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07 10:0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離別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淚,點點滴滴,卻真真切切地傳達出人內心最柔軟的一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楊柳總寓別離,明月常含思戀,簡簡單單一個“淚”字,道出詞人的萬般思念之情。
每每讀到思鄉的詩句,總為自己的生活而慶幸,有手機嘛,萬水千山,一通電話直達,起碼能報平安。而在古代,只能“欲寄彩箋兼尺素”,唯盼“家書抵萬金”了。“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正如陸游所無奈的,一封家書傳遞需要數月,這思鄉念舊之苦難耐,往往“欲語淚先流”啊。遠離家鄉,誰不思,誰不戀,歐陽修都說“不枉東風吹客淚”了。家,總有溫暖與美好。范仲淹曾在一杯濁酒中感嘆:“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邊塞多孤獨,充斥著軍營嘹亮的號角,彌漫著飛揚的黃土。作為戰士,白日忙于操練,無多少時間去感慨,可到了夜深人靜時,這思鄉之情涌上心頭,連著平日行軍的苦,都化作兩行淚。但鐵血男兒志向不變,豪情滿懷,一個“淚”道出了他們心中的柔情,在蒼涼中透出悲壯,同時也塑造了一位位俠骨柔情的英勇戰士的形象。
晏殊說:“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離別,一個看著就令人嘆息的詞,總是那么傷感,令人心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寒蟬,長亭,驟雨,蘭舟,在這凋零肅殺的深秋時節,“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的《雨霖鈴》籠罩著哀婉幽怨,而一個“淚”,將離別時的依依不舍表現得更細膩真切,仿佛透過紙背可以看見手拉著手欲放還留的場景,再加上那一句極盡旖旎凄婉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使全詞如一幅感人至深的送別圖,過目難忘。
篇2
最初我們各自溫暖,最終我們各自退場。
最初我們相偎相依,最終我們各奔東西。
最初我們戀戀不舍,最終我們始亂終棄。
最初我們甜言蜜語,最終我們緘默不言。
最初我們玩笑的說著假戲真做,最終無奈的笑笑只不過逢場作戲。
最初與最終,你要我何去何從,排比早已寫不出你給予我的甜蜜與苦澀。
你留下的字跡,依然清晰。
然而淚水卻模糊了我的眼眶。
你唱過的歌曲,依然微涼。
然后哭聲卻沙啞了我的聲音。
你我一起栽的那片花田,早已凋零得一片慘白。
你我一起畫得那幅畫,已被時間慢慢磨成灰燼。
正如我們當初的甜蜜讓世人嫉妒,如今的陌生讓人們為之憐憫。
看著窗外的風景漸漸熟透,淚已染濕一片。
獨守一座沒有你的空城,聽,那心碎的聲音很好聽。
可能自始至終你都沒有在乎過我,如今只能苦笑地敷衍自己你也曾愛過我。
你的虛偽在暗淡的夜色下慢慢脫落,一字一句嘲諷著我的無奈。
不堪一擊的偽裝,被你輕而易舉的摧毀。
你在我的身旁兜兜轉轉,始終不肯歸來。
那時,我就知道,我們一定是沒有結局的糜爛,更曉得我無法改寫這結局的殘忍。
我依舊等待,你可知,曾經的我在等你回來。
然而我找不到你的方向,尋不到你的味道,最終無奈的悄然離去。
你可知道,現在的你不是你,現在的我不是從前苦等你的我。
篇3
甲、乙:大家下午好!
