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03:59: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興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鎮科技興農年終總結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縣科技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果子園鄉年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使科技項目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以科技手段支撐全鄉經濟大發展,通過全鄉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和積極配合,年全鄉科技興農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全鄉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現將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果子園鄉位于金寨縣西南部,濾布遠離縣城,屬典型山區農業產、農民收入來源以種植業養殖為主。全鄉共有8個行政村,農戶3505戶,15737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農戶信息相對閉塞,科技興農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切實加強領導,把科技興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科技興農工作,把科技興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納入領導重要議事日程。一是調整并成立了果子園鄉科技興農工作領導組和科普工作領導組;二是召開了3次科技興農工作專題會議,對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專門研究部署;三是在鄉財政十分緊張情況下,安排科技興農專項資金,為本鄉科技興農工作打下了基礎。
(二)科技興農,促進了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年,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選好項目,抓出亮點”的思想,積極推廣農村各項實用技術,按照“試驗、示范、推廣和培訓”的步驟,不斷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較好地解決了生產上遇到的技術難題,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是成立了金林生態黑雞養殖和果元蠶桑等3個專業合作社,發展有機稻2800畝,天麻45000平方,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新途徑;二是以龍墩、果子園為中心,新辟油茶基地300畝,以白果、壓濾機濾布吳灣、佛堂坳等村為重點繼續砍灌撫育油茶1500畝;三是以龍墩、白果、牛食畈等村為中心發展毛竹園200畝;四是發展了特色養殖,從四川萬源引進富硒黑雞,從湖北引進金頭蜈蚣特色養殖逐步壯大。
科技興農推動精準扶貧戰略思考
我國屬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國家,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是文化、教育、技術以及風俗等方面,均有著相對大的差別。基于城鄉的聯動發展分析,目前,我國的貧困人口基本上分為下列幾個群體:農村的貧困人口群體,城市的貧困人口群體以及在城市中的農民工群體。所以,在進行精準扶貧過程中,應當堅持推行一類一策的策略,通過投入、政策、科技以及創業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扶持,以減少我國貧困人口的數量。
1精準扶貧的內涵和實施的重點
我國要想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必須抓好扶貧工作,所以,應當持續努力的攻克扶貧工作中的難關。依照我國扶貧辦公室所調研得出的數據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仍舊存在約7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數量,這些貧困人口大多數是農村貧困人口,尤其是在一些革命老區以及我國的邊疆區域,貧困人口數量更多。依照不同的地區來看,我國的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最多,大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50%左右。而中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相對少,大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35.7%左右。東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最少,大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16.8%左右。而依照我國的不同地勢情況來看,位于山區的貧困人口數量約占當地人口數量的51.4%,而位于平原地區的貧困人口,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30.1%左右。而進行精準扶貧工作,則是對我國的貧困人口以及貧困村進行精確的識別,對造成貧困的原因進行全面的分析,實施扶貧責任制度,每一個村、每一戶均制定適宜的扶貧方案,并采用集中的力量對貧困人口加以扶持進行精準扶貧工作時,應當掌握好其中的三個重點內容。首先,要深化改革,不斷的革新扶貧機制。其次,要看重扶貧的實效性,全面、扎實的對一些突出的問題加以解決。最后,應當強化領導作用,以使扶貧工作中的具體措施可以得以切實執行。
2科技興農和精準扶貧的聯動
現階段,在大力推行科技扶貧的過程中,也收到了較為顯著的效果。不過,依然有個別的突出問題。由于大多數貧困地區所擁有的自然條件不好,不具備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各種信息傳播非常的有局限性,對于科技的投入也極少,不具備較強的科技發展條件,使進行科技的推廣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對于一些新的技術引進工作不到位,科技的轉化效果差。所以,要切實的推行科技興農和精準扶貧的聯動性。首先,應當對所制定的科技特派員體制加以進一步的健全與革新,爭取可以更精準的選好項目以及技術的研發。其次,要對科技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的支持,爭取做到根據每一貧困戶實際情況,而制定不同的科技扶貧方案。第三,進一步的強化對于鄉村信息服務系統的構建工作,努力達到設立科技項目以及實現經營的目標,第四,應當制定項目之間的競爭分配體系。最后,要明確扶貧工作中的責任制度。要達到精準扶貧的目標,開展科技興農的相關活動時,應當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要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對于一些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的產業形態又加以充分的利用,以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目的和農業產業發展目標是有非常強的統一性,兩者的目標均是要不斷的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讓我國農業可以更強、更優,這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也是我們開展精準扶貧的目標。2016年到山西考察過程中曾經強調,我國要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堅決不可以丟棄農村的發展。