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學檢測范文

時間:2023-03-26 10:0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血清學檢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血清學檢測

篇1

【關鍵詞】受血者;血清學;醫療糾紛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097-01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serum markers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pretransfusion pati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related infections.Methods:HbsAg,Syphilis antibody,AntiHCV,and AntiHIV were detected by ELISA in4700 Cases.Results:Among 4700 patients detected,HBV positive, USR positive,HCV positive and HIV positive were 664 cases(11.5%),97 cases91.70%),59 cases(1.82%)and 4 cases(0.08%),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rough the serology detections in patients before transfusion,We can identify the patient’s health state,avoid the medical dispute resulted from the iatrogenic dissemination diseases and eventually protect the benefits between patients and medical personnnels.

【Key words】Blood recipient; Serology; Medical dispute

輸血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挽救了眾多生命垂危者,但同時也存在著傳播輸血感染性疾病的高度風險。為了減少病毒的輸血傳播,有關部門采取了成分血、無償獻血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的傳播機率。但由于病毒檢測的“窗口期”問題,輸血導致的血源性傳播仍不可避免。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徑多樣,是輸血和醫院性感染所致,還是受血者接受輸血治療或入院前已被感染,需要獲得受血者術前和輸血前檢查的資料進行區別。因此,了解受血者在術前、輸血前的狀況,對避免和預防受血者醫院內感染、醫務人員的職業感染以及防止出現醫療糾紛都具有重要意義。按照國家衛生部2000年頒布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附件要求,受血者輸血前須進行九項血液傳播性疾病相關指標的檢測。為了探討對受血者輸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測的意義,筆者對本院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的預輸血者進行ALT、HBsAg、抗-HCV,抗-H IV及梅毒抗體等指標的檢測和

1.1 資料來源 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的預輸血者,共計4700例,其中男2445例,女2255例,年齡4歲~86歲。手術前或輸血前送檢空腹靜脈血液標本3 ml。

1.2 儀器與試劑 雷勃Accent酶標儀, well wash 4洗板機。檢測試劑由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均為有效期內的批檢合格產品。

1.3 檢測項目及方法 檢測項目為乙肝五項、丙肝抗體、艾滋病抗體和梅毒螺旋體抗體。實驗均采用酶聯免疫法(ELISA法),嚴格按儀器和試劑盒說明書要求操作,結果判定以酶標儀讀數為準。對抗HIV ELlSA初次陽性者進行雙孔復測,復查仍陽性者送艾滋病初篩中心實驗室復檢。最后,由省艾滋病監測實驗室確診抗HIV陽性。

2 結果

4700例患者血清學檢測陽性者為1100例(20.91%),其中HBsAg陽性664例(11.5%),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80例(1.70%),丙肝抗體陽性39例(1.82%),艾滋病抗體初篩試驗陽性4例(0.08%),初篩陽性經雙孔復檢后送初篩中心實驗室檢測,后經省艾滋病監測實驗室確診為陽性。

3 討論

通過分析4700例受血者輸血前血清學檢測結果表明,受血者8項指標總異常率高達20.91%。其中乙肝陽性率總計為11.5%,,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為1.70%,丙肝抗體陽性為1.82%,艾滋病抗體初篩試驗陽性為0.08%。從檢測結果看,乙肝患者占相當大一部分。乙肝五項陽性結果中HBsAg陽性占11.5%,而單純HBeAg陽性為12例(1.22%),單純HBeAb陽性為221例(4.7%),HBeAb、HBcAb二者都為陽性的有25例(0.53%),而這些患者(共258例)可能正處于窗口期,即實驗室檢測不出HBsAg,但患者此時可能已具有傳染性[2]。因此對比以前只檢測HBsAg一項而言,檢驗乙肝五項能較準確的了解患者病情,也可作為醫療證據、減少醫患糾紛。輸血并不是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疾病惟一傳染途徑。性接觸、家庭成員密切接觸、母嬰垂直傳播、血液傳播、靜脈注射以及醫源性感染,均可造成此類疾病的傳染。病毒感染疾病的途徑是多種多樣,是輸血感染還是入院前已經感染?通過患者輸血前血清學檢查,不僅可以了解受血者輸血前情況,同時對陽性患者在手術、護理、用藥等治療手段上就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避免誤診、漏診或成為新的傳染源。它還可以提示醫務人員特別是臨床一線人員加強自我保護,在各項治療及手術過程中,注意操作規程,減少醫療損傷,避免引起院內感染。對被陽性患者血液污染的器械及各種物品,應嚴格消毒滅菌,避免院內感染。醫院可保存患者檢驗資料,以便在發生糾紛時,為舉證倒置提供依據。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一點,因為窗口期的存在以及常規檢測方法的局限性,即使以上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性。與輸血相關病毒的檢測“窗口期”如下:艾滋病抗體22 d,丙型肝炎抗體72 d,HBsAg 50 d。另外,目前按國家標準檢測試劑盒尚不能達到100%的檢測出血液中的病毒[3]。因此,醫生很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清楚。明示輸血的風險性,即目前醫學水平有限,難以杜絕輸血后病毒感染的發生,了解輸血的必要性和傳染疾病的可能性。雙方簽定《輸血同意書》,保障受血者及家屬對輸血的知情權、避險權和選擇權。檢驗科最好能保存受檢者輸血前血清,以備日后發生醫療糾紛時提供證據。綜上所述,隨著輸血法的實施,公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為避免院內感染,防止因輸血而引起醫療糾紛,對受血者進行輸血前血清學檢查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宮濟武,李淑萍,周航,等.血源性感染監測指標選擇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02,12(8):567-568.

[2] 楊天楹,楊成民,田兆嵩.臨床輸血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419-420

[3] 王銳,韓玲,趙偉萍.20例輸血感染安全引起的思考[J].中國輸血雜志,2002,15(3):216-218

[4] 陶傳敏,嚴可寧,陳宏斌,于建生,楊廷富,呂曉菊;受血者輸血前血液傳播性疾病檢測意義的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05年02期

[5] 劉艷芳. 受血者輸血前傳染性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 基層醫學論壇. 2009(17)

[6] 戴宏華. 受血者輸血前4項血清標志物檢測及臨床意義[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7(04)

[7] 胡斌,賴俊浩,楊喜民. 1876名受血者輸血前血液傳染病指標檢測分析[J]. 放射免疫學雜志. 2010(04)

