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播放范文
時間:2023-03-15 12:3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媒體播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網絡; 組播; P2P; 安全
多媒體信息系統MIDS(Media Information Distributed System)隨著系統功能不斷豐富,它的應用范圍已逐漸擴大,但目前彩票行業的應用還沒有真正開始,更不用說普及,這主要是因為多媒體信息系統針對該行業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還沒有制定,特別是系統建立在彩票銷售網點中,有數量大、通訊條件多樣,同時由于彩票行業的特點,系統運行相比其他行業更需安全、可靠。研究適用彩票業的多媒體信息系統可以使彩票更透明、公開和公證,同時對彩民的培訓和引導也起積極作用。
目前國內外對多媒體信息系統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中,中國已站在世界的前沿,特別是奧運會和世博會的召開,許多信息都建立了相關多媒體系統,但目前的技術體系還無法做到海量信息的實時處理和傳播,大多是預先存儲或下載存儲后多媒體播放。從彩票業來說,實時開獎,畫面即時傳播是必要的功能,本文希望用組播技術及P2P的點對點文件傳輸協議來解決關鍵通訊瓶頸。
綜合國內外研究,多媒體信息系統采用的網絡基礎架構主要是以下3種:C/S架構(Cient/Server)、C/S+B/S架構、B/S架構(Brower/Server);這些架構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目前由于彩票店的復雜網絡環境,選擇兼容性好、成本相對較低又能保證系統安全、可靠的架構是非常重要的。
1 目前運行體系結構
上圖是浙江體育彩票網點應用的多媒體信息系統網絡拓撲結構示意圖,采用C/S+B/S混合架構,結構中主要有五個模塊:最核心的是媒體以及BT服務模塊,它首先為EV08終端提供通訊服務、BT下載服務,此外還為管理者提供素材、節目等相關管理服務。第二是開獎數據統計服務模塊,它用于日常開獎數據的統計,數據的來源為提供高頻數據的彩票機節點和提供普通開獎數據浙江體彩網節點,本模塊還向核心系統提供數據更新通知。第三是數據庫模塊,采用SQL SERVER 2000x系統,為各類數據提供數據庫查詢、調用服務。第四是浙江體彩網模塊,為多媒體信息系統與浙江體彩網站中的數據交互調用提供接口。第五是EV08媒體播放終端,它采用LINUX操作系統,有兩個顯示輸出,一個為銷售網點的電視機提供視頻輸出,另一個輸出為顯示器使用,使媒體播放終端可以作為普通電腦使用。
現有系統往往要面臨處理大文件下載傳輸的問題(如視頻節目),而目前對銷售網點的來說網絡帶寬有限,并且在大量播放終端存在的情況下,服務器的帶寬也極其稀缺,除利用點對點技術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外,組播技術的應用可以做到更靈活、更安全。
2 組播技術
2.1 IP組播的概念
IP組播是利用一種協議將IP數據包從一個源傳送到多個目的地,將信息的拷貝發送到一組地址,到達所有想要接收它的接收者處。IP組播是將IP數據包“盡最大努力”傳輸到一個構成組播群組的主機集合,群組的各個成員可以分布于各個獨立的物理網絡上。IP組播群組中成員的關系是動態的,主機可以隨時加入和退出群組,群組的成員關系決定了主機是否接收送給該群組的組播數據包,不是某群組的成員主機也能向該群組發送組播數據包。
2.2 IP組播技術的優勢
信息顯示系統網絡通訊主要采用IP組播技術,該技術的優點是:1)需要相同數據流的體彩信息顯示端加入相同的組共享一條數據流,節省了主機的負載。2)由于組播協議是根據接受者的需要對數據流進行復制轉發,所以總帶寬不受接入端帶寬的限制。3)可分布式應用,隨著需求與應用的增長,組播幾乎沒有客戶數量增長的限制,符合競猜型體育彩票業務發展的需求。
2.3 IP組播技術的特點
2.3.1 群地址
在組播網中,每個組播群組擁有惟一的組播地址,組播數據包可以送到標識目的組機的組地址,發送者不必知道有哪些組成員,更不必知道組成員的位置和數量。
2.3.2 規模可擴展性
隨著廣域組播網絡的規模擴大、網速提高,適應組播路由算法和協議有PIM-DM、PIM-SM、CBT等。
2.3.3 健壯性
IP組播網絡使用的路由協議和算法能適應網絡路由動態變化,它采用軟件狀態刷新機制,制作路由備份等方法,來維護群組成員之間的連接,加強網絡的健壯性。
2.3.4 路由算法的獨立性
組播路由算法和協議獨立于單播路由使用的協議,但又依靠現存的單播路由表,在域內適應網絡拓撲的變化,動態生成組播樹。
2.4 組播生成樹的靈活性
組播生成樹的形成與發送者和接收者的分布、網絡的流量狀況以及組成員的動態性有關,且組播生成樹也反映了不同的組播路由算法和組播應用。靈活的組播生成樹有利于數據包的傳送,不容易造成網絡的擁塞。
3 相關協議標準討論
根據體育彩票的業務需求,系統的多媒體信息有很多類型,數據量、重要性、即時性都有所區別,我們把數據量相對小、內容十分重要,需要馬上播出的信息用組播傳送,如開獎公告、重要的文本或視頻通知等;而數據量特別大、沒有即時要求的信息用P2P(peer to peer)協議傳送,如大型公益宣傳片、比賽錄像和娛樂節目等,媒體播放器終端完成下載后,根據節目單定時播出。下面對組播和P2P適用協議作簡略探討。
3.1 組播適用的路由協議
域內組播路由協議常用有:距離向量組播路由協議DVMRP、組播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MOSPF、基于核心樹的稀疏模式組播協議CBT、與協議無關的密集式組播協議PIM-DM、、與協議無關的稀疏式組播協議PIM-SM等。
下面用表格對各協議性能參數進行比較:
根據上述協議的比較,我們使用了是PIM-SM協議,它擁有獨立于單播協議,可雙向轉發,組管理方便,安全性相對較好,流量不集中,擴展性好等特點。當然它計算復雜,在域內拓撲或組成員發生變化時,刷新周期需要仔細考慮,如果周期太長,不能反映組播環境的變化,而太短,又會加重路由器處理控制消息的負載。
3.2 P2P應用
體育彩票媒體播放器每天播出90 min的比賽錄像,還有約30 min的娛樂節目,這些內容一般放在服務器端, 數據總量約500 M,為了不影響白天帶寬的應用,客戶端下載是從晚上12:00開始到第二天凌晨6:00之間進行,用P2P實現非實時內容傳送。
P2P自2001年從文件共享領域興起,到現在已成互聯網主流 應用,但它協議標準化嚴重滯后,雖然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對P2P部分的概念、術語和體系結構也作了定義,可大部分體系還在討論之中。目前微軟、INTEL、SUN都加大了開發力度,他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產品。
我們的媒體播放器系統應用了現在最成熟的產品:BitTorrent下載系統,該系統在多人同時下載同一個文件時,他們之間也互為對方提供文件的部分片段下載,這樣,就把上載服務的開銷分攤到每個下載者那里,節約了帶寬,并支持無限下載者下載同一個文件。
BitTorrent下載系統簡稱BT,它應用了兩個協議:Tracker HTTP/HTTPS協議和Peer連接協議。
Tracker HTTP/HTTPS協議中的tracter實際上是一個HTTP的服務,該協議維護下載文件的全局統計信息。
Peer連接協議是建立在TCP上的,以.torrent文件里描述的排序的文件快為基礎,當某個Peer下載完某個文件塊,并驗證其Hash值正確后,該Peer就向與它連接著的其它Peer宣布,它擁有該文件塊。
由于目前彩票店網絡環境千差萬別,媒體播放器終端都在網絡地址轉換后的設備之后,因此NAT穿越,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傳輸層用的是UDP協議,那穿越技術用UDP Punch實現比較成熟。現在我們傳輸層用的是TCP協議,我們將利用UPnP技術,這是一套解決網絡自動配置的協議,它的功能涵蓋了NAT穿越。其原理是利用UPnP規定的協議控制NAT設備,使NAT設備上主動建立映射表,從而使外部來的TCP SYN請求能夠被送到相應的媒體播放器終端。
4 網絡安全
從網絡安全架構設計,考慮因素包括以下若干環節:1)網絡邊界安全保護,在與體彩中心網絡互連部分,制定安全策略,規范合法流量,防范來自外圍的可能的安全威脅;2)網絡設備自身安全調優,通過關閉不必要的網絡服務,開啟所需的關鍵服務,調整系統默認參數等方面加強網絡設備IOS自身的安全性;3)網絡數據平面的保護,部署特殊安全特性,著重防范攻擊,加固接入終端安全性,通過即時升級操作系統、打補丁軟件,安裝防病毒軟件、主機入侵檢測系統等,提高接入終端抵御安全風險的能力;4)網絡管理平面的保護,如何加強網管協議、設備訪問維護等方面的安全性。
利用組播和P2P技術可以最大程度的節約帶寬,保證多媒體信息,特別是大容量視頻圖像的傳輸和播放,體育彩票多媒體信息系統在改進后的實際應用中已經得到了檢驗和論證。
參考文獻
[1] 周賢偉. IP組播與安全. 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1).
[2] 劉瑩,徐恪. Internet組播體系結構. 科學出版社,2008(1).
篇2
關鍵詞: 多媒體;IOS平臺;流媒體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6-8784-05
目前手機終端已超越其他終端成為第一大上網方式,終端攜帶方便,可操控性強,觀看或收聽節目時受約束條件少,特別適合現代生活方式,它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需要,填補了人短暫空閑時間娛樂的空白,“新媒體”概念也隨之興起[3]。移動多媒體技術使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時空拓展效能更高, 漸漸成為文化傳播的新渠道[4]。
1系統相關技術
1.1 IOS系統
蘋果iOS是由蘋果公司開發的手持設備操作系統。蘋果公司最早于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會上公布這個系統,最初是設計給iPhone使用的。iOS與蘋果的Mac OS X操作系統一樣,它也是以Darwin為基礎的,因此同樣屬于類Unix的商業操作系統。其開發語言主要是Objective-C, Objective-C 建立在 C 語言之上,意味著它是在 C 語言基礎上添加了擴展而創造出來的能夠創建和操作對象的一門新的程序設計語言。在最新的2012年12月編程語言排行榜中,Objective-C憑借飛速的增長速度,已經擠入前三。
2.1系統框架設計
本系統主要分成本地音頻播放,在線音頻播放以及在線視頻播放三個功能模塊。
本地音頻播放,主要針對用戶iPod存儲,同步的音頻文件。獲取iPod音頻文件列表,播放音頻,實現音頻控制。
在線音頻播放,選擇對QQ音樂中提供的音樂文件進行在線播放,本地緩存,以及下載到本地。
在線視頻播放,選擇對土豆網絡視頻的在線播放。
2.2系統功能交互設計
4 系統測試
5 結束語
該文的研究目的是實現IOS的多媒體播放系統,包括iPod樂庫的音頻播放,在線音樂播放,在線視頻播放,并在真機上做了相應的測試。通過系統的設計和實現以及文章的書寫,對IOS開發有了更系統,更深一步的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鐘冠賢.Objective-C編程之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2] Kochan S G. Programming in Objective-C 2.0[M].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9.
[3] 徐濤.?多媒體手機電視廣播的發展[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6(5).
