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環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4:35: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碳循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森林與碳循環探究論文
摘要闡述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及其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說明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主要取決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林產品、植物枯枝落葉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碳循環;作用
根據生態學原理,一個系統中的自然過程總是有利于系統的結構穩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過程總是降低或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顯然,大量開采化石燃料以及開采森林等活動都是非自然過程,這些活動導致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上升。雖然目前我們尚不能準確地預測其生態后果,但最終的結果必將危害人類自身。鑒于大氣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嚴重生態后果,科學家對于全球碳循環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氣、海洋和森林等)碳儲量估算,森林生態系統與其他部分碳的交換量(流)的估算,以及人類干擾對各個庫和流的影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機碳的貯庫,它貯有1146Pg碳,占整個陸地碳庫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對于研究陸氣系統的碳循環乃至全球碳循環都是一個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儲量
當前,對全球碳庫及庫與庫之間的轉移量以及轉移速率等關鍵性數值的估計差異較大。大氣層中的碳總量約為7.0×1017~7.5×1017g。由于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正處加速上升階段,因而其碳儲量的估計值顯然與估算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地殼碳儲量最大,估計值相差也大,不過它們與其他庫的交換很小,因此一般不會給碳流量的估算帶來大的誤差。海洋是僅次于地殼的大碳庫,也是最大的一個匯。通常估計海洋中的碳儲量時將其分為表層和深層2個亞庫,前者與大氣有較頻繁和較穩定的碳交流。陸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約為5.5×1017~5.6×1017g。
在各個庫中,陸地生物群落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因此也是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影響最大的分庫。海洋碳儲量雖大,但與大氣處于相對穩定的碳交換狀態,目前估計海洋與大氣的交換是每年吸收約2.0×1015~3.0×1015g的碳。陸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擾狀態,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為主,一旦受破壞,則要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碳循環研究論文
摘要闡述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及其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說明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主要取決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林產品、植物枯枝落葉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碳循環;作用
根據生態學原理,一個系統中的自然過程總是有利于系統的結構穩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過程總是降低或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顯然,大量開采化石燃料以及開采森林等活動都是非自然過程,這些活動導致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上升。雖然目前我們尚不能準確地預測其生態后果,但最終的結果必將危害人類自身。鑒于大氣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嚴重生態后果,科學家對于全球碳循環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氣、海洋和森林等)碳儲量估算,森林生態系統與其他部分碳的交換量(流)的估算,以及人類干擾對各個庫和流的影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機碳的貯庫,它貯有1146Pg碳,占整個陸地碳庫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對于研究陸氣系統的碳循環乃至全球碳循環都是一個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儲量
當前,對全球碳庫及庫與庫之間的轉移量以及轉移速率等關鍵性數值的估計差異較大。大氣層中的碳總量約為7.0×1017~7.5×1017g。由于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正處加速上升階段,因而其碳儲量的估計值顯然與估算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地殼碳儲量最大,估計值相差也大,不過它們與其他庫的交換很小,因此一般不會給碳流量的估算帶來大的誤差。海洋是僅次于地殼的大碳庫,也是最大的一個匯。通常估計海洋中的碳儲量時將其分為表層和深層2個亞庫,前者與大氣有較頻繁和較穩定的碳交流。陸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約為5.5×1017~5.6×1017g。
在各個庫中,陸地生物群落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因此也是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影響最大的分庫。海洋碳儲量雖大,但與大氣處于相對穩定的碳交換狀態,目前估計海洋與大氣的交換是每年吸收約2.0×1015~3.0×1015g的碳。陸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擾狀態,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為主,一旦受破壞,則要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基于碳循環的低碳城市發展分析
摘要: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城市實行低碳發展模式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低碳城市建設應結合城市碳循環特點,將碳匯納入衡量體系,保持碳源小于碳匯,這意味著要在城市碳循環分析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打造智慧型城市。
關鍵詞:碳循環;碳通量;低碳城市;發展模式
一、引言
城市是生產、生活和消費的聚集體,因此城市也就成為了能源消耗的集中地。據統計,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75%,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的80%。中國4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卻消耗著85%的能源,排放著幾乎相同比例的CO2。因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以CO2等溫室氣體減排為目標的“低碳城市”、“城市低碳發展模式”有著特殊的意義。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WideFundforNature)與國家建設部聯合推出以中國上海和保定兩市為“低碳城市”試點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躥紅”。低碳城市實際上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低碳經濟為發展理念的城市運營模式或新經濟發展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低碳城市的建設與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如何促進城市低碳轉型,以實現低碳城市的目標?大多學者提出應實現經濟和能源結構、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居民消費方式低碳化。但是單純考慮這些的建設思路將導致低碳城市的雷同發展。因此,在進行低碳城市探索時,要結合城市碳循環過程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低碳發展規劃,探索與城市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綜合解決方案,這樣的低碳城市才具有實效性和可持續性。
