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2:01: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農產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農產品貿易疑問研討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數測算了我國1992年到2003年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并詳細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長期變化趨勢和結構特征,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程度總體上在逐年提高,且產業內貿易品種有日益增多的趨勢。
關鍵詞:GL指數產業內貿易農產品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個產業內的產品在兩國間相互進口和出口的貿易活動。二戰以后,這種新的貿易形式發展十分迅速,在當代的國際經濟活動中,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分工、促進新興和主導產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來,產業內貿易研究一直是經濟學界的熱點,然而目前詳細探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數測算了我國1992年到2003年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并詳細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長期變化趨勢和結構特征,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程度總體上在逐年提高,且產業內貿易品種有日益增多的趨勢。
一、引言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農產品貿易問題屬于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Trade)問題,通過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等傳統貿易理論就能夠得到解釋和說明。然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對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時,Grubel和Lloyd(1975)發現,農產品領域內也存在產業內貿易問題。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季節性因素、較高的運輸成本有關。McCorriston和Sheldon(1991)首次利用OECD的數據,對美國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進行了研究。Neffetal(1996)利用USDA1990-1994年的數據檢驗了不同區域貿易集團加工食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變動趨勢的差異。KishorSharma(2002)利用澳大利亞的數據研究了分析了加工食品在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指出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利于產業內貿易。MinKyoungKim、GueDaeCho和WonW.Koo利用時間序列和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分析了市場規模、匯率和運輸成本對美國和加拿大的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作用。
近幾年來國內學術界也開始重視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研究,但迄今為止進行系統、專門研究的文獻仍然少見。潘文卿(2000)對中國農產品產業間貿易優勢與產業內貿易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祁春節(2001)在研究美國柑橘產業與貿易問題時發現,美國柑橘及其加工品存在著產業內貿易。孫東升(2001)在其著作《WTO與中國農產品貿易》分析了中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并認為中國農產品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曾玉榮(2001)采用GL指數對1986年至2000年9月份的臺灣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情況進行了計算分析。羅余才(2002)計算出了從1992年到1996年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并指出我國農產品貿易中同樣存在產業內貿易,而且主要集中在幾個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種類中,并進一步指出,產品差異和需求的多樣性是影響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必要條件,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國際市場結構、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是影響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充分條件。
中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
一、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迅速增長,結構穩定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增長迅速。農產品的進口與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額從2005年的28711百萬美元增長到了2012年的66175百萬美元,占世界比重也從3.37%增長到了3.99%。而中國的農產品進口貿易額增幅更大,從45189百萬美元增長到了156823百萬美元,占世界比重從5.03%增長到了8.99%。盡管在2008、2009年進出口貿易額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但中國農產品貿易所占份額呈上升趨勢,說明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發展形勢良好。中國出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幾種農產品上,結構較為穩定。從中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種類來看,采集1996年、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5個時間樣本,排名前十的中國出口農產品種類中,有7種相同的品種,分別為HS3、HS7、HSl6、HSl2、HS20、HS5和HS9,由此判斷,十多年來中國的農產品出口結構較為穩定。因此,本文將主要分析這七類農產品的RCA指數來分析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力。
(二)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且發展不平衡
盡管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不斷增長,但增速低于農產品進口。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逆差,從2005年的16478百萬美元擴大到2012年的90648百萬美元。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表明我國在農產品貿易上處于不利地位,并且,這種不利形勢仍在加劇。中國農產品貿易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如中國農產品貿易內部失衡,出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少數幾種產品上,且變化很小,其他農產品的貿易發展緩慢;農產品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技術水平低等問題。
