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狀況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7:15: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收入狀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低收入家庭收入和住房狀況調研

為掌握縣縣城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狀況,制訂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切實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根據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24號)、省人民政府《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實施意見》(浙政發〔2007〕57號)和縣人民政府《關于開展縣城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住房狀況調查的通知》(天政辦發〔2008〕51號)等文件精神,縣政府決定開展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住房狀況調查。現就有關事項通告如下:

一、調查對象:申請縣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已列入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對象的家庭如不申購經濟適用住房的,可不再申請。

二、申請條件:申請廉租住房保障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家庭成員至少有1人具有本縣城常住城市居民戶口(指非農業戶口,不包括學生戶口)5年以上;

2、家庭人均收入在本縣城城市低保標準兩倍以內(含兩倍)。年城市低保標準為家庭人均月收入280元;

3、家庭現有房產人均建筑面積低于15平方米(含15平方米)或2人及以下家庭現有房產建筑面積低于36平方米(含36平方米)。

查看全文

農民收入狀況分析論文

一、石柱縣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石柱縣地處黔東南,位于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東經107度59分至108度34分,北緯29度39分至30度32分之間,是三峽庫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東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鄰彭水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與萬州區接壤,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全縣共有32個鄉鎮,幅員面積3012.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萬公頃。石柱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七曜山、方斗山兩大山脈平行排列斜貫全境,橫亙南北,形成“兩山夾一槽”的特殊地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狀下降。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海拔相對高差達1815.1米。境內以中山、低山為主,兼有山原、丘陵,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該縣有127763家農戶,農業總人口450601人。全縣以農業為主,屬于傳統的農業縣,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煙葉、辣椒、莼菜、黃連、養殖長毛兔、生豬。全縣去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457元,比上年增加277元,絕對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了0.49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1.02萬人。在調查的33戶農民中,人口總數為132人。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為3戶,1000-2000元的為4戶,2000-3000元的為20戶,3000-4000元的為4戶,4000元以上的為2戶。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石柱縣農民收入主要有以下特點。

1.農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33戶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多元,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讀書、生病就醫費用等開支就所剩無幾了,這對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2.家庭經營收入仍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全年總收入中的比重逐漸在增加。

查看全文

農民收入狀況調研匯報

按照縣委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活動的要求,4月1日至4月7日,我先后到鎮栗溪、梅竹等村莊和縣財政局等單位,就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6+1”工程,促進農民可持續增收這一課題,開展了專題調研。通過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問計于民,我受得了很多有益的啟發。在此基礎上,我也以鎮為例,就農民增收問題作了一些粗淺的思考。

一、鎮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鎮位于云和西南部,距縣城9.5公里,全鎮總面積65.75平方公里,總人口9238人,是我縣的第二人口大鎮。近幾年來,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和措施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鎮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XX年-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106元增加到4963元,年均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748元增加到4949元,年均增長19.5%,年均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去年,統計口徑鎮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949元。從調研掌握的情況看,鎮農民的收入水平要大大高于統計數據,其中不少農民的實際收入比統計上報數要高出好幾倍。鎮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以食用菌生產為主,來自食用菌產業的收入占比達到74%。另外,糧食生產和林牧業收入占11%、二三產業收入占14%、其他收入占1%。

鎮地理位置優越,人口較聚集,且交通便利,氣候適宜,具備良好的食用菌發展條件。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食用菌生產已經成為鎮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去年全鎮有1314戶從事袋料食用菌生產,共有發菌棚和出菇棚3600座,生產香菇1600萬袋、黑木耳500萬段,總產值達5120萬元,純利潤達2400萬元,全鎮農民直接來自食用菌生產的收入人均達到3655元。不僅是云和西南部的鮮菇交易集散地,而且還吸引了慶元、龍泉、景寧、松陽等周邊縣市的菇農到此交易。的鮮菇交易從每年的十月中旬左右開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左右結束,平均日交易量達到100噸,最高日交易量高達450噸左右,一年的鮮菇交易量約2萬噸,已經成為浙西南乃至全國最大的鮮菇交易市場。食用菌生產還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如冰庫藏儲、菌種生產、房租收入、餐館服務等三產收入,等等,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帶來約XX萬元的收益。