篇2

[關鍵詞]產前篩查;梅毒;血清學檢測;診斷

梅毒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人類性傳播疾病,其病原體主要為梅毒螺旋體,傳染性較強,危害性較為嚴重。梅毒通常可分為先天性梅毒和獲得性梅毒,其中先天性梅毒主要傳播方式為母嬰傳播,母體攜帶的梅毒螺旋體通過胎盤組織傳染給宮內胎兒,可能會導致胎兒早產、流產等妊娠不利結局。因此,有必要在產前對孕婦進行梅毒篩查,以便于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減少梅毒的傳播,改善妊娠結局。本次研究為了探討不同梅毒血清檢測方法在產前梅毒常規篩查中的應用效果,特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選取500例進行梅毒篩查的孕婦進行研究,分別采取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法)、免疫膠體金法、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TRUST法)進行檢測。現將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選取在我院進行產前梅毒常規篩查的500例孕婦進行研究,所有孕婦均進行產前梅毒常規篩查,孕婦的年齡分布于20~37歲之間,平均為(29.67±6.34)歲,孕周為12~32周,平均孕周為(21.94±9.57)周,其中有427例初產婦、73例經產婦。在進行研究前,孕婦及其家屬均對研究方法和目的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通過。

1.2研究方法

分別采用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法)、免疫膠體金法、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TRUST法)對孕婦進行梅毒血清學檢測,每例孕婦均于清晨空腹狀態時采集5mL的靜脈血液,以3000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處理,取血清進行檢測。具體檢測方法如下:(1)TPPA法:使用微量滴管將血清稀釋液依次滴入微量反應板的第1~4孔中,每孔均滴入25μL血清稀釋液,使用移液管將25μL血清稀釋液轉移到微量反應板的第1孔中,再以2倍遞增的量依次轉移到第4孔,未致敏粒子滴入至第3孔中,將致敏粒子滴入至第4孔中,并使用平板振蕩器進行30s的振蕩,使其混合,加蓋,放置于室溫中,2h后觀察并記錄結果。當粒子環增大且外周邊緣不規則,或有均勻的凝集形成且呈膜狀延伸,表示檢測結果為陽性。(2)免疫膠體金法:將血清和膠體金試紙放置于室溫中,將試紙帶有箭頭的一端放置入血清容器中,待10s后,將其平放,15min后觀察并記錄結果。當試紙的檢測線和對照線位置均出現1條反應線時,表示檢測結果為陽性。(3)TRUST法:在室溫環境中,取0.05mL血清,置入試驗卡圈中,均勻涂抹,滴入1滴TRUST試劑液,以每分鐘100r的速度輕輕搖晃,8min后觀察并記錄結果。當試驗卡圈中出現粉紅色的凝集物質時,表示檢測結果為陽性。

1.3觀察指標

對比三種單一的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三種方法聯合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

以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和VDRL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作為診斷金標準,顯微鏡下可見梅毒螺旋體,且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結果為陰性,即確診為梅毒。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準確性=(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

1.4統計學方法

在SPSS17.0軟件中錄入數據,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表示為[n(%)],進行x2檢驗。三組之間的敏感度、特異度等數據采用2×3卡方表格檢驗,三組與三組聯合檢測之間的數據采用2×4卡方表格檢驗。當P

2結果

500例進行產前梅毒常規篩查的孕婦中,有448例孕婦被確診為梅毒陽性,52例孕婦為陰性。三種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均不存在顯著差異(x2=0.674、0.400、0.254、0.104、0.085,P=0.714、0.819、0.881、0.949、0.959),但三種檢測方法聯合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均明顯高于單一的檢測方法(x2=35.953、14.484、50.323、26.975、50.381,P=0.000、0.002、0.000、0.000、0.000)。見表1~2。

3討論

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入侵機體引發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其臨床表現以生殖器官潰瘍為主。一般情況下,梅毒可分為先天性梅毒和獲得性梅毒,獲得性梅毒是指通過傳播的梅毒,先天性梅毒是指妊娠期孕婦體內的梅毒經胎盤組織進入宮內胎兒體內引發的梅毒。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變,梅毒的發病率逐漸增高,通常表現為潛伏性的梅毒,如孕婦攜帶有梅毒螺旋體,很可能會傳染給其宮內胎兒,導致胎兒宮內死亡、胎兒畸形等妊娠不利結局的發生。因此,有必要對妊娠期孕婦進行產前梅毒篩查,以盡早發現孕婦的梅毒攜帶情況,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上檢測梅毒螺旋體的方法主要有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法)、免疫膠體金法、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TRUST法),其中TPPA法主要是通過對梅毒病原體進行分包處理,采用致敏粒子和未致敏粒子進行對比,觀察其凝集反應,以檢測梅毒螺旋體,這種檢測方法相對較為簡單,檢測所需時間較少,可在2h內對結果進行判斷,通常被應用于大規模的梅毒篩查;膠體金法主要是通過試紙在血清中放置后的反應線出現數目進行判斷,操作相對簡單,檢測較為快速,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容易出現漏診;TRUST法主要是通過特制的TRUST試劑液對血清中的反應素進行檢測,操作簡單,但容易受到機體其它免疫性病變的影響,容易出現假陽性情況。

篇3

【中圖分類號】R73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7555[2007]01-0045-03

卵巢惡性腫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卵巢位于盆腔內,癌早期無癥狀,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常失去治療時機,故急需尋找一種早期正確診斷的方法。近年研究發現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含有腫瘤相關因子,來源于原發腫瘤的DNA。由于血清標本來源方便和非侵入性等優點逐步替代組織學腫瘤標記的檢測。腫瘤的發生是由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兩方面決定,可以檢測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遺傳學改變,為卵巢癌早期診斷及預后監測提供新依據。

1腫瘤患者血清中基因改變的研究

1.1血清游離DNA的來源 上世紀60年代,首次在紅斑狼瘡患者血漿中發現游離DNA及其抗體,近年研究發現惡性腫瘤患者血清及血漿中DNA含量明顯高于良性疾患,并在惡性實體腫瘤患者血清DNA中檢測到與相應的原發腫瘤相一致的細胞遺傳學改變,從而使外周血DNA的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關于腫瘤外周血DNA的來源及其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四種假說。①循環腫瘤細胞或微轉移灶的裂解:據推算,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如果能測及DNA時,每毫升血液中至少含有1000~10000個腫瘤細胞,顯然外周血中沒有足夠的腫瘤細胞產生如此高水平的DNA,故這種假說不能完全解釋腫瘤患者外周血中DNA的來源。②腫瘤細胞的壞死;有證據表明在瘤體較大的患者或發生轉移的晚期患者的血漿中可以檢測到高水平的外周血DNA,因此推測外周血DNA有可能來源于腫瘤細胞的壞死。可是有些早期腫瘤患者能檢測到外周血DNA,而且腫瘤患者在接受化療時外周血DNA不因腫瘤細胞壞死而增加,有時反而明顯降低,故腫瘤細胞的壞死亦不是外周血DNA的惟一來源。③腫瘤細胞的凋亡:由于血漿DNA電泳后表現出凋亡細胞所特有的梯度條帶,一些學者提出了外周血DNA來源于腫瘤細胞凋亡的觀點。④細胞自發性釋放DNA:淋巴細胞或離體培養的器官能通過一種自我平衡機制自發釋放白復合物,并優先釋放細胞內新合成的DNA。據此有學者推測腫瘤循環DNA可能也會以同樣方式釋放人血。目前,關于腫瘤患者外周血DNA的來源還不能具體確定,具體來源及機制還有待于今后的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

