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范文

時間:2023-04-10 00:5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血清白蛋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鯉魚;血清白蛋白;提取工藝;等電點沉淀法 ;鹽析法;優化法

中圖分類號 TQ4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286-01

血清白蛋白是脊椎動物血漿中含量最豐富且極易純化的蛋白質,是血液系統的重要組分,具有結合和運輸內源性及外源性物質,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和抗凝血以及影響動脈血管的滲透性等生理功能。在過去的30年中,它以其特有的地位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研究的一種典型的、理想的蛋白質,它也是血漿蛋白中研究的最早和最清楚的組分。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HSA)及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BSA)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于1975 年即已得到,1982年得到HSA 的cDNA 全序列。隨后,對其他多種動物的血清白蛋白的研究工作也相繼展開,如爪蟾血清白蛋白,鮭魚血清白蛋白等。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相對于大量的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研究文獻,魚血清白蛋白的提取工藝文獻尚未見報道[1-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用魚為鯉魚,體重1 kg左右,由實驗室購買。試驗魚先在室內水族箱暫養3 d,暫養用水為實驗室的自來水,期間用氣泵進行增氧,暫養期間不喂料。試驗容器為方形塑料水箱。試驗用水為充分曝氣24 d以上的自來水,水溫變化范圍10~12 ℃,pH值為7.5~8.0,DO值保持在5 mg/L。試驗藥物使用前,取2個水族箱裝滿水提前曝氣3 d以備試驗使用。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設備

試劑:飽和硫酸銨、1 mol/L鹽酸、抗凝劑、奈氏試劑。儀器設備:容量瓶、透析袋、pH計、數顯恒溫水浴鍋、高速冷凍離心機、電爐或加熱板、抽濾泵、分析天平等。

1.3 試驗方法

1.3.1 血清的制備。鯉魚的血液從尾靜脈中采取,方法是首先用針管吸入少許抗凝劑,然后沿側線刺入,針頭刺到椎骨位置后斜插入椎體腹側,尾靜脈血液順勢流入針管,每尾魚可用此方法數次采血,但每次針頭插入部位應在前次插入部位之前。放入用抗凝劑潤洗過的帶蓋塑料離心管中,加檸檬酸鈉抗凝,室溫靜置3 h,再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于-20 ℃冰箱冷凍,備用。

1.3.2 等電點沉淀法。將已制備好的冷凍魚血清解凍,用移液槍吸取上清(血清)1 mL至2 mL離心管,將血清用1 mol/L鹽酸溶液調pH值,當pH計顯示到4.6~4.9后,靜置2 h后將離心管放入高速冷凍離心機,于4 ℃以3 500 r/min離心15 min,取離心后沉淀溶于1 mL蒸餾水中,將溶液裝于透析袋中,放入pH值為7.4的檸檬酸-Na2HPO4緩沖液中,攪拌透析過夜至蛋白質溶液中無NH4+存在。NH4+的檢測:取1 mL透析液,加入5滴奈氏試劑,混勻,如果出現磚紅色沉淀,說明仍有NH4+存在,需繼續透析。

1.3.3 鹽析沉淀法。用移液槍吸取上清(血清)1 mL至10 mL離心管,量筒量取9 mL底液,用移液管逐滴加入,在加的過程中需不斷搖晃或振蕩,4 ℃靜置2 h后離心,于4 ℃以3 500 r/min離心15 min,收集上清,用1 mol/L鹽酸調節pH值至4.5,用量筒確定上清液的體積,計算加入飽和硫酸銨(pH=4.5)的體積(0.11×V),逐滴加入飽和硫酸銨(pH=4.5),邊加邊振蕩,4 ℃靜置2 h后離心。4 ℃,3 000 r/min離心20 min,棄上清,沉淀用0.5 mL pH=7.4的檸檬酸-Na2HPO4緩沖液溶解。將剩余的0.4 mL蛋白質溶液加入透析袋中,放入pH=7.4的檸檬酸-Na2HPO4緩沖液中,攪拌透析過夜至蛋白質溶液中無NH4+存在。

1.3.4 優化法。取上清液0.5 mL,向其中加硫酸銨0.5 mL至50%飽和度放置2 h以上,2.4 ℃,3 5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上清液。上清液用1 mol/L的HCl溶液調pH值至4.0,放置2 h以上,4 ℃,3 500 r/min離心15 min取沉淀。用與庫漿等體積的水溶解沉淀,加辛酸鈉至濃度為1 mg/L。調pH值至6.4~6.5,70 ℃水浴保溫30 min。冷卻后加硫酸銨到45%飽和度放置2 h以上,3 5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上清液調pH值到4.0放2 h以上,3 500 r/min離心15 min取沉淀。除鹽:將剩余的蛋白質溶液放透析袋中,放入pH值為7.4的檸檬酸-Na2HPO4緩沖液中,攪拌透析過夜至蛋白質溶液中無NH4+存在[3-4]。

2 結果與分析

等電點沉淀法、鹽析沉淀法、優化法3種提取工藝1 mL血清提取的白蛋白分別為0.253 8、0.381 5、0.504 8 mg。

蛋白質的溶解度與溶液的pH值有關,通常在溶液的pH值等于某蛋白質的pI值時,該蛋白質的溶解度最小。可是,大幅度改變蛋白質溶液的pH值,極有可能會導致蛋白質變性的危險,于是產生了另一沉淀法,即鹽析法。其原理是蛋白質、酶在低鹽濃度下的溶解質隨著鹽液濃度升高而增加,稱為蛋白質的鹽溶;當鹽濃度不斷上升時,蛋白質和酶的溶解度又以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稱為蛋白質的鹽析。鹽析法就根據不同蛋白質和酶在一定濃度的鹽溶液中溶解度降低程度的不同而達到彼此分離的方法。

試驗過程中使用的硫酸銨鹽析沉淀法和等電點沉淀法提取工藝產量還不夠多,并且產品純度也不夠理想,而且某些步驟尚有改進的必要,血清白蛋白在體內有運載脂肪酸的作用,并且它結合脂肪酸后熱變性溫度升高,不同的脂肪酸影響程度不同,血清中加入脂肪酸鹽進行加熱處理可使雜蛋白變性沉淀,因此選用脂肪酸鹽為保護劑,結合鹽析法和等電點沉淀法的優點,對分離純化工藝進行了改進,提高了血清白蛋白的質量和純度[5-6]。

3 結論

通過試驗結果得出,等電點沉淀法所提取的魚血清白蛋白量最少,其次是鹽析法提取魚血清白蛋白,提取量最多并且純度最高的是通過等電點沉淀法和鹽析法改進的優化法。

4 參考文獻

[1] 徐云遠,葛瑞昌,周桂花.牛血清白蛋白純化工藝的改進[J].甘肅科學報,1991(1):51-54.

[2] 林浩然.魚類生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2-83.

[3] 李家增.血液實驗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0-23.

[4] 季鐘煜.從極度溶血的牛血中制取牛血清白蛋白[J].生命的化學,1990,10(3):35-36.

篇2

關鍵詞: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尿病;臨床價值

糖尿病在臨床中是一種患病率較高的疾病,并且病程時間過長,治療存在一定的困難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因為患者血糖水平呈現上升趨勢,所以會對患者的眼部、心腦血管以及腎臟位置造成一定的損傷,致使患者最終出現內分泌紊亂現象。就目前而言,臨床中均選擇空腹血糖對患者進行診斷,但是因為相關因素導致最終檢測結果不正確。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此研究中的50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將其設為觀察組,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為41~75歲,平均年齡為(53.7±8.4)歲;并選擇同期到我院體檢的健康人群50例,將其設為對照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為40~76歲,,平均年齡為(54.9±9.5)歲。兩組受檢人員的一般資料通過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差異性并未加大,統計學意義未產生,臨床研究性逐漸加強。

1.2方法 兩組受檢人員均在晨間且空腹情況下實行靜脈血抽取,其抽取的靜脈血量大致為4ml。隨后在其中抽取2ml通過肝素予以抗凝,通過糖化血紅蛋白相關儀器以及相關試劑對受檢人員進行檢驗。隨后通過酮胺氧化酶對受檢人員中血液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予以檢測。隨后選擇葡萄糖糖化酶法對剩余的2ml血液進行空腹血糖檢測。

1.3觀察指標[2] 兩組受檢人員經檢驗后,對其糖化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進行觀察并詳細記錄。

1.4統計學處理 觀察組以及對照組中所能夠涉及到的相關數據均選擇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以及整理,而最終計算結果則通過計量資料或者計數資料予以表示,兩組間數據檢驗方法為t值以及χ2值,其數據經比對后如P