二、鎮農民增收面臨的主要問題

食用菌產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食用菌產業的興衰,直接關系著農民收入的增減。當前影響鎮農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食用菌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總體上看,和全縣一樣,食用菌產業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隨著產業發展形勢和市場的變化,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一是外銷市場壁壘森嚴。以前,日本是我國食用菌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出口量占全國食用菌出口量的50%以上。然而日本于XX年5月29日起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把進口農產品和食品中的化學物質的范圍從原來的288種限量標準物質,擴大到現在的799種,新增511種,給我縣出口的食用菌制造了更高的技術壁壘,外銷市場急劇萎縮。目前,我縣的食用菌幾乎都已轉向內銷,主要銷往上海、廣州等地。二是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目前,和全縣其他鄉鎮的食用菌產業鏈較短,總體上仍處于鮮菇生產的初始環節,附加值不高。的鮮菇銷售、加工等環節以福建客商為主,外在依賴性較強,抵御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較弱。由于市場需求、氣候條件、技術水平、原輔料質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食用菌生產的風險仍然較大。三是新品種開發緩慢。和我縣的其他鄉鎮一樣,的代料香菇生產品種以cr04、l26、9015、135為主,由于栽培多年,各品種都不同程度出現種性退化現象,特別是椴木黑木耳新科品種已歷經20余年未更新,已明顯表現出許多種性退化特征。四是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菌種及原材料市場管理不夠規范,缺乏嚴格的質量監控,因菌種和原材料質量問題,造成菇農大面積虧損事件常有發生。同時,產業發展缺少規劃,缺少專項扶持政策,管理服務和技術研發力量相對薄弱,在搞新品種和標準化生產示范推廣等方面科研經費投入相對不足。

查看全文

議農村收入狀況的調查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借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占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農業生產、醫療費、學費等。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占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后,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查看全文

收入管理論文:沈陽農民收入狀況及策略芻議

本文作者:鐘智利工作單位:遼寧省農村經濟研究所

自1990年以來,沈陽市農民來自農業生產的純收入基本在60%以上,而非農業生產純收入均在40%以下。2000年農民收入中來自農業生產的純收入(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比重為96.8%,2010年為87.5%,下降了9.3個百分點,而非農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2000年占比3.2%,到2010年增長為12.5%,沈陽市農業生產收入比重仍居高不下,種植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仍占據主導地位,非農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一直較小。單純依靠農業收入來增加農民收入是有限的,非農產業發展將成為農民新的收入增長來源,應在農村大力發展建筑業、服務業、飲食業等非農產業,合理改變農村產業結構。1.5沈陽市城鄉收入差距分析沈陽市城鄉收入差距始終呈拉大趨勢。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間,城鄉收入差距始終保持持續增長,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絕對值差距從2000年的2970元,到2009年差距突破了9000元大關接近萬元,2010年已達到10519元(表2)。“十一五”前期差距相比后期好些,收入差距達5048元,但2007年以后差距繼續升高,城鄉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的跡象反而加速拉大。

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價格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較大,沈陽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特別是以農業為主的純農戶)受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比較明顯,農產品價格稍一波動,就會帶來農民收入增長的波動,農民增收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從目前來看,農產品價格水平仍是影響沈陽市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第一產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斷下降,其影響作用也將逐步減弱。農業生產投入不足因素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影響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問題。在各級財政支出中農業支出所占的比例較小,同時農民自籌資金的有限,導致農戶對農業投入不足的現象較為突出,使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制約了農民增收的速度加快。城鎮化水平農民增收特別是農戶收入的增長,不僅要通過增量增產和政府補貼,更重要的是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必須依靠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沈陽市小城鎮發展未形成規模,缺乏足夠的輻射帶動能力,城鎮化發展的滯后,阻礙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民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展,造成農村勞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使農村經濟無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良性循環。農村產業結構因素農村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產值構成與收入構成的不協調。目前農業仍然是沈陽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高產值的農村第二、三產業并未形成完整鏈條,給大多數農民帶來的工資性收入有限。這種產出構成與收入構成不相適應的矛盾,使農民收入增速減慢和現金收入比重降低,導致農民生活消費支出和生產投入增速放慢。沈陽市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且調整緩慢,農業內部產品結構性過剩等問題將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長。