1.2卵巢癌患者血清游離DNA微衛星變化的研究近年研究表明,血清中游離DNA存在著微衛星變化,微衛星變化包括微衛星位點雜合性丟失(Lossof-Heterozy2gosity,LOH)和微衛星不穩定(mierosate insta-biliry,MS1),微衛星不穩定性(MS1)是近來發現惡性腫瘤普遍存在的現象[2,3],是繼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后又一新的腫瘤發生機制。微衛星(mierosat-ellite,MS)是短串核苷酸的簡單重復序列,重復單位為2~6個核苷酸,重復次數在20~100左右。MSI是在DIMA復制過程中,由于刪A鏈的滑動,導致MS中重復單位的插入和缺失,引起任何MS長度的改變,出現新的微衛星等位基因。MSI是人類錯配修復基因變異導致基因組不穩定的重要表現形式。近年來,大量文獻提示了卵巢瘤組織的3p、6q、8 q、9q、13q、X染色體微衛星位點均有頻繁的等位基因雜合性丟失(LOH),且該類染色體特定或附近區域可能存在著某些與卵巢癌相關的候選抑癌基因。現將其部分研究結果總結敘述如下:

1.2.1卵巢癌患者血清DNA與腫瘤組織DNA3號染色體(3p14.25)變化 腫瘤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表明,卵巢癌組織中出現高頻率的3號染色體短臂(3p14,25)等位基因缺失,提示該區域可能存在與卵巢癌相關的抑癌基因[7,8 3]。張華等[9]研究以卵巢癌患者血清標本為DNA來源并結合相應的癌組織標本,分別對3p14,25的4個微衛星位點,(D3S1029、D3S1228、D3S1300、D3S1481)進行雜合性丟失檢測,其研究結果表明:卵巢癌的發生與卵巢癌患者血清DNA與腫瘤組織DNA3p14,25出現雜合性丟失密切相關,血清3p14,25出現雜合性丟失率與卵巢癌惡性程度有關。在3014-21區域存在著SEMA3B、RASSF1A等抑癌基因。Xiang R及Tsc等[10]。研究發現在多種惡性腫瘤包括腎瘤、肺癌、等惡性腫瘤中均出現該區域多個微衛星位點的LOH。徐軍等研究3號染色體(3p14)等位基因的LOH,他們選擇3014上的3個微衛星位點(D3S1234、D3S1300、D3S1312),結果在所檢測的樣本中發生至少1個位點缺失的百分率為67.7%,發生2個微衛星位點缺失的為35.5%。

1.2.2卵巢癌組織17號染色體(17p13.1,17 q211)的微衛星不穩定性(MSl)梁惠琪、關明等利用新鮮卵巢癌組織及癌旁正常組織的DNA中,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17號染色體上5個微衛星位點,它們都是(cA)n二核苷酸重復序列,D17S513、TP53、D17S855、D17S806和D17S579,分布于17號染色體不同位置。D17S513位于17號染色體端粒處,TP53定位于17013.1,在p53附近,D17S855、D17S806和17S579定位于17q21.1,在BRCA 1附近。用單鏈構象多態性(Single St rand Confo rmat ion Po lymo rphism,SSCP)分析法檢測微衛星不穩定性(MSl),并用銀染方法顯示結果。其結果表明17號染色體定位于抑癌基因BRCA 1附近的3個微衛星位點以及p53附近的微衛星位點均頻繁地出現MSI。證實了頻繁發生微衛星不穩定的染色體區域附近,可能存在抑癌基因,并且有可能引起抑癌基因功能的喪失。

1.2.3卵巢癌患者血清DNA抑癌基因BRCAI/TP53基因雜合性丟失LOH) 高海峰、傅士龍等選用了位于17號染色體上的兩個抑癌基因BRCAI及TPP3中四個微衛星位點對卵巢癌患者血清DNA及其相應腫瘤組織DNA的BRCA1/TP53等位基因雜合性丟失(Loss of Heterozy 2 gosity,LOH)的研究,結果提示卵巢癌患者血清DNA與腫瘤組織DNA中BRCM及TP53基因LOH密切相關,從而證實了卵巢癌患者血清DNA主要來源于原發腫瘤組織。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腫瘤患者血液NA濃度顯著高于正常人群,并提示體液包括血清、血漿及腹水。DNA中高頻率遺傳學標志變異的檢測對于監控疾病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因此血清DNA微衛星變異分析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具有潛在性臨床應用價值的分子檢測方法。

2卵巢癌患者血清蛋白質類改變的研究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蛋白類異常改變主要為促進

細胞增殖因子、促進新血管形成的因子及各種酶類異常表達。實體腫瘤是依賴血管性腫瘤,血管為腫瘤提供營養和轉移途徑,在沒有新生血管之前,腫瘤只能生長到1~2mm,不能發生轉移,在新生血管后,腫瘤會呈指數倍增長,轉移機會也隨之增加。現就與實體腫瘤血管形成密切相關的兩個因子進行敘述,即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

2.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VEGF是已知的作用最強、最專一的血管生成促進因子之一。Pdlar等[16]分析了68例臨床Ⅰ、Ⅱ期的卵巢癌患者的VEGF表達水平,發現VEGF陽性者平均生存期為22個月,而陰性者的平均生存期大于108個月,兩者的平均生存期限有著極顯著性差異(P

2.2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 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fibroblasffactor,bFGF)是一種具有促進有絲分裂,能夠促進包括內胚層、中胚層和神經內胚層來源的多種細胞和組織生長、分化,同時具有促進傷口愈合、組織修復和血細胞生成等生理功能。bFGP可能通過下面兩種主要機制參與腫瘤的形成和發展:①通過過表達bFGP,而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促進細胞過渡增殖和腫瘤生長。②通過促進新生血管形,為腫瘤細胞生長提供豐富營養。李萍、李新鳴等研究發現卵巢癌CAOV3細胞經bFGF處理,細胞增殖比明顯增加,且與bF6P水平呈劑量依賴關系。

3卵巢癌患者血清檢測的意義及前景

篇4

【關鍵詞】 孕婦;梅毒;血清學檢測

梅毒是蒼白螺旋體所引起的一種慢性經典的性傳播疾病, 幾乎可以侵犯全身各器官, 病程和表現多樣化, 顯性和隱性期交替出現。梅毒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 其次可通過胎盤傳播, 染病母親通過胎盤將疾病傳播給下一代而發生胎傳梅毒。為了了解本縣妊娠孕婦感染梅毒的現狀, 從2012年9月~2013年9月, 收集河南省羅山縣人民醫院門診就診孕婦血清進行梅毒血清學檢驗, 現將檢驗結果作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河南省羅山縣婦產科門診1247例孕婦。