篇3
關鍵詞:J2ME;MPEG;RTP;RTCP
引言
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對手持設備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已不滿足于簡單的通話,收發短信等基本功能,而更多的是要求有多媒體應用,能利用手機進行上網沖浪,3D游戲,播放視頻等。即將來臨的第三代無線網絡將會提供從每秒幾百K bit到幾兆bit不等的數據傳輸率,從而將會有足夠的帶寬來傳輸實時視頻信號和高質量的音頻信號,并允許下載大量的應用和服務軟件。
目前,智能手機的開發平臺主要有:J2ME、BREW和NET。
1 J2ME的體系結構
當Java的版本演進到Java 2時,Sun公司將Java 2技術重新改組成四個不同的版本:針對開發企業服務應用的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針對普通PC的J2SE(Java 2Standard Edition)、針對嵌入設備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的J2ME(Java 2 Micro Edition)和智能卡開發的Smart Card。
J2ME將所有的嵌入式設備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運算功能有限且電力供應也有限的嵌入式設備,另一種是運算能力相對較佳且電力供應比較充足的嵌入式設備。Java引入了“配置”(configuration)概念,把上述第一種定義為有限連接設備配置CLDC(Connected Limited Device Configuration),第二種定義連接設備配置CDC(Connected Device Configuration)m。
MIDP是Mobile Information Device Profile的簡稱,它是CLDC之上,由全球主要手機開發商(如摩托羅拉等)組成。MIDP專家組制定了移動信息設備架構MIDP,它和CLDC同屬于J2ME,用于支持小型信息設備(手機、PDA等)的編程。
所有的MIDP應用程序都繼承自Javax.microedition.midlet對MIDlet的擴展,這也是應用程序稱之為MIDlet的原因。MIDlet在移動設備上運行的完整過程,就是一個M1Dlet狀態轉換的過程。MlDlet的主要狀態包括:暫停、運行、退出。在MIDP的Javax.microedition.midlet包中定義了完整的接口來控制MIDlet狀態的轉換。
2 系統的分析與設計
本項目是手機的一個播放器系統,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實現多媒體音頻與視頻的播放。本系統只能播放MPEG格式的視頻文件與WAV格式的音頻文件,這是底層開發包所決定的。
本系統具有以下幾個功能模塊:
(1)視頻(MPEG格式)播放模塊。主要采用兩種播放形式:本地播放與網絡播放。本地播放:直接播放手機存儲器里的視頻文件;網絡播放:調用播放網絡服務器里的視頻文件,它在空間上延伸了intemet網絡服務,在時間上更具有靈活性。
(2)音頻(WAV格式)播放模塊。采用兩種播放形式:本地播放與網絡播放。本地播放:直接播放手機存儲器里的音頻文件;網絡播放:調用播放網絡服務器里的音頻文件,它在空間上延伸了internet網絡服務,在時間上更具有靈活性。
(3)抓圖模塊。在播放本地與網絡視頻時,可以隨時抓取感興趣的圖像。
(4)控制模塊。在播放音頻與視頻的同時,有一些基本的控制功能,比如:播放,停止,暫停,增加音量,減小音量等。
圖1所示流程說明如下:系統開始執行時,首先出現一個輸入界面,要求用戶輸入:要訪問的文件所在的服務器IP地址和文件的全稱。當輸入完成之后,系統根據所輸入的服務器IP地址判斷是本地IP還是網絡IP,再播放被訪問的對象。
圖2是一個本地播放視頻或音頻文件的流程圖。系統首先生成一個等待WaitCanvas的對象,之后生成一個等待界面,然后生成一個VideoCanvas對象,用VideoCanvas對象打開用戶所輸入的URL。URL里包括IP地址,端口號(8080)以及被訪問的文件名。如果打開成功則系統進行播放;如果失敗,結束程序。最終關閉MIDlet程序。
圖3所示流程說明:系統首先生成一個WaitCanvas 對象,繼而生成一個等待界面,然后生成一個VideoCanvas對象,用VideoCanvas生成的對象打開用戶輸入的URL。URL里包括IP地址,端口號(8080)以及被訪問的文件名。如果打開成功,系統進行播放;如果失敗,結束程序。最終關閉MIDlet程序。
3 客戶端的實現
手機客戶端MIDlet的設計是本課題的重點,是實現本地與無線播放器應用的關鍵。客戶端MIDlet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有:MIDlet程序流程控制,界面開發,準確提交用戶請求等。根據需求分析,本項目終端支持系統的客戶端主要面向多媒體手機用戶。下面將針對這類客戶的需求介紹手機客戶端MIDlet的開發過程和主要解決的問題。
3.1 客戶端流程設計
流程說明:系統首先啟動MIDlet,用戶輸入所要訪問服務器的IP和所要播放文件的全稱。如果輸入錯誤,均需重新輸入;如果輸入正確,進行下一個操作。系統根據所輸入的IP地址判斷并進行本地播放或網絡播放。在播放視頻與音頻的過程中,用戶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比如抓圖等。
3.2 MIDLET主程序的設計與實現
MIDP應用程序的基本執行單元是MIDlet,所以ControlVideo繼承了MIDlet,并使用了以下幾個方法:startApp( ),pauseApp( ),destroyApp( ),commandAction( )以及一個線程PlayImage。主程序所實現的主要功能是,形成―輸入界面,這個界面讓用戶輸入URL。URL里面包含訪問計算機的IP,端口號及所要訪問的播放文件全稱。此外,在界面上還要設置幾個按鈕,比如開始、退出。這是由commandAction( )來控制的,它還控制整個程序的運行,根據用戶輸入打開URL,對播放文件進行控制等等。
3.3 播放控制的設計與實現
播放控制程序VideoCanvas繼承Canvas,使用了以下幾個方法:VideoCanvas( ),initialize( ),paint( ),time2pix( ),open( )等。它主要實現的功能是:對播放的視頻或音頻文件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比如播放,停止,暫停,增加音量,減小音量。
3.4 播放文件判斷的設計與實現
這里主要是設計一個單獨的類,名稱為VideoType,它先從用戶輸入的URL分析用戶輸入的信息,從中分離出輸入的IP地址,端口號以及文件的名稱,再判別用戶輸入的文件的類型。程序用到以下幾個方法:guessContentType( ),splitURL( )。
3.5 網絡連接等待界面的設計與實現
等待界面的名稱是WaitCanvas,它繼承了Canvas類。它的主要功能是:當用戶輸入IP地址,手機在連接服務器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過程,這時出現一個等待界面。程序用到有以下幾個方法:WaitCanvas( ),void setMessage( ),paint( )。
篇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075013);電子科技大學青年科技基金資助項目(TX0706)。
作者簡介:李曉峰(1963-), 男, 四川成都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多媒體圖像傳輸、無線通信系統; 劉洪盛(1966-), 男,吉林吉林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信號處理、多媒體傳輸; 任通菊(1964-), 女,四川成都人, 碩士, 主要研究方向:通信技術。
文章編號:1001-9081(2011)07-1956-03doi:10.3724/SP.J.1087.2011.01956
(電子科技大學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成都 611731)
(; ; )
摘 要:為了應對H.264可伸縮視頻編碼(SVC)應用中網絡特性的波動,提出了一種預測播放中斷與緩沖區溢出風險進行及早調節的自適應媒體播放(AMP)算法。該算法估算網絡流量與視頻圖像組(GOP)結構中各幀長度用于風險預測,通過K步調節過程實現良好的調節平滑性與速度,并利用SVC的可伸縮性盡量減少溢出帶來的質量損失。仿真結果表明,該算法在抑制播放中斷、處理緩沖區溢出與抖動性能等方面,優于現行的平滑AMP與常規AMP算法。
關鍵詞:自適應媒體播放;可伸縮視頻編碼;視頻流;多媒體通信
中圖分類號:TN919.8文獻標志碼:A
Adaptive media playout algorithm for H.264 scalable video streaming
LI Xiao-feng, LIU Hong-sheng, RENG Tong-ju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China)
Abstract: To cope with the vari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in scalable video streaming, a new Adaptive Media Playout (AMP) algorithm was proposed which predicates the risk of playout outage and buffer overflow and adjusts the frame rate in advance. The algorithm estimated the throughput of network and the lengths of frames in the video’s GOP structure for risk predication, realized adjustments in K steps for good smoothness and speed, and reduced quality loss of the video by exploiting the scalability of SVC strea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utperforms the existing smooth and conventional AMP algorithms in outage suppressing, overflow processing and jitter performance.
