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提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21:44: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業提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稻產業提升意見
為深入推進2008年水稻產業提升行動,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特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目標任務
以“主攻單產,提質增效”為核心,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創新示范服務,創建知名品牌,力爭水稻單產較上年提高2%,優質率提高5個百分點,全面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主攻方向
以主導品種和主體技術的集成推廣為主攻方向,以核心示范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強化“一增四推”關鍵技術的落實,促進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結合,全面提高水稻單產和質量水平。
三、主要措施
水稻產業提升補貼方案
為深入推進以主攻質量和提高單產為重點的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加大核心示范區建設力度,充分發揮水稻核心示范區內良種良法示范農戶補貼效應,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和指導思想
通過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良種良法配套補貼,以主導品種的推廣應用為重點,強化良種良法配套集成推廣,推進核心示范區建設,實現示范區內統一品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訂單銷售,從而達到單產、品質、品牌、效益四個提升,輻射帶動我縣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種稻收入顯著增加。
二、補貼對象、標準和補貼方式
(一)補貼對象。在選定的25萬畝水稻核心示范區內(詳見附表),對統一選用掛鉤品種“皖稻68”實行良種良法配套的農戶進行補貼。
(二)補貼標準。水稻良種良法配套農戶每畝補貼10元。
養生旅游產業競爭力提升對策
摘要:近年來養生一詞的火熱,帶動了包括養生旅游等產業的迅速發展。本文以“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明確了制約巴馬養生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在于旅游服務、旅游產品及環境資源方面,為促進巴馬養生旅游產業發展,必須采取提升服務設施水平、豐富養生旅游產品、整治環境等措施,以提升養生旅游產業競爭力。
關鍵詞:養生旅游;巴馬;養生產品
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標志巴馬養生旅游產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本文對巴馬養生旅游產業競爭力進行研究,有助于依據其發展現狀、發現其制約因素,并提出針對性措施來提升產業競爭力,這對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現實意義。
一、巴馬養生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所轄的一個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聚居著瑤、壯、漢等12個民族,總人口24.12萬人[1]。巴馬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百歲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區,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近年來,巴馬養生旅游業發展呈現持續增長走勢,據有關數據統計,2018年全縣共接待旅客657.85萬人次,同比增長24.17%;實現社會總消費64.92億元,同比增長36.44%。通過問卷調研及星級評定的方式可獲得游客對巴馬養生旅游產業發展的看法,問卷的一手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結論的客觀性及真實性。
(一)問卷設計
水稻產業提升方案
為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核心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其主體功能區的示范帶動效應,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核心示范區建設,要以優勢區域和大縣、大片、大戶為重點,以主導品種和現有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為支撐,以財政補貼與良種掛鉤試點和高產創建活動為切入點,強化政策投入和“五統一”服務,推進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產業化經營,努力構建布局合理、特點鮮明、效益顯著的水稻優勢產區,充分發揮示范區在水稻產業提升行動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實現單產、質量、品牌、效益全面提升,促進水稻增產、農民增收和稻米市場競爭力增強。
二、建設規模和內容
全縣建立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核心示范區250000畝,重點安排在找郢、蘭橋、古城、荊芡4個鄉鎮及水稻生產種植大戶和縣直良種場實施,其中:找郢鄉98300畝,蘭橋鄉53000畝,古城鄉38500畝,荊芡鄉49000畝,縣直良種場及水稻生產種植大戶11200畝。通過建立核心示范片,形成以戶帶村、以村促片、層層推進的示范格局。
(一)要集中連片,形成規模。按照高標準、多層次、全覆蓋的總體要求和布局合理、品種對路、連片推進、產業開發的原則,將建設任務分解到鄉鎮、村,落實到地塊,并建立登記備案制,實行檔案管理和目標考核,切實做到集中連片、規模推進。