1. 2 檢驗方法 包括:①暗視野鏡檢。②鍍銀染色檢查和直接熒光抗體試驗找梅毒螺旋體。③梅毒血清學試驗。因梅毒血清學試驗(RPR)為臨床檢驗科常做試驗, 所以本文只作此論述。它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試驗:①吸取孕婦0.05 ml血清放在卡片圈上, 并均勻地涂滿整個圈內。②將抗原溶液搖均, 用標準針頭吸取抗原, 每個標本中加一滴抗原。③放入旋轉器旋轉8 min, (100±5)轉/min。④立刻在強光下觀察結果。⑤結果判定:A.卡片圓圈中出現黑色絮狀物即為RPR試驗陽性;B.卡片圓圈僅見一點的炭顆粒為陰性。

陽性孕婦要進一步作血清學定量試驗。步驟:①在卡片5個圈內先加入0.85%鹽水, 勿將鹽水涂開。②吸取0.05 ml血清作倍比稀釋, 稀釋到最后應棄去0.05 ml。③滴加抗原, 旋轉時間、速度和觀察同定性試驗。④如為陽性, 滴度應大于1:16。

1. 3 梅毒定性陽性孕婦的治療原則 ①治療越早開始越好。②治療劑量必須正規、足量、足療程。③治療后應作2~3年的隨訪, 治療后一年內每3個月復查一次, 以后每半年復查一次。治療常應用青霉素。對青霉素過敏者, 可用紅霉素或四環素、或多西環素, 孕婦性伴陽性者也應治療。

2 結果

門診1247例孕婦中, 檢出梅毒陽性8例, 檢出率0.64%(8/1247)。其中20~26歲5例, 26~35歲3例。8例梅毒孕婦的血清反應素定量試驗的滴度≤1:8的2例, 1:16的3例, 1:32的2例, 1:64的1例。8例梅毒孕婦中, 5例是一期梅毒, 占梅毒孕婦的63%,3例是二期梅毒, 占梅毒孕婦的37%。另有4例RPR試驗定性陽性, 但定量試驗在1:8以下為陰性。

3 討論

梅毒發病的過程一般是從一期到四期。孕婦梅毒的檢測一般是從孕婦的潰瘍部位取材作暗視野鏡檢, 鏡檢能發現梅毒螺旋體。這種方法應該作為梅毒檢測的“金標準”。由于孕婦機體內產生的抗體時間通常得2~4周, 此時檢驗科作血清學試驗常常為陰性。因此時孕婦尚無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不明顯, 抗體尚未產生而成“假陰性”。建議對懷孕的婦女, 前6個月內, 應多次進行梅毒血清學試驗, 以免造成漏診。提倡早期對所有孕婦進行產前保健, 門診普遍多次對孕婦進行梅毒血清學篩查。以便早發現, 早治療, 減少嬰兒先天性梅毒的發生。因先天性梅毒是由染病的母親通過胎盤感染其胎兒的。本院門診檢測1247例孕婦有4例是生物學假陽性, 其滴度都≤1:8, 與相關報道符合[1]。一般母親的感染狀態決定了胎兒感染的嚴重程度, 一期、二期梅毒孕婦, 可導致死胎。先天梅毒無一期梅毒表現, 嬰兒可能在出生時不會出現梅毒癥狀, 但出生后3~8周就會出現梅毒癥狀。患兒皮膚及黏膜損害部位可發現梅毒螺旋體, 其梅毒血清學試驗陽性。建議醫院檢驗科做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定性陽性時, 必須做定量試驗, 因定性為陽性的孕婦, 可出現假陽性。只有梅毒定量試驗陽性, 才能診斷為梅毒[2]。近年來, 隨著本院“滅酶”工作的深入, 本院門診就診的孕婦, 截至目前, 基本沒有梅毒血清學試驗陽性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縣級醫療機構在給孕婦作梅毒血清學試驗時, 完整的服務除尊重患者的隱私權, 不歧視患者, 為她們保密外, 還應該包括勸說患者遵醫囑完成治療, 向孕婦提供梅毒防治的知識咨詢, 孕婦的追蹤, 及建議孕婦過夫妻生活時使用等, 為我國公共衛生服務, 控制住性病, 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乳腺癌;癌胚抗原;糖類抗原;TNM分期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3-139-02

乳腺癌是女性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是受限于篩查技術,早期發現和診斷的情況并不理想。血清學指標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在下列研究中,我分析了血清學指標聯合檢測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間120例乳腺癌患者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1)通過臨床癥狀、輔助檢查明確乳腺癌的診斷;(2)收住院后行乳腺癌根治術;(3)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將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納入良性對照組、健康體檢者納入健康對照組,每組各12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2~58歲、平均(51.8±7.3)歲;良性對照組患者年齡40~57歲,平均(50.7±6.7)歲;健康對照組年齡40~60歲,平均(51.8±5.7)歲。三組受試者基線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觀察指標

觀察組和良性對照組患者均在入院當天采集靜脈外周血5mL、健康對照組在體檢當天采集靜脈外周血5mL,離心后收集血清檢測CA153、CA125、CA199、CEA含量。檢測方法:電化學發光法;檢測儀器:Roche Elecsys 2010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儀;檢測試劑:Roche公司購買。按照下列標準判斷檢查結果為陽性:CA153>25U/mL、CEA>5ng/mL、CA125>35U/mL、CA199>35U/mL。靈敏度=真陽性人數/(真陽性人數+假陰性人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人數/(真陰性人數+假陽性人數)×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觀察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以TNM分期情況為應變量的單因素回歸分析,檢驗標準:P

2 結果

2.1 三組待檢者血清學指標

觀察組患者CEA、CA125、CA153、CA199水平明顯高于良性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乳腺癌患者TNM分期與血清學指標的相關性

以TNM分期情況為應變量進行單因素回歸分析可知:CEA、CA125、CA153、CA199水平與TNM分期呈正相關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乳腺癌的臨床特點為發病率增加快、死亡率居高不下,是臨床診療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進步和國民整體健康意識的逐步增強,乳腺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相應的篩查手段也在各級醫院得到了普及和推廣。但是,常規的篩查手段B超和鉬靶檢查僅能夠檢出直徑超過5mm的腫瘤,對于早期較小乳腺病灶并不敏感。因此,常規的篩查手段對于乳腺癌早期發現和診斷的價值并不理想[2]。

惡性腫瘤最大的生物學特征是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在起浸潤和轉移的過程中可生成并分泌大量的蛋白類、糖類等腫瘤標志物,這也是近年來乳腺癌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3]。腫瘤標志物既包括由癌細胞合成和分泌進入血液循環的物質,也包括由宿主對腫瘤細胞發生反應而產生的物質[4]。目前的研究表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類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在乳腺癌的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且與腫瘤分期具有密切關系[5]。這就提示癌胚抗原、糖類抗原兩類血清學指標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我在上述研究中分析了血清學指標聯合檢測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價值。通過比較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健康者血清中CEA、CA125、CA153、CA199含量可知,觀察組中上述四種血清學指標均高于良性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這就說明CEA、CA125、CA153、CA199的含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確存在異常。進一步通過單因素回歸分析的方法比較腫瘤分期與腫瘤標志物的相關性可知,CEA、CA125、CA153、CA199水平與TNM分期呈正相關關系。這就進一步明確了上述腫瘤標志物與乳腺癌發生發展的關系。

