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范文
時間:2023-03-21 11:56: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鞅變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4、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堅決斗爭。
管仲的變法成功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隸主階級。
篇3
關鍵詞:商鞅;農本思想;現代意義
中圖分類號:F3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2-0018-02
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了歷時二十三年的變法,改革層層推進,體系嚴密,改革的結果是秦國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在當時諸國中是改革最為徹底的國家,秦國也由弱變強。商鞅變法中的農本思想,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農業的基礎地位與作用,其對農業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對我國目前的農業改革仍然有借鑒意義。
一、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
春秋到孔子之后,重建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國變法均以強國兼并為目標,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楚國的吳起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等。秦國是個偏遠的小國,秦人的始祖是游牧及狩獵的民族,被中原諸國蔑稱為“秦夷”,秦國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后于關東各大國,地貧民淳,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優勢可言,為七國中最為弱小、最為貧困、最為混亂的國家。戰國時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能否在兼并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取決于發達的農業和強大的軍隊,農業能給予戰爭所需的物資和人力。商鞅適時提出的“農本思想”,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魏國李悝提出的“盡地利之教”的農本思想[1],治國之要是讓民眾“歸心于農”,用國家政治和法令手段進行徹底的改革。
二、促進農業發展的改革措施
(一)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
1.井田制自商時就有文字記載,西周盛行。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土地名義上為國家公有,實則歸國王所有。井田制成熟于西周,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故而稱作“井田”,中間為公田,周邊為私田,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公田。井田屬國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準買賣,領主還要交一定的貢賦。當人口較少,土地充裕,農耕技術還比較落后的時期,井田制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人們通過集體共耕以延續生活,同時,井田制下能夠更好地提供水利等大型公共產品。
2.實行土地私有制。到戰國中期,在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下,生產力發展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人口數量和密度也顯著地增長,井田制下的土地已不能滿足需求,人地矛盾加劇,私田開墾大量出現。私田是瞞著公室,不納稅的私有物,領主將新開墾的田地變成私產出租,農耕技術的發展也使私人單獨耕種土地成為可能。同時,土地的開墾和耕種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很多的奴隸從領主那里逃出而去租種土地,井田制度已經敗壞,公地私有化成了普遍事實。道家、儒家都將其視為是“禮崩樂壞”的根源而強調恢復井田制,商鞅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廢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逐漸形成,廢除奴隸領主制度成為必然,社會出現了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井田制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廢井田,開阡陌”是中國土地史上的重大改革,從此,土地私有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土地所有制度。
(二)允許土地的自由買賣
通過法令,運用國家的政治權力來推行獎勵開墾的政策,秦國是戰國時期唯一用國家政治和法令手段來促進改革的國家,商鞅的變法最為徹底也最為成功。允許民眾開荒耕作、買賣土地,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農地面積擴大,糧食得到快速增產,使變法的“農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在先秦時期,糧食是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商鞅的一切變法都以此為根本。
(三)出臺各項配套的激勵措施促進農業發展
利用財稅手段獎勤罰懶,激勵農業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對財稅杠桿的作用已達到一定的認識,財稅不僅維持國家正常運轉,也用于調節經濟發展。(1)勤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產量多了可免除徭役。徭役是國家根據需要對勞動力的無償占用,以免除徭役為手段鼓勵耕織,這對社會特別是對農民是很大的激勵。(2)農民還可以多繳納糧食,以此獲得爵位,此政既能充實國家財政,又能激勵農業發展。(3)農稅減輕。商鞅認為,農稅重,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益,進而影響到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并以糧為稅,提高糧價,不從事糧食生產的人會面臨稅收的壓力,這就迫使那些不從事糧食生產的人轉而務農,同時以人口來征收賦稅,地多者不增賦,有利于促進人們擴大耕地面積。(4)游手好閑、經商不務正業的貧困者,收為官奴,強制從事各種勞動。商鞅應用各種配套措施來激勵農業的發展,效果顯著,秦國農業迅速發展。
(四)重農抑商
要讓民眾“歸心于農”,都去種地,就必須堵住其他的出路。商鞅說:“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就此出臺了多種限制商業的法令,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如:對商業施以重稅,與農業的減稅形成對比;控制糧食買賣,不允許糧食交易,商人就無從得利,家家必須去種地;把礦山國有化,不愿工作、追求暴利的民眾就丟了飯碗,不得不重新回到田里種地;下令推行戶籍登記,限制人口流動,一方面使農業勞動力穩定,另一方面抑制商業活動,因為商業的繁榮,關鍵是流通;商人也不得做官,甚至建房、乘車、穿衣都有歧視性規定,商鞅將商人視為國害,認為商業發展有損于農業,重農就必須抑商[2]。
三、商鞅變法中“以農為本”思想的現代意義
(一)制度的變革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間的相適應
商鞅變法處于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變法的措施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如井田制的廢除,由于鐵制農具的使用及人口的增長,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原有的土地已不能滿足需求,當時很多國家都出現了私田增長現象,商鞅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解放了生產力,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因而商鞅農本思想的實施,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使秦國成為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改革最徹底的國家。當前中國農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原有的制度安排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生產力的解放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出路。
(二)提高認識,重視農業發展
商鞅變法主旨思想是“以農為本”,強調農業是富國之本,治國必須實施專一的農業發展戰略,使民眾“歸心于農”。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有所變化,第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但農業依然是關系到國家宏觀經濟健康發展和全社會穩定的戰略性產業,一旦農業出了問題,其他各個產業都會受到嚴重的制約與影響。所以,真正在思想上樹立高度的重農意識,認清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及戰略意義,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傳統的農本思想仍然是我們今天強化農業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促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各項配套措施的完善
商鞅的“農本思想”在實施過程中,不是靠簡單的制度改革,而是有整體配套措施的配合層層推進,體系嚴密。為了讓農民能專一于農業,商鞅制定了一系列利農政策和配套措施,并有強力的執行部門來實施,這也是商鞅的農戰強國戰略的成功所在,再好的政策都離不開相關執行機構的高效率執行,不然只能是一紙空文。當前農業的改革發展問題是一個整體,同樣不可孤立看待,制定新的惠農政策、全面的利農體系,從整體入手,既要有宏觀視角,又要有精細規劃,才能提高廣大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3]。
(四)高度重視土地的產權結構
商鞅的改革措施中,“廢井田,開阡陌”是中國土地史上的重大變革,土地制度的變革對調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發揮了極大的激勵作用。土地是農業發展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看重的,自古以來,“耕者有其田”是農民最大的訴求,能不能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關鍵在于土地的產權安排。如的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的經營使用權,促進了農業的長足發展。當前農業的發展亦面臨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問題,從政策上保護農民對土地的占有使用權和經營自是對農民及農業最有效的激勵機制,并允許農民根據發展的需要選擇適宜的土地經營機制,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商鞅進行的“以農為本,以農而王”的改革措施,適應了當時秦國發展的需要,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實現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封建大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百代都行秦政法”,商鞅變法對后世中國的政治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商鞅變法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為促進農業發展而采取的各種改革措施,對當前農業的改革發展仍有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維林,趙夢涵.商鞅的農本思想與激勵政策析論[J].山東大學學報,2010,(2).