2 結果

觀察組經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后,其糖化血紅蛋白含量為(9.45±1.33)%,對照組經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后,其糖化血紅蛋白含量為(5.25±1.18)%,經過比對后,t=16.7032,P=0.0000;觀察組經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后,其空腹血糖水平為(9.86±1.82)mmol/L;對照組經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后,其空腹血糖水平為(4.15±1.32)mmol/L,通過對比分析t=17.9584,P=0.0000;觀察組餐后2h血糖為(16.21±1.58)mmol/L;對照組餐后2h血糖為(5.58±1.79)mmol/L,通過對比分析后可知,t=31.4819,P=0.0000,通過上述數據可知,比對兩組受檢人員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差異性有所加強,統計學意義存在。

3 討論

由于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以及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呈現上升趨勢,進而因為糖尿病所產生的并發癥也有所提升[3]。因此,及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診斷并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有助于患者對糖尿病進行控制。然而糖尿病為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此病的發生機制并未確定,因此臨床中診斷此病均以空腹血糖為準。

然而臨床中對患者進行空腹血糖檢測存在一定的劣勢,例如空腹血糖僅僅只能夠對患者當時的血糖水平予以呈現,而對患者進行空腹血糖檢測后,其最終結果會受到飲食、服用藥物以及抽血時間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因此檢測結果會存在偏差。由此能夠看出,單純選擇空腹血糖對患者進行檢測其最終結果會出現偏差現象。

近年來研究發現,糖尿病和環境因素以及遺傳因素存在一定的關系。而將心腦血管疾病排除后,此病的多發人群為老年患者[4]。同時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因素主要呈現為胰島素抵抗,大大削弱了胰島細胞的敏感程度。此外,糖尿病會引發相應的并發癥,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空腹血漿葡萄糖測定在臨床中通常選擇氧化酶予以檢測,患者無熱卡攝入的時間在8h以上,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氧氣以及水在氧化酶的效果之下,會形成過氧化氫。高血糖癥則是靜脈血漿葡萄糖的濃度在7.0mmo/L以上,當產生高血糖,使得患者體中的水分逐漸缺少,并且血滲透壓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口渴中樞神經會產生相應的刺激性,同時產生口渴以及多飲癥狀。由于患者體中胰島素逐漸減少,因此葡萄糖并不能夠進行有效的吸收,與此同時,大量蛋白質以及脂肪量逐漸增加,隨后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以及乏力現象。

肌體中的葡萄糖以及血清蛋白N極易產生糖基化現象,大部分會和清蛋白鏈中的賴氨酸189位產生相應的現象并進行相互結合,最終組成酮氨結構,因此出現糖化血清白蛋白,而糖化血清白蛋白的比例在90%以上。所以,糖化血清白蛋白在某種程度上可稱為一種代表。

而患者進行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的過程中,能夠對患者糖代謝紊亂進行正確的判定。在臨床治療時,患者的主治醫生可按照此檢驗結果對患者實際病情予以判定,從而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治療方案[5]。由此能夠看出,糖尿病患者在臨床診斷中選擇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能夠有效對其進行區分,有助于臨床診斷。如果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其自身的腎臟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從而產生相關疾病。與此同時,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糖化血清白蛋白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的主要引發因素。而糖化血清白蛋白對患者進行檢驗能夠對孕期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妊娠進行有效的區別。患者在就診時選擇糖化血清白蛋白檢測,不會受到患者進食、尿酸、肌酐或者血紅白蛋白的相關影響,與相關指標最終的檢測結果相比較而言,此檢測結果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并對臨床診斷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以及血紅蛋白共同組成了糖化血紅蛋白。由于隨葡萄糖濃度的不斷提升,其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同樣會呈現上升趨勢,然而會因為紅細胞的衰亡現象而產生變化。然而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可以持續120d左右。說明患者血糖在3個月中可以通過此檢驗方法進行檢測。在此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過檢測后,其血紅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和對照組相比較而言,明顯呈現上升趨勢,經過數據比對后可知,差異性逐漸加強,統計學意義產生。

綜上,糖尿病患者在臨床診斷中采用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同時提升了臨床診斷的正確率,并為患者的后續治療以及診斷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還能夠對患者的病情予以評估。

參考文獻:

[1]吳冀川,李蓬秋,劉麗梅,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的臨床意義及影響因素[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12):1240-1243.

[2]邵斐,李青,賈偉平,等.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在肝硬化伴高血糖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內科雜志,2015,54(6):506-510.

[3]張亭,何Z,楊惠嵐,等.糖化血清白蛋白用于診斷糖尿病及糖調節異常的價值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5(2):274-277,298.

篇3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院檢驗科,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 目的 研究腦梗死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變化。方法 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組,將同期100例具有腦血管危險因素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對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等生化指標進行檢測,比較兩組患者間生化指標水平的差異。結果 兩組患者在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膽固醇、纖維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值的比較上t=4.7116、4.1889、3.4300、3.3634、3.6761、2.3176,P均<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纖維蛋白原與腦梗死具有相關性OR=2.391、2.433、3.613,P<0.05。結論 腦梗死的發生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等密切相關,其比值越低發生腦梗死的風險越大。

[

關鍵詞 ] 腦梗死;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1(b)-0150-02

[作者簡介] 趙開雷(1974-),男,本科,主治醫師,副主任安徽,宿州人,宿州市立醫院檢驗科,研究方向:醫學檢驗。

腦梗死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均存在各種炎性細胞及炎癥介質;白蛋白(A)是血清負急性期蛋白的一種類型。腦梗死發病機制的其中一種為紅細胞的聚集性升高,然而紅細胞的聚集性升高與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和高纖維蛋白原的水平相關,雖然早期資料中有提示A/G的值可能為腦梗死的高危因素,但是國內外相關腦梗死患者的血清A/G值的研究報道較少[1]。本文對腦梗死患者及具有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患者展開對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究A/G水平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現進行如下分析討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腦梗死的患者為研究組,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齡在45~87歲,平均(61.8±6.8)歲;合并糖尿病35例、高血壓55例、冠心病38例。另選取100例具有腦血管危險因素在內分泌科門診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齡在46~88歲,平均(62.2±6.9)歲;合并糖尿病38例、高血壓52例、冠心病36例。腦梗死診斷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均經頭顱CT及MRI檢查確診。排除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明確感染、消耗性疾病以及惡病質狀態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第二天清晨經肘靜脈采集空腹血液約5 mL,經離心后分離出血漿,采用由美國進口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eckman Coulter AU5400)進行總蛋白(TP)、白蛋白(A)、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H)以及纖維蛋白原(FG)水平的測定,同時測量患者的空腹血糖值(FBS)。檢測所用試劑均為上海復興試劑,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構成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運用中位數( 四分位數) 表達,組間比較運用非參數 Kruskai-Wallis 秩和檢驗,兩組間比較用 Mann-Whitney U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與對照組相比較均明顯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白球比相對減小,研究組患者的膽固醇、纖維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值明顯上升,甘油三酯水平無明顯改變。具體分析見表1。

2.2 研究組患者的分組標準

研究組患者根據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值的50.0%為臨界點將其分為兩組,即:白蛋白/球蛋白值>1.48 g/L為一組,白蛋白/球蛋白值≤1.48 g/L為一組,兩組患者白蛋白/球蛋白值低的組與高的組相比腦梗死發生的OR為3.18.

2.3對各檢測指標及危險因素對腦梗死的作用進行比較,具體分析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供應腦部血液的顱內及顱外動脈中出現閉塞性的病變,拖延了側支循環的及時供應,最終導致腦組織血液供不應求。臨床大量的文獻研究報道[3]: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但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無太大的關聯。張珊珊等人曾經推測高血脂患者中纖維蛋白原等對內皮造成損傷從而對動脈粥樣硬化產生作用[4]。已經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腦梗死的發生主要與腦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液凝固性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相關。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出:腦梗死患者(研究組)與腦血管危險因素患者(對照組)相比較,其膽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均較高,但是經分析后二者與腦梗死發生的危險無相關性,與上述結果一致。

目前,糖尿病是公認的會造成腦血管微病變的因素,但是空腹血糖值是否已經成為腦梗死的直接影響因素仍未明確。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只能說明腦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較高,并不能直接反應出其對腦梗死的直接作用。也有可能是因為腦梗死的發生而造成血糖的升高[5]。本文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較對照組低,球蛋白水平較對照組高,白球比較對照組低。通過分析可得白球比的降低對腦梗死的作用明顯(OR=3.613,P<0.05),充分表明了其為腦梗死發生的獨立高危因素。球蛋白主要在肝臟合成,其在合成的過程中會受到轉移因子和細胞因子的調節。張珊珊等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中細胞因子的含量上升,可能與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有關[6]。現代研究發現,白蛋白、白球比水平的下降和球蛋白水平的上升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關系密切,腦梗死患者的血清白球比水平顯著下降,本文研究結果與其相符。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水平上升,血清中蛋白的類型會發生改變[7]。因為紅細胞沉降率和球蛋白以及纖維蛋白原的水平呈正性相關,與白球比成負性相關,球蛋白水平的上升對血黏度也會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白蛋白、球蛋白以及白球比在腦梗死的發生中屬于獨立高危因素,因此在腦梗死的防治中應密切注意其水平的變化,對其進行調節和控制。

[

參考文獻]

[1]王文聞,黃旅黔.腦梗死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變化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1,10(10):1023-1026.