CEA和CA199均最早在結腸癌患者血清中發現,多用于消化道或乳腺腫瘤的診斷,但是部分吸煙者、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非特異性結腸炎患者血清中CEA的含量也會發生升高;CA125最初被作為診斷卵巢癌的特異性標志物,但近年來的研究同樣發現其含量升高還可見于胰腺癌、肺癌等患者[6]。上述三項指標用于診斷乳腺癌時特異性不佳。CA153則是乳腺細胞上皮表面糖蛋白的變異體,針對乳腺癌的診斷具有較好的特異性,但是在疾病早期時升高并不明顯,難以檢出,因此敏感性不理想[7]。通過分析四項指標聯合檢測時的診斷價值可知:CEA、CA125、CA153、CA199四項指標聯合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四項指標單獨檢測。

通過以上分析和討論可以得出如下結論:CEA、CA125、CA153和CA199含量與腫瘤的TNM分期相關,聯合檢查能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在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中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田滿福,韓波.檢測CA199、CA125、CA153及CEA在腫瘤診斷中的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7):483-485.

[2] 洪錫田,王景萍,張瑞麗.血清CA153、CA125、CEA、SF檢測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民康醫學,2007,19(1):23-24.

[3] 潘杰,拜紅霞.乳腺癌腫瘤標志物CA153和CEA聯合檢測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6):265-266.

[4] 高東平,劉慧,池慧.乳腺腫瘤超聲圖像特征婁得化研究進展[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11,36(6):656-660.

[5] 曹春芳,鄧懋清.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腫瘤相關抗原結果臨床意義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6):992-993.

[6] 邢福軍,田衛花,楊巧林.酶聯免疫法與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結果的對比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9):153-154.

篇6

關鍵詞 β-HCG β-HCG檢測試紙(膠體金法)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β-HCG(化學發光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73

Abstract Objective:β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and β-HCG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methods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Methods: β-HCG(AFP)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with β-HCG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pregnancy of 100 women and serum samples β-HCG mole detection.Results: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detected 37 cases of positive samples,β-HCG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method is also detected positive in 38 cases,sensitivity of 94.29%;ELISA detected positive in 20 cases,sensitivity 57.14%.β-HCG test strip colloidal gold method detected 37 cases were positive in 1 case confirmed as negative,the specificity was 99.9%;ELISA detected 22 positive cases,2 cases confirmed as negative,a specificity of 99.32% two methods in 38 cases with positive specimens were positive by confirmed there 1 case was confirmed as positive samples for the β-HCG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and 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method failed inspection,Conclusion:β-HCG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sensitivity is far greater than 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method,while the specificity is not very different,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is more suitable for blood β-HCG screening.

Key Words β-HCG;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對100份早孕婦女和葡萄胎患者血清標本進行β-HCG檢測。

試劑:ELISA試劑盒,膠體金試紙,發光試劑盒,質控血清由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內說明書操作。50例篩查患者的血清標本同時酶聯采用法和β-HCG檢測試紙,膠體金法法進行檢測,對其中一種或兩種試劑檢測陽性的標本采用β-HCG化學發光法。

結 果

敏感性與特異性,見表1。

討 論

一般正常人β-HCG放免測定值<3.1,如果>5就可以考慮受孕可能,如果>10基本可以確定懷孕。宮外孕的早期診斷主要是檢測血HC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因HCG是妊娠時所分泌的特異性激素,所以β-HCG可用于協助宮外孕早期未破裂的診斷。正常發育的絨毛所分泌的HCG量很大,每天的滴度不斷的快速上升,每48小上升66%以上。即如果β-HCG每2天增加的量>66%,可以診斷為宮內妊娠;而如果增加的量<66%,則宮外孕或宮內孕發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對于宮外孕,由于輸卵管肌層菲薄,血供不良,HCG分泌量很低。每天升值較少。48小時上升

機體β-HCG含量正常情況下應該<4mIU/ml,酶聯免疫法檢測最低下線6mIU/ml,化學發光法法可以檢測到0.5mIU/ml,膠體金法可以檢測到5mIU/ml根據臨床上的經驗β-HCG增高幅度,早孕婦女和葡萄胎患者都會增高,但增高的幅度不同,持續增長時間不同,葡萄胎患者可以從幾十~幾萬mIU/ml,但可以隨病情的好轉β-HCG可以從術后1個月下降到1000~2000mIU/ml并很快恢復正常,而葡萄胎患者患者從發現β-HCG增高并不及時治療,可以從幾十到上千并且迅速發展,很快從發現到2個月內就可以上萬,并且隨時間延長β-HCG持續增高并不降低直到死亡,為了早發現性葡萄胎患者,如早期對葡萄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其預后一般都很好,為了早期發現葡萄胎患者所以應每年對建康人群進行β-HCG檢查,而酶聯法費時且敏感度較差,化學發光法法敏感度高但成本高并需專用設備度,化學發光法法和膠體金法的敏感無顯著性差異,而膠體金法具備操作簡便價格便宜的優點完全可以用著β-HCG的篩查。

篇7

【關鍵詞】 血型血清學 抗體特異性鑒定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une hemolytic anemi, AIHA)為自身抗體引起紅細胞破壞的一種溶血性貧血。AIHA患者在多次輸血免疫刺激后, 可產生同種免疫性抗體, 此類抗體由于患者體內同時存在的自身抗體的掩蓋作用而不易被發現。研究AIHA患者自身抗體的類型及其血型同種抗體的特異性, 對確保輸血安全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我們采用抗人球蛋白試驗和吸收放散試驗, 對54例AIHA患者自身抗體的類型及同種抗體的特異性進行了鑒定, 選擇不含相應抗原及交叉配血試驗相合的血液進行輸注, 避免了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抗A、 抗B、 抗D、 抗C、 抗c、 抗E、 抗e、 廣譜抗人球蛋白血清、 抗人IgG血清、 抗人C3血清、 抗體篩選細胞(Ⅰ、 Ⅱ、 Ⅲ號)及抗體特異性鑒定譜細胞(1~10號)均購自上海市血液中心; 凝聚胺試劑盒購自臺灣貝索公司; 微柱凝膠卡及其配套設備購自瑞士達亞美公司; 磷酸氯奎、 乙醚(分析純)系西安化學試劑廠生產; ABO血型反定型試劑紅細胞系3名獻血員的血液洗滌后混合而成, 由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輸血科制備。在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就診的AIHA患者54例(男20例, 女34例, 年齡10~58歲), 均經抗人球蛋白試驗及結合臨床表現確診。

