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審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07:06: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筑審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校園建筑設計審美
校園建筑不僅要滿足師生的基本需求.而且還應從師生的審美感受出發去考慮規劃、設計、施工創造師生所喜愛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校園建筑外觀應呈現生動活潑的審美意象,以增強學生對校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校園建筑形象應體現一定的人文氣息和審美精神。
一、創造生動活潑的建筑形象
校園建筑外觀應保持純凈的風格,不應追求矯情和造作,這樣才能塑造師生們喜愛的工作、生活環境,收到環境育人的審美效果。生氣勃勃的校園建筑形象,有利于穩定學生的情緒、心態,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認真求學的精神。下面以的母校——湖南第一師范校園為例予以說明。作為”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的湖南第一師范的前身為南宋賢相張浚與其子張拭共建的”城南書院。1903年更名為“湖南師范館,成為中國師范教育的搖籃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著名紅色旅游勝地。2008年學校升為本科院校.同時改名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校舍建筑以日本青山師范學校為參照,整個校園立面上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細部處理.又有東方傳統建筑回廊相連的特色。整個建筑群采用坡屋頂.利用建筑平面的凹凸變化以及立面線條裝飾,使立面造型豐富多彩。立面色調以白色和青灰色為主,既突出了古老石材建筑的雄厚,又體現了教育建筑的穩重。它古樸典雅,舒適寧靜.是一所集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的校園建筑群落。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老校區——城南書院校園占地6萬多平方米,總平面呈現“凸”字形.南北長東西短。主體建筑平面布局呈現凹凸交錯的形狀.富有鮮明的層次感和韻律感。校園面臨北去的湘江,背靠秀美的妙高峰,校舍造型在主入口處特別加以強化處理.形成了整個校園建筑韻律的最高潮,使整個建筑群宛如一曲動人心魄的交響樂,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讓人領略到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韻味。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新校區——東方紅校區沿用城南書院老校園的建筑風格.并與老校區建筑遙相呼應,它在色彩上采用黑白之間的灰色,各教學樓也用連廊連接為整體,表現校園文脈的延續。整個建筑群呈現造型典雅莊重線條簡潔大方.色彩黑白相間格局寬松規范,使其更具有鮮明的校園文化審美精神、時代特色和較高的文化品位營造出了一種蓬勃向上、儒雅輕逸的校園意境。
二、營造“以學生為本”的空間環境
不同的空間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群對同一空間也會有不同的體驗。校園給學生的也不局限于課本,還應給學生一個富有創新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學習交流、休息娛樂的場所。校園主體建筑空間要連接校內的各交通要道,要與各重要建筑的入口空間靠近。以便吸引學生的停留和交往.即整個空間環境要強調以學生為本。如校園中心廣場的位置不能太偏.其周圍應有教學樓、圖書館等.讓學生能夠較快地來到廣場休憩、交往、穿行。廣場視線應該開闊避免高大建筑遮擋視線和光線。根據空間使用功能來分,校園空間一般可分為步行空間f如人行道)、休憩空間(山包、綠地、水池)、邊際空間(如樓邊、路邊、花壇邊)三種類型。這三種空間并非截然分割.應當協調配合。如步行空間與休憩空間相結合,在人行道兩旁適當安排一些噴泉、盆景、花卉等,減緩步行者一直向前的單調感和疲勞感。步行空間寬窄要適度,若太寬會讓行人產生空疏感若太窄就會讓行人感到很擁擠,給人帶來一種行色匆匆的感覺。如果說校園建筑物是實體的話.那么開闊的廣場、綠色的草地、迂回的連廊.平靜的湖面則是虛體。這時,校園建筑意境虛實交錯,境生象外.并用虛空間聯系各個室外空間,空間層次變得豐富而立體,這是一種理想而富有魅力的校園空間。