篇4
關鍵詞:商鞅變法;民族價值觀;人性
一、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以及其價值觀基礎
商鞅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他心中的理想,是希望通過王道法治對國家進行治理。這里,我們先解釋一下“王道法治”的含義。王道,即君主的權力,君主依靠所頒布的法律進行國家的治理,憑借自身的強大權力,按照國家需要依法治國,保障國家的法律體系可以正常實施而不受到質疑。國家的強大、王室權力的集中等層次組成了王道法治理念。商鞅推崇中央集權政策,認為君主的權力神圣不可侵犯。同時,需要依靠法律治理國家,將《戰國策》列為治理國家的主要依據。他認為治理國家不可以太嚴苛,也不可以太散漫,要遵從“君國治一體同造”理念,遵從富國強兵而利民的宗旨,確保德行統一,刑賞統一,做事先難后易等。
1.君權法理
(1)中央集權。中央集權的重大好處,就是確保了諸侯兼并所產生的強大權力得以壓制,這種權力可以更好地實施主要是因為有軍國化的背景作為支撐,這也進一步推動了法家王治政策的施。同時應該注意,商鞅所推崇的變法政策中,建立的中央集權政策和以往的理念是有區別的,這不是一種將皇帝的權力無限放大的過程,而是遵從“國強民弱”和“百縣一行”的理論。此外,商鞅變法過程中出現了遷都咸陽的情況,這對中央集權政策的實施非常有利。新都的建立主要是出于軍事考慮,確保可以盡早收復失地,為后起之秀創造更多展現實力的機會,同時也除去了舊都所帶來的元老派保守勢力,避免約束中央政權情況的發生。
(2)農戰國策。商鞅變法的基本政策,主要還是采用中央集權、法治主義和農戰國策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學術界對商鞅變法的內容進行過深入探討和研究,按照變法的重點進行課題的設定。對其中的壓制人權、輕視道德文化的行為不予推崇。而作為學術界一直爭論不斷的問題的愚民主義與商鞅變法的法治實質是爭論的焦點。以上述問題作為基礎,下面我們對史學界的分歧進行剖析,討論商鞅變法在治國方面的重要特點和作用。
2.價值觀基礎
商鞅在變法中所宣揚的價值觀,自然是以其本身的價值觀為根基的,而商鞅本身的價值觀中,最為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人性本惡”。
(1)他認為,人的本能就是趨利避害。認為人民的本性就是“饑而求食,勞而求逸,苦則求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 。人們總是過分追求感官的享受,而拒絕危險和出力。但是如果縱容人們的享受,國家就會變弱;推行四件難事,兵力就強。但是“夫農,民之所苦。而戰民之所危也” 。如何解決人們的本性和國家需要的農戰之間的矛盾成為商鞅面臨的首要問題。
(2)商鞅認識到名利的誘惑作用和賞罰的威嚇作用。
(3)商鞅認識到只有“利出于一孔”,人們方能專心于農戰。
總結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我們能夠發現,商鞅變法的價值觀基礎是比較消極的,是建立在商鞅本身的“人性本惡”價值觀基礎上的,因此它使當時的人性直線發生了偏移,與民族價值觀的整體發展趨向有所出入。
二、商鞅變法對民族價值觀相對于人性直線的偏移牽引
1.重刑法,棄禮義
君主為了方便統治,制定了多項條款的法律,用來約束各個階層的人民。隨著法律的健全,人們發現這種輕罪重罰的統治方式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消極影響。人們惶恐度日,生怕哪天一不小心就會觸犯法律,丟了性命。為了平安生活,人們已經沒有心思去管其他的事,吃飽喝足成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由于法律約束過于嚴格,人們已經拋棄了道德和仁義,喪失了對禮數的學習,也沒有了對知識追求的欲望,這段時間人們的生活是黑暗的,是沒有方向的。與此同時,商鞅更加嚴格采取“令行禁止,法出奸息”的管理手段,不顧及人們不斷降低的道德水平,而是用嚴格的法律約束人們的生活。人們摒棄了僅有的價值觀,功名利祿成了他們追求的目標,這是古代愚昧思想的悲哀,更是法律不考慮民情所帶來的惡果。
2.軍功爵制的影響
戰國時代,各路諸侯紛紛起兵征戰,力圖擴大本國疆土。此時的秦孝公重用商鞅,無外乎想“復穆公之故地也” 。此時的商鞅作為一名大學士,深知戰爭帶給國家的害處有多么巨大,他也曾說過:“民之外事,莫難與戰。”雖深明大義,卻無奈寄人籬下,不得不遵從君主的旨意。兵強馬壯才能保衛一國疆土,所以,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商鞅只能采取激勵機制,鼓勵人們為自己的國家完整而戰爭。土地是農民所求,此時為人們灌輸農戰的思想,無疑是最好的時機。將稀有的珍貴土地資源納為己有,是每個農民最渴望的事。而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只要有敢于戰爭的勇氣,土地唾手可得,這種巨大的誘惑是秦國士兵無法抵抗的,每一位農民為此不惜舍命。通過戰爭就能讓生活變得美好的思想已經在每個士兵的心里扎根,所以,秦國的士兵戰斗尤為英勇。同時,軍中也制定了“軍功爵制”政策,這對那些平頭百姓的誘惑力非常大。雖是達官貴族,如若沒有戰功,也會被貶為庶民。如果是百姓刁民,只要你戰功顯赫,就可以加官晉爵,這種以戰功論成敗的做法在當時非常普遍。利用軍功爵政策,人們可以獲得錦衣玉食的生活,這對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也正是這些好處,讓人們全身心投入戰斗中去,無暇顧及其他。
3.愚民政策影響
