造出充滿想象力的教學環境和氛圍。
二、激感共鳴
美術欣賞是一個豐富美感、陶冶心靈的過程,輕松、融洽的教學氛圍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欣賞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融洽氛圍營造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情感”。所謂情感共鳴指的就是“兩個人或一個群體在生活上和日常行為中長生的一種精神上和靈魂上的溝通和無限的延展。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一致,達到配合默契的交往。”
1.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
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有對學生的愛心。只有教師對學生有“愛”,投入了情感,才可能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教師應該盡力改變過去的舊觀念,積極與學生交流和溝通,通過對學生的課堂表情、眼神和動作的及時捕捉來適時調整教學,以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學的氛圍是否和諧、愉悅,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影響其對于某項課程的學習。在一種好的教學氛圍下,學生的情感共鳴更容易被激發出來。而至于什么樣的教學氛圍才可謂之“好”,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可以通過采取很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細節的布置和安排,調動學生的情緒,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樣還能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提法已經屢見不鮮了。但是對于這一提法的理解好像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之中。比如,有的人就認為教師講授的知識點如果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可以成為自主學習了,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他們毫無原則地添加問題。還有的人則輕易就某一不明主題進行討論,有的沒有深度和層次,有的沒有知識基礎,這樣的問題和討論根本無法引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也就談不上有何收獲了。為了使得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是讓學生做課前的主題發言。這樣,學生就有一個收集信息材料的過程。二是開展小組討論。這個討論是在根據課堂提供的新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三是隨堂問答。只要其發言生動鮮活就應該給予鼓勵。
總之,要讓學生愛上美術欣賞課就要為他們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要激發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09.
[2]申連紅.淺談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情感共鳴[J].中國校外教育,2010(8).
[3]馬琳.淺談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情感共鳴[J].中國教師,2010(S1).
篇8
【關鍵詞】小學 語文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07-0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告訴我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并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實現“知識能力、方法過程、情感價值”的三維目標,這就是說,高效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只是以教師唱主角,為學生進行知識堆積的空間,也不應該是盲目追求教學情境的變換、學習形式的變化、花樣翻新的趣味游戲與合作表演,而應該是通過情境教學、趣味教學形式,切實達到扎實的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培養,文學鑒賞能力與美感等能力培養的目標,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新課標》中所要求的“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精神。
1、教師是高效課堂的“助推器”
美國現代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就說過:“在課堂里,教師就應該站在學生的后面”,這充分說明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學生不止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更應該是親密的伙伴關系。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因而老師對學生的印象、關注狀況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影響極大。師生間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對話、友好交往,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充分表現,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許的點頭,一次熱情的贊揚,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在學生心里泛起無限漣漪,滋潤學生的心田,助推學生以后對語文的興趣與良好發展。
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老師首先就應該擺正與學生的關系與位置,這是首當其沖的工作。雖然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的任何變化,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不可能絕對平等,但是我們應當盡可能的鼓勵與贊揚學生的每個進步的點點滴滴,讓學生在課堂上在我們這里得到表揚,找到自信。
2、合理分配利用課堂時間
《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毙W生每堂課只有40分鐘,時間相當寶貴,如何將40分鐘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質量的課,關鍵就看教師的思想觀念了。高效的課堂離不開高效的教師,高效的備課,高效的教案,教師首先要形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惜時如金的想法。因而在事先備課中認真吃透教材,從而做到精心設計教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因為教師講課需要時間,師生雙向交流需要時間,學生實踐練習也需要時間,這些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設計導入方式,精講,巧講,盡量壓縮講課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訓練說、讀、寫甚至表演展示,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
3、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集中力集中時間不長,對新鮮的、刺激的、感官性強的事物興趣性強,學起來記起來都比較快。前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過:“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是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現的真理感到驚喜甚至震驚,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倍L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覺得時間有限,很慣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填鴨式教學方式,卻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和消化知識的能力和興趣性,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在課堂設計中力求適應學生特點,設計得精巧趣味性強,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采取兒童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這樣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效率。