(三)小結
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優勢論文
顯示性比較優勢由巴拉薩(BelaBalassa)于1965年提出,隨后被許多經濟學家廣泛應用于比較優勢和國際貿易分工的研究中。巴拉薩對顯示性比較優勢的定義如下:
附圖
分子表示一國總出口中某部門所占的份額,其中X[,ij]表示j國i部門的出口,分母表示OECD總出口中該部門所占的份額,因此RCA表示了一國出口結構(分子)與OECD出口結構(分母)的比較。如果一國某一部門的RCA等于1,那么該部門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OECD的平均水平相同;如果RCA大于1,則認為該國在該部門處于比較優勢;如果RCA小于1,則認為該國在該部門處于比較劣勢。
本文中的數據來自《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Yearbook》,產品分類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of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
在式(1)基礎上進行推導,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計算農產品RCA的公式:
附圖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爭端研究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關乎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各個國家在重視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會通過實施一些貿易保護手段來加強對于國內農業的保護。加之在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多邊回合談判中,在市場準入、國內對農業的扶持、出口競爭等方面一直都沒有達成一致。因此,在追求貿易自由化的今天,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農產品貿易爭端持續不斷。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以及在對外貿易中所面臨的基本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WTO;貿易爭端
1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基本情況
據統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在2017年已經達到了2013.9億美元,農產品的進出口額比上年都有所增長,但是貿易逆差也再次擴大到503.3億美元。雖然我國的經濟形勢發展良好,而且2017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額相較去年同比增長4.7%,貿易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農產品出口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些不足不僅體現在我國農產品自身上不足,例如產品質量遭受質疑;還表現在出口產品的結構上面,例如,出口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出口。雖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促進了農產品的出口,但是,從近五年的農業出口情況來看,農產品的出口額卻進入緩慢增長階段。農產品相關的爭端案件也是頻頻發生。截至目前,訴諸到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爭端案件有500多起,而其中與農業或者農產品相關的案件就有100多起。因此,在這種國際環境下,如何解決中國農產品出口所面臨的問題,是一個難題。
2WTO協定中與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相關的條款
在WTO法律框架中,與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相關的條款主要集中在有關貨物貿易的多邊協議中。其中有專門的農產品協議、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協議(簡稱SPS協議)以及技術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協議)。2.1農業協議。農業協議是WTO多邊協定中有關農業貿易的一項多邊貿易協議,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成員國之間與農業相關的貿易能夠以市場為導向,自由、公正有序地進行。因此,在其條款中對于農業補貼以及市場準入、出口競爭等對自由貿易產生影響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規范。但是,農業問題一直是國際上的一個敏感議題。農產品問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談判議題,但是由于各個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爭議,所以到目前為止,仍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與農業協定的相關案件進行分析整理不難發現,案件爭端的爭議點比較集中,主要是第4條市場準入相關問題。近幾年案件的爭議涉及了減讓和承諾、國內補貼以及國內支撐承諾等領域。在今年初,澳大利亞和巴西就針對印度向蔗糖生產商所提供的國內支持措施與出口補貼問題向WTO爭端解決提起了訴訟。2.2SPS協議。隨著交通設施和運輸條件的不斷改善,食品在國際間的進出口貿易也在不斷地擴大。不可否認食品的國際間流通,大幅度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隨著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也開始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因此各國政府通過設立相關的措施來確保進口的食品符合國內的食品安全標準。也就是說不符合食品安全的產品將被限制進口。這些措施雖然有利于保障食品的安全,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對食品的進口起到了抑制作用,如果不適當地加以利用,可能阻礙國際貿易的自由流通。因此,為了保證國際貿易秩序的正常進行,GATT第20條在確保國內措施不存在貿易歧視和貿易保護的前提下,通過設立例外條款來保護人類以及動植物的健康。SPS協定算是對GATT第20條的一個補充條款,內容設置得更加詳細具體。該協定允許其成員國設定相應的食品安全標準,但是標準的設定必須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其保護的程度要遵循相應的標準,不能造成不必要的歧視和貿易扭曲。在這一領域爭議比較多的問題就是有關于風險評估和如何確定適當的保護水平的問題。除此之外,涉及透明度與控制、檢驗和認可程度相關的案件也比較多。2.3TBT協議。TBT協議允許WTO成員國在保護人類、動植物的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貿易限制性措施。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故意提高技術標準來限制貿易進口的問題,因此TBT協定也是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爭端中的一個爭議點。與TBT協議相關的案件的爭議點主要集中在第2條法規標準上。因為在相關標準的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貿易歧視的問題,例如對于本國產品和國外產品采取不同的標準。除此之外,成員國所采取和實施的技術法規會造成對貿易的限制問題,但是這種限制“不得超過為實現合法目標所必須的限度”,以及“不對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礙”。但是如何來解讀“不必要的障礙”也是一個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
