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謎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4-09 22:2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月球之謎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1

一、個別輔導型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通過網絡化多媒體教學軟件以及教師與單個學生之間的電子通信來實現,教學軟件應該能夠有效地執行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任務,通過軟件的交互與學習情況記錄,形成一個體現學習者個性特色的個別學習環境。個別指導可以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通過電子郵件異步非實時地實現,也可以通過Internet上的在線交談方式實時實現。

個別型教學模式的結構:

提供網絡資源―個別化學習―教師輔助―學生反饋

1.個別學習 質疑問難

傳統教育比較偏重教師的教,但現代教育重視學生的學,并提出了“學會學習”的口號。在個別輔導型教學模式中主要以學生個別化自學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困難或需要交流時,就利用校園論壇、電子郵件、QQ等方式與教師進行溝通,從而得到指導。

2.教師輔導 釋疑解答

在個別型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開發課程資源(或提供資源),解答學生通過E-mail、QQ等方式提出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輔助作用。為方便師生之間的聯系,師生之間可預約時間,學校也可在固定的時間里安排教師在線指導。由于個別型教學模式管理上的松弛性,確定了學習成為學生的事情,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成為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

二、主題研究型教學模式

主題研究型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師生共同確定研究主題,然后通過網絡收集材料信息、分析數據或資料、撰寫研究報告來實現。這些工作對與小學生來說,是繁雜的、困難的,但如果學生能運用網絡手段,這些困難將迎刃而解,會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研究效率。

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結構:

選定主題搜集信息共享信息分析交流形成成果

1.獨立篇目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由課內引出可探究的問題,進而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比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的教學,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在本課設計中,老師抓住一個主要問題“人們為什么稱香港為‘璀璨無比的明珠’?”引導學生從香港的市場、美食、海洋公園和夜景等多個方面,了解香港的繁華和美麗,體會香港真是“一顆璀璨無比的明珠”。然后讓學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討論,共同明確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組協作方式利用網絡資源、圖書資源、影音資源來查找資料,自主研究。分組討論之后,將觀點匯總,發到論壇,在課堂上主要是進行小組匯報。

這樣的模式既符合新課程標準,又特別受學生的歡迎。但是,這個模式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有較高的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電腦使用基礎,才能制作網頁或演示文稿進行匯報;教師要能精辟地從普通的教材中發現可探討的問題,而且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話題,既能將作品與時代牽連起來,又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又如課題研究小組的一位教師在《月球之謎》這一閱讀課教學中,是這樣開展主題研究學習的:

(1)確立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奧秘的興趣。

(2)學生根據喜好或者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采取分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研究。(按類分月球基本知識、有關月亮的詩詞、人類對月球研究的進展情況等方面分成幾組)

(3)學生組成研究小組,確定研究重點,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分工。

(4)分工合作,在網上查閱、收集、整理并加工資料。(部分家庭有上網條件的學生可在家進行資料收集并進行加工整理,打印后與小組成員共享)

(5)小組成員合作進行學習展示。在語文課上介紹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老師之間交流評價。匯報形式多樣可以是演講、電子手抄報、表演等等。

(6)建立網站,提升學習。在進行了主題探究之后,學生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老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開發網站。在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與應用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利用網絡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時性進行學習和研究并進行意義構建,充分擴展了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研究性學力,從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在《月球之謎》學習之后,老師與學生合作進行了“飛向月球”的網站制作。網站分為月球概況、月球文學、未來月球等幾個方面,設計的宗旨是讓學生了解月球的相關知識(不僅僅是月球的地理知識還包括月球文化、月球的未來等知識)。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在網站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遇到問題可以提問或討論。在網站測試欄中,學生還可以通過測試進行自我評價,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學習。

2.基于單元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課程資源相對也較多,如果制作成一個單元教學網站也是很有內容的。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組課文都是描寫動物的文章,教師可以把握這一特點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系列的自主學習,比如:

單元問題:

(1)《白鵝》、《白公鵝》、《貓》、《母雞》四篇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

(2)豐子愷筆下的白鵝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你喜歡老舍爺爺寫的貓嗎?

(4)你覺得描寫動物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

(5)請寫一寫你喜歡的動物吧!