商鞅認為,不學習,思想就會愚昧,而落后的思想無法建立外交,國家就會走向滅亡。但是他又提出,如果君主任用過多有學問的人,那么人們又會更加重視教育學習而無心從事農戰,這樣國家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為了顧全可以看得見的眼前利益,商鞅認為不讓人們學習是正確的。正是這種迂腐的思想,讓當時的秦國民眾思想封閉,無知的民眾將生活中的實際利益作為追求目標,功利化也日益嚴重。《日書》中大量的民間禁忌就是此種觀念的體現。
總之,就變法而言,商鞅變法本身強化了君權,強化君國一體思想,君就是國,反君叛君就是叛國,君利就是國利,君可以國之名為所欲為。從這些方面看,它不但虛化剝奪了臣民自身權益,而且對個體人格也是一種限制,掠奪個人財物也變成得合理,變法對中國人的民族價值觀影響深遠,尤其是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更大。不只秦人,其實幾千年來帝制政治都沿用了商鞅法統思想。功利主義雖然從本質上看較為積極可取,但變法也從功利主義價值觀出發,客觀分析,即為唯利是圖或者傷天害理、相互侵害等,這種忠君而斷義 等非理性價值觀是不可取的。這對民 族價值觀的影響十分明顯,是民族價 值觀相對于人性直線的偏移牽引的重要方面。
三、商鞅變法中關于中央集權、人性以及專制主義的一些客觀分析
從郭沫若的《十批判書》中可以看出,商鞅比較顧全大局,雖是將國家主義作為本位,以國強視為治國之本,百姓受到嚴刑的壓迫,可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眾多群眾從奴隸的命運中擺脫出來。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君主的權力,將刑賞作為基本評判標準,讓人民出現對立從而產生階級劃分,進而有利于君主對國家的治理,實現資源的最大獲取與利用。
商鞅將法治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政策,同時結合政府的權力來治理國家。雖然在某些方面制定規范約束君主的權力,但終究由于機構的不完善而形同虛設。同時,用統一的標準約束社會中的所有人,看似達到了統一效果,可在客觀上抹殺了人性,這是商鞅變法中的弊端。商鞅認為,在不對人民造成傷害的同時幫助君主更好地治理國家,才是一個忠臣應該做的事,顯然商鞅沒有做到這一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秦國的滅亡。
首先,由于戰國時代戰亂不斷,君主是國家權力的主要代表,而同等情況下的君國治一體機構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權利,這就造成了兩種權力之間有了高度的重合。在保證改革和進步的同時,本位主義要以君主的政治軸心作為基礎,才能執行相應的權力,這就促使國家本位主義的權力無法更好地實施,從而在權力的執行上大打折扣。
其次,商鞅提出的“國強民弱”理念,雖然在短時間內或有所收獲,但是這種“以民所惡求民所樂”的做法,讓朝廷和君主的權力無法更好地實施,從而造成民眾活動空間過大,君主無法全面治理局面的產生。民眾是國家的根本,而民眾權利的擴大勢必對君王的統治造成一定的阻礙甚至威脅,所以,為了保證君王的權力可以更好地實施,商鞅提出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有效的。矛盾的產生勢必會推動社會的發展,商鞅變法的出現也正好驗證了這點。
最后,是歸于理論與現實的差別問題。作為德才兼備的商鞅與秦孝公,他們能夠將理想與現實良好地融合,讓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實際,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可是,由于君主的權力問題,理論無法完全成為現實,而后又有一些玩世不恭君主的出現,這就造成了兩者之間背道而馳。可以說,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后世君主沒有將商鞅所提出的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觀點更好地加以實施,這才造成君主本位權力的削弱。
四、結束語
商鞅變法的初衷,當然是為了推動秦國的發展與強大,但是由于變法本身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上,導致變法中很多思想對人性產生了一定的偏移牽引,使人們的價值觀更加趨向權勢、金錢,更加鄙視底層人民,在變法的推動下,弱肉強食的思想更加突出。但是,我們不應該否認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中最徹底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變革,它使秦國迅速富強起來的同時,當然也會產生很多隱性影響,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出現改變。這些改變在后來的研究中產生很多爭議,這正是商鞅變法的學術r值所在。本文從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開始論述,研究了商鞅變法對價值觀、人性的影響,也對中央集權、人性以及專制主義方面進行了一些客觀的分析,希望能夠對商鞅變法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扁蓿豆;種子;發芽率
中圖分類號: S 541.0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500(2011)03-0069-04
