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

時間:2023-03-30 17:0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達心情不好的句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表達心情不好的句子

篇1

2、 失戀,就像沙漏,而淚水和心痛,是那涓流的沙,每一次思念的翻轉,就會引起一次決堤--你會不由自主走到約會的老地方,尋覓熟悉的身影;街上某個相似的背影會令你栗然心驚。

3、 如果你注定不能給予我期待的回應,那么我們還是保持在安全的距離之外吧!

4、 結局和過程都有了,再去糾纏,連自己都覺得貪婪。

5、 膩了,連謊言都不用編制了,剩下只有冷淡敷衍。

6、 一個美麗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麗時,就開始變得丑陋了。一個聰明人炫耀自己的聰明時,就開始變得愚蠢了!一個有才華的人,當炫耀自己的才華時,就開始變得一文不值了!

7、 愛情走遠的時候,恍惚之間總有東西在慢慢流逝在慢慢改變。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決定和選擇我們想要的東西,不受那貧窮與富貴的牽絆,不被那利益束縛和左右,能看穿一切的說句:我愿意。遇上愛情,也就會變得寬容。因為愛你,我更自愛。

8、 沒有什么忘不了的,總會在以后的時間忘了你,先忘了你的樣子,再忘了你的聲音,忘了你說過的話,現在不行,以后也可以。

9、 夢已逝,心已碎,留下只是在為離開做準備。

10、 你突然點醒我,我們相識的時間能夠以年計算了,你找到了你愛的,而我,還在原地徘徊著。

11、 小時候,微笑是一種心情,長大后,微笑是一種表情。

12、 有些人,你費盡口舌,把心掏出來TA也不明白,有些人,你只字未說,TA卻懂了。理解是玄妙的事,也是最稀缺的,有一個懂自己的人比什么都來得重要。如果TA不是你的親人就應該是愛人,不是愛人一定是朋友,自私點,不要讓TA擦肩而過。

13、 后來我繼續喜歡你,繼續心酸與孤獨。

14、 如果你明明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你或者選擇說出來,或者裝作不知道,萬不要欲言又止。有時候留給別人的傷害,選擇沉默比選擇坦白要痛多了。

15、 與其到處找借口,不如直接說一句我不愛了。

16、 別再為錯過了什么而懊悔。你錯過的人或事,別人才有機會遇見,別人錯過了,你才有機會擁有。人人都會錯過,人人都曾錯過,真正屬于你的,永遠不會錯過。

17、 傷感如同流水,嘩嘩流淌在內心深深處,執筆為卿,思緒斷了又斷,來了又來,只怕時間太快,只怕距離變遠,只怕斷橋殘雪已是真實存在的遺憾。

18、 生命中,有一個人可以去惦念,是緣分;有一個人惦念自己,是幸福。有些事,在不經意間,開始。在不經意里,承諾。在不經意中,產生愛。有些人,在不經意時,分開。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愛著別人。曾經的相愛,現在已互不相干。即使在同一個小小的城市,也不曾再重逢。

19、 第一次的愛,始終無法輕描淡寫。

20、 有人說,一段新的感情可以治療從前的傷痛。可是,無論怎樣選擇,我都難以重新來接受一份新的感情,寧愿孤獨也不愿碰觸那個滴血的傷口。

17、人這一輩子,真愛只有一回,而后即便再有如何繾綣的愛情,終究不會再傷筋動骨。

18、燦爛晴空和陰霾歲月的混沌年少,我也擁有過。

19、不要為了挽留一個不愛你的人,而變得可憐兮兮。

20、不論一個人多堅強,內心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不能觸碰。

21、最浪漫的情話,是當那個已經跟你分手了的情人打電話來問:“你好嗎?”你稀松平常的回答:“我很好。”而其實你還愛著他,你一點也不好。

22、有天當你想起我,時間已擺平所有的錯,也學會不再問為什么。直到有一天,面對愛情開始吝嗇,會不會懷念當初的炙熱?一路上經過各自曲折,直到有一天,選某個人相濡以沫。

23、 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愛無休,寂寞是愛永遠的主題、我和我的影子獨處、它說它有悄悄話想跟我說、它說它很想念你^ 原來`我和我的影子`都在想你`

24、在完美的彼岸剛剛上演了一場悲劇,所有的血與淚在枯萎的荊棘蘊育出一個花蕾,它將經歷輪回的七場雷雨,然后綻放在潮濕的空氣中。

25、魚上鉤了,那是因為魚愛上了漁夫,它愿用生命來博漁夫一笑。

26、喜歡在你身上留下屬於我的印記,卻不曾記起你從未屬於過我。

27如果有一天,不再喜歡你了,我的生活會不會又像從前那樣墮落,頹廢…我不想再要那樣的生活,所以,在我還沒有放棄你之前,請你,至少要喜歡上我。

27、其實我一直在你身邊守候,等你靠在我肩上訴說,會不會有那么一天,你的溫柔都屬于我,我不會再讓你難過,讓你的淚再流!

28、你當我是個風箏,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帶回家,別用一條看不見的情思拴著我,讓我心傷、

29、窗外下著雪,泡一杯咖啡,握到它涼了,才知道又想起了你。我的期待你如何才能明白!

30、第一次哭是因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為遇到你,第一次笑著流淚是因為不能擁有你!