山西靜樂縣的農業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同時也有自身的特色,應當從構建特色的現代農業為中心,不斷的挖掘農業科技的潛力,以增加糧食的單位產量。通過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以強化農業結構,力求突破目前農業發展模式的限制,以更好的促進當地居民的增收工作,進一步推動當地新農村的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在目前來看,進行農業結構的優化與調節,讓農業逐步的走向產業化的道路,應當明確新的發展思路,具備全新的視野,采用創新的方法。首先,應當轉變導向,由之前的生產作為導向而轉變為消費者為導向。其次,應當要面向國土資源的整體來尋找發展,而不只是利用耕地來尋找發展。第三,應當建立當地的優勢產業,并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最后,應當不斷的深化農業與牧業的融合。另外,也要尤為的重視對于一些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優化設施的結構,推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進行農業的改革過程中,也要加快對新農村的建設,應當讓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通過新農村的建設,形成帶動機制,為農業的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基礎條件。再通過農業的發展與進步,更好的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基礎保障,以保持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穩定、持續推進。
3靜樂縣開展科技扶貧的對策
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意見
為全面貫徹落實“*”重要思想,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迫切需要,提高我縣廣大農村黨員和群眾的文化素質、科技水平和科技致富能力,促進農村經濟快速而健康發展,進一步深化全縣“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現結合我縣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黨的*精神為指導,圍繞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發揮部門整合作用,運用電化教育手段,把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傳授給廣大農村黨員和基層干部,使廣大農村黨員特別是中青年黨員都掌握1—2門農村先進的實用技術,幫助他們提高帶領廣大農民科技致富的能力,并帶動一批科技示范村、示范戶,切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農村小康社會進程。
二、具體要求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的自覺性。黨員電化教育傳播快捷、覆蓋面廣、表現直觀,為農村黨員、基層干部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提高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的素質,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動農村改革、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運用黨員電化教育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農村黨員、基層干部,有利于增強他們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責任感和實際本領,也有利于提高他們帶頭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能力。深入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對于調整農業種養殖結構,提高我縣農業的集約化發展水平,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各級黨組織一定要提高對這項工作的認識,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
2、把握重點,突出主題,豐富深化“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的內容。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要與村級“素質工程”相結合,充分發揮電教手段在農村黨支部書記任職資格培訓和農村黨員干部的實用技術、專業素質培訓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特別是村級黨組織書記駕馭市場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要與“科技致富手拉手”活動結合起來,在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學文化、學科技的積極性,提高農村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能力,為帶動廣大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做出榜樣的同時,擴大電化教育覆蓋面,借助“科技致富手拉手”活動,使更多的農民群眾學技術、長知識,得實惠。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要與黨員先進性教育結合起來。各鄉鎮黨委要通過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建立黨員干部科技示范戶、示范村,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先進的實用技術推廣到廣大群眾中去,營造出農村大發展、快進步的氛圍,真正體現黨員干部的先進性,把“*”的要求貫徹落實到農村基層,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農委科技興農工作匯報
根據市科技興農工作調研方案,現將縣科技興農工作匯報如下。
一、科技興農工作主要成效和措施
2011年,我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科技興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小麥千斤縣創建成功,糧食生產連續8年增產增收,榮獲國務院“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光榮稱號;二是農民人均純收入6159元,較2010年增長18.2%;三是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種養新品種48個,主要農作物、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農業先進適用新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50%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煙農19配套技術集成研究與應用獲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江淮區域小麥高產技術集成與應用獲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獎、基于“3s”技術的耕地地力評價研究及應用獲省政府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夏玉米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集成與應用獲市政府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我們的主要做法:一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對農民廣泛開展培訓指導服務。