Key words: Adaptive Media Playout (AMP); Scalable Video Coding (SVC); video streaming;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0 引言
視頻壓縮與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各種視頻流媒體的廣泛應用,典型的例子如:數字視頻廣播、視頻點播、可視會議與網絡視頻等。視頻序列以流的形式傳輸時,先到達終端的部分數據立即被解碼播放,讓用戶及時收看內容,而不必等待全部數據接收完畢。但是,網絡的傳輸特性是時變的,端到端的數據速率與時延總不穩定。通過網絡傳輸的視頻數據包在到達收端時可能發生突發的延遲,甚至出現短期中斷。為此,收端必須使用接收緩沖區應付傳輸特性的變化。緩沖區太小難于應付網絡變化,太大會引入過多的時延并耗費存儲資源。如何有效利用接收緩沖區提高視頻傳輸可靠性是人們研究的熱點之一。
自適應媒體播放(Adaptive Media Playout,AMP)技術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運用AMP技術,終端根據接收緩沖區的狀況調整媒體播放速率。當網絡流量低時,緩沖區存量減少,終端適量減慢播放速率,從而降低數據消耗,減少播放中斷風險。研究表明: 在基本不影響用戶感受的條件下,音視頻流的播放速率可以變化約±25%[1]。調節音頻流的速度時需要通過特殊的信號處理保持音調等聲音特征的穩定,而調節視頻流的速度可簡單地通過改變幀間間隔來實現。本文只討論視頻流的相關問題。
文獻[1-3]主要研究了基于緩沖區數據量實施調節的AMP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設置調節門限,當緩沖區數據量低于門限時,增大播放視頻的幀間間隔s(s>1)倍,以降低緩沖區下溢出的概率。這類方法中要根據應用合理地選擇門限。文獻[4-6]探討了以最佳視頻質量為目標,通過動態設置門限降低緩沖區中斷概率與起始等待時間的方法。其中文獻[5]以無線視頻流的應用為背景提出了緩沖區下溢出的統計模型,通過動態建立模型參數來計算最佳門限。文獻[6]采用馬爾可夫模型研究中斷間隔、啟動預時延、視頻質量與無線網絡信道狀況彼此之間的關系,進而求出優化的AMP策略。文獻[7]對發端的數據包調度策略與收端的播放速度進行聯合優化,并將視頻內容特征納入考慮,通過復雜的貪婪算法進行求解。文獻[8]采用G/G/1/∞與G/G/1/N統計模型對接收緩沖區進行建模,推導了多種主要參數公式,提出了最佳視頻質量函數,并通過復雜的優化算法解出最佳策略。上述動態門限與統計模型等方法常常用到復雜的算法。文獻[9]不同于常規的門限調節方式,提出了一種基于緩沖區變化幅度的調節方法,結合較長的調節進程實現了十分平滑的調節。但這種方法有時調節速度過于平緩,造成跟蹤信道變化的速度不夠。
近年來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一種能適應異構網絡與終端特性的有效方法――可伸縮視頻編碼(Scalable Video Coding,SVC)[10]。不同于常規的H.264,SVC編碼器生成的比特流由一個基礎層(Base Layer,BL)與多個增強層(Enhancement Layer,EL)構成,在空間、時間與質量方面具有可伸縮性。
本文針對SVC碼流的傳輸應用,提出了一種通過預測接收緩沖區的上下溢出風險,進行平滑調節的方法。預測中基于SVC的圖像組(Grope Of Pictures,GOP)結構中不同幀的長度估算提高預測準確性,并在溢出處理中利用SVC的可伸縮性來避免BL丟失,減少質量損失。
1 系統模型與典型算法
SVC視頻流傳輸系統如圖1所示。它包括源端、差錯信道與用戶端。視頻源與流媒體服務器按固定的標稱幀率Rf(相應的標稱幀間間隔記為Tf 0)發送以H.264可伸縮壓縮編碼的NAL數據包,經信道傳輸到用戶終端,存入接收緩沖區中。播放器基于AMP策略按間隔Tf(t)從緩沖區中提取數據,播放畫面。這里t為系統時間,采用離散值(時隙長為δ)。記s(t)為t時刻后播放畫面的時間基準,n(t)是t時隙中播放器應從緩沖區中提取的幀數,有
s(t) (1)
與 n(t)「[δ-s(t-1)]/Tf(t)S(2)
式中「S為取整數運算。
圖1 SVC視頻流傳輸系統
傳輸系統采用自動重傳請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策略,如果出現傳輸錯誤,收端通過反饋信道發送重傳請求。本文參照文獻[1]的方法作合理的簡化,假定系統允許足夠次數的重傳,保證進入緩沖區的數據包都是正確的與嚴格按順序到達的。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的錯誤與丟包可以等效為數據速率的下降。記網絡端到端的原始數據率為R0,當前丟包率為Pe(j),則等效的數據率為R(t)R0[1-Pe(j)],其中, j為當前信道狀態。不同狀態的信道具有不同的丟包率。本文采用Gilbert-Eilliott的兩狀態馬爾可夫丟包模型。信道在好狀態與壞狀態下以不同的概率隨機丟包。壞信道對應信道出現突發錯誤時的情況,而突發長度對應信道處于壞狀態的平均滯留時間。記信道狀態為j∈{g,b},g與b分別指好狀態與壞狀態。兩狀態的平均滯留時間分別記為Tg與Tb,相應的丟包概率記為pgPe(g)與pbPe(b)。
視頻流中每幀對應的字節數各不相同,而且可以相差很大,比如,I幀與B幀可能相差十倍以上,因此,不宜采用文獻[9]的觀點取各幀字節長度一樣并對應于單個數據包。本文將區別不同幀的長度,幀長信息從NAL包頭參數求取。設緩沖區尺寸為B0字節,可容納的平均幀數大約為L。數據存入緩沖區時以數據包為單位,而播出時以幀為單位。分別記B1(字節)為緩沖區的上溢出警戒線、L0(幀)為下溢出警戒線;ML/2為起始等待幀數。并記t時刻緩沖區的數據量為b(t),包含的完整幀數為l(t)。緩沖區結構如圖2所示。
播放過程中,如果t時刻出現l(t)
圖2 接收緩沖區結構示意圖
常規AMP算法[1]的基本規則為:
Tf(t) (3)
平滑AMP算法[9] 的基本規則為:
1)如果l(t)-lR(t)>τ則發出調節請求(lR(t)為動態參考點,τ為某常數),計算調節期長度如下:
TC-ln-1(4)
其中:T 0f與T1f分別是當前與目標間隔,T1f通過輸入數據速率估算;C稱為調節量,如下計算(以l(t)向下波動為例):
C (5)
2)在調節期中,
Tf(t)T0f+(T1f-T0f)(t-t0)/T(6)
其中t0是調節期的起始時刻。
3)在非調節期中,保持Tf(t)Tf(t-1)。
平滑AMP算法只檢查緩沖區中幀數的波動,而不需直接對數據量設定門限,該算法通過調節期使調節過程十分平滑。但其調節幅度沒有控制,有時遠大于±25%的范圍,使收視感覺不好。而且,其調節過程有時過于緩慢,來不及應付信道變化。
2 基于預測的自適應播放算法
本文提出的AMP方案對網絡流量與視頻參數進行估算,并基于這兩項估算預測緩沖區的溢出與播放中斷風險。具體策略如下。
1)收端統計當前時隙中的接收數據包及其字節量,記當前接收字節量為x(t)。估算信道流量為
R^ (t)λcR^ (t-1)+(1-λc)x(t)(7)
其中λc為正常數,0≤λc≤1。
由接收數據包分析NAL包頭,重組視頻幀,記成功重組的完整幀長度為y(t),其在GOP中的幀編號為i1,2,…,Ngop(其中,整數Ngop為SVC的GOP長度)。記視頻幀長度為{fi(t),i1,2,…,Ngop},并如下估算,
fi(t)λvfi(t-1)+(1-λv)y(t)(8)
其中λv為正常數,0≤λv≤1。
2)預測未來K幀期間的風險(K為常數)。
a)播出中斷風險:計算lKnl(KR^ (t),i),其中i是當前接收幀的GOP編號;nl(z,i)給出從編號i開始用z字節可組裝的完整視頻幀數。
令ΔlKlK+l(t)-K-L0。若ΔlK
ΔTf-2ΔlKTf(t)/[(K+ΔlK)(K+ΔlK+1)](9)
若Tf(t)+K×ΔTf>1.25,改用ΔTf[1.25-Tf(t)]/K1,其中:
K1「+S(10)
b) 緩沖區溢出風險:計算lKnl(b(t)+KR^ (t)-B0,i),其中i是當前播放幀的GOP編號。
令ΔlKlK-K。若ΔlK>0,則存在溢出風險。這時啟動調節,以ΔlK代入式(9)計算參數ΔTf。若Tf(t)+K×ΔTf
K1「+S(11)
3)在K步調節期中,Tf(t)Tf(t-1)+ΔTf ;在非調節期中,保持Tf(t)Tf(t-1) 。
算法中,計算nl(z,i)時利用{fi(t)}可以準確估算幀數;式(9)按K步平滑調節原則計算間隔增量;而式(10)與(11)是為了確保在±25%的調節范圍內完成平滑調節。當到達數據量超過緩沖區容量,本文基于SVC的可伸縮性進行如下處理:由緩沖區中的NAL包頭提取SVC空間、時間與質量層次編號D、T與Q,如下計算該NAL包的重要性,
SI (12)
其中,a,b,c∈(0,1)為權系數;β是使SI的范圍為0至1的歸一化因子。在緩沖區中依次刪除SI最小的數據包,直到緩沖區能夠容納新到達的數據包為止。由于基礎層(BL)的數據量比總的數據量小許多,通過這樣的處理可以完全避免BL的丟失,而且,刪除的數據包對應的質量損失是最小的。
3 仿真結果及分析
仿真實驗采用四個長約10min的視頻測試序列,它們由標準序列經重復生成。相應的標準序列分別是:Mobile、Football、Foreman與Bus,基本長度為256、288、288與144,重復次數為72、64、64與128。視頻編解碼采用聯合可伸縮視頻模型(JSVM)參考軟件7.10版本,幀率為30fps,輸出碼流為單一的空間分辨率,含一個基礎層與三個增強層。設定GOP=8,Intra=16,基礎層量化參數QP=36。
信道采用兩狀態馬爾可夫丟包模型。主要參數為:Tg18.5s,Tb1.5s,pg0.01與pb0.80。網絡原始數據率R0設定為視頻流平均碼率的1.5倍。系統時隙取為1/30s。緩沖區大小B0為128B的倍數,相當于約5s時間(L150)。令B10.75B0與L036。
為了評估本文所提方案的性能,本算法與常規AMP[1]、平滑AMP算法[9]與“25%約束的平滑AMP算法”相比較。“25%約束的平滑AMP算法”指幀間隔調節范圍限制在±25%以內的平滑AMP算法方案,通過限制便于在可接受的變速條件下進行比較。三種參考算法以及本文算法分別簡記為AMP、SAMP(Smooth AMP)、SAMP25與PAMP(Predicative AMP)。SAMP算法中取τ7,PAMP算法中取K49。性能指標為:播出中斷次數、幀間隔的歸一化范圍(Tf/Tf 0)、相對抖動dTf,以及溢出造成的平均峰值信噪比(PSNR)損失與BL丟失計數。相對抖動dTf可以衡量調節的平滑度,定義為(設序列總幀數為n)
dTf∑ni2Tf(t)-Tf(t-1)/Tf 0×100%(13)
表1給出了四種算法針對各測試序列的仿真實驗結果,所有數據為運行100次的平均值。可以看到:本文算法與SAMP的播出中斷次數基本一樣(大約0.6次),都明顯優于常規AMP算法;調節平滑程度也比常規AMP好許多。本文算法的幀間隔變化幅度控制在±25%以內,而SAMP的變化幅度可能超過600%,后者的視覺感受會明顯降低。SAMP調節較緩慢,如果對其調節幅度進行約束,從SAMP25的數據可見,SAMP的中斷次數會明顯上升。
表1 四種算法的性能參數對比
另一方面,SAMP算法依靠大幅度的調節使其溢出概率與BL丟失概率較低。本文PAMP算法采用基于SVC可伸縮性的溢出處理,避免了BL丟失,有效減少了視頻質量損失。這種溢出處理方法同樣適用于其他幾種算法。表2給出了PAMP算法中溢出處理前后的數據比較,還給出了AMP與SAMP25的相應數據。可見,幾種算法經過處理后BL不再丟失,這對于視頻的收視質量有很好的改善。溢出處理無助于播出中斷與調節范圍的控制,所以,本文算法比其他算法在綜合性能上有明顯的優勢。
表2 啟用基于SVC的溢出處理前后比較
4 結語
面對網絡傳輸特性與流量的波動,自適應媒體播放技術是有效利用接收緩沖區保障用戶視覺感受的一項重要技術。本文為SVC視頻流提出一種預測播放中斷與緩沖區溢出風險進行及早調節的AMP方法,通過對SVC視頻數據GOP結構中各種幀長度的估算,使風險預測更加準確。通過K步調節過程使幀間隔的調節既比較平滑又有良好的速度;適度的調節范圍使視頻播放的主觀感受保持良好;而基于SVC可伸縮性的溢出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溢出帶來的質量損失。仿真實驗表明,本方法相對于現行的平滑AMP與常規AMP算法在抑制播放中斷、維持用戶視覺感受、處理緩沖區溢出與控制調節的平滑度等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KALMAN M, STEINBACH E, GIROD B. Adaptive media playout for low-delay streaming over error-prone channe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4, 14(6): 841-851.
[2] STEINBACH E, FARBER N, GIROD B. Adptive playout for low latency video streaming[C]//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New York:IEEE, 2001:962-965.
[3] CHUAN H C, HUANG C Y, CHIANG T. On the buffer dynamics of scalable video streaming over wireless network[C]// Proceedings of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New York:IEEE, 2004:2582-2586.
[4] YANG Y H, LU MENGTING, CHEN H H. Smooth playout control for video streaming over error-prone channels[C]//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media.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415-418.
[5] CHUANG H C, HUANG C Y, CHIANG T H. Content-aware adaptive media playout controls for wireless video stream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2007, 9(6):1273-1283.
[6] PARK S, KIM J. An adaptive media playout for intra-media synchronization of networked-video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 2008, 19(2):106-120.
[7] LI Y, MARKOPOULOU A, APOSTOLOPOULOS J, et al. Content-aware playout and packet scheduling for video streaming over wireless lin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2008, 10(8):885-895.