甲:近階段,我校開展了“告別十大陋習、給力和諧校園”系列教育活動。
乙:活動以開展“十個一”即:評選“校園十大陋習”、“與文明攜手、向陋習告別”簽名儀式、“人不是因為美麗才文明,而是因為文明而美麗”年段專題教育講座與班級主題班會、“告別十大陋習,給力和諧校園”演講比賽、“2011,讓希望飛”征文比賽、“革除不文明陋習,爭當文明陶英人”金點子征集評選、“告別陋習,走向文明”漫畫與書法比賽、“和諧標語進校園”走廊標語征集和“美麗陶英人,和諧新校園”活動專刊為載體。
甲:活動的目的在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同學們擯棄校園陋習,提升文明素養,營造文明和諧的陶英大家庭。
乙:今天下午,我們在這里舉行“告別十大陋習、給力和諧校園”演講比賽,現在我宣布一下比賽的要求及評分標準:1、主題鮮明,立意新穎,內容詳實;2、脫稿演講,正確使用普通話,富有感染力;3、儀表端莊,表情自然,配合一定的手勢語;4、演講時間不超過5分鐘等。
(過程部分)
甲:現在演講比賽開始,先由初一年段4位選手演講。首先上場的是初一年(3)班莊雪金同學,她演講的題目是《告別陋習,和諧校園》,請初一年(4)班劉倩同學做好準備。
乙:謝謝雪金同學,接下來請初一年(4)班劉倩同學上臺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讓文明之花開滿校園》,請初一年(2)班陳健同學做好準備。
甲:謝謝劉倩同學,接下來請初一年(2)班陳健同學上臺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和諧校園,你我構建》,請初一年(1)班陳艷玲同學做好準備。
甲:謝謝陳健同學,接下來請初一年(1)班陳艷玲同學上臺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爭做社會小標兵》。
乙:謝謝艷玲同學,請初二年段長洪老師、初三年段長賴老師以及初二年、初三年全體同學為初一年段四位同學的表現打分寫名次。
甲: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初二年段四位選手們的精彩演講。首先上場的是初二年(4)班王玉婷同學,她演講的題目是《向校園陋習說“NO”》,請初二年(3)班莊雅婷同學做好準備。
乙:謝謝玉婷同學,請初二年(3)班莊雅婷同學上臺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拒絕陋習,做文明學生》,請初二年(2)班郭秋萍同學做好準備。
乙:謝謝雅婷同學,接下來請初二年(2)班郭秋萍同學上臺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建設美好校園,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甲:謝謝秋萍同學,接下來請初二年(1)班陳燕玲同學上臺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和諧校園,你我構建》。
乙:謝謝燕玲同學,請初一年段長楊老師、初三年段長賴老師以及初一年、初三年全體同學為初二年段四位同學的表現打分寫名次。
甲: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初三年段五位選手們的精彩演講。首先上場的是初三年(3)班陳瑜萍同學,她演講的題目是《告別陋習,擁抱文明》,請初三年(5)班陳銘耀同學做好準備。
乙:謝謝瑜萍同學,接下來請初三年(5)班陳銘耀同學上臺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告別陋習,攜手文明》,請初三年(2)班張鴻江同學做好準備。
甲:謝謝銘耀同學,請初三年(2)班張鴻江同學上臺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與文明攜手,同陋習告別》,請初三年(1)班陳莉莉同學做好準備。
乙:謝謝鴻江同學,請初三年(1)班陳莉莉同學上臺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2011,讓和諧飛》,請初三年(4)班陳燦坤同學做好準備。
甲:謝謝莉莉同學,請初三年(4)班陳燦坤同學上臺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告別陋習,與文明握手》。
甲:謝謝燦坤同學,請初一年段長楊老師、初二年段長洪老師以及初一年、初三年全體同學為初三年段五位同學的表現打分寫名次。
(結束部分)
甲:請各班班長將各班同學們的評分表統一收齊交給年段長。
乙:請陳曲萌副書記為本次演講比賽活動做總結講話。大家掌聲歡迎!