31、歲月就象一條河,左岸是無法忘卻的回憶,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請保留此標記春年華,中間飛快流淌的,是年輕隱隱的傷感。世間有許多美好的東西,但真正屬于自己的卻并不多。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在這個紛繞的世俗世界里,能夠學會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一切,也是一種境界。

32、我們的生活有太多無奈,我們無法改變,也無力去改變,更糟的是,我們失去了改變的想法。

33、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 34、在這個紛繞的世俗世界里,能夠學會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一切,也是一種境界。

35、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36、簡單安靜的生活其實不幸福` 所以我只擁抱剎那`綿延持久的感覺根本不快樂 `所以我只信仰瞬間 ``

37、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緣分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愛一個人不一定會擁有,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去愛她。

篇2

因此,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應該注意講究指導策略。從方法上說,應引導學生從語氣的輕重、語速的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等方面下功夫;從形式上看,則應根據文本內容的不同,適當采取相應的方法。

一、因文制宜,引導多樣化朗讀

朗讀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文章體裁和內容的不同,根據本班學生狀態和訓練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讀訓練,合理地選擇每一教學環節上朗讀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樣、靈活恰當。

1.在表演中朗讀

兒童心理學指出,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更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真實的動作,親身的體驗,更容易喚醒學生的童真情趣。所以,針對孩子好動的天性,對于一些故事情節比較形象、生動的文章,可采取讓學生表演讀的方法即把課堂當做“舞臺”,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引導學生邊讀邊演練,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共同作用于對知識的感知、理解與運用。課堂上,我經常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表演讀。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將相和》這篇課文,講到“負荊請罪”這一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在朗讀時帶上動作表演。

生讀: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邊讀邊作“脫”“背”的動作,雙手作揖,低下頭)。

師點評:表演得真到位,此時廉頗是誠心誠意來向藺相如認錯的。

另一生讀:“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邊讀邊作熱情迎接動作,雙手扶起廉頗,臉上帶著微笑)。

師提示:兩人和好如初,考慮一下,應該加個什么動作?

生:兩人和好了,應該相互擁抱。

生:兩人應該握手……

此時,學生情緒高漲,各小組紛紛競相進行表演讀,把課堂推向一個新的。學生變不愛朗讀為喜歡朗讀,變朗讀乏味為津津有味,從而增強朗讀的效果。

2.在想象中朗讀

有些課文,雖然情節生動,但意境比較抽象。對這類文章,在學生達到“讀正確、通順”的朗讀要求后,我們可以創設出濃濃的語言情境,引領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去深入體驗文本所表達的情感,促進學生在深入、豐富理解文本的同時,訓練和發展思維能力。但是在創設情境中,切忌求“新”求“花”,可以通過語言提示激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對于“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我提示:“你們一邊讀一邊想,腦子里會出現許多畫面,這時候的小女孩是怎么樣的?”“當她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時的表情怎么樣?心情怎么樣?”“最后火柴滅了她的表情又怎么樣?然后再根據想象的畫面讀,看誰能讀出感情來。”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想象,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轉變為積極地營造課堂情境,人人讀得聲情并茂。教師無形中又給學生傳授了朗讀的一般方法——口誦心惟。

3.在互動評議中朗讀

學生活潑開朗、爭強好勝、敢于質疑、敢想敢說……這些都是學生靈性的具體體現。因而,對于一些含義比較深刻,或比較隱晦的文章,在朗讀訓練中,可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評價,從評議中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對朗讀方法的掌握。課堂教學切不可只讓一名學生讀課文,還應讓其余學生認真聽。聽完后,組織互動評議,評議讀的同學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讀得不好,讀得不好的地方可以幫助他,甚至讓自認為讀得最好的同學讀給全班同學聽,多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因為心理學認為,在每次成功的時刻,孩子總會發現新的自我,這將成為努力向上的動力。如人教版第七冊課文《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一位同學的朗讀把重音落在“這是”上。這時,有同學提出異議,認為重音應在“大”上,突出這棵樹的大。另外有位同學認為這兩種讀法都不對。我讓他說原因,他說聯系上下文句子,這句話應重讀“一棵”,是為了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兩棵”都是錯誤的。我表揚了大膽評議的同學,肯定了最后一位同學的見解。這樣在評議中朗讀,不僅朗讀到位了,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朗讀訓練中應講究“二個為主”

1.情感體驗為主。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源于對文本情感因素的準確而且深入的理解與體驗,而學生能有感情地讀好課文,反過來又增進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與體驗。因此,指導學生朗讀訓練,應以情感體驗為立足點與歸宿點,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

篇3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 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出自()/)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篇4

關鍵詞:朗讀;準備;要求;方法

一、朗讀的含義

朗讀是一個“取他人所作,由自己所讀,為別人所聽”的過程。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就學習語文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這樣,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其材料的意義、氣韻、節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

二、朗讀的準備過程

教師授課沒有準備不行的,教學效果就不好。朗讀也不例外,要使朗讀成功,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那么,朗讀前應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1)反復閱讀,深入理解。反復閱讀作品,這是朗讀好作品的基礎。熟悉作品,掌握作品,掌握作品的精神實質,朗讀的技巧就比較容易發揮,而深入理解作品是朗讀好的關鍵。沒有這個過程,就不能體會作品中精辟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因此,對作品理解越深,朗讀的效果就越好。實踐證明,朗讀任何作品,只有朗讀者理解作品,并被作品感動了,聽眾才能受到感動。

深入理解作品,不但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思想,作品歌頌了什么,反對什么,還要分析情節結構是怎樣高低起伏地發展,人物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哪里是細節描寫,各種表現手法怎樣為人物和主題服務,狀物寫景有哪些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語言運用有什么特點,詞語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修辭色彩如何等等。

(2)展開想象的翅膀,置身作品的意境之中。作家憑借各種具體的感性材料,展開想象、聯想,然后通過自己所描繪的生動形象、豐富的生活,把深邃的思想告訴讀者,影響讀者。朗讀者要再現作家蘊含在作品中深湛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要朗讀得非常生動,也離不開運用想象。朗讀者應置身作品之中,憑借豐富的想象,體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所描寫的情景、人物,甚至人物的音容笑貌,都應仿佛歷歷在目。這樣,朗讀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自然地產生共鳴,才能把聽眾帶到作品的畫幅中去。想象愈豐富,愈細致,就愈能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朗讀越有感召力。

三、朗讀的具體要求

朗讀時全憑有聲語言來表情達意的。作品的思想和感情能不能得到準確、生動感人地表達,還要看朗讀者掌握語言和運用語音的水平如何。

首先是咬準字音。就是要按普通話語音的聲母、韻母、聲調來讀準每一個字音。朗讀時要盡量克服方言的影響。其次是念準詞句。每篇文章都是用詞和詞組連成句子來表達思想的。朗讀時要把詞、詞組、句的關系讀得清楚明白,不能隨意斷詞破句,違背原意。最后是善于運用語音。朗讀,不但要讓別人準確理解作品,還要讓別人深刻地感受作品。運用語音技巧的好壞直接影響朗讀的效果。

