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20:0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

篇1

一、設定多元目標,實現綜合性

新版框定了“三維”目標,它包括: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考慮更多的是德育目標,不自覺中窄化了課程目標,忽視了綜合性的內涵。所以,多元性目標的設定,應該成為懸在任課教師頭上的一柄利劍,需要隨時關注它、敬畏它。比如,《偉大的先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可以設定如下的教學目標(為了方便說明,在每小點后面注明了目標指向,下同):(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孔子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影響(知識);(2)簡單了解《論語》(知識);(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紀念孔子的意義(德育);(4)學習收集、處理、歸納、運用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力、方法);(5)嘗試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方法、過程)。再如,《學做小雄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可以設定如下的教學目標:(1)了解《飛翔的小雄鷹》的故事內涵,知道面對困難時,不膽怯,想辦法解決(知識);(2)有能力嘗試富于挑戰性的活動(能力);(3)愿意做勇敢、堅強的孩子,不嬌氣,培養不怕吃苦、勇于和困難作斗爭的品質(情感、態度等)。上面兩課的目標設定呈現了多元化狀態,體現了“三維”課程標準,顯現了教材應有的價值,如果任教者循著這樣的目標思路,在教學實踐中一以貫之,逐環落實,綜合性就能發揮最大效應,就能培養完整的“人”。

當然,“三維”目標是對整體而言的(包括整冊教材、單元教材等),并非每一個主題、話題教學都要死摳“三維”目標,應該因文而異,因班級學生實際而異而有所側重,否則就有矯枉過正之嫌了。

二、實行跨學科整合(融合),實現綜合性

借鑒清華附小主題教學經驗,可以在實現小學品德學科綜合性方面實行跨學科整合(融合),從而達到“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的目的。

1. 與學校的行為習慣教育相融合?,F行的小學品德教材,有許多行為習慣教育的內容,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又是學校傳統教育項目,二者可以有機融合。比如《我和規則交朋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主要是教育學生規則很重要,無處不在,人人都要遵守規則。這些教學內容可以與學校的排路隊要求、做操要求、課間活動要求等行為習慣教育相結合。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里找一找學校在這方面制定的規則,讓他們說一說應當如何去做,大家都做到了沒有。由此,讓學生明白,課內學習與學校的生活是融為一體,是學校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在課內學,更要在課外做。

2. 與家庭教育相融合。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才能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否則,“5+2=0”的慘狀就可能出現。德育如此,品德學科教學也不例外。比如教學《我愛我家》(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可以讓學生回去問問家里人,他們出差或外出做事,想不想家,為什么想家;請家里長輩給他們講一講“家的故事”。讓學生從中明白,家是溫馨的地方,家是避風的港灣,家里的燈火永遠是最明亮的,我愛我家。再如教學《我的責任》(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不妨請家長給孩子說一說家里每位成員的不同責任、不同擔當;說一說他們為這個家都做了些什么。家長的現身說法,更容易讓學生領悟到,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責任,每個人都要有作為,有擔當。

3. 與語文學科教學相整合。(1)與口語交際課相結合。現行的品德教材,都會選擇編輯一些體現“家庭”“學?!薄吧鐓^”主題的教學內容。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家庭、學校和社區”為標題,下設三個主題,即“我愛我的家”“我們的學?!薄拔疑畹纳鐓^”。這些教學內容完全可以與語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課“介紹一個你喜歡的地方”相整合。盡管二者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有別,但通過口語交際的形式,呈現“我”眼中的家庭、學校、社區,再通過教師、同學的點評與指導,既能培養“愛”之情感,又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2)與作文課、語文實踐活動課相結合。《尋路與行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漫游世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等教學內容,本身就是要通過走出校門開展活動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如果能與作文課、語文實踐活動課相結合,既可以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頑癥,又可以讓品德學科的生活性得到很好的落實,可謂雙贏。

