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凈化范文
時間:2023-03-29 16:5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術室凈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層流凈化手術室環境的管理
因層流系統并無消毒滅菌之功效,層流手術室其“無菌”環境主要是通過空氣的“過濾”、“層流”以及室內維持“正壓”狀態來維持的。因此,層流手術室環境的管理必須強調以下方面。
嚴格人流、物流管理:①嚴格控制人員進出。②嚴格著裝管理要求。③保持手術室“相對密閉狀態”,保證室間空氣的潔凈度。④嚴格分離潔污流線,以保證潔凈手術部空氣的潔凈度及流程的需要。劃分無菌、急診和感染手術間。
控制手術間空氣的溫度:適宜的溫度不僅使病人舒適,更有利于傷口的愈合。室內溫度控制在22~25℃,濕度控制在50%~60%較為合適,不僅滿足人體舒適度且又不利于室內微生物的生存。
強化衛生清潔管理:潔凈手術部的一切清潔工作必須采用濕式打掃,在凈化空調系統運行中進行,手術間無影燈、手術床、器械車、壁柜表面及地面應在每天手術前后用清水、消毒液各擦拭1次。每周進行徹底清掃1次,每月再進行衛生大掃1次,使用的清潔工具不宜用掉纖維的織物材料制作。對空氣灰塵粒子數、噪音、溫濕度進行檢測1次,并將結果上報備案。
減少各種污染的機會: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在打開無菌包前進行。嚴禁在手術室間折疊各種布類敷料。
層流凈化手術室人員管理
通過組織手術室全體護士和麻醉人員進行理論學習,明確層流凈化手術室工作原理和環境要求,熟悉各級手術間手術適用情況。對手術醫生也進行了層流凈化手術間基本知識和操作要求的培訓。嚴格規范護理人員行為和各項操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設置嚴格的工作流程:設置嚴格工作流程,明確區分潔污流線是潔凈手術室平面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根據各班職責制定出嚴格的工作流程。
手術環境的調節與維持方面:由夜班護士于每日擇期病人入室前30分鐘開放空調機組,設定室溫在22~25℃,相對濕度為50%~60%,術中由巡回護士根據手術醫生和患者的需要隨時調節室溫;同時強調空氣潔凈度是必要保障條件,嚴格禁止在手術間抖動衣物布類,防止微粒在室間飛揚。
手術間物品的放置:我們根據手術間分類確定各專科常規手術間,再根據專科手術特點和要求常規備物,各手術間均制定物品放置標準示意圖,專科手術間內物品相對固定。
手術室護工的管理首先要以人為本,提高護工的工作積極性。首先,必須重視管理對象的身心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盡量發揮衛生工人的積極性。其次應加強愛崗敬業教育,應將職業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采取談心等具體形式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再次應定期進行培訓,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學習并遵守手術室規章制度,制定出護工工作職責和工作質量標準。
層流凈化手術間運行管理
正確使用層流間:手術床應放置在層流天花網對應處,一切操作盡量在層流天花網對應處進行,避免在回風口開啟無菌包。感染手術盡量安排在設有負壓層流手術間,遇特殊手術進行特殊消毒。嚴格執行三通道線路:層流手術室的設計有三條出入線路,即工作人員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污物出口。
控制清潔質量:潔凈層流空調系統初次使用必須連續運行24小時,空氣細菌培養兩次合格方可使用。每次手術之前30分鐘打開層流空調系統,接臺手術中間間隔15分鐘,使空調系統連續運行,盡量排盡上臺手術污染的塵粒,保證手術間空氣質量。定期專人檢測空調系統運行情況,做好維護保養工作。每日于術前術后用0.5%速消凈濕式去除門、窗、無影燈、輸液架、器械臺、腳踏板、地面、麻醉機等的血跡及灰塵。每周應掃除1次,包括天花板、墻壁和地板,尤其是抽風,回風口很易藏塵、藏菌要拆洗清潔定期檢查更換,以防其本身受到污染。初效、中效過濾器每6個月更換1次,高效過濾器1~2年更換1次。回風口每周清潔1次,以確保塵埃過濾效果。
設備維護:為了保證室間的恒溫恒濕,實行空調24小時開放,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術前30分鐘打開。手術間工程技術人員定期負責檢查控制板上空調顯示情況,負責凈化空調系統的保養。每星期清洗初效過濾網1次,出風口1次,防止其本身受到污染。中效、高效過濾網的更換根據空氣培養的結果,一般每2年更換1次。
討 論
潔凈手術室是一個多專業功能的綜合整體,潔凈手術室采用空氣凈化措施是將空氣中的塵埃離子過濾、消毒,使細菌無載體傳播。空氣凈化雖是主要矛盾,但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手術全過程、全方位的護理質控。我們加強了對層流手術間的使用管理,使用至今仍保持良好的面貌,且每月的空氣培養均達標。使用層流手術室,強化無菌觀念和正規化管理仍然是醫療程安全的根本保證與要求,仍然是手術室工作之根本、之重點,只有當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是趨于完美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潔凈手術部建設標準,2000,10.
篇2
手術室是醫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擔負對患者進行手術和急危重患者的搶救任務。2008年4月中旬開始啟用層流凈化手術室,其內走廊及16個手術間全部采用層流系統進行空氣凈化,其原理是將一切進入手術間的空氣,包括新鮮空氣及再循環的空氣經高效過濾器過濾后,由天花板勻速流下,污染空氣由回風口過濾出手術間。手術間氣壓始終高于周圍氣壓,使空氣只能單向流動,保證了手術間空氣的潔凈度。通過3年多的運轉,各項指標達到潔凈手術室的要求,降低了手術切口感染率,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了可靠的保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介紹如下。
手術室結構和布局
位置:我院手術室位于整個病房大樓的3樓,與ICU共在1層,與輸血科、檢驗科、消毒供應中心相鄰。方便隨時聯系工作。
層流級別與要求:我院為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根據我院的手術情況及衛生部的要求,手術室共設有16個手術間,其中百級手術室3個,并且有單獨的空氣凈化系統,用于心臟外科手術、骨科的關節置換及椎管手術、神經外科手術。正負壓(即隔離)手術間1個,專門用于特殊感染的手術及急診手術。萬級手術間12個,空氣凈化系統為一拖二,用于普通手術及急診手術。內走廊及輔助房間為10萬級,清潔走廊為30萬級。為了達到層流手術室的要求,手術間不設門窗,采用自動感應門,整個手術過程中門是關閉的。手術結束后運送污器械、敷料時方可打開后門。為了保持手術間空氣的潔凈,前后門不能同時打開。
布局:手術室為全凈化區域,設施規范,區域劃分嚴格,標志醒目。兩區即潔凈區和清潔區,手術間、液體間、精密儀器間、無菌間、品間、刷手間、一次性無菌物品及高值耗材存放間、架間均位于潔凈區,其潔凈區走廊寬度不少于2.5米,便于工作人員,無菌敷料、器械的進出和平車運送患者。16個手術間呈E型,最接近手術患者入口處的兩個手術間用于Ⅱ類切口手術和急診手術。清潔區通往污洗間、供應室的污梯、處置間。工作人員由非限制區進入半限制區更換洗手衣、褲、鞋后再進入限制區,由潔凈區的內走廊進入手術間。建立3個通道:工作人員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污物出入通道[1]。
管理方法
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明確各類人員職責,提高工作效率和優質護理服務質量,防止醫療差錯事故和加強患者醫療安全的重要保證。
手術室環境必須符合無菌技術要求:環境劃分要符合功能流程及清潔與污染的分區要求。手術患者術前經衛生處理后更換清潔的病號服,使用對接車及患者戴帽子后方可進入手術間,防止毛發脫落。對接車每天用消毒液擦拭1次,保持清潔,平車上鋪防水滲透單常規每天更換1次,但是,如果污染時要隨時更換。無菌手術和有菌手術分開進行,手術結束后要進行徹底消毒,清潔。手術間地面及物品,表面采用濕式清掃,過濾網每周清洗1~2次,防止自身污染。術后醫療垃圾裝入有明顯標志的黃色垃圾袋,從清潔走廊運走。
手術室人員的管理:嚴格控制人員的進出,有專職人員按手術通知單發放洗手衣、褲、口罩、帽子、鑰匙、拖鞋,出手術室回收鑰匙。凡進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更換手術專用洗手衣、褲、鞋,戴好口罩、帽子,不準帶私人用物進手術間。非本科人員及非手術人員未經許可不得進入手術間。參觀人員要求:手術間>30m2時不能超過3人,手術間<30m2時不能超過2人,以便減少污染的機會。手術人員和參觀人員進入手術間以后必須到指定位置。參觀人員應離手術者保持30cm的距離、站立不能高于手術者50cm、不能隨意在室內走動、互竄手術間等[2]。
