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險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06:21: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策性農業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策性農業險

政策性農業險在加強農民預防能力的作用

2006年以來,浙江省成功實施了大約為三年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保險道路,這對農民在災后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現代化農業的蓬勃發展,廣大農民朋友的保險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建立一個更為健全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一、新時期對農業保險經營壞境的認識以及功能的思考

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生產規模小、低投入、低效益并且粗放經營。由于農業風險復雜,保險經營技術要求高,農業經營的效益卻很低,因此在農業保險上出現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等狀況,農業領域缺乏商業保險制度生存的環境和土壤。而在今天,農業加速轉型和市場開放的形勢下,農業保險經營環境發生悄然變化。在目前我國農業出現市場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農業保險除了對農業生產實施事前后的經濟補償、穩定農民收入等功能外,其功能還在拓展延伸。

(一)對農業保險經營環境的再認識

農業風險的性質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集中性加劇,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必將促進農業增長有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資本與技術變高?,F代農業如溫室、孵化車間、良種、胚胎等技術的采用對知識、資本、技術等要素依賴性增強。這種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使得農業風險更為集中、損失強度可能加大,這就迫切需要能夠化解農業經營風險的農業保險支持;二是農業風險的關聯度增強,在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模式發展下,農業產業得到很大延伸,農業風險的變化也會導致多個產業如農業加工、服務業的波動。承擔風險主體與風險因素發生變化。在現代農業的生產模式下,農業投資、經營、生產職能出現了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趨勢,承擔風險的主體包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戶、農場、企業等,所以在新的形勢下農業保險服務對象出現多元化特點。由于現代的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風險因素在發生改變,比如機械化養殖場、大棚等車間型的生產方式出現,一些不可保的風險也被納入保險范圍,高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不可預測的挑戰,保險公司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必定要擴大經營范圍、改善經營技術。

(二)對農業保險功能的思考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險發展模式實證分析

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有機結合,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基于政府扶持和財政補貼,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保險制度。政策性農業保險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農業經濟持續增長,促進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廣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地區,中山市積極探索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構建和完善經驗,在受災農戶救助、災后生產恢復、農戶風險意識培養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中山市在農業政策保險發展歷程中的經驗值得總結與借鑒。

一、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歷程和現狀考察

中山市自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山分公司多次試辦保險業務,均因農業保險風險過大,發生嚴重虧損而被迫停辦,發展曲折。2007年,省委農辦決定在中山等九個地級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中山市農業政策性保險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08年6月出臺的《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細則》明確從2008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800萬元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市級財政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的農戶進行保費補貼,巨災超賠再保險費補貼及市推進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為推動農業保險開支的其他費用。2010年,鑒于中山市鎮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險費補貼承擔也進行了調整?;鹁骈_發區、五桂山全額承擔保險費補貼;其余鎮區由鎮區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市圍墾公司承擔管理范圍內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包括:水稻、香蕉、雜果、蔬菜、花卉、水產、能繁母豬、牲畜、家禽以及農機具綜合保險。補貼標準方面,水稻、能繁母豬保險,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80%;其他保險項目,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40%。2009年,中山市共承保水稻種植保險102118畝,保險費收入199.4萬元,賠付59.6萬元,賠付率為30%,其中種植大戶自費投保水稻補充保險11026畝,保費收入6.1萬元;承保能繁母豬33160頭,保險費收入198.96萬元,賠付65.7萬元,賠付率33%;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206117戶,保險金額20.61億元,保費收入115.4萬元,尚未發生賠付。保險公司發揮管理風險的優勢,在沒有政府直接補貼的條件下,依靠自身的逐漸積累實現了持續發展。