例如,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為塑造出民主的辦學模式和為人師表的建筑空間.建筑形態以帶狀布局,建筑群體通過庭院、廣場、道路、連廊小橋、平臺等建筑要素彼此溝通聯系.并與湖面、綠化、坡地、山包等有機結合,突出校園建筑的依山傍水的特征并且在內外空間上塑造連續性、層次感和場所感。為了滿足學生們的身心發展需要,城南書院校區的庭院設計精巧,采用軟質鋪地與硬質鋪地相結合,每一個庭院均體現鮮明的主題.各庭院之間又相互照應。而東方紅校區則依據場地條件.強調以群山為背景,以溪水、湖面為核心.秉承城南校區的文化底蘊,使建筑群體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構建人工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校園環境。例如在東方紅校區中心部位,建有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圖書館.三面環繞月牙形人工湖.人工湖兩旁修有漫步道、石拱橋、親水平臺、長椅圓桌,便于師生自由穿行來往.娛樂和交流,或欣賞湖畔垂柳、湖中紅鯉、湖面睡蓮等美景。再如圖書館前設有開闊的歷史文化名人廣場,成為整個校園的最具有視覺震撼力和吸引力的空間場所。總之,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東方紅校區的建筑繼承了老校區原有的傳統融匯了中西建筑之大成.同時又吸收了祖國江南建筑圍廊、亭閣相連的藝術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校園建筑空間。
三、彰顯學校的審美精神
建筑審美探究論文
1
建筑的審美需求
人類對于建筑的審美追求,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腳印。即便是原始狀態,也包含有審美的意念,如索爾茲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現了原始人類對建筑所營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無論中外建筑,概莫能外。
1999年6月,國際建協第20屆大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了《北京憲章》,其核心內容來源于吳良鏞教授多年心血的結晶——廣義建筑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如日中天,吳良鏞教授感到傳統建筑學難以滿足我國當前建筑領域的要求,適時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理論。概括而言,就是“一法得道,變法萬千”,“一法”指建筑的一些本質、基本原理、行動指南,是指導建筑發展的基本準則,是“道”,是必然;“變法萬千”則是指以基本原理準則為基準的城市建筑具體形象的創造,應盡可能千變萬化,容許并鼓勵其多樣性,亦即通過“必然”就能獲得自由,無須也不可能定于“一尊”,至少在建筑師思想上沒有創作的桎梏和藩籬,而將諸多學派括入囊中,高瞻遠矚,博采眾長,并針對所承擔的規劃設計對象的特殊點為我所用,隨機應變,進行意匠獨造,以至無窮。
在現實生活中,建筑審美需求越來越受到重視,那么,現代建筑有什么審美特性呢?
建筑審美研究論文
1建筑的審美需求
人類對于建筑的審美追求,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腳印。即便是原始狀態,也包含有審美的意念,如索爾茲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現了原始人類對建筑所營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無論中外建筑,概莫能外。
1999年6月,國際建協第20屆大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了《北京憲章》,其核心內容來源于吳良鏞教授多年心血的結晶——廣義建筑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如日中天,吳良鏞教授感到傳統建筑學難以滿足我國當前建筑領域的要求,適時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理論。概括而言,就是“一法得道,變法萬千”,“一法”指建筑的一些本質、基本原理、行動指南,是指導建筑發展的基本準則,是“道”,是必然;“變法萬千”則是指以基本原理準則為基準的城市建筑具體形象的創造,應盡可能千變萬化,容許并鼓勵其多樣性,亦即通過“必然”就能獲得自由,無須也不可能定于“一尊”,至少在建筑師思想上沒有創作的桎梏和藩籬,而將諸多學派括入囊中,高瞻遠矚,博采眾長,并針對所承擔的規劃設計對象的特殊點為我所用,隨機應變,進行意匠獨造,以至無窮。
在現實生活中,建筑審美需求越來越受到重視,那么,現代建筑有什么審美特性呢?