[8] LUAN T H, CAI L X,SHEN X. Impact of network dynamics on user's video quality: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QoS provis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2010,12(1):64-78.
篇5
關鍵詞:Android; 用戶界面; 數據存儲; 多媒體應用
中圖分類號:TN919-34; TP317;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1)24-0073-04
Software Solutions of Multimedia Player Based on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YE Xiao-jing, HUANG Jun-we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A multimedia player software solution based on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The multimedia player is composed of splash screen, audio display module, video display module, etc. Th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design, data storage,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and other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The function testing and verifyication carried out with Android V2.3 simulator and HTC A3380 show that the software solution can meet users′ needs and dependent demands for audio and video file playback. A summary and prospect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software solution are given.
Keywords: android; user interface; data storag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11-07-25
基金項目:國家高科技發展規劃項目(2010ZX03002-005)
0 引 言
Android本義為“機器人”,是目前最流行的移動終端開發平臺,依靠Google的強大開發和媒體資源,Android成為眾多移動終端廠商競相追逐的對象。當今全球信息時代,移動終端不再局限于通信業務,多媒體業務的應用才是終端廠商的發展方向。音視頻播放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多媒體業務,對于具有豐富的可編程擴展性的Android操作系統,可以開發出個性化的音視頻播放應用軟件。
1 Android平臺
1.1 Android系統架構
Android是Google于2007年11月5日宣布的基于Linux平臺開源手機操作系統名稱,該平臺由操作系統、中間件、用戶界面和應用軟件組成。從軟件分層的角度來看,Android平臺自上而下由應用程序、應用程序框架、Android運行時、庫及Linux內核共5部分構成[1]。
1.2 Android應用程序組件
Android系統的基本組件包括Activity(活動)、Service(服務)、BroadcastReceiver(廣播接收者)和ContentProvider(內容提供者)等,此外還包括專門負責在基本組件之間傳遞消息的Intent(意向)組件[2-3]。
2 軟件解決方案
2.1 概述
基于Android平臺的多媒體播放器軟件主要由3個模塊組成:啟動畫面模塊、音頻播放模塊、視頻播放模塊。該播放器具有播放列表預覽、前進、后退、暫停、繼續、進度拖曳和停止等功能[4]。
2.2 用戶界面設計
在Android應用中,UI(用戶界面[5-6])是人與手機之間傳遞、交換信息的媒介和對話接口,是Android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設計的多媒體播放器界面主要由主界面、音/視頻資源列表界面、音/視頻播放列表界面、音/視頻播放界面等組成。本文重點介紹前2種界面設計。
2.2.1 主界面設計
主界面采用標簽布局,使用TabHost(標簽頁視圖)并定義2個標簽,分別是音頻播放列表標簽頁和視頻播放列表標簽頁。
TabHost(標簽頁視圖)必須配合TabActivity(標簽Activity組件)使用。該播放器主界面的MainActivity繼承自TabActivity,初始化2個標簽頁,并為每個標簽分配不同的用戶Activity(活動),MusicActivity(音頻播放)和VedioActivity(視頻播放),通過調用指定的Intent來打開合適的Activity(活動)。
2.2.2 資源列表界面設計
資源列表界面采用ListView(列表視圖)作為核心視圖。以視頻資源列表為例,SD卡中的視頻資源列表如圖1所示。
該列表的Activity組件(VideoLibrary)繼承自ListActivity。通過Android平臺為基礎數據類型(視頻信息)裝載ContentProvider(內容提供器),來獲取位于SD卡設備目錄/data/data/com.android.providers.media/ databases里的視頻數據庫信息,并使用SimpleCurosrAdapter適配器作為列表適配器將視頻資源信息填充到列表視圖中。
public class VideoLibrary extends ListActivity {
…
//設置內容視圖
setContentView(R.layout.list_item_view);
//從當前上下文對象獲得內容解析器
resolver = getContentResolver();
//查詢sd卡的視頻文件并返回結果集游標
Cursor c =resolver.query(MediaStore.Video
.Media.EXTERNAL_CONTENT_URI,null,null,null,null);
//初始化列表數據適配器
adapter = new SimpleCursorAdapter(this,
R.layout.list_item_layout,c,
new String[]{TITLE},
new int[]{R.id.VideoName});
//為播放列表設置數據適配器
this.setListAdapter(adapter);
…
}
2.3 數據存儲
Android平臺主要提供了4種數據存儲機制[7]:Preferences(參數選項),Databases(數據庫),Files(文件)和Network(網絡)。
Preferences(參數選項)是一種輕量級的、用于存儲或獲取數據類型的“鍵-值”項的機制。它通常用來存放應用程序的配置信息。本文設計的多媒體播放器采用Preferen ces機制來存儲或獲取音/視頻歷史播放信息等配置信息。
2.3.1 獲取數據
若要獲取Preferences文件的數據,例如繼續播放動作需要讀取播放歷史信息。首先通過調用Context.getSharedPreferences(String name,int mode)方法傳入Preferences文件名和打開模式來獲得一個SharedPreferences對象sp,若該Preferences文件不存在,在提交數據后會創建該Preferences文件。利用該sp對象調用getter方法,傳入相應的鍵來讀取數據。
//讀取存放在SharedPreferences文件夾里的上一次播放的Uri
SharedPreferences sp;
sp=getSharedPreferences(PREF,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Context.MODE_WORLD_WRITEABLE);
String uriString = sp.getString(URI_KEY,null);
nowPlaying = Uri.parse(uriString);
在Android平臺中,所有音/視頻文件的相關信息都是以Content的形式提供給開發者的,所以歷史播放信息是content://樣式的URI,也就是前面提到的nowPlaying。
2.3.2 存儲數據
若要修改Preferences文件的數據,例如暫停當前播放,或停止播放并退出該播放器軟件會引起播放歷史信息的變更。而產生該動作的原理是,每當播放新的音/視頻文件首先將其URI賦值到全局變量nowPlaying,然后在退出該播放軟件時處理變更工作:利用SharedPreferences對象sp調用edit()方法獲得一個內部類Editor對象editor,利用該editor對象對Preferences文件進行編輯,即讀取nowPlaying的數據,隨后必須調用commit()方法才可以完成修改該Preferences文件里鍵為URI_KEY的對應數值。
SharedPreferences.Editor editor = sp.edit();
editor.putString(URI_KEY,nowPlaying.省略mit();
2.4 多媒體應用
2.4.1 多媒體宏觀結構
Android的多媒體部分框架涉及應用程序、Java框架層、C語言框架、硬件抽象層等環節。其中Android Java框架層提供標準多媒體API供上層相關應用程序調用。而媒體的播放過程實際上是由下層的OpenCore和Stagefright等實現的。Android多媒體宏觀結構如圖2所示[8]。
2.4.2 多媒體處理過程
典型數據流在多媒體播放器中的運行過程主要經過以下環節[9]:最上層的Java應用程序將媒體URI(媒體文件或者流媒體)作為輸入設置到媒體播放器中(主要是通過Android平臺提供的標準接口API,如MediaPlayer(媒體播放器接口)等),經過Java框架層,JNI和本地框架層,一直設置到PVPlayer(OpenCore)。該過程中只是傳遞媒體URI路徑,并無數據流傳遞。由PVPlayer進行解析后,將媒體分成音頻流(MP3,AMR,AAC等)和視頻流(H263,H264,MPEG4等),經過編解碼器的處理和同步(AVSync)處理后轉換成原始數據(音頻通常是PCM,視頻通常是YUV或RGB格式)。隨后音視頻原始數據將被送入音頻和視頻的輸出環節(揚聲器或者顯示屏等硬件)[6-7]。
2.4.3 多媒體播放接口
Android平臺提供android.media包來管理各種音頻和視頻的媒體接口,該包中的MediaPlayer(媒體播放器接口)用于控制音頻或視頻文件和流的回放。另外在android.widget包中還提供Video View(視頻視圖)組件用于播放視頻文件,以簡化相對于使用MediaPlayer播放視頻的繁瑣控制過程[10]。
(1) MediaPlayer
對播放音頻而言,通過MediaPlayer.crea te(Context context,Uri uri)方法來獲取播放器實例,無需播放準備,直接通過MediaPlay er.start()方法來啟動播放動作。其中nowPlaying就是用戶當前選中的待播放文件[9]。
//開始播放
MediaPlayer mPlayer = MediaPlayer.create(context,nowPlaying);
mPlayer.start();
通過播放器實例mp調用MediaPlayer.pause()方法可以暫停當前播放行為,可以使用start()方法恢復播放。
首先調用MediaPlayer.stop()停止當前播放行為,再調用釋放與播放器相關資源的方法MediaPlayer.release()來完成停止播放動作。
對于播放視頻來說,通過MediaPlayer (媒體播放器接口)的“setDataSource”方法可以指定視頻文件路徑。與播放音頻數據不同的是,視頻播放還要設置顯示視頻內容的承載體,使用MediaPlayer的“setDisplay”方法為當前播放器實例設置一個用于顯示視頻內容、代表屏幕描繪的控制器。這樣用于播放視頻的播放承載體必須實現Surface Holder (表面視圖處理接口)的視圖組件。
(2) Video View
首先視頻播放布局資源中必須定義2個組件:“VideoView”標記定義視頻視圖組件,“MediaController”標記定義視頻播放控制器組件。在Acitity組件對布局資源填充完成后,獲取布局資源中定義的視頻視圖和播放控制器組件實例(mVideo和mController),視頻視圖實例mVideo指定要播放的視頻文件路徑或URI,用于承載待顯示視頻內容,并為mVideo設置播放控制器用于控制該視頻文件的播放行為(如暫停、前進、后退和進度拖曳等),再調用VideoView.start()方法啟動播放行為。停止播放行為可以調用Video View.stopPlayback()來停止回放行為[9]。
//獲取視頻視圖和播放控制器組件實例
mVideo=(VideoView)findViewById(R.id.video_view);
mController=(MediaController)findViewById(R.id.media_controller);
//設置視頻文件URI
mVideo.setVideoURI(nowPlaying);
//設置播放控制器
mVideo.setMediaController(mController);
3 測 試
本文設計的多媒體播放器是在Android SDK 2.3平臺下開發完成的。該播放器以應用程序apk的形式分別集成到在Android 2.3模擬器和HTC A3380手機上,通過測試能夠實現音/視頻文件的本地播放功能,例如暫停、繼續、停止、進度拖曳等。以音頻播放為例,測試效果如圖3所示。
4 結 語
本文重點介紹基于Android平臺的多媒體播放器解決方案。側重分析UI(用戶界面)設計、音/視頻數據信息讀寫,及音/視頻播放等過程;并在Android SDK2.3平臺上進行功能性測試,測試結果滿足預期,能夠正常播放本地多媒體文件。隨著用戶對移動終端的媒體播放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提供支持更高分辨率的視頻播放,以及和網絡結合的流媒體方面的功能將是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參 考 文 獻
[1] E2ECloud工作室.深入淺出 Google Android [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 高煥堂.Android應用框架原理及程式設計36技[M]. [出版地不詳 ]:廣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3] 佚名.Android開發教程&筆記[EB/OL].[2009-11-19].省略/tech/509.htm.
[4] 張正政,林耀榮.基于Android系統的影音播放器開發[J].現代電子技術,2011,34(2):5-8.
[5] 趙亮,張維.基于Android 技術的界面設計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29(5):8183-8185.
[6] 公磊,周聰.基于Android 的移動終端應用程序開發與研究[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8(8):85-89.
[7] 小試牛刀.解讀:Android平臺數據存儲機制[EB/OL].[2010-12-17].hb.省略/a/20101217/000047.htm.