四、朗讀的具體規則及方法

(1)讀音準確。用普通適,聲、韻、調均準確。

(2)輕重分明。即指對輕音、重音的確定和發音時的準確把握。重音也叫重讀,說話人根據表達語間和感情的需要,故意把某句話、某個詞組、某個詞或某個字說得重一些。表現為發音時擴大音域和延續時間,同時增加強度,即表現為“音量”的加強和“音長”的延長。

同樣一句話,如果把不同的詞或短語確定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個句子的意思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①我請你吃飯。(請你的不是別人);②我請你吃飯。(怎么樣,給面子吧);③我請你吃飯。(不請別人);④我請你吃飯。(不是請你喝茶)。

表達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加強音量法。即把重音讀得重一些,響亮一些。

(2)拖長音節法。即把重音音節拖長,給以強調。

(3)一字頓歇法。即把要強調的字詞前后都做必要頓歇,使語言更清晰有力,真摯。

(4)平直調是指說話時句子從頭至尾語調平直,沒有顯著的高低變化,它的特點是整句話語語氣平緩,表示莊重、嚴肅、厭惡、冷淡和一般的敘述說明的意思。如:①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你在哪里》;②(我懶懶地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字底下一個來回么?”《孔乙己》;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握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賬)《孔乙己》;④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花園,相傳叫做百草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⑤快慢相宜。朗誦的速度是由作品思想內容、人物性格、人物年齡、人物感情、語句的性質等因素決定的。速度恰當,就能表達作品的不同情境,產生良好的效果。

3.注重速度

朗讀的速度大體可分為快速、慢速和中速三種,具體如下:

(1)快速。敘述比較緊張或急劇變化發展的場面,表現緊張、焦急、熱切、驚懼、歡暢的心情,刻畫人物的機警、活潑、年輕,以及表達作者抨擊、斥責、質問、雄辯的感情。

(2)慢速。敘述比較平靜、莊重和追憶、沉思的場面,表現苦惱、絕望、悲憤、沉重、緬懷、悼念的心情,用于作品中的發人深省的警句、莊嚴號召以及老年人的語言描寫等。

(3)中速。一般的記敘、說明、議論的句子,以及感情沒有突出變化的地方。例如,都德《最后一課》在寫小弗朗士感到課堂氣氛不平常后,“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我也不責備你……”。這段話的開頭,“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是一般的說明,可用中速讀。“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這句話朗讀速度應稍微加快,以表現他驟然緊張的心情。

總之,朗讀的高低、停頓、快慢、重音、語調以及特殊手法的運用,都不是孤立地、單一地出現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求達到和諧統一,逼真動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5

詞匯篇

1. dull——點睛之筆

And I don't know where you are/Colors seem so dull without you

然而我依舊不知你在哪里/沒有你,所有的顏色都變得暗淡無光

歌者用眼睛觀察世界,卻發現Colors seem so dull without you。這句歌詞的點睛之筆是dull這個詞,形象地表達了歌者黯然神傷的心情。在這句歌詞里,dull意為“晦暗的,黯淡的”。心情不好時,我們會覺得周圍的一切暗淡無光,這時可以說:Colors seem so dull. 心情不好時,即便是晴天,我們也會覺得天空一片灰暗,這時可以說:The sky is dull.

Dull非常形象,表達的含義也十分豐富。形容人時,它是smart的反義詞,意為“愚蠢的”,如: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杰克也變傻。)形容刀刃時,它是sharp的反義詞,意為“鈍的”,如:It's impossible to cut a pineapple with such a dull knife. (用這么鈍的刀來切菠蘿是不可能切開的。) 形容書籍或會議等時,它是interesting的反義詞,意為“無聊的,枯燥的”,如:This book is rather dull. (這本書真無聊。)

2. drench——具體變抽象

I'm drenched in your love

我沉溺在你的愛里面

Drench意為“使濕透,浸濕”,如:A heavy shower drenched the campers. (一場大雨把露營者都淋濕了。)除了drench之外,表達此意的詞還有很多,但是每個詞表達的“濕度”不一樣:drench、soak表示很濕,而damp、moisten表示微濕。Drench還可引申為“使充滿,使彌漫”,后面一般加介詞in或者with,此時具體化的意義變抽象。如:I was drenched in sweat. (我渾身是汗。) 如此一來,句子所表達出來的意境就十分形象了。

這句歌詞中的drench也是如此。字面意思是“我被你的愛浸濕”,抽象化后即為“我沉溺在這份愛里面”,瞬間賦予歌詞浪漫的色彩。同樣的,表達“沉溺”的詞還有drown,原意為“溺水”,用在此處將具體的含義抽象化,即I'm drowned in your love,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如:The band drowned our conversation. (樂隊的演奏把我們的談話淹沒了。) 同樣有此效果的詞語還有addict,原意為“上癮”,抽象化后可引申為“沉迷,深陷”,即I am addicted to your love。同學們可以再聯想類似的詞語,如此便可豐富自己的表達,使自己的語言更富詩情畫意,更加浪漫。

3. linger——大詞小用

Thoughts of you linger around

對你的思念不停地縈繞在腦海中

Linger意為“徘徊,逗留”,常用的搭配有兩種:① linger on表示持續,而這種持續常常不受歡迎,如:Unfortunately the tax will linger on until April. (很不幸這項稅收要持續到四月份。) ② linger over則表示由于某事耽擱,通常是主觀上愿意這么做,如:They lingered over coffee and missed the last bus. (他們在喝咖啡上耽擱了一會兒,結果錯過了最后一趟公交。)