甲:謝謝陳副書記。在此,請允許我感謝所有的參賽同學以及全體評委同學,相信我們這次活動將增強我校全體同學的文明意識,提高文明水平。同學們,讓我們與文明攜手同行!做一個可愛的陶英人,讓文明的大旗在和諧的陶英校園里高高飄揚。擯棄陋習,崇尚文明,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乙:比賽的結果我們將及時公布。
篇4
關鍵詞:重磁勘察;插值切割分離方法;構造邊界識別;自相關濾波
1 插值切割異常分離方法研究
對插值切割法進行理論研究并對模型進行異常分離處理進行分析,可以得知:
第一,在重磁異常數據中,經常會存在著疊加在一起的局部異常以及區域異常。使用插值切割法能夠保證其有著良好的分離效果,并保證能夠很好的將其進行分離;
第二,在對切割半徑進行選擇的時候,還要對切割的精度加以重視。需要注意,因為其與數據的本色是否有關難以確定,所以在精度越高的情況下,計算時間也會越長,這會導致區域出現異常失真的現象。
第三,插值切割法的分離效果與原數據之間的間隔有著相關性,切割后的異常值的誤差是原始數據間距造成的。如果間距小,那么誤差也會因此變小,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查證處理,減小間距,從而提高計算的精確度;
第四,無論怎樣分離,插值切割所得的區域場中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局部場,這些局部場中存在著部分的區域場。由于算法本身的特性,幾乎難以將其進行完全剝離,所以只能盡量減小其相互間的影響。
2 數值計算類構造邊界識別方法研究
通過對各種邊界識別技術的闡述、模型試驗處理以及結果的對比分析可以得知。
第一,所有的邊界識別方法都能對異常體的位置進行一定的識別,它們的對異常體邊界進行刻畫有著不同的公式。由于其識別能力的不同導致其受到的影響也會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通過極大值來對異常體邊界進行刻畫的因素主要有水平總導數、總梯度模量、斜導數的水平梯度和θ圖法,因此將其應用于復雜地質體能夠更加直觀的對地質體的準確邊界位置進行反映;
第二,對同一模型的重力異常和磁力異常進行邊界識別處理,對處理的結果進行研究可以得知重力異常問題能夠被所有的邊界識別方法所解決,而且還具有顯著的效果。然而對于磁力異常來說,把其換算成化極磁異常或者磁源重力異常很有必要性。如果將其直接應用于磁力異常問題,特別是斜磁化的磁力異常進行處理,會導致邊界識別結果有較大的誤差。有很多方法容易受到磁里異常分量和磁化方向的影響;
第三,所有的邊界識別方法都可以歸結為導數計算或者基于導數計算的方法,因此必須要對計算結果的穩定性和精度問題進行考慮。其中需要涉及到水平方向導數,水平方向導數其在某一指定方向上的異常值的變化率,常用的有一階方向導數和二階方向導數,簡稱一階導數和二階導數,一階導數是計算異常值沿某方向的坡度,坡度上升則為正值,坡度下降則為負值。另外計算精度還會受到網格化的處理、擴邊處理等處理結果好壞的直接影響。斜導數及其水平梯度以及θ角在穩定性方面很差,因此很容易受到網絡化處理等的影響,而且影響的程度還很大。
第四,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驗分析,可以知悉,隨著地質體的埋深增大,所有的邊界識別方法也會使識別能力出現下滑,識別的邊界位置與真實位置之間的差距也會隨著增大,特別是斜導數及其水平梯度以及θ角的方法。
所以筆者建議,地質體由于深淺的不同造成的疊加異常例如野外實測重磁異常:
第一是通過邊界識別方法對比分析地質構造,對地質體的邊界進行綜合確定;
第二是通過異常分離,減少局部場和區域場之間的相互干擾,最終提高邊界識別的能力。
3 自相關濾波方法研究
對于自相關濾波函數的研究是秦葆湖提出的自相關濾波函數以及韓兆紅在其基礎上改進的分析和理論模型實驗,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秦葆湖提出,自相關濾波函數能夠對區域場的影響進行基本削弱,并能夠突出弱異常,并對異常體的位置能夠準確的進行反映,然而其存在的不足的是濾波結果和真實值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不僅如此還有著假異常和場值異常等問題。對自相關濾波法進行改進能夠取得一定的突破,在對原有的優勢不產生影響的情況下,對假異常和場值異號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場值的大小也會因此而得到改善;
第二,對于自相關濾波函數,它的處理結果會受到窗口大小K的影響,而且影響也會得到一定的增加,其中還可能伴隨著擴邊的影響,然而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為了保證處理的效果,K值經常會取在3到10之間;
第三,兩種自相關濾波方法在處理結果上都存在場值大小與真實值相異的情況,自相關濾波方法雖然不能做定量解釋,但是只能定性分析異常置。另外,兩者都容易受到隨機干擾的影響,難以對干擾進行壓制從而對有用信息進行突出,這就是需要改善的地方以及今后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第四,自相關濾波方法有著一定的特點,它能對埋藏在強背景場下的局部異常問題進行突出,但是在突出過程中容易受到較大的影響,最終導致異常體的位置可能與真實位置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對異常分離進行利用,能夠減少局部場與區域場之間的相互干擾,并對這個不足點進行改善,對異常體的位置進行準確確定。
4 總結
本文對重磁異常分離方法及構造邊界識別方法進行系統理論基礎學習,切割半徑及切割精度一定要合理選取,數據間距要小,保證插值切割法發揮作用。對磁異常進行邊界識別處理前,要把氣換算成化極磁異常,在自相關濾波方法的應用中利用異常分離,能極大的提高分離識別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冷眉.重磁資料異常分離與構造邊界識別方法的研究及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4.