農委產業提升活動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產業化發展的意見》(皖政辦[2009]74號)省農委《關于做好2009年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工作的通知》(皖農明電[2009]52號)文件精神,切實抓好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努力保持我縣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增效,進一步抓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工作,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以增強糧食安全為出發點,以推廣先進技術為手段,加快糧食優勢區域生產基地建設,實行規模化種植產業化開發,不斷提高水稻產量與品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二、實施規模
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57萬畝左右,其中優質良種覆蓋面積達55萬畝以上,占水稻面積的95%以上,全縣水稻平均單產增幅達2%左右,總產達30萬噸以上。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縣、鎮、村全面開展水稻“萬、千、百”核心示范片競賽活動,全縣共建核心示范片面積10萬畝。其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姥橋、沈巷鎮各建一個萬畝核心示范片,白橋、功橋、歷陽、烏江、香泉、石楊、善厚、西埠八個鎮各建一個千畝核心示范片。為此,縣、鎮兩級農技人員要以示范片為平臺,各建2個百畝高產攻關田,輻射帶動全縣20萬畝,水稻單產增幅在5%以上。同時,示范片中的示范戶將作為農技干部的幫扶重點。
蠶桑產業經濟效益提升
1制約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棄
11.1桑園基礎設施較差。喿園的排灌系統和桑樹病蟲害聯防聯治設施都比較落后,機械化設施配備水平也比較低。目前大多數地方通過截斷水源來推動大田種桑,這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地作用,但是對桑園排灌不利。除此之外,桑園的喿樹病蟲害防治難度由于缺乏聯防聯治設施而增大。而且,桑園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勞動效率低下。1.2桑園缺乏正常管理。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報酬上漲,導致桑園里沒有工人對桑園的土壤、雜草及排水等進行日常管理,導致桑園內出現積水現象,土壤板結和肥效流失現象也日益加重嚴重,桑樹的生長受到了影響,同時抗病能力及抗逆性也在下降。桑葉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連年降低,導致經濟效益下滑。1.3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面不大。蠶桑產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采用了大蠶省力化飼育和方格蔟營繭等技術,但是像“十天養蠶法”飼育模式和6連片方格蔟上蔟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推廣范圍小,覆蓋面積窄。加上在政策上,上級部門政府對桑園聯防聯治和大蠶詞育場地建設不夠支持,也制約著蠶喿規模效益和蠶桑產業效益的提高。
2提離蠶桑產業質置效益的對策
2.1加強桑園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旱治蟲能力。蠶桑產業的基礎在桑園,蠶繭產量和質量的好壞與桑園關系密切。雖然桑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最近幾年有所加強,但是絕大多數的桑園基礎設施建設還相當落后。應該加強桑園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強喿園的排灌系統,確保桑園在出現干旱或內澇的時候依然能夠豐收。政府應該出臺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幫助蠶農購買機械翻耕桑園或是給桑樹治病,鼓勵蠶農購買小型農機具,幫助推動桑園機械化操作,提高勞動生產率。2.2加強桑園曰常管理,提高桑園產質量。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強對農戶的培訓,在桑樹的樹型養成、修枝、封園、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時期組織培訓班,引導農戶科學規范地管理桑園。告訴農戶如何合理搭配肥料,提高有機肥施用比例,大力推廣專門適合桑樹使用的復合肥。在管理喿園的過程中,盡量較少使用除草劑,按時對喿園進行深耕翻耕,以防土壤板結,對桑樹生長不利,降低產量。2.3推行“民辦公助”式的蠶桑病蟲害防治,提高蠶桑病。蟲害蟲防治效果蠶桑病蟲害防治要實行“民辦公助”的模式,擴大消毒環境和聯防聯治范圍,實行“政府負責藥品、物質,養蠶農戶投人勞動力”的形式,以切實推進蠶喿病蟲害統治防治工作。實行聯防聯治工作應該統一時間、標準和農藥,分戶治蟲。這樣可以節省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達到防蟲治蟲的目的。定期組織農戶打掃衛生,清理垃圾,污水及時排除,雜草鏟除干凈,然后撒上新鮮的石灰粉,提髙蠶室蠶具的消毒效果。2.4推進省力化養蠶技術,提高蠶桑規模效益。提高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推廣簡易蠶室大蠶地蠶育技術,這么做可以有效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降低勞動強度。政府要想辦法解決養蠶大戶資金緊缺的問題,播放一定的款項用來搭建簡易蠶室用地,為大蠶地蠶育技術推廣提供物質保障,使蠶桑規模效益最大化。2.5利用桑園多種經營,提高蠶桑綜合經濟效益。近年來,蠶桑經濟效益下滑,面對這種情況開展桑園多種經營。目前,廣西蠶桑產業的生產效益主要停留在“蠶苗”和“生絲”上,有許多產品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如桑枝、喿葉、桑果、蠶沙等,實際開發利用不足30%。另據農業部門調査統計,2017年廣西栽培桑枝食用菌超過三億棒,產值約10億元,綜合效益很高。可以探索采用桑園間作蔬菜、桑園套作藥材、桑園養殖,綜合開發利用蠶桑副產品前景非常廣闊,桑枝粉可以用來繁育食用菌,桑葉也可以研制成食品、保健品和藥品,走生態綜合經營之路,不斷提髙蠶桑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覃鮮花.充分利用優勢積極穩步地發展蠶業[J].廣西蠶業,2006,21(5):71-73.