而在這句歌詞中,linger一詞將作者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Linger一用,畫面感頓生:身處繁華世界,眼前車流不息,周圍人來人往,然而對你的思念卻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久久難以消逝。再如:The beautiful melody is lingering in my mind. (美妙的旋律在我腦海中回蕩。)對于linger這樣的大詞,可能許多同學在平時的表達中很少用到,覺得只有在非常復雜的書面表達中才會用到。其實不然,這類詞用到這些小句中反而能更好地表達意境,更浪漫也更地道。大詞小用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4. look into vs. look at

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I can hear you cry for a little bit more of you and I

篇6

關鍵詞:語文課堂 和諧 靈活 表情達意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則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任務之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對此,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如果缺少教師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語文課的課堂就會變成教師一人的舞臺。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我曾中途接手一個班,有個學生叫周梁,據說是上課不聽、老愛睡覺,課后作業不做,還經常曠課,每次考試只有20多分。各科老師方法用盡,他依然我行我素。對于這樣的一個學生,在第一堂課時我就對他格外關注:整個人伏在桌面上,眼睛緊閉,桌面上的書籍凌亂不堪、雜亂無章。我壓下心中的不快,邊講課邊走到他桌旁,輕聲地把他叫醒,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身體不適,然后順手幫他整理好了桌面上的書本。昔日在同學眼中老是被老師批評的周梁此時卻受到了不一般的禮待,同學們都含笑看著他。他當時雖然沒說什么,但從他不自然的表情來看,看得出他心里對此事的意外和不好意思。在以后的課堂上,我還經常叫他來回答一些簡單容易的問題,并對他的回答進行鼓勵。這也就怪了,我的課他從來不曾缺過,桌面上的書也整整齊齊,語文考試的成績雖然還不及格,但已有50多分了。可見,教師對學生多些關愛,少些漠視,多些鼓勵,少些指責,學生會感受到溫暖,自然也會對教師所教的科目感興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嘛!

二、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在辦公室里,常常聽到一些同事抱怨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過程,抱怨學生懶于動腦、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夠端正等等。其實學生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師本人,教師沒有把一種好心情帶進課堂。設想教師是懷著舒暢的心情、帶著滿面的笑容進入課堂的,學生就會身心放松,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如果教師心情不好,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怒目相向、大聲訓斥,學生則會縮頭縮腦,亦或惡語相向。在這樣的一種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要么不敢多說一句話,要么答非所問,專與教師對著干,哪里還有心情融入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更談不上能主動發現問題了。由此看來,教師上課時的心情好壞與教學效果是息息相關的,也直接影響著課堂和諧氛圍的形成。所以教師進入課堂前必須做好自我調節,即使遇到不如意、沮喪、懊惱之事也要如此,用自己良好的心態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的心情,師生共同營造愉快、寬松、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把自身的最大潛力發揮出來。

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變換教學方法,有利于調節氣氛,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我在學生學習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時,在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掌握了所描寫的景物后,我要求學生用圖畫的形式把句子的意思表現出來,要求抓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這十一種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把它們巧妙地組合起一個完整的畫面,目的是創造一種蕭瑟凄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并給它擬個題目:秋郊夕照圖。我還要求學生把圖畫本上交,由美術老師打分,凡是達到優秀分數的(80分),都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當然,依據八年級學生現有的畫技水平,不能很好地畫到位,但在畫的過程中會感受到體驗的樂趣,不知不覺中把這首小令也背下來了,對小令主旨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學習起來就不會感到吃力了。

四、表情達意的肢體語言

篇7

關鍵詞:告別語;異同;對比分析

告別語是交際雙方分別時以示禮貌的用語,一般包括寒暄后的告別語、主客之間的告別語、熟人之間的告別語和電話結束語等。告別語的內容一般較為固定,且大多數為“約定俗成”。因文化的差異,兩種語言之間在告別語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而且因場合的不同,人們使用不同的告別語,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分析告別語的異同,更好的指導會話。

一、告別語的結構

對話實例:

(1)甲:你好!最近在干什么呢?

乙:你好!準備考試呢,你呢?

甲:我打算和朋友一起去逛街。

乙:祝你們玩兒的開心,我先走了。

甲:好吧,再見!

乙:再見!

從上述兩個典型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會話結構中包括問候語、會話主體和告別語。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會話都像上述會話中包括三大部分,有相當一部分會話中會省略問候語和告別語,有時也不一定會引出會話主體,如兩個人見面都急著趕路,不再進行進一步交談,就會簡單互道“再見!”“拜拜!”“”“ ”等等。

二、告別語的異同

1、告別語的相似之處

(1)結構類型相似

在文化的告別活動中,基本上是從見面接觸開始的,然后互致某些客套話,表示高興或樂意會面,進而在作進一步的交談,它們的告別語的結構相似。

(2)語料來源相似

語料來源是指會話語言材料的來源。告別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也是從語言學習和日常生活交流中產生的,并在文化交流中不斷傳播和發展。

(3)分類相似

中的告別語可以按時間分類。如漢語中的“你好!”“嗨!”“再見!”等。這些稱為全時告別語。而維語中的“”,“”,“”和漢語中的“早上好!”“晚上好!”“晚安”等這類告別語,稱為實時告別語。此外,維語中的告別語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漢語中有書面和口頭之分,二者很相似。

(4)稱謂相似

告別語的從屬性人稱也是相似的。漢語的第二人稱根據說話人的主觀分類有兩種形式,“您”和“你”,其中“您”表示尊稱或敬稱,“你”表示普稱;維語中的第二人稱有三種形式,“”,“” 和“”,“”表示尊稱,“”表示普稱,“”表示敬稱。而且在文化中都有較強的等級觀念,對長輩、地位高的人或是值得尊敬的人,都會用尊稱或敬稱,而非普稱。

2、告別語的差異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告別語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但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

(1)內容不同

漢語中經常使用的告別語,除了 “再見”“保重”最為常見的以外,很多時候會說“后會有期”“恕不相送”“一路走好”等表示叮囑、囑咐的話。而在維語中幾乎很少使用,尤其是當主人對客人說“慢走”的時候,客人們就會很疑惑:為什么要慢走?這是什么意思呢?