[2]許順芳.克拉瑪依后山地區重磁場及其與構造格架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5.
[3]劉金蘭.重磁位場新技術與山西斷陷盆地構造識別劃分研究[D].長安大學,2008.
篇5
【關鍵詞】表現手法 節奏 情感
肖邦(1810—1849年)是浪漫主義時期波蘭著名的作曲家,被人們譽為“鋼琴詩人”,那么,他的鋼琴作品與我們中國古典詩歌有何相似之處呢?筆者將用中國古典詩詞來詮釋肖邦的練習曲Op10、No3,希望借此更深刻地理解肖邦音樂中的詩性,同時讓中國的演奏者更好地演繹這位跟我們不同國籍,卻與我們內心如此相通的音樂家不朽的音樂作品。本文從表現手法、節奏、情感三個方面,具體分析比較該曲與中國古典詩詞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表現手法
1.起承轉合
肖邦這首練習曲浪漫抒情,以主題句為例,前兩小節(起)—第三小節(承)—第四小節(轉)—第五小節(合),這個樂句包含五個小節,體現了起—承—轉—合的關系。“起承轉合”的概念首先源于古代詩文創作,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舊時詩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因此,在中國古典詩歌當中更是常見。比如王勃的詩《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這是一首游子思念故鄉的詩歌,同肖邦該曲的離別之愁、思鄉之情很相似。在這首詩中,首先開頭以萬里長江的停滯之景來書寫詩人之悲,是起因,這與肖邦曲子的起句類似,鋼琴家也許是被什么觸動了,或是哪個友人贈送的銀杯或是那一抔家鄉的泥土,都讓鋼琴家產生了離別的愁緒。其次,在承句中,“萬里念將歸”通過一個廣闊的空間將詩人的悲傷推到頂點。在肖邦這首練習曲中的那一份情緒也升發到了頂點。再次,再一轉,詩人王勃回到了當下的秋天黃昏之境。肖邦的情感在第四小節也一轉,離愁淡了一點。最后,在合句中,詩人的一句“山山黃葉飛”留下了讓人回味的寓意,這翩翩飛舞的黃葉正是象征著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肖邦該曲的第五小節中,肖邦所表達的感情如同低吟淺唱,音雖然收住了,但曲中之意仍然意味深長,讓聽眾產生無窮的聯想。
2.疊加
在這首練習曲的主題句中,分為三個聲部,高聲部像小提琴般,似一條明線,而低聲部像低音提琴般一直保持弱音,似貫穿全文的一條暗線,中聲部作為和聲的填充,使音響更加豐滿。
意象疊加就是將幾個意象放到一起。在詩歌中對意象疊加的表述是意象組合。南朝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云:“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留。”因此,意象組合要求以意為主,“盡量選擇能表‘意’的‘象’”,最后將“象”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①。肖邦這首練習曲中三個聲部疊加的情形,也如同詩歌中的意象組合,三個聲部各盡其“意”,但是又能夠交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李叔同《送別》的上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由于詩歌藝術和音樂藝術的不同,詩歌是線條性的,因此“長亭”“古道”“芳草”“垂柳”“笛聲”“夕陽”這些意象,依次出現在了畫面上,但意象都組合起來:“長亭”“古道”本就是古代離人分別之處;“芳草”也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連天的芳草更是看不到邊的寂寥;“柳”更是離別的代表之物,一是柳本生在江邊,人們分別之時總會折柳送別,二是柳有“留”之音,代表了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笛聲”同離別也是密切聯系,有《折柳》曲是送別曲,抑或是為送別而吹奏笛子,這也是離別之意;“夕陽”時刻已是傍晚,傍晚乃一家團聚之時,卻不得不分別,自然又增添了分別的離愁。肖邦的這首練習曲三個聲部交相輝映,音樂是立體式的,有層次的,高聲部的旋律描述出作曲家的憂郁、傷感的情緒,低聲部給出了深沉的和聲,與之相呼應,更加增添了離愁別緒,中間聲部和聲層的填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詩歌藝術和音樂藝術不同,但是兩者疊加之后,表達出來的效果卻是相似的。
3.“回文”式
肖邦這首練習曲中的14、15小節的高聲部,正行逆行都一樣,呈現出“回文”的樣式。回文體是可以倒讀的詩詞格式,相傳西晉傅咸和東晉溫嶠都作有回文詩,其詩早已失傳,十六國時期前秦才女蘇蕙曾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寄贈其遠徙的丈夫,詞甚凄婉,長840字,可以循環朗讀。西方音樂中的逆行體相當于中國詩詞的回文體。逆行手法最早用于13世紀的克勞蘇拉。14—15世紀的卡農體有很多是逆行卡農。14世紀法國作曲家馬肖稱這種逆行卡農為“我的結束就是我的開始”②。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比較多,比如蘇軾的《菩薩蠻》:“嶠南江淺紅梅小,小梅紅淺江南嶠,窺我向疏籬,籬疏向我窺,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離別惜殘枝,枝殘惜別離。”這首詩中前4句寫樂景,后4句寫悲情。詩中描寫了一位俏皮可愛的江南女子,隔著小梅紅偷窺著詩人,而一想到時光如逝,而別離的愁苦又非常傷感。這一句“離別惜殘枝,枝殘惜別離”同肖邦該曲中的這一段高聲部的回環相似。回環的音符傳遞出難舍的別離之情。