2建筑的審美特性
建筑審美分析論文
1建筑的審美需求
人類對于建筑的審美追求,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腳印。即便是原始狀態,也包含有審美的意念,如索爾茲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現了原始人類對建筑所營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無論中外建筑,概莫能外。
1999年6月,國際建協第20屆大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了《北京憲章》,其核心內容來源于吳良鏞教授多年心血的結晶——廣義建筑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如日中天,吳良鏞教授感到傳統建筑學難以滿足我國當前建筑領域的要求,適時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理論。概括而言,就是“一法得道,變法萬千”,“一法”指建筑的一些本質、基本原理、行動指南,是指導建筑發展的基本準則,是“道”,是必然;“變法萬千”則是指以基本原理準則為基準的城市建筑具體形象的創造,應盡可能千變萬化,容許并鼓勵其多樣性,亦即通過“必然”就能獲得自由,無須也不可能定于“一尊”,至少在建筑師思想上沒有創作的桎梏和藩籬,而將諸多學派括入囊中,高瞻遠矚,博采眾長,并針對所承擔的規劃設計對象的特殊點為我所用,隨機應變,進行意匠獨造,以至無窮。
在現實生活中,建筑審美需求越來越受到重視,那么,現代建筑有什么審美特性呢?
2建筑的審美特性
談論建筑藝術審美要點
建筑是人類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創造的一種綜合性空間藝術,人的一切生活行為都離不開建筑,它作為一種客觀的巨大造型存在,構成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空間環境。建筑藝術的審美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一、堅固實用性
建筑是一門藝術,但它始終是一種物質產品,堅固實用是它主要的特點。建筑物是為人服務的,它須滿足人活動與使用的要求。不論是住宅、園林、商廈、城鎮,還是供人欣賞的紀念碑、公園、景觀,建筑師首先要考慮其實用性。因此,堅固實用性構成建筑藝術性的重要基礎。古羅馬著名建筑學家維特魯威指出,建筑的總原則是堅固、實用和美觀,也就是要求建筑既要實用,又要美觀,二者不可分離。西方的建筑常有“石頭的史書”之稱,其實這句話也體現了建筑堅固性的要求。西方古代的一些著名建筑,如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古希臘的奧林匹亞神廟、古羅馬的圓形大斗獸場,雖然歷經滄桑,幾千年的各種自然災難與人為破壞都未完全使之毀滅,戰爭、炮火也未使之化為烏有,直到今天仍然矗立著,向后人訴說著曾經發生過的歷史變故。中國的木構建筑雖然在長存性方面較之西方的石構建筑稍遜一籌,但它們也能保存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在中國建筑史上曾享有盛名的建筑,如唐代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正殿,遼代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等能存世千年,正說明了木構建筑的堅固性與安全性。更何況中國的木構建筑還能做到墻倒房不塌,其堅固性與安全性可謂十分杰出。
二、體量巨大性
建筑物相對于繪畫、雕塑、小說、舞蹈、書法等藝術來說,是龐然大物。它是那么巨大、那么廣闊,以至于我們很難從體量上來說明它的大小規模。一間房屋固然有其一定的長、寬、高,一幢房屋可能容納幾千人的活動,其規模就已經很大了,而一條十里長街,一個人口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現代化城市,就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視野了,甚至幾天我們都不能完全走遍整個建筑。建筑物的這種體量上的巨大,不得不讓人感到宏偉、壯麗,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崇高感。正因為建筑物的這種體量的巨大性,它往往就成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標志性建筑,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驕傲。甚至其他時代的人也同樣為之崇敬、為之傾倒、為之贊美。正因為建筑的這種體量的巨大性,它往往能經受各種自然災害,經歷長期的風吹雨打而幸存下來成為紀念物。隨著日月流逝、滄海桑田,殘存下來的建筑物就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它會向后輩訴說先輩的歷史故事,展示先輩的歷史足跡,從而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成為傳遞歷史文化信息的可靠載體。