我們通過科普趕集、農業科技報告月、送科技下鄉、科技入戶、開辟電視《服務農家》欄目、一技一訓等活動,組織廣大農技人員深入農村傳授農業技術,利用會議、廣播、電視、手機短信平臺、農技110、明白紙、科技書籍、VCD光盤等有效形式,把科技信息、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使全縣農民每戶至少有1—2人接受農業技術培訓。二是實施糧食高產創建工程。開展小麥高產攻關和玉米振興計劃“萬、千、百”高產創建活動,促進全縣小麥千斤縣和百萬畝噸糧田創建目標實現。三是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200余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包村聯戶、進村到田、進村到舍,開展手把手、面對面零距離技術指導,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四是以科技示范場、農業良種場、農業部和省級示范合作社為基地,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為全縣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供科學依據。五是發揮農業項目優勢,推進農業發展。隨著黨和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我們充分發揮良種推廣補貼、小麥高產攻關、玉米振興計劃、農機具購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深耕深松、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等項目優勢,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將項目捆綁實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斷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地推進了我縣農業發展。六是積極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通過轉包、租賃、入股,將土地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能手、龍頭企業集中,使土地資源不斷優化配置,農村土地流轉得到穩步發展。截止目前,全縣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93家,獲得各級示范合作社榮譽稱號的47家,農業部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社6家、市級示范社13家,縣級示范社27家。合作社共注冊商標13個。全縣合作社成員總數已達5.08萬人,新增0.4萬人,帶動農戶4.98萬戶,新增0.36萬戶,增長8.1%。通過土地流轉,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發展規模經營以及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科技興農投入落實情況
一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2011年落實良種補貼政策投入資金3691.66萬元,落實良種良法配套補貼資金1260萬元,落實糧食綜合直補資金15524萬元,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1740萬元,合計落實惠農資金22215.66萬元。二是創建百萬畝噸糧田縣財政投入1000萬元。三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縣財政投入扶持資金600萬元。
農民科技興農先進事跡材料
二十多年前,××曾經發誓這輩子不當農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評為全國十大種糧標兵、全國勞動模范的××,不但安心當起了地地道道的農民,還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模式”激發現代農業夢
1986年,高考落榜的××回到家鄉——××縣××鎮洲頭村。
××不安心于傳統農耕生活,一心只想跳出“農門”,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只要不當農民,干什么都可以”。但偶然發生的一件事讓他重新產生了種田的想法。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進××區農村,看到那里全部實行機械化耕種、收割,根本不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回憶道,“那壯觀的景象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至今難忘。”這時,一個念頭在他心中升起:把××模式帶回家,回家當農民去!
頑強拼搏克服創業種種艱辛
關于全縣科技興農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于全縣科技興農情況的調查報告
(2005年7月28日)
農業發展的潛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如何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把現有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及時有效地推廣開來,使之盡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現代化農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全面了解我縣的科技興農情況,最近,我利用10多天的時間,先后到縣科委和固堤、泊子、高里、央子等鄉鎮的10多個村及4個種養基地,通過召開座談會、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和進村入戶走訪等形式,重點對科技興農情況及科技興農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
一、科技興農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加快了科技興農步伐,以農業科研攻關、新技術引進推廣、試驗示范、良種繁育和科技培訓為主要內容的科技興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九五”以來,全縣共取得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個,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項,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種養新品種100多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農業先進適用新技術覆蓋率達到90%,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科技意識日趨增強。從調查的情況看,廣大農村干部群眾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科技意識日趨增強,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空前高漲。固堤鎮“西瓜大王”郭洪澤在科技人員的引導下,從去年開始,對大棚西瓜采用微機管理、地膜返光、晚中熟品種早熟栽培等新技術,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經濟效益。在泊子鄉曲范村察看轉基因抗蟲棉時,該村原支部書記范樂祥介紹說,這種棉花不招蟲,打藥少,一開始人們都不信,現在他們都搶著種,明年,我們村將全部推廣種植這種轉基因抗蟲棉。雙楊店鎮每年都要聘請果樹專家到鎮上講授幾次果樹栽培、管理及蘋果套袋等知識,每次自發前來聽課的人數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有時會議室里座不下,就干脆站在走廊上聽。近年來,圍繞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全縣每年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00多期,參訓人數近2萬人次,使全縣15%以上的農村青壯年得到了技術培訓,掌握了1—2項致富技術,使###萬人獲得了“綠色證書”。