1.2 方法

1.2.1 抗人球蛋白試驗 抽取患者靜脈血6 mL(ACD保存液抗凝), 2 000 r/min離心10 min, 分離血清與紅細胞, 紅細胞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 配成30 mL/L的紅細胞懸液備用。(1)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 取30 mL/L的紅細胞懸液1滴加入試管中, 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1滴, 搖勻3 000 r/min離心15 s觀察結果, 若為陽性, 再用抗IgG和抗C3抗體進行分型; (2)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 取患者血清(或血漿)2滴加入試管中, 再加入30 mL/L O型RhD陽性紅細胞懸液1滴, 搖勻放37℃水浴30 min, 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1滴, 3 000 r/min離心15 s觀察結果, 陰、 陽性對照參照文獻[1]。

1.2.2 同種抗體檢測 (1)氯奎放散試驗: 將AIHA患者DAT為陽性的紅細胞, 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 取壓積紅細胞0.2 mL, 加入200 mL/L氯奎生理鹽水溶液0.8 mL, 在37℃水浴震搖5 min, 再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 取1滴配成50 mL/L 的懸液作DAT, 乙醚放散試驗參照文獻[2]。(2)自身溫抗體吸收試驗: 將IAT陽性患者的紅細胞用37℃生理鹽水洗滌3次, 取1 mL壓積紅細胞, 加10 mL/L菠蘿酶1 mL, 混勻1 000 r/min離心洗滌3次, 將壓積紅細胞分成2等份, 1份壓積紅細胞加2 mL患者血清, 混合放37℃水浴30 min, 1 000 r/min 離心2 min, 將血清移到第2份壓積紅細胞中, 混勻放37℃水浴30 min, 1 000 r/min離心2 min, 吸出自身紅細胞吸收后的血清, 用IAT進行同種抗體的檢測與特異性鑒定。

1.2.3 ABO、 RhD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試驗 對血型鑒定困難及交叉配血試驗不合的患者血液標本, 采用經吸收放散后的血清及紅細胞進行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試驗。ABO血型鑒定采用鹽水法進行正反定型; 疑難ABO、 Rh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試驗采用微柱凝膠法(microtubes gel technology, MGT)及手工凝聚胺法(manual polybrene test, MPT)進行檢測[3]。

2 結果

2.1 抗人球蛋白試驗 54例AIHA患者的DAT和IAT均顯示陽性反應, 凝集強度DAT ~, IAT ~。將患者紅細胞檢測結果(即DAT陽性)分為3組: (1)廣譜抗人球蛋白組; (2)抗IgG組; (3)抗C3組。(1)、 (2)組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為IgG型; (1)、 (3)組陽性為C3型; (1)、 (2)、 (3)組均陽性為IgG+C3型(表1)。

2.2 ABO、 RhD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試驗 患者原血清及未洗滌紅細胞, ABO血型鑒定正反定型不符、 交叉配血試驗不合及抗體篩選陽性者54例, RhD定型均為陽性, Rh血型其他抗原誤定者10例; 吸收后的血清及洗滌后的紅細胞, ABO血型正反定型相符、 交叉配血試驗相合及抗體篩查陰性者50例。同時將AIHA患者原血清及自身紅細胞吸收后的血清進行自身抗體和同種抗體的檢測, 結果所有原血清與抗體篩查細胞在鹽水法、 IAT、 MPT及MGT法中均發生凝集反應; 而經患者自身紅細胞吸收后的血清有50例與抗體篩查細胞不再發生凝集反應, 有4例患者血清仍與抗體篩查細胞發生凝集反應(表2)。

表1 54例AIHA患者抗體類型的分布(略)

表2 54例AIHA患者血清吸收前后與抗體篩查細胞反應結果(略)

*受檢血清與譜細胞均呈非特異性凝集反應.

2.3 同種抗體的特異性鑒定 采用譜細胞對仍與抗體篩查細胞發生凝集反應的患者血清, 分別在4℃、 22℃及37℃用鹽水法、 抗人球蛋白試驗、 MPT及MGT法進行抗體特異性的鑒定。結果檢出抗C抗體1例(與CCDee細胞凝集, 與ccDEE細胞不凝集), 抗E抗體2例(與ccDEE細胞凝集, 與Ccdee細胞不凝集), 抗e抗體1例(與ccEee及ccdee細胞凝集, 與CcDEE細胞不凝集), 從而證實了患者血清中存在具有Rh血型特異性的同種抗體。根據患者Rh血型及自身抗體的血型特異性, 選擇相容或交叉配血試驗相合的洗滌紅細胞懸液輸注后, 檢測結果顯示患者血紅蛋白上升, 未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

3 討論

本研究在對75例疑似AIHA患者的檢測中, 發現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者54例, 女性的陽性率(62.96%)高于男性(37.04%)。抗體類型以IgG+C3型最多(62.96%), 其次為IgG型(20.37%)及C3型(16.67%)。IgG+C3型的臨床癥狀、 溶血及貧血程度均較嚴重, 發生溶血危象者較多, 而IgG型、 C3型者貧血及臨床癥狀較輕。AIHA患者因體內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 除產生自身抗體而引起溶血性貧血以外, 還可對輸入血型不相合的紅細胞產生同種免疫性抗體, 本組檢出具有Rh特異性的同種抗體4例。因此, 對AIHA患者尤其是有妊娠史和輸血史的患者, 在輸血前進行同種抗體的檢測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由于AIHA患者存在自身抗體的干擾, 難以檢測或排除血清中同種抗體的存在。目前檢測同種抗體的最好方法, 是應用酶處理細胞或用患者自身紅細胞對自身血清作抗體吸收, 排除自身抗體的干擾, 然后再用譜細胞對吸收后的血清進行抗體檢測, 90%以上的AIHA病例可檢出同種抗體[2]。

AIHA患者因血清中存在自身抗體, 而且部分患者還同時存在同種抗體, 因自身抗體能凝集患者及他人紅細胞而導致ABO血型尤其是Rh血型鑒定困難[4], 同時又能干擾對同種抗體的檢測, 要為這些患者找到完全相配合的血液是相當困難的, 極易造成誤輸異型血而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因此AIHA患者能不輸血者盡可能不輸血, 采用激素與免疫抑制劑治療, 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對出現溶血危象而必須輸血的患者, 如果無輸血史或生育史, 選擇輸入交叉配血試驗凝集強度最弱的供血者的洗滌紅細胞懸液, 或根據自身抗體顯示出的Rh等相關特異性, 輸注缺乏相應抗原的血液是較為安全的。但AIHA患者如果有輸血史或生育史, 則應在輸血前進行同種抗體的檢測并鑒定其特異性, 如發現有臨床意義的同種抗體則必須選擇與同種抗體相容的洗滌紅細胞懸液進行輸注, 才能確保輸血治療的安全和有效。

參考文獻

[1] 楊世明, 張勇萍, 杜潤家, 等. 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法檢測IgG抗體的實驗研究與應用[J]. 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版), 2007, 4(1): 21-24.