三、時空廣延性
儺廟建筑審美文化研究
“儺”是巫文化的一種,起源于原始民族的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是一種世界性的、以驅鬼逐疫為目的的宗教活動。在中國,宋以前的儺儀以“以惡制惡”為特征,具有官方性質,是國家在季春、仲秋、季冬時舉行的重大祭典,元代以后,儺祭儀式逐漸轉到民間,并與節令習俗相結合,更具有酬神、娛人的色彩,至今以儺祭、儺戲、儺舞等形式活躍在許多傳統村落社區中,其外在表現是通過面具裝扮的儀式,象征“神靈附體”,以舞蹈、戲劇等表演形式象征“神力”驅鎮鬼祟和不祥之物的過程。隨著儺文化的發展和地方化,部分地區如江西、福建等省還形成了舉行儺祭儀式、表演的特定場所空間,即儺廟建筑。在這其中,江西萍鄉地區儺廟建筑形制完備,功能齊全,保存數量較多,具有典型范例價值,分析儺廟建筑產生的社會淵源和形制特點,繼而總結其審美文化特征,一方面是在建筑學層面對儺文化研究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豐富和深化民間信仰建筑的類型研究。
1儺廟建筑的社會性淵源
設立儺廟建筑以祀儺神是江西、福建等地儺文化的特征,盡管如此,在各地域儺文化中,儺廟并不是一個必備的要素。如貴州西北山區的“撮泰吉”作為一種較為原始的儺戲,地點一般選擇在村旁山間的平地上,貴州東北土家族的儺堂戲,則在主家住宅中設置祭壇[1]。再如安徽池州儺,是在祠堂、堂屋、社壇、社樹下等范圍內活動[2]??偟膩碚f,儺廟的設立與否、規模形制取決于地方儺文化的不同發展傾向,以及特定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就贛西儺來說,其儺廟的普遍建立反映了以下社會淵源:其一,贛西儺有較為集中明確的神明崇拜,有助于祭祀建筑的獨立化。在萍鄉宜春地區,最普遍供奉的儺神是如前所述的“三元將軍”,配洞口;一,小枧,均廟貌崇隆?!盵5]這其中既有單一姓氏的宗族建廟,也有多家宗族共建的,后者如小枧儺廟,就由李、方、張、何等姓氏合建,小枧儺廟又名遵宣一祠,其所在的上粟縣有第二公祠、第三公祠等,一祠對應十甲,一甲又對應一自然村落,從而使祠廟與村落宗族聯系起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儺廟建筑的規模。其三,贛西儺廟不僅在特定的節慶時間舉辦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也發展成為了村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中心。“在萍鄉民間,百姓無論是新屋落成、喬遷新居,還是生子作壽等,只要逢迎喜事,都會舉行儺事即‘喜儺’活動,敬儺神,演儺舞,增加喜慶氛圍”[6]。儺廟也影響到村民的經濟活動,作為一個神圣場所,其周圍進行的買賣交易應該是誠信無欺的,加之每次儺事活動的舉行吸引大量的人流,因此儺廟周邊往往進一步演變為墟市。如小枧儺廟附近就形成了每月初二、初十二、初二十二的定期墟市,這也使得儺廟建筑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2典型案例及儺廟形制特征
贛西地區的儺神信仰以唐葛周“三元將軍”為主,“三元”是神格化的先賢,指周代厲王時期的三位諫官唐宏、葛雍、周武。在贛西地區,供奉“三元將軍”的儺廟分布廣泛,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廟”之稱,20世紀50年代初萍鄉有廟52座,至今保存20余座,這里列舉小枧儺廟、石洞口儺廟、德化庵三座較為典型的儺廟建筑分析探討,并總結其形制特征。2.1小枧儺廟。小枧儺廟位于楊岐山腳下,起源于晚唐,廟址屢經變遷,最早位于田心村棋下,宋代搬至石源村境內的仙帝廟內,明洪武年間(1374年)廟址又遷至田心村水口山,清代中期(1740年)毀于火災,同年重建,保留至今。清同治十年甲戌(公元1874年)儺廟又有所擴建,主體左右兩翼增加了觀音殿與“古楊子廟”(現改名長山社)(圖1~2)。小枧儺廟建筑群包括廟宇主體、風雨亭、廣場、酒樓和廂房等。風雨亭設于廟前,但在20世紀50年代拆除,風雨亭對面是戲臺,戲臺與大殿軸線錯開,并不相對,戲臺與大殿之間是可容納兩千人的廣場,兩邊為廂房和酒樓。廟宇主體坐東北朝西南,主體為磚木結構,硬山屋頂,設“三山式”馬頭墻,山面磚墻均承重。布局為三間兩進,由前堂、天井、后殿三部分組成,內部為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木構架,天井上方立有“百盞神燈”,后廳正殿頂部設有八邊形藻井,藻井施以彩繪裝飾,儺案上供主神唐、葛、周三大將軍的樟木面具,并有其他面具配祀。2.2石洞口儺廟。