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7 16:23: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暴露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務人員丙型肝炎病毒職業暴露論文
【關鍵詞】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各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為0.1%~10%,平均為3%,全世界約1.7~2億人感染HCV。我國一般人群HCV感染率為3.2%,約3800萬人感染HCV。HCV急性感染后大約75%~80%的患者轉變為慢性感染,20%發展為肝硬化,并與肝細胞癌的發生密切相關[1]。我國有眾多的慢性HCV感染者,因此,我國醫務工作者的HCV職業暴露的危險性非常高,預防HCV職業暴露任務艱巨。
2004年國家衛生部出臺了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但是我國還沒有針對HCV職業暴露防護工作的指導原則。本文參考2001年美國公共衛生署的最新美國HBV、HCV和HIV職業暴露處理的公共衛生服務指南與暴露后預防的建議[2]以及國內外有關文獻,并根據多年來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對醫務人員HCV職業暴露危險性進行了分析并對暴露后預防措施進行了探討。
1HCV的職業傳播
逄增昌等[3]報道,醫務人員抗HCV感染率為1.16%。盧國強等[4]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醫務人員抗HCV感染率為1.4%,但臨床科組(2.7%)與非臨床科組(0.0%)之間差別較大。Mitsui等[5]于1992年報道抗HCV陽性和HCVRNA陽性血所污染的針頭每刺傷100次,只有10次血清轉陽,因此,HCV并不能通過職業暴露于血液而有效地傳播。意外的經皮膚暴露于HCV陽性物質,抗HCV血清陽轉率平均為1.8%(0%~7%)[6],有一項研究顯示與其他利器相比較,HCV更易通過細孔針頭傳播[7]。黏膜暴露于血液極少傳播HCV,還沒有醫務人員通過完整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于血液而傳播HCV的報道[8]。有關HCV在環境中存活的資料不多。與HBV不同,有關HCV的流行病學資料提示由含有HCV的血液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并不是醫療衛生機構中HCV傳播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9],但是血液透析中心例外,可能因環境污染以及感染控制措施不得力造成HCV的傳播[10]。有關暴露于HCV陽性體液(血液除外)或組織傳播HCV的危險性沒有得到量化分析,但估計較低。
2HCV職業傳播的危險性
地下水砷污染健康風險評估研究
摘要:針對上海某地下水砷污染地塊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展場地環境詳細調查及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工作。參考上海市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規范,建立“污染源—途徑—受體”的暴露途徑概念模型。結果表明,第二類用地條件下,該場地僅存在建設開發期間的受體暴露情形,建筑工人因施工作業會暴露于場地地下水污染物而產生健康風險;地下水中致癌污染物砷的致癌風險CRCGW與非致癌風險subHQCGW分別為1.19E-7、6.48E-3,該地塊染物砷的致癌風險與非致癌危害商均在可接受范圍內,該場地未來可作為第二類用地建設開發,無需開展后續修復治理工作。
關鍵詞:場地環境調查;地下水砷污染;健康風險評;污染概念模型
隨著我國“產業轉移”和“退二進三”等方針的進一步實施,污染工業企業的關閉和搬遷,導致我國大中城市出現大量工業遺留和遺棄污染場地[1-2]。特別是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此類環境問題顯得尤為明顯。對此上海市環保局、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聯合出臺了《上海市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使用、誰負責”、“全生命周期管理,按階段監管落實”的原則,土地儲備、出讓、收回、續期前,土地使用權人(含土地儲備機構)應組織完成土壤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并向環保部門申請。因此,對于初步調查出現土壤或地下水有污染的地塊,亟待開展詳細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來保證地塊的安全利用。.詳細調查是在針對場地初步環境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存在污染風險的區域進行詳細布點調查,以確定場地土壤污染的具體程度和范圍,為健康風險評估提供數據支持。健康風險評估包括危害識別、暴露評估、毒性評估、風險表征等過程[3],是在分析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對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徑,評估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水平或致癌風險。以上海某地下水砷污染地塊為例,介紹場地環境詳細調查與人體健康風險評估過程,同時結合風險評估結果,對地塊后期的安全利用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1地塊概況