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層次與水平
產業集聚是生產力實現空間布局上的優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產業集群是某一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地域內發展并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產業集聚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要求,產業集群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推進工業化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十一五”經濟社會既快又好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充分認識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
1.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最有效的戰略方式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產業集聚的發展上。從國際上看,產業集群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強勁競爭力的象征。例如,美國微電子和生物技術集中的硅谷、汽車設備及零部件制造集中的底特律、新材料和能源工業集中的匹茲堡、飛機制造和金屬加工業集中的西雅圖,德國汽車工業集中的慕尼黑、化工業集中的法蘭克福、光學儀器業集中的韋熱拉,意大利金屬閥門制造業集中的諾瓦拉、紡織業集中的科墨,都是經濟實力強、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地區。從國內看,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沿海發達地區由于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其區域經濟表現出強勁的成長性和產業競爭力。例如,廣東珠江三角洲的404個建制鎮中,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鎮占了1/4,而在浙江88個縣市區中,有85個形成了“塊狀經濟”,溫州的皮鞋產業集群、諸暨的大唐襪業集群、嵊州的領帶產業集群、海寧的皮革產業集群、永康的五金產業集群都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目前,國內很多省市都在把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作為提高地區競爭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一種重要政策措施。
2.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是*“十一五”經濟社會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最緊迫任務
新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繼2003年呈現一些轉折性變化之后,去年已顯現一些階段性特征。但應該看到,*作為欠發達省份的地位還沒有根本改變。體現在工業發展上,近年來我省通過實施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工業化進程雖然明顯加快,但企業規模小、布局相對分散、聚集度低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在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方面還非常薄弱,這也是導致我省工業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經濟規模不大、產業實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實現省委十一屆八次全議提出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省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的要求,必須順勢應時,搶抓機遇,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加快產業集聚和培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作為“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發展最緊迫的任務,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抓手。
農業產業化提升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發〔2011〕1號)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皖發〔2011〕6號精神,及全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經鄉黨委擴大會議研究決定決定,從2012年開始用5年時間,在全鄉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提升行動。根據《省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發展規劃》,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為目標,充分利用農產品資源優勢,堅持新型工業化理念,著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強力推進規模基地建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二)發展目標
到2012年,全鄉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2億元;培育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家,5000萬元以上的2家,1000萬元以上的5家,500萬元以上的8家;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個以上、綠色食品4個以上,創省級名牌農產品2個以上,“中國名牌產品”或“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比例由8%提高到20%以上;建立10個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集群。重點扶持九牛牧業、百世情緣、下大糧油、科建等規模企業,形成一批農產品加工基地,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隊伍。
中小科技企業產業協同創新提升路徑