二、低碳城市的內涵
關于低碳城市的定義說法不一。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定義:低碳城市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處于較低水平的城市;氣候組織(ClimateGroup)給低碳城市下的定義是:在城市內推行低碳經濟,實現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上述兩個定義較為籠統,只強調了城市低碳發展的目標,沒有說明城市低碳目標的實現方式。還有多個學者對低碳城市作出了定義:低碳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低碳產業、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以及政府以低碳社會為目標規劃的城市建設藍圖。很顯然,此定義強調了城市低碳目標的實現方式,但是忽略了城市低碳發展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認為:低碳城市是在政府、企業、個人和組織機構等四方面的努力下,根據城市的資源稟賦和功能要求,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實現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碳源小于碳匯的目標。這個定義揭示:低碳城市的目標是保持碳源(CarbonSource)小于碳匯(CarbonSink),相對于碳的零排放目標,這個目標更具可完成性。此內涵也揭示了低碳城市的實現方式,即應將碳匯納入衡量體系,如果該城市的“碳的寄存體”可以承載已有的碳源,就相當于沒有碳排放。這體現了城市碳循環的基本原理,通過城市植被和土壤等碳匯作用,不產生碳的溢出,實現碳源小于碳匯。
森林生態與碳循環的關系探究論文
摘要:闡述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及其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說明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主要取決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林產品、植物枯枝落葉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碳循環;作用
根據生態學原理,一個系統中的自然過程總是有利于系統的結構穩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過程總是降低或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顯然,大量開采化石燃料以及開采森林等活動都是非自然過程,這些活動導致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上升。雖然目前我們尚不能準確地預測其生態后果,但最終的結果必將危害人類自身。鑒于大氣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嚴重生態后果,科學家對于全球碳循環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氣、海洋和森林等)碳儲量估算,森林生態系統與其他部分碳的交換量(流)的估算,以及人類干擾對各個庫和流的影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機碳的貯庫,它貯有1146Pg碳,占整個陸地碳庫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對于研究陸氣系統的碳循環乃至全球碳循環都是一個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儲量
當前,對全球碳庫及庫與庫之間的轉移量以及轉移速率等關鍵性數值的估計差異較大。大氣層中的碳總量約為7.0×1017~7.5×1017g。由于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正處加速上升階段,因而其碳儲量的估計值顯然與估算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地殼碳儲量最大,估計值相差也大,不過它們與其他庫的交換很小,因此一般不會給碳流量的估算帶來大的誤差。海洋是僅次于地殼的大碳庫,也是最大的一個匯。通常估計海洋中的碳儲量時將其分為表層和深層2個亞庫,前者與大氣有較頻繁和較穩定的碳交流。陸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約為5.5×1017~5.6×1017g。
在各個庫中,陸地生物群落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因此也是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影響最大的分庫。海洋碳儲量雖大,但與大氣處于相對穩定的碳交換狀態,目前估計海洋與大氣的交換是每年吸收約2.0×1015~3.0×1015g的碳。陸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擾狀態,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為主,一旦受破壞,則要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概述
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越來越重要,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要想更好的促進可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綠色農業和低碳農業。為了能夠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的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減少碳的排放量,并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本文對我國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環保
21世紀,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是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了能夠在全球的生態安全上做出貢獻,使我國的建設更加的美麗,讓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格局,就要按照黨在會議中所提出的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在保證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前提下,對城市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打開農業發展的格局、保證生態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國必須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就成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一個選擇和路徑。
一、在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下的綜合論述
現如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思路離不開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成了促進農業經濟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一方面全球的氣候都在逐年變暖,要想農業經濟的發展得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策略得到實施,對現有的資源提高循環使用率,我們應在農業經濟的發展當中實現技術、制度等的創新,促進產業轉型,通過這些方式盡可能的做到減少一些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濟綠色農業經的發展,它是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的需求,連同生態的共同發展,對農業經濟的生態系統進行良性的循環,從而達到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過程。它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經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動我國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發展低碳循環經濟,促進環境金融創新