增加沈陽市農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一是加大對農民的財政直接補貼力度,繼續加大惠農政策力度,擴大直補范圍;二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訊和電網等鄉村公益性基礎設施;三是加大對糧食生產主要地區和優勢產業的投入;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發展那些市場前景好\技術起點高、出口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增強帶動力。四是加大農村社會保障投入,建立健全農村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培育區域特色產業帶,促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依據梯度發展理論和沈陽市區域差異現狀,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培育一些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帶、產業帶,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從沈陽市自身優勢出發,選準支柱產業,突出特色和市場優勢,將有限資源集中到優勢產品和優勢產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形成重點產品創出名牌的基地建設新格局。有效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非農收入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展以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如食品加工、輕工、服裝等行業,吸收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消除政策和體制上的障礙,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特別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糧食產品的附加值,拉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條,依托資源構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也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延長產業鏈條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發展那些市場前景好,技術起點高,出口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壯大優勢骨干企業,增強帶動力。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逐步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進而營造一個重點行業形成優勢,重點產業形成規模,重點區域形成特色,重點產品創出名牌的基地建設新格局。培養基層技術推廣人才和有實踐經驗的高級農業推廣專家高等院校應通過函授、輔導、委托培養、下鄉推廣新技術等途徑直接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拓寬人才通往農村的渠道。培養一批基層技術推廣人才和有實踐經驗的高級農業推廣專家,應積極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為農業和鄉鎮企業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

查看全文

縣農民收入狀況調查匯報

摘要:本文在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陜西省神木縣的農民收入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了神木縣農民收入增長的方式,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等,為當地農民的收入增長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收入狀況,增收的方式,制約因素

一、調查內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縣欄桿堡、爾林兔等鄉鎮,對農民的收入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對收集上來的資料分析過后,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農民增收的現狀

我縣地處黃土高原向草原荒漠過渡地帶,是傳統的農牧交錯區。目前,農業在全縣經濟中的比重約為5%左右,但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仍是農業大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為解決城鄉差距擴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不斷加大以工促農力度,以城帶鄉,工農商聯合發展,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查看全文

縣農民收入狀況調查匯報

摘要:本文在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陜西省神木縣的農民收入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了神木縣農民收入增長的方式,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等,為當地農民的收入增長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收入狀況,增收的方式,制約因素

一、調查內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縣欄桿堡、爾林兔等鄉鎮,對農民的收入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對收集上來的資料分析過后,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農民增收的現狀

我縣地處黃土高原向草原荒漠過渡地帶,是傳統的農牧交錯區。目前,農業在全縣經濟中的比重約為5%左右,但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仍是農業大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為解決城鄉差距擴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不斷加大以工促農力度,以城帶鄉,工農商聯合發展,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查看全文

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狀況分析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收入不斷大幅度增長,但是由于諸方面的原因,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增長非常緩慢,嚴重影響貧困地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促進貧困地區財政收入的增長,以實現全國的均衡發展,本文作者談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西部;貧困地區;財政;對策研究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全國發展很不平衡,目前還存在著大量的貧困地區。由于諸方面的原因,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增長非常緩慢,嚴重影響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促進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的增長,以實現全國的均衡發展。