維語中除了最常見的“”,“ ”,“”,也經常會用表示祝福、希望的話,如“”,“”,“”;有時還互相表達見面時的興奮和激動,如“-”,“ ”表示能夠見到你很高興,希望下次能在電話上快快聯系。

(2)句子結構不同

從語法角度上看,告別語在句子結構上也有差別。漢語中說“你好”。維語中“”,按語序翻譯過來就是“好嗎你”,二者因屬不同語系,構詞和語法規則不同,自然而然,告別語的句子結構也就不同。

三、告別語對比分析

1、對雙方當前會話的評價

維吾爾族人在告別時,經常會表達見面時喜悅、不舍的心情。例如“ “”,“”,“”等。而漢族人在告別時比較注重表達關切、祝福之情,如果客人有事拜訪或受到主人熱情款待,客人則會以感激的心情和卑己尊人的態度對當前的會話作出積極的評價。例如:“今天的交談很有收獲,謝謝你的幫助”“您的指點很有啟發,謝謝您的教誨”“感謝您的熱情款待”等等。

2、告別語的自指與他指含義

在告別時,維吾爾族人認為談話結束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造成談話不得不結束,即使不是,也是不愿意擾亂對方安排而結束的。在他們看來,自己愿意與某人交談是表示對其喜愛,是對對方的尊重和欣賞,不能繼續進行交談不是出自他們內心的想法或意愿,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不得不提出離開的理由,并表示歉意。漢族人的文化心理與之不同,注重的是對對方的關心、關切。在途中遇到熟人寒暄過后,想到對方可能有事兒要忙,就會說:“不耽誤你了,趕緊忙去吧”。拜訪人告別時會說“就不打擾你休息了,我先告辭了”“你多保重身體,我先走了”等等。

3、兩種含義的道歉

由于文化差異和民族心理差異,告別語中的道歉方式和含義是不相同的。前文中提到維吾爾族人告別時常常覺得是自身原因不得已而為,而漢族人多站在為對方考慮的立場,覺得打擾或麻煩他人而深表歉意。因此,常常會說“對不起,多有打擾,還請諒解”“給您添麻煩了”“真不好意思,麻煩您這么久”等等。相反,維吾爾族人常常會感覺很納悶兒,“我沒有被打擾呀,也沒有覺得擾,你怎么這么說呢?”“我沒有被麻煩,能夠幫助你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兒,我不覺得有什么麻煩呀?”他們不知道,漢族人多是出于對對方的關切,意思是,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事情,就不會讓對方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而對方卻可以用這時間干自己想干的事兒。

4、關切與祝愿之別

漢族人中,客人在主人家做客離去時,主人會經常說“照顧好自己”“ 慢走”“一路順風”等話,客人則禮貌的對主人說說“請留步”“別送了”“后會有期”等。但是,維吾爾族人卻不理解漢族人的這類告別語其實是對對方的叮囑和關切,“一路順風”是希望對方別出什么事,一路平安。維吾爾族人也不理解為什么要送出大門,甚至送了又送。

5、再次相見的愿望

會話中表達彼此再次相見的愿望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文化差異,雙方在表達形式上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難免會出現誤解。有時維吾爾族人交談結束時會說些客套話,語聽起來像是再次邀請先見,但并不意味著下次一定要相見。例如, “” ,“” ,“”, “”等等,表達的都是為再次相會感到期盼和高興,但有時并不是真正的邀請。在漢語中也大量存在表達再次相會的愿望的道別方式,如常見的“有空到家里來啊”“沒事兒就來我家吃飯”“常來常往”。這類話與上述維吾爾族人告別語一樣,沒有明確地約定時間,一般人都明白只是一種客套而已,只是語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四、結語

告別語是語言會話中必不可少的語言事實。本文中對語中一些典型告別語進行了對比研究,由于文化存在很大差異,語的告別語差異也很大。這就需要我們正確理解告別語背后蘊含的文化差異,樹立文化差異的意識,從而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采取恰當的策略,以保證跨文化交際渠道的暢通。

參考文獻:

[1]凡璐.英漢問候語及告別語分析與比較[J].考試周刊,2009,(37)

[2]任泉清.漢英告別語對比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9,(6)

[3]胡曉宇.告別語的英漢比較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01,(5)

篇8

[關鍵詞] 英語口語 律動 跟唱 拓展

一、對英語歌曲的運用價值分析

歌曲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歌詞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英語歌曲在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優化英語學習心理,開拓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廣泛興趣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識,也被許多教師的教學實踐所證明。同樣,英語歌曲在提高學生的口語方面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1.渲染氣氛,增加情趣

在教學中運用英語歌曲,其本身就是一項較為真實、直觀的教學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歌曲有其獨特的韻律美,節奏美,這與英語如出一轍。英語歌曲作為歌曲與英語語言的結合體,除了能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參與性,還能喚起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好奇心,引起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增加詞匯量

我們說的每一個句子,每一段話都是由一個個詞組成的,在學習語言的初級階段,積累一定量的英語詞匯非常重要。雖然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多數單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記單詞的方式比較呆板,脫離了一定的語境,因此很少會在平時的交流中加以運用。而英語歌曲中的內容有嚴格的語言規范性,含有豐富的詞匯量,能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積累詞匯。

3.改變語言面貌

英語歌曲有聲、有韻、有調、有曲、有情。唱一首英語歌曲不僅要注意節奏的變化,而且要講究字正腔圓,即元音飽滿,可拖音,輔音短促有力,不能拖音。聽、學、唱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種主動模仿過程。首先在音樂節拍的暗示下,注意并記住重讀與非重讀音節;其次,要學會唱必需先反復地聽原唱者的吐詞,即說話時單詞的發音。然后學習者會不由自主地跟在原唱者后面吟唱,積極地反復模仿,盡力模仿得惟妙惟肖,直至能不看歌詞也能唱出來。如PEP教材中的歌曲《An apple a day》,歌曲優美,這首歌曲中“An apple a day”有兩個連讀,“keep the docter away”中“doctor away”是兒化,只有準確把握連讀、兒化才能把歌唱準唱好。所以,平時這樣的歌唱多了,聽多了,學生自然就能習慣這些語音現象。