[2] 肖星甫. 輸血技術手冊[M]. 成都: 四川省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89-98.

篇8

目的 通過對3 470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肺炎支原體(MP)特異性抗體IgM的檢測,協助臨床早期診斷MP感染。方法 運用微粒凝集試驗,進行血清MP特異性抗體IgM檢測。結果 3 470例患兒中檢測出1 054例MP-IgM呈陽性,檢出率為30.37%,其中男622例,女432例,0~2歲組、3~6歲組和6~14歲組MP-IgM陽性檢出率分別為19.60%、43.16%和50.79%;男女陽性檢出率之間和各年齡組陽性檢出率之間,差異均有高度顯著性(P

【關鍵詞】 支原體 肺炎 凝集試驗 免疫球蛋白M

肺炎支原體(myeoplasma pneumoniae,MP)是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之一,臨床上大多數表現為呼吸道感染綜合征,僅根據臨床表現常難與病毒、細菌和結核感染鑒別,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們對2007年1月~11月3 470例門診和住院患兒采用明膠微粒凝集試驗檢出肺炎支原體抗體-IgM(MP-IgM),進一步提高MP感染診斷的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收集2007年1月~11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兒共3 470例,其中男2 280例,女1 190例。年齡0~14歲,其中0~2歲1 985例,2~6歲1 170例,6~14歲315例。

1.2 方法

取患兒靜脈血2 ml,取血清作為待檢樣本,采用明膠微粒凝集試驗檢測MP-IgM,Serodia MycoⅡ(MycoⅡ)診斷試劑盒由日本瑞比歐株式會社生產。操作過程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血清稀釋度≥1∶40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各年齡組間病例的陽性率比較運用SPSS 10.0軟件包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患兒MP-IgM陽性率比較

1 054例MP-IgM陽性患兒中,6~14歲陽性率高于2~6歲組和0~2歲組,見表1。表1 各年齡組MP-IgM檢測結果(略)注:與6~14歲組比較,a:χ2=145.60,P

2.2 不同性別間MP-IgM陽性檢出率對比

女性患兒MP-IgM陽性率高于男性,見表2。表2 不同性別之間MP-IgM檢測結果(略)注:與女性比較,a:χ2=30.09,P

3 討論

由于MP感染的臨床表現常無特異性,尤其是肺外并發癥使病情復雜化,且一般在給予青霉素或頭孢類抗生素治療一定時間效果不佳時,才考慮是否為MP感染,易導致誤診誤治[1],因此MP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MP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較多,主要包括MP培養法、PCR法和MP-Ab的檢測。MP快速培養法利用MP生長代謝產物使培養基液體中指示劑顏色發生改變來判斷MP生長,但假陽性較高,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陽性率已達到了7.9%,其中真菌所占比例最大(主要為念珠菌),已達到71.1%[2];而分離培養時間長且檢出率低,達不到早期診斷的目的。目前,定量PCR檢測MP-DNA因其高敏感性和特異性被認為是診斷MP感染的金標準[3],可以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但需要特殊儀器設備,且價格較高而不適宜臨床推廣。MP-Ab主要是檢測MP-IgM,因抗MP-IgM是機體受MP感染時最早出現的抗體,于發病1周左右即可檢出,10~30天后達高峰,12~16周轉陰[4]。這對于1周的病程易造成漏診,故若檢測出現陰性,而臨床高度懷疑MP感染者,應動態檢查,以免延誤診治。另有報道[5]認為測定MP-IgA抗體可能更有價值,兩者同時測定,可提高MP感染的早期診斷,但目前尚未普及。

MP主要通過含有支原體的呼吸道飛沫或長時間密切接觸傳播,感染周期大約為4年,潛伏期2~3周,其感染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少年為易感人群。從本組結果可以看出,3~14歲組MP陽性檢出率(44.78%)明顯高于0~2歲組(χ2=254.76,P

參考文獻

[1]張鳳蓮,張莉,付惠玲,等.小兒呼吸道支原體感染快速檢測方法探討[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2):119-120.

[2]謝國艷,高志生,郁淼,等.肺炎支原體檢測方法的評價[J].世界感染雜志,2005,5(5):444.

[3]Beersma MFC, Dirven K, Van Dam AP, et al. Evaluation of 12 commercial tests and the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for Mycoplasma pneumoniae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 (IgG) and IgM antibodies, with PCR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J]. J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5,43(5):2277-2285.

[4]曹玉璞.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實驗室診斷[J].實用兒科雜志,1993,8(3):203-204.

[5]曹蘭芳,徐凌云,盧燕鳴,等.肺炎支原體感染4種特異性抗體檢測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5,7(2):143-146.

篇9

【關鍵詞】 受血者;輸血前血清檢測

輸血在臨床搶救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由輸血后傳染病引起的醫患糾紛也逐年增加[1]。《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中規定受血者輸血前常規檢測血清學九項指標。筆者對住院患者輸血前血清學九項指標的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輸血科接受配血試驗并在臨床進行輸血者的輸血前血清標本2656份,男1620例,女1036例,年齡2個月~89歲,平均(40.5±30.6)歲。

1.2檢測項目及方法

采集輸血前患者的血液標本,分離血清,做輸血前項目檢測。ALT采用IFCC推薦方法(試劑由四川新成公司生產);乙肝5項采用ELISA法(試劑由上海科華公司生產);抗-HCV(試劑由上海科華公司生產);梅毒采用TURST法(試劑由上海科華公司生產);抗-HIV采用ELISA法(試劑由北京金豪公司生產)。所用試劑均經過衛生部生檢所批批檢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2結果

2656例患者輸血前血清檢測結果顯示,總異常率為29%(771/2 656)。其中,ALT升高(以>40U/L判為異常)258例(9.7%);HBsAg陽性206例(7.8%),HBsAg和HBeAg雙陽性49例(1.8%),HBsAg和HBeAg及抗-HBc陽性25例(0.94%),HBeAg和抗-HBc及抗-HBs陽性21例(0.79%),抗-HBc陽性29例(1.1%),抗-HBc和抗-HBe陽性18例(0.67%),抗-HCV陽性103例(3.9%);抗-HIV初篩試驗陽性3例(0.11%),報疾病預防中心確證實驗室確證陽性3例;梅毒陽性6例(0.22%);HBsAg陽性和抗-HCV陽性2例(0.075%);HBsAg陽性和ALT升高35例(1.3%);抗-HCV陽性和ALT升高16例(0.6%)。

3討論

3.1本次檢測結果表明,受血者輸血前血清學九項指標的總異常率相當高。盡管輸血在臨床治療中是不可替代的方法,但輸血引起的血源性傳播疾病也時有發生,并由此引起醫療糾紛[2]。因此,一旦受血患者因輸血引起醫療糾紛,輸血前的檢測結果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不僅對患者負責,而且為患者的輸血安全起到監控作用。另一方面,輸血并非是HBV、HIV、TP、HCV傳播的唯一途徑,能否明確是否為血源性感染顯得日趨重要,由此體現了受血者在輸血前做血清學檢測的重大意義。