[2]孫睿,蘇澤,趙芳,等.血清白蛋白異常與老年腦梗死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8):91-92.

[3]魏勇,費民忠,賀茂榮,等.紅細胞分布寬度與腦梗死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25(1):23-25.

[4]張珊珊,張兆輝,汪寧,等.急性腦梗死大鼠血清中缺血修飾白蛋白的檢測及意義[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4):2521-2523.

[5]Jiang, Z.,Sun, J.,Liang, Q,et al.A metabonomic approach applied to predict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Talanta,2011,84(2):298-304.

[6]李爽,劉暢,張弘,等.腔隙性腦梗死老年患者并發肺部感染多因素分析[J].現代醫學,2012,40(1):10-13.

篇4

【關鍵詞】熒光光譜法 可卡因 牛血清蛋白 相互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with cocain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Methods The quenching of fluorescence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pectra and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BSA interacted with cocaine.The type of binding foece was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modynamic equation.Results The fluorescence of BSA interacted with cocaine was quenched regularly .The values of binding constants(Ks)to be 1.38×103 L/mol (30℃),and6.19×103 L/mol (37℃),amounts of binding sites(1),and themodynamic parameters(ΔH: 167.44 KJ/mol,ΔS: 612.71J/mol?K ,ΔG: -18.21 KJ/mol(30℃)and-22.50(37℃))we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and processing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data according to Stern-Volmer equation, Lineweaver-Burk equation and themodynamic equation,respectively.Conclus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process of BSA with Cocaine was attributed to static quenching. The force of the reaction was mainly due to hydrophobic action.

【Keywords】Fluoro-spectroscopy; Cocaine;Bovine serum albumin;Interaction

可卡因 ( cocaine) 化學名為苯甲酰甲基芽子堿 ,又稱古柯生物堿。導致其濫用的主要原因是其強烈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作用( 欣) [1]。可卡因的濫用可導致機體多個系統、臟器的損傷[2],嚴重者可誘發心律紊亂、全身抽搐、呼吸衰竭而致死。對于長期小劑量濫用所致的慢性中毒,主要是心理依賴性反應, 生理依賴很輕[3]。

血清白蛋白是人和動物血清中含量最豐富的一種蛋白質,與各種帶正電荷的物質及電中性物質均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各類藥物進入人體首先與血清白蛋白結合,通過血漿的存貯和運輸,到達受體部位產生藥理作用[4]。研究各種藥物與血清白蛋白的結合,來獲取藥物分子對蛋白質分子構象的影響以及藥物的藥理等有用信息,已經引起了生命科學、化學、藥學及臨床醫學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關注。目前研究生物大分子與藥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熒光光譜法[5]、紫外光譜法[6]、圓二色譜法[7]、拉曼光譜法[8]、電化學法[9]和核磁共振法[10]等。

熒光光譜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與藥物小分子化合物之間相互作用很有效的方法,發射峰的位置、熒光偏振、能量轉移、熒光壽命等指標均可以對蛋白質中熒光發色團的結構及其所處的微環境提供有用的數據信息[11]。

本文采用熒光光譜法,在模擬生理條件下,定性研究可卡因與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機理,分析其作用力類型,確定其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再通過同步熒光法確定可卡因對BSA構象的影響方式,進而分析可卡因對人體的作用和運轉代謝情況,獲得蛋白質分子的構象及其變化和可卡因的藥理效應等信息。

1實驗部分

1.1儀器與試劑

1.1.1儀器

Cary Eclipse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er型熒光分光光度計(Aglient Technologies);FA1104N電子分析天平(上海恒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H-2數顯恒溫水浴鍋(上海葉拓儀表有限公司)。

1.1.2試劑

牛血清白蛋白(B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鹽酸可卡因(BR,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B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鹽酸(HCl)(AR,上海久億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氯化鈉(NaCl)(AR,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3溶液配置

牛血清白蛋白(BSA)標準儲備溶液:準確稱取純度大于99%的牛血清白蛋白0.335g于50ml容量瓶中,以pH =7.4的0.1 mol/L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鹽酸緩沖液(其中含0.1mol/L NaCl維持離子強度)定容為50ml,濃度為1.0×10-4mol/L,低溫(≤4℃)保存于冰箱。

可卡因標準儲備溶液:用電子天平準確稱取4mg標準品于100ml的容量瓶中,以pH =7.4的 Tris-HCl緩沖液(其中含0.1mol/L NaCl維持離子強度)溶解并定容,濃度為40.0μg/mL,低溫(≤4℃)保存于冰箱。

實驗時所需濃度由Tris-HCl緩沖溶液( pH =7.4,內含0.1mol/L NaCl維持離子強度)稀釋而得。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怡寶純凈水。

1.2實驗方法

于編號為 0-7的4mL離心管中分別加入2mL 1.0×10-4mol/L的BSA溶液, 使用移液槍分別加入的40mg/L 鹽酸可卡因工作液0、10、20、30、40、50、60、70 μL,充分搖勻,并分別在T=30℃和T=37℃的條件下恒溫水浴1h 。采用1cm石英比色皿,選擇激發波長為292.03 nm ,狹縫寬度均為5nm ,光電管負高壓為400V,掃描速率1200nm/min,掃描并繪制300-500 nm 的熒光光譜,以及固定熒光激發與發射的波長差λ=15nm和λ=60nm的同步熒光光譜。

2結果與討論

2.1 熒光猝滅光譜

按照實驗方法分別測定了30℃、37℃ 溫度下不同濃度的可卡因對牛血清白蛋白的熒光猝滅光譜,30℃ 時的猝滅光譜見圖1。由圖1可知,隨著可卡因濃度的逐漸增加,牛血清白蛋白的熒光特征峰逐漸降低。這是由于BSA中存在的色氨酸和酪氨酸,使其具有內源熒光[12],當固定BSA的量而不斷增加可卡因的濃度時,可卡因與BSA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BSA內源熒光強度有規律性的猝滅。

2.2 熒光猝滅機理及猝滅常數的測定

引起BSA熒光猝滅的原因可能有動態猝滅和靜態猝滅兩種。動態猝滅過程遵循 Stern-Volmer 方程[13]:

F0/F = 1 + Ksv[Q] = 1 + Kqτ0[ Q ] (1)

式中,F0和F表示不存在和存在猝滅劑時熒光物質的熒光強度,[Q]為猝滅劑的濃度, Ksv為動態猝滅常數(又稱為 Stern-Volmer 猝滅常數), Kq 是由擴散過程控制的雙分子動態猝滅速率常數。τ0為沒有猝滅劑存在下熒光分子平均壽命,生物大分子熒光壽命約為10-8s[14]。

靜態猝滅過程遵循下式:

F0/F = 1 + Ks[Q] (2)

式中,Ks是靜態猝滅常數(即配合物的締合常數)。隨溫度升高動態猝滅常數增大,而靜態猝滅常數減小,可由此判斷熒光猝滅類型。

以F0/F對相應的[Q]作圖,得到可卡因對BSA之間猝滅的 Stern-Volmer 曲線,繼而得到不同溫度下可卡因對BSA熒光猝滅的 Stern-Volmer 方程。由 Stern-Volmer 方程得到在30℃和37℃時 Ksv分別為:Ksv30 =2.1162×104 ; Ksv37 =1.3099×104 。

由于生物大分子的熒光壽命約為10-8s,由方程:

Ksv = Kqτ0 (3)

可以得到不同溫度下的可卡因和BSA之間猝滅過程的速率常數 Kq數量級均為1012。Kq大于各類猝滅劑對生物大分子的最大動態猝滅速率常數2.0×1010 L/mol?S[15],所以加入可卡因導致BSA熒光猝滅不是由動態碰撞引起的,可以初步判斷猝滅過程是以靜態猝滅為主,而隨溫度升高,Stern-Volmer 方程的斜率(即動態猝滅常數)逐漸減小,進一步表明猝滅過程是以靜態猝滅為主。