二、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分析

農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因此,政府應該在農業保險的推進過程中提供資金支持、進行組織協調、發揮宏觀指導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路,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以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政府推動模式進行,初步形成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方式。實際開展方面,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商議,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由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山中心支公司承保出單,然后以分保方式將部分保險責任以再保險的方式轉到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在中山市組建專業團隊并以太平洋保險公司名義經營。具體流程上,投保流程是農戶向村委會提出投保的意愿,村委會匯總后以投保清單方式填報鎮農業服務中心,各鎮農業服務中心為投保人,統一向保險公司投保。理賠流程是發生保險責任事故造成損失的,農戶向村委會匯報損失情況,經村委會組織核查后,匯總填報農業服務中心。保險公司以鎮為單位對損失的情況進行抽查。對全損或推定全損的,保險公司按保險合同約定據實賠償給農戶;對部分損失的,保險公司以數理統計方式與鎮農業服務中心商定受損農作物的平均損失率,以此計算部分損失的賠付金額。鎮農業服務中心通過民主評議,以保險救助方式支付給農戶。保費支付方面,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水稻保險費的80%;經營規模達到7.5畝遇上的農戶可以選擇自己另外支付20%購買補充保險。賠償方面,分為保險賠償與保險救助兩種方式。對于購買了補充保險并且遭遇重大損失(損失超過90%)的農戶實行保險賠償,而參加了補充保險但是沒有達到重大損失程度以及沒有參加補充保險但是達到重大損失程度的農戶實行保險救助。

三、對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評價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險發展模式實證分析

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有機結合,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基于政府扶持和財政補貼,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保險制度。政策性農業保險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農業經濟持續增長,促進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廣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地區,中山市積極探索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構建和完善經驗,在受災農戶救助、災后生產恢復、農戶風險意識培養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中山市在農業政策保險發展歷程中的經驗值得總結與借鑒。

一、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歷程和現狀考察

中山市自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山分公司多次試辦保險業務,均因農業保險風險過大,發生嚴重虧損而被迫停辦,發展曲折。2007年,省委農辦決定在中山等九個地級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中山市農業政策性保險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08年6月出臺的《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細則》明確從2008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800萬元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市級財政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的農戶進行保費補貼,巨災超賠再保險費補貼及市推進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為推動農業保險開支的其他費用。2010年,鑒于中山市鎮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險費補貼承擔也進行了調整?;鹁骈_發區、五桂山全額承擔保險費補貼;其余鎮區由鎮區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市圍墾公司承擔管理范圍內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包括:水稻、香蕉、雜果、蔬菜、花卉、水產、能繁母豬、牲畜、家禽以及農機具綜合保險。補貼標準方面,水稻、能繁母豬保險,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80%;其他保險項目,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40%。2009年,中山市共承保水稻種植保險102118畝,保險費收入199.4萬元,賠付59.6萬元,賠付率為30%,其中種植大戶自費投保水稻補充保險11026畝,保費收入6.1萬元;承保能繁母豬33160頭,保險費收入198.96萬元,賠付65.7萬元,賠付率33%;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206117戶,保險金額20.61億元,保費收入115.4萬元,尚未發生賠付。保險公司發揮管理風險的優勢,在沒有政府直接補貼的條件下,依靠自身的逐漸積累實現了持續發展。

二、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分析

農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因此,政府應該在農業保險的推進過程中提供資金支持、進行組織協調、發揮宏觀指導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路,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以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政府推動模式進行,初步形成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方式。實際開展方面,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商議,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由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山中心支公司承保出單,然后以分保方式將部分保險責任以再保險的方式轉到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在中山市組建專業團隊并以太平洋保險公司名義經營。具體流程上,投保流程是農戶向村委會提出投保的意愿,村委會匯總后以投保清單方式填報鎮農業服務中心,各鎮農業服務中心為投保人,統一向保險公司投保。理賠流程是發生保險責任事故造成損失的,農戶向村委會匯報損失情況,經村委會組織核查后,匯總填報農業服務中心。保險公司以鎮為單位對損失的情況進行抽查。對全損或推定全損的,保險公司按保險合同約定據實賠償給農戶;對部分損失的,保險公司以數理統計方式與鎮農業服務中心商定受損農作物的平均損失率,以此計算部分損失的賠付金額。鎮農業服務中心通過民主評議,以保險救助方式支付給農戶。保費支付方面,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水稻保險費的80%;經營規模達到7.5畝遇上的農戶可以選擇自己另外支付20%購買補充保險。賠償方面,分為保險賠償與保險救助兩種方式。對于購買了補充保險并且遭遇重大損失(損失超過90%)的農戶實行保險賠償,而參加了補充保險但是沒有達到重大損失程度以及沒有參加補充保險但是達到重大損失程度的農戶實行保險救助。