石洞口儺廟(圖3)位于上栗縣赤山鎮豐泉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建筑群由廟宇、風雨亭、戲臺和酒樓組成,其中廟宇為明代遺構,坐西朝東,與小枧儺廟類似,主體采用磚木結構,用當地紅磚砌筑,硬山屋頂,“三山式”馬頭墻。正面面闊三間,凹形門斗,門頭上書“儺神廟”三字,前廳與后殿都由四方斗形天井采光,是石洞口儺廟建筑空間的特別之處。神壇上供三元將軍之首唐玄面具。廟前有近年重建的風雨亭、戲臺,均為歇山屋頂,雖為重建,但氣質尚可,與古建筑較為協調。2.3德化庵。德化庵(圖5)儺廟位于下埠鎮潭塘村,始建于唐代。廟建于一山坡之上,山坡下有一眼古泉,名“三元仙泉”,也受人供奉。儺廟現狀主要包括廟宇和戲臺、有較多部分新修,破壞舊觀,但仍保留清初格局和部分構架,此外留有雍正四年鐵香爐一對,道光時期鐵鑄鐘一座。廟宇為硬山屋頂,設馬頭墻,前端為兩次跌落,后部為三次跌落。平面格局為三開間,僅有一進,殿內無柱,以墻分隔,并形成前廳和后殿兩個空間,前廳頂部天花做一缺口,屋面上局部不覆瓦,實現高位采光。后殿又分為三部分,中殿主祀三元將軍,設有供案、神龕,頂部有八角形轉六角形藻井,儺帳內保存儺面具21支。左右兩殿配祀觀音、包公,均設神像,值得一提的觀音殿前還有一座“關圣帝君”小廟,可謂廟中廟,墻壁上均施以彩畫。廟宇對面為戲臺,戲臺為新建,設有藻井。
3贛西儺廟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
城市建筑審美性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代城市審美主義的起源;現代城市審美觀轉變的社會背景;現代社會城市建筑中審美特點;現代社會城市建筑中審美之后的發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本土建筑規劃設計的沖擊和影響、現代城市主義思想強烈的人們宣稱、審美性產生的基礎結構和根本原因,能夠使現代人審美觀點發生改變的因素、社會理論學家認為這種現代審美觀轉變的基礎是貨幣經濟支配的都市生活、現代社會中審美感覺一直就應該是個體性的、屬于自己的、建筑可以對人講述真理、現代社會城市建筑中審美之后的發展、現代城市建筑學審美觀的轉變也大致沿著這條路在發展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中國舊社會中,人的個體審美觀遭受到社會倫理、宗法制度、儒家禮教的束縛與壓迫,使當時的審美觀趨向一致性?,F代社會中審美感覺一直就應該是個體性的、屬于自己的。所以更加的不可以讓審美觀點趨向單一性?,F代審美感覺由于沒有了依靠、終極價值以及禮法綱常的前設基礎和約束,而轉向身體,在此世尋找依靠。審美觀就越來趨勢于片面性、變化無常、新奇。所有一切都圍繞著人們的感覺在生成。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選擇不再需要以前那種對于審美客體的整體性掌握,沒必要去理解他的結構,更加沒必要在審美過程中去找尋他所代表的某種價值意義。
【關鍵詞】全球化建筑學審美感演變
在城市建筑學的范圍內,一般研究如下問題:第一,本土建筑規劃設計的沖擊和影響;第二,有利于保持城市建筑的地方主義特色的方法和措施。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年代,人們的觀點似乎有了轉變,但使我們困擾的問題卻沒有改變,那就是建筑學仍舊不能明確規劃自身的發展方向。
現代城市主義思想強烈的人們宣稱:現代主義建筑可以結束十九世紀以來城市建筑風格上的不規范性,并再次給建筑師們一種明確的方向感[1]。但僅僅到了一九六零年代,這群現代主義思想強烈的人們失望的發現,一切又回到了以前。而一九六零年代末期也正是“全球化”概念的啟蒙階段,讓人們不得不深思兩者間難道只是時間上的巧合。雖然人們對城市建筑一直都是各持己見沒有相互一致的看法。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將城市建筑看成是可以供人們居住的場所。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而審美性已經進入到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現代城市審美主義的起源
建筑裝飾藝術審美觀與文化價值研究
摘要: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表現形式體現出社會的整體審美水平。審美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同時期的思想都會影響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由于清代建筑是中國建筑裝飾藝術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因而,以清代建筑為例,分析建筑裝飾的審美觀念以及中國現代建筑審美文化,同時闡述傳承與創新傳統建筑的“美”的藝術文化價值。