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其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抗逆能力強,尤其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能越冬生長的寒冷地區和相對較干旱地區,扁蓿豆都可以良好生長,是北方地區優良的多年生豆科牧草[1]。但其種子發芽率較低,給用扁蓿豆種子建立愈傷組織再生體系以及種質保護和擴繁方面帶來一定困難。影響種子發芽率因素較多,如種皮厚薄、成熟度、抑制萌發物的多少和外界條件等,而直立型扁蓿豆種子發芽率低的主要因素是硬實率高,而不是種子休眠性[2]。
目前,在降低扁蓿豆種子硬實率方面一些專家學者已有所研究。烏云飛等[3]認為,栽培多年的直立型扁蓿豆在1.5 A電流強度下處理50 min,發芽率達54.5%;以砂紙打磨處理直立型扁蓿豆種子效果最好,發芽率比對照提高18.6%,發芽勢高達283.9%。趙麗麗[4]等認為,98%硫酸處理打破扁蓿豆各品系種
子硬實的效果均很好,能使其發芽率提高到90%以上,但破除各品系種子硬實的最佳處理時間不同,分別為20、25、30和40 min。李玉玲等[5]研究表明,磨擦種皮結合60 ℃熱水浸泡30 min處理對提高青藏扁蓿豆(Melilotoides archiducis-nicolai)種子發芽率具有明顯效果,可達到74 %。諸多提高扁蓿豆發芽率研究都是在培養皿中,以濾紙為發芽床,進行室內發芽。而在用扁蓿豆種子建立愈傷組織再生體系的過程中,發現即使在前人最佳處理條件下處理扁蓿豆種子,其發芽率在培養基上仍然很低,較大地影響了組織培養效果。通過種子處理的扁蓿豆種子在1/2 MS培養基上的發芽率試驗,為扁蓿豆愈傷組織再生體系建立提供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試扁蓿豆種子由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草業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提供,2008年收獲的自然成熟種子,千粒質量1.52 g,常規發芽率25.7%,硬實率74.3 %。
1.2 試驗方法
1.2.1 物理處理 摩擦處理(A),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用100#砂紙輕輕摩擦至種皮表面有破損失去光澤,用放大鏡觀察種子表面有明顯的劃痕而不損傷種胚為止,然后用凈水沖洗干凈備用;劃破種皮處理(B),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用單面刀片在種子正反兩面劃2~4道小口,用放大鏡觀察種子表面有明顯的劃痕而不損傷種胚即可;摩擦放置處理(C),將種皮摩擦好的種子置于干燥處1個月后再用于試驗。對照(CK),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不做任何處理,直接用于實驗[6-10]。
化學處理:參照文獻[5]的方法,改進為98%濃HD2SO4溶液處理10、15、20、25 min; 10% HD2SO4溶液處理30、40、50、60 min。飽和NaOH溶液處理10、15、20、25 min;10% NaOH溶液處理20、30、40、50 min。HD2SO4溶液處理時先將籽粒飽滿的種子放入燒杯,然后加入相應濃度的硫酸至浸沒種子,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到預定時間后迅速倒入盛大量蒸餾水的燒杯并及時攪拌,去除上清液,再加入蒸餾水沖洗種子至中性(pH=7),最后用濾紙吸干種子表面水分備用。NaOH溶液處理種子的方法同上[11-15]。
1.2.2 置床 將處理好的種子放入70%乙醇中振蕩30~60 s,再用0.1% HgClD2消毒10 min,無菌水清洗4~7次,接種于不含激素的1/2 MS固體培養基上,在25 ℃,16 h光照下培養,該過程在超凈工作臺進行[16]。試驗設3次重復,每重復50粒種子。接種后每天觀察記錄1次,記錄發芽種子數量,第14 d統計發芽率,計算發芽指數,第5,7和9 d分別拍照。
1.2.3 指標計算 發芽率GR=(n/N)×100%[10-11]
式中:n-最終達到的正常發芽粒數;N-供試種子數
發芽指數GI=∑Gt/Dt
式中:Dt-置床之日算起的日數;Gt-相應各日的正常發芽數[10-11]。數據統計分析用SPSS 16.0軟件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理處理對扁蓿豆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結果表明,不同的物理處理種子均可明顯促進扁蓿豆種子在1/2 MS培養基上的發芽率(表1),與對照相比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3種物理處理方法中,劃破種皮對提高扁蓿豆種子發芽率的效果最佳。其發芽率可達86%,比對照提高了61%;發芽指數15.97,比對照提高了82%;摩擦處理的效果次之。發芽率71%,發芽指數12.94。摩擦處理放置30 d后種植于1/2 MS培養基的處理,相對于其他2種方法效果較差,發芽率65%,發芽指數11.54。可見,能有效提高扁蓿豆種子在1/2 MS培養基上發芽的物理處理方法是劃破種皮。
2.2 HD2SO4溶液對扁蓿豆種子發芽的影響