該地塊位于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松衛公路以西,占地面積約為5.4畝。歷史上主要為農用地使用,后期規劃作為加油站進行開發建設,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場地內S3/W3號點位地下水樣品中重金屬砷的檢出濃度(15μg/L)超過了《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III類標準限值(10μg/L),根據上海場地環境管理相關法規及標準規范要求,該場地需進行場地環境詳細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
2場地環境詳細調查
醫學生職業暴露與情景教學探索
摘要:醫學生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強職業安全防護教育是降低職業暴露風險的重要措施。情景教學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醫學教育領域中應用廣泛。本文通過總結醫學生開展職業暴露與防護情景教學的具體做法和體會,探討提高醫學生職業安全防護意識與職業暴露應急處置能力的教學方法,為職業安全防護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暴露;職業防護;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是模擬或再現某種活動場景而創建的一種高度仿真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師設計,將教學內容融入該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輔導學生在形象生動的仿真環境中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醫學教育領域中應用廣泛。近年來,已有學者將情境教學應用到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培訓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2]。醫學生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強職業安全防護教育是降低職業暴露風險的重要措施。為提高提醫學生職業安全防護意識與職業暴露應急處置能力,筆者在2015年開始在醫學生職業暴露與防護的理論課中采用情景教學法,積累了一定經驗,現將具體做法與體會報告如下。
1具體做法
1.1設計教學情境。教師在教學前根據教學大綱編制《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與防護》教案,明確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點、難點。在多媒體教學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與防護基本理論后,設置艾滋病病毒銳器傷、粘膜暴露兩種職業暴露場景,場景一:某工作人員發生艾滋病病毒銳器傷職業暴露,應急處理措施包括:(1)局部處理: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流動水、肥皂液或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皮膚消毒劑進行傷口及周圍皮膚消毒。(2)報告: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應立即報告科主任或護士長,科室應進行登記備案。填寫《職業暴露報告卡》,經科主任或護士長審核簽字后上報院感科。(3)檢查暴露者(醫務人員)和暴露源(病人)有關病毒或其它血清標志物,根據職業暴露處置專業人員評估與指導意見,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場景二:某工作人員發生艾滋病病毒皮膚或粘膜職業暴露(如患者血液濺到工作人員眼睛里)。應急處理措施除局部處理有差異外,其余措施同場景一。皮膚或粘膜職業暴露局部處理:被暴露的完整皮膚用肥皂液、流動水清洗,破損皮膚用肥皂液、流動水沖洗后用皮膚消毒液消毒;被暴露粘膜反復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并為學生提供職業暴露應急處置參考資料,指導學生自主編寫腳本,把正確佩戴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洗手、職業暴露處置等方法融入教學模擬情景中,為醫學生創造一種無風險的、高仿真的訓練環境。1.2實施情景模擬教學。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對職業暴露處置與防護知識以“角色扮演”形式進行演示。將學生分為甲、乙兩組,甲組扮演艾滋病病毒銳器傷職業暴露應急處置,乙組扮演艾滋病病毒粘膜暴露應急處置,根據教學情景設計及演練腳本,每組演練前有5-10min的自由準備時間,選數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醫生、護士、病人等,其余學生細心觀看并記錄演練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演練結束后讓觀看學生提出存在的問題,然后集體討論總結。最后,教師對演練進行點評,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指出學生在應急處置中的不足,歸納總結學習要點,使學生掌握職業暴露處置與防護知識。1.3評估教學效果。教學結束后,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職業暴露與防護知識的認知情況,評估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并收集學生對情景教學法的主觀感受與建議,為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2教學體會