2.3 結合常數及結合點數的測定

當小分子與大分子結合時,其表觀結合常數K與結合位點數n可由下式求得[16]:

K + n (4)

式中:K為結合常數;n為結合點數。

對30℃和37℃時的lg[(Fo-F)/F]-1-lg[Q]-1作雙對數圖,如圖3。

根據截距和斜率求得不同溫度下的結合常數K和結合點數n(見表1)。由表可知在實驗條件下結合位點數n接近1,說明鹽酸可卡因與BSA可形成1個結合點數。而在30℃和37℃時的K值處于同一數量級,則更加印證了可卡因對BSA的猝滅方式為靜態猝滅。

2.4 BSA與可卡因結合反應的熱力學參數和作用力的確定

分子間的作用力包括氫鍵、范德華力、靜電引力、疏水作用力等4種。當溫度變化不大時,反應的焓變ΔH可認為是常數。根據反應前后的熱力學參數焓變H和熵變S的相對大小, 可以確定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類型: 當H0時為疏水作用力[5]。由熱力學公式: (5) (6) (7)

結合K,分別計算出不同溫度時可卡因與BSA作用的自由能變ΔG、焓變ΔH和熵變ΔS(結果見表2),可得30℃,37℃時的可卡因和BSA的熱力學參數ΔH均為167.44KJ/mol,自由能變(ΔG)分別為-18.21,-22.50KJ/mol,ΔS均為612.71J/mol?K。

根據Ross等總結出的判斷生物大分子與小分子結合力性質和生物大分子自身結合力性質的熱力學規律[17],推斷出可卡因與BSA之間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力為主。

2.5 同步熒光光譜

對于蛋白質的同光熒光光譜,λ=15nm時僅表現為酪氨酸殘基的熒光,λ=60nm時則顯示色氨酸殘基的熒光。因芳香族氨基酸殘基的最大發射波長與所處環境極性有關,若其最大發射波長改變,說明殘基所處的微環境發生了改變,由發射波長的改變可判斷BSA中芳香氨基酸殘基所處微環境的變化[12]。

由λ為15nm和60nm的同步熒光光譜(如圖4)可知,酪氨酸殘基和色氨酸殘基的特征熒光光譜峰均隨可卡因濃度的增加而產生猝滅,但對酪氨酸和色氨酸特征峰的位置影響不大,表明可卡因對牛血清蛋白構象的改變不大[18]。相比之下,色氨酸殘基熒光猝滅程度比酪氨酸殘基更顯著,表明結合位點更接近于色氨酸殘基。

在可卡因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隨可卡因濃度升高,牛血清白蛋白的熒光強度呈有規律下降。在可卡因對牛血清白蛋白的熒光猝滅過程中,隨溫度升高,猝滅常數降低,猝滅方式為靜態猝滅。兩者以物質的量比1:1結合,作用力類型為疏水作用力;同步熒光掃描結果顯示,可卡因對牛血清白蛋白的構象影響不大,兩者的結合點可能位于色氨酸上。

3 結語

本文采用熒光光譜法研究可卡因與牛血清白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可卡因對BSA的熒光猝滅為靜態猝滅,兩者相互作用的結合常數K分別為1.38×103 L/mol (30℃)和6.19×103 L/mol (37℃)、結合位點數n為1、熱力學參數ΔH、ΔS、ΔG分別為167.44KJ/mol、612.71J/mol?K、-18.21 KJ/mol(30℃)和-22.50 KJ/mol(37℃)。根據分子間相互作用力和熱力學參數間的關系,可推斷兩者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從同步熒光光譜法可知:由于兩者之間的反應,BSA的熒光強度顯著降低,并推測可卡因和BSA的結合點位于色氨酸殘基上。

參考文獻:

[1]孫文平,盧延旭.可卡因毒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 2004,20(11):1212-1214.

[2]夏瑞,馬紅霞.可卡因毒性研究.文章編號:1003-8507(2007)11-2091-03中圖分類號:R996文獻標識碼: c.

[3]Kramer LD,Locke GE,Ogunyemi A,et al.CocaineCrelated seizures in adults[J].Am J Drug Alcohol Abuse,1990,16:307-317.

[4]胡艷軍,劉義,侯安新.稀土雜多酸鹽EuHSiMo10W2O40 ? 25H2O與BSA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學學報,2004,62(16):1519-1523.

[5]梁彥秋,臧樹良,趙雪.頭孢他啶與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J].光譜實驗室.2009,26(6):1638-1642.

[6]崔艷,陳建秋,嚴拯宇.鹽酸土霉素與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J].光譜實驗室,2010,27(3):1064-1069.

[7]閆淑蓮,樊媛潔,葉玲,等.咪唑斯汀與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8,29(3):305-307.

[8]陶清,韓莉,徐金光 等.諾氟沙星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拉曼光譜研[J].河南科學,2007,25(3):391-394.

[9]曹福悅,任鳳蓮,宋鴿 等.秋水仙堿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電化學研究[J].分析化學室,2012,31(6):92-95.

[10]吳麗敏,張美玲,婁依依 等.小檗堿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J].分析化學,2011,39(8):1223-1227.

[11]徐麗繁,王瑞玲,黃振鐘 等.4-(4-三氟甲基)苯基-2,6-二(4-氨基苯基)吡啶與BSA相互作用的研究[J].分析試驗室,2013,32(7):20-25.

[12]尚永輝,李華,孫家娟.熒光光譜法研究木犀草素、芹菜素或葛根素與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機理[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9,47(2):186-190.

[13]YANG Manman,XI Xiaoli,YANG parison of Reasonableless of the Fluorescence Quenchrng and Enhancement Equation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J].Acta Chim Sin,2006,64(14):1437-1445(in Chinese).

[14]Lakow icz J R,W eberG. Quenchig of Proterin Fluorescence by Oxygen Detection of Structural Fluctuations in Proteins on the N anosecond Time Scale[J]. Biochemistry,1973,12(21):4171-4179.

[15]孫麗莉,陳寧生,夏雪文.噻嗪酮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譜法研究[J].分析科學學報,2011,27(2):223-226.

[16]劉永春,胡之德.藥物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熒光光譜法研究概述[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1):42-49.

篇5

【關鍵詞】 腹膜透析;尿毒癥;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

Abstract: [Objective]Verify the influence of PD on TC, TG and Alb.[Method]Measure the 3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PD treatment,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Result]Alb was markedly reduced, TG obviously rose.[Conclusion]Uraemia patients’ Alb was much lowered after dialysis, lipid rose; in clinic, indication evaluation shall be made for long PD, or made corresponding remedy.

Key words: PD; TC; TG; Alb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為半滲透膜,利用重力作用將配制好的透析液經導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這樣,在腹膜兩側存在溶質的濃度梯度差,高濃度一側的溶質向低濃度一側移動(彌散作用);水分則從低滲一側向高滲一側移動(滲透作用)。通過腹腔透析液不斷地更換,以達到清除體內代謝產物、毒性物質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的目的,腹透液品種絕大多數以右旋葡萄糖為主要滲透劑。本文對34例尿毒癥患者腹膜透析(PD)病人透析前后相應的TC、TG、Alb作了檢測與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09年來34例尿毒癥患者PD病人,34例病人均符合尿毒癥診斷標準。采用美國Baxter公司生產的PD2透析液進行透析,每日交換4次透析液,每次2000ml,同時根據腹膜平衡試驗及超濾情況作適當的濃度調整,治療時間為12個月,選取治療前后PD病人相應的空腹血清TC、TG、Alb檢測數值作統計。平均年齡為(38±5)歲。男性20例,女性14例。其主要病發癥,腎功能等生化指標,激素,輸白蛋白等特殊治療用藥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檢測材料 檢測儀器:日本島津產CL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血清白蛋白(溴甲酚氯法)、總膽固醇(膽固醇氧化酶法)、甘油三酯(磷酸甘油氧化酶酶法)均為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生化指標變化 治療前后TC、TG、Alb變化情況,見表1。表1 患者治療前后部分生化指標檢測值比較( x±s)透析前后比較:Alb P

2.2 結論 PD病人治療一年來可引起血清白蛋白明顯下降,PD可一定程度上引起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升高,特別TG升高明顯。