[8] 韓超,梁泉.Android系統原理及開發要點詳解[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9] 韓超,梁泉.Android系統級深入開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10] 汪永松.Android平臺開發之旅[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11] 賀丹丹,施展.基于Android的VoIP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電子技術,2011,34(6):28-31.
[12] 車一,龍華,蔣華龍.下一代移動通信業務的自相似研究和實現[J].電子科技,2008(2):55-57.
[13] 王鳳妮,王金寶.基于P2P架構和SIP協議的多媒體郵件網絡研究[J].電子科技,2008(1):60-62.
[14] 乃學尚.IP多媒體子系統組網研究[J].電子科技,2009(2):68-72.
篇6
亞德諾半導體公司(AnalogDevices)正與RealNetworks公司合作,準備推出最新一代的個人媒體播放器,該播放器具有RealVideo與RealAudio媒體文件的完全D1廣播分辨率回放,同樣的格式已經用于RealPlayer。RealVideo格式的高效與Blackfin處理器性能的結合將提供高質量的視頻回放。ADI已計劃推出ADSP-BF54X系列和ADSP-BF52X系列支持PMP,且互聯網電話/VoIP與移動電視都將成為未來PMP的功能特色。作為中國市場的領頭羊,愛國者于2007年秋天推出兩款個人媒體播放器――愛國者E898與F965R都采用了Blackfin處理器并支持RealVideo、RealAudio以及RMVB格式。公司認為Blackfin處理器能夠縮短產品面市時間并降低產品設計風險,因為其內可編程能力允許快速的開發周期。
iSuppli公司預計,2011年以前中國大陸便攜式媒體播放器產量將達到1.22億部。雖然目前市場由低端MP4播放器主宰。但最新播放器都得到RealVideo、RealAudio以及RMVB的支持。新產品還大大豐富了直接從因特網下載的內容資源。Blackfin處理器可以幫助大陸的便攜式媒體播放器市場利用第三方設計工作室在較短的時間內推出新的便攜式媒體播放器,并已經被亞洲的移動電視以及數字視頻監控市場所普遍采用。
未來會聚業務對Blackfin系列的處理能力提出要求。Blackfin處理器包含一系列新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的16/32位嵌入式處理器,它們適合會聚能力起關鍵作用的應用――多格式音頻、視頻、話音和圖像處理;多模式基帶和分組處理。實時安全性和控制處理。正是這種軟件靈活性和可擴展性的強有力結合已經使Blackfin處理器在多種會聚應用中被廣泛采用,例如數字家庭娛樂系統、網絡和流媒體、汽車遠程信息處理和娛樂,以及數字射頻和移動電視。
風河VxWorks增強SHP支持能力
Wind River Systems公司宣布VxWorks 6.6支持對稱多處理技術(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SMP),此項功能將集成于以Wind RiverVxWorks為基礎的所有平臺。并于2007年底開始供應。VxWorks是現今市場上普遍且業經完整測試的商用實時操作系統,支持多核心處理器的VxWorks 6.6 SMP將進一步協助開發者充分發揮產品內的多核心處理器功能,同時降低風險、簡化開發流程和節省成本。Wind RiverSMP亦將支持Workbench開發套件和Workbench OCD除錯方案,以加速復雜多處理器方案的開發。
篇7
論文關鍵詞:廣播;廣告;傳播;媒介
隨著媒體的多樣化和競爭的加劇,廣告主把更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電視、報紙及互聯網等高收視率、高說服率的媒體,而忽視了廣播廣告的作用。有人說,廣播廣告已是一種夕陽媒體,它已走過輝煌時代,再也沒有什么發展余地了。廣播廣告真的到了窮途末路了嗎?經過實際調研筆者認為,廣播廣告是企業在廣告宣傳中應該給予充分重視和優先考慮的媒體。
l廣播廣告的優勢
廣播媒體是通過語言、聲響、音樂來傳播各種信息。廣播媒體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采用電聲音頻技術,按時傳播聲音節目,專門訴諸于媒體聽眾的聽覺。如果實際調查和科學分析,你就會發現,廣播廣告雖不如電視廣告聲畫兼備,不如報紙廣告能夠保存,也不如網絡廣告隨時點擊,但廣播廣告也有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1)覆蓋面廣,聽眾廣泛。目前,廣播基本上不受時問和空間的限制。從電波所波及的范圍看,可以覆蓋整個國土,不論城市、鄉村,都可以聽到廣播節目。廣播收聽具有方便性、靈活性和隨意性。收音機可以移動,人們可以一邊開車或一邊走路一邊收聽;既可以在家里聽,也可以在戶外聽;可以多人收聽,也可以一對一聽;與電視、網絡等媒體在收視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有著顯著的不同,因而,廣播媒體有很廣泛的受眾。
(2)以聲帶響,親切動聽。廣播媒體是聲音的媒體,廣播廣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用語言訴諸人的聽覺器官,通過語言及音樂,聲響等的配合,造成人們聽的愉悅和視覺的聯想,達到創造視覺形象和記住產品宣傳信息的目的。
(3)制作容易,傳播迅速。廣播廣告是通過播音員的敘述,有時加上音響效果、背景音樂來播放的,有時則以專題節目或文藝節目的形式出現,與電視媒體、報刊媒體相比較,廣播廣告的制作工序比較簡單,因此,廣告主可以隨時調整和改變廣告中的內容,可以隨時播放和加播,操作也非常簡單。廣播廣告是通過電聲傳播信息的,只要寫好廣告詞,就可以馬上播出去,聽眾就能立即聽到。廣播廣告傳播的速度非常快。
(4)重復傳播,經濟實惠。廣播是通過聲音傳播的,而聲音又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為了加強記憶,廣告節目可以多次重復播放,聽眾不覺厭煩。由于電臺開辦和運營所需投入較低,廣告收費一般情況下相對較低,廣播媒體與其他媒體相比較,節目制作成本費用低廉,一般的廣告主均能承擔得起。
(5)受眾目標集中,相對穩定。目前收聽廣播的主要人群可以分為四大類:開車族是比較大的一部分,他們一般收聽交通臺或其他臺的新聞、天氣預報、體育、文藝等綜合類節目;再一部分是學生,學生看不到電視或沒時間看電視,聽廣播成了他們很隨意的消遣方式,學生聽眾的收聽高峰一般在中午和晚上;再一部分是婦女和老年人,婦女收聽的高峰一般在早晨準備早飯或晚飯間,婦女們要了解當天的新聞和天氣情況而收聽廣播,而老年聽眾或因視力不好或認為電視有輻射或因電視費電等多種原因,一般多數老年人特別是老年男性不喜歡看電視,而更愿意聽收聽廣播,可以說老年聽眾收聽高峰在全天;還有一部分是追隨流行時尚的人群,這部分人對廣播的青睞越來越高,這是因為許多電臺普遍加大了娛樂及時尚生活欄目的力度,令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傳播的又快又新的緣故。
(6)可信度高,廣告形象好。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電臺代表政府的喉舌,是政府的宣傳工具。在我國,不允許私人開辦電臺,每個城市的地區只有一家電臺,與其他媒介相比廣播有著極好的威信和可信度。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廣播中播出的廣告,給人的可信度較高,而且形象良好。特別是新聞、天氣預報、流行音樂和訪談類欄目,如果在這類節目里插播廣告,傳播效果就更好。
2廣播廣告媒體存在的問題
以上筆者分析了廣播廣告與其他廣告媒介相比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在媒體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可以說明廣播廣告媒體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而不能說成是夕陽媒體。但為什么許多廣告主忽視廣播廣告這一廣告媒體呢?經調查研究,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廣播廣告的實際到達率底。就每周有收聽廣播15分鐘以上習慣來定義,中國的廣播平均到達率只有25%左右,與廣播發達的國家,有很大的差距。
(2)廣播廣告專業創作人員缺乏。受委托的廣告公司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廣告制作人員。因廣播廣告利潤不高,制作人員也缺乏創作的積極性,因此整體廣告的創作水平不高。
(3)廣告主對廣播廣告的優勢認識不夠。大多數廣告主只迷信電視上“見影”,一味地把大量的廣告費投入到電視上,沒有認識到廣播媒體的優勢,也不懂國際流行的整合營銷傳播。 (4)廣播媒體自身經營方式有待改革。在我國,專業的廣播廣告公司很少,廣告制作通常由工作繁重的電臺工作人員承擔,由于制作經費不足及對產品特征、市場狀況和消費者等相關資料沒有切實把握,自我創意、自我的廣告不免平庸。如機關槍式的廣播方式;主持人同時客串幾個角色的方式;聽覺意境的虛假;與主題不吻合的音樂;沒有特色、平平淡淡的音響;這樣的廣播廣告難以令人回味,怎能起到促銷商品的作用呢!