關鍵詞:清代建筑;裝飾藝術;審美觀;文化價值
古時候人們通過紋樣來裝飾陶器,現代人們在日用品、商品包裝上運用裝飾形式來增加物品的美感。裝飾藝術具有包容性,涉及繪畫、建筑雕刻、色彩等各方面。在中國傳統的裝飾中,明清時期的裝飾形式最為豐富,可以說是中國裝飾藝術的鼎盛時期。不同地區都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這種民俗文化也體現在建筑方面,對建筑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一、清代建筑審美的背景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建筑形式琳瑯滿目,反映了中國建筑的演變歷程。清朝也是我國藝術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在此期間,建筑裝飾藝術的審美觀念也是多樣的。從文化層面來看,影響清代審美觀念最主要的是儒家、道家思想,這對人們的思想發展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在政治制度方面,清代實行封建專制、閉關鎖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形式,以及帝國統治的“以皇為尊”的思想,這些都體現在建筑的形象、裝飾上。在建筑藝術上,皇室建筑與民間建筑的區別尤為明顯。此外,從民族因素的角度來看,滿族、漢族不同的民俗形式和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筑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同時,不同區域的建筑,在其裝飾藝術上也具有其地域性特征。因此,清代前期統治階級較為開明、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政治穩定,賦予了建筑藝術的精神內涵和民族特色。而到了清后期,統治者的腐敗和享樂主義,使得建筑藝術未有較大的改變,仍為較保守的建筑風格。而建筑形態和藝術審美觀與西方國家相比,是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
二、清代建筑裝飾藝術的審美觀
論建筑的價值與審美價值
1從中國古代建筑史的發展看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關系
在人類的歷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為了遮風避雨、防寒祛暑,能躲避外界暴力具有實用功能的棲身之地,是人類為了抵抗殘酷無情的自然力自覺建造起來的第一道屏障。人類用建筑遮蔽了自己,與自然界分開來,建筑的作用是隔離性的和保護性的,它第一次以人工的手段把神秘的自然空間劃分出一個人化的空間,滿足了人類的生存需要,也使得人們有了永恒而安寧的“家園”。這時的建筑主要是為了實用,但也積淀了人類早期的審美觀念,具有某種審美的因素。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以及人們越來越對其“庇護所”具有深刻的感情,“家”的概念越來越有必要超越其居住的實用功能而趨向審美功能。人們對于建筑不再滿足于實用了,更多的注重其藝術的特性,按照美的規律去建造,把自己的精神滲透到建筑之中,這是建筑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第一次碰撞。中國古代建筑史從最初的原始社會的洞穴居住到仰韶文化時期房屋的出現,建筑從最初的實用性到受彩陶文化的影響建筑表現出一定的審美萌芽;夏商時期階級分化在建筑上形成了穴居與宮室的分化,宮室內部陳設華麗,建筑物也有些雕飾,建筑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秦漢時期,建筑材料瓦當的出現以及漢畫像石畫像磚的應用,是建筑設計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完美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豐富了中國建筑,南北朝石窟的建筑與雕刻的裝飾花紋以及建筑構件的多樣化和裝飾化,建筑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得到了很好的拓展;隋唐時期的建筑設計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成熟時期,敦煌的藻井圖案和壁畫的發展趨于成熟,唐朝的建筑風格氣魄雄渾,華美而不纖巧,是建筑與雕刻裝飾融化的典范;宋、遼、金時期的建筑裝飾絢麗而多彩,室內的梁架、斗拱、垂蓮柱以及具有各種欞格的格子門、落地長窗等既是建筑功能結構的必要組成部分,又發揮了裝飾作用;明清時期的建筑由于建筑構件比例的改變,使得建筑呈現出沉重、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這也體現出建筑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內在聯系。