3 討論

由于透析液是利用葡萄糖來排除多余水分,所以可能在透析時吸收了部分的葡萄糖,故易導致體內糖、脂肪的代謝紊亂,進而出現高血糖、高血脂等癥,感染情況也易發生。PD病人在透析過程中由于腹膜孔徑等因素,彌散作用過程中透析液會帶走少量白蛋白,一般腹膜透析病人一天的腹膜透析液蛋白質流失量為7.3g左右。透出液蛋白的丟失與年齡,體質量指數,炎性反應狀態等因素呈正相關。[1]長期PD病人由于高脂、高糖、低蛋白因素會對心血管造成危害。有報導稱終末期

腎臟病(ESRD)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發病率和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透析齡較長、血甘三酯水平較高、血清白蛋白較低等呈正相關。[2]因此對這類年齡較高,體重偏高,有糖尿病,血脂過高,伴炎癥等病人應用PD時要評估其適應性,密切關注,定期檢測血清TC、TG、Alb等指標,以便臨床作出相應的措施,如適當增加蛋白撮取量,控制血脂過高,以減少PD給病人帶來的副作用,更好地提高生存質量。定期檢測PD病人血清TC、TG、Alb等指標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 目的]構建真核表達體系,提高抗人乙酰膽堿受體單鏈抗體(ScFv637)與人血清白蛋白(HSA)融合基因(ScFv637HSA)的蛋白表達質量.[方法]擴增ScFv637HSA融合基因,經酶切處理后,克隆至真核載體pPIC9K,線性化處理后,電穿孔入畢赤酵母GS115.[結果]經電泳觀察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為2.6kbp的融合蛋白ScFv637HSA基因和真核表達載體pPIC9K基因片段.[結論]ScFv637HSA基因已準確地整合到畢赤酵母染色體基因組中.

【關鍵詞】 重癥肌無力;抗體;融合基因;真核表達

Construction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a fusion gene of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directed against acetylcholine receptor with human serum albumin

ABSTRACT:OBJECTIVETo increas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of fusion gene of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637) and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by using eu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METHODSThe fusion gene (ScFv637HSA) was amplified and cloned into pPIC9K to construct recombinant vector pPIC9KScFv637HSA. The recombinant vector was linerized and transformed into Pichia Pastoris GS115 by electroporation.RESULTSThe sizes of the fusion gene and the pPIC9K were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2.6kbp and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which bears the fusion gene of ScFv637HSA,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Key words:myasthenia gravis;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fusion gene;eukaryotic expression

重癥肌無力是抗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的依賴細胞免疫及補體參與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抗乙酰膽堿受體抗體的抗原結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分別與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后膜乙酰膽堿受體上2個相鄰的α亞單位結合后,通過加速乙酰膽堿受體發生抗原調變及激活補體,使乙酰膽堿受體數量減少,出現肌無力和麻痹癥狀[1].由抗乙酰膽堿受體α亞單位主要免疫原區抗體制備的抗原結合片段或單鏈抗體(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與乙酰膽堿受體的主要免疫原區結合后,可特異性地封閉致病性抗體與乙酰膽堿受體的結合位點,從而對乙酰膽堿受體起到保護作用[2].本實驗室曾制備了人源性抗乙酰膽堿受體主要免疫原區的單鏈抗體ScFv637[3],為了克服ScFv637半衰期短的缺點,又將其與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相連,構建了ScFv637HSA融合基因[4].為提高融合蛋白的表達質量,選擇了真核表達系統.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種與質粒 大腸桿菌DH5α由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醫學院神經系神經免疫學實驗室提供,質粒pPIC9K及畢赤酵母菌GS115由軍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章金剛教授惠贈.

1.1.2 試劑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SnaB Ⅰ,EcoR Ⅰ和T4DNA連接酶為美國NEB公司產品;SalⅠ為大連TAKARA公司產品;High Fidelity PCR System5Kb,氨芐青霉素及其他化學試劑均為華美生物工程公司產品;Wizard Plus Minipreps/Midipreps DNA Purification System為美國Promega公司產品;TAKARA DNA ATailing Kit,TAKARA DNA Ligation Kit和pMD18T Simple Vector均為大連TAKARA公司產品.

1.1.3 引物合成 根據原核表達載體pHEN2ScFv637HSA[4]中ScFv637前10位氨基酸序列設計5′引物,再根據cmyc后10位氨基酸互補核苷酸序列設計3′引物,VH 5′引物為GACTTACGTAGAGGTGCAGCTGCTGGAG,cmyc 3′引物為CGGAATTCATTCAGATCCTCTTCTGAGATG,其中畫線部分分別引入了SnaBⅠ和EcoRⅠ限制性酶切位點,引物由大連TAKARA公司合成.

1.2 方法

1.2.1 PCR擴增ScFv637HSA基因 在50μL反應體系中依次加入無菌去離子水37.5μL,20×PCR反應緩沖液(氯化鎂Free)2.5μL,氯化鎂3μL,4×dNTP1μL,VH 5′引物(10μmol/L)1.5μL,cmyc3′引物(10μmol/L)1.5μL,模板DNA(pHEN2ScFv637HSA, 0.57g/L)1μL,Taq DNA 聚合酶1μL (1U),Pfu DNA聚合酶1μL(1U).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5min,94℃變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4min,共進行30次循環,其后72℃延伸5min.取5μL反應產物行瓊脂糖凝膠電泳.

1.2.2 PCR產物加“A”處理及TA克隆 按Wizard PCR Preps DNA Purification System試劑盒說明書對擴增產物進行純化,按TAKARA DNA ATailing Kit說明書對產物進行加“A”處理,按照TAKARA DNA Ligation Kit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得到ScFv637HSAT Vector.連接產物轉化感受態大腸桿菌DH5α,挑選陽性克隆擴增后測定序列,證實其結果準確.

1.2.3 ScFv637HSA與pPIC9K連接 采用SnaBⅠ和EcoRⅠ對ScFv637HSAT Vector和pPIC9K進行雙酶切,回收酶切產物切膠,用T4DNA連接酶進行連接,并將連接后的pPIC9KScFv637HSA轉化至感受態大腸桿菌DH5α,進行克隆.

1.2.4 重組載體的酵母轉化 制備畢赤酵母GS115感受態及用于電轉化的DNA樣品,轉化條件為:電壓為1.5kV,電容為25μF,電阻為200Ω,轉化時間隨DNA樣品的不同而變化,并由儀器自動給出,通常在3.5~4.0ms范圍內.電轉后行單菌落PCR篩選陽性轉化子.

2 結果

將目的基因轉化至畢赤酵母GS115后,應用擴增目的片段時使用的引物進行PCR篩菌.電泳結果可發現,GS115(pPIC9KScFv637HSA)擴增出相對分子質量為2.6kbp的目的條帶,表明pPIC9KScFv637HSA已準確整合到GS115菌株染色體中(Fig1).

3 討論

在PCR擴增過程中,除了使用Taq DNA聚合酶以外,還應用了Pfu DNA聚合酶,該酶具有3′5′外切校正活性,可提高PCR反應的保真性.Taq 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產物的3′末端通常有1個非模板依賴的dA[5],T載體的末端有1個懸掛的dT,剛好可與PCR產物末端的dA配對.但使用了Pfu DNA聚合酶后,該酶會將PCR產物3′末端的“A”切除,故在TA克隆前要先對PCR產物進行末端加“A”處理.在畢赤酵母系統中的表達載體不含酵母復制起始點,導入酵母體內的重組表達載體只有整合到酵母染色體上,外源基因才可穩定存在,外源蛋白穩定表達,整合的轉化子一旦形成就非常穩定.轉化后的重組表達載體若未能整合到染色體上,而以游離的附加體形式存在,這種轉化子就不穩定,重組載體極易丟失.因此重組載體必須整合入酵母基因組DNA中才能實現外源基因的穩定及高表達.Wetterholm等[6]利用畢赤酵母表達系統進行蛋白表達,純化后蛋白得率為0.5~1.0mg/L,為了得到高表達的蛋白,本實驗選擇了該系統.畢赤酵母的轉化常使用原生質球法和電穿孔法,二者轉化率均較高,一般可得到高拷貝重組,其轉化效率均可達到105/μg,但原生質球法操作繁瑣費時,而電穿孔法簡便、快速及高效,是目前效率較高的DNA轉化方法.制備用于電轉化的GS115感受態細胞時,其OD600應控制1.3~1.5間,讓細胞至少完成2次分裂,在細胞的第3,4次分裂期間轉化效率較高且相對恒定.從酵母菌落獲取模板進行PCR是快速可行的分析酵母基因組的方法[7],而用酸洗玻璃珠通過物理機械作用破壞細胞,使核酸釋放,再用經典的核酸純化方法即酚氯仿抽提及乙醇沉淀的方法,可獲得較好的提取效果.此種方法制備模板行PCR時,結果受模板濃度的影響小,實驗結果較穩定.本實驗用PCR方法擴增了融合蛋白ScFv637HSA基因,克隆到中間載體后,經過酶切及連接后亞克隆至真核表達載體pPIC9K,提高了外源基因的表達質量,為后續的蛋白功能檢測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Engel AG, Lambert EH, Howard FM, et al..Immune complexs (IgG and C3) at the motor endplate in myasthenia gravis: ultrastructural and light microscopic localization and electrophysiologic correlations[J].Mayo Clin Proc,1977,52(5):267.