廣播電臺缺乏定位,廣播的節目缺乏個性,沒有獨特的節目風格,缺少名牌主持人,甚至一些電臺抱著“誰來都是錢”的態度,饑不擇食,什么廣告都做,諸如名不符實的某些保健品廣告等,都是導致廣播電臺被廣告主冷落的原因之一。
3充分開發利用廣播媒介的對策
(1)根據廣播節目聽眾,有針對性地進行廣告投放。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在廣播上做廣告,廣告主及廣告公司應該首先研究產品的目標受眾,做好產品目標受眾的定位,然后尋找適合產品廣告信息定位的媒介,如果鎖定的目標消費群體又恰是愿意收聽廣播的人群,那么選擇用廣播做廣告就是明智之舉。例如“光明牛奶”在南京做產品推廣宣傳時,把目標受眾鎖定在30—40歲的女性,他們不僅在電視臺上做廣告,而且也在南京電臺每天六檔婦女收聽高峰節目中做廣告,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2)研究廣播廣告的黃金時段,做有效的廣播廣告。通過調查顯示,收聽高峰發生在早晨5點、6點到8點之間,另外兩個低得多的高峰發生在中午和傍晚6點到8點之間,周末的收聽率很高。另外,男性也要比女性喜歡收聽電臺,男性喜歡在早晨、中午和傍晚時分收聽電臺。不同年齡段收聽時間有很大不同。年長的人集中在早晨6點到9點收聽節目,收聽高峰大約出現在早晨7點左右,青年人則相反,喜歡在傍晚、晚上或午夜收聽節目。了解廣播廣告的收聽高峰及收聽人群,能夠減少盲目廣告投放所帶來的損失,讓有限的廣告費發揮真正的效用。
(3)與目標受眾進行雙向互動、創造性的溝通。廣播廣告屬于“闖人型”的廣告,而且是“單向性”、“線性化”地向消費者傳遞信息。作為受眾而言,只有被動地接受廣播廣告傳達的內容,要想更多地了解廣告商品信息,還得跑到商品銷售地點才行。廣告主或廣告公司要想把自己的商品信息能被消費者記住,與消費者進行雙向互動,創造性的溝通是一個好辦法。例如很多電臺開設“熱線廣告”效果就很好。贊助在社會上能造成較大影響的節目,如“熱點話題”、“公仆與市民對話”等節目也是一個提高收聽率,吸引關注度好辦法。或干脆利用電臺廣播媒介,搞大型社會公益活動,讓更多的受眾不僅知曉企業要傳播的信息,而且要求參與進來,這樣變廣播聽眾被動收聽為主動收聽,達到很好的傳播廣告信息、樹立企業形象的目的。如2002年,僅為“統一”一個品牌,南京音樂臺就做了l6場名為“統一冰紅茶閃亮之星”的校園活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提高廣播廣告的創作水平。廣播廣告創作水平的提高,是吸引廣播聽眾對廣告產生興趣的根本辦法。為提高廣播廣告創作水平,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①引入生動人物角色。為增加真實感覺和形象性,人物對話和人物對白式的廣播廣告應該引入生動、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那種一出場就擺出推薦產品樣子人物。以虛假、造作的人物生硬介紹產品,是許多廣播廣告的通病。
②引入“說者”與“聽者”的互動,避免生硬推薦。具有創造性的互動,能使對話精彩、有趣,也就能使廣告受眾喜歡。
③營造氛圍,引發聽眾想象。由于廣播聽眾無法直接見到產品和產品被使用的情境,廣播廣告文案更應該注重通過營造氛圍引發聽眾的想象,讓產品的形象在訴求對象的頭腦中豐滿起來。
④傳達真情實感。廣播廣告應充分利用“人聲”這一特點,表現人物真實的感隋和個性色彩,并通過聲音來感染聽眾。
篇8
關鍵詞 技術;新媒體;社會嵌入;信息;社會學范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40至50年代,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誕生,以及由計算機技術所驅動的互聯網傳播技術等帶動了歷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并迅速地沖擊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引發了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社會關系的變革。曼紐爾?卡斯特認為,我們已然深處于網絡社會。“網絡構建了我們社會的新社會形態,而網絡化邏輯的擴散實質地改變了生產、經驗、權力與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在網絡中現身或缺席,以及每個網絡相對于其他網絡的動態關系,都是我們社會中支配與變遷的關鍵根源。”
這種新的變化無疑是當前傳播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盡管有學者認為新媒體研究目前仍處于“搖籃”階段,但其對于人類生存的影響力已不可忽視。尤其對于自在轉型期的中國,互聯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于梳理媒體技術史視角下西方新媒體傳播思想的發展邏輯,勾勒其演變的路徑,并提倡當下中國的新媒體研究應走向新媒體技術的社會學范式,以期對中國新媒體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新媒體技術的社會嵌入:媒介環境學派的傳播思想
傳播技術給人類互動和社會發展帶來什么樣的變化,這個疑問一直是媒介環境學派所關心的問題。伊尼斯認為任何技術都帶有一定的“時空偏向”,這種偏向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冷”、“熱”媒體之分等等強調的是傳播技術與人類自身的互動;尼爾?波茲曼的“媒介即隱喻”側重傳播技術對社會的再建構,而德克霍夫的“電視民主”則關注電視與政治參與的互動。
由于麥氏等人的觀點中過分強調傳播技術的影響,其后繼者詹姆斯?凱利、保羅?萊文森等學者將伊尼斯、麥克盧漢貼上了“媒介決定論者”的標簽,這個標簽深刻地影響了后人對整個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解。顯然,這個標簽有失公允。麥氏早在《谷登堡星系》一書序言中就提到:“本書絕非蓋棺論定之作,牽動社會變遷的因素不少,本書只希望闡明其中一項主因,指出這項因素未來或許能讓人類更自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麥氏的研究宗旨在于提醒媒體研究學者媒介技術是一個社會化產物,應注意分析媒體技術本身對人、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而非強調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不過,媒介環境學派對于技術的過分強調在其二代學者梅羅維茨那里有所調整。梅羅維茨結合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延伸理論與戈夫曼的社會情景互動理論,提出信息系統的流通形式,而非自然環境本身才是不同場所的真正界線,并由此得出:電子媒介的誕生打破不同群體信息系統的分離狀態,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線不同模糊,男性與女性的氣質、成人與孩子的界線以及政治英雄與普通百姓的區別日漸消逝。當然,這里的電子媒介主要指涉電視、廣播等傳播技術。
其后,保羅?萊文森將媒介環境學派對于“媒介即環境”的闡釋帶入互聯網研究,成為了學派在數字時代的理論開拓者。他認為:“因特網完成了麥克盧漢的比喻,使地球村成為現實。網上地球村的村民,只要有一臺個人電腦,一條電話線和一個瀏覽器,就可以居住在任何一個地方,就可以和別人聊天,可以搜尋新聞,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電視是接受新聞。”網絡帶來的是一個非集中化的時代,利用電腦,人們不僅可以接受信息,還可以生產信息。由此,每個人都是一個生產和傳播的中心。2009年,萊文森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新新媒介》,在書中他更為詳細地將新媒介中的不同傳播方式進行歸類和論述,提出“‘新媒介’這個名字描繪的互聯網生活和工作,與傳統媒介和舊媒介截然不同,比如電子郵件與紙質郵件不同,網上閱讀與讀書讀報不同;同理,‘新新媒介’描繪的互聯網生活和工作與新媒介截然不同,比如,讀維基網的網頁和讀CNN電視網的網絡版就截然不同,因為維基網的網頁是很容易編輯的。”所謂的“新新媒介”側重的是“每一位消費者都是生產者;你無法冒充非專業人士;你能挑選適合自己的媒介;你得到不必付錢的服務;新新媒介既互相競爭,又互相促進;新新媒介的服務功能勝過搜索引擎和電子郵件。”
媒介環境學派對媒介技術的關注將我們的目光轉向了媒介與個人、集體的生活方式之間的互動關系,并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媒介技術的隱蔽偏向將塑造新的個體行為和社會發展。但是,這僅僅是問題的表層,深入思考我們不難發現:媒介雖延伸了作為一個共同體的人類的感知能力,但對不同的個體或群體而言,這種延伸“比例”顯然并不等同,傳播技術的影響具體到個體所產生的差異是他們沒有看到的;其次,尼爾?波斯曼雖猛烈抨擊了代表著“機器意識形態”的醫療技術壟斷,電腦技術壟斷等現象,指出“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藝和技術的統治”,但這種制造“臣服”的機制是如何運作?這些關乎媒介技術與社會控制的種種問題是媒介環境學派所沒有回答的,而這些才是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研究的關鍵所在。
二、新媒體技術的雙重性:從“數字民主”到“結構再生產”
“每一個技術進步對于應用者來說都是一種對現實的超越和對新理想的追求。”互聯網傳播技術帶來的“革命性”一度讓新媒介研究學者興奮不已,有關數字民主(digital democracy)、賽博民主(cyberdemocraey)、電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等十分應景的概念在西方學界的研究文獻和政治言論中層出不窮。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認為,由互聯網構筑的“網絡烏托邦”是一個以協商民主為特征,信息高度分享、眾人高效發表意見和參與決策的世界。這樣一種對新技術的樂觀情結在克萊?舍基那里更為明顯,在《未來是濕的》一書中,他宣言,新媒介技術為人們超越社會原有的層級結構、與他人共享、合作、協調一致地行動提供了途徑與方法。這是一種“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當人們把組織像衣服一樣脫掉時突然發現,新的關系和環境不再老舊和僵硬,而變成有生命力的、有粘性、濕乎乎的存在。這是一種力量,這更是一場革命。”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出版了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的研究報告,在其中他們提出了一個讓人極為振奮的概念:“We Media(自媒體)”,暫且不論這個概念對于新媒介技術帶來的信息傳播模式有何轉變是否有解釋力,但“we”這個詞本身包含的主體性成分就足夠體現兩位學者對新技術的強烈的烏托邦色彩。
“互聯網絕不是一個脫離真實世界之外而構建的全新王國。互聯網空間與現實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聯網實質上是政治、經濟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互聯網的發展完全是由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力量所驅動,而不是人類新建的一個更自南、更美化、更民主的另類天地。這一觀點在哈貝馬斯的論述中得到呼應,他認為:“技術進步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那些從社會生活的強制性的再生產中自發產生出來的社會利益決定的。”
互聯網技術產生的原初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運行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其天生的政治秉性是其所在的政治環境所決定的,只不過,在兩方發達國家,由于互聯網與言論自由的天然耦合,由此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換句話說,且聯網所構建的虛擬空間其實是一種景觀或者表象,是現實社會結構的延伸,互聯網上的種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現實社會內在結構張力的一種“癥候”。權力和商業利益可隨時介入到互聯網虛擬空間中,利用把關過濾、敏感詞屏蔽等信息控制模式,將信息傳播和公共辯論導入符合領導集體權力與商業利益目的和權力鞏固的狹窄管道之中。從這個角度而言,互聯網技術對于社會的影響在于“復制和復雜化了原來存在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網絡傳播的技術成效及其合法化形態受以了社會關系的制約。”由此可見,以媒介形態出現的網絡傳播技術更趨向于一種社會結構再生產的核心動力。
三、信息:理解新媒體技術與社會重構研究的起點
美國加州大學厄灣分校電影與傳播學系教授馬克?波斯特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版了《信息方式》和《第二媒介時代》等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新興傳播技術背景下社會發展研究的新思路。對于新媒體理論發展而言,波斯特最大的貢獻在于他在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理論”的基礎批判性地提出了“信息方式”的概念。
馬克思認為:“人們用以生產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需要的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這種生產方式不僅應當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來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各個時代生活資料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生產方式,比如磨坊主與封建主義關系緊密,蒸汽機和資本主義相互對應。在波斯特看來,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理論對于數字時代的社會生產發展已不再具有解釋力,信息化社會的生產更多在于符號生產或抽象生產。在他翻譯鮑德里亞的《生產之鏡》時所作的導言中也曾提到:“他(馬克思)沒有穿透政治經濟學的中心邏輯,即鮑德里亞所指出的它的意義邏輯。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的起源理論化為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轉換,但馬克思沒有意識到,政治經濟學還有第二個決定性的變化,這涉及“社會抽象的過程”,它不是指向商品而是指向符號。”因此,波斯特在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理論”的基礎上,把電子傳播媒介、后結構主義理論和批判理論互相融合,批判性得提出了他的信息方式理論,用以概括新媒介時代的社會生產與運行方式。在《信息方式》一書,他說道:“歷史可能按符號交換情形中的結構被區分為不同時期,而且當今文化也使‘信息’具有某種重要的拜物教意義。”