(一)環境金融作用
1、合理調節資金、配置資源作用。環境金融對于環保、生態、可循環發展的生態企業和項目優先配資的傾向,將會促進資金和資源的綠色流向,對企業發展和企業資金的配置起導向和約束作用。利于我國產業向高效、綠色方向升級。
2、優先管控環境風險作用。經濟人具有逐利、驅害的本性,通過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態金融項目風險,而綠色生態金融項目正好是環境風險極低的投資方向。可以通過投資環境金融,挖掘新商機、走向新征程。
3、引導社會投資方向的作用。當局通過對環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輿論導向,可以促進高新生態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推動企業向環保、生態金融創新方面進行投資,規范企業健康經營,促進產業綠色發展。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發展環境金融,對于國家產業升級、經濟力量增強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特別對于發展中國家,發展新型綠色產業,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我國而言,目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扶持和鼓勵技術創新,通過金融創新,引導社會經濟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成為一種剛性的需要,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農業經濟與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分析
一、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三農”問題一直存在,而農業經濟又是“三農”問題的工作重點,因此重視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重要保障,這不僅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當前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也決定了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特點,而且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而且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盡管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方式并沒有實現根本上的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并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難以提高,為農業生產規模化和集約化的實現帶來了較大的阻礙。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較慢
農民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受自身素質的影響,對市場經濟缺乏深入認識,不僅第一產業發展速度緩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較慢,嚴重影響了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的實現。
鄉鎮發展方式轉變工作報告
境內有沿黃河南岸242公里肥沃的土地和廣闊無垠的天然牧場,煤炭、天然氣、無機鹽、杭錦2#土等資源富集,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是自治區發展現代農牧業、能源重化工和新能源產業的重點地區。年將緊緊圍繞鄂爾多斯市“結構轉型、創新強市”、“城鄉統籌、集約發展”戰略,堅持“創新、發展、惠民,建設新型杭錦”主線,以率先構筑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為重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著力轉變工業發展方式、農牧業發展方式、城鎮發展方式和社會事業發展方式,全力推進全旗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為自治區富民強區再立新功。
構筑高端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加快低碳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建設,重點抓好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煤炭提熱、煤焦油催化煉解、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轉化項目建設。啟動建設鄂爾多斯新能源產業示范區,推進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太陽能發電、順大集團多晶硅、香港艾德光伏發電、騰飛輕型飛機制造、蒙西LED研發生產項目落地。全面構筑低碳化工產業鏈、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新能源發電產業鏈,努力形成低碳循環、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格局。全年重點工業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46.8億元。
轉變農村牧區發展方式,加快推進城鄉統籌進程。通過引進農牧業企業、成立農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培育農牧業大戶等形式,徹底轉變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將農牧業生產要素向企業、合作組織和大戶轉移,大力發展公司化農牧業,集中建設有機農產品基地和沿河百萬頭只肉羊肉牛養殖基地。以錫尼鎮、獨貴塔拉鎮、巴拉貢鎮為重點,加快推進精品移民小區、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開發建設,積極構筑和發展適合轉移農牧民就業的產業體系,吸納農村牧區轉移人口,完成2507平方公里生態自然恢復區10436人口轉移工作。今年重點農牧業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11.3億元。
突出綠色舒展大氣,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現代城鎮。加快重點城鎮建設,三年內投資99.5億元完成錫尼鎮3平方公里舊城區拆遷改造任務,今年投資20億元,完成征拆面積100萬平方米,新建120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扎實推進獨貴塔拉新鎮區20萬平方米二期住宅小區建設及學校、衛生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生態自然、舒展大氣、精彩魅力、安全方便、人文厚重、幸福和諧”的宜居宜業新型城鎮。今年重點城鎮建設項目計劃完成投資33.2億元。
強化基礎建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大力實施園區綠化、沙漠鎖邊林、沙蒿草場改造等“六大”生態建設工程,今年新增禁牧面積20%,三年內實現全面禁牧,生態建設實現整體好轉、局部優良;建設完成蓄滯洪區、水權轉換、園區輸水等重點水利工程;加快推進全旗主要電源點和電網通道建設,完成主要用電地區的輸配電工程;加快推進“一橫一縱”鐵路和沿黃一級公路、運煤專線等重要鐵路、公路干線建設,全力構筑立體化對外大交通框架。今年基礎建設計劃投資達到25.5億元。
推進民生政府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加快完善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公共安全“六大保障體系”,著力實施二十項惠民工程,全力建設民生政府,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模型構建與支架式教學研究