篇6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心中的某種情感,遠道而來,或觥籌交錯,飲酒賦詩;或兩情依依,互訴衷腸;或曲水流觴,暢敘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然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無題》),“千里搭涼棚,沒有不散的宴席”,詩歌中表現“離別”主題的名篇佳作似乎遠遠多于表現相聚的,即使像《蘭亭集序》《滕王閣序》這樣的表現文人聚會盛況的傳世名篇,也難免發出“死生亦大”“盛宴難再”的感慨。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的傷感更能觸動詩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發詩人敏感的詩情,也更能讓詩人感悟人生的聚少離多、命途多變。具體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離別”的情緒的呢?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濃重的環境渲染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即情語。”(《人間詞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主要特征,在詩歌中體現得尤為突出。盡管范仲淹說過人應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詩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觀的,他們認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們認為“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們認為“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他們認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們看待事物的主體,一切客觀的存在是服務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發感情的載體。古道邊的依依楊柳,吹拂著不忍離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倫對李白的友誼;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維對朋友的依依惜別;長亭外一聲聲凄切鳴叫的寒蟬,讓柳永的心更添幾分惆悵……
二、細膩的情感刻畫
濃重的環境描寫只是為了渲染一種氣氛,而這類詩歌的主題在于抒發“離別”的情感,離別的情感又體現在不同的細節中。慈母把對愛子的“意恐遲遲歸”寄托在“臨行密密縫”(賈島《游子吟》)中,李白用“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友人》)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維則通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表達對友人的無限關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柳永與戀人別離時的纏綿悱惻、欲說不能,而高適則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的豪邁,掩蓋了許多離別的憂傷,給遠行的朋友以極大的鼓舞與勉勵。
三、典型的意象選取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設,選取典型的意象來抒情,這樣不僅顯得意境優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王國維說:“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清王夫之《萱齋詩話》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實不可離。”就“離別”這一主題的詩歌中,大致會用以下的意象。
1.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都有此種含義。
2.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餞別送行。北周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中說:“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作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而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片段則將這一意象的內涵推至一個高峰。
