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險范文
時間:2023-03-16 12:0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月球探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33年,我有幸登上了很少有人能去的月球。
我緩緩的走在月球上,感嘆道:“人類真是偉大,能創造出這么多的奇跡!”突然,我發現前面有一道詭異的光,在這道光束里,坐著一個奇怪的小人:他高高的鼻子,個子矮矮的,穿著一身綠色的衣服,正坐在那里哭泣。我猛地一驚: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月球外星人嗎?這是,這個小小的“外星人”忽然忽然看見了我,便向我走過來,我馬上緊張地對他說:“你,你別過來,你再過來,我可要打你了!”說著,并做了幾個揮拳動作,嚇唬嚇唬他。但這個小人倒是不緊不慢,對我說:“別怕嘛,我又不是壞人。”接著,他又做起自我介紹來,“我叫阿綠,是從瑪斯星球逃難逃到月球上的。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琳達,是來自地球的。”“你是來自地球的?”阿綠顯得有些激動,接著他又對我說,“你知道我為什么要逃離家鄉,來到這個冷冷清清的地方來嗎?因為你們人類在地球上亂砍濫伐,結果把樹都砍光了,就又跑到我們瑪斯星球上來砍樹,導致了一場龍卷風,結果我其他的伙伴們全部被這場龍卷風里,只有我逃出來了。嗚嗚~~”說著,阿綠傷心地哭了起來。看著阿綠這么傷心,我即難過,又內疚,于是,我對他說:“阿綠,你別難過了,我會幫助你的。而且,我也會告訴我的伙伴,讓他們保護環境,使你們重建家園!”阿綠聽到這里,開心地笑了。
這是,一個熟悉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并喊道:“快起來啦,太陽都曬屁股啦!”于是,我睡眼惺忪的從床上爬起來,心里還在想剛剛做的夢。
雖然這只是一個夢,但卻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人類現在在地球上污染環境,把地球剛剛身上搞得烏煙瘴氣的,再這樣下去地球公公會懲罰我們的!
五年級:王楚笛
篇2
一個清爽的晚上,我拿著探險書,靜靜的睡著了……
轉眼間已經是2050年了,我在航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參加了國際宇宙考察隊。我們負責考察和地球有許多相似的星球——月球。
我們的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嘎嘎谷”旁降落,這里十分荒涼。一會兒探測設備就顯示出裂縫內有洞口,我們又蹦又跳又飛來到了洞口時,都被這里的景象驚呆了:在一片彩色的草地上,無數奇異的花朵爭奇斗艷地開放著,幾條用顏色各異的石子鋪出一條小路,閃閃發光;一條美麗清澈的河水靜靜地流淌著,小魚、小蝦和許多不知名的生物在水中歡快地戲耍;在一條大路盡頭有一座令人唾液三千尺的糖果城堡。我禁不住地說:“這真是一個世外桃源啊!”
篇3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受教學目標定位不合理的影響,現在的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多數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其中聲樂課是專業技能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受學時的限制,在整個的聲樂課程設置中,專業技能課所占的比例比較小,一些針對幼兒教育綜合能力培養的課程無法展開,如幼兒歌曲編配、幼兒歌曲演唱表演、幼兒歌曲欣賞等。學生掌握的幼兒聲樂教學的基礎技能有限,自然也就無法勝任日后的幼兒園聲樂教學工作。
(二)不注重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今后的大致的就業方向就是幼兒教育方面。但是實際上當前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卻脫離了幼兒園教育的實際情況,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由于幼專類的聲樂教師和幼兒園的交流不多,對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改革事宜也不是特別清楚,從而致使多年來,幼專類院校的聲樂教學和普通藝術類院校的聲樂教學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區別,教學內容嚴重脫離了幼兒教學工作的實際。此外,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幼兒歌曲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少的,他們在學校學習到的聲樂技巧也是不實用的,因此不知道該如何去教授幼兒學習音樂歌唱,甚至導致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幼兒歌曲演唱就是簡單地用白聲和童聲去進行范唱。此外,在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特點的歌曲彈唱課程中,一般都是由教師進行彈奏,學生只是單純地進行歌唱,這就導致學生對一些樂器的實際操作能力很差,更不要說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了。
二、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改革探索
(一)轉變教學觀念,明確培養目標