受鮑德里亞的影響,馬克?波斯特十分重視符號與符號生產在新媒介時代的作用。他將信息方式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符號的互應、意符的再現和信息的模擬。在信息模擬階段,主體失去穩定性,并懸置于客觀性的種種不同位置之間,不同的構型使主體隨著偶然情境的不確定而相應地被一再重新構建。“信息方式中的主體已不再居于絕對時/空的某一點,不再享有物質世界中某個固定的制高點,再也不能從這一制高點對諸多可能選擇進行理性的推算。相反,這一主體因數據庫而被多重化,被計算機的信息傳遞及意義協商所消散,被電子廣告去語境化,并被重新指定身份,在符號的電子化傳輸中被重新分解和物質化。”同時,詞語的能指與所指的關系處于漂浮狀態,詞語與指涉物之間的關聯被重構組合:并日漸取代物的位置。“電子傳播把巨大的距離和時間的瞬時性結合起來,使說話人和聽話人相互分享又彼此靠攏。語言不再表征現實,不再是用來強化主本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語言變成了,或者更確切地說,重構了現實。”
這一觀點在卡斯特那里得到了新的闡釋,二者的論述不謀而合。在卡斯特的三部曲中,他提出網絡社會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產物,因此,信息技術范式構成了網絡社會的物質基礎。在此范式下:1.信息便是其原料;2.新技術效果影響至個人與集體層面活動過程;3.產生了新技術的系統或關系的網絡化邏輯;4.新的信息技術范式以彈性為基礎,擁有重構能力;5.特定技術逐漸聚合為高度整合的系統。在信息社會這個大背景下,傳統以爭取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資源以促進自我發展的模式已然落后,以比特為單位的信息才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生產力創造源泉。網絡社會的崛起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種新型的社會文化,卡斯特稱之為“真實虛擬文化”,即真實本身完全浸于虛擬意象的場景和偽裝的世界里,在其中象征并不只是隱喻,而是包括真實的經驗。在這種文化里,“一方面,社會中的支配與價值無需接觸就可以同時被組織起來,亦即,在無須任何地域具體經驗的信息流動里就可如此。在另一方面,支配性的價值與利益無需參考過去或未來就能在電腦網絡與電子媒體的無時間性的景象中被建構起來。”與此同時,網絡社會的所有信息開始以一種二元模式運作:在多媒體溝通系統中“出現”或是“缺席”。惟有在這個整合系統中“出現”,才能使信息成為顯現于公眾的視線中,成為人們的談論對象并在此過程中社會化。而“缺席”者只能化約成一種個人想象,或是日漸被邊緣化甚至消失公眾視野范圍內。網絡的誕生“將文本、意象與聲音整合進入同一個系統,在開放且可以獲得讀取路徑的條件下,于不同的地點和選定的時間里在全球網絡上互動,這種做法確定徹底改變了溝通的特性。”傳統媒體傳播的不同信息在網絡世界里互相借助符碼,信息便在此過程中混淆了自身的所指,不同的意義隨機混合,從而創造出多面向的語義脈絡。符號學大師巴特?羅蘭曾指出,一切溝通形式都是奠基于符號的生產和消費。由此,“現實”成為了一種符號的再現,一切“現實”都是擬象。以電子整合為核心的新溝通系統和交流形式建構了“真實虛擬”,并以其各式各樣的變貌,容納了絕大多數的文化表現,構造出一個新象征環境。
的確,新媒體技術的到來將信息符號從模擬推向自我指涉,并不斷融入現實生活的運作過程。由此,真實和虛擬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當我們將這種趨向推向極端,那么,“信息方式”將成為現實社會生產與運行的基本邏輯。但對于當下而言,鮑德里亞、波斯特和卡斯特都過高估計了符號、語言等因素在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中的作用。只要我們深入到符號、語言等因素的背后,不難發現,所謂的信息方式仍舊是束縛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現實社會關系之中,符號運行的現實基礎仍舊存在于社會的生產方式,這是符號走向獨立存在的現實前提。如果拋棄了物質生產,信息方式所這些現象和矛盾其實只是一種無根的矛盾。
四、結論:走向新媒體技術的社會學范式
篇9
一、廣播的標準化口音
上個世紀20年代,英國廣播在誕生之初,就在不斷尋找廣播媒介獨特的言說方式,以區別于日常瑣碎的聊天談話或者課堂上教師的宣講。很明顯,廣播話語的言說方式與日常的講話不同。我們以今天英國的廣播為例,可以比較熱線電話的聽眾和主持人、播音員,發現話語方式的最大不同突出體現在口音上,主持人盡管顯得自然、隨意,但通過他們的口音仍然帶有不可抹殺的權威性,這不可否認與當年推行英語標準口音有關。
上世紀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英國推出了“標準口音”,這是BBC第一任總裁Reith野心的一部分,他想建立超越地域和階級的統一的全國播音標準。①他的理論是,聽眾需要權威性,廣播同時也需要藝術的傳達。為了便于聽眾接受,表達又需要以自然和隨意的方式來呈現,有一種途徑就是利用聲音美學。②標準口音是以南部倫敦英語的口音為準的,英國其他很多地區的人認為南部英語裝腔做勢,甚至有點娘娘腔。因此,在關于什么是標準口音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③。不過,這不能阻止英國早期的廣播主要采用口音標準、嚴肅的話語風格來播報新聞,直到今天,雖然在電臺里各種口音都能聽到,但是這些標準口音仍然在關于國家新聞的播報等嚴肅的節目形式中被采用。
二、廣播的“日常”談話風格
隨著電視媒介的興起,人們對媒介功能的認識也越加深入。大眾媒介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鴻溝間架起了橋梁,二者之間的界限也被重新建構。反映在傳播風格變化上,就是形成了一種公共領域內的口語化風格④。因為廣播和電視更多的是在家庭中收聽或者收看,甚至個體家庭成員也實現了獨立的個人接收。在傳播風格和報道手法上,不再體現為一種公共場合所適宜的形式,而更接近于日常的、非正式的談話風格。⑤
20世紀80、90年代,英國廣播過去古板僵化的節目風格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觀,逐漸深入的私人話題越來越多地成為廣播節目內容,聊天式的話語風格也隨之被采用,人們也越來越接受這種“日常”談話呈現在廣播媒介上。以英國公共廣播的王牌頻率BBC4為例,這一時期,BBC4的播音員或者主持人更多使用“咱們”這樣的稱呼來代替“你”或者“他”等對聽眾個體的稱呼,拉近與受眾的關系。話題的討論內容也減少了抽象的成分,增加了經驗性的內容。⑥1987年的聽眾調查中,BBC4獲得了“嚴謹的、非常見多識廣的、有趣的、幽默的、令人信賴的和專業的”等評價。而在1977年的聽眾來信和來電中,很多人抱怨BBC4背景噪聲太大,節目滑稽,語言粗糙,有時候甚至讓人感到不道德或者語言粗鄙。⑦今天BBC4仍然深受英國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的喜歡,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BBC對廣播話語言說方式的研究,并據此對播音員和主持人實施科學的培訓。
廣播話語言說方式上的這種類似生活化傾向的變化,對廣播主持人來說,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對于廣播新聞而言,盡管在整體話語風格上更加親切自然了,在不同的電臺也會采用不同的新聞播音風格,例如國家級電臺可能更強調嚴肅和莊重的風格,而一些地方電臺,特別是一些輕松的音樂電臺播講新聞則呈現多元化風格。如有740萬受眾的Heart電臺,電臺新聞針對不同的地域提供不同的新聞內容,在播報風格上也強調接近于該地域的語音特點。談話式的播講風格,不僅要求播音員或者主持人正確傳遞稿件中的內容信息,同時也要求播音員根據具體的傳播環境和受眾身份的特征,主動調整播講的內容,強調在播講的過程中要與受眾建立起親近的交流通道,模擬出現實談話的交際語境,這無疑是對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廣播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一直在努力探尋一種與日常談話不同的表現風格。但是目前廣播專業化程度提高,一些廣播節目更多發揮的是娛樂功能,而非信息的使用功能,因此廣播話語方式也隨之改變。
三、廣播“交際”語境規則的建立
從“讀新聞”到“說新聞”,廣播獨有的“交際”語境規則也逐漸完善和建立起來。隨著英國電視在戰后的崛起,特別是在上世紀50、60年代,廣播的收聽率一直在下滑,廣播的媒介地位在這一時期也變成了一種背景媒介,或者是退居為一種次要媒介。這一時期,廣播媒介的屬性有兩個方向上的變化,一個是私人的、親密的伴隨媒介特征強化,原來承擔主流媒介的社會功能被電視所替代;另一個是在具體生活信息的傳達上,廣播比電視等其他媒介形式更靈活而迅速。正是這兩種變化,使廣播更加重視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注重建立起新的傳受關系,相關的研究也不斷得到重視。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研究成果是,強調廣播話語要營造并模擬交際語境,即要求播音員或者主持人“和那些并不在場的對象做真正的談話”。⑧
然而,怎么能夠在這種幾乎是單向的傳播活動中表現得像是傳受雙方都在場的談話Evans具有豐富的培訓BBC廣播播音員(主持人)的經驗,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建議:“在句子的結尾不要提高你的聲調,不要采用一種表演的或者是其他特殊的腔調。在講話中不要比平時的談話更快、更慢、更大聲、更低聲。簡單說,說話的時候不要把表演的成分加入進去,平常你最習慣的通常談話方式就是最恰當的方式。如果做不到這些你最好還是不要做廣播員了。”⑨
模擬交際語境在廣播有稿主持或播音中難度比較大。Evans的培訓經驗和研究經驗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借鑒的線索。Evans認為,⑩播音員在播講稿件的時候,要假設聽眾就在你的眼前,你要想象你真的在和他(她)面對面地講話,甚至可以做手勢給他(她)。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白費力氣,因為聽眾是看不見的。但實際上,每個受眾都有豐富的談話經驗,一些在特定的語氣或者是語言段落之后的停頓有什么樣特殊的意味,有什么樣相應的表情和語氣,都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固定搭配,聽眾會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對播音員通過電波所傳遞來的談話信息和談話氛圍進行二次修補。為什么會出現修補的環節因為部分信息在傳遞中,因為客觀或者是主觀的影響,有所遺漏或者誤傳,經過聽眾個人的彌補和還原后,才能最終復現出屬于聽眾個體的談話語境。因此播音員所傳遞的信息是主要的內容,同時所傳遞出的談話或者是交流氣氛也是影響信息傳播效果的重要參數,有時甚至不比信息傳遞的內容的重要程度低。
BBC在培訓新的廣播播音員時,其中有一項技能是:要在事先寫好的稿件中加入即興的成分,并且在銜接處做到天衣無縫,使聽眾無法察覺,這些添加的即興成分有助于聽眾產生廣播語言是隨意性播送的聯想。對于專業的、成熟的廣播播音員來說,即興編輯是為了吸引聽眾更直接地接近所要傳遞的信息,消除人為加工的痕跡。因為那些事先錄制好的錄音資料帶或是節目片斷在加工中已經帶有了明顯的人為加工的工業化痕跡,有自己獨特的屬性,所以需要播音員的整合和串連,進行再編輯。
數字化時代,盡管受眾與廣播的互動方式空前得到擴展,電臺節目可以讓更多的聽眾打進熱線電話,同時聽眾也可以通過網絡留言和討論擴展對節目的關注,有些業余記者也被邀請參與廣播節目的制作,但是一些優質核心的電臺節目仍需要秉承建構廣播獨有的“交際”語境。BBC 6音樂頻率作為BBC最新的全數字廣播節目,針對的聽眾是年輕人,主要以流行音樂為主,主持人的話語較一般談話節目要少,但是卻需要依賴這些話語吸引聽眾與電臺節目建立親密聯系。
隨著延遲收聽廣播系統的發展以及數字接收終端的發展,在網絡上播出的廣播節目允許被受眾整合打包檢索,這意味著廣播節目面臨著被聽眾重新編輯的可能,如果主持人的談話不夠吸引人,或者被聽眾認為是對節目內容的干擾,他們就會去除掉這部分內容。因此,主持人的話語方式或者話語習慣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四、廣播話語與性別差異
廣播從一開始就受到男性聲音優勢的影響。西方廣播談話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演講術,這個領域最初是排斥女性的;最初的廣播話筒的設計也是專門針對男性聲音的。Reith認為,BBC早期不采用女性播音員播新聞,是因為當時認為女性的講話方式在播講新聞時容易有傳播小道消息和謠言的嫌疑。
當時社會心理學也提供一些研究成果來證明,在嚴肅的教育類節目、紀錄片和新聞節目中適合使用音高較低的聲音,例如男性聲音或有男性聲音特點的女性聲音,原因是音調較高的聲音顯得缺少自信、缺少權威性和可信度。Frances Dyson也提到,音調較高的聲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緊張和缺少自信,說話的人不僅對自身沒有自信,對所說的內容也沒有自信,同時拔高的聲調常常讓人聯想到歇斯底里和失去理智。所以我們在電視或者是廣播中會看到或者聽到,當女性來播講嚴肅的教育節目和新聞節目的時候,往往會有意壓低嗓音,以單調而低沉的聲音來播講。
美國傳播學分析學家Carol Ann Valentine和Banisa Saint Damian1980年分析了墨西哥和北美電臺的播音,分別找出兩個不同地域的人所認為的最好聽的男性聲音和女性聲音,結果發現對最好聽的男性聲音的判斷標準,兩個地區的人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女性聲音的差別很大。由此,兩人證明,女性聲音更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而不僅僅是聲音本身的因素。那么理想的廣播聲音應該是什么樣的呢Carol Ann Valentine和Banisa Saint Damian通過實驗研究認為:首先是精練的,大部分廣播的聲音不同于日常的說話聲音,因為廣播的聲音是被編輯過的,是不斷反復修改過的;其次是富有男性特征的。具備上述兩點特征的廣播聲音可以更多地呈現出權威性、知識淵博、富有力量的特點。畢竟很多聽眾不僅僅希望聽清廣播在說什么,也需要廣播給予聽眾自信和依賴的感覺。
在廣播實踐史上,英國BBC在1933年第一次使用了女性來播出新聞,但并不成功。真正成功的由女性來播講新聞節目的實踐,電視要比廣播更早,成功的廣播新聞播音員直到1974年才出現,這是因為在當時的英國,電視更吸引女性受眾的注意力,為了吸引更多的女性受眾,所以比廣播更早正式啟用女性新聞播音員。當然,在英國,廣播被認為是比電視更嚴肅的一種電子媒體,這也是女性播音員出現較晚的一個原因。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性別平等”運動后,英國電臺男女播音員或者主持人的比例基本一致,沒有對女性播音員或者主持人刻意的回避或者排斥了。
近年,英國廣播業歷史上對本體基礎理論的一些探討,在我國廣播實踐中也常常會遇到。比如前幾年討論很多的究竟該“說新聞”還是“播新聞”的問題、在地方臺節目中是否應當使用方言播講的問題等等。通過對英國廣播業歷史的考察可以發現,隨著社會發展對多元化的寬容度越來越大,對完美化的追求越來越多地被個性化追求所代替,廣播話語言說方式也同樣出現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傾向。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廣播媒介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通過研究、借鑒國外媒體實踐經驗及理論成果,研究廣播聲音本體的傳播特點研究、廣播話語作為廣播內容的核心基礎的理論的探討,對我國廣播媒體在數字化時代技術和體制保障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廣播媒介潛能,更好地為受眾個體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注釋:
①Reith,J.:Broadcast over Britain.London :Hodder&Stoughton.,1924,P161
②Dyson ,F.:The genealogy of the radio voice.In Augaitis,D.and Lander,D.(eds)Radio Rethink:art,sound and transmission.Canada:Walter Pillips Gallery 1994,P179
③The head of Talks Department ,Hilda Matheson, (Matheson, H.,Broacasting.London:Thornton Butterworth Ltd,1933,P 65--67
④參見Fairclough ,Norman(1995),Media Discourse,,London,Arnold與Leech,Geoffrey(1966),English in Advertising,London:Longman
⑤Scannell,Paddy(ed.),Broadcast Talk,London:Sage,1991
⑥Fairclough,N.Media Discourse,London:Arnold.,1995,P128―149
⑦David Hendy,Speaking to Middle English---Radio Four and its Listeners,Jean Aitchison and Diana M. Lewis (ed) : New media language London : Routledge, 2003,P67
⑧Evans ,E.:Radio: A Guide to Broadcasting Technique,London:Barrie&Jenkins,1977,P16
⑨Evans ,E.:Radio: A Guide to Broadcasting Technique,London:Barrie&Jenkins,1977,P20
⑩這部分是針對原文進行的二次解讀,原文請參見Martin Shingler and Cindy Wieringa, On air : methods and meanings of radio,London : Arnold, 1998,P41
Wilby,P. and Conroy,A.:The Radio Handbook.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4,P 122
Wilby,P. and Conroy,A.:The Radio Handbook.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171
泰晤士報,2008年3月3日
Dyson ,F.:The genealogy of the radio voice.In Augaitis,D.and Lander,D.(eds)Radio Rethink:art,sound and transmission.Canada:Walter Pillips Gallery,1994,P181
Reith,J.:Broadcast over Britain.London :Hodder&Stoughton. 1924,P161
Graddol,D. and Swann,J.:Gerner Voices.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P31―35
Dyson ,F.:The genealogy of the radio voice.In Augaitis,D.and Lander,D.(eds)Radio Rethink:art,sound and transmission.Canada:Walter Pillips Gallery,1994,P181
篇10
新媒體 大學文化 傳播
大學文化,是大學思想、制度和精神層面的一種過程和氛圍。大學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一定成為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的中堅,一定要引領社會前進。大學文化是知識、能力、人格的升華和結晶。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是大學建設與文化底蘊的有機結合,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新聞媒介是大學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和方式,然而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和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從根本改變了高校師生接觸大學文化的途徑,也改變了大學文化對師生影響的程度。因此,探討信息時代大學文化傳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能夠為大學文化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大學文化的內涵及作用
大學承載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職能,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程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大學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只有文化存在,大學才會被人所尊重。
大學文化是大學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生活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學文化不僅體現大學組織內部的特征、層次及其核心競爭力,而且也是國際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大學校園內的生動體現。大學文化作為學校辦學歷史和育人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凝練大學精神內涵和承載大學核心價值的重要載體。
大學文化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必然與一定的時代相聯,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大學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動文化建設中肩負重要使命,應進一步明確自身的文化定位與文化功能,發揮好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引領的積極作用。大學文化不僅起到育人和教化功能,而且是大學核心競爭力所在,更是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正處于深入變革的時代,變革波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對大學文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認真審視新時代背景下各種思想要素及傳播方式對大學文化的影響,發揮其積極作用,消解其消極作用。
二、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及特點
大學文化的傳播方式傳統的主要有課堂、第二課堂、社團、報紙和廣播電視等。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除了傳統的傳播方式,網絡新聞、博客、微博和手機報等對大學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然而,不同的傳播方式其所起到的作用和特點各有不同。下面對新媒體的優點、不足進行比較分析。
1.電視媒體。其優點在于覆蓋廣、速度快、影響力大、創意承載能力強。不足之處在意受眾無法控制信息的出現與接收。投資量未超過門檻的情況下其效果非常有限。主要適合于提升大學的知名度。
2.廣播媒體。其優點是傳播快速、有一切電波媒體的好處、費用低。不足之處是只有音訊,沒有視訊,不適合需要視覺傳達的視覺創意;觀眾接觸時專注度不夠。
3.報紙媒體。其優點是讀者興趣和關注度主導著廣告效果,訊息不隨時間消失、投入程度深入;受眾能對信息有較深入了解。廣告訊息接收的強制性較低。可用于傳達深度內涵。
4.戶外媒體。其優點是能夠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和受眾時間。不足之處是受眾接觸匆忙,關注度低,不適合細節訊息傳遞。主要適用于及時性提醒。
5.網絡媒體。網絡作為“第四媒體”在文化傳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其特點是準確性、互動性。網絡媒體在促使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實踐研究證明,網絡文化傳播方式中群體極化現象的極端主義意識尤為突出。網絡文化中的極端主義意識成因是多個方面的:網絡、網民和網絡輿論管理所自有的特點是形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主要成因。
6.手機報。手機報是以手機為終端,通過無線技術平臺將新聞信息發送到手機上供手機用戶閱讀的一種媒體形式。手機報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被看成是繼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之后的一種新媒體,又稱第五媒體。手機報作為一種媒體形態,不僅具有其他新聞媒體的共性特征,還擁有自身的特點。
三、新媒體傳播方式對大學文化的影響
大學文化是屬于全方位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其傳播過程也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的復雜工程,大學文化的建設需要很多物質上的投入和多年的探索,大學文化的建設需要借助物質的作用以及文化的傳播來發展,兩者是必不可少的。大學文化的建設需要群體意識的傳播,也就是大學文化傳播,大學文化的傳播是通過所在大學的全體師生對大學的思想理念、情感觀念的傳遞而形成的大學文化氣氛。以此來整合大學全部師生員工,通過統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來推動大學文化的快速發展和傳播。文化是信息的集合,文化的傳遞就是信息的傳播。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隨著文化傳播方式的變化,大學文化在師生中影響力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新媒體時代下大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是非常迅速的,大學文化的建設是實現學校科學發展的需要,每所大學的大學文化都是所在大學的精神實質,是學校發展的“軟實力”,大學文化能夠體現學校深層次的精神、文化、理念和傳統等因素,能夠影響學校每一個成員的思維方式、人格塑造、道德情操、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能夠更好的促進學校師生以及員工的向心力量,能夠激發起大學人的動力,引領著學校向著更高層次的目標前進。大學的發展關鍵就是在于文化的建設,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之中的靈魂,更是大學發展道路上的重要保證,也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信息時代下的大學文化,能夠更好地培育學校的獨特大學精神,能夠順利地推進大學的發展戰略,還能提高教師、學生以及員工的整體素質,從而讓大學的傳承更加久遠。
四、思考及建議
技術革新使大眾傳播媒介以多種手段傳播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大學文化風貌的更替。如何更好的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傳播方式,更好的為大學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做出貢獻。
1.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文化建設方面具有資源優勢、品牌優勢、專業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受眾中享有較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因此,加強對傳統主流媒體的升級改造,利用新興媒體的手段和內容來豐富、補充自身的局限,實現新舊媒體之間的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無疑是一條共贏的道路。
2.在學校層面建立中樞機構和核心隊伍,不同的載體應該有不同的團隊,但應該有一個核心的團隊是共同的,這樣才能形成聯動管理。在“全媒體”的框架內,明確不同媒體不同的定位,使各種媒體發揮各自不同的優勢,避免同質化發展。充分利用統一的宣傳平臺,整合現有的人力資源,建設相對穩定的傳播隊伍,通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職責分工體現媒體之間的融合。
3.對文化建設內容進行整合,根據受眾接受信息的條件、時間和手段的不同,重要重大全校性的新聞,紙質媒體、網絡媒體都要報道,而動態性、娛樂性的小新聞為避免同質,校園媒體可根據各自的特點,在報道上有所側重。
4.對傳播時限進行整合,根據各媒體的特點,利用好時間差,發揮各自優勢,把文化建設的重要信息在第一時間發出。對傳播途徑進行整合,依據各個媒體的存在形式與特點,擇其優勢、補己不足,從而實現以途徑優化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薛萍.傳播方式對文化傳播的影響[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2):62-64.
[2]劉東霞.大學文化與現代傳媒互動的基本思路探析[J].文化學刊,2010,(2):38-42.
[3]管會生,李佳.基于大眾傳媒理論的大學文化傳播研究綜述[J].大學(學術版),2012,(4):43-49.
[4]林東生.媒介融合:發揮高校校報對大學文化傳播的主導作用[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27(1):20-22.
[5]喬輝.淺論大學文化傳播的媒介及必要性[J].新聞教育,2012,(8):60-64.
[6]馮文波.手機報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的運用[J].新媒體,2013,(1):69-70.
[7]周青.網絡文化傳播方式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研究與思考[J].實踐與探索,2010,(3):94.
[8]李穎,張振鵬.我國大學文化建設基本狀況分析[J].黨史博采,2013,(1):45-47.
[9]向來生,王洪禹,姚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宣傳工作創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18(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