小議入世后中國農產品國際商貿保護政策調整
關鍵詞:WTO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
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5%。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CATP)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中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相關問題研究
【摘要】本文以農產品網絡營銷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影響因素,探討適合中國的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網絡營銷;影響因素;模式
當今社會,以互聯網發展引導的新信息技術正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態勢,向傳統行業廣泛滲透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縮短城鄉差別等“三農”問題得以解決,農產品營銷是一個重要關鍵。網絡營銷對于我國農產品的營銷有著重要的意義[1]。本文通過分析中國農產品網絡營銷存在的問題,探討中國農產品網絡營銷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模式。
1影響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因素分析
1.1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的動力因素分析
1.1.1農產品網絡營銷本身的優勢
探析中國農產品出口受阻原因論文
摘要: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在不斷增長,而農產品出口貿易在整個出口貿易的比重卻不斷下降。在眾多影響農產品出口的因素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個主要因素。本文試從貿易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中國農產品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我國農產品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貿易結構
一、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在整個出口貿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199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為106.5億美元,2006年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為310.1億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近2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在總體規模擴大的同時,農產品出口額占整個外貿出口額的比重卻在逐漸下降,1990年農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7.2%,1995年占8.2%,2006年占3.2%,由此可見,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呈現下降趨勢。農產品出口貿易實際規模下降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新貿易保護主義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實際規模下降的一個主要因素。與其他行業出口貿易相比,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比較大,1999年WTO成員國農產品的TBT通報數量為120,占整個TBT通報數量的17.94%,2005年這一比重上升到21.44%。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范圍很廣。據商務部調查,目前約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造成每年近百億美元的損失。目前,食品土特產和畜牧產品出口行業有89.7%的受調查企業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有82%的企業減少了市場份額,而35%的企業則被擠出市場。在2004年,中國土畜產品因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造成的損失達近百億美元。中國出口受阻的產品從蔬菜、水果、茶葉到蜂蜜、畜產品和水產品,其中歐盟國家對我出口凍蝦、水產品、茶葉、禽肉、果汁等產品設限,美國對禽肉、水產品、蜂蜜等產品設限,日本對我出口蔬菜、蜂蜜、貝類產品等設限。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受阻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
(一)我國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與技術性貿易壁壘
小議綠色商貿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策略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傳統的關稅壁壘日益削減,綠色貿易壁壘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關卡。西方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市場,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筑起綠色貿易壁壘,嚴重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從綠色壁壘產生的條件及特點出發,分析了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并提出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農產品出口;影響;對策
目前,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受綠色壁壘限制的產品范圍由水產品、禽肉等動物源性產品擴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產品和加工產品,幾乎涵蓋了我國出口的所有農產品。尤其是2006年,歐盟、日本相繼實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農殘檢測標準,大大抬高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技術門檻,造成我國農產品出口持續下降,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進而影響到我國農業的全面發展。