4. 與班隊活動相整合。“我們的民主生活”(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與“再見,我的小學生活”(六年級下冊最后一個單元)等教學內容就可以與班隊干部選舉和班級畢業典禮等活動相結合。前者可以為后者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后者則可以為前者增添活動方式,可謂相得益彰。“不屈的中國人”(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等教學內容可以與少先隊“祭掃烈士墓”“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等活動相結合。

三、利用多元資源,實現綜合性

品德課程開放性的特征,決定了本課程的資源是多元的、開放的。正如一位德育教育家所說“過去我們把課程當作整個世界,現在我們要把整個世界當作課程”。

1. 關注熱點新聞。通過培養學生收看新聞的習慣,從而收集熱點新聞,充實教學內容,更讓學生感受生活處處是德育。比如:霧霾、河流污染、堵車……都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有效資源。

2. 收集身旁真事。班級、學校、家庭、社區時常會有一些事情發生,其中的部分事情,非常有教育意義,可作為教學資源充實到教學活動中,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比如,學生課間摔傷、上體育課骨折、家長自愿者行動等,這些事情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非常鮮活,學生感受深刻,教育效果也會很明顯。

3. 利用文學資源。豐富的文學資源,品德學科教學時,大都可以“拿”來用之。比如,教學《祖國的寶島臺灣》(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尾可以這樣安排:

篇2

一、創設輕松自由的課堂氣氛

教師要想在課堂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和興趣,首先就要努力創設輕松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新世紀的師生關系是平等民主的雙向關系,只有創立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明白他們是課堂的主體,才能打破以前他們對教師的敬畏感和拘謹感,平等輕松地和教師進行交流,全身心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因此,在創設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言論,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處理問題,多詢問學生的想法與意見,而非強制性地將預設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關于母愛父愛的課文時,先展示兩組圖片,一組是幼童即將從樓上摔下來,母親趕緊伸手接住幼童;另一組是老鷹媽媽殘忍地將小鷹推下懸崖,讓它學會飛翔。然后我問同學們如何看待這兩幅圖片中的母愛,他們贊成哪種母愛并說出理由,也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自己父母給予自己的是哪一種愛。在生動形象的圖片引導下,學生們打開了話匣子,熱烈地討論著母愛父愛的話題,并將自己遇到的令人感動的父母之愛或者是令人煩躁的愛大膽講出來,同學們互相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學生們消除了對枯燥死板課堂的厭倦感,也消除了對教師的緊張感,輕松自由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并在討論中鍛煉了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演講能力,在辯論中磨煉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輕松自由地進入到語文世界中。

二、設置分工合理的小組活動

新課標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作為基本的教學方式給予高度重視,在教學中小組合作也可以有多方面的運用,如課前預習、課文朗讀、課文理解和作文訓練等。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魯迅的文章時,由于同學們對魯迅這位中國當代文壇巨匠的了解不多,我就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首先將全班同學分為四個小組,第一組是“閏土”小組,負責查找魯迅少年時期的家族史、紹興生活和學習故事等資料;第二組是“一面”小組,負責查找與課文《一面》有關的魯迅熱情對待年輕人、認真負責地指導文學后生寫作的故事;第三組是伯父小組,負責查找魯迅晚年在上海的生活和文學寫作的故事;第四組是課文小組,負責查找《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這三篇課文的生字詞和大意理解,要求會獨立講述課文。同時,每組設置組長和發言人各一名,組長自行給組員布置任務,發言人負責將本組的調查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這樣分工細致、目標明確的小組學習,每個同學不僅掌握了自主查閱資料、預習課文等自主學習能力,也明白了在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實際上,在課堂活動中,由于每個小組都查閱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對于我設置的“你認為魯迅成年后應該如何對待閏土”“魯迅晚年是個什么樣的人”“你能根據課文給魯迅畫一幅畫像嗎”等問題,各個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對于“閏土叫魯迅少爺,魯迅應該如何回答”,我適時將全班分為兩個小組進行辯論,同學們結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和農民落后思想進行了有力批判,堪稱一節精彩的批判封建制度的辯論課。