三、對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評價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險運行情況調研報告

為協助廣大農戶化解自然災禍,加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近年來,依據中心有關部署,依照“縣政府指導、市場運作、自立自愿、協同推進”的準則,各地先后啟動施行了水稻、油菜等栽種業保險和能繁母豬、育肥豬等養殖業保險。筆者以湘西州縣為例,現就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談點觀點。

一、相關政策性農業保險運轉狀況

(一)水稻、油菜保險。年,依照中心、省、州有關工作部署,縣里出臺了政辦發〔〕7號文件,啟動了水稻保險試點工作。年施行了水稻和油菜栽種保險。

1、保費交納狀況

①水稻:年,依據全省統一規范(每季每畝物化本錢240元),全縣水稻栽種保險綜合險費率為7%,即每季每畝保費16.8元。全縣完成投保面積17.1萬畝,占昔時水稻栽種面積29.5萬畝的58%,投保農戶7.4萬戶,為全縣農戶總數的67%。交納保費287.5萬元,個中中心、省財務按50%的比例補助143.7萬元;州財務按15%的比例,補助43.1萬元;縣財務按23%的比例,補助66.4萬元;農民按12%的比例,擔負34.2萬元。年,我縣水稻保險的綜合險費率仍按年規范執行為,全縣完成投保面積23.9萬畝,為昔時栽種面積的80.7%,交納保費401.8萬元,個中中心、省財務按60%的比例,補助241.7萬元;州財務按15%的比例,補助60.2萬元;縣財務按19%的比例(文件規則不少于15%),補助76.5萬元;農民依照1元/畝(擔負比例6%),交納保費23.9萬元。

②油菜:依照每畝物化本錢的6%核算綜合險費率,即每畝保費9元。年我縣方案投保8萬畝,應交納保費72萬元,個中國家、省、州財務依照35%、25%和15%的比例,應補助54萬元,縣財務按15%的比例應補助10.8萬元,農民擔負7.2萬元,占總保費的10%。

查看全文

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積極性提高論文

[摘要]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業風險保障的重要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能不能搞起來、能不能搞好的關鍵。調動農業保險經營主體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括財政、稅收、法律等方面的扶持。但如何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順利實施,仍然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現實課題。

[關鍵詞]農業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財稅支持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業風險保障的重要性。而農業保險的“三高”(高風險性、高賠付率、高虧損率)特征決定了沒有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經營。2007年以來在全國6個省區試點推行、現全國有近九成省份開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種財政補貼型保險。其實質是政府通過在保費方面的補貼支出,并通過大面積的普及推廣,將可能出現的農業生產風險部分轉移到保險經營主體和未受災農戶,從而既達到保障農業生產的目的,又適當減輕政府巨額救災支出壓力。在這種保險模式下,能否調動農戶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商業保險公司、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農業互助保險公司、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等)的積極性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能不能搞起來、能不能搞好的關鍵。各地試點表明,保證并盡量提高政府的保費補貼支出對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起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參與積極性,以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順利實施仍是值得探究的一個現實課題。

一、影響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的障礙分析

盡管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中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減輕了農民付費的成本,提高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緩解了以往農業保險“農民保不起,保險公司賠不起”的尷尬局面,但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一些客觀障礙仍存在,影響了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1農業保險的高風險使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綜合賠付率居高不下。農業產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產業,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不僅發生頻率大,而且損失集中、覆蓋面廣,其賠付率要遠遠高于一般的財產保險。以許多國家的經驗,農業保險經營組織的綜合賠付率(即賠償與收入保費之比)一般都很高。以美國為例,1982~2004年只有6年賠付率低于1。在有的發展中國家,其賠付率經常達到2以上,甚至更多,均高于保險界公認的70%的臨界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能夠完全覆蓋災害賠償和管理費用。另外農業風險由于其時間和空間的高度相關性,一旦發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使大面積范圍內的保險對象同時發生災害事故,遭受巨災損失,導致保險公司難以承擔起賠付額以致虧損嚴重。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的選擇及對策