加強凈化程序管理,確保凈化設施良性運轉:潔凈層流空調系統初次使用必須連續運行24小時,空氣細菌培養兩次合格后才能使用。層流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各參數的控制,使手術室處于受控狀態,達到降低術中和術后患者感染的目的。術前開啟凈化系統,濕度控制在40%~60%,溫度控制在22~24℃,消毒鋪巾后下調2~3℃,使手術間溫、濕度適宜。每次手術之前30分鐘打開層流空調系統,接臺手術中間間隔15分鐘,使空調系統連續運行,盡量排盡上臺手術污染的塵粒,保證手術間空氣質量[3]。
手術人員無菌技術操作管理:外科洗手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手段。正確的外科洗手是無菌操作的基礎,是阻隔醫務人員攜帶病原微生物,傳播疾病的重要環節之一。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要求手術室護士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基本功。嚴格監督手術人員的無菌操作執行情況,嚴格手術區皮膚消毒范圍,注意保護切口,做到配合手術時得心應手,穩、準、輕、快。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感染機會。
層流手術室無菌物品的管理:手術物品的滅菌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對策之一,手術器械原則上用高壓蒸汽滅菌,對不能耐高溫,耐濕的物品首選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是低溫滅菌的物品最佳消毒方法。對于腹腔鏡,膀胱鏡等高危險度手術用品的消毒采用低溫等離子滅菌或者專用的腹腔鏡滅菌機器滅菌。所有無菌物品每個月采樣做細菌培養。
效 果
總之,我院層流潔凈手術室使用至今,運行良好,各項指標達到潔凈手術室的要求,降低了手術切口感染率,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手術室結構及管理符合功能流程,是目前國內一流手術室。通過每個月對手術間及內走廊空氣采用自然沉降法采樣、培養,均符合一類空氣凈化要求。
參考文獻
1 陳文平.口腔醫院層流潔凈手術室管理探討[J].廣東牙病防治,2006,14(30):235.
篇3
關鍵詞: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管理;發展趨勢
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過去的普通手術室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醫院的發展及病人對良好手術室環境的要求,潔凈手術室已逐漸成為我國各類醫院進行各種手術的理想選擇。由此,潔凈手術室應用而生,并成為新生事物以頑強的生命力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地發展壯大。凈化空調系統作為與潔凈手術室相配套的凈化設備,在降低手術感染率和創造良好的手術室環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潔凈手術室的順利運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概念界定
(一)潔凈手術室
“潔凈手術室是應用空氣潔凈技術,通過建立科學的人流、潔凈物品、污染物品流程及嚴格的分區管理,最終達到控制微粒污染及病原菌數量,使室內空氣達到一定生物潔凈度,保證手術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1]這一定義側重于過程管理,是從動態的角度對潔凈手術室加以界定的。
筆者認為,潔凈手術室是指采用以空氣潔凈設施,通過正壓凈化送風氣流控制潔凈度,從而達到一定細菌濃度和空氣潔凈度等級標準的、未被污染過的新型手術室。這是對于潔凈手術室概念內涵的界定,而對于潔凈手術室概念的外延界定,還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第一,潔凈手術室的設置。此種手術室設置凈化空調系統,可以對室內的溫濕度及空氣中的非生物粒子和生物粒子均加以控制,從而達到凈化效果,為提高手術質量以及潔凈手術室的安全運行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潔凈手術室的組成。潔凈手術室一般包括建筑裝飾、凈化系統、醫用設備、通風管道、給排水管道、醫用氣體管道及電源電纜等。第三,潔凈手術室的特點。潔凈手術室具有潔凈程度要求高、相對密閉程度要求高以及滿足各種功能要求高的“三高”特點。
(二)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
凈化空調系統是指在潔凈手術室設置的可以控制室內溫濕度、細菌濃度及降低術后感染風險并保證室內潔凈度的配套凈化設備。這是從凈化空調系統在潔凈手術室所發揮功能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的。
對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概念的界定,還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組成。該系統由空調系統和凈化系統兩部分組成,一般包括冷熱源、凈化空調機組(凈化空調新風機組、凈化空調循環機組)、送/回風裝置、凈化空調風管、定風量閥、加濕器、加熱器、過濾器(初、中、亞高效、高效)及自動控制系統等。另一方面,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特點。該系統與普通空調系統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空氣的凈化和除菌。此系統不僅可以控制室內溫濕度,保證醫療上必要的溫濕度,而且還可對室內的塵埃、細菌及有害氣體的濃度均加以控制,達到凈化和除菌的效果。其次,注重細菌濃度的控制。該系統控制各區域的氣流和風速,提供室內人員所需的新風量,維持室內外合理的氣流流向和分布,并排出廢氣和有害氣體,尤其注重對室內細菌濃度的控制,以達到降低手術傷口感染率的目的。最后,空氣熱濕處理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大兩小”特點。“醫院的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在空氣的熱濕處理過程中,與一般的舒適性空調相比具有送風量大、相對冷熱負荷小、送風溫差小的特點。”[2]
二、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管理
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最重要的任務是發揮控制室內溫濕度和塵埃、細菌濃度,保持潔凈手術室的潔凈程度,提高手術成功率及創造良好的手術環境的功能。因此,加強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管理,是保障潔凈手術室安全運行的重要環節,對于整個醫院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一)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工作原理
1、潔凈手術室工作原理。這一原理是通過凈化設備系統控制手術室內外的氣流,依靠獨立新風(正壓控制)系統的運行把室外的新鮮空氣送入手術室內,使室內的氣流保持正壓狀態;同時通過高效過濾器的均壓均流作用,使干凈氣流充滿全室,靠正壓送風氣流的推出作用,將手術室內原有的空氣排出室外,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
潔凈手術室的工作原理可以通過圖1加以說明。
在圖中,通過新風機組、定風量閥、循環機組等凈化設備,將手術室外的新風送入室內,使干凈的氣流充滿全室,并且通過各機組的運行使室內的氣流保持正壓狀態,靠正壓送風氣流的推出作用和排風機將手術室內原有的空氣排出室外,從而達到保持手術室內潔凈、無菌的目的。
2、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工作原理。該工作原理是通過凈化空調系統,將室外新鮮空氣送入手術室內,并經過排風系統的運行排出室內原有部分空氣及空氣中的部分塵粒、細菌,達到凈化和除菌的目的,同時,回風系統將室內另一部分空氣送回循環機組重新利用。如此循環運行,可以保證室內的新風量,降低手術感染率并創造良好的手術室環境。
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工作原理可以通過圖2加以說明。