三、激發真摯強烈的語文情感

篇3

關鍵詞:習作教學 寫什么 自主意識

作文就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與人交流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創造新含義的語言使用行為。習作指導中要注意通過寫作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把寫作作為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從作文的范圍和類型來看,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作文文體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表現自己的文章,表達了學生獨特的經驗,想法和感受,包括日記、書信和觀后感等。這些文章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寫的真實感受,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第二類是傳達社會信息的文章,即起到傳達社會信息作用的文章,包括記錄、信件、報告等,以傳播思想、溝通交流思想為主要目的,要求言簡意賅,清晰、明了地表達思想。

例如(四下)作業7,提到: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學生可以當一回殘疾人,當一次售貨員,當一次清潔工,也可以當一回老師,當一回家長,參加文體活動排練或體育比賽活動……然后把自己的經歷和所感、所想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五上)習作4,提到:你有哪些心里話想對別人說?可以傳達問候,可以傾訴委屈,你也可以寫一些建議……注意寫的時候,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六上)習作5,提到: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一定要表述清楚整個事件,并寫出自己的切身感受,題目自擬。 (六下)習作2,提到:“老師不在場的時候,你與同學之間肯定會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不妨把它寫出來,供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題目自擬?!?/p>

這類作文題材,旨在通過寫作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從心理上鼓勵學生對寫作充滿信心,建立自己鮮明且具有獨創性的寫作風格,培養學生的寫作樂趣,進而樂于寫作。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十分關注學生個性的張揚。如(三上)習作一共安排4次,分別是:寫寫自己的課余生活,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一個人,寫自己去過的地方,并安排了一次“自己習作”。(三下)習作練習的主要是讓學生寫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到了四年級,在習作的類型上,兼顧了寫實和想象等多種作文類型,關注了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教材中安排了學生寫自己喜歡的動物,寫成長故事,寫校園的景、物、事,寫自己的心里話,寫在大自然中的觀察和發現,寫熱愛生命的人和事等寫實作文;同時重視讓學生寫童話、看圖作文、奇思妙想等想象作文。有些內容是說與寫合一安排;有些內容則是說與寫分開安排。五、六年級的習作安排仍沿襲前面的編排思路,習作仍涉及寫身邊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性作文等多個方面。在呈現方式上,有的是說寫合一安排,有的則分開安排??谡Z交際和習作合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兩個維度,可以先寫后說,也可以先說后寫?!翱谡Z交際?習作”這部分在編寫上,側重于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為學生回歸日常的口語交際、展開自主習作保留了廣闊的空間。

注重應用文的寫作是新教材的一大特點:從二年級上冊開始讓學生寫日記、評論,讓學生能夠以某一個“主題”展開寫作。如第十單元的口語交際:各個小組圍繞環保主題,單獨側重一個方向,開展調查、記錄、討論。一周后在各個小組要把自己的調查報告、發現的問題相互交流討論。

四年級學生嘗試寫“游戲說明”,把自己喜歡的日常小游戲的玩法,用文字表述出來;學習如何寫新聞稿件。

五年級的學生,學習如何寫新聞短訊,學習寫道歉信和倡議書,學習寫作電影觀后感,還有物品的使用說明。

此外,三年級的教科書在“語文天地”中,教導學生如何閱讀說明書、看書的序言或后記,如何閱讀報紙、雜志。四年級教科書共安排了四個調查活動,(四上)“調查地域名稱”,“古錢幣的調查或學生壓歲錢使用的情況”,(四下)“寫了一份關于收集陽光的報告”“調研路的演變歷史,并把它記錄下來”。

教材中實用文體的公文類(通知、報告、會議記錄、學習計劃、學結、請假條);議論類(書評、隨筆);新聞類(新聞報道、新聞訪談、調查報告);廣告類(通告、科學實驗知識、說明書);書信類(倡議書、申請書、邀請函、賀卡賀詞);文教類(讀書筆記、日記、觀察日記卡片)。這不僅豐富了應用文的表現方式,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寫作的實際意義,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