護士職業暴露風險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消毒供應室護士面對職業暴露風險時需要具備的素質。方法:從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等3個方面展開分析,探討消毒供應室護士需要具備的素質。結果:根據消毒供應室護士面對的職業暴露風險,總結其需要具備的素質。結論:消毒供應室護士需要了解自己所面對的職業暴露風險,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我保護。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護士;職業暴露風險;素質
回收、清洗、消毒、滅菌和發放全院各科再生器械、物品是消毒供應室護士的主要工作。在回收、清洗的過程中,接觸到各種污染物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消毒供應室護士就會面對職業暴露風險。為了更好地保護消毒供應室護士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對消毒供應室護士面對職業暴露風險需要具備的素質進行了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2014年全體消毒供應室護士共7例作為調查對象,均為女性;年齡為21~44歲;工作年限為1~22年。1.2方法。分析消毒供應室護士面對職業暴露風險,探討其需要具備的素質,并進行專門培訓,2013年為培訓前,2014年為培訓后,對培訓前后護士的職業暴露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2結果
小議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的有效方法探討
【摘要】目的增強醫務人員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防護意識,做好職業暴露的防護。方法調查醫務人員職業性暴露HIV的途徑,暴露后進行應急處理和隨訪監測。結果8例醫務人員暴露后檢測HIV抗體均為陰性。隨訪1年,HIV抗體仍為陰性。結論醫務人員重視自身防護和暴露后預防,是降低職業暴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醫務人員;職業暴露;HIV;防護
職業暴露指由于職業的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被感染可能性的情況。醫務人員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接觸和遭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發生職業暴露的概率加大,這種職業暴露的發生及其感染的潛在威脅,對醫務人員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危害[1]。2005~2006年我院共接診HIV/AIDS患者31例,發生AIDS職業暴露8例,由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醫學觀察追蹤1年,無一例發生HIV感染。為了提高臨床醫務人員對于職業暴露的認識,對8例職業暴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接診HIV/AIDS患者31例,其中孕產婦6例,外科住院手術4例,內科住院6例,門診15例;29例HIV初篩結果為陽性,2例明確診斷為AIDS;發生職業暴露8例,其中2005年7例,2006年1例,醫生3例,護士5例;針刺傷5例,血液、體液暴露3例。8例均在暴露當時未知病人HIV抗體陽性。
1.2暴露方式
臨床工程師職業暴露及防范
摘要:隨著醫療設備發展的日新月異,工作特性和工作環境的改變導致臨床工程師可能遭遇到生物性傷害、機械傷害、電擊傷害、輻射傷害、燒燙傷、化學傷害以及心理傷害等各種職業暴露性傷害,這將對工程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危及生命。低工齡臨床工程師作為職業暴露高發人群,有關部門應采取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減少其職業暴露的發生,有效保障醫療設備維修工作的安全進行,保證臨床工程師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低工齡;臨床工程師;職業暴露;針對性防范