1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狀況

進入2000年以后,我國財政收入不斷大幅度增長,特別是近三年來,國家財政收入不斷躍上新臺階:2003年財政收入突破2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4年突破2.5萬億元,達到26396億元;2005年1%4/11月,全國財政收入達到28941.9億元,預計全年財政收入將突破3萬億元。全國財政收入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僅用了2年時間。這表明我國財政收入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財政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然而,全國發展很不平衡,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緩慢,與東部發達地區財政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以上海市和貴州省為例,1998年,上海地區財政收入是380.7億元,人均2600元,貴州省財政收入為65.3億元,人均178.5元,只有上海人均的6.8%.2003年上海地區財政收入為886.2億元,人均5179元,貴州省財政收入為124.6億元,只有上海人均的6.3%.我們再以四川省為例,2004年末全川人口8724.6萬人,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5.8億元,增長14.6%,但人均不足500元,不到2003年上海地區人均財政收入的10%.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財政收入狀況,貧富地區財政收入差距之所以如此大,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

不僅如此,西部貧困地區區域內發展也不平衡。2003年,四川21個百萬人口大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4億元,僅占全省的7%,縣均地方財政收入1.1億元,僅為全省最高的綿陽市涪城區的11%.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位次靠后的大竹縣人均只有120元,居180個縣的第88位,比全省低276元。最為典型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該州的面積有15萬多平方公里,相當于山東省,但人口只相當于一個縣,財政收入僅相當于一個鄉。

查看全文

關于農民收入狀況的調查報告

我區農民的收入、生活和保障情況究竟如何?影響我區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切實有效地增加我區大多數農民的收入?帶著這些問題,區政協組成調研組,重點對農民增收問題開展調研。

調研組選擇我區東、西、南、北、中(華新、金澤、練塘、趙屯、盈浦街道)五個點為情況采集點,共發放《問卷調查表》913份(回收568份,回收率為62.2%);召開了由區、鎮職能部門,村干部和村民參加的座談會7次;考察了上海鶴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通過調查和分析,掌握了較多的信息,形成了如下基本看法:

1、我區農民近幾年的收入總體上呈緩增趨勢。據統計資料反映,2000年我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6%,2001年增長4.7%,2002年增長6.2%,2003年增長7.3%。

2、我區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2003年我區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已達到19091元,是農民人均收入6602元的2.89倍。

3、農民收入的平均數不代表大多數。據對回收的調查問卷統計,農民人均收入為4911元,在調查中,對6602元這個平均數,有相當多的農民反映:“實際達不到這個水平。”

查看全文

關于欠發達鄉鎮農民收入狀況調查分析

*年,是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的第二年。也是開展“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統計監測工作的第二年。根據省、市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我局聯合縣扶貧辦于*年11月對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情況進行了追蹤監測調查。統計監測調查結果表明:兩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及各結對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經過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我縣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取得顯著成效,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農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明顯減少;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還不夠快、水平還較低,貧困面仍然較廣。

統計監測調查資料顯示:*年,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741元,比上年增加256元,增長10.3%。從分鄉鎮的情況來看,*年,全縣已有12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個鄉鎮,占*年全縣欠發達鄉鎮個數的36.4%。這12個鄉鎮的*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153元,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出5.6%,他們分別是:月湖鄉、萬排鄉、司前鎮、大安鄉、南院鄉、嶺北鄉、雅陽鎮、鳳垟鄉、百丈鎮、彭溪鎮、柳峰鄉、峰門鄉,其中當年新增的鄉鎮是:萬排鄉、鳳垟鄉、柳峰鄉、峰門鄉。但是,全縣仍有21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占*年全縣欠發達鄉鎮個數的63.6%。這21個欠發達鄉鎮的*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60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2%,要全面實現全縣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的目標,任務還十分艱巨。

一、調查結果分析

1、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貧困面也得到較大縮減。

統計監測調查數據表明,兩年來,我縣在上級黨委、政府及各結對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縣鄉兩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扶農和扶貧的方針政策,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牢牢把握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致富能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科學規劃、積極引導,使欠發達鄉鎮農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較大提高,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出現大幅減少,農村貧困面進一步縮小,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扎實穩步推進。

從收入平均水平來看,欠發達鄉鎮與全縣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年,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純收入與全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由上年的2.97%縮小為0.31%;速長速度比*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速度高3個百分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