在圖中,通過新風機組、循環機組、定風量閥、高效過濾器等空調凈化設備,將室外的新風送入潔凈手術室內,并通過排風風機將室內的空氣排出室外。其中,室外的新風首先經過新風機組進行初步凈化;其次通過循環機組的過濾區(初效、中效過濾器)再過濾、加濕器對其濕度進行調節、冷/熱水盤管對其溫度進行調節、送風風機將其送入風道;再次通過定風量閥對風道內的風流量進行控制;最后經過高效過濾器對風道內新風進行進一步過濾并送入潔凈手術室。同時,手術室內原有氣體一部分經排風風機排出室外,另一部分經回風管道(管道內回風氣流可有效地將室內塵粒帶出)送回循環機組進行循環利用。此外,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整個過程氣流的動力來源于送風風機,從而使手術室內氣壓穩定并始終維持正壓狀態。
(二)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管理
我院從2009年3月開始使用潔凈手術室,并成立了新的科室——凈化設備管理科,專門負責潔凈手 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管理。凈化設備管理科位于門診綜合大樓七八層之間的設備層(F層),其中凈化空調系統有新風機組兩臺,循環機組十六臺,均設有過濾段、冷/熱水盤管(二管制)、電加熱及加濕器等,為醫院的十八間手術室、重癥醫學科(ICU)、手術供應部、手術更衣間、手術室輔房、潔凈走廊等的正常運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對潔凈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的管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篇4
關鍵詞:凈化空調系統;回風方式
按《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的要求,手術室共分為4種類型:特別潔凈手術室(I級手術室)、標準潔凈手術室(Ⅱ級手術室)、一般潔凈手術室(Ⅲ級手術室)、準潔凈手術室(Ⅳ級手術室);手術室要求全年實現恒溫、恒濕,其溫度指標為22℃~25℃,濕度指標為:Ⅰ、Ⅱ級手術室RH40%~60%,Ⅲ、Ⅳ級手術室RH35%~60%,在這兩個指標中濕度指標的實現要比溫度指標的實現更加耗能。濕度指標的實現又分為夏季工況的除濕處理和冬季工況的加濕處理兩種情況,特別是夏季工況的除濕處理。因此在夏季工況采用何種方式實現凈化空氣濕度指標是節能設計的關鍵。
2012年,在設計無錫某醫院凈化手術室項目中,甲方非常注重節能的要求,因此選擇“新風解決室內濕負荷”的方式,該處理方式相比傳統的一次、二次回風處理方式,在夏季工況能達到很好的節能效果。下面就以該項目為例,將該處理方式在夏季工況的處理過程與傳統的一次、二次回風處理方式作對比,詳細闡述其節能效果。
該醫院共有20間凈化手術室,其中普通Ⅰ級手術室2間、眼科專用Ⅰ級手術室1間、Ⅲ級手術室13間(其中正負壓切換手術室1間)、Ⅳ級手術室3間、Ⅲ級DSA手術室2間,以及配套的潔凈走廊和潔凈附房、清潔走廊和清潔輔房。該項目幾乎涵蓋了所有類型的手術室,非常有代表性。其中Ⅰ級手術室、正負壓切換手術室全部采用一拖一系統,Ⅲ、Ⅳ級采用一拖二或一拖三系統,潔凈走廊和潔凈輔房由于范圍較大分割成3個系統,清潔走廊和清潔輔房分割成2個系統,一共是15套循環空氣處理系統。
該項目全年冷熱源由甲方提供,采用二管制方式。
一、采用一次、二次回風處理方式達到的節能效果
(一)二次回風處理方式
當室內空氣設定狀態為溫度23℃、相對濕度50%RH。其處理過程是室外新風(W點)經新風機組三級過濾及新風表冷器處理后達到與室內狀態點等焓的露點溫度――L點(溫度:17.3℃、相對濕度90%RH);處理后的新風與室內一次回風混合至C點,再通過循環機組表冷器進行降溫除濕處理后達到L1點(溫度:12℃~13℃、相對濕度90%RH),后與室內二次回風混合至C1點,一次、二次回風的比例要使得C1點正好落在室內送風狀態點O點的等濕線上,再通過風機溫升處理達到C2點,通過機組再熱電加熱器加熱達到室內送風狀態點O點,再經室內熱、濕負荷處理后達到室內狀態點N點。i-d圖顯示見圖1。
在此情況下,新風機組和循環處理機組全部采用水盤管來實現降溫除濕功能,而水系統供、回水溫度為供水7℃、回水12℃,因此其能處理的空氣溫度最低一般不超過12℃。而除了I級手術室以外,其他級別手術室、走廊輔房系統室內送風狀態點的露點溫度基本已經接近12℃,根本無法實現二次回風系統所需要的低溫。而在I級手術室情況下,由于新、回風比小,所以室內送風狀態點的露點溫度也在13℃以上,故通過水表冷器可以把部分一次回風和新風混合后的空氣處理到比送風狀態點的露點溫度更低的溫度,來達到所需的干燥度,中和剩余二次回風所含濕量,實現除濕指標。因而該二次回風處理方式在凈化手術室系統中僅I級手術室可以采用。
(二)一次回風處理方式
這種方式適用于除I級手術室以外的其他系統,假設室內空氣設定狀態為溫度23℃、相對濕度50%RH。其處理過程是室外新風(W點)經新風機組三級過濾及新風表冷器處理后達到與室內狀態點等焓的露點溫度――L點,(溫度17.3℃、相對濕度90%RH);處理后的新風與室內一次回風混合至C點,然后通過風機溫升處理達到C1點,再通過循環機組表冷器進行溫度處理后達到L1點(溫度:12℃~13℃、相對濕度90%RH),后通過機組再熱電加熱器加熱達到室內送風狀態點O點,再經室內熱、濕負荷處理后達到室內狀態點N點。i-d圖顯示見圖2。
(三)一次回風、二次回風處理方式的優缺點
1.優點
該處理方式目前在凈化空調系統的處理方案中被廣泛采用,主要有以下優點:
(1)系統冷源只要冷凍水即可滿足要求。一般情況下,醫院冷凍機房或熱泵機組能提供的夏季冷凍水的進水溫度為7℃,回水溫度為12℃;用水表冷器處理空氣,一般處理的極限溫度為12℃,低于這個溫度,水表冷器就已經很難實現了,更不要說進水溫度高于7℃的情況了。而這種處理方式,其室內送風狀態點的露點溫度也均在12℃以上,新風處理溫度更是達到17.3℃,這樣通常情況下的冷凍水可以滿足使用要求。
(2)系統用水表冷器來進行處理,其自動控制可以實現比例調節,控制精度比較高,控制平穩。
(3)系統新風量可以按《規范》規定的最小新風量來取值,新風處理的工況點相同,新風集中供應系統可以任意組合,系統對新風機組的要求低,造價也低。
(4)由于該處理方式每臺循環處理機組的表冷器均有一定的除濕能力,因此即使在新風機出現故障的情況下,系統也能勉強運行,從這個角度講,系統安全性較高。
正因為有上述優點,因此這種處理方式在凈化手術室工程中被廣泛采用。
2.缺點
(1)在夏季工況運行模式下,系統能耗較大,運行成本高。
(2)對冷凍水供水溫度要求高,水溫超過9℃,濕度指標很難達標。
二、采用新風解決室內濕負荷的處理方式達到的節能效果
(一)空氣處理過程
假設室內空氣設定狀態為溫度23℃、相對濕度50%RH。其處理過程是:室外新風(W點)經新風機組三級過濾及新風水表冷器處理后達到――L點(一般溫度:13℃、相對濕度90%RH),然后再經過新風機組內配置的、帶壓縮機的直接蒸發氟表冷器處理到比室內送風狀態點更低的露點溫度――L1點(一般溫度:10℃~11℃、相對濕度90%RH),使得新風達到足夠的干燥度,然后經新風機組配置的再熱電加熱器加熱到L2點后送風,在循環機組內和室內回風混合達到C點,再通過風機溫升后達到C1點。一般情況下,此時的溫度已經高于室內送風狀態點的溫度,需要通過循環機組的表冷器將空氣降溫達到送風狀態點的溫度,部分循環系統如果濕度過低,還需要適當的加濕后達到室內送風狀態O點,再經室內熱、濕負荷處理后達到室內狀態點N點。i-d圖顯示見圖3。
(二)該處理方式的優缺點
1.優點
相比一次、二次回風處理方式來說在夏季工況運行條件下,節能顯著,其主要的節能原因如下:
(1)由于該模式下,僅新風參與降溫除濕處理,因此除濕處理總風量大大減少,即使新風增10%~30%,也能達到減少能耗的目的。
(2)回風的“高溫”被充分利用來加熱除濕后的空氣,這樣這部分能量非但不成為除濕的負擔,還變身成為可利用的能量,大大減少了再熱能源消耗。
(3)在兩管制情況下,一次回風、二次回風處理方式的再熱能源是采用電加熱方式,這種方式的能耗比甚至不到1:1,即1KW的電量輸入,產生的熱量不足1KW,這樣其電量消耗就更大。而在新風解決室內濕負荷的處理方式下,新風深度除濕增加的能耗是通過表冷器和帶氟盤管的壓縮機實現的,該部分設備的能耗比最少要達到1:2.5(即1KW的電量輸入,產生的冷量可達到2.5KW)。因此再熱消耗的能源更大,而此種處理方式新風除濕后空氣的再熱只有用電加熱到一定溫度(保證不低溫送風和防止結露),其余熱量全部吸收回風的熱量,這樣能耗就大大降低了。
在該處理模式下,每個循環系統的新風量有所增加,與一、二次回風處理方式相比,室內空氣品質有明顯的改善。
系統冷源不再受甲方供水溫度的限制,而可以通過自身配置的壓縮機功率來調節。
2.缺點
(1)由于每個循環處理系統的新、回風比不同,而系統又采用的集中新風處理方式,一臺新風機組會拖好多個循環處理系統,而一個新風處理系統新風處理的狀態是固定的,因此新風處理的狀態點只能按同一個新風系統內對新風干燥度要求最高的系統來考慮,當這個系統滿足要求時,理論上其他系統就需要做一定的加濕處理。因此采用該方式設計,循環機組必須選擇新、回風比相近的系統構成新風集中處理系統,導致新風系統數量增加,即投資成本增加。在該項目中,共采用了6套新風處理系統,而一般凈化空調處理方式最多只要3~4臺新風機組即可。
(2)為了使新風獲得足夠的干燥度,必須將新風處理到很低的溫度,但即使采用了帶氟盤管、壓縮機的新風機組,新風的處理溫度一般不能低于10℃,因此循環系統不能按《規范》規定的最小新風量來取值(因為這樣新風處理溫度要低于10℃才能保證室內23℃,50%RH狀態的實現),新風量必須比《規范》規定的最小新風量要大一定的系數(1.2~1.3),從而來提升新風的處理溫度,使其高于10℃。