學前教育專業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并獲得強大的專業生命力。如在現階段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下,培養具有較高音樂技能,具有較強藝術綜合素質的,能適應幼兒園教學需求的優質師資應是學前教育專業專科教學的目的。為此,幼專音樂教師要加強與幼兒園的聯系改變傳統教學的封閉性讓高高在上的“專業”教學主動與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相結合,以應用為目的,實現對學生藝術素質與藝術教育能力培養的雙重目標。
(二)關注專業特色,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
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我們的課程是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展開的,那么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專業的特色,就將來從事的行業而言,我們需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更多的熱愛,只有這樣學生在日后的教學中才能有感而唱,教學才會生動有趣。其次,學前教育專業需要掌握的技能較多,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與其他教學內容的融合,比如舞蹈、鋼琴等,這些與音樂都是具有互通性的,彼此之間聯系緊密,音樂課程是一門綜合型的課程,不要僅僅局限于聲樂學習、聲樂技巧的訓練,適當的轉移、延伸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都是有好處的,能滿足學生的職業需要。最后,在教學內容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將來針對的教育群體是兒童,因此學生需要在常態聲樂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對一些兒童歌曲的學習。
(三)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聲樂是一門表演藝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參加學校及社會的演出是聲樂課程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更多參加各類演出實踐活動的機會,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比如,除了每周開設聲樂課外,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組建歌唱興趣小組以及合唱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歌唱技能比賽”、元旦文藝匯演,這些活動使學生能夠就這一學期對聲樂的學習做一個總結和才藝展示。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與實踐的好平臺,為學生日后的演出、比賽和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逐步培養了學生的自信,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在專業上的學習興趣。
(四)建立更為全面的科學的評價制度,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
和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比起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的藝術基礎和藝術素養可能會比較差,但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課堂紀律都要好過這些藝校的學生,并且參加聲樂表演和校園藝術活動的積極性也在不斷地提高,所以教師要建立起更為全面的科學的評價制度,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多加表揚學生和肯定學生,以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的學前教育系的評價制度已經不再適合于現在的教學,教師應該結合新時代學前聲樂教學的目的,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建立全面的具有開放性的教學評價制度。考試成績已經不再是評價學生聲樂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教師應結合學生入學時的基礎以及平時參加的課余表演活動、課外實踐、課堂成果展示等多方面的表現,來記錄學生的成長,并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全面科學有效的評價制度,能夠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學習成績和實踐教學能力。
三、結語
篇4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一定會感覺身輕力大,健步如飛。我會看到月球表面布滿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錯綜復雜的環形山,我知道這些環形山大多是隕星撞擊而產生的。我還會看到月球上連面不斷的山脈,廣袤的平原和凹陷的盆地。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會發現月球上沒有一絲人煙,也聽不到一絲聲音,整個月球一片寂靜,一片荒涼。如果把地球上的植物種子撒在月球上,每天給它澆水,它還是照樣會死,因為月球上晝夜的溫度相差很多,自然環境非常惡劣。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也許會在月球上發現一片薄冰,從而證明月球上可能有水資源。我一定會在平原上挑選一些巖石,拍一些照片,拿回來考察考察。