HD2SO4溶液對降低扁蓿豆種子硬實率的效果非常明顯。與對照相比,用HD2SO4溶液處理后的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表2)。98% HD2SO4溶液處理,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基本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其中處理15 min效果最佳,發芽率84%,比對照提高了59%;發芽指數13.45,比對照提高了78.7%。10% HD2SO4溶液處理的種子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發芽率和發芽指數變化不明顯,呈緩慢增大趨勢,處理60 min的效果最佳,發芽率55%,比對照提高30%,發芽指數6.95,比對照提高58.7%。98%HD2SO4溶液處理效果明顯優于10%HD2SO4溶液處理,前者最佳處理的發芽率比后者最佳處理高34.5%,發芽指數比后者
高48.3%。而且,98% HD2SO4溶液處理的任何時間均比10%HD2SO4溶液的處理效果好。綜上所述,適宜扁蓿豆種子在1/2 MS培養基上高效發芽的HD2SO4溶液處理是,98%HD2SO4溶液處理15 min。
2.3 NaOH溶液對扁蓿豆種子發芽的影響
NaOH溶液能夠較明顯提高扁蓿豆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在一定處理時間內能顯著促進扁蓿豆種子的萌發(表3)。飽和NaOH溶液處理,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呈先增大后減小趨勢,其中,處理15 min效果最佳,其發芽率77%,比對照提高52%;發芽指數12.14,比對照提高76.4%。10%NaOH溶液處理及種子隨著處理時間延長,發芽率和發芽指數變化與飽和NaOH溶液處理相似,呈緩慢增大再減小趨勢,處理30 min效果最佳,其發芽率65%,比對照提高40%,發芽指數6.8,比對照提高57.8%,該處理比飽和NaOH溶液處理10 min和25 min的效果好,但比處理15 min和20 min的效果差。因此,適宜扁蓿豆種子在1/2 MS培養基上高效發芽的NaOH溶液處理是飽和NaOH溶液處理15 min。
3 討論與結論
3.1 討論
3.1.1 物理處理對扁蓿豆種子發芽的影響 摩擦、劃破種皮等常規且操作簡便的物理方法能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降低硬實率,使難發芽的種子正常發芽。試驗采取的3種物理處理方法,均提高了扁蓿豆種子發芽率,其中,劃破種皮處理方法效果最佳,發芽率高達86%,比對照提高了61%。但由于第8~12 d,部分發芽后的種子開始枯爛,不能正常生長成可供組培試驗利用的無菌幼苗,即使種子發芽后能長出子葉,其幼苗也較弱,下胚軸較短,也不利于將其作為組培試驗的可取材料。該原因還未研究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3.1.2 化學處理對扁蓿豆種子發芽的影響 扁蓿豆種子的種皮上有一層較堅硬又富含蠟質的種殼,阻礙種子的吸水和進一步的發芽生長,發芽率較低[5]。用化學處理的方法,可去除扁蓿豆種殼和殼內抑制種子發芽的物質,增強種皮透性,促進種子呼吸及生理生化反應,從而提高發芽率。
要使HD2SO4溶液在促進扁蓿豆種子發芽的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關鍵是控制濃度和處理時間。最佳的濃度及處理時間,才能有效去除種皮中抑制種子萌發的植物堿等物質,腐蝕種皮蠟質,從而增強種皮透性,促進種子呼吸及生理生化反應,提高發芽率。NaOH溶液能夠提高種子發芽率,是由于NaOH溶液能去除種皮中抑制種子萌發的有機酸等物質,同時可腐蝕種皮,改善種皮通透性,增強種子內的呼吸作用和生理生化反應,促進生長,降低種子硬實率。但飽和NaOH溶液具有高腐蝕性,如果處理時間過長,會嚴重損傷種皮,使其難以正常發芽。因此,飽和NaOH溶液處理種子時應嚴格控制處理時間。
化學處理方法對扁蓿豆種子在1/2 MS培養基上發芽率的效果較明顯,但在處理時,需要嚴格控制相應的濃度和處理時間。時間過短不能去除抑制種子發芽的物質,而時間過長會損傷種胚,導致發芽率降低。
3.2 結論
組培試驗中,種子能否有效發芽是試驗的基礎,本試驗簡單且較客觀的反映了扁蓿豆種子在1/2 MS培養基上能夠高效發芽的最佳方法,經比較,用HD2SO4處理的扁蓿豆種子不僅能極顯著地提高發芽率,同時在處理過程中又得到很好的消毒,不易霉爛,有利于種子的發芽和幼苗的生長。尤其以98%HD2SO4預處理15 min最佳,種子的發芽率84%,比對照提高59%,差異達極顯著。飽和NaOH溶液處理15 min的效果次之,發芽率達77%,發芽指數12.14;均比對照高,且差異顯著。劃破種皮發芽率 86%,發芽指數15.97;摩擦處理發芽率71%,發芽指數12.94;摩擦后放置30 d發芽率65%,發芽指數11.54。
參考文獻:
[1] 黃迎新,周道瑋,岳秀全. 扁蓿豆研究進展[J]. 草業科學,2007,24(12):34-39.
[2] 杜寶紅,石鳳翔. 扁蓿豆種子發育形態解剖學研究[EB]. 維普資訊,2007:7-11.
[3] 烏云飛,王建光. 低頻電流對扁蓿豆種子萌發的影響[J]. 內蒙古草業,1990(1):31-37.
[4] 趙麗麗,王照蘭. 硫酸處理打破扁蓿豆不同品系種子硬實的效果研究[J]. 中國草地學報,2007,29(3):73-77.
[5] 李玉玲,徐成體. 不同處理方法對青藏扁蓿豆種子發芽率的影響[J]. 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7,37(3):20-21.
[6] 徐成體,德科加. 用不同方法處理后直立型扁蓿豆種子的發芽效果[EB]. 維普資訊,1996,26(6):4-6.
[7] 趙小社,畢玉芬. 不同處理方法對3鐘豆科灌木種子發芽率的影響[J]. 草原與草坪,2006(2):37-40.
