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群體對道德的影響

時間:2022-12-31 10:14:46

導語:新時期群體對道德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群體對道德的影響

本文作者:柳德玉王希玉工作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非正式群體在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中的地位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與他人共在是人的基本生存境遇,如何面對他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道德問題。”[1]30相對中學生而言,大學生的活動空間和交往范圍明顯擴大,與他人互動的頻率也日益增加。如何與他人相處是影響其健康成長的一大因素。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學生普遍存在歸屬和尊重的需要。能否在與他人尤其是同輩群體交往過程中得到歸屬與尊重的滿足,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與他人聯合在一起、與他人相關連的需要,是人的迫切需要。這種需要是否滿足決定著人的精神健全問題。”[1]60E•弗洛姆這一觀點也進一步證實群體在大學生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駭人聽聞的馬加爵以及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生鉈中毒案中的投毒者皆因歸屬感的缺失或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心靈扭曲、道德良知缺失而走上犯罪道路。雖然這是極端的個案,但是大學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道德踐行能力、同情心和責任感的現象并不少見。這與他們以前缺乏同輩交往經歷,沒有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不無關系。“道德是精神性的東西,是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一種關系性存在,離開了一定的關系,就無所謂‘道德存在’,無所謂‘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2]個體的道德成長源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生活中的群體密不可分。這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群體都對大學生的道德養成產生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正式群體往往過于強調紀律性和規則,忽視個體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難以滿足不同個體多方面的需求,容易忽略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心理基礎。同時,大學生正式群體的道德教育常常延續以往的灌輸教育方式。其實,大學生在長期道德說教中易形成一定的逆反心理,對正面疏導懷有本能的排斥,而校園的功利與浮躁現象,沖擊其原來并不牢固的道德規范,使他們產生心理失衡而失去踐行道德準則的信念與毅力。歸屬與尊重的需要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心理需求。非正式群體能夠照顧到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可以滿足他們在正式群體中難以得到滿足的興趣、愛好、求知欲和好奇心。個體在非正式群體獲得歸屬感與依靠感,實現一定程度的社會滿足和心理滿足,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避免因為心理問題而阻滯道德的發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非正式群體都可以促進大學生的道德養成。其中,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可以促進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負面影響不可忽視,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則會阻礙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因此,高校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中間型和消極型非正式群體這一事實,區別對待,正確處理。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糾正知性取向能將道德知識傳授與生活情景性、生動性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道德體驗與情感共鳴,真正做到化知識為德性。因此,要關注大學生的道德需求,提高他們的道德思辨能力和控制力。只有從大學生的生活空間里尋找道德生長點,才能促使道德之花絢麗綻放。

充分發揮非正式群體在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中的正向作用

道德社會化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礎,而成人成才的前提就是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所強調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非正式群體為大學生提供與他人充分合作和共同生活的機會,能夠使大學生在群體內部自覺地認識人與人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容易在平等的氛圍中自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尋找到自己的坐標,獲得情感的認同以及歸屬與尊重需要的滿足。這種情感和需要的滿足是十分重要的。可見,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在他們的道德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要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作用,必須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正式群體要關心群體內成員的生活境遇和道德經驗。道德社會化需要大學生對群體規范的認同,但是僅僅強調規范要求和紀律,忽略他們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的鮮活個體,尤其是脫離道德經驗的說教容易導致他們形成逆反心理,很難獲得他們對道德教育意義的認同。“意義本身,即思想的對象,通過那個刺激自身采取另一個體的態度對對象做出反應的個體,產生于經驗之中。意義是既可以向他人表示,又可以在同一過程中向作出表示的個體本人表示的東西。”[3]因此,要重視大學生的道德經驗,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教育過程中,要深入學生,了解其學習情況、人際交往、就業理想、生活困難等,真正將解決實際問題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學分制的大力推行,使得學生選修課程和上課時間各不相同,導致自然班級這一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和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但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等正式群體的作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多種活動,滿足大學生不同的心理需要和成長要求。二是要加強對非正式群體的積極引導。非正式群體能夠滿足個體的情感需要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能提供交流感情和施展才藝等諸多平臺,滿足其追求尊重和歸屬感的需要。因此,要積極支持、鼓勵和指導非正式群體開展活動,發揮其正向功能,促進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如前所述,要充分發揮積極型非正式群體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促進作用;加強對中間型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克服其不利影響;加強對消極型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思想工作,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和心里疙瘩;同時加強正式群體的吸引力,幫助其找準位置。三是要發揮非正式群體核心人物的導向作用。對于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如果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轉變工作,轉型這類群體也就事半功倍。在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正視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更要引導核心人物發揮好作用。輔導員、班主任要深入學生當中,只有與其真正交心,才能把準其思想脈搏,了解其成長需要和現實困難,才能找到這些核心人物的情感共鳴點,才能找準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