篇5
一
朱博士是我的新向導,他個子高瘦,長了很多白頭發。我們一起去格蘭維爾小鎮找一位大名鼎鼎的冰川學專家史蒂文,他在天文學、地理學和冰川學方面具有十分淵博的知識,而且還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在一幢用純木板建起來的房子里,我們見到了史蒂文。他的家里到處都堆滿了冰川時期的化石,在他的壁櫥里陳列著很多精品,每一件東西后面都有一個久遠的故事。坐在沙發上,烤著爐火,我們聊起來。史蒂文說:“這次探險把我的侄兒夏洛特也帶上吧,他可是一個十分有經驗的向導。”我們表示歡迎,并請史蒂文馬上讓他來。不一會兒,夏洛特來了,他是一個印第安人。身高大約近兩米,棕紅色的皮膚,飄逸的黑褐色長發,臉上總是帶著友好的微笑。他非常強壯,年齡比我大了幾歲,快18歲了。
二
我們大家分頭去準備,兩天后離開家,踏上了探險之旅。這次為了登月球,我們選擇了從南極開始。我們一行四人在南極居住下來,做進一步的詳細準備,尤其是火箭的準備工作。向導夏洛特說:“今天是12月8日,我們需要做充分的準備。1月8日從這里出發,預計1月12日能到達月球。”朱博士和冰川學家史蒂文共同組合火箭,同時讓我和夏洛特用特制的“火箭助推動力儀”將冰塊加工為火箭的燃料。大家分頭行動起來。晚上,在帳篷里吃飯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問題,問道:“我們的團隊叫什么名字好呢?”沒料到這句話把大家問住了。我說:“就叫勇士隊吧,意思是說我們都是勇敢的戰士、無畏的斗士!”夏洛特搖頭說,“不好,不好,我們叫奉獻隊,因為我們要去月心探險,看看有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這是一種為全人類的未來所做的偉大奉獻!”我和夏洛特產生了分歧,“勇士隊”、“奉獻隊”……我們爭論起來。朱博士和史蒂文笑起來,最后大家投票,決定叫勇士隊,因為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充滿著未知的風險,需要以極大的勇氣去面對。
三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月以后,也就是1月7日的晚上,我們做好了發射火箭的準備,就去睡覺了。可是,我怎么也睡不著!太興奮的緣故吧。因為這次的探險將更加艱巨,也更加具有重大意義。無論多么困難,我們都要勇敢地闖過去,因為我們是勇士。1月8日早上8點,我們開始做出發前的準備了。火箭內部的設施非常完備:控制室、指揮室、觀測室和起居室等等。起飛的倒計時開始了,隨著最后一聲笛聲,我們的火箭騰空而起,直奔月球飛去。我感到呼吸逐漸困難起來,身上好像背了一只大象般沉重。我知道這是高速下失重的一種反應,過一會兒就慢慢適應了。
我們在望室里向外看,看到了帶著多彩光環的土星,還有火星、木星……當然還有湛藍色的、充滿生機的地球。經過了長時間的飛行,我們在月球穩穩地降落了。冰川學家史蒂文和朱博士探測進入月心的最佳線路,我和夏洛特開始準備工具、食物等等。我們穿著厚厚的宇航服,乘坐探險車,在月球背面的“馬里亞納”開始鉆探,進入月心。探險車繼續向前開,忽然發現前面有一個大坑,我提醒夏洛特躲閃,但還是掉進了一個深洞里。咚的一聲,我們的探險車著地了,原來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月球深洞。探險車摔壞了,我們只好下車去修理。月球洞里極為寒冷,我們迅速地修好了探險車,繼續前進。借助著燈光,我們向外看去,只見到處都是巨大的冰川:有的像山峰,有的似巨石,還有的像大象……我們無暇去欣賞這些難得一見的奇異風光,我們的目的是尋找新的能源和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四
我們一邊前進,一邊做著記錄和各種標志,以便同步進行計算機分析。到了距月球表面500公里的地方,我們從探險車上下來,漸漸感到了一絲暖意。原來,在月球內部同樣蘊含著熱能。因此,如果同時具有氧氣和水,那么,這里就是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但是,這里處處充滿著不可名狀的物質。會不會有怪物在這里?突然,走在最前面的夏洛特尖聲高叫起來,那種聲音往往是在極度恐懼之下發出來的。我們趕快走過去,順著夏洛特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怪物:渾身長滿了黑褐色的毛,長長的腿、巨大的手掌,嘴里發出“哼哼”的怪聲,樣子比電影里的金剛恐怖了不知多少倍!
我們必須躲開這個怪獸。怪獸同時也發現了我們,一步步地向我們走過來。我們四個人向月球洞的崖壁上走去,怪獸在后邊緊緊追隨著。恐懼加上地勢的險峻,怪獸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夏洛特從背包里拿出了火箭筒和照明彈朝怪獸打去,隨著濃煙滾滾,怪獸發出了怒吼的聲音。看來夏洛特激怒了怪獸,我們不得不加快攀爬的速度,回到探險車上。怪獸跟上來了,圍著探險車亂轉,不停地用毛茸茸的巨掌拍打車窗。它的力氣真是太大了,探險車搖晃起來。這時,怪獸嘴里發出了聲聲巨嘯,隨后又來了很多怪獸。我們必須離開這里,博士發動了探險車,我們迅速地順原路返回。沒想到,外表靜靜的月球,里面卻處處充滿著危險,還有那些巨大的怪獸。原來,這些怪獸統治著月球!它們還以為我們是來搶占地盤的。不,它們想錯了。我們是探險者,和平使者,不是強盜!
五
我們在月球上的其他地方繼續探險,尋找到了許多新的標本,收集了整整兩個大木箱子,準備帶回地球研究。看來,月球表面和月球內部的無窮秘密需要我們以后再來一探究竟了。我們乘坐著火箭回到了地球。印第安人夏洛特要回家去照料農場,博士和史蒂文要回到實驗室去做研究,同時,還要繼續制訂新的探險方案。我們商定還要去探尋宇宙更多的未知秘密。
魅力無窮的宇宙,那里一定有更多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知。并且,我相信,在浩瀚的宇宙里一定有類似于我們人類的生命存在,否則,人類不是太孤單了嗎!