[8] 易觀路,羅建華. 不同處理對格木種子發芽的影響[J]. 福建林業科技,2004,31(3):68-31.
[9] 丁雪梅,李海燕. 溫度對兩種野生禾草種子發芽的影響[J]. 草原與草坪,2004(1):25-29.
[10] 信金娜,張旭. 用物理方法對結縷草種子進行催芽的技術研究[J]. 草原與草坪,2004(2):40-42.
[11] 顏霞,金芳. 不同種類鹽脅迫對孜然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草原與草坪,2010(4):71-75.
[12] 葉要妹,鄒芬,王彩云. 赤霉素和硝酸鉀對高羊茅四個品種發芽的影響[J]. 種子,1999,5(1):28-30.
[13] 袁學軍,劉建秀. 提高假儉草種子發芽率的研究[J]. 草原與草坪,2007(5):25-28.
[14] 孟軍江,劉正書. 提高百喜草種子發芽率試驗[J]. 貴州農業科學,2006,34(1):13-14.
[15] 徐道英. 硫酸處理硬實種子效果研究[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13(1):39-43.
[16] 錢謹,劉發央,謝小冬. 紫花苜蓿高頻植株再生體系的建立[J].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7,42(1):77-81.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 treatments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 of Melilotoides ruthenica in medium of 1/2 MS
TAO Rong1,SHI Shang-li1,LI Yu-zhu1,XU WeiD2
(1.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Pratacul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70,China;2. Bureau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in jiuquan City, Gansu,Jiu Quan 735000,China)
Abstract: As 1/2 MS medium for germination bed of Melilotoides ruthenica seeds,fou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rubbing,lacerating seeds coat, HD2SO4,and NaOH solution to be studied the effect of seeds germin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lacerating seeds coat were 86%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5.97.The germination rate of rubbing were 71%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2.94.The germination rate of placed seeds 30 d after rubbed were 65%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1.54.The best treatment was treatment with 98% HD2SO4 solution for 15 min.the germination rate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84% and 13.45 respectively,which increased 59% and 78.7% compare to control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s and the control was significant.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saturated NaOH solution for 15 min was secondary,the germination rate was 77%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2.14.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篇6
說起商鞅,大家自然就會想到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是秦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并且從此以后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以上。每每說到商鞅,別人都會說他是一個成功者,但是他成功得到了什么?
他雖然變法成功了,但是自己最后卻是被處車裂而死。說起他的死因還牽扯到一件事,當年他變法之時,太子犯了法。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老師給處理一頓了,百姓大悅。就是因為這件事而得罪了那些貴族們,也為后來他的死埋下了伏筆。
他在施行依法治國后,秦國是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可見這就是他的成功。后來太子上位,很快就把商鞅給處理了。可見這就是他的失敗。
商鞅的成功其中的一條原因就是,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那他難道不知道太子就是未來的統治者嗎?他知道,但是他依然把那兩個老師給處理了,為什么?我的理解是他的法制是公平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的法制是公正的,不偏袒任何一方;他的法制是公開的,不為任何人遮掩。法制不是什么什么罪,而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賞罰分明!商鞅的事業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的法制做到了公平、公正和公開。
可惜,商鞅最后未能得到好的下場。但是我們要問,如果他不處理那兩個老師的話,他的變法會成功嗎?他的變法會為后來秦國有貢獻嗎?他的變法會留名于青史嗎?秦國百姓會支持他嗎?至少我猜他不會成功,自然也不可能成為今天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成功卻是要以性命來換取,歷史上都是如此。一輩子不過三萬天左右,但是在這三萬天中,商鞅卻成功的依法治國,使秦國強大安定,夫復何求啊。他為了自己的祖國,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為了自己的功名,而不吝嗇于自己的那一條命。不知道今天還會不會有商鞅這樣的人,至少我能說我自己肯定比不上他!
篇7
這個故事講的是商鞅守信。
秦朝時期,秦國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就用商鞅變法強國。商鞅變法前,為讓百姓相信他,他想了一條妙計。一天,商鞅命人在京城南門立了一根三米長的木棍,還說:“誰能將這根木棍扛到北門去,賞他十兩黃金!”過了一會兒,沒人理會。商鞅見狀,就把賞金加大到五十兩。一會兒,終于有一個人走出來試,他扛著木棍,邁開大步朝北門走去。那人到達北門,商鞅立即叫人拿來五十兩黃金給了那人。在此后的幾年中,秦國在商鞅變法中日漸強大,終于統一了中國!
由此看來,做任何事都要誠實守信,而不能失信于人!