(3)目前市場上配套的壓縮機是開關量控制的,一旦啟動全部啟動,關閉是逐臺關閉。為了保護壓縮機,每臺壓縮機開關機之間必須有一個自保護時間間隔,因此就可能導致室內溫濕度參數的波動,壓縮機功率越大,波動越大。
(4)在該處理模式下,主循環空氣處理機組所配表冷器只起到溫度處理功能,不再承擔濕度處理功能,一旦新風機組出現故障,室內濕度處理就處于癱瘓狀態。
(5)由于新風機組增加了氟盤管和壓縮機系統,新風機組相比單純水盤管機組不但價格增加很多,而且自動控制更復雜,自控成本也更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兩種處理方式的分析,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新風解決室內濕負荷”的處理方式更節能。針對兩種處理方式分別進行相應的負荷計算,并將相關能耗轉化為電量消耗作了一個理論計算表,通過該計算表顯示,在夏季工況運行條件下,“新風解決室內濕負荷”的處理方式相比一次回風、二次回風處理方式節能31.5%。該項目采用新風解決室內濕負荷的方式處理,假設所有系統全部運行,相比一、二次回風處理方式每小時可以節省電量258度,如果按每天平均運行8小時、每個月工作25天、每年有8個月按夏季工況運行,則每年可節電41.28萬度電,這個數字是相當可觀的。目前該項目已經完工并投入使用,由于采取了必要措施解決上述缺點,經過一個夏季工況的運行檢驗,系統運行效果非常理想,完全符合預期設想。但是在應用該方式時必須考慮它存在的缺點,完善設計方案,否則效果將適得其反。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目前該處理方式在凈化手術室工程中還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希望通過經驗的分享給予從業者一點啟發,為國家節能減排進一點綿薄之力。 (編輯 劉魯)
參考文獻
[1]李濤,涂光備等.潔凈手術室空調系統的節能[J].煤氣與熱力,2004,24(10):570-574
篇5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
護理品質管理的效果直接關系到醫院護理工作的質量及患者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效果。醫療體制的改革對醫院的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護理服務的品質,已成為醫院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課題[1]。為此,我院從2014年7月開始,在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中引入精細化管理模式,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在我院工作的882例護理人員。在這些護理人員中,有主任護師2例,副主任護師9例,主管護師76例,護師281例,護士374例,培訓護士140例;其中有3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研究生,有181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本科,有628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大專,有70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中專。在進行本次研究期間,這些護理人員的崗位均無較大的變動。
1.2方法
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使用常規的管理方法進行手術室品質管理,具體的方法是:根據相關規定,讓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配合進行手術,定期檢查藥品、醫療器械的數量、質量,定期打掃手術室等。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使用精細化管理的方法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具體的方法是:1)完善手術室護理工作管理制度。對器械消毒、藥品歸類、定量存放等工作進行綜合性的考核與評價。總結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整改的方案。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將相關的操作標準進一步細致化、標準化,做到“有規可依,有據可循”。同時,督促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操作標準進行護理操作[2]。2)控制手術室感染的發生情況。建立感染監控領導小組,促進手術室感染控制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小組成員包括科室主任、護士長、護士、維修技師及監控護士等。明確小組成員的責任及任務,做到“明確分工,責任清晰”。科室主任與護士長做好護理質量管理和跟蹤調查工作。護士做好醫療器械的滅菌、消毒工作。技師負責維護設備。監控護士負責監測手術室環境的各項指標,并將獲得的信息匯總。3)加強手術室的衛生管理。在手術前和手術后,對手術床、壁柜、燈具及相關器械進行清理和消毒。每周定期清掃手術室,每個月對手術室進行一次大掃除。手術室的清掃工作需在凈化空調系統下進行,清掃方式為濕式清掃。隔周對手術室的空氣質量、溫度、灰塵粒子、濕度等指標進行一次檢測,并將檢測的結果匯總、上報。4)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管理。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業務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培訓,并通過考核的方式促進其接受新的護理理念、知識,以促使手術室精細化管理的順利進行。
1.3觀察指標
從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及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兩個時間段內在我院進行手術的患者中各選取150例患者協助進行本次研究。讓這些患者填寫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將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較為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十分滿意例數+較為滿意例數)/總例數。統計2014年我院發生的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種護理管理模式下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進行精細化管理前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種護理管理模式下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進行精細化管理前,我院共有12例患者發生了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其中有4例患者發生了輸液液體外滲,有3例患者被電刀灼傷,有6例患者發生了壓瘡。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我院共有4例患者發生了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其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輸液液體外滲,有1例患者被電刀灼傷,有2例患者發生了壓瘡。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我院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進行精細化管理前我院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的護理工作復雜繁瑣,且對工作質量的要求高。使用精細化管理模式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時,將各項護理工作細致化,明確了進行護理服務的要求和目的,使護理人員的工作更有針對性,使其更有責任意識,規范其思想和行為,促使其進行護理服務時不遺漏每個細節,更重視每個細節[3]。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我院對護理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問題等進行了修正,使相關的手術室護理規章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統一的管理標準,使護理工作更加規范化。此外,使用精細化管理模式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明確了每位工作人員的任務與職責,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有效地推動了手術室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4]。總之,使用精細化管理模式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可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服務的質量,降低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作者:譚潔 單位:中國人民第一八一醫院康復科