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會講話
同志們:
我市的“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在各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下,在黨員電教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越來越受到農民黨員的認可和歡迎。尤其是20*年、20*年連續兩年的“農科技電教片集中播放”活動,使黨員電教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優勢越來越凸顯出來,主要表現在:一、全市各縣區都建立了一批“黨員電教科技興農”示范村和示范戶。這些示范村和示范戶在上級黨組織的精心呵護下,不斷推廣新技術和新技能,推動了區域經濟迅速發展。像北戴河區戴河鎮中原園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經常組織周邊農戶到基地觀看農科技片,并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今年,他們又引進了一條水果榨汁生產線,解決了全鎮水蜜桃旺季銷售難問題,解決了果農的后顧之憂,為鎮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二、片源渠道不斷暢通,科技片庫容量不斷增大。全市各縣區都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廣校、中國農業影視制作中心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的供片關系,目前全市共有科技片200多部,基本上滿足了農民黨員的需求。三、播放形式靈活多樣,農民黨員獲取科技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近兩年來,全市各縣區以“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為契機,加快了電教網點建設的步伐。去年,僅青龍、盧龍、昌黎三個縣就建立了黨員電教點500多個。今年上半年,昌黎又建點380個。這些電教點的建立,基本滿足了農民黨員的收看需求。同時,各縣區還利用其他形式,開展電教片播放活動。如撫寧、昌黎、北戴河等縣區在電視臺開辦專欄;青龍縣龍王廟鄉,利用電視差轉臺,定期播放農科技片;還有好多示范戶也都成了附近村民收看科技片的據點。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大家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還有很大差距,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下面,我就如何進一步發揮黨員電教優勢,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為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好務講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的自覺性
黨員電教也是生產力。這是近兩年我們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堅定不移地搞好“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的源動力。兩年多的實踐,我們能體會到,“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是新時期黨員電化教育與經濟工作的最佳結合點,也是全國上下抓經濟、促發展的大勢所趨。首先,它是提高農民黨員科技素質的需要。中國加入WTO后,農民怎么辦?農業怎么發展?這是農民普遍關心的問題。今天在座的各位和農民打交道比較多,有的就是農民代表。你們最清楚,現在的農民不是不要科技,而是嫌太少。值得遺憾的是,現在有的農民黨員科技知識少的可憐,根本就不具備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干部本身素質不高,怎么能帶領群眾致富呢?我們開展“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目的就是要提高他們的科技本領。只有他們的本領增強了,才能帶動周圍的群眾共同致富。其次,它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需要。農民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對村支部有一個樸素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一個村支部的好與壞,關鍵在于它能否改變群眾的貧窮落后面貌,讓群眾過上富裕的生活。這也是檢驗一個村支部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如果一個村支部成了傳播科技的陣地,每個村干部都成了群眾效仿的致富能人,那么,這個村支部就不可能沒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群眾也沒有理由不信服你,追隨你。第三,它是向農民黨員傳播科技知識最便捷、最有效的形式。一張科技光盤,既有理論,也有示范,農民黨員可以形象直觀地學到他們渴求的東西,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是有設備,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學。這樣一種學習形式,是深受農民黨員喜愛的。為此,各級黨組織要將“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重視起來,不論是縣、鄉鎮,還是村黨員電教工作領導小組,要真正發揮好自身的作用,把此項活動搞得有聲有色,讓農民黨員在學習中真正得到實惠。
二、加強管理,建立“黨員電教科技興農”活動的長效機制
全市提升科技興農力度指導意見
年以來,我市著眼發展現代農業,整合力量、健全機制,創造性地構建起市、鎮、村、戶四級聯動的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辟了新渠道,取得了推廣科技、服務生產、鍛煉干部、提升群眾的良好效果。為使這一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發揮更大作用,把農業良種良法更加快捷暢通地推廣到田間地頭,提升科技興農的實效,現提出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的實施意見。
一、強化認識,明確思路目標
通過持續落實各項支農惠農強農政策,持續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投入,影響和制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及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正在發生根本變化,科技支撐力度不夠、農業發展方式落后、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等問題逐步顯現,農業發展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驅動,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階段。為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各級各單位和廣大農民要廣泛聯系我市品牌農業、現代農業發展實際,加深對科技興農的認識,準確把握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強科技保發展”的要求上來。