篇8
一、精創導入,營造氣氛促感知
隨著學生歷史知識面的不斷拓展與信息交流平臺的推廣,學生們對大部分歷史事件及人物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大部分學生都有著“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困惑,這正是我們教學的突破口。由此,筆者以為要引發學生們對所學內容的自覺關注,精心的教學導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導入設計中,筆者就有意識地將學生們可能熟知或者一知半解的歷史知識與生活中的日常實際相結合,以學生們感興趣的生活話題、時尚話題、網絡話題等相結合,營造濃厚的歷史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們對感知能力的發揮。
如在《商鞅變法》這課的教學導入環節設計中,筆者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對于“商鞅變法”這個偉大的歷史事件早有耳聞,也知曉一二,但是并沒有深入了解,更談不上見解與感受。筆者以為要讓學生真實地了解這個偉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就應該引領學生們回到那個動蕩與改革的時代背景中去。為此,筆者以電視劇《大秦帝國》中有關商鞅變法的視頻片段作為教學導入的“藥引”,圖文并茂,用極具視聽效果的視頻引發學生們對春秋戰國時代背景變革的關注以及對“商鞅”這個歷史人物的好奇,營造出“改革風潮”浩浩蕩蕩的緊迫氛圍,渲染教學氣氛,促進學生們對改革時代背景的主觀感知。
二、啟發講授,穿插情境引思考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獨立的思維模式,他們已經學會如何篩選知識,去偽存真,并從中引發思考。因此,筆者以為在教學講解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內化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們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們融入到教師的講解中,并在感知與理解的過程中,有所啟發,為隨后的變式操練、知識探究與運用分析做好鋪墊。
教學《商鞅變法》中商鞅為加強中央集權各項舉措中的“燔詩書而明法令”時,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這條改革條例的出發點與影響,筆者并不直接言之,而是以學生們更加熟悉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史實導入話題,通過穿插“焚書坑儒”這一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由此及彼的聯想能力,尋找這二者之間的聯系與相同點,讓學生們明白它所存在的歷史意義——加強思想統治,維護中央集權,同時也嘗試去理解它所帶來的不可湮滅的消極影響——鉗制思想,摧殘文化,抑制創新。從而,幫助學生們以歷史的角度與觀點,身臨其境地去理解為什么商鞅要主張焚毀不利于統治的詩書,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同時也引發學生們對于“文化創新”意義的理解與關注。
三、合作探究,大膽放手激創造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各種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歷史與當今時代主流相結合起來,完善探究評價機制,創設輕松愉快的實踐平臺,以富有時代意義的話題吸引學生,以激勵性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潛能,以寬松愉快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們的實踐創新,讓歷史課堂不再厚重而缺乏活力,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習。
在教學完《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后,為了教會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以辯證的觀點去評價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風潮,筆者設計了一個以變法結局為出發點,嘗試分析變法局限性,客觀評價商鞅變法的探究性任務。在這個任務過程中,筆者首先以思維導圖的模式,帶領學生們就本課主要學習內容,即變法的背景、內容及作用等,夯實他們實踐探究的理論基礎。隨后,筆者又以多媒體課件形式,呈現相關的文言材料,啟發大家根據材料的只言片語以及提示性圖片去尋找解開探究問題的線索。
篇9
關鍵詞:《史記·商君列傳》 軼事描寫 人物形象
一部《史記》,幾乎就是一部歷史人物的故事集。在《史記》中,有些人物的傳記主要就是由幾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組成的。這些“軼事”描寫,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而是畫龍點睛,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通過著墨不多的小故事來提示人物的思想面貌,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的做法,是司馬遷寫人物的慣用手法。
其中,以《商君列傳》為代表,整個傳記內容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作者從魏相公叔座臨終薦賢落筆,寫得極富情趣。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司馬遷明寫公叔座知人識才,實際上暗述商君之德之賢,是堪委重任的“奇才”。一者為商鞅助孝公變法圖強稱霸作鋪墊,二者為后文魏惠王悔不聽公叔座之言設下伏線。在筆法上有一石二鳥之妙。
雖然這只是商鞅發跡前的一則軼事,但它通過描寫魏惠王、公叔座和商鞅這三個人物之間的對話,展示了三個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
公叔座作為一國之相,先公后私,是非分明,為國家著想,他推薦商鞅接替自己擔任相位,頗有識賢之能,可惜不被魏惠王接受,以致錯失了一位棟梁之材;從主人與門客的感情著眼,他又非常富有人情味,勸商鞅趕緊出逃,以免招惹殺身之禍,一種關心、愛護之情溢于言表;更可貴的是,他把自己在魏王面前所說的兩個主張毫不隱瞞地告訴了商鞅,并說明自己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坦坦蕩蕩,真不愧宰相風度。推薦不成則建議殺掉商鞅,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而且正是這種矛盾之處,增強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感。
魏惠王去看望病中的公叔座,體現了君王對朝中重臣的深切關懷,出自真心真情,但是他關于公叔座萬一不幸誰可接班的詢問,則是有口無心,所以當公叔座一本正經地推薦商鞅時,他以“嘿然”的態度作答,并沒有把這個合理的建議放在心上,其實心里是不以為然的,他的許諾殺掉商鞅,也是應付而已,目的是為了照顧公孫座的顏面,并沒有真的當一回事,所以出門時,才會對身邊的大臣說公叔座是老糊涂。從魏惠王的表現中,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胸無大志,目光短淺的昏庸君王形象:他一不問問清楚,商鞅究竟有何德何能,以致公叔座要超常規破格提拔他來接自己班;二是當面答應,轉身就失信于人,與大臣之間缺乏一種互相信任合力興國的責任感;三是自作聰明,暗于識人既不了解自己的宰相,也不了解商鞅,糊里糊涂地埋沒了一個杰出的人才,商鞅如果不出走秦國,可能就永無出頭之日,更何談建立千古功業。
這個故事真正的主角是商鞅,公叔座的推薦,補充說明商鞅的非凡才干,為商鞅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墊;魏惠王既不用商鞅也不殺商鞅,為商鞅以后有機會遠走秦國施展才華埋下了伏筆。商鞅對魏惠王態度的分析,洞察入微,有理有據,表現出驚人的智慧和超常的膽魄,如此冷靜,如此鎮靜的一個人,才是一個可以成大事的人。
而為了突出商鞅的性格特點,這個故事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也頗為講究:
一是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文章開頭交代了商鞅的姓氏、籍貫,這是《史記》傳記寫人的慣用方法。接下來即轉入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薦商鞅的描寫,借公叔座之口說出商鞅是個可以“舉國而聽之”的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比正面描寫商鞅如何賢明能干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時還能給讀者留下十分豐富的想象余地,又為下面商鞅在秦國變法圖強作好了有力的鋪墊。緊接著,文章寫商鞅不肯離開魏國逃命時,則又用了正面描寫,這里強調的是商鞅的大膽心細,從容不迫。側面描寫的目的是突出商鞅的賢才,正面描寫的目的則是表現商鞅與眾不同的膽量和氣度。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不同的側面寫出了商鞅的非凡之處。
二是對話描寫。這個故事基本上是由對話組成的,每個人的對話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能表現出各自的性格特點。公叔座摒去身邊的服侍人員才敢向魏王提出“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的建議,可見他謹慎小心;但他轉眼又把商鞅叫來,告之了他之前給魏王的推薦和建議。一方面可以說是他公私分明;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做人的圓滑之處。然后,商鞅在回應公叔座之言時卻更為巧妙,他說:“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這樣的回答實屬于智者的一種推理。這樣平常、淺顯的道理,聰明的公叔座在情急之中卻沒能參悟,身處“險境”的商鞅卻不慌不忙,一語道破,商鞅的鎮定、機智不就比公叔座還要高出一籌么?