3.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詩法家數》)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盡管他們“都門帳飲無緒”,但送別的酒是少不了的。在中國歷史上,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更為突出的則是李白,他說:“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金陵酒肆留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則更為灑脫:“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酒成了離別的佐料。
四、鮮明的襯托對比
柳永在《雨霖鈴》中寫道:“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是寫詞人與他心愛的人離別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蒼茫的海霧之中,境界寬闊,然而詞人并沒有因此而有“海闊任魚游”的逍遙感,越走越遠,反而越感孤獨無依、與情人相見越是遙遙無期、前途越來越渺茫無望。這種境界與心境的強烈對比,還體現在其它一些詩歌中,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有:“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有:“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柳永《雨霖鈴》中的“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李商隱《夜雨寄北》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既包含著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著時間的回環對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令人蕩氣回腸。
篇7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管是古代詩歌的教學,還是現代白話文的教學,都離不開其它學科的輔助和滲透。本人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五年以來,尤其注重在語文教學時和其它學科相結合,從而體現知識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在此,我簡要地說說音樂和美術這兩門學科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文化;音樂;美術;語文
一、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用歌曲導入課文
隨著MP3、手機、電腦等現代化設備的普及,不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他們聽歌曲幾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運用歌曲導入課文進行教學,可以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學選自《紅樓夢》的《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用歌曲《枉凝眉》或《葬花吟》的播放導入,使學生不僅了解這兩首曲子的歌詞是曹雪芹本人的詩作,也會被曲中的悲劇氣氛所感染,進而去關注小說中的人物命運,對學習這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如,在教學李清照的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時,可以播放歌曲《月滿西樓》來導入課文,學生在欣賞樂曲的同時,對學唱這首曲子和學習歌詞也產生了興趣。而歌詞本身就是這首詞的原文,如果學生學會歌唱這首歌,就恰好完成了對整首詞作的背誦,達到了一箭雙雕的學習效果。諸如此類,《荷塘月色》、《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故都的秋》等篇目可以分別用歌曲《荷塘月色》、《好漢歌》、《晚秋》等導入,這里不再贅述。
2.配樂朗讀或背誦
學生天性喜歡聽音樂,喜歡唱歌。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牢牢抓住這一特點,適時誘導,把他們學習的心思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在教學一些抒情性散文時,我們可以用輕音樂來進行配樂朗讀。如教學《囚綠記》、《葡萄月令》、《動人的北平》等。在學習一些古代散文時,配以古箏。二胡等古典器樂演奏的音樂來誦讀。如教學《師說》、《蘭亭集序》、《游褒禪山記》等。在背誦較短的詩詞時,還可以根據大家熟知的旋律為詩詞配曲進行歌唱,熟練后自然而然地就背會了詩詞。如《賣報歌》、《心愿》、《牧羊曲》、《敢問路在何方》、《三月里的小雨》等歌曲,它們的歌詞字數簡短,曲調悠揚,很適合于給大多數古典詩詞配曲。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學生背誦古詩詞的效率,也活躍了語文課堂的氣氛。
