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3:18:00

導語: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日漸增多,不僅加劇了當前的就業形勢,而且暴露出大學生社會保障的缺位。立足我國大學生當前在醫療、基本生活及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現狀,通過分析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對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減少人力資本浪費及完善就業信息平臺的重要性,從醫療保障、失業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及籌資渠道等方面,提出了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保障;醫療;生活;就業

社會保障是一種悠久的社會福利制度,但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在我國發展還相對較晚,發展尚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尚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大學生社會保障就是諸多問題中的一個尚未涉及的真空地帶。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其生活、醫療及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影響甚大,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以緩解上述問題,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一、大學生社會保障現狀

(一)醫療保障現狀

我國現有高校公費醫療制度從1953年開始實施,根據各地形勢和學校具體情況,一般由政府承擔80%,其余20%由學校和學生共同承擔。隨著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及重大疾病的增加,公費醫療費用已不能滿足大學生需要,幾個大、重病學生就可能會花光一個年級甚至整個學校學生的醫療經費,高校公費醫療費用嚴重不足。曾有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力自辦醫院,然而,龐大的開支又帶來了高校的財政壓力。還有部分高校將學生公費醫療指標加上學校補貼的一部分錢,作為保費,進行商業投保,學生根據學校與保險公司雙方協商好的規定享受醫療保險。但由于免賠額的限制,平?;ㄙM幾元或幾十元醫治小病的費用無法報銷,大、重病又無力保障,從而造成了小病費用累加成較高消費額卻無法報銷的現象,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療保障。

(二)基本生活保障現狀

關于大學生能否領取失業保險金,理論界一直未有定論。目前有些省市,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可以領取一定數額的失業救濟金,但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沒有法律的規定。當前,在校大學生的生活保障,主要來源由家庭提供,同時也存在助學金、獎學金和銀行的助學貸款等輔助方式,還有極少一部分受到社會上有經濟實力的個人、企業單位、社會機構等的資助,但這部分力量非常的小,受到資助的大學生范圍也非常狹小,部分特困生甚至要通過長期打工兼職來保證基本生活。同時,學校的助學經費有限,解決面窄,而銀行助學貸款和社會助學捐款具有商業和慈善性質,存在較多的條件限制以及還款糾紛等經濟利益問題,貧困大學生受惠面十分有限。

(三)就業保障現狀

從1997年開始,我國實行大學生就業雙向選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分配政策徹底廢除,隨之帶來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而最近幾年嚴峻的整體就業形勢,使“天之驕子”也面臨著失業的困境。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從1999年6月7日開始擴大公務員招收比例,這可以說是針對大學生就業保障的一項政策,但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面對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國家出臺一些指導性意見,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在稅費等方面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優惠,在公務員考試制度外設立了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專項貸款,還提出了“特設崗位”這一就業政策,大學生可以通過考試爭取到一些特別設置的崗位,參加就業,但這些政策都沒有形成規范的法律法規,實施起來缺乏力度。

二、建立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一)緩解當前我國失業壓力

當前我國整體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主要原因是我國當前正處在體制轉軌時期,以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存在的隱性失業問題都暴露了出來,下崗職工、新增勞動力、農民工進城等造成我國每年的勞動供求缺口達到1500萬左右,失業問題非常嚴重,再加上大學生的擴招,每年有400多萬大學生進入社會,加劇了當前的就業形勢,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失業問題。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失業的嚴峻形勢,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構建。

(二)減少人力資本的浪費

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是非常巨大的,據有關人士統計,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花費大約在22萬左右,這部分投資不論對于國家,還是對于家庭,都是一個不小的開支,大學生失業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使人力資本投資失去應有的收益,給國家、個人和家庭帶來很大的損失和不良的社會效果。如果長期下去,將降低人們對教育的良好心理預期和對教育事業的公信力,不利于國家教育事業的長效發展,不利于社會的長久穩定和各項事業的全面推進。