篇6
與月球上沒有任何空氣、沒有風,晝夜溫差達到300多攝氏度的極度嚴酷環境相比,火星上有微薄的空氣,晝夜溫差只有幾十攝氏度,并且還存在著風,人類如果登陸火星,在其上面遇到的生存挑戰似乎比月球上要小得多。但實際上,火星載人探險要比月球探險困難得多。
首先,與到月球的距離相比,到火星要遠得多。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千米,人類要到月球在10天以內就可以來回,遇到緊急情況,可以返回地球或地球進行支援。而火星離地球最近5580萬千米左右,最遠可以超過3.8億千米!到火星來回的時間就要將近2年。在近500天的往返路程中,火星航天器將會遇到很多危險,甚至可能被黑暗的宇宙吞沒。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人類就開始發射無人的火星探測器了,但到現在還只是處于前期的準備階段,而且火星探險的失敗大于成功。據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進行過近40次火星飛行,其中約一半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連火星的面都沒見,就被地球和火星之間漫無邊際的黑暗吞噬了。真正到達火星,進行正常工作的探測器,只有美國發射的幾顆火星探測器:1975年登上火星的“海盜1號”、“海盜2號”,1996年的“火星探路者”號、2004年的“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器及2008年的“鳳凰”號探測器。進行載人火星探險不能像發射無人探測器那樣,必須有100%的成功把握,絕不能失敗,其難度可想而知。
其次,能否實現載人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在這樣漫長的火星探險旅程中人能否健康,到目前為止這還是個未知數。要實現載人火星探險,僅醫學問題就要克服3大難點:第一個難點是宇宙輻射問題。在飛向火星的旅途中和到達火星之后,航天員將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完全暴露在宇宙輻射的威脅之下,銀河宇宙線的高能重離子電離輻射能力很強,一般很難通過工程上的改進將其屏蔽。宇宙輻射除了造成人體生殖系統的損傷外,還能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組織變性,引發心臟病、白內障、呼吸系統病變和消化系統等疾病和致癌;如果受到大劑量照射,還可能導致急性放射病,甚至死亡。
第二個難點是長期失重對航天員的影響。50年載人航天已經證明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是很大的,對人體的各個生理系統都有影響,加速人體衰老的進程,尤其對心血管、骨骼、肌肉和免疫系統的影響更大。在圍繞地球軌道飛行時,出現這些變化,回到地球后通過“調養”可以較快地恢復,即使在飛行中發生了嚴重的疾病,也可以很快送回地球進行治療。但是,火星探險時,航天員到達火星不僅沒有條件進行“調養”,而且要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這對于一個已經很“虛弱”的人來說,是很困難的。而且,在漫長的火星探險期間,如果生了嚴重的病,無法返回地球醫治,只能“聽天由命”了。
篇7
登上月球曾是人類的夢想
月球曾是太陽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星球。自伽利略以來,望遠鏡一直瞄準著它,宇宙飛船也曾靠近它沿著它的軌道飛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更是成為超級大國展示各自科技成果的大舞臺,人類在其表面行走并帶回了一些土壤和巖石樣品,于是乎,除了地球,月球應該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地方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60年代末,月球是人類所有夢想的核心。從政治上講,就是看誰能把自己的國旗最先插到月球上去,到底是美國還是蘇聯。1959年,蘇聯發射了一個飛越月面的探測器,之后又發射了一個硬著陸探測器,接著是軟著陸機器人。十年后的1969年,美國人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當1972年美國地質學家哈里森?施密特重返阿波羅17的登月艙時,NASA已經完成了6 次登月飛行,共收集了382千克的土壤和巖石,進行了上百個試驗。蘇聯所進行的包括軌道飛行器和著陸探測器的對月探測持續超過15年,在1976年達到頂峰。從那以后,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地球再也沒有向月球發射過探測器。公眾對月球探測慢慢失去了熱情,因為夢想已經變成現實。
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小行星研究專家伊大?郎之萬說:“人類對月球的探索與探索一般行星的程序正好相反。”出于政治和宣傳上的需要,人們在探索月球的時候舍棄了過程,直奔最后的目的――派人登月。由于都爭著要第一個登上月球,所以中間的科研環節被省略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后,科學家們優先考慮探測別的星球。可事實上,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少得可憐:70年代的時候,我們只對月球6%的地表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然而,對月球可不能等閑視之,了解它的地質概況是了解其它行星和太陽系以及地月系統構成的關鍵。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月球是一部關于太陽系的史書”。
月球依舊神秘
至今,人類對月球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1. 月球起源之謎
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億年以前,從一團宇宙塵埃中生成的。另一種理論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許是從太平洋地區摳出去的。然而“阿波羅”登月探險的結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結構成分差別很大,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假說 ,即俘獲說。他們認為,月亮是偶然闖入地球引力場,而被鎖定在目前的軌道上。可是,要從理論上解釋這一過程的機制難度相當大。因此,上述3種理論全都難以站得住腳。正如羅賓?布列特博士所稱:要解釋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釋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2.月球年齡之謎
令人驚異的是,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標本,經分析發現其中99%的年齡要比地球上90%年齡最大的巖石更加年長。阿姆斯特朗揀起的第一塊巖石的年齡是36億歲。其他一些巖石的年齡為43億歲、46億歲和45億歲――它幾乎和地球及太陽系本身的年齡一樣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37億歲。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一塊年齡為53億歲的月球巖石。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古老的巖石都采自科學家認為是月球上最年輕的區域。根據這些證據,有些科學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星際空間形成了。
3.月球土壤的年歲比巖石年歲更大之謎
月球古老的巖石已使科學家束手無策,然而,和這些巖石周圍的土壤相比, 巖石還算是年輕的。據分析,土壤的年齡至少比巖石大10億年。乍一聽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科學家認為這些土壤是巖石粉碎后形成的。但是,測定了巖石和土壤的化學成分之后,科學家發現,這些土壤與巖石無關,似乎是從別處來的。
4.月球放射性之謎
月亮中厚度為8英里的表層具有放射性,這也是一個驚人的現象。當阿波羅15的宇航員們使用溫度計時,他們發現讀數高得出奇,這表明,亞平寧平原附近的熱流的確溫度很高。一位科學家驚呼:上帝啊,這片土地馬上就要熔化了!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熱。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月心溫度并不高。這些熱量是從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質發出的,可是這些放射性物質(鈾、鉈和钚)是從哪里來的?假如它們來自月心,那么它們怎么會來到月球表面?