一、引言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興起,新疆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而農業作為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在商品出口創收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是新疆傳統的基礎產業,塔城地區是新疆的農業大區,然而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使得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農業自然災害有“冰雹一條線,大風一大片,低溫冷害毀全面”的特點。塔城地區是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這一現狀也決定了其農業對風險管理和保險產生了巨大需求,而政策性保險作為國家實現保護和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無疑成為了農業生產者轉移風險、降低損失的有效手段。針對塔城地區農業安全生產風險問題長期存在的現狀,那么探究其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的模式進而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對提高塔城地區農牧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狀況和充分發揮政策性保險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具有重意義。

二、塔城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

1.現狀分析

1.1塔城地區政策性農業保費收入狀況??傮w來看,塔城政策性農業保險整體穩中向好,推進較為順利,發展是勢頭良好,更好做好整體布局規劃,力爭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宏觀經濟調控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塔城種植業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最多的地區是沙灣和烏蘇,沙灣地區承保筆數是烏蘇的兩倍,但承保戶數和簽單保費卻少于烏蘇,而其他地區承保筆數較少。

1.2塔城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情況。塔城地區種植業農業保險賠付情況總體上是逐年上升的,但農牧業賠付一直徘徊在低位水平,說明一方面說明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作用正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說明塔城地區畜牧業投保額較小,畜牧業投保面擴大應做出更大努力。表1是分地區理賠情況,沙灣、烏蘇是兩個理賠最多的地區,前面已經看出也是承保最多的地區,占據了塔城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一半以上的市場。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問題與對策

1鞍山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特點

1.1農險業務量呈現連年增長態勢

以人保財險鞍山分公司的農險業務為例,自2010年至2013年,無論是總承保面積還是保費收入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與近年來鞍山地區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產業格局調整所帶來的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需求加大是分不開的。

1.2農業保險費補貼水平較高

鞍山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實行“低保額、全覆蓋、重補貼”模式。根據本市農業生產特點,將所轄的海城市、臺安縣、岫巖縣、千山區(含市區)凡從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生產的農戶均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對象,納入各級財政農業保險補貼范圍。明確規定,鞍山市農業種植業生產保險費補貼范圍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各級財政保險費補貼比例為80%,其中:縣級財政10%;市級財政10%;省級財政25%;中央財政35%;參保農戶自行承擔剩余的20%[5]。2010年,鞍山市政府出臺了《鞍山市2010年種植業、設施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規定除從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生產的農戶外,在種植業補貼品種中又新增加了小麥,并且將鞍羊線、鞍營線、張莊線從事設施農業(溫室大棚)生產的農戶也列為農業政策保險補貼對象,納入各級財政農業保險補貼范圍。具體采取的補貼方式為:省級財政按保費數額的20%補貼;市級財政按保費數額的15%補貼;縣級財政按保費數額的15%補貼,其余50%保費由參保農戶自行承擔。以2010年為例,當年鞍山地區參保糧油作物面積達到131.64萬畝,設施農業達47.22萬延長米(由中華聯合財險承保),保額總計58.53億元。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費總額3485.38萬元,財政補貼達2755.29萬元[10]。

1.3農業保險理賠工作及時迅速

查看全文

部分省份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現狀研究論文

摘要分析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指出其市場失靈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建議,以為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建議;

近2年來,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拓展和風險保障成效顯著,銀保合作支農業務發展較快。由于現行制度安排的過渡性和階段性特征較強,農業保險需求不足和供給短缺并存的市場失靈問題突出。要實現“治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支持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制度變遷”的戰略目標,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觀視野下,確立財稅、風險規劃、風險分擔等一系列制度,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改革突破。

1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1.1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加快

2007年8月,省啟動能繁母豬保費補貼工作,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正式開始。2009年2月,省農險辦印發《2009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要點》,試點工作全面推開。目前,全省17個市全部參與試點,保險對象以農戶為主,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占近10%。試點品種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豬和奶牛。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論文