二、美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象形字的學習
象形字在所有漢字中比重雖然不大,只有200多個,但它是構成其它漢字的基礎。因此,如果明了了這些象形字的含義,就可以推知好多漢字的意義。象形字是根據事物的形象比畫出來的,所以運用美術的方法理解和學習象形字就更為簡便。如“首”字,造字者只用幾根頭發和一層頭皮來代表頭蓋,用一只眼睛來代表整個面部,合起來指人的頭顱;“企”字的象形是一個人和一只腳,特別顯出這個人在腳上用力,因而有“企望”的含義;“鼠”字則特別顯出老鼠的一張大口,里面有兩對鋒利的門牙,還有渾身的毛和長尾巴,人們一看到這個字,就不會猜成它是其它什么動物了。更多的象形字在《字源》中有詳細解釋,我不再一一列舉了。
2.用圖片導入課文
圖片最大的特點就是醒目,語文教學中運用圖片導入課文,能使學生產生極大的熱情,一下子就把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可以是現成的美術作品,若有條件,也可以播放幻燈片。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時,可以播放或展示關于秋景的圖片進行導入;教學《雨霖鈴·寒蟬凄切》時,可以展示出畫有亭子、江水、船只、蒼天、人物離別的圖片,將學生帶入到離別的情境中;在教學《小狗包弟》時,可以播放或展示幾組關于狗的圖片,提問學生喜歡哪類狗,進而引導他們去關注文中小狗的命運等。
3.用簡筆畫指導背誦和理解文章含義
簡筆畫學起來比較簡單,在教學中用起來也很方便。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具有一定的簡筆畫水平,將會對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文和理解文章含義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在教學《歸園田居(其一)》時,我在黑板上依次畫出了山、鳥、魚、草屋子、樹木、桃子、李子、村落、炊煙、狗撲、雞的形象,使學生在3—5分鐘就完成了這首詩歌的背誦,效果很好;在教學《游褒禪山記》時,我在黑板上畫出了山、院落、石碑、山洞的形象,據此,學生不僅知道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的同學甚至用了幾分鐘就把文章的前兩段背誦了下來;再如,教學《鴻門宴》時,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主要人物的座次,在旁邊標注了人物的名字,學生根據已有的地理知識,再加上教師的講解,把項羽高高在上、目中無人、飛揚跋扈的形象理解得較為精準。諸如此類,在指導背誦《望天門山》、《涉江采芙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畫面感極強的詩詞時,均可運用簡筆畫指導學生進行背誦。
篇8
閑話中秋之夜 安徽省全椒縣實驗小學五(7)班 陳思昊
又到了中秋節,我想起了中秋節的來歷,萌生許多遐想。
上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烤的大地滾燙,百姓難以忍受。有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天上九個太陽,為民除害。西王母獎勵給他一丸能成仙的丹藥。他讓她的妻子嫦娥好好收藏起來。誰知竟有強人要來搶。嫦娥于是吞下了這個丹藥向月宮飛去。后羿急忙趕來,但為時已晚。人們為紀念嫦娥擺上月餅,這一天就成為中秋節。也許就是因為嫦娥奔月的傳說,讓中秋節成為思念故鄉和親人朋友的一種象征。
我國古代關于中秋的詩詞很多。如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水調歌頭》等。中秋節這天晚上,離別故鄉的人和親人朋友望著同一輪明月互相思念。“月到中秋分外明”,滿滿的圓月,涼涼的清風,人們在歡慶之余,往往懷著一絲傷感,禁不住思念對方,勾起遙不可及的遐想。那些漂泊江湖的游子,那些獨在異鄉的異客,一輪明月送將來,不禁浮想聯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游子們無不盡情敞開心扉,回憶故鄉的美好,回味相聚的歡樂,體味離別的傷痛。在我們合家歡樂之時,他們卻獨在天涯,那一輪明月就成為他們唯一的寄托。
中秋之夜那一輪圓圓的明月,不僅是一份厚厚的沉淀,更是一份遙遙的守望……
篇9
那時候,無論是成功的喜悅還是失敗的痛苦都得自己一一去品嘗。尤其是,六年光陰匆匆過,與母校與同學分離在即,我們不得不認真品味著離別的滋味。
我想,古人定是飽嘗了這種離別之苦的,不然也不會寫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千古絕句。這所有的訴說分離的詩詞,無論是激情澎湃,還是含蓄內斂,都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但時間會讓人淡忘一切,也會讓人銘記一切。當過去了的離別化作一杯老酒,便會越來越散發出迷人的醇香。
這一年記憶都是美好的。我們記得第一次參加春游,大家一起接受考驗時緊拉著手,大家晚上一起在地上聊天時閃耀的星光和帶著咸味的海風;我們記得大家的“個人表演”和“大合唱”;我們更不會忘記我們文藝匯演前經受的重重困難和得知獲得冠軍時一起相擁,喜極而泣的情景……太多太多,這一切拼湊成一面鏡子,便可以反射出人生的一道七彩光……
所以,我們分離時是快樂的。
但等待我們的前路又會是怎樣的呢?