21世紀以來,工程學在醫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醫療設備在現代大型三甲醫院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醫療設備的管理者和維護者,臨床工程師不再局限于設備的維修、維護工作,更多的是將工程學和工程管理學的知識應用于臨床醫學,確保與醫療設備有關的所有醫療活動正常運行[1]。然而與臨床工作結合越緊密,臨床工程師職業暴露的問題也越嚴峻。嚴重的職業傷害報道雖不多見,但也時有發生。2017年曾發生過血液透析機工程師單獨夜間維修時不慎觸電死亡的事故[2]。臨床工程師職業暴露的來源有兩大類:第一,由于與患者直接接觸的醫療設備未及時消毒而接觸到感染源;第二,在日常醫療設備的維修、維護過程中受到的一些有害因素的影響。由于臨床工程師醫學知識相對匱乏、防護意識不強,其日常工作中職業暴露的風險較高。其中低工齡工程師由于崗前教育體系不完善、工作經驗相對缺乏、心理素質相對不穩定等因素導致其發生職業暴露概率高于臨床工程師的平均水平。目前相關的文章多是對整個臨床工程師群體的職業暴露情況進行定性分析和討論,缺乏對低工齡工程師職業暴露現狀的針對性研究[3]。本文通過對職業暴露種類的分析討論,結合相關數據調查,對低工齡臨床工程師職業暴露防范提出相應對策和措施。
1臨床工程師所面對的職業暴露種類
1.1生物性傷害。臨床工程師在維修血球儀、生化分析儀、血液透析機、體外循環機、麻醉機、呼吸機和負壓吸引器等眾多設備時難免會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工作時若不注意個人防護,沒有按規定穿工作衣、戴手套,受感染幾率較高,不僅會造成自身感染,還會成為傳播媒介[4]。1.2機械傷害。機械傷害是工程師維修過程中最常見的傷害之一。部分醫療設備結構復雜,設計時并未考慮到維修安全,所以工程師在維修過程中極易受到機械傷害。工程師日常使用的維修工具,如斜口鉗、剪刀、螺絲刀和萬用表等多為銳器或裝配有銳器,若使用不當易對自身造成傷害,并伴有感染破傷風的風險。據了解,工程師所用的維修工具,大部分使用后并不會進行相應的消毒處理,造成機械傷害的同時有發生生物性傷害的風險,由此可見職業暴露的發生有時會有多種潛在的危險因素。1.3電擊傷害。醫療設備中存在大量的電子電氣設備。國家標準《安全電壓》(GB3805-83)規定我國安全電壓額定值的等級為42V、36V、24V、12V和6V,綜合作業場所、操作員條件、供電方式、使用方式和線路狀況等因素選用。當電氣設備采用的電壓超過安全電壓時,須按規定采取防止人體直接接觸帶電體的保護措施。一般環境條件下允許人體持續接觸的“安全特低電壓”是36V[5]。大部分醫療設備采用220V或380V的交流電壓輸入,或直接作用于相關組件,或通過開關電源轉化為所需電壓值,有些模塊例如監護儀顯示器高壓板正常工作時電壓可達到600~800V,遠高于“安全特低電壓”。在維修過程中,工程師若沒有做好相關絕緣保護措施,可能會遭遇電擊傷害。人類遭受電擊后,會出現一些生理學變化,可能會導致癲癇、神經系統損傷或是肌肉麻痹等,若電擊時間過長甚至會使受電擊者心跳和呼吸驟停[6]。1.4輻射傷害。輻射傷害的主要來源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醫院工作環境中電離輻射主要來源于X射線、γ射線和放射性物質,非電離輻射主要源自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的傷害較大,且具有累積性和不可逆性。臨床工程師在檢修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設備、數字X線攝影(digitalradiography,DR)和胃腸機等設備時,若違反操作規程,防護措施不當,人體受電離輻射的劑量超過一定限度,則會發生有害作用。長期暴露于電離輻射中可引起放射病,幾乎所有組織、器官和系統均會發生病理改變,其中以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統的改變最為明顯[7]。紫外線消毒廣泛運用于醫院各個科室,主要用于室內空氣和物體表面殺菌。水處理系統中也裝有紫外線消毒燈,抑制管路中細菌的生長繁殖。人的眼睛長時間接觸紫外線會損傷視網膜,過多的紫外線進入人體內對細胞DNA有損傷作用,并有一定致癌作用[8]。1.5燒燙傷。脈動真空蒸汽滅菌器這類特種消毒設備需要在高溫高壓環境中運行,如果維修前未能做好相應防護措施,可能會因為高溫高壓對工程師皮膚造成一定損傷[9]。電焊槍作為工程師常規維修工具,若使用不當也極易對皮膚造成傷害。1.6化學傷害。醫院使用的化學消毒劑和醫用試劑,如環氧乙烷、過氧乙酸、戊二醛、過氧化氫、次氯酸鈉和四氯化碳等,對人體的皮膚、呼吸道黏膜、神經系統均有一定程度影響,長時間暴露在有毒試劑下會致癌、致畸。相關使用化學試劑的醫療設備若密封性出現故障,導致有毒試劑的大量泄露,處理不當會對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造成傷害。1.7心理傷害。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臨床工程師處于體力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工作中,長此以往容易引起肌肉酸痛,同時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如緊張、焦慮等。臨床工程師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遠不如醫務人員,這種落差感會加重心理壓力。相關研究表明,過重的心理壓力會誘發心血管系統疾病[10]。
2低工齡工程師職業暴露現狀
艾滋病護理職業暴露安全防控論文
【摘要】隨著艾滋病的迅速蔓延,護理人員因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常常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與HIV/AIDS患者密切接觸,因此艾滋病對護理人員造成的職業暴露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分析艾滋病對護理人員所造成的職業暴露,探討相應的防護對策,旨在把艾滋病對護理人員所造成的職業暴露降到最低,確保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和護理工作的順利高效.