[2] Papanastasiou D, Poulas K, Kokla A, et al..Prevention of passively transferred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 by Fab fragment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the main immunogenic regio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ceptor[J].Neuro Immunol,2000,104:124.

[3] Meng F, Stassen MH, Schillberg S, et al..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 derived from thymus of a patient with myasthenia gravis[J].Autoimmunity,2002,35(2):125.

[4] 范華英,孟繁平,齊棟,等.抗人乙酰膽堿受體scFv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的構建及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6,22(4):507.

[5] Clark JM.Novel nontemplated nucleotide addition reactions catalyzed by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DNA polymerases[J].Nucleic Acids Res,1998,16:9677.

[6] Wetterholm A, Molina DM, Nordlund P, et al..Highlevel expression, purific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recombinant rat leukotriene C4 synthase from the yeast[J].Pichia pastoris. Protein Expr Purif,2008,3:23. [Epub ahead of print]

篇7

[關鍵詞] 肝病;血清前白蛋白;檢測;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 R4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2(c)-094-02

血清白蛋白(ALb)能反映肝臟的合成和代謝功能,但多在病情較重時才發生變化,并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1]。而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是由肝臟細胞合成、與蛋白質代謝有關的血清白蛋白,是反映肝臟蛋白質合成的敏感指標,它比白蛋白更能早期反映肝細胞損害的程度。它的血清濃度明顯受營養狀況及肝功能改變的影響[2,3]。有30%患者白蛋白正常而前白蛋白降低,多數肝病患者前白蛋白均降低50%以上。為了探討其在肝病中的臨床意義,我科檢測了240例肝病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240例已經確診的肝病患者,其中,男性17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齡34.8歲。其中,急性肝炎80例,慢性肝炎66例,肝硬化39例,肝癌30例,重癥肝炎25例。正常對照組60例,均為健康獻血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35.2歲。清晨空腹采血,分離血清后于當天檢測。

1.2材料和儀器

東芝12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PA試劑盒購自中科院北京生物研究所。

1.3檢測方法

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正常參考值為200~400 mg/L。

1.4統計學方法

血清PA在各型肝病組和健康對照組間以及各型肝病組的差異比較均采用t檢驗。

2結果

見表1。

前白蛋白在肝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依次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在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與肝硬化、急性肝炎與肝癌、急性肝炎與重型肝炎、肝硬化與慢性肝炎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肝臟是機體蛋白合成的主要場所,各種肝病均可影響蛋白質合成功能,引起多種血清蛋白濃度變化。前白蛋白是由肝細胞合成的快速轉運蛋白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甲狀腺素,也參與維生素A及去甲腎上腺素的轉運。由于血清前白蛋白是由肝細胞合成和分泌,其分子量為54 000萬,生物半衰期約為1.9 d,在電泳分離時常顯示在白蛋白前方,多數肝病患者于白蛋白改變之前,PA下降50%以下,較ALT和ALb敏感[4]。ALb的半衰期長達17~23 d,當肝功能受損較輕時,ALb的變化較遲緩,不能靈敏地揭示肝臟的受損情況。而PA由于血清含量少,體內轉化率高的特點,其在肝內合成降低后,可迅速在外周血中檢測出來,并且隨著病情加重,其含量較低,表明它與肝臟實質性損害程度呈負相關,同時在反映急性病變方面也比ALb敏感。因此,血清前白蛋白的檢測在肝臟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反映肝臟損害的實際情況,并可作為肝病患者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的一個重要指標。

本次觀察肝病病例中,各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損害,其前白蛋白水平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急性肝炎時因肝細胞損傷以水腫為主,損傷數量及程度較重型肝炎和肝硬化輕,故前白蛋白水平僅略低于正常。慢性活動性肝炎以點狀壞死、碎片狀壞死甚至橋接壞死為主,PAB下降較急性肝炎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

[參考文獻]

[1]梁擴寰.肝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93.

[2]王寶恩,張定鳳.現代肝臟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94-196.

[3]宋潤花.338例乙型肝炎血清學檢測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03,12(4):276.

[4]朱明德.現代臨床生物化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118.

[5]陸衛英,孫蓮娜.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21(1):32-33.

[6]徐勉忠.實驗診斷臨床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21.

[7]漆德芳.肝硬化[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28.

[8]林益振.多指標評估肝臟儲備功能[J].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6,17(3):113-115.

篇8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前白蛋白(PA)檢測對于臨床肝病檢測的重要意義。方法:對214例肝病患者和98例正常標本,分別檢測其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PA水平,并且比較這三者在肝病組與對照組間的差別,還比較血清PA水平在肝病組中的差別。結果:肝病組和對照組中的三項對比發現,肝病組的血清PA水平變化具備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血清前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白蛋白

Detection 214 Cases Of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alysis Of Serum Prealbumin

Huang Shengjin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rum prealbumin (PA) 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liver disease. Methods 214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s and 98 normal samples were measured in serum albumin (ALB),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serum PA levels, and compare these three control groups in the hepatitis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but also the level of serum PA group differences in liver disease. Liver dise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ults in the three comparison, the liver disease with serum P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 (P

【Keywords】serum alanineaminotransferase prealbumin serum albumin

【中圖分類號】R65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067-02

血清前白蛋白(PA)指的是肝臟合成的急性時加以反應的蛋白,其色氨酸含量較大,而分子量是54980的一種蛋白質,并且電泳速度較快,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短(只有1.9天),當肝實質細胞在受到損害之時,其制造會變少,并且變少的功能程度和肝細胞損害的程度基本一致。所以,當出現肝病之時,能發現其血清含量明顯減少,真實反映出肝臟的功能。血清PA檢測的特異性與敏感性等都是要比其余的常用肝功能試驗要高,這對肝臟方面疾病的診治與愈后判斷等方面的臨床價值高[1]。為了更好研究血清前白蛋白測定在肝臟病中的臨床使用情況,本論文主要是對214例肝病患者和98例正常標本的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進行比較,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所有肝病患者都是我院住院和門診中已經確診的患者,其中男性為61例,女性為46例,年齡22~68歲,其中急性肝炎患者41例,肝硬化59例,慢性肝炎患者41例,原發性肝癌患者33例,其余肝病(比如肝囊腫等)患者42例,正常對照組都是來自門診體檢人員,其中男性50例,女性48例,年齡為19~67歲,沒有肝病史。

1.2 方法:ALT測定使用的方法是速率法。ALB測定使用的方法是溴甲酚綠法。PA測定使用的方法是透射免疫分析法。全部儀器都是日本東芝TBA-1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3 統計學處理:所得全部數據都使用均數±標準差(x±s)來進行表示,兩組之間比較采用的是t檢驗。以 P

2 結果

2.1 肝病組與對照組的ALT、ALB、PA水平比較見表1可知PA水平變化具備統計學意義(P

表1 肝病組與對照組 ALT、ALB、PA水平比較(x±s)

2.2 各肝病組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比較

肝病組內肝硬化組PA水平下降尤為顯著,其他按照次序依次為原發性肝癌組、慢性肝炎組、急性肝炎組、其余肝病組(比如脂肪肝等)。肝硬化組、原發性肝癌組和別的組相比較來說,其都P

表2 各肝病組 PA水平比較

3討論

肝臟作為合成有機蛋白的重要場所,其同時也是蛋白質進行代謝的器官。在蛋白質中除了和免疫功能相關的γ球蛋白之外,全部的蛋白都是由肝臟來加以合成的。血清前白蛋白(PA)是加快干細胞合成與分泌的加速運轉蛋白之一,而血清前白蛋白(PA)其主要功能是轉運甲狀腺素與維生素A,并且具備胸腺激素的活性,能通過加快淋巴細胞成熟來增強人體免疫力。血清前白蛋白(PA)在發生電泳分離之時,其能顯示在白蛋白前面,所以被命名為是前白蛋白。PA和ALB在變化的機理方面相似,都和蛋白質代謝有一定關系。肝病都能影響到機體蛋白合成力,產生多種血清蛋白濃度上的改變 [2]。肝臟功能受到損傷,其表現為白蛋白降低;PA半衰期為1.9 d,血漿白蛋白的半衰期則為15~19 d。由于PA半衰期短,在肝臟發生急性病變的過程中其ALB可以更早的反映肝臟損害程度。