清中葉以后,建筑裝飾上過分追求細致和繁瑣,出現了不必要的裝飾,建筑的審美價值過分的被人們去重視,建筑的實用價值削弱,使得建筑缺乏生氣。從上可見,中國古代的建筑師們都認為建筑設計是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實用和功效在設計中處于第一位的,因為沒有一種建筑不是為了謀求某種特定的生存空間才建造的,或者供人居住,或者為生活生產提供設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建筑又被稱為“實用藝術”。但建筑的“美”,并不在其實用性方面,而在于建筑空間的營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建筑只能是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機器”。從這點可以看出裝飾所帶來的審美功效,盡管從屬服務于實用,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稱得上建筑藝術精品的建筑物,無不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融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物質生產與藝術創造于一體。
2從設計流派看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關系
在處理建筑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關系上,強調前者的典型是功能主義的建筑師們。功能主義作為一個流派,代表了現代主義建筑發展的方向。對功能問題的重視,可以上溯到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的建筑三要素:適用、堅固、美觀,它一直被視為建筑學的經典公式。包豪斯校舍作為早期現代建筑的典范,體現了注重實用要求、發揮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性能和造型整齊簡潔、構圖靈活多樣的風格,具有極強的功能性。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格羅皮烏斯在設計中以實用功能為出發點,調整形態間的組合關系,整個建筑按功能分成幾個部分,體現了由內而外的功能主義設計方法。美國建筑師沙里文提出了“形式服從功能”的口號成為功能主義及現代主義建筑的靈魂。這種流派強調功能,強調形式追隨功能,實用功能是第一位的,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后來發展為“功能至上”就太過片面了。國際主義設計流派的建筑師在某種程度上過分強調了形式服從功能的設計原則,導致了形而上學的傾向。他們反裝飾、求簡潔,認為美即功能,以技術代替藝術,把使用者抽象為生理或物理上的人,忽視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的精神及審美要求,把形式變成技術功能的產物,導致了“方盒子”建筑的泛濫。國際主義為了追求少的形式,甚至不惜犧牲功能,拋棄人文關懷,把實用功能和裝飾絕對的對立起來,也就是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絕對的對立起來,這是不可取的,終將被社會所拋棄,在處理建筑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關系問題上的另一種傾向是過分重視建筑的外在形式及裝飾,不注重建筑的內在功能。其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建筑風格和洛可可建筑風格。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有些巴洛克建筑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纖巧、精美又浮華、繁瑣的裝飾風格,具有代表性的是凡爾賽宮。這兩種建筑風格雖然有肯定的因素,但因注重建筑的裝飾,過分強調了建筑的審美價值,而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3從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關系看當今的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在實用與審美的結合中,構成了自身固有的內在矛盾。