參考文獻:
[1]汪暉.精細化管理促進護理專業團隊建設[J].中國護理管理,2015,12(08):905-907.
[2]陳湘玉,謝瑋偉,,等.精細化管理保障優質護理服務持續改進[J].護理管理雜志,2010,14(09):615-616.
篇6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7-12月某院參加擇期手術的手術醫師、手術室護士,經充分溝通,同意參與本實驗研究的醫務人員100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人。對照組參照《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2014年版)》外科手消毒流程,實驗組采用經精細化管理培訓、考核合格后使用的操作流程,所有人的手消毒過程均由一名固定人員監督,所有人均能按要求完成手消毒。分別統計每人清潔劑、消毒劑的使用量,揉搓時間及監測效果。
1.2清潔、消毒物品
上海利康潔芙柔潤膚皂液(1L)、上海利康潔芙柔泰新牌消毒液(1L)、腳踏式取液器、無菌巾。
1.3方法
1.3.1外科手消毒流程
采用免刷手消毒方法中的免沖洗手消毒方法,遵照《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2014年版)》中外科手消毒流程:用流動水沖洗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取適量的清潔劑(潔芙柔潤膚皂液)清洗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再用流動水按上述順序沖洗干凈,取2塊無菌巾擦干以上部位;取適量的免沖洗手消毒劑(潔芙柔泰新牌消毒液)涂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揉搓至干燥;再取適量的免沖洗手消毒劑按照六步洗手法揉搓雙手至手腕部,揉搓至干燥即可采樣。
1.3.2實施精細化管理手消毒流程
除嚴格按照上述外科手消毒流程外,還規定了按六步洗手法圖解雙手的每個部位揉搓各10次,手腕部至上臂下1/3處每個部位揉搓各5次。由于前臂的長度約為3個手掌大小,所以又將其細分為下、中、上三段進行揉搓,達到無縫銜接。大多數人前臂至上臂從生理上逐漸變粗,從前臂上段開始至上臂下1/3處,每個部位除了掌心朝下握住另一側環轉揉搓各5次外,還增加了掌心朝上環轉揉搓各5次。經測量該院使用的腳踏式取液器垂直下壓到底一次取液量約2ml,整個外科手消毒過程中規定每人在手部、雙側手腕部取皂液共3次,共取液約6ml;在手部、雙側手腕及手肘部,最后再手部取消毒液共6次,共取液約12ml。
1.3.3采樣方法
由醫院感控處固定一名專職人員采樣。被檢者五指并攏,用浸有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浸濕的棉拭子在雙手指曲面從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積約30cm2,涂擦過程中同時轉動棉拭子;將棉拭子接觸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試管內,及時送檢。
1.3.4檢測方法
將采樣管在混勻器上振蕩20s或用力振打80次,用無菌吸管吸取1.0ml待檢樣品接種于滅菌平皿,每一樣品接種2個平皿,平皿內加入已融化的45~48℃的營養瓊脂15~18ml,邊傾注邊搖勻,待瓊脂凝固,置36℃±1℃溫箱培養48h,計數菌落數。
1.3.5監測標準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3-2009)中要求:外科手消毒,監測的細菌菌落總數應≤5cfu/cm2。
1.3.6統計標準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清潔劑、消毒劑的使用量及揉搓時間比較
實驗組比對照組每人清潔劑、消毒劑使用量明顯減少,實驗組均能按規定的消毒劑揉搓時間(≥3min)完成,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手部細菌菌落監測
對照組中有一名手術醫生監測細菌菌落總數為7cfu/cm2),超出正常范圍(≤5cfu/cm2);實驗組全部合格。
3討論
將精細化管理中的核心思想“精、準、細、嚴”應用于手術室外科手消毒管理中,既節約成本,又細化、規范、統一了操作流程,提高了管理質量。
3.1精是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優對操作流程做精,求精;對手衛生設施及手消毒方法追求最佳、最優。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對手術室護士的技術和專業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也不可忽視常規基礎操作技術,手術室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保障手術及患者安全。管理者應嚴格執行衛生行業標準,遵照手消毒劑的使用說明制定具體操作流程,并配備有效、便捷的手衛生設施。有學者認為頻繁用刷子刷洗皮膚時,可因去除了外層表皮導致皮膚干燥并暴露皮膚深層菌群,反而促進了微生物在此大量聚集繁殖,而且從手部脫落的微生物數量增加的同時也會傳播更多的細菌。國內外不少研究表明,刷手對皮膚的損傷弊大于利,應該適時改革。臨床外科手消毒方法也由傳統的外科刷手向免刷洗式外科手消毒轉變。現在刷手消毒方法已不建議常規使用,避免了手術人員因每日頻繁刷手對皮膚造成的刺痛損傷。此外,洗手用水應安裝水溫調節裝置,水溫建議控制在32~38℃,避免寒冷季節因水溫過低出現手消毒不徹底的現象,從而提高醫務人員對外科手消毒的依從性。
3.2準是準確、準時準確到每人的清潔劑、消毒劑的使用量,準時到揉搓時間。《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中提到“手消毒劑的取液量、揉搓時間及使用方法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潔芙柔潤膚皂液使用說明中提到:取本品適量于掌心;潔芙柔泰新牌消毒液提到:取本品5ml按規定方法揉搓3min至干。實施精細化管理后,使用最少的量達到要求的時間和要求的效果。操作者揉搓至規定部位取液并規定了取液量,清潔劑、消毒劑使用量明顯減少。針對手術醫務人員因著急手術揉搓速度快、部位不全、時間上不能完全達到消毒液使用說明中規定的3min,規范了每個部位的揉搓方法和次數,這樣做經監測不論揉搓快慢均能按規定時間完成,并做到消毒液自行揮發干燥。手部細菌菌落監測,實驗組全部合格,而對照組一名手術醫生細菌菌落數超出正常范圍,經追查為本院剛輪轉至外科的醫生,但患者未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切口愈合良好。
3.3細是做細,具體是把工作做細、管理做細、流程做細根據生理結構,細化各部位的操作流程。《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中僅提供六步洗手法的圖解,對于手腕、前臂至上臂下1/3部位只要求認真揉搓,無具體細節說明,因此各醫院手術醫務人員揉搓方法也各不相同。為此,依據雙手、腕部、前臂、肘部、上臂下1/3處的皮膚紋理、皺褶走向,大體呈五段式進行。按照規定的揉搓方法和次數達到了規定的揉搓時間和效果,避免了觀察不到部位的皮膚揉搓遺漏的現象。按此方法采樣監測,不僅手部,腕部至上臂下1/3各部位均無細菌生長,最大限度保證了患者的安全。護理工作要做到“零缺陷”,不可忽視每一個細微環節。
3.4嚴就是執行,主要體現對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執行與控制嚴格執行手術室護理操作也是預防手術部位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環節,是醫院感染領域最早采取和循證確認有效的預防措施。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每位手術室護士在執行過程中有統一標準。通過定期培訓考核本科室人員、實習和進修護士,刷手區粘貼圖文并茂的外科手消毒流程圖、處理,合理治療,病情觀察等醫囑的依從性,增強對疾病治愈的信心,促進其行為的改變,對患兒病情痊愈和防止手足口病交叉感染及疫情擴散有顯著的作用。