二、英語歌曲的選用

1.與學習內容相關

英語歌曲作為英語教學的輔助形式也應為教學內容服務,教師在設計時,不可信手拈來、無的放矢。與學習內容相關,包括歌詞的相關及節奏與內容的融合。雖然優美的旋律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同時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英語歌曲的使用不是純粹為激發興趣而使用,而是為激發興趣對學生英語學習是否有幫助才用。因此英語歌曲的選用要與學習內容相聯系,為學習服務,不可本末倒置。

2.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才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那么歌曲的選擇應該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之上。在實踐中,盡管學生總體上喜歡活潑、通俗、愉悅型的英語歌曲,但各年段學生的要求還是有所不同的,同樣一首歌中段年級喜歡未必適合高段。

3.與特定時間、場合相吻

教師在特定時間與場合,選擇相關的歌曲,不僅能使學生的情緒高昂,還能對其進行良好的德育或增進同學間、師生間的情意,從而對英語口語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前一節課是音樂課,學生已暢游于愉悅的氣氛中,心情舒適,情緒高昂,則那節英語課導入的歌曲以樸實為主,可以在使用時去除背景音樂,也可以選擇比較清幽的樂曲,以聽為主,例如《雪絨花》;若前一節課是體育課,那么學生一般都消耗了部分體力,精神不振,此刻適宜選擇節奏感相對較強的,較活潑的歌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強精神活力,保證更好地投入學習。

三、英語歌曲的運用策略

1.在律動感染中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英語歌曲也是一樣,只要選取的音樂,與教材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尤其是在整個基調上,意境上,及情節的發展上二者和諧、協調,就會把學生帶進美妙的聯想,渲染氣氛之際,也使之受到強烈的感染,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提高課堂互動效果,提升“說”的欲望,在不經意間綻放出“自信”的火花。

2.在唱析結合中豐富詞匯、了解語法

“析”不是指教師的講解,而是通過教師巧妙的引導讓學生感悟。英語歌曲中含有一定的詞匯量,學生學唱的過程也是對詞匯的一種積累過程。同時小學英語各種句式的語法結構都能在相應的歌曲中體現。像日常用語中的疑問句對應的歌曲有《What Time Is It》、《My New Teacher》等;包容現在進行時的有《Song of the Season》、《What are you doing》等;與祈使句相關的有《Weekend》、《Let’s Have a Picnic Today》等。

3.在欣賞跟唱中改善語音面貌

英語同其他語言一樣,也是聲音和意思結合的統一體,這是約定俗成的。句子的意義可以由詞義的排列組合來表達,例如“I lost my pen only”(我不過丟了鉛筆而已)、“I lost only my pen”(我丟的只是我的鉛筆),也可通過語境來補充或確定。在交際過程中,有的人能和說話的人或讀者的心情相契合,對語言有一種直覺,這種直覺是對語言有敏銳的感受和正確的理解。當我們聽到或看到一個句子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它語法上的句型或是句子成分,而是感覺那個句子是否通順,這就是語感。

《基礎英語》的作者埃克斯利說:“凡是能激發學生喜愛學習的方法,便是教英語的好方法。”在利用英語歌曲教學的班級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外英語學習氛圍也明顯增強。無論在英語節的“單詞一條龍”等競賽中,還是在口語測試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實踐證明,英語歌曲在英語課中的運用,是寓教于樂的好形式,也是提高英語口語水平的好方法。英語歌曲的有效利用能在其律動感染中消融學生的羞澀感,在唱析結合中加強學生的詞句積累,在欣賞跟唱中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在拓展學習中豐富學生的語言內涵,從而改變學生不敢講、不會講、講不好的現狀。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外語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曹寶龍.學習與遷移.浙江大學出版社.

[3]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9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力;問題;解決方案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可以發現聽力一直是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但是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以后發展中的英文水平,是學生英文交際能力最好的體現,所以克服教學難點并提高學生英文聽力水平勢在必行。

一、中考英語大綱中初中英語聽力要求解讀

英語語言技能分為聽、說、讀、寫四方面的技能。聽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寫是表達的技能。英語作為交際性語言,只有在聽懂、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表達,聽力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領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考大綱中,對于聽力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得到體現。要求能根據語調和重音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能聽懂接近正常語速的故事和記敘文,理解故事的因果關系;能在聽的過程中用適當方式作出反應;能針對所聽語段的內容記錄簡單信息。

二、當前初中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現狀分析

聽力是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接受并理解,還要進行思考,將接收到的信息準確地轉化為自己的思維進行分析,進而回答問題的思維活動。

1.學生英語聽力能力較弱的主觀原因分析

(1)語音辨別能力。英語聽力無論是在平時訓練還是考試中都要以辨別語音來確定英語句子的意思,所以對長元音、短元音、清輔音、濁輔音都要有精確的判定,對這些基礎內容的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聽力效果的好壞。

(2)詞匯原因。詞匯原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學生沒有掌握聽力中出現的詞匯,必然不能聽懂聽力短文或對話要表達的意思。

第二是一些學生常見的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表現出不同的意思,但是學生會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對句子做出判斷,當然也就錯了。

(3)心理因素。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決定著成敗,在英語聽力訓練與考試中,學生極易背負心理壓力,尤其是學生平時英語聽力不好,或者是考場緊張也會對聽力成績造成影響。

2.學生英語聽力能力較弱的客觀原因分析

(1)教師專業素質。教師是課堂的靈魂,教師的專業素質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英語聽力而言,教師起到的效果尤其明顯,比如,教師在教學生元音、輔音這些基本內容時以及單詞的教授上都要求教師要有標準的發音,因為學習元音、輔音以及詞匯的發音對英語聽力有直接的影響,如果這方面做不好就像一個不會說話人根本不可能聽懂別人說話一樣。