3.2輸血前血液結果指標檢測已被列入我國制定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中,可使醫院掌握并保留患者有關資料作為依據,以備以后信息反饋和臨床需要。通過輸血前檢測不但能幫助患者及早發現疾病,及時治療,又可提示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嚴格消毒措施[3]。醫務人員可針對血清病毒標志物陽性患者加強防護和消毒處理工作,特別是實施穿刺、注射、手術等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減少和避免醫療損傷,對血液污染的醫療器械及其他物品嚴格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工作過程中要細心謹慎,思想高度集中,養成有秩序的良好工作習慣,防止差錯發生。要逐項核對輸血申請單、受血者及供血者的血樣,交叉配血前應復檢受血者、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規檢查患者的Rh(D)血型。正、反定型可發現亞型或血型抗原減弱,對可疑血型還必須進一步做其他血清學檢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是輸血科最關鍵的工作,進行血清學檢測,對患者而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發現,并得到及時治療;對醫務人員而言,發現潛在的傳染源,有助于在診療和護理時加強自我保護,避免感染;同時,也有利于明確醫療責任,避免因輸血而引起的醫療糾紛。對患者、醫院和供血單位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洪亮,趙俊杰,徐志新等.1008名受血患者輸血前血液5項標志檢測的調查.中國輸血雜志,2006,13(3):204.

篇10

【關鍵詞】前白蛋白;腹部腫瘤;血清學診斷

血清前清蛋白(PA)由肝細胞合成,因在電泳分離(pH=8.6)中移動速度比清蛋白快而得名。其半壽期很短,僅約12h,測定其在血漿中的濃度對于了解蛋白質的營養不良和肝功能不全具有較高的敏感性[1]。有研究顯示,PA的檢測對于某些癌癥診斷也有極其重要的價值[2]。為探討PA測定在腹部惡性腫瘤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59例腹部惡性腫瘤患者和30例腹部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PA測定,并與6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腹部惡性腫瘤患者59例為腹部惡性腫瘤組,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史、體征、CT、B超、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等綜合診斷確診,其中男31例,年齡41~69歲;女28例,年齡41~69歲;膽囊癌5例、直腸癌5例、結腸癌7例、胃癌21例、胰腺癌11例、肝癌10例。腹部良性腫瘤組(30例)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1~59歲,子宮肌瘤14例、結腸腺瘤7例、直腸腺瘤9例。健康對照組(60例)均為本院體檢中心提供的健康體檢結論正常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38~66歲。三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試劑與方法采集受試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mL,置于速凝真空管,3500r/min離心3min,分離血清,并且要確保所采集的標本無脂血和溶血現象。PA測定方法為免疫透射比濁法,測試儀器為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由德賽公司提供。操作時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要求設定參數,隨機與質控血清同批檢測,并詳細記錄檢測結果。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受試者PA含量比較腹部惡性腫瘤組PA含量[(156.1±44.7)mg/L]與健康對照組[(320.4±52.6)mg/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部良性腫瘤組PA含量[(301.2±50.5)mg/L]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2腹部惡性腫瘤組不同病種PA含量與健康對照組比較腹部惡性腫瘤各組的PA含量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肝癌組PA含量與其他腹部惡性腫瘤各組比較含量降低,與健康對照組比較降低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討論

PA是一種富含色氨酸、相對分子質量為55×103的蛋白質,由肝細胞合成,其血清濃度可反映肝臟合成和分解蛋白的功能,其除了作為組織修補的材料外,還可作為一種運載蛋白,可結合T3和T4,而對T3的親和力更大[3]。PA與維生素結合蛋白形成復合物,具有運載維生素A的作用,并具有胸腺激素活性,可通過促進淋巴細胞的成熟來增加機體的免疫力。PA是一種負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也是非特異宿主防御物質,在惡性疾病和炎癥時水平下降[4]。有研究報道,PA可及時清除機體感染過程中釋放于血液循環中的有毒代謝產物,同時消耗自身[5],所以當營養嚴重不足、蛋白質消耗過多和丟失過多時,血清PA水平即迅速下降,而當蛋白質能量攝取增加時,3d可明顯回升[6]。本研究結果顯示,腹部惡性腫瘤組PA含量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健康對照組與良性腫瘤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腹部惡性腫瘤患者中,不同病種PA含量與健康對照組比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肝癌患者血清中PA水平降低最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血清PA的測定對腹部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且由于肝癌患者PA水平下降明顯,所以可作為肝癌區別于其他腹部惡性腫瘤的血清學標志物[7-8]。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卻越來越惡劣,加之食品安全、空氣質量、生活習慣等問題的出現也導致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滋長[9]。這些患者的血清PA水平往往下降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由于腫瘤病變引起機體疼痛,影響患者營養攝入,因此,導致合成PA的物質嚴重匱乏,從而使肝細胞合成PA減少[10];(2)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體內惡性腫瘤細胞生長迅速,消耗了機體內大量的營養物質,最終導致PA含量下降;(3)癌癥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壞死后,會產生大量的毒性物質,從而引起機體代謝發生紊亂,影響血清PA的合成。因此,如果能早期給予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營養不良患者營養支持療法,可能會增加PA的合成量,增強機體的免疫力[11-12],從而延長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質量。目前,隨著檢驗科技不斷發展與各類大型檢驗儀器的不斷推廣,血清PA檢測技術已在各級醫院檢驗科普及,并且能為臨床診斷工作提供便利、準確、快捷的檢驗數據。臨床醫生在腹部腫瘤臨床診斷中,可考慮將血清PA測定作為腹部惡性腫瘤的篩選指標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血清PA與甲胎蛋白聯合檢測,可以更及時、早期地篩查肝癌病例,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康格非,巫向前.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9.

[2]張玉,陳娟,錢小偉,等.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3):149.

[3]牛俊奇,王玉英,蔣立會,等.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檢測中臨床意義的再評價[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7,23(3):274-275.

[4]欒永明.血清降鈣素原和血清前白蛋白的檢測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CD].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4,8(1):63-65.

[5]黃波,鮑依稀,鐘方才.血清C-反應蛋白和前白蛋白檢測在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7,28(7):668.

[6]張敏,薛承巖,劉曉東,等.前白蛋白在急性肝炎中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1995,10(2):85-86.

[7]孔梅,王鶯,林宇靜,等.PRL-3在癌癥淋巴結轉移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2):1505-1506.

[8]范榮鋼,凌林,查明,等.EMMPRIN及MMP-9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0,8(8):977-979.

[9]田景碧.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1):1655-1656.

[10]李鶯,王霞.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在肝臟疾病中的敏感性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1):83-84.

[11]王海英,梁化岐,樊衛紅.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對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5):3480-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