篇7
關鍵詞:政策性稅收、籌劃、邏輯、技術路徑
政策性稅收籌劃起點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稅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為稅收博弈的參與人對現行稅制不滿意狀態,從供求關系看,是指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種狀態。政策性稅收籌劃實際上就是對稅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種反應。
從政策性稅收籌劃的實踐看,我國稅收制度的非均衡主要表現為稅收制度的需求缺口,即對新的稅收制度需求的產生先于該制度實際供給的形成,從而造成稅收制度有效供給的不足。稅收制度的非均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稅收政策實施中的統一性與行業執行特殊性的矛盾。因為現有的國家層面上的稅法與各種稅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基于全國“一盤棋”的考慮,強調全局性、統一性、整體性。
但從現實的情況看,由于國民經濟中各行各業存在巨大差異,使形式上公平的稅收法律和政策在實施中出現結果上的不平等,壓抑了行業生產的積極性,勢必會影響到該經濟主體的利益,導致其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失去同其他同類企業競爭的公平性,從而導致效率損失。稅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著現行稅制安排的凈收益小于可供選擇稅制安排的凈收益,而基于行業特殊性的對原有稅法與稅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進,正體現了稅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運動,由于這種改進符合公平與合理的稅收原則,國家的利益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因為行業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將大幅度增加,形成稅收制度創新的潛在收益,導致新的潛在制度需求,從而構成政策性稅收籌劃的邏輯起點。
政策性稅收籌劃的邏輯路徑
政策性稅收籌劃的過程是稅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過程。稅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潛在收益的存在,而這種潛在收益在現存制度中是無法獲取的。只有通過改變原有的稅收制度安排,選擇和建立一種新的均衡基礎上的制度安排才能獲得潛在收益。稅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軌跡就是政策性稅收籌劃的邏輯路徑。
這一邏輯路徑的主要思想是,現行稅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稅收籌劃的出發點,政府和稅務部門應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納稅人對稅制的接受程度,不斷地調整稅收制度供給以滿足稅收制度需求,從而實現稅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運動。
需要指出的是,在稅收制度創新過程中,參與稅收制度創新的主體地位不同。政府作為稅收制度的供給者,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稅制設計和政策選擇。同時,特大型企業集團作為稅收制度的需求者,有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稅收制度的動機。反映雙方利益最大化稅收制度的均衡既不單方面取決于稅收制度的供給,也不單方面取決于稅收制度的需求,而是由該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然而,由于國家追求稅收政策全局性、統一性、整體性的目標導向和信息的不完備性,國家追求潛在收益的積極性相對微弱,相比之下,處于市場競爭的企業在生存本能的驅使下對這種潛在收益的追求要強烈和持久。因此,稅收制度主體是企業,而國家只不過是名義的稅收制度的供給者而已。
政策性稅收籌劃反映了特大型企業集團對更合理的稅收制度的需求,承認了上述特大型企業集團在稅收制度形成和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即這些大型企業集團不是被動地接受國家既有的稅收制度,作為市場競爭和國民經濟建設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它還是我國稅收制度創新的主體。從近年來政策性稅收籌劃的實踐看,我國的石油、鋼鐵、電力等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在稅收制度創新中發揮了主體性作用。
政策性稅收籌劃的技術路線
由于政策性稅收籌劃是對國家稅法制度的籌劃,它要改變不合理的、與行業特征不適應的稅收政策,與一般性稅收籌劃相比,政策性稅收籌劃要艱難得多。根據上述政策性稅收籌劃的邏輯路徑,政策性稅收籌劃的技術路線如下:
深入研究稅收理論和稅收制度。進行政策性稅收籌劃的企業首先要深入研究稅收理論和稅收制度,準確把握稅收理論的前沿和稅收制度演進的規律。國家稅收政策代表著國家的利益取向,稅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只有準確把握稅制完善的方向,才能為政策性稅收籌劃營建成功平臺。深入研究國家現有稅收制度的非均衡性。國家稅收制度的設計均是從全局和宏觀角度出發,而國民經濟的各行業卻是具體的、特殊的。只有善于敏銳地發現并深入研究國家現有的稅收政策對行業生產的非均衡性,才能提出合理的稅收制度改革的建議。
提出政策性稅收籌劃的理論依據。作為一種特殊的對國家稅收政策的籌劃,不能將政策性稅收籌劃片面地理解為向國家“要政策”,政策性稅收籌劃要遵循“有理”的原則。我國石油企業在進行石油增值稅籌劃時就提出石油全生產過程理論作為其籌劃依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強與國家稅務機關的交流與溝通,形成稅制改革的基本意見。企業要向國家稅務機關如實地反映情況,強調現有的稅收制度由于對行業生產的不適應性,最終會損害國家利益,從而提出兼顧企業和國家雙方利益格局的稅收制度改革方向。
形成具體的國家稅收修正政策的實施細則。作為政策性稅收籌劃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在國家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既體現國家利益,又反映行業特殊性的具體的國家稅收修正政策的實施細則。實施細則的制定和頒布標志著政策性稅收籌劃的完成。
與一般性的技術層面上的稅收籌劃不同,政策性稅收籌劃是高層次的籌劃,它是在對自身生產特點和產業特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改變不合理的、與行業特征不適應的稅收政策,其實質是國家稅制的改革與創新。顯然,這一特征決定了政策性稅收籌劃的使用范圍。一般而言,政策性稅收籌劃只適應于我國特大型企業集團,這類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具有稅收制度博弈的實力。企業進行政策性稅收籌劃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競爭力,而且可以豐富我國稅收籌劃的理論。
參考文獻:
篇8
1.1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手術室患者作為參考組,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齡20~83歲,平均年齡(56.38±5.66)歲;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00例手術室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齡19~82歲,平均年齡(58.05±6.1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考組患者手術前接受常規詢問、對患者基本生理及心理狀態進行觀察,并將詳細的手術過程等告知患者,術前患者接受全面檢查、消毒等,術后患者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室護理中則采用精細化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精細化管理手術室環境:
手術室是醫院感染高發區,患者發生感染情況與手術室環境的優劣有著直接關系,因此醫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手術室環境管理制度。如推車管理中,接送患者的推車需要使用內外交換車,而供應室消毒物品則需要采用特制的交換車進行運送。手術室內地面定時消毒,手術室清潔相關工作均需濕式打掃,在對手術室地面進行打掃時,需要注意保護地面,預防細菌、霉菌等在損傷處的滋生,而出現的感染現象。
1.2.2精細化管理手術室人員:
精細化管理要求不斷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使其能夠不斷提高學習新理念、新知識等能力。在精細化管理的實施中,定期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學習精細化管理,并不斷培養其認真工作的意識,在實際護理操作中,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守相關工作流程,從而有效杜絕醫療差錯的發生。加強對醫護人員思想教育,提高其責任心,不斷提高專業技能。
1.2.3精細化管理手術室用品:
通常手術室物品管理模式是多是由專職工作人員根據自身經驗進行,然而現代化手術室工作量較大,同時醫療設備日益先進及復雜化,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醫院管理的需求,此時對手術室用品進行精細化管理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手術室物品精細化管理是指在物品管理中,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中,歸類存放物品、手術藥品,定期檢查物品,并進行補充登記,對于出現的空缺、變質、過期及污染現象,立即整改并更換。加強對手術室細節管理,不斷提高手術室質量及效率。
1.2.4精細化管理考核:
醫院組織科主任、護士長、責任醫師等組成考核小組,定期對手術室護理管理情況進行觀察。在對精細化管理效果進行考核時,考核人員不能僅限于看報表、聽匯報,而應同時關注一線操作、業務管理上,并逐漸建立有成效的監督及制約機制,醫師在日常工作中可將發現的隱患、工作經驗等填寫在記錄本上,并反饋給相關科室,進行改進。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手術室護理差錯發生情況,并對兩組護理質量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包括術前相關信息交流情況、護理人員形象及職業素質、術中患者護理專業程度及手術室舒適度、護理人員安撫情況、患者知情度、術后護理人員巡視情況、患者康復指導情況、患者要求處理情況、出院指導等。各個項目分級為100分。患者出院時分發我院自擬患者對護理滿意調查表,主要包括護患溝通、手術室環境、操作技能、服務態度、術前準備、術中銜接、術后護理及護理工作總體評價,采用10分制進行打分,滿分為100分,其中非常滿意為80分以上,一般滿意為60~79分,不滿意為60分以下。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患者手術室中未出現護理差錯,參考組患者手術室中出現12例患者墜床、3例護理藥物注射錯誤,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5%,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抗生素管理、感染質量管理、護理質量管理、安全質量管理評分與參考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2.3觀察組患者對護理非常滿意125例(62.5%),滿意65例(32.5%),不滿意10例(5%),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為95%,參考組患者對護理非常滿意105例(52.5%),滿意50例(25%),不滿意45例(22.5%),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為77.5%,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9
【關鍵詞】個體化;舒適護理;婦科手術;腹腔鏡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技術越來越成熟,其應用前景也頗為廣泛,這就要求與其相應的護理要盡量完善[1]。近年來,婦科領域內微創手術的開展和技術的提高,采用婦科腹腔鏡手術的患者隨之大大增加。患者及家屬由于對腹腔鏡手術的不夠了解以及對手術產生的擔憂,常造成圍手術期不良反應,如腹脹、排氣延遲、甚至可能導致高血壓、心肌缺血、切口延期愈合等并發癥[2],影響術后恢復。為患者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細致化的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院于2010年3月-2011年12月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84例采用個體化舒適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進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84例,隨機分為2組,干預組42例,對照組42例。患者分別為卵巢良性腫瘤、子宮肌瘤、異位妊娠等。2組在年齡18-70歲,其中文化程度、職業、手術時間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二組均采用全身麻醉,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護理,觀察組除采用常規護理外,尚采用個體化舒適護理,觀察兩組術后排氣時間、腹脹、舒適度的情況。
1.2.1 心理舒適護理
婦科疾病患者是一個特定的群體,涉及到個人隱私、家庭關系等,心理狀態更加復雜,不良心理主要表現為焦慮心理、恐懼心理、緊張心理甚至逃避心理等。術前可以向患者解釋腹腔鏡手術的優點,比如具有手術刀口小、住院時間短及疼痛較輕等優點[3],也可用病區內積極病例給予安慰、心理支持,可告知一些簡單的術后康復指導,如教會病人做深呼吸、正確咳嗽、咳痰方法等[4.6],當患者家屬探視時要囑咐其避免使患者情緒過激[7]。心理護理應貫穿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通過語言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評估患者狀態,取得患者信任,針對不同患者,解答患者疑問,釋放患者心理恐懼。
1.2.2 術前腸道準方法的改良
婦科腹腔鏡手術前腸道準備是為了清除糞便,排除腸管內積氣,便于暴露術野及避免術中副損傷,傳統清潔灌腸的方法,患者較痛苦,且可能造成周圍黏膜損傷,我科采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口服,療效可靠,患者痛苦少,同時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效果可靠。
1.2.3 腹脹的干預護理
(1)飲食指導 術前6小時禁食水,避免術中嘔吐同時可防止術后腹脹,術后6小時飲水,進流食,24小時進半流食,避免進產氣食物,排氣后逐步恢復正常清淡飲食。
(2)術后盡早活動 術后6小時,鼓勵患者床上活動,勤翻身,拔除導尿管后,讓患者下床活動,促進腸管蠕動,以利盡早排氣。
(3)術后減少吞氣 向觀察組患者解釋頻繁、用力吞氣可能造成腹脹,盡量避免及用口腔呼吸。
1.3 腹脹評定標準[8]
無腹脹:排氣前無腹脹感;輕度腹脹:排氣前主訴有輕微腹脹,自覺有氣體在腹內轉動,切口無脹痛感;中度腹脹:患者腹部膨隆,切口脹痛,可以忍受;重度腹脹:腹部膨隆,切口脹痛,患者煩躁不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術后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v=3,x2=11.184(P
3 討論
采用個體化舒適護理,能夠使患者術后腸管蠕動功能盡早恢復,腹脹程度減輕,排氣時間縮短,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個體化舒適護理更加注重個體差異性。準確評估患者的個體狀況,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定時評價,形成PDCA的良性循環。②個體化舒適護理,是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理、生理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6]。它強調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對患者的影響,更加全面、細致。
參考文獻:
[1] 張繼紅,李立軍,陳霞.婦科腹腔鏡手術91例的護理配合[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0):200.