(2)教師教學方法。有些教師缺乏對課堂的設計,在聽力中缺乏適當難度的答疑,使學生缺乏對聽力訓練的興趣或注意力。另外,教師對學生缺乏了解,過于關注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了成績一般的學生,更做不到因材施教,使很多學生逐漸對聽力喪失信心,而且教師在培養學生心理素質上沒有科學的做法,使學生們在聽力考試中仍然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

三、提高初中學生英語聽力能力有效途徑探討

1.重視聽力速度訓練

聽力速度不僅決定著聽力效果,而且直接影響學生考試的心理。在練習或測試中一句跟不上導致句句跟不上并不罕見。鍛煉學生聽力的敏銳性可以試著讓學生將聽力短文在聽后爭先翻譯然后再將重點放到習題訓練中將會有很好的效果。

2.重視聽力記憶訓練

聽力考試對學生短時記憶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要重視對聽力記憶的訓練,訓練中要使學生做到注意力集中,而且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單詞上,要更加在意文章的整體性。

3.重視英語聽力心理素質訓練

心理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語效果,在訓練中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樹立對聽力考試的決心,為學生確立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通過循序漸進為學生樹立信息。為學生指出一些確保考試信心的策略,如保證睡眠以及一些能夠迅速使心情平靜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陳靜波.有效教學: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問題與探索[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包育彬.中學英語教學策略與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篇10

朗讀教學不但是中學語文教學不可缺少一個助成部分,而且它與各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相勾連,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更深切地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領略到文章的音樂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視。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上,應根據朗讀教學的要求,朗讀教學的規律有的放矢的從朗讀的重音、停頓、語調、速度等幾方面來考慮,設計出繪聲繪色的朗讀教學,這對學生本人,乃至對整個班級、整所學校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把朗讀吟誦做到使聽者感染到聲聲入耳、心心相印,使讀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領神會,技巧是關鍵。

“讀”雖說在傳統教學中把它依附于“寫”,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實際上對“讀”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極為重視的。朗讀作為其形式之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閱讀形式,即把書面語言轉變為出聲的口頭語言。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部分中,對朗讀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為通過朗讀訓練,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閱讀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下面筆者就朗讀的作用,朗讀的設計談一些淺見。

古代教育家重視“吟誦”,認為只有拿調去讀,才能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體味出其中的妙處。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和當代語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讀。那么,朗讀究竟有哪些好處呢?

一、朗讀的作用

1、朗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這是朗讀訓練作用最淺顯,也是最基本的一點。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它與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比較如下:

朗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程度較朗讀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鍛煉。對語感的培養也大大削減了。

由此,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能力作用于說話上,學生必然會說得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結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說話上,學生就能逐步取得發音清晰、音量適中、感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讀能力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說話能力提高這一點。另外,因為朗讀時要求采用普通話,這自然會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

所以說,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一種好方式,應切實地加強訓練。放聲朗讀文章,可以增強語音的感受能力、語義的感受能力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對精美的文章反復地朗讀,會增強對語言規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反之聽到不正確的讀音或詞不達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會從感情上感到不適,并加以排斥。

2、朗讀能夠有助于深刻地體味文章所抒發的鮮明獨特的思想感情。這是朗讀訓練所應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

我們常說作家在創作時總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作家塑造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來展示的。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作者的語言就好象成了讀者自己的語言。與此同時,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再現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強烈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學習《,你在哪里》這首詩時,教師只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讓學生真切地演繹人民對總理的深情熱切的呼喚和山谷、大地、松濤、海浪、廣場的回音,學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總理與人民心連心的深厚感情。在學習《白楊禮贊》這篇抒情散文時,教師可通過學生在朗讀文章時準確把握文章句調、語速、感情的變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更深刻地領會作家通過贊美白楊樹意在歌頌北方農民質樸、嚴肅、不屈的性格和抗日軍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力求上進,執著奮斗的精神內蘊。

由此,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朗讀,尤其是應該精讀的文章,不能粗觀大意,淺嘗輒止,必須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推敲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說話,代作者表達思想,抒懷。經過這樣的朗讀,對文章的理解才會加深。

3、朗讀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領略到文章的音樂美。

我們知道音樂是以其特有的節奏旋律來打動人心,感染聽眾,從而顯示藝術魁力的。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詩文莫不如此。在漢語中,漢字有四種聲調。由漢字組成的文章只有通過朗讀,學生才能直觀體味到漢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獨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韻美。同時,文章還有急切舒緩、起承轉合的律動的特點。學生也只有通過恰當地朗讀,才能從語調的高低、節奏的急緩、語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別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它們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飭、平仄相配,節奏鮮明,句末押韻,好似高山流水的特點。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只有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才能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古詩所具有的音樂美,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美學感染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運用了不少的疊詞,朗讀它們,猶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貫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通過朗讀,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樂美。

4、朗讀能夠增強學生對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體的、可感觸的藝術形象,來表現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把詩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內涵豐富的形象中,以瞬間表現永恒,以有限傳達無限,以少勝多,給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廣闊大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觀書須熟讀,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這些話語道出了反復朗讀對于理解文章含義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地教學詩歌時,只有指導學生反復地朗讀,才能讓學生將文章中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更好地品味出來,從而更好地欣賞到文章的含蓄美。

轉貼于 另外,文學作品雖然沒有雕塑、繪畫等藝術類型作品那么直觀,但它的形象性卻是一般藝術樣式所無法比擬的。在文學作品中,具體、生動、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審美意義的生活圖畫,構成了藝術形象。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文章語言的繪聲繪色、窮形盡相的特點,從而在腦海里清晰地浮現出課文所描繪的形象、畫面,生動地再現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的部分:描寫魯達如何三拳打死鎮關西的情節,施耐庵獨具慧眼,敏銳地把握好寫作的角度,從味覺、視覺、聽覺捕捉主體和喻體“質”的相似點,第一拳,打得鄭屠腦袋好同油醬鋪;第二拳,打得鄭屠腦袋開了彩帛鋪;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陸道場,如此語段,讓學生讀來有味、有色、有聲、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魯智深疾惡如仇、勇猛剛強的光彩形象。

綜上所述,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時,又鍛煉用語言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那么,教師如何設計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訓練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讀的設計