【關鍵詞】艾滋病;護理人員;職業暴露;防護措施
艾滋病(AIDS)是由于機體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傳染病。是致命性惡性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隨著艾滋病的迅速蔓延,HIV感染者高危人群已擴展到社會各階層,(2007年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底我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約70萬。由于艾滋病的臨床癥狀不典型,患者常到各科就醫,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護理人員,不可避免地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到艾滋病患者和HIV攜帶者,因此普通科室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面對更多的是潛在的傳染源。他們與艾滋病專科護士相比防護意識淡漠,相關知識缺乏且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口J,應予以重視。本文從分析艾滋病對護理人員的職業暴露著手,探討相應的安全防護對策,旨在避免艾滋病對護理人員造成的職業暴露。
一、艾滋病對護理人員的職業暴露
1.1因職業暴露造成護理人員感染HIVHIV職業暴露是指在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其他工作過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它銳器刺破皮膚,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況Hj。有研究\"’證明,醫務人員HIV/AIDS的職業暴露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護士、檢驗人員、醫師,接觸患者分泌物、血液、體液越頻繁者,感染風險越高。由于護理人員每天都要進行多種有創操作,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醫療廢棄物和污染物,所以護理人員是發生HIV/AIDS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Ippolito等報道的94例由職業因素感染的醫務人員中49例為護士(占52.1%)∞J,美國疾控預防中心(CDC)報道的270例醫務人員患者中有232例為護士i占85.2%),其中23例是通過職業暴露而感染的。
1.1.1HIV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護理人員安全防護意識淡漠、HIV/AIDS相關知識缺乏、標準預防原則落實不到位等都是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直接導致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可能性增加。有調查發現55.1%的護士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時不采取防護措拖,在可能接觸患者體液、血液時帶口罩、手套者只占29.O%沛J。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在診療或護理患者前后洗手者占34.5%,接觸血液、體液后進行手消毒者占10.1%。大多數情況下,職業暴露是由于操作過程或整理用物過程中疏忽大意或沒有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原則而造成的。李曉亮和肖霞等¨刈調查醫護人員注射后對針頭處理不當,如回套針帽和用手給針頭毀形,分別占23.5%和33.3%。
常見室內空氣污染物及防治
【摘要】隨著人們對生命健康的日益重視,室內空氣污染逐漸受到關注。本文簡述了幾種常見室內空氣污染物的種類及其來源,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此提高室內空氣質量,保衛人民生命健康。
【關鍵詞】甲醛;空氣污染物;防治措施
長期處于室內環境中,室內空氣質量可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水平,據統計,全球近半數人處于室內空氣污染中,室內空氣污染可引起呼吸道疾病,慢性肺病,甚至肺癌[1]。本文對幾種常見的室內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及防治進行闡述,以提高人們對空氣污染物的認識。
1室內空氣污染物種類及來源
依據標準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室內空氣污染物主要分為化學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其中最常見的幾種污染物為可吸入性顆粒PM10、甲醛、苯及苯系物、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氧化物、氨、氡等。
1.1可吸入性顆粒
個人禮儀:體操 觀眾是賽場的裁判
“人文奧運文明禮儀”系列專題報道之129———
專家觀點
觀眾也是比賽的一部分
中國體操隊領隊葉振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體操是一項富有高度藝術性和技巧性的競技運動項目,具有很強的欣賞性,由于項目自身特點不同,體操項目禮儀對運動員和觀眾的要求和其他項目是不同的。我想強調,一方面我們要求運動員盡最大努力展現自我風采,尊重觀眾,尊重裁判,按規程辦事,拿高分,為國爭光;另一方面,觀眾也應該按體操項目觀看的習慣和傳統,帶著新風尚、新氣象、新面貌進入看臺,并以各種禮貌而熱情的方式來真正支持我們的體操運動員,這二者缺一不可。加上場上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包括裁判、記者、還有教練等,構成和諧、緊張、激烈又充滿藝術性的體操競技運動場。
專家分析
■男子高器械穿長褲是怕“走光”
鼻內鏡在喉部腫瘤切除手術的運用淺議論文
【摘要】目的:評價鼻竇鏡在喉部腫瘤手術中應用的臨床價值。方法:對聲帶息肉42例,會厭囊腫5例患者,施行單獨鼻竇鏡下或鼻竇鏡聯合支撐喉鏡下切除病變組織。術后隨訪3個月~1年。對4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47例患者術后46治愈,1例復發。治愈率97.8%。臨床效果顯著,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關鍵詞】鼻;內窺鏡檢查;喉腫瘤;聲帶;息肉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clinicalvalueoftreatingbenigntunmoratlarynxwithnasalendoscopiy.Methods:42patientswithpolypatvocalcord,5patientswithcystofepiglottiswereoperatedbynasalendoscopiyornasalendoscopiycombinedwithsupportinglaryngoscope.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3monthsto1yeras.Theclinicaldataandtheresultsof47patientsfollowed-upwereretrospectivelyreviewed.Results:46casesof47patientswerecured,andrecurrencehappenedon1case.Thesuccessratewas97.8%.Conclusion:Theclinnicaleffectsofnasalendoscopyaresignificantandworthofspreading.
【KEYWORDS】Nose,Endoscopy,Laryngealneoplasms,Vocalcords,Polyps
喉部良性腫瘤,尤其是聲帶息肉及會厭囊腫是常見多發病,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可采用間接喉鏡、直接喉鏡、支撐喉鏡、纖維喉鏡下等不同術式摘除或切除腫瘤。但受到手術視野的暴露,病人的耐受程度及手術并發癥等多種限制。我科采用單獨鼻竇鏡下或鼻竇鏡聯合支撐喉鏡下切除病變組織經臨床觀察,在治療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