血清酶水平一般都是當作肝病診治的參考,然而其對干細胞反映肝臟損害程度方面還是不準確,所以,使用PA檢測能更為準確的反映肝病在早期蛋白質合成上的障礙,這是肝功能損害的指標。相關學者對多種乙型肝炎患者的PA水平進行了研究,并且和對照組進行了充分的比較,其研究結果顯示,乙型肝炎患者的PA濃度都不同程度的下降,除了慢性肝炎較輕之外,和對照組相比較,具備統計學方面的意義,尤其是以肝硬化組最為顯著[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A水平和對照組相比起下降比較明顯,并且其變化的整體趨勢和凝血酶原時間(PT)、血清白蛋白等在延長方面表現出了一致性,但是在那些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患者當中其PA出現的異常率要遠遠高于PT異常率,但是和ALT的異常率相比卻低,靈敏度不如血清ALT[4]。經過相關的研究證明,PA能反映肝臟合成功能損害上要比ALT更加敏感,能反映出肝功能減退度與治療效果,和凝血酶原時間一起判斷病情程度方面和愈后效果較好。針對肝炎肝硬化患者分級中的各個組的PA下降明顯,并且按照A級、B級、C級分組時,其PA差異都比較顯著,能提示血清PA是為肝硬化分級診斷提供相關的參考依據。當出現PA

Yasmin等學者經過研究表明,急性肝炎患者的PA出現顯著下降之時,可以認定對血清PA檢測,并將其當作是急性肝細胞損害檢測的重要指標,這與本論文中資料顯示一致。另外也有學者研究發現,急性肝炎患者愈后較好的話,那么肝功能的恢復將會較快,PA也能上升至正常水平,但ALB在變化方面卻比較緩慢,所以血清前白蛋白是反映急性肝功能損害的靈敏指標[6]。從前對肝硬化代償期與失代償期血清PA報告沒有明顯變化。通過對本組測定之后的研究結果發現,肝硬化失代償期血清PA值和代償期相比要低一半,失代償期血清PA

在本文觀察的全部病例中,和對照組相對照,肝病組ALT水平變化方面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然而PA水平變化的統計學意義顯著(P

參考文獻

[1] 朱明德. 現代臨床生物化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118.

[2] 陸衛英, 孫蓮娜.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肝膽病雜志, 2005, 21(1):32-33.

[3] 粱擴寰. 肝臟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93.

[4] Chien RN,Liaw YF,Chen TC,et al.Efficacy of thymosin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 random ized controlled[J],1998,27(50):1383-1387.

[5] Kanda Y.the am into acid sequence af human.P mlibem in[J].J Biol chem,1974,249(20):6795.

[6] Yasmin MY,Aziz B,Nazim M,et al.Prealbumin rather then albumin is a more sensitive indicator of acute liver disease[J].Malays J Pathol,1993(2):147.

[7] Hutchinson DK. Serum prealbumin as an index of liver function in human hepatobiliarydisease clin chem Acta,1981;114:69

篇9

山東省泰安市第四人民醫院檢驗科,山東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化血紅蛋白(HbAlc)與糖化血清蛋白(GSP)檢測診斷妊娠糖尿病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擇2010年5月—2014年1月48例確診為妊娠糖尿病(GDM)的孕婦作為觀察組,并選擇同期50名正常孕婦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血清HbAlc和GSP水平、HbAlc和GSP異常人數。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清HbAlc和GSP水平均明顯增高(P<0.05);觀察組HbAl和GSP異常人數所占比例(85.42%、87.50%)明顯高于對照組(52.00%、48.00%)(P<0.05)。結論 檢測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HbAlc和GSP水平對妊娠糖尿病的診斷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

關鍵詞 ] 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妊娠糖尿病;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14.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b)-0001-02

[作者簡介] 胡文靜(1971-),女,江蘇徐州人,本科,主管檢驗師,山東省泰安市第四人民醫院檢驗科,主要從事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主修免疫學。

妊娠糖尿病(GDM)在妊娠婦女中約占4%[1]。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新生兒畸形率可達4%~12.9%[2]。該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雖然空腹血糖大多都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嚴重危害著胎兒的健康。第三屆國際糖尿病會議及美國糖尿病協會均建議,非糖尿病孕婦可做50 g葡萄糖負荷實驗(GCT),對于經過GCT實驗發現異常者,要做75 g葡萄糖耐量實驗(OGTT),以便及早診斷GDM。但由于GCT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的,難以廣泛應用。近年糖化血紅蛋白(HbAlc)與糖化血清蛋白(GSP)檢測逐漸應用于臨床妊娠糖尿病的診斷。該文選取2010年5月—2014年1月在該院進行產檢的98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對HbAlc與GSP在GDM篩查中的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2010年5月—2014年1月來進行產檢的98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8例確診為GDM的孕婦作為觀察組,平均年齡(26.4±5.2)歲,平均孕周(23.7±1.3)周;50名正常的孕婦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7.1±5.4)歲,平均孕周(24.6±1.5)周。GDM臨床診斷依據為[3]:超過2次空腹血糖≥5.8 mmol/L;或者75gOGGT4項值中至少二項達到或大于標準為GDM(空腹≥5.8 mmol/L、l h≥10.6 mmol/L、2 h≥9.2 mmol/L、3 h≥8.1 mmol/L)。兩組年齡、孕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對HbA1c測定, 由羅氏公司生產,并用溶血劑使抗凝的全血溶血后測定釋放的血紅蛋白(Hb)轉化而成的具有特征吸收光譜的其衍生物, 用所得的HbA1c和Hb數值計算得HbA1c%。采用定量檢測GSP試劑盒(格雷普GlyPro)測定GSP,測定儀器為Bayer ADV IA 1650。采用氧化酶法檢測血糖。比較兩組血清HbAlc和GSP水平、HbAlc及GSP異常率。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清HbAlc和GSP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清HbAlc和GS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87,、27.73,P<0.05)。見表1。

2.2 兩組HbAlc、GSP異常率比較

觀察組HbAlc、GSP異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5、17.38,P<0.05)。見表2。

3 討論

GDM對母嬰均有較大的危害,妊高癥發病率是普通孕婦的4~8倍,孕婦常伴有各種并發癥,對胎盤血供十分不利[4]。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妊娠糖尿病十分重要。GDM病程復雜,臨床癥狀及體征隱匿,容易誤診和漏診[5]。最常用的檢查糖尿病指標是空腹血糖定量、尿糖及餐后2 h血糖,但都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不能輕易的將血糖作為診斷疾病的絕對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的形成過程比較緩慢且不可逆,無酶的參與,存在于細胞整個生命期,含量與多種因素呈正相關。糖化血紅蛋白主要的成分是HbAlc,可以通過檢測HbAlc來反映測定前6~10周的平均血糖水平。體內HbAlc水平與GDM的發病率有密切的關系[6]。HbAlc檢測準確性高、特異性高、操作方便,可以在臨床上推廣,并用于GDM的篩查和早期診斷[7-8]。GSP是血液中葡萄糖通過與白蛋白、其他蛋白質分子N末端的氨基,發生非酶促糖化反應而形成的酮胺鍵糖化蛋白,GSP能夠反映患者過去2~3周內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臨時血糖濃度波動的干擾。該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HbAlc和GSP水平分別為(9.34±2.32)%、(362.75±22.51)μmol/L,HbAlc和GSP異常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41例(85.42%)、42例(87.5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張俊麗[9]研究結果顯示,妊娠糖尿病孕婦的觀察組血清HbAlc和GSP水平分別為(9.87±0.21)%、(386.00±19.5)μmol/L,HbAlc和GSP異常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68例(87.18%)、65例(83.33%),與該研究結果相一致。劉婷芝等[10]將441例孕婦根據血糖檢測情況分為娠糖尿病組,糖耐量受損組,正常對照組,結果顯示,三組GSP、HbAlc、CRP血清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GSP靈敏度82.5%,好于HbAlc的73.4%,HbAlc相對特異度較好,陽性預測值較高,表明GSP、HbAlc、CRP對診斷妊娠糖尿病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Yuka等[11]主張在早孕期可以篩查GDM,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檢測體內HbAlc與GSP水平可以早期發現GDM,還可以用于圍產期的監護,對預防畸形兒、巨大兒、死胎以及糖尿病并發癥等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

參考文獻]

[1] 華紅.糖化血清白蛋白與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診療中的價值比較[J].中國衛生產業,2012,9(18):132.