[2] 周文娟,蘆菁菁.手術應激與心臟電生理變化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2):40-41.
[3] 林莉芝,邸曉君 . 婦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J].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1,9(8):73-74.
[4] 何培杰,歐玉蘭,林惠娟.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的護理 [J].全科護理,2011,9(9B):2383-2384.
[5] 黃桂芬.婦科腹腔鏡手術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3B):719-720.
[6] 陳富貴,徐榮.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8(5B0:1255-1256.
篇10
[關鍵詞] 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置入術;腦缺血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2-013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ffect. Methods 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atients under treatment were divided into CEA group and CAS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follow-up after 6 months.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est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MRA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lood flow. 35 patients of CEA group without TIA attack and performance (92.1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AS group(89.74%)(χ2=0.130,P=0.719).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wo groups after 4 week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0.048,P=0.827).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recurrence of TIA in CEA group after 6 month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AS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10.889,P=0.001).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EA and CAS each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linicians should be careful to choose the operation mod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patients.
[Key word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erebral ischemia
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重要的原因之一[1]。短暫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典型表現是該病的臨床表現,比如視物不清、眩暈、一過性知覺喪失、失語或單側肢體偏癱[2]。目前,臨床多采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與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進行治療。本文對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行CEA與CAS治療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CEA組和CAS組,每組48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并發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影像學檢查
患者經頸部彩超或MRA、CTA診斷為頸動脈狹窄后,行主動脈弓加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頸動脈粥樣硬化并狹窄。96例患者共116處狹窄,CEA組60處,CAS組56處。
1.3治療方法
1.3.1 CEA組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仰臥位,頭頸部輕度后仰過伸并轉向對側30°左右。術中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持續監測,切口選擇在胸鎖乳突肌前緣,頸動脈鞘暴露后,將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游離暴露,用無創血管鉗鉗夾阻斷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根據TCD監測顯示的大腦中動脈血流的變化情況,若下降幅度超過50%,則采用轉流。將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血管壁縱行切開,用神經剝離子將頸動脈內膜及斑塊剝除掉,將附壁的斑塊組織仔細清除干凈直至血管壁光滑;將遠端內膜修剪整齊,如有翹起現象,則釘合1針,將血管壁連續縫合。將鉗夾住頸外動脈、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的阻斷夾依次開放,若開放后TCD監測顯示大腦中動脈血流增加超過150%,則將部分阻斷,然后逐漸開放以免過度灌注。將切口依次縫合。
1.3.2 CAS組 患者采用全麻,應用遠端保護裝置置于頸內動脈走向較直、無病變、近端距病變遠端3~4 cm的位置。為方便支架的放置,首先采用直徑4.0~5.0 mm的冠狀動脈球囊對病變進行預擴張。根據造影顯示,用直徑比治療血管(常為頸總動脈)最大的直徑1~2 mm、且支架的長度應能完全覆蓋病變區域的標準支架進行手術治療。術中患者持續肝素化。術后3個月內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腸溶片300 mg/d,后單純應用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終身服用。
2結果
2.1近期療效
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無死亡病例;CEA組術前有癥狀的38例患者中35例在術后未再出現TIA發作表現(92.11%),CAS組術前有癥狀的39例患者中35例術后未再出現TIA發作表現(89.7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0,P=0.719);所有患者復查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加,腦血流明顯改善。
2.2兩組并發癥比較
見表2。術后4周兩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48,P=0.827)。
2.3術后隨訪
見表3。CEA組術后6個月頸動脈再次狹窄與再發TIA均明顯低于CA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89,P=0.001)。
3討論
腦血管病有相當一部分是由頸動脈硬化造成的,約30%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的,有典型癥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在2年內發生腦梗死的比例約26%[2]。頸動脈硬化斑塊造成動脈管腔的狹窄,導致腦組織血流量減少,或者斑塊破裂后脫落可以引起動脈阻塞[3]。目前,公認的預防和治療腦梗死的方法是CEA與CAS[4]。但CEA與CAS的手術適應證及療效仍是臨床上爭論的熱點[5]。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尚不能完全證實CEA的近期療效優于CAS。Mazighi等認為[6],盡管圍手術期卒中率CAS與CEA相仿,但由于CEA局部神經損傷和心肌梗死發生率較高,也可以導致高灌注綜合征的發生[7]。而CAS由于損傷小,操作相對比較簡單,使人們更加傾向于選擇CAS[8]。但更多的研究者更加樂于選擇CEA,比如McPhee等[9],研究總結了2003~2004年美國的259 080例頸動脈重建資料,無癥狀患者采用CAS治療后的住院期間卒中率為1.8%,是CEA治療后的(0.86%)2倍;有癥狀患者CAS治療后的卒中率為4.2%,是CEA治療后的(1.1%)4倍,病死率更是高達CEA后的7倍,結果提示CEA明顯優于CAS。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無死亡病例;CEA組術前有癥狀的38例患者中35例在術后未再出現TIA發作表現(92.11%),CAS組術前有癥狀的39例患者中35例術后術后未再出現TIA發作表現(89.7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復查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加,腦血流明顯改善。術后4周兩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手術方法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近期療效相當。
而在中遠期療效方面,SPACE[10]對患者進行了2年的隨訪,結果發現CEA與CAS兩組死亡率及同側腦卒中的發生率無明顯差別;但是,CAS組再狹窄發生率為10.7%,明顯高于CEA組的4.6%,且多數再狹窄一般發生在術后6個月內,與本次的研究結果所顯示的CEA組術后6個月頸動脈再次狹窄與再發TIA均明顯低于CAS組結果相一致。早期的再狹窄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支架置入后,內膜增生所致,而并非是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的進展。莫大鵬等[11]對32例CEA和26例CAS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提示CAS在治療高危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時,與CE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相同的。
總之,CEA與CAS均能有效預防腦梗死,但臨床兩種手術方法的確切療效和適應證尚未十分明了。因此,醫師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及時選擇適合患者情況的手術進行治療,并注重圍手術期及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1] 顧宇翔,雷宇,倪偉. 頸動脈顱外段狹窄或閉塞的外科治療[J]. 現代實用醫學,2012,24(10):1087-1090.
[2] Romero JR.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Overview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J]. Curr Drug Targets,2007,8(7):794-801.
[3] 周銳. 阿托伐他汀鈣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9-11.
[4] 周定標,許百男. 頸動脈重建預防腦卒中:內膜切除與支架置入[J].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7(1):1-2.
[5] 張歡,張福先,梁剛柱,等. 頸動脈顱外段狹窄外科干預的選擇:手術還是支架[J]. 中華外科雜志,2009,47(23):1761-1763.
[6] Mazighi M,Abou-Chebl A. Stenting and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J]. Curr Drug Tar gets,2007,8(7):867-873.
[7] 徐敬軒,欒新平,木依提?阿不力米提,等.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剝脫術后高灌注綜合征發生機制及防治[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1,34(3):302-304.
[8] 張青. 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患者發生低血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2):373-374.
[9] McPhee JT,Hill JS,Ciocca RG,et al. Carotid endartereetomywas performed with low er stroke and death rates than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3 and 2004 [J]. J Vasc Surg,2007,46(6):1112-1118.
[10] SPACE Collaborative Group,Ringleb PA,Allenberg J,et al. 30 day results from the SPACE trial of stent-protected angioplasty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A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rial[J]. Lancet,2006,368(954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