整個過程耗時兩個星期,共分四個階段來完成。第一階段:明確單元重點、難點(兩個課時)。第二階段:請各小組收集有關作者的資料,熟讀文章,劃出重點內容。第三階段:開展“動物”話題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反思寫作方法。第四階段:“動物”話題作文訓練。這個過程能檢驗學生如下的技能: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寫作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多媒體等硬件儀器的操作技能,word等軟件技術的應用能力,以及21世紀信息時代必須具備的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協作精神,資源共享的現代意識。

篇2

一、咬文嚼字,品出語文味

大部分說明文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系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系規律,說明事物的特征、原因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范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這點在教學說明文時也不例外。

如說明文《冬眠》中有這么一段文字描寫“冬眠不是睡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關系。一般地說,它是動物在漫長的嚴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節中減少體力消耗的一種自然現像。如果你在七月把動物放進冰箱里,它也是要冬眠的。因此,低溫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在教學時,一要讓學生把握語言的用詞準確、科學性,二要讓學生注重語言前后的邏輯關系。

《冬眠》教學片斷:

思考:我們從這段文字中知道了哪些科學知識?

出示課件:一般地說,它(冬眠)是動物在漫長的嚴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節中減少精力消耗的一種自然現象。

(1)這句話寫了幾個要點,都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的?(這句話有三個要點,①“漫長的嚴冬”,說明動物冬眠的時間,這個季節是“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節”。②為了度過這“漫長”的“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節”,某些動物為了生存,所以要進入“減少體力消”的冬眠。③因此,“一般地說”,冬眠是動物過冬的“一種自然現象”。)

(2)理解“一般地說”中的“一般”。出示字典中的解釋:①一樣;同樣。②一種。③普通;通常。討論,應取哪種解釋,為什么?(這個問題應聯系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一般為普通的,通常的。”也就是說,用上“一般地說”,說明既不是所有的動物,也不一定是在嚴寒的冬天。)

(3)用“不是……而是……”句式說說冬眠是什么,為什么說不是動物睡眠?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關系?

(4)齊讀第四自然段。研究 “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但是”表示轉折。這轉折句和“一般地說”都構成“因此”這個結論的論據。)

通過對文本中的“不是……而是……”、“一般地說”、“如果”、“因此”等詞的準確性理解,感悟文本的嚴謹、科學,通過“如果”來例證“冬眠不是睡眠”,使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組織邏輯,為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動態解讀,讀出語文味

語文學習要關注過程與方法,這個過程,主要是主體積極參與,加強體驗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主動感受,注意把靜態的文字通過朗讀、交流、探討變成孩子們頭腦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場景,生動畫面,以此去感染學生,讓說明文教學“活”起來。

1.演一演

在教學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后,把學生分為“白云”、“螞蟻”、“蝌蚪”、“大雁”、“年輪”等角色,通過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組織,通過扮演各種事物把枯燥的文字用動作和語言展示出來,加深理解。活動中,還可以自己對課外常識的了解,扮演自己所熟悉的角色。

又如教學第五冊課文《新型玻璃》中,為了促使消極語言內化為積極語言,組織學生“我是出色的推銷員”的活動:新型玻璃已經研制出來了,公司想招聘幾位優秀推銷員來推銷自己的產品;你準備推銷哪種玻璃呢?請你選擇一種。推銷同一種產品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共同設計好推銷方案,然后演一演。在活動中學生興趣濃厚。

2.說一說

如《自然之道》教學片斷:

師:回顧全文,現在我們來文中的幾個角色進行反思:“我”做對了?“偵查幼龜”有錯嗎?“嘲鶇”有何感言?請選擇同一角色的組成一個小組,進行思考準備。

生按分組合作,討論、組織語言。

師:看,電視臺的記者來到我們班級。(一學生扮演,拿著話筒采訪。)下面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發言。

生:各位觀眾朋友,你們好,我是那只幼龜,是大部隊中的偵查兵。剛才的事件中,我失去了許多親朋好友,為此我感到十分的難過。對此,我要向那位“好心人”以及更多想幫助我的人說一聲:“你們違反了我們的游戲規則,破壞了自然之道,好心辦成了壞事。請你們謹記教訓。”

……

3.展一展

再如學了《飛向藍天的恐龍》后,可以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把搜集的恐龍圖片貼在紙上,再讓學生為這種恐龍寫個解說詞,在班級教室布置一個小展覽。這樣,就能使學生在鮮活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實踐語文、歷練語文。

三、轉換視角,悟出語文味

說明文雖然注重常識性、科學性,但也有童話、詩歌等形式出現,增強了童趣和親切感,面對著這樣的說明文,仿佛在傾聽老朋友、知心朋友的談話,在兒童看來也許是跟他年齡相仿的人在跟他對話,不會有那和枯燥的感覺,也減少了其他說明文那種枯燥說教的缺陷,增強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地理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其特點,對說明文進行提煉、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