5.月亮的磁場之謎
早先探測和研究表明月球幾乎沒有磁場,可是對月球巖石的分析卻證明它曾有過強大的磁場。這一現象令科學家大惑不解,保羅?加斯特博士宣稱:這里的巖 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們意料。如果月球曾經有過磁場,那么它就應該有個鐵質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證據顯示,月球不可能有這樣一個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從別的天體(諸如地球)獲得磁場,因為假如真是那樣的話,它就必須離地球很近,這時它會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6.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之謎
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能引起人們好奇的眾多熱點之一。這是一個直徑為2200千米至2500千米和15千米深的巨坑,經“克萊門汀”計劃和“月球勘探者”勘查,很可能是太陽系內年代最老、面積最廣、深度最大的盆地。地質學家相信,造成這一深坑的作用力之巨大足以顯示月球表面覆蓋物內的各種物質,這些物質對了解月球內貌及其早期生長是極其有價值的。為艾特肯盆地確定年齡也是科學家的一項重要任務。早在38.5億年前,太陽系內的猛烈轟擊就已停止,在那以后,生命才得以孕育并持續至今。目前估計艾特肯盆地的年齡約在39億年,如果這個數字沒錯,它將證實關于行星在形成的過程中,有一個急速而猛烈的轟擊期的理論是可信的。如果這個巨坑的年齡還要老得多,那么災變說將讓位于演化說,但正如行星地質學家卡爾?皮特爾斯所說的:“沒有樣品,就無法知道它的年齡。”
重返月球之路
今年9月,美國宇航局正式宣布2018年重返月球的計劃。根據該計劃,在未來的12年里,美國將建造新的宇宙飛船和火箭推進器,在2018年把4名宇航員重新送上月球,并在月球上停留7天。重返月球是實現美國“太空探索新構想”的關鍵一步。
如果成功重返月球,美國將逐步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航天員常駐基地,然后實現送6名航天員登陸火星上常駐500天的計劃。
月球基地考慮建在月球南極,由于該區域有大量氫,可能還擁有水冰。此外,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的另一個原因,是想讓宇航員利用月球資源生產出可攜帶的水、燃料和其他必需物品,以便能真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這對人類最終實現火星登陸至關重要。
根據美國航天構想,登月計劃的第一步是將月球著陸器及“地球出發站”(一個巨大的推進艙)等發送上天;第二步,在月球著陸器和“地球出發站”安全進入軌道后,把4名航天員用“乘員探索飛行器”送入近地軌道,并與月球著陸器和“地球出發站”對接,然后由火箭的第2級將它們一起送往月球。第三步是月球著陸器、“地球出發站”在月球上空軌道與“乘員探索飛行器”脫離,并降落到月球表面,但“乘員探索飛行器”仍留在月球軌道上。第四步是登月航天員在進行大約7天的月球探索之后乘月球著陸器的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與“乘員探索飛行器”對接。第五步是“乘員探索飛行器”拋棄月球著陸器的上升級之后飛回地球。第六步是用降落傘返回地面。
登月的終極目標
月球被認為是地球的第洲,上面有豐富的資源,能夠解決未來人類的能源緊張問題。有人估算月球上的氦-3如果能夠真正被開發出來,可以解決人類1000年的能源需求。所以登月被許多國家提上空間發展日程,希望搶占未來的能源基地。
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非常多,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人口達到80億就接近飽和,所以人類急需尋找另外一個適合生存的星球,火星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人類登陸月球的另一項最為宏大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以月球為跳板,爭取在火星上建立第二個人類家園。
相關鏈接:
各國登月計劃一覽
歐洲:歐洲航天局計劃在2008年之前向月球發射一顆衛星;在2009年或2010年向月球發射登陸器;在2020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日本:日本宇宙航天研究開發機構正在制定該國太空開發的遠景規劃,其中包括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5年內,日本要研制出能夠在月球進行探險的機器人;10年內,開發出能夠使人類在月球長期停留的一整套技術;20年內,開始在月球上建造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
篇8
“月球之旅”這一娛樂項目是中國人研制開發的,我在航天技術人員的協助和緊張的訓練后進入了太空艙,由神舟X號把我送上月球,整個飛船中只有我一個(這是我額外提出的要求)。