一、綠色壁壘產生的條件及特點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進口國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維護人類和動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進口的貿易措施。由于發達國家所采取的這些措施復雜而嚴格,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出口構成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具有其他非關稅壁壘所不具有的特點:①名義上的合理性。綠色壁壘是以保護環境、自然資源和生命健康為借口建立起來的,有效利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潮流,抓住了人們關心生態問題的心理,迎合了綠色消費的浪潮,從而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姿態為發達國家所利用。②保護方式上的隱蔽性。綠色壁壘是利用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產生貿易摩擦。③保護內容上的廣泛性。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廣泛的保護傾向,不僅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且對產品從生產前的設計一直到消費后的最終處理都有限制。近年來產品貿易范圍擴展到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領域,呈現出無所不包的態勢,因此給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嚴重的影響。④實施效果上的歧視性。有些國家根據在貿易過程中掌握的對方實際情況,不斷更換檢驗標準和檢驗設備,通過制定更高的標準來達到抑制進口的目的,從而削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實力,嚴重扭曲了國民待遇原則。
有關黑土品牌銷售策略中國農產品應付社會的務急之策
論文摘要:WTO后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全面接軌,我國農產品銷售將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顯得日益重要。如何讓這一品牌在國內及國際市場上被認同,營銷戰略不容忽視。
論文關鍵詞:寒地黑土;品牌;營銷
我國自加入WTO后,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我國的一些傳統產業,特別是農業遭受了巨大的沖擊。國外農產品及其著名品牌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中國農業步履維艱,在這樣的環境下,除了及時調整農業內部的結構外,建立和加強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勢在必行,從而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同時對增強農民收益將開辟新的路徑。
一、“寒地黑土”是黃金品牌
寒地黑土品牌,是十分稀缺的生態資源文化的標志,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僅有的寶中之寶.在世界歷史上,曾有過三塊黑色寶石般的黑土地,一塊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塊地處烏克蘭大平原的黑土地由于多年的掠奪性的開發,黑土土層產出能力已經較小,只能更多地采用催生劑。據有關資料記載,寒地黑土每積累1厘米,需要200到400年,我國東北松遼流域的黑土層一般在60一100厘米之間,這60—-100厘米厚的黑士形成時間;大約在1萬2千年一4萬年之間.這稀缺的國寶是天地用了幾萬年的時間,付出了無法估量的辛勤與汗水,才養育出來這一塊黑油油的可以供養人類健康茁壯成長的黑土地。據有關資料記載,黑土中有利植物成長的營養成分高出黃土和紅壤的5—10倍所以有:人說黑土地油汪汪,不一朋巴也長糧.這正是黑土價值的真實寫照。
21世紀的品牌,唯有名牌贏天下.寒地黑土品牌,孕育于知識經濟興起之初,誕生于21世紀的剛剛開妗天時,地利,人和為寒地黑土品牌創造了成長,成名的良機面對知識經濟的興起,互聯系的形成,傳統產業的急劇變革,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將洶涌澎湃.西方經濟在知識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已經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一從經營產品到經營品牌;他們不僅擁有大量的貨幣資本優勢,而且還有諸多的全球馳名的超級品牌優勢;他們占領著大量的市場而西方經濟缺少的,也就是他們的弱勢,缺少資源,特別是缺少像寒地黑土商標所標識的生態資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的優勢,我們應該走的路,用名牌戰略,打綠色品牌,走特色路.這不僅是我們的戰略和策略,它更是當今世界消費的大趨勢。
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農產品的挑戰論文
加入世貿組織已經迫在眉睫,與各國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密切相關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究竟會給中國農業帶來什么?別國利用貿易自由化敲開中國市場大門,我們應該如何提升自身競爭力爭取國際市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參與中國政府入世談判的農業專家程國強教授近日就此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
一、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矛盾最多、進程最慢
農業問題在整個世界經濟中一直以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農產品貿易、農業政策是歷史上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是整個經濟全球化中步伐最慢的一個,國際農產品市場開放的最晚、步伐最慢。
程國強說,農業問題受到各個國家高度關注,因為它涉及到安全問題、農民收入問題、農村社會穩定問題、文化問題、環保問題等等。從19世紀末開始,農業在整個國際貿易中處于保護主義時代,第一個農業貿易保護方案可以追溯到1840年英國制定的《谷物法》。日本在20世紀初對它的大米實行保護,到目前為止仍是全世界保護程度最高的。后來因為整個歐洲大陸受到戰爭的破壞、經濟危機的影響,尤其是在二戰之后,歐洲受到徹底的破壞,面對饑荒的威脅、糧食安全的壓力,1957年歐共體成立的時候頒布《羅馬條約》,其中有共同農業政策這一重要內容,就是在當時6個國家內部動用資源共同解決糧食問題。
在世界貿易框架中,由于受當時整個國際市場貿易沖突的影響,農業貿易自由化在1986年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才開始作為議題正式提出來,由此可以看出農業自由化與國家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密切相關。他說,美國是要通過農產品掙錢的,所以提倡貿易自由化;而對歐洲和日本來講,它們不具備比較優勢,開放市場對它是不利的,他的那些執政黨的選票恐怕就要受到影響,不得不采取保護措施。
美歐的分歧使整個農業談判非常困難,換句話講,農業貿易自由化的步伐非常緩慢,整個談判進程由于受這些主要國家的約束使之變得非常復雜、非常艱難。程國強說,烏拉圭回合這一談就談了7年,到1993年結束,使得烏拉圭談判非常困難的原因,實質是美歐在農業政策問題上存在分歧,也就是在農業補貼上意見不一致。發達國家都是通過補貼的形式出現,通過政府對農產品的價格、對出口提供補貼來平抑國內各種利益集團的關系,保護農民收入、保持在國際市場產品的競爭能力等等都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分不開的,如果對此制定一個國際政策進行管理,這些國內政策就會受到國際政策的約束,當然不會接受。直到1994年才真正形成一個WTO的農業協定,它的生效意味著當時關貿總協定的成員以及1995年以后世貿組織的成員應該按照它的要求逐步推動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這就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業方面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