立足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把握縣(市)一級科技興農的重點,確定今年我市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化科技興農工作的基本思路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總體定位,圍繞增強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目標,結合市場發展和農民需求,堅持科技創新與推廣并重、抓推廣促應用的原則,以市鎮兩級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和農業科技人才、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為依托,以實施科技創新、推廣先進農技和優良品種為重點,以實施重點項目、提供優質服務為載體和紐帶,調整體制、健全機制,整合資源、促進對接,盡快建立起覆蓋全市各區域、糧畜林菜果各領域、種養加銷各環節,整建制建設、系統化推進的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全面提升農業發展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力爭經過一年時間,使全市參與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活動的人員增加到1.5萬人以上,全面覆蓋主要農畜產品的種養加銷環節;建立100人的農業科技專家團隊,引進培養10名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組織開展10個農業科研攻關項目,推廣20多項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或30多個農畜果菜及水產良種,建成20個重點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區);科技對農業增產增效的貢獻率提高2個百分點。
二、科學定向,突出工作重點
高校生科技興農實踐工作匯報
今年暑假我抱著貼近社會,服務社會的思想,在我的家鄉進行了一次的大學生科技興農社會實踐活動。
開學就要升入大二了,作為一名已經上了一年大學的學生,無論從知識水平還是閱歷上我都有了較中學時代更為長足的發展,盡管如此,我還是希望在進入社會之前,多積累經驗,多認識社會,多掌握經驗,多提高能力,以便于今后走出學校盡快
的融入社會這個大學堂。為了提高我的社會經驗,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人交流,如何與人合作等等,我借著這次機會提早于社會作了零距離的接觸。經過重重考驗,我終于成為了該社會實踐小組的成員之一,我相信在這次活動中任何的工作都能為我帶來課本中學校里不能教會我的知識。
農村本身也具有實在意義,我校學生大多生活在城市,習慣于都市生活的我們都需要一次考驗自己意志和生活能力的機會,這段不算短的農村生活的確考驗了我們,更重要的是也磨練了我們,使我們更堅強,更成熟了。即使將來再遇到什么生活中的磨難,相信從回來的我們也能自信的面對它。
下面是我的幾點具體的體會:
深入農民家庭,享受田園快樂的同時切身體驗真實的農民生活。短短的天,使我對田園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雞鳴犬吠的清晨,空氣格外清新。早起在院中看書,享受一天中不可多得的寂靜,或到屋后的山上遠眺,四周美景盡收眼底。白天除了集體活動外,大家還常坐在涼棚下喝茶讀書,聊遍天南地北,開闊了眼界。此外,爬山,打羽毛球和臺球是鐵的娛樂健身活動,院子里成天充滿了我們的歡聲笑語。
科技興農戰術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各位領導、同志們:
一、以齊城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為先導。
區農業發展的新機遇。自去年8月份,齊城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啟動建設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抽調精干人員,組成了管委會。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搞好了開發區總體規劃,規劃面積1.5萬畝,重點建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園、高效種植園、現代化畜牧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四個功能園區,各個園區協調配套,有機統一,適應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工作上,建設淄博市齊城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一是注重抓了政策制定和宣傳。根據上級有關政策,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淄博市齊城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符合國家方針政策的前提下,從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最佳優惠條件,并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市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目前已有千余人次參觀考察開發區,咨詢投資政策,洽談合作項目。二是加強了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及大專院校的聯合與協作。先后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萊陽農學院、山東理工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建立了科技協作關系,現已進入實質性研究項目兩項,還有幾個科研項目正在商討之中,為我區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三是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區內主干道路、供電設施、辦公及科技培訓中心等已完成規劃設計,正在招標建設中,為進區項目創造了較好的環境。目前,15萬頭生豬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品、乳制品等5個項目已開工建設,總投資4400多萬元;高科技低溫脫水食品、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個項目正式簽約并準備動工,總投資1.7億元。另外,波爾山羊養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劑等項目正在進一步洽談之中。
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臨淄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加大投入,積極改善農業裝備條件,按照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有力地促進了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去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18.24億元,較上年增長4.2%;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13億元,增長8.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51元,增長7.5%農業科技貢獻率也由上年的62%提高到65%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
二、依靠科技,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