我的行動由無線電作指導,在月球上的行程由衛星監控。我必須時時刻刻與地球保持聯系,即便是我迷失方向,也會順利抵達人類的地球。
好大的月球,我們都知道,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黑黑的一大片讓人感到很單調,很無聊,只想發脾氣,看到腳下有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一怒之下就一腳踢開,由于在月球上失重,我被自己的力掀翻,頭朝地,頭上戴的儀器被砸壞了,幸虧安全措施好,我沒有受傷,可以繼續前進,可是與地面無法聯系,信號中斷,儀器失靈。我害怕,恐慌,想到自己的未來應該有美好的生活,我不愿就這樣無聲無息白白死在月球上。
我想尋找能幫助我在月球上生存下來的物品。走了漫長的一段時間之后,我發現有一個小孔,發出怪異的亮光,如果不仔細看還發現不了。我興奮地走過去,用手砸了一下洞口,向里吹了一口氣,還是沒反應,往里面看卻什么也看不見。這讓我很迷茫,就拿了一塊石頭把洞口死死地堵住,可是過了一會,石頭像火箭一樣噴發出來,接著就冒出一陣煙氣,煙氣變成一個老頭,我很好奇,就上去問他,他拿著一個類似地球上鐵锨一樣的東西,使勁地敲打著地面。我很有禮貌地問他是做什么的,他說他是月球鍋爐房的主任。我問他能否幫我生存下去,他看見像我這樣的陌生面孔,就熱情地帶我去參觀屬于他們的世界。
當然,他首先帶我去看的是鍋爐房,我此時的心情可謂是好奇之極,隨他進入他的領域。走進之后才知道,他與地球不同,燃燒出的火焰是七彩斑斕的,不同顏色的火焰有不同的用處,鍋爐上面有無數的小孔,不同顏色的火焰會被吸入不同的小孔,完成他們的使命。接著老人講述了月球的底部分為三個層部:第一獸物層,第二克隆層,第三是中央首腦層。
我的奇異旅程從此開始了。我在老者的引導下,走入了第一層,即獸物層,也可以叫軍事防御層,何謂獸物層?這里全是叫不出名字、無規則形狀可以形容的怪異大體形動物,他們的攻擊力極強,以強壯的軀體與敵人火拼。還有多足獸,全身軟軟的叫人看了就惡心,他們噴出綠色的毒汁,腐蝕敵人。向地上看,可以看到一條血河,有很多支流,這里的生物全靠吸血為生。一只三頭五牙狗向我沖來,嘴上沾滿鮮血,十分強悍,它是這里的頭領,以其奔跑速度著名。它看見鍋爐爺爺便十分溫順,看著我這位“外星人”不停地搖尾巴。
隨后進入第二層———克隆層,這里的人長得和地球人一模一樣,不過他們在說話時嘴里會噴出火焰,因為他們的鼻子需要大量的熱量才能呼吸,不然就會緊縮在一起,窒息而死。那些生物就是他們精心研制的,而他們吃的是液態或固態的化學物質,如硫單質、鐵溶液等。可見月球上的礦物資源是他們最好的食品。
接著,第三層是中央首腦層,他們不是生物,而是靠月球內部某種未知元素作能源的一套完整的制造克隆人并控制他們的機器,機器發出各種各樣的光環,一個個克隆人的生長過程清晰可見。原來,整個月球的命脈就在這里。我由老人帶領,飽餐了一頓近似地球人食用的食品。
篇9
人類登月距今已有40年,探月期間充滿了未知和艱辛,但積跬步成千里。當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成就了人類的一大步,如今探測器的這一撞,也撞出了更大的希望。回顧人類探月歷程,其中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留下了不少歷史軼事。
月球“逃離”地球
地球和月球分別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但你知道嗎,月亮正在以極其緩慢的速度“逃離”地球――每年挪移3,8厘米。現在,月球離地球有384401千米之遠,但在它成形初期,兩者之間的距離只有14000千米。
科學家們是怎么發現的呢?當年阿波羅登月時,曾在月球上設置了激光反射裝置。科學家通過統計激光折返于地球和月球所需的時間,就能高精度測算出兩者之間的距離照此“逃離”趨勢發展下去,當月球離我們越來越遠,其引力的減弱將削弱地球上的潮汐現象,我們也可能再難見到正宗的日全食――不過別擔心,這一過程也要經歷數十億年。
老虎伍茲也辦不到
月球上有過的第一項體育運動是什么?答案是高爾夫球。1971年,“阿波羅14”號的宇航員阿蘭?謝潑德抵達月球弗拉莫羅高地,揮出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桿。初次揮桿沒有成功后,謝潑德沒有氣餒,再次擊打那枚6號鐵質高爾夫球,這一次,按謝潑德的形容,球“飛了好幾千米遠”――現實生活中,連高爾夫高手老虎伍茲也辦不到,相同球型,飛幾百米就不錯了。這不是謝潑德的水平高,因為月球引力僅是地球引力的1/6,而他還穿著笨重的太空服,行動不便,只是用單手揮桿而已。
月球紀念品
NASA“阿波羅”計劃的宇航員在執行月球任務的340個工作時中,累計采集了約381千克重的月球巖石和碎片。但當這些樣品被帶回地球后,它們就分散到各種地方。尼克松執政期間,將近有270塊月球巖石被當作禮物送
給了其他國家。2009年9月,荷蘭國家博物館中出現了一塊假樣品,引起美聯社關注,發起獨立調查跟蹤其余樣品的下落,結果意外發現,大部分樣品都不翼而飛了。一位NASA歷史學家的解釋是:“NASA把樣品轉交給國務院分配處理,我們沒有任何關于何時把巖石樣品交給何人的記錄。”
“阿波羅”計劃的宇航員可以保留幾塊樣品作為登月的紀念品,但前提是不得用以賺錢牟利,只能代代相傳。如今,NASA剩余的樣品都裝在特氟隆材料的袋子中,保存于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的儲氦鋼柜里。任何需要提取樣品的研究員都必須戴上3層手套防止污染。