實用價值是建筑設計的本質屬性,是占主導地位的,審美價值應該服從并服務于實用價值,建筑的審美性絕對不應該損害其實用性和功能性;但離開了審美性只強調實用性的建筑,絕對稱不上好的建筑。一個好的建筑設計是集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為一身的。在當今的建筑,由于不同的建筑物,在建筑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關系上會有偏重。如倉庫、一般性廠房以及低標準的公寓樓,只是單純地為解決實際的物質需求而建造的,它們還稱不上“建筑藝術”;學校、博物館、體育館、文化宮,物質的實用功能雖然處于主導地位,但還得考慮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二者的比重根據情況會有多有少;而供人游覽和觀賞的紀念碑、園林建筑等等,其建筑的審美價值大大超過其實用價值。還有一些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筑比如埃庇道爾露天劇場如今孤零零地沉睡在荒涼的曠野里;歐洲遺留下來的古城堡屹立在山崗上;橫亙綿延的古長城已經沒有朝廷的駐軍。這些建筑雖然在今天已經完全失去了它的實用功能,但是我們仍然把它當成重要的建筑藝術品,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其審美價值會與日俱增??傊?,建筑設計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建筑的實用性滿足了人們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動的需要,是主要的,基本的;建筑的審美性滿足了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物質與精神上的需求,它在服務于實用價值的同時也顯示出了它的客觀存在的重要性。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是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完美統一,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建筑設計正確發展的唯一途徑,是建筑師所應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
景觀建筑設計的審美觀照
【摘要】景觀建筑設計屬于景觀設計,是體現現代城鄉文明發展形態的藝術形式。長興溫州籍景觀建筑的設計與審美,在不同時期所體現的形態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文章通過對長興溫州籍景觀建筑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審美特征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闡述了長興溫州籍景觀建筑設計在不同發展時期的建筑形式及審美特征。
【關鍵詞】景觀建筑;景觀設計;審美特征;建筑工藝;建筑形式
景觀建筑設計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既是一種藝術形態的表達,也是一種對文化內涵的詮釋。景觀建筑設計作為一種藝術,是社會意識的產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物質文明的進步。因此,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的飛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會精神文明,包括景觀建筑設計都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本文以長興溫州籍景觀建筑設計為例,探討了景觀建筑設計審美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不同形態。
一、長興溫州籍景觀建筑的歷史背景
浙江省長興縣建于春秋吳越爭霸時期,地域富饒,被譽為魚米之鄉。太平天國運動時,長興作為主戰場,遭到了慘絕人寰的摧殘?!堕L興縣志》同治七卷記載:“兵燹之余,民物凋喪,其列于冊者孑遺之民僅十之三焉?!睘榱嘶謴蜕a,當地官府出臺了移民計劃,逐漸形成了原住籍、溫州籍、河南籍、安徽籍、江北籍等移民構成的移民縣。一方面,長興的移民分布是原住籍住山區(因在山區躲避戰亂而幸存)、河南籍住平原、江北籍住港灘,多剩下丘陵地區,而溫州籍先民遷入長興的時間較其他籍先民晚一些,因此多住在丘陵地區;另一方面,溫州籍先民原生活在溫州平陽的丘陵地帶,喜歡種植番薯之類的丘陵農作物。因此,溫州籍多聚集在長興丘陵的同一村落,較好地保存了獨特的景觀建筑形式。
二、長興溫州籍景觀建筑設計審美特征的構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