[2] 余麗.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糖尿病早期診斷的臨床應用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15):3152-3153.

[3]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

[4] 李茜暉,張學真,翁廷松.159例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孕婦的妊娠結局分析[J].廣州醫藥,2010,41(4):31-32.

[5] Xiaohong LI,Xiufang LU.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C- reactive protein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2007(6):382.

[6] 林國新,李素梅,陳金星,等.孕早期糖化血紅蛋白與妊娠糖尿病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1,19(9):647-649.

[7] 畢小云,李千音,張莉萍.妊娠糖尿病的糖脂代謝改變特征[J].重慶醫學,2012,41(34):3597-3600.

[8] 王生蘭.妊娠中、晚期糖化血紅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與妊娠糖尿病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4649-4650.

[9] 張俊麗.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糖尿病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0):1691-1692.

[10] 劉婷芝,成小英,王陸榮.GSP、HbAlc、CRP在妊娠糖尿病早期診斷的臨床應用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增刊1):56-58.

篇10

【關鍵詞】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血清蛋白電泳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hepatic fibrosis and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for hepatic diseases

TIAN Yongfang,PANG Xiuhui,GUO Shuli,et al.Clinical Laboratory,People’s Hospital of Xin Jiang,Urumqi,Xin Jiang 8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hepatic fibrosis,total protein,albumin,and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for hepatic diseases.Methods A total of 420 hepatitis Bpatients(220 cases were Han,200 cases were Uygur)were divided into acute hepatitis group 79 cases,chronic hepatitis group 164 cases,severe hepatitis group 81 cases,cirrhosis group 96 cases according to diagnosis as the test groups,100 healthy subjects(50 cases were Han,50 cases were Uygur)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Hyaluronic acid(HA),Laminin(LN),Procollagen type Ⅲ(PC Ⅲ),Ⅳ collagen(ⅣC)were detected by radio immunity analysis method,Serum levels of TP,ALB and the A/G ratio were detected b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was analyzed by Hydrasys Sebia electrophoresis system.Results The hepatic fibrosis of the test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and the level of HA,LN,PC Ⅲ,ⅣC of severe hepatitis group and cirrhos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cute hepatitis group(P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hepatic fibrosis,TP,ALB and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hepatic fibrosis.It is helpful formonitoring and treating hepatitis B.

【Key words】

Hepatitis B; Liver cirrhosis;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肝臟纖維化是乙型肝炎發展成肝硬化的中間過程,故早期發現并進行有效的治療以阻斷肝纖維化的發生和發展,對預防肝硬化具有重要意義。判斷肝纖維化程度或活動度最可靠的方法是肝組織活檢,但其屬于創傷性檢查并有一定風險,臨床上難以廣泛的重復開展,故加強對肝纖維化的無創傷性診斷指標體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通過檢測漢族維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 Ⅲ)、Ⅳ型膠原蛋白(ⅣC)的含量,及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并進行血清蛋白電泳分析,以探討上述指標聯合應用對肝病進展的診斷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420例,其中漢族男125例、女95例,年齡31~49歲,平均42.5歲,維族男108例、女92例,年齡28~52歲,平均46歲。根據診斷將患者分為急性肝炎組、慢性肝炎組、重型肝炎組、肝炎肝硬化組。另外,按年齡、性別、民族相匹配的原則選擇同期本院門診體檢的健康體檢者100例,其中漢族男35例、女15例,維族男28例、女22例,年齡20~45歲,平均43歲,作為對照組。各組的年齡、性別、民族構成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剔除標準:有甲肝病毒(HAV)、丙肝病毒(HCV)、戊肝病毒(HEV)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肝損害等。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在受檢者知情同意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當日無法測定的標本及時分離血清,20℃保存,1周內測定。

1.2.2 肝臟纖維化指標的測定 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 Ⅲ)、Ⅳ型膠原蛋白(ⅣC)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儀器為MPC1型微孔板單光子計數儀,每周測定一次,試劑盒由北京源德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試劑使用說明操作。

1.2.3 總蛋白、白蛋白的檢測 總蛋白采用雙縮脲法,白蛋白采用溴酚綠法在羅氏ModularDP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

1.2.4 血清蛋白電泳分析 利用法國Sebia Hydrasys全自動電泳分析系統及原裝配套試劑盒進行測定。

1.2.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數據用x±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SNKq檢驗,P

2 結果

2.1 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 各組乙肝患者的HA、LN、PCⅢ、ⅣC平均值均較對照組有所升高 。重型肝炎組、肝炎肝硬化組的HA、LN、PCⅢ、ⅣC平均值較急性肝炎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TP、ALB的改變 各實驗組患者ALB水平均值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所降低,但急性肝炎組、慢性肝炎組TP、ALB水平與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重型肝炎組、肝炎肝硬化組的TP、ALB明顯低于其余各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血清蛋白電泳的改變 各實驗組患者除α2結果較正常對照組低外,α1、β、γ平均值均較對照組均有所升高。重型肝炎組、肝炎肝硬化組的β、γ平均值較其他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肝纖維化指肝臟內彌漫性過量的細胞外基質尤其膠原的過量沉積,是許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過程,由纖維化導致肝硬化[2]。肝病患者肝纖維化進程是肝細胞反復受損、細胞外間質逐漸增加的過程。間質主要包括膠原蛋白(Ⅰ、Ⅲ、Ⅴ和Ⅳ型)、非膠原蛋白(如層粘連蛋白等)和蛋白聚糖(如血清透明質酸等),以上成分由肝間質和肝實質細胞合成且受多種細胞因子調節。間質各組分中血清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蛋白(Ⅳ-C)是目前公認的肝纖維化標志物[3]。

本研究在排除相關性疾病的情況下,探討維族漢族乙型肝炎患者肝纖維化指標HA、LN、PCⅢ、Ⅳ-C的變化,結果顯示重型肝炎組、肝炎肝硬化組的平均值較急性肝炎組明顯升高(P

肝臟是蛋白質合成的重要器官,乙型肝炎患者肝細胞發生病變時,肝細胞合成蛋白質功能減退,ALB,α1、α2、β球蛋白會發生質和量的改變,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升高,血清總蛋白可無變化。血清蛋白電泳可直觀地反映各種蛋白的百分比。白蛋白是由肝實質細胞合成,我們通過檢測患者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的含量發現,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總蛋白,白蛋白均有所減低,但白蛋白降低更為明顯,且白球比值倒置,表明肝實質細胞已嚴重受損。該結果與張占卿等[5]的研究相符。Kashiwabara 等[6]認為在肝損害時可使白蛋白的合成、細胞內運輸和釋放發生障礙,引起血清內白蛋白減少,其減少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可將白蛋白濃度改變作為肝病嚴重程度判斷的依據,提示白蛋白的變化可能是最靈敏的指標。

健康人血清蛋白電泳掃描圖分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5 個區帶,其中為血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4 種蛋白質由肝臟合成,γ球蛋白主要是免疫球蛋白,由單核-吞噬系統合成。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組乙肝患者α1-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比對照組均有所增加。而作為副急性時相蛋白的α2-球蛋白,則有所降低。本研究與李自微[7]等的研究一致。該結果表明隨著肝臟嚴重程度的增加,部分肝細胞變性壞死,作為抗原引起機體發生免疫應答反應,從而主要由IgG、IgA、IgM、IgD、IgE 免疫球蛋白組成的γ區帶明顯增加,因而在肝硬化患者出現了典型的β-γ橋。

本文結果顯示,隨著肝纖維化程度的提高,患者血清中HA、LN、PC Ⅲ、Ⅳ-C 的含量亦增加。肝臟是合成(白蛋白等)和降解(透明質酸等)的主要器官,提示臨床可以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TP、ALB量及血清蛋白電泳分析以明確其合成功能,通過檢測患者血清HA等含量以明確其代謝功能。從而,動態觀察肝纖維化的進程,并對乙肝患者纖維化狀況進行診斷、輔助診斷以及分析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指導臨床治療,為臨床肝纖維化監測提供非創傷性的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

[2] Hayasaka A,Saisho H.Serum markers as tools to monitor liver fibrosis.Digestion.1998,59:381.

[3] 歐曉娟,王曉明,王寶恩,等.再評價血清學指標診斷慢性乙肝肝纖維化程度的價值-附83例肝穿病例.臨床肝膽病雜志,2007,23(6):413-415.

[4] 張凡,鄧林,王波.腺苷脫氨酶、γ-谷氨酰轉肽酶與肝纖維化程度的相關性分析.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9,26(3):367-368.

[5] 張占卿,陸偉,崔晨蓉.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對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的診斷意義.實用醫學雜志,2009,25(3):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