很多時候,人們容易因離別而感到失落或茫然,所以常常想逃避現實,甚至常常因此而在一種疲憊不堪的掙扎中過日子。害怕,是因為不知道分別以后明天會發生些什么,但明天總會到來,現實或許會很殘酷,但也或許會比想象的好得多,這往往是難以預料的。但結果總會有的,即使有時候并不是自己想要得,我們也要笑著去面對。
所以,我堅信,我們會笑著告別。
無論前路多么崎嶇不平,坑坑洼洼,總會有某種力量支撐著我們,讓我們一直不懈地走下去。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分離也是必然。只是希望,我們重逢之時,是相對污二,而不是漠然。
篇10
關鍵詞:古詩詞;意境;人文教育
一、引導學生全身心沉浸在詩詞這個美麗的世界中
詩詞的內涵涉及現實生活、紛繁社會、人生命運、思想情感。它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其獨特的美。當我們步入詩詞的世界,就步入了一個美麗的世界。它點燃我們渴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欲望之火;它能使我們能夠對丑惡的東西洞若觀火,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點、每一刻。語文的生命在于深刻地表現人生和真實地宣泄情感。
二、掌握握詩詞鑒賞的方法
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例如我們在鑒賞《蜀相》時,在明確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詩。作者借游覽古跡,稱頌蜀漢丞相諸葛亮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身先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寫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報國,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三、把握意境,體味情感
要把握一首詩歌的精髓,就必須要從詩人所營造的意境入手,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情感。意境的形成是一個形象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程,要把詩人在詩歌中所選取的意象通過聯想的手段,在大腦中形成畫面,再結合詩歌所給出的信息,綜合分析。詩人的創作是經過一段認識、醞釀的過程。在眾多的素材面前,詩人必須要經過選擇、取舍、概括,最后才構成藝術形象。
把握詩歌的意境,首先必須要抓住詩人所選取的意象。意象是指在詩歌中賦含了詩人情感的物象。找出意象是形成意境最關鍵的一步。例如納蘭性德《浣溪沙》,開篇“西風”便已奠定了整首詞哀傷的基調。“西風”“黃葉”“疏窗”“殘陽”“沉思往事的詞人”,到這里,詞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個定格鏡頭,長久地鍥入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為之深深感動。下闕很自然地寫出了詞人對往事的追憶。“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詞人在此借用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賭書潑茶”的典故。納蘭性德畢竟是個癡情的人,已是“生死兩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這份情感,性情中人讀來不禁潸然。
四、鏈接人文教育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營造輕松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探究這些人文內涵,有助于他們構建積極健康的人格框架。
詩詞教學的魅力,就在于能在學生的客觀認知、心靈感受與情感體驗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義人文之邦,小農經濟社會里游子思鄉、征人遠戍、思婦盼歸構成永遠的情感主線,人與人之間純樸美好的情感是慰藉孤寂人生的靈丹妙藥。古詩文中,多少離別的苦痛,經纏綿的相思,在久遠的時空中釀成了情感的美酒。
我們常常用“珍愛生命!”“我很重要!”作為生命教育的主題詞。而古代多情的詩人們,在物我關照中不自覺地審視自然、審視人生,把思考的理性融入事物中,融入情感中,以形象、哲理來解讀這一主題,熔鑄而成的詩句,如電石火光般,剎那間震徹靈魂深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宇宙的永恒,才浩嘆生命的短暫,理解生命的有限,承認生命的脆弱,是肯定人生價值、向往人生美好的重要前提,所以沒有理由不去珍愛生命,沒有理由不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最大價值,正因為“朝如青絲暮成雪”,所以才要充分地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