探月,從烏龜開始
其實,第一個繞月的生物既不是人類也不是猩猩,而是一對烏龜。1968年9月15日,蘇聯成功發射“探測器一5”,上面載有烏龜、種子、細菌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完成環繞月球后再返回地球的飛行。“探測器-5”返回后,動物探險家們被從印度洋里打撈上來,人們發現,龜殼上沒有一點傷痕,只不過它們的體重都減少了10%,但是胃口沒什么影響。
月球上有海?
在解釋月球演化的學說中,最成功的一個是“巖漿海假說”。它認為月球形成早期曾擁有一個深達數百千米的熔融表層。在這片巖漿海中,輕的物質上升,重的物質下沉。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月球上大多數的巖漿海都在朝著地球的一面,那時因為在地月距離還很近的時候,兩者之間的重力相互作用強烈,巖漿從月球內部溢出時,地球引力就立刻將其牢固吸引。
月球比地球和平
1967年,美國和蘇聯聯合起草了《外太空條約》,條約規定:沒有國家對于任何天體(包括月球)擁有所有權,嚴格禁止在太空部署和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禁止在外星體(包括月球)上建立軍事基地。后來,陸續有97個國家加入該條約。
月球極端氣候
如今,地球“極端氣候變化”是一個熱詞,但比起月球表面的溫差,簡直小巫見大巫。月球表面最低溫度在一116℃,在太陽照射下,溫度可升至104℃。由于月球沒有大氣層,所以不能像地球一樣在夜間保存部分白天的溫度。但是如果在月球表面深挖1米,你會發現,里面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5℃左右。
“平客?弗洛伊德”錯了
著名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最為成功的專輯名為《月亮的陰面》,但是他們錯了,月球沒有黑暗的一面。由于軌道上的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向著地球,所以它的一部分總是處于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但其實那一面也是“亮”的。
永恒的足跡
月球上沒有大氣,意味著月球沒有風,沒有天氣,也意味人類歷史活動的痕跡依舊留存在月表。為了證明這一點,NASA月球勘察衛星在2009年7月發回了6個阿波羅登月點中5個地點活動痕跡的照片。
1971年,“阿波羅14”號的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阿蘭?謝潑德把阿波羅月球表面實驗包裹、采樣設備以及小推車留在了月球上。月球勘察衛星發回的照片清晰地顯示了宇航員在不同飛行器之間行走留下的腳印,以后拍攝的照片可能會比現在的分辨率提高二三倍。NAsA月球勘察衛星的首席調查專家馬克?洛賓遜說:“很高興看到月球上的這些硬件,它們在等待我們的回訪。”
(張小寧 插畫)
鏈接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與我們地球形影不離,它如鉤如盤,常引得人們浮想聯翩……“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是千古傳唱的唐代李商隱的佳句。如果“廣寒宮”中真有嫦娥仙子,那上面亙古不變萬籟無聲的孤寂世界,的確要讓她追悔莫及。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大學者畢達哥拉斯一直堅定不移地相信,宇宙是和諧完美的,他一直認為:“我確信月亮上有大地,那里一定居住著像地球人類那樣的生物。月球人十分優秀,它們的歷史甚至要比地球上人類的歷史古老15倍。”后來蘇格拉底一個得意弟子色諾芬也說:“在月球的洼地上有著海洋和土地,與地球一樣,那里一定也居住著月亮人。”總之,那時許多人都相信,月亮是另一個生命樂園。
公元2世紀時,一位希臘作家在《真實的歷史》一書中也說:一場強大無比的巨大風暴把航行于海洋中的一條船吹到了月亮上,水手們在月亮上遇到了奇特的月亮人,他們友好相處,后來被卷入到月亮人與太陽人的爭斗……
篇10
距離“探火”正式立項已經近兩個月,目前,孫澤洲正帶領中國“探火”團隊緊鑼密鼓地開展設計、攻關等研制工作。
“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繞、落、巡目標,這在世界上從未一次同時實現過,任務難度非常大。”孫澤洲坦言,“但是,正因為有壓力,才能帶來技術的進步。”
“我們希望用有限的條件盡可能多地獲得研究成果,在已有技術條件的基礎上,一步邁出較大的一步,更高效地推動技術進步。”孫澤洲充滿希望和自信地告訴記者。而他的這種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國航天事業20余年的艱辛探索和悉心積累,從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開創我國航天第三個里程碑,到嫦娥三號完美的落月之旅,再到接過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大旗,從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拓展到4億公里遠的火星,孫澤洲和他帶領的團隊一步一個腳印,邁出中國深空探測堅實的步伐。