在司馬遷的筆下,商鞅是個形象完整、個性突出、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他“少好刑名之學,”“年雖少,有奇才”,這是他推行變法功成業就的自身條件。他思維敏捷,善于析理,公叔座薦賢未果,勸他逃走,他說:“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真是語出驚人。他長于言辯,三說秦孝公,終見重用;舌戰甘、杜,初戰告勝。對變法,他面臨重重險阻,迎難而上,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在斗爭中始終采取進攻的姿態,牢牢地掌握主動權。他高瞻遠矚,刻意進取,對事業不斷追求,二次變法,一步一個新臺階,收效甚著。這是一個政治家非常可貴的品質。他不僅是個偉大的政治家,而且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他以戰略的眼光看待秦魏關系,“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他看準了“齊敗魏軍于馬陵”,太子被虜,龐涓被殺,魏軍元氣大傷,“諸候叛之”的大好時機,力勸孝公“可因此時伐魏”。他分析說:“魏不友秦,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候,此帝王之業也。”秦魏交兵,他誘捕了魏國的統帥公子昂,致獲全勝。這種欺詐手段在道義上雖非光明正大,但于軍家來看,亦屬“奇謀”。但是,在作者筆下,他又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天資刻薄”,刑公子虔,欺魏將昂,黯公孫賈,不聽趙良之言,濫刑于百姓,畜怨積仇比于丘山,最后所逃無處隱身,所歸無人容納,導致車裂身死的可悲下場。
在太史公給我們講述的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描寫的一個又一個細致的情節中,鎮靜機智、謀略過人但又充滿了悲劇色彩的商君,就這樣活生生地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更讓我們對他有了過目難忘的深刻印象。
參考文獻:
[1]楊玲.司馬遷評商鞅探微——兼論《史記》“太史公曰”的獨立價值.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
[2]田宏虎.讀《商君列傳》.中國民航學院學報.1992(01).
[3]趙書芬.讀《史記·商君列傳》之商君.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01).
[4]李家桂.公孫鞅為變法圖強而獻身——重讀《史記·商君列傳》.理論探索.1986(01).
[5]余樟華.《史記藝術論》.華文出版社.2002(01).
篇10
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誠實守信是從古至今的的傳統美德。做人要誠信,誠信是光誠信是讓你心安的根本。做人只有問心無愧才能活的踏實。
誠信的故事從古流程至今。誠信是金是人們提倡的傳統。古有曾子殺豬,為的就是誠信。一天曾子的妻子有事想要去集市上上集市上去辦事,但是年幼的孩子也吵著要去。曾子的妻子不愿意 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里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這句話懂得人都知道是哄孩子玩的,但是過后曾子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子真的把家里的豬給殺了,妻子看見曾子把豬給殺了就說逗孩子玩的你怎么能當真呢?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的年紀還小啊,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對孩子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在信任你你看這危害多大啊。今天若是實驗不殺豬家中的豬是保住了,但是孩子純潔的心靈上不可磨滅的陰影。從這里就看出了誠信的重要性誠信是從小抓起的。
當然了誠信對于成功也是不可或缺的。秦朝的商鞅變法是歷史上的最成功的一次變法吧。商鞅為了獲得大家的信任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跟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敢相信天下還有如此輕而易舉懂得事能得到如此高的懸賞,結果沒人肯出手一實。于是商鞅將獎金提高到了50兩。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出來將木頭從南門抬到了北門。商鞅立馬就賞了他五十金就是這樣商鞅在百姓中樹立起威信進而商鞅的變法在秦國迅速推廣。新法律是的秦國逐漸強盛最后統一了中國。與之相反的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為了搏紅顏一笑就下令都城附近的二十多座烽火臺上點燃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外敵入侵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各路諸侯甩餅紛紛趕到。大家都知道自己被耍了。當真的有敵人來襲的時候點燃烽火臺各位諸侯不在相信。最后一個國家被滅了。這就不難看出誠信的重要性。商鞅誠信變法成功國力強盛。后者自取其辱最后把這個國家給白白葬送。
我還能記得我第一次撒謊。是一次我沒有寫完作業之后騙老師說自己寫完了啊、那一天我都是提心吊膽的。我生怕老師查我的作業。就這樣我戰戰兢兢的度過了一天。 上課沒有好好的聽課這一天都是走神的狀態。這次事情之后我才意識到了誠信的重要性。假如我當時承認我自己沒有寫作業只是受一頓批評而已但是不會戰戰兢兢的度過一天。所以你只有誠信做人才能活的踏實你只有誠信才能成功,你周圍的人才能信任你愿意和你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