摘要:以“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一課為例,闡述如何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核心理念,通過模型構建,組織和實施支架式教學。其教學實施涵蓋3個環節:通過概念模型構建,搭建初始化教學支架;通過實例模型構建,搭建深化型教學支架;借助學生的實踐類模型,測評和反饋教學成效。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建模教學模式,能輔助學習者逐步掌握知識的維度、廣度和深度,對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落地具有重要的實踐作用。
關鍵詞:模型構建;支架式教學;物質循環
支架式教學的核心涵蓋2種水平,即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學生現有發展水平表征為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潛在發展水平表征為基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最終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這2種水平在認知上存在的差距,稱為最近發展區。在教學過程中,依托多組層級式支架的搭建,幫助學生順暢地涉過最近發展區,獲取高階認知的教學模式,即為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的構建流程如圖1。模型構建從屬于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科學思維范疇,其作為一種現代科學認知手段和思維方法,所提供的觀念和印象不僅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條件,更是人們認知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模型構建的支架式教學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聯系現實生活、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將認知及反思過程還給學生,將參與探究的機會還給學生,將動手和動腦、培養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機會還給學生。這種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生物學課堂中,基于模型構建實施支架式教學,原則上,既要保持學生獨立人格的探究本性,依據學生已有的實際發展水平,對生物學概念進行自主構建;又要秉承協同合作、互動交流的探究精神,完成層級式支架圖的意義構建。本文基于最近發展區的核心理念,以“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一課教學為例,重點陳述如何依托建模,組織和實施支架式教學。
1通過概念模型構建,搭建初始化教學支架
概念模型指以某一區域應用為目的,借助語言、文字、圖文和符號等形式,對真實世界系統信息進行抽象和簡化的一種形式。構建后的概念模型通常呈現形象化、直觀化和生動化的特征。《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記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學事實的層面上,而是要通過對事實的抽象和概括,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學概念,并以此來構建合理的知識框架,為學生能夠在新情境下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基礎”[1]。因此,教師應先通過課前與學生交流,從知識、認知層面上掌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再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達成,找出二者之間的最近發展區,最后,通過概念模型構建,搭建初始化教學支架,可視化、簡易化地呈現教學內容。支架式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依據“最近發展區”原理,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構建概念支架圖。例如,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一課的初始教學中,首先,應緊扣“生態系統概念”這個支架,搭建第1個知識層級。依托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即相關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認知貯備,構建最簡單的生態系統模型(生物群落+無機環境)。其次,緊扣“物質循環概念”這個支架,搭建第2個知識層級。以DDT的分布資料和核輻射的分布資料(資料1:施用農藥DDT的地區,雖然占陸地面積的小部分,可是在遠離施藥地區的南極,動物體內發現了明顯高于環境含量的DDT;資料2:1年日本福島縣發生里氏級地震,導致該縣核電站反應堆發生爆炸,核蒸汽泄漏。核輻射物質隨風傳播至中國大陸、俄羅斯等廣泛地區),引導學生進行情境式體驗,開展師生間協作,構建“物質循環概念”模型。最后,再根據“生物群落概念”這個支架,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概念模型”進行修正、完善,搭建第3個知識層級,即“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機環境”四者間的物質循環模型。至此,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中,借助概念模型的支架式構建,順利地完成了“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知識網絡的構建(圖2)。圖2“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知識網絡構建流程圖通過概念模型構建,以評估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為起點,由淺入深搭建初始化教學支架,逐步細化至各層級知識點間的縱向聯系,直觀地反映生物學概念的本質內涵。
2通過實例模型構建,搭建深化型教學支架
畜禽糞便污染及畜牧業綠色低碳研究
摘要:目前畜禽糞便污染問題已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為保證畜牧養殖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需注重做好畜禽糞便污染治理工作。降低動物養殖中各種糞便污染物的產生,保證污染物得到高效的循環利用。該文首先分析了畜禽糞便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然后論述了降低畜禽糞便污染,促進畜牧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畜禽糞便污染;綠色畜牧養殖產業;循環發展
進入21世紀,我國畜牧養殖生產快速發展,畜禽養殖數量及規模隨著社會大眾的人均收入提升不斷增加。但是不合理的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模式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這些糞便如果得不到妥善有效的利用,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給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防治畜禽糞便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畜牧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是目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1畜禽糞污污染
1.1生物污染。患病動物或隱性帶病的動物在糞便和尿液中常夾雜很多致病菌和寄生蟲蟲卵,如果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處理,隨意排放,隨意丟棄,很可能會造成致病菌的快速傳播蔓延,成為新的傳染源,造成疫病反復流行,反復傳播。某些人畜共患病還會威脅到人類的身體健康。1.2氮磷污染。很多養殖戶為保證動物健康生長,通常會在飼料中添加大量的能量飼料原料和蛋白質飼料原料,含量超標的飼料不能被動物機體很好的利用,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這些糞便中夾雜很多氮磷有機化合物,進入土壤或進入水源后,通過進一步的發酵分解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使土壤和水源被嚴重污染,失去應有的生產價值和利用價值,導致土壤耕作層變淺,土壤板結嚴重,有機物質下降,有益微生物失去活性,水體負營養化,大量水生動物死亡,各種藻類大量繁殖,使得水體自我凈化能力進一步下降。1.3大氣污染。糞便中夾雜很多有機化合物,如各種蛋白質、脂肪,這些物質在空氣中堆積發酵,會進一步分解,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氣體、糞臭素、脂肪族的醛類、硫醇、胺類和氨氣等,這些有毒有害氣體會嚴重刺激動物和人類的呼吸道黏膜,造成呼吸道系統的保護功能下降,很容易導致病原菌侵襲,造成呼吸道疾病傳播蔓延。
2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