(三)完善大學生就業信息平臺

失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只要市場經濟繼續發展存在,失業問題就不可避免,問題是出現了失業問題后,如何進行積極引導以降低失業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前大學生失業,并不是意味著大學生已經供過于求,而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學生就業信息平臺的不完善和就業渠道的不暢造成的。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有利于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信息交流,疏通大學生就業的渠道,為大學生就業、尤其是到基層就業開辟新的信息平臺,順利實現大學生的盡快就業,為緩解大學生失業壓力起到應有的作用。三、關于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的設想

(一)關于醫療保障的構建

建立國家專項支持、商業保險和救助基金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以國家專項支持為主、商業保險為輔、救助基金為補充的大學生醫療保障體系。第一,高校醫院應該根據學生入學體檢記錄測算校內大學生健康水平,從大學生社會保障資金中劃分專門的醫療保障基金,并積極向社區醫院、醫療門診轉變,防止學校醫療資源的閑置。第二,建議或規定每個大學生至少購買一份商業保險,如意外傷害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等,費用主要由個人承擔,防止因個別大、重病學生占用大部分學生的醫療資金。第三,要積極吸引社會力量的愛心捐助,對大、重疾病和意外傷亡等需要救助的大學生實施捐款幫助。第四,高校應根據自身條件,合理地參與銀行的理財產品項目以保證醫療基金的保值增值,防止資金閑置。

(二)關于就業保障的構建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應建立就業信息交流平臺和大學生資源庫,實現就業信息和人才信息的共享。高校針對貧困大學生和有就業障礙的大學生設立專門服務窗口,提供免費的就業政策咨詢、崗位信息提供、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服務。社會保障機構對畢業后三個月仍無法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為其辦理失業登記,發放為期五個月的失業救助金并免費提供相應服務。街道辦事處或市政企業向轄區內已進行失業登記的高校畢業生進行上門政策咨詢服務,發放就業服務聯系卡,建立定期聯系和服務制度,積極幫助他們就業,并將家庭困難的畢業生納入重點幫扶范圍。國家還應繼續支持大學生自主就業和創業,街道辦事處對靈活就業或在非公有制單位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為其提供檔籍托管、社會保險持續等方面的服務。

(三)關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構建

一是各高校應該根據學校所在城市、地區的經濟水平,測算出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制定相對統一的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把助學貸款制度作為解決高校貧困生基本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方式,政府不僅要給予政策支持,還應調動銀行的積極性和發揮監督工作的有效性。二是高校要積極引進企業單位,以委托培養的方式幫助它們培養人才,而企業則為需求對象提供生活保障。三是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爭取社會多方熱情支持,動員社會團體或個人積極捐資助學來擴充保障基金。四是爭取建立一種有償服務機制,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服務順利完成學業,就業后再把資金返還到基金里面,保障基金的循環利用和滾動發展。

(四)關于多種籌資渠道的構建

要保證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穩健地為大學生服務,穩定的資金來源是前提。首先是國家財政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大學生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其次是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大學生是我國人力資源的主體,而各種企事業單位是占用大學生人力資源的主體,它們有責任為大學生社會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資助,如果僅把上市所得的5%用于社會保障,可籌集數量可觀的資金。再次是從社會上籌集資金,可以通過增加彩票發行、社會募捐等途徑籌集一部分資金來用于大學生社會保障。最后是高校要合理調整支出結構,從每年預算中劃出一部分作為大學生社會保障專項資金,并防止高校違規挪用國家撥付的大學生社會保障資金,等等。

參考文獻:

[1]耿永志.如何應對“知識失業”的新挑戰[J].經濟導刊,2006(11).

[2]楊克瑞.建立大學生最低生活保障問題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

[3]林翰.芻議重構高校醫療保障體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9):82-83.

[4]陳小瑋.誰要我!——大學生就業寒流透視[J].新西部,2006,(7):62-63.

[5]繆保愛.論社會轉型體制下的高校學生保障[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