如針對《丑小鴨》一課,我們在教學設計上就要充分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體現課文的意趣性,這樣我們可以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學習情境,集圖、文、聲、像及動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教學課件,有效地調動學的積極性,抓住丑小鴨是怎樣從丑到變美天鵝的整個過程通過動畫展示給學生看,并提問讓學生思考“丑小鴨”留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這樣學生一定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其課堂學習效率也得到提高。
4、注意培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 “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 在實踐中學習, 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高效地教學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學生,依靠學生自主性,自己去動手,去思考,去練習,去體驗,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將自己的對課本的體驗感受所得去強加于學生,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特別注意擺正自己與學生的位置,教師是引導人,而不是主導人。如有的教師教學課文《海上日出》時,就讓學生帶著“陶醉”的語氣讀、帶著“神往”的語氣讀,可是讀來讀去,學生根本沒讀出“陶醉”“ 神往”的語氣。這就是教師以自主為中心,忽視學生的真實感受,強拉硬拽,將自己的事先設計的教學成果強加給學生的典型例子。
而真正關心學生感受,注意學生興趣的教師就會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去體驗,學生體驗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這才是真正的教學效果。如一位優秀的語文都是在講解“飄飄欲仙”這個詞時,就并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向學生提問:“你們哪位同學能做出飄飄欲仙的樣子???”于是,班上許多學生紛紛張開雙臂,如仙人一般輕盈飄逸,展翅欲飛,這樣詞語的解釋教師講解起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5、加強學生課外學習指導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但語文的學習是無邊際的,語文課程資源也是無處不在的,高效的課堂教學還應該注意時間進行拓展教學,激發學生的課外學習興趣,讓各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服好務,以實現自己的更持續發展,當然課外拓展學習既包括閱讀也包括寫作,所以課外閱讀十分重要,如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后》后,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追問學生:“還知道哪些安徒生童話啊?想不想了解更多的童話呀!”這樣可以鼓勵學生課后去多讀童話,下次上課后進行課堂交流,講講童話故事??梢怨膭顚W生進行遷移性練筆訓練。讀了童話可以不可編些小童話故事呢?教師鼓勵學生去這樣寫作既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高效的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的不斷提高,不斷進步,更需要學生提高認識,認識到“學語文好”,發展到“好學語文”,從而“學好語文”。
參考文獻:
[1]毛潤秀.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思考[J].科教研究,2010(12):64.
篇9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外活動 必要性 實踐形式 問題
英語課外活動是英語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它的延續和深化?!队⒄Z課程標準》強調外語教學的實踐性,提出了“聽、說、讀、寫結合訓練階段,側重盡量使用英語,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發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1]。但是目前小學英語教師任教的班級多,自身的精力有限,把目光和精力都投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布置上,而對于課外活動設計不夠重視。
一、英語課外活動的必要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調整教學策略;還要求具備課程開發能力和整合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加強對新技能的學習培訓[2]。英語課外活動的過程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應用語言的過程,開展課外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地掌握語言知識,恰當地運用語言,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激活學生全身心參與,并且教師要循循善誘,積極引導,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能獲得主動探究知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外活動不受教材的限制,比課堂教學有較大的伸縮性。因此,每次活動時間可長可短,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形式有更大的靈活性。
二、小學英語課外活動的實踐形式
根據社會認知主義理論,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在實際中使用語言,交流的過程與語言成品(linguistic product)同樣重要[3]。《英語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指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币虼?,筆者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等方面總結了以下幾種課外活動實踐形式。
(一)學唱英文歌
聽歌學英語是把英語學習和輕松有趣的英語歌曲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方法,深受學生的喜愛。聽、唱英文歌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聽力,也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此外,學唱英文歌曲還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鑒賞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將歌曲運用到語言知識教學中。如,在教授數字時,筆者就給學生播放Ten Little Indians這首歌曲,課后還可以用這首歌鞏固教學內容。
(二)情景劇表演
情景劇表演是英語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表演能活躍課外活動氣氛,使學生學習輕松愉快。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口語交流,不但能很快掌握知識,還可以激發說話的興趣。表演可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景劇的主題或素材應具有現實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素材要貼近學生生活。短劇取材范圍廣,可以對課本內容進行改編,如生日晚會等;也可以選取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或小說,如《灰姑娘》《小紅帽》《皇帝的新裝》等。
(三)設計主題學習活動
教師為自己的教學設計一個主題,然后圍繞這個主題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比如筆者根據PEP三年級英語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這個單元內容,組織開展主題為“Let’s go to the zoo”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動手制作,利用各種小道具,把教室布置成“動物園”,并且把“動物園”分成好幾塊區域,如水生動物、陸地動物等。同時,讓學生搜集各種動物的照片貼在不同位置,并在照片下方貼上附有動物名字和相關介紹的卡片。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觀看紀錄片,如《我和黑熊一家》,把新學的單詞補充在“詞匯墻”上。