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一定的創新和技術發展優勢,通過探索落實科產業協同管理機制,能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效果,需深入研究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產業協同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技術協同作業效率,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之前的風險協作管理水平,重視知識產權管理,提升知識協同利用效率,積極探索政府補貼引導機制,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產業協同發展的方向明確,帶來顯著的協同發展成果。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產業協同,能使得產業全面優化,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符合時展的科技創新要求。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要積極參與到產業協同發展的機制中,樹立共享思維意識,提升技術、知識、管理制度的實際水平。
科技中小企業與協調創新的概念界定
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從事有關高科技或相關產品的研發、應用、銷售、服務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的主要特點是具備較高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別于傳統企業的發展模式,其在管理模式、技術上都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具有較高的發展活力和潛力,在技術人才管控中,可以獲得良好的企業發展效果,在企業的建設管控層面上,可以具備良好的企業建設發展能力。科技型中小企業能為科技創新發展帶來活力,對我國科技創新活力提升,科技發展帶來較高的引導優勢。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是企業建設發展中的重要資源整合和經營發展模式,通過充分提升組織管理能力,使得企業之間實現更加深入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保障資源管理水平提升,在資源管控中,能解決各種技術問題,有效實現在管理層面上,能發揮更加到位的技術應用效果,在企業管理中,技術應用水平提升,利用節約企業的發展成本,擴大經濟效益,解決各種企業隱患問題。在企業的發展中,應能做好技術控制,在技術應用管理層面上,解決各種資金問題,保障技術的應用價值提升。
科技型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績效影響因素
資源協同資源協同主要是能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綜合考察評價中,整合所有的資源,有效實現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上,將資源優勢發揮出來,而資源整合的深入程度,對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需要做好必要的資源考察管控,具備資源利用優勢,而資源整合度不足,不能實現協調發展,資源利用成本增加,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技術協同技術協同需要將各個企業的技術優勢整合起來,消除各個企業的重復性技術研發以及技術資本投入,主要是能建立不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協調管理模式,深入解決技術發展隱患,保障在技術管理層面上,能獲得良好的技術創新,保障技術管控優勢突出,在技術應用中,能實現經濟效益發展,解決技術創新問題。技術協同整合能力不足,不能解決技術的協調發展問題,使得企業之間的技術資源利用率不足,在技術管理上,也不能做到不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協調配合,企業在技術引入和利用實施中,存在一定的成熟度、應用深入度限制,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發展受到制約。風險協同風險協同需要科技型中小企業共同打造堅實的風險管理壁壘,做好科技型中小企業管理,在風險承擔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協同管控機制,保障風險的協同管理水平提升,實現在企業發展層面上,能起到較高的風險控制效力,科技型企業要能穩定發展,需重視建立風險預防機制,做好風險管控,對市場、政策、環境等信息可靠收集,尤其做好資金管理。在風險鐵通管理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如不能做好風險信息共享管控,在市場變化中,存在很多的風險應對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安全運行度不足。知識協同知識協同需做好知識技術共享,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協作單元組織之間的交流能力,在知識協同中,需打通企業協作成員之間的溝通渠道,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管理,解決知識管理問題,在企業的知識發展層面上,能做好必要的知識融合力,如不能實現科技型中小企業之間的知識同步合租能力,在知識資源的利用中,不能建立知識優勢,導致知識管理隱患增加,很多知識資源受到較大的利用限制。
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績效的建議
傳統產業提升職業教育論文
連續4年參加了“兩會”報道和采訪,記者第一次被“職業技術”給吸引住了。以往歷次會議上,盡管也有不少代表和委員、特別是從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代表和委員呼吁要加強職業技術教育,但是職業技術教育給記者的沖擊從沒有像今年這樣強烈。
上篇:來自知識界代表和委員的呼喚
今年呼吁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政協委員們大多數并不是從事職業教育的人,其中不少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從事的領域和職業教育幾乎毫無干系,堪稱一個是“陽春白雪”,一個是“下里巴人”。
院士、教授不約而同“自揭家丑”,呼吁加強職業技術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方福康委員,中科院院士、新任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委員,中科院院士齊康委員,中科院院士霍裕平委員,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吳代華委員等,此次都在不同場合極力呼吁要加強職業技術教育。
委員們先毫不留情揭自家的“丑”??用調查的事實提出: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產業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