要做到準確、清晰,并能聲情并茂,使聽者感染到“聲聲入耳,心心相應”,使讀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領神會”,必須學一點朗讀的技巧。因為恰當地運用語言技術,能恰到好處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強朗讀的效果。

首先就朗讀訓練的質量要求看,朗讀訓練的質量大體可分三個層次:

1、 正確的朗讀。做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這是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暢的朗讀。正確地把握語調(抑、揚、頓、挫)、語氣(輕、重、緩、急),連貫地讀下來,這是朗讀的進一步要求。

3、傳神的朗讀。熟練地運用讀音和表情。表達出文章的風格神采。這是高標準的要求。

其次,朗讀的數量要求:為了達到一定的訓練質量,必須有一定的訓練數量作保證。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長期的研究證明:在小學階段,小學生要學會流利地表情朗讀,至少需要兩百小時以上的練習時間;中學階段,讀物的篇幅增長,內容加深,朗讀難度大,要求高,練習的時數也是成語的提高。

另外朗讀主要是通過重音、停頓、語調、速度等傳達的,所以不論從朗讀訓練的質量上,還是其數量上都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強化設計訓練。

1、 朗讀的重音。

輕重音是由音強、音長決定的。氣流量大,用力,發音時間長,音則重。反之則短。重音顯得剛強,常用來表達堅定、果敢、豪邁、莊重的思想感情。朗讀時為了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詞語和句子讀得重些,這些重讀的部分就是朗讀的重音。

如何確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種:語法重音、邏輯重音、感性重音。

⑴語法重音(加黑點的詞為重音),它是指語法結構成分所反映的重音。這種重音一般來說會自然流露。若探其規律,大致是:簡單的主謂結構一般重讀謂語:“天亮了。”帶賓語時一般重讀賓語:“我讀語文。”凡的連帶成份的,一般重讀連帶成份:“人們舉起憤怒的拳頭。”

⑵邏輯重音:為了突出句子的某種特殊意義而把某個詞語加重讀,它沒有固定的位置,隨著邏輯思維而變,完全由人的意志決定,又叫強調重音。

如:“父親說:‘所以你們要向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堆巨浪,惡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塊翡翠摔成塵露和水沫。”

⑶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緒特別激動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極度的喜怒哀樂之情。

如:“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更小的腦袋從葉間探出來。喲,雛兒!正是這小家伙!”

“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

2、 朗讀的停頓

朗讀的停頓指的是朗讀語流中聲音的停頓。這是根據生理的需要與表達意義的需要而作的間歇、休止。適當的停頓對朗讀者來說,可以適當地換氣、恰當地控制語速、更好地表達感情。

朗讀的停頓,通常分為語法停頓、邏輯停頓和結構停頓三種類型。

語法停頓,是根據語句的語法結構所作的停頓。一般情況,標點符號是語法停頓的參考。除此,當一句話中的定、狀語較長時,距中心語遠的要停頓。例:“微風吹拂著她那/飄逸/美的秀發。”

邏輯停頓,是指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特殊含義,而表現出詞組、句子、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視/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時間。”

結構停頓,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層次的停頓。停頓的時間長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讀的語調

所謂語調,是指整個句子的音高變化,語調有平直調、揚上調、曲折調、降抑調四種基本類型。

平直調,全句語勢平直舒緩,音節拖長拉平,用來表示莊重、嚴肅等語氣,常用于敘述、說明、判斷的陳述句。

揚上調前低后高,整個句子的后半句明顯升高,句末音節上昂,用來表示反問、設問、疑問、驚訝、鼓勵、號召等類語氣。常用于疑問句或感嘆句。

曲折調高低起伏,變化多端,用來表示嘲諷、反語、暗示、雙關、懷疑等語氣,常用于疑問句。

降抑調,由高到低,語勢漸降,用來表示祈使句。

如朗讀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第七段:“它沒有婆娑的姿態……守衛家鄉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語氣的不同,在朗讀時,前四句采用直調,而后面的四個反問排比句則應用揚上調。如此就能夠很好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讀的速度

朗讀的速度是指朗讀的緩急快慢。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⑴快速,常用來表現緊張危急的場面,豪放、潑辣的性格,激動、驚異的心情。⑵慢速,常用來表現平靜、嚴肅的場面,和諧、沉著的性格,寬慰、沉痛的心情。⑶中速,常用來表現一般的說明、交代、過渡。

當然朗讀速度的快慢應與作品的思想內容相適應:平靜、莊嚴、沉郁、悲痛、緬懷、哀訴、年老、遲頓、老成等內容宜慢讀;而熱烈、緊張、興奮、焦急、爭辯、年青、機警以及突然、急變等內容和場面,宜快讀。

如朗讀魯彥的散文《聽潮》時,就要按文章確定的不同朗讀速度:文章的開頭三段主要交代聽潮的時間、地點的環境,這部分適宜用中速來朗讀;文章的6-12段寫的是作者夫婦對落潮時海景的欣賞,這時大海幽靜的、和平的、愉悅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靜的、這部分適宜用慢速度來朗讀;文章的14-17段描繪的是一幅從海睡到海醒的畫面,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海由“惱怒”到“憤怒”,發出的聲響越來越大,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顯得氣勢雄渾,這部分適宜用快速來朗讀。

朗讀的“高低”與“快慢”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高與快的表示的情態、場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讀的地方往往也談得快;同樣道理,低讀的地方往往也讀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與欣賞》中說:“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不過在吟誦時,安能分辨語氣的輕重,要使聲調有緩急,合于原文意,發展的節奏。”蕭蘊也說:“讀、吟、誦及至唱,是學習語言、體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過程。”兩位大家都極其關注讀甚至吟誦,他們的獨到見解不無道理。同樣一句話,由于重音位置和停連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所以通過朗讀吟誦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力求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盡,獲得廣泛的美感體驗,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

參考文獻:周振甫 《論誦讀》

朱自清 《論誦讀教學》

葉紹鈞、朱自清 《精讀指導舉隅,前言》

林煒彤 《聽說讀寫必須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