三、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準備充分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保證活動的內容滿足小學生的興趣需要,活動的要求必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活動開始前,教師要制定好活動規則,可以事先征求學生的意見。這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確保課外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二)適當指導
英語課外活動中,在學生遇到困難或者不能有效開展活動時,教師的指導就非常必要。在組織方法或成果表述方式上,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指導,但是對具體的活動過程不宜介入太多。
(三)合理u價
小學英語課外活動結束后,除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性評價外,學生之間也要進行互評。對于優勝者、進步者,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獎勵,起到激勵作用。但是要注意,無論活動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師都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激勵學生積極進行接下來的英語學習。此外,對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提出改進建議。
在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英語課外活動恰恰彌補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它給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提供了環境。通過參與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加深和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樹立了學習信心。因此,英語教師應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積極與學生進行雙向互動,多為學生創造語言學習平臺,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語言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思 審美 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4-0115-01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飽含鮮明睿智動人心弦的情思。學習語文教材語言固然重要,但不能丟掉文章的情感、思想,沒有情思的語言不是語文教育的內容,是沒有生命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具有情思的語言教育,才賦予語言教育以生命意義。因此初中語文教學要將語言和情思教育結合起來,使語文教學的材料――語言“活”起來,使語文教學的靈魂――情思“飛”起來,要使二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學習中賦予學生以情感、思想、靈魂,才能避免學生成為思想的矮子,情感的侏儒。
1 情思的特征、內涵
1.1情思是文章形象的“情感”、“思想”
情思是語文教材中所塑造的形象或作者形象的“情感”、“思想”。哲學用抽象概念對人生述說,科學用邏輯思維反映自然,而作品則用形象來表達感人至深的情感、思想。一株紫藤、一只貓、一聲吆喝、一個背影等,物物有思想,處處見真情。作品不是抽象的,而是通過具體的事件、場景、形象來表達情感思想的。沒有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場面,劉成章就寫不出《安塞腰鼓》。沒有見過底層的車夫的生活場景,楊絳就寫不出《老王》。沒有父親買橘時背影的定格,朱自清就寫不出《背影》。沒有北國萬里的雪飄,就寫不出氣勢磅礴的《沁園春?雪》。這些形象都寄托著作者的情感、思想,是學生學習應該感受和體會出來的。
1.2情思是具有永恒意義、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
一切藝術作品都追求“剎那間的永恒”,總是打破天與人、有限與無限、現實與理想的界限,追求對個體的永恒渴求:生命、人生價值、情感、自由等,希望超越藝術形象,追求永恒意義。正如《背影》中朱自清以父親買橘時的背影追求偉大的親情?!蹲詈笠徽n》中都德以韓麥爾先生上最后一課時的表現追求超越時空的愛國之情?!抖宋绲镍喌啊分型粼饕曾喌暗那逑阕穼ど钌畹泥l情。語文文本正是追求這些形象所具有的永恒意義,才具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才能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塑造他們的人格品性,才具有永恒作用。
2 語文教學應讓情思飛揚,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2.1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思資源,豐富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初中語文教材的設置編排既考慮了知識的層級學習,又考慮了人文、情感、思想層級的學習。在教學時教師應對文章的情思資源進行多元化挖掘、占有,讓教材中的情思顯現于語言教學,而又超越語言教學。例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挖掘出作者對春描寫的情感――摯愛、贊美,也要挖掘出對充滿勃勃生機的新生命的召喚,解讀出人對新生命的摯愛珍惜的思想情感。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既能挖掘出對安塞腰鼓宏大場面的贊美,也要挖掘出黃土高原人受到壓抑反抗所迸發的激情和勢不可擋的氣概。魯迅的《孔乙己》既要挖掘對“科舉制度的批判”,也要挖掘出對可憐人兒的憐憫之情。在教學設計時突出把挖掘的內容與學生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的聯系、融合,才能豐富語文課堂的人文性教育資源。
2.2語文課堂教學應以情思來突破教材的重難點
語文課堂教學是文本情思和學生情思碰撞的舞臺。語文課堂教學除了設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達成之外,還有情感與價值觀的落實,這三者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前兩者的突破主要靠學生的情思支持,沒有濃厚的興趣、飽滿熱情、鉆研的精神、思想的碰撞是難以完成知識積累、能力提高的。對于第三者,文本的情思則是學生情感培養、價值觀樹立的基礎。有了對文本的感受、思考,才能與文本情思產生碰撞、比較,才能有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正確認識。這三者目標的圓滿達成則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思飛揚的結果。學生情思的激發將使語文課堂教學做到知識與情感、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也就會迎刃而解。
例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對于文本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可以通過學生的讀、寫、討論文章內容完成,但這則童話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對人性丑陋、虛偽批判及對真實淳樸人性的追尋,要通過學生的課堂上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實認識、感受,表達出對大臣們的阿諛奉承的鄙視、對皇帝虛偽的蔑視,同時結合現實社會類似的現象,讓學生去思考、去比較,讓自己的情感思想與文本情感思想產生火花,才能真正使學生情感、思想受到洗禮,催發對人生之路、人性美丑的認識。再如學習《丑小鴨》時,對于文章基本知識的理解可以通過學生閱讀自己完成,而本文所反映的丑小鴨面臨排擠,沒有絕望、沉淪始終奮斗不止的精神,則需要學生去體會,結合現實社會討論其形象的現實意義,就會解決本文的重難點。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始終充滿活力、有血有肉,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人生品性,才能促進學生情感思想的發展成長。
3 借助情思引領學生走向理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