因“嫦娥”與“深空”結緣
孫澤洲與“嫦娥”結緣于2001年,那一年嫦娥進入了為期3年的可行性論證階段,當時孫澤洲正值而立之年。他開始參與繞月探測工程的前期論證,并負責星載測控系統和衛星總體論證工作。在葉培建總師的指導下,他組織完成了總體方案論證工作,有效地將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與資源一號衛星和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技術成果進行融合和應用,結合技術創新和攻關,合理地確定了總體設計方案,為嫦娥一號衛星能在三年之內完成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礎。
面對環月探測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孫澤洲不分晝夜地與數據和資料打起了交道,積極主動地與專家溝通,擊敗了一個又一個“攔路虎”,先后組織完成軌道設計、熱控設計、測控設計、供配電設計、月食方案設計和定向天線攻關等一系列工作。特別是在衛星總體設計過程中,孫澤洲大膽創新,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綜合設計,提出了利用數管功能實現熱控功能控制和電源管理等設計思路,大大提高了系統可靠性;在測控設計過程中,他創造性地設計了我國首個深空探測測控數傳星載系統,解決了月球探測衛星40萬公里的遠距離地月測控通信設計難題;在月食方案設計過程中,他有效地解決了長時間陰影對衛星的安全影響……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點被突破,孫澤洲對“嫦娥”也有了更為系統和全面的了解。“仿佛一個探險的人走入了大山,看到了更多更廣闊的風景。”孫澤洲如是說。而這些在嫦娥一號研制過程中的“摸爬滾打”為他日后承擔深空探測更重要的角色打下了良好基礎。
接過“中國探月”接力棒
孫澤洲曾說,執行嫦娥一號任務時跟著葉培建院士干好比“背靠大樹”,自己做了總師才知道身上責任重大。
2008年,年僅38歲的孫澤洲被任命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由于月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不確定性,所以任務中的多個關鍵動作和環節必須萬無一失。嫦娥三號任務要求決定了總體優化設計難,推進系統研制難,著陸器的制導、導航與控制難,著陸緩沖分系統研制難,熱控分系統研制難,巡視器移動難,巡視器自主導航控制與遙操作難……”孫澤洲一連串說了六七個“難”,足見剛一“接棒”的他壓力之大。
然而,有難度才會有動力。為了消除不確定性,孫澤洲率領研制人員建立了包括月表地形地貌模型、月塵模型在內的多個模型,通過系統仿真進行初步分析與設計。特別設計了模擬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狀態下的各種實驗,模擬軟著陸沖擊、月面移動實驗中的月壤、光照環境。在機構等性能實驗中,模擬月塵環境、艙外設備、月夜儲存環境等,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再分析,通過對薄弱環節的不斷改進,逐步提高了嫦娥三號的可靠性。
有風險才會有擔當。一般衛星的新研產品和新技術只有20%~30%,而嫦娥三號新研產品和新技術卻占到了80%,特別是12分鐘軟著陸過程完全是靠探測器自主完成的。為此,孫澤洲帶領研制人員進行了上萬次數學仿真、成百上千次桌面聯試以及模擬月球重力環境和月表地形地貌等多次大型地面實驗,他始終站在研制的最前沿。
一面飛“月球”一面奔“火星”
今年4月,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和嫦娥四號探測器任務分別正式立項,孫澤洲被任命為兩大探測器的“雙料”總設計師,開始了一面飛“月球”一面奔“火星”的職業生涯。
“嫦娥四號任務是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孫澤洲介紹說,雖然有嫦娥三號的技術基礎,但是嫦娥四號有許多新設備,有些還需要全新研制,而且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未知因素和各種風險非常高,設計難度非常大。同時,還需要新研制和發射一顆中繼衛星,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為月球背面的著陸器/巡視器與地球之間搭建一條通信的紐帶。目前孫澤洲正帶領研制團隊開展各分系統正樣設計相關工作,并順利完成了探測器技術狀態基線確立工作,為后續研制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已經實施了42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率僅為52%。“我們這次火星探測任務最核心、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后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的過程,只有一次機會,必須確保成功。”孫澤洲對“探火”任務有著冷靜而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