一、農業保險經營的客觀困境及其障礙

由于農業保險標的——農作物及家禽家畜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面臨自然力和人力的作用,其風險遠遠高于其他產業。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損失率和高管理費用率的特點,由此導致農業保險市場的有效需求很難形成。世界各國對農業這一特殊領域如何更好地開展保險進行了長時期的探索,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

(一)商業性保險經營模式

這種是保險人選擇農業中不需要補貼或只需少量補貼的項目,按商業性原則經營農業保險。商業性農業保險多為私人公司經營,西歐國家是典型代表。他們按照真正意義上的保險經營要求,針對農業中經濟價值高的標的,選擇損失機會發生少但強度大的風險為承保對象。在西歐,由于地理和氣候的原因,農業的雹災損失十分嚴重,農作物雹災保險成為商業性農業保險的主要險種。另外還有火災、風災等,這些災害發生機會雖然不多,卻具有毀滅性。毛里求斯承保甘蔗等糖類作物、牙買加承保香蕉。這些都屬于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對于高價值的農作物,選擇適當的風險承保,采用商業性經營原則,完全可以獲得經營的成功。經營模式下,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權利與義務對等,農民要支付足額的保險費。因而該模式在農業中的可承保面較狹窄。

(二)政策性保險經營模式

這種模式完全是在政府的推動下,把農業保險作為一項保護農業和農民的政策來開展的。主要特點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經營管理費用及純保費給予大量補貼,投保農民只需交部分保險費用。一般講,農民從農業保險中所得到的賠款收入大于他們所交付的費用支出,即從農險中得到了政府的凈收入轉移。因此,這種經營模式實質上是災害救濟與保險機制的結合,又可稱為災害救濟性農業保險。該模式作為政府保護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政策,多為政府機構或政府指定的公司經營。

查看全文

省域農業保險不足及對策

本文作者:楊茜1田晨晨2作者單位:1.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

2012年1月20日,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工作的通知》;2月1日,“2012年中央1號文件”對農業保險做出指示;2月4日,中國保監會下發《關于加強農業保險理賠管理工作的通知》。從中央到監管層,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設已提上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政策的推動將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帶來持續動力。

一、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概述

2006年10月,在山東省保監局的大力推動下,山東省正式在濟南章丘、濰坊壽光和聊城臨清三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試點奶牛、小麥、玉米、蔬菜大棚4個險種。2007年7月,山東省政府召開全省第二次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會議。隨后,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擴大到25個(包括青島市5個)、險種擴大到8個(小麥為必選險種)。同年,山東省保監局與省畜牧辦聯合下發《關于做好畜牧業政策性保險促進動物防疫工作的意見》,積極推動政策性能繁母豬保險工作。2008年,山東省被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中央財政補貼省份,新增35個試點縣(市、區)。2009年3月,山東省政府印發了《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保持試點范圍不變,繼續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2010年,試點范圍仍為60個縣(市、區),除泰安市泰山區不再作為試點縣,增補東平縣為試點縣外,其他試點縣(市、區)不變。2011年,山東省農業保險試點范圍在2010年60個縣(市、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根據山東省2012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今年山東省將在全省范圍內推動玉米、棉花保險,支持開展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和集體公益林等險種的保險工作,拓寬保險品種;同時,按照縣級自愿、市級審查、省級確定的原則,擴大保險區域;小麥保險方面,費縣、恒臺、魚臺、嘉祥不納入今年農業保險縣,原定的其他農業保險縣不變。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山東省的推廣,實現了政府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政策目標,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民靠天吃飯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穩定。

二、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農業保險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先后經歷了試辦、停辦、再試辦及多種模式發展的探索過程,特別是進入1995年之后,農業保險呈現的格局是“保費收入、保險險種、保險結構、保險機構連年萎縮”。2006年推行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格局,2011年,全省農業保險承保種植業3383.06萬畝,為687.62萬農戶提供了111億元的風險保障,責任保險實現保費6.85億元,累計賠付3億元,逐步擴大了對農民的保障程度。但在“覆蓋面小,保險能力低,發展相對滯后”的大背景之下,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道路還是極其漫長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