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分析

時間:2022-05-18 11:19:14

導語: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黨的將生態文明的建設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這就意味著對當代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不容樂觀。本文將就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生態文明;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黨的十八大后,生態文明建設快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步入了快車道。“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是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社會經濟有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衡量尺度。在我國,大學生群體有著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地位,他們文化素養較高,年齡較為年輕,理念比較先進,勇于追趕時代潮流,也更容易接受新的觀點和想法。筆者認為,要想提升我國生態建設的水平,從培育大學生群體的生態文明觀念入手較為可取也更有效果。因此,加強大學生群體的生態文明道德觀念教育有著較為突出的意義。

一、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一)國內: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政府重視生態保護。進入二十世紀以后,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但是與經濟快速發展伴隨的就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近幾年,我國政府和民眾都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也充實和豐富了相關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理論體系,充實最為明顯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相關的理論體系。經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實踐,逐漸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過程中,我國相關部門也都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這些政策涉及到的內容和方面很多,同時也受到了廣大社會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且在理論方面進行了充實和提高。十八大形成的這些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中國化、本土化,具備更強的指導意義。因此,在培養大學生群體的生態文明意識時要以這些科學的理論成果為依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學生生態文明倫理教育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生態倫理學是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其不僅僅是倫理學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倫理學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因為其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相關道德問題的科學。生態倫理學對于大學生群體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和意識的培養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培養過程中,教學工作者應當以倫理學為依托逐步培養大學生群體的生態保護意識。(二)國際:發達國家的生態文明教育。多數發達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的都較有成效。其中,以德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最具特征。德國之所以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突出的成果,筆者認為,這種結果和德國的生態文明倫理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下面,筆者將進行較為詳細的探討。首先,在德國,政府對于環境保護有許多的強制措施,這些強制措施在生態文明保護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德國社會中社會群眾也具備了較高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素質和理念。政府推行的強制措施和民眾的自覺環保意識相結合,造就了德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德國有著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其中有關生態文明保護的法律也相當健全。例如,德國有專門的危險物品運輸的法律法規,也有詳盡而又完備的關于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強制性,也對相關環境違法行為有了較強的震懾性。因此,這些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的存在相當程度上保護了德國的生態環境,也在引導社會公眾保護環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德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的形成,不僅僅得益于上述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得益于德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體系。德國具備完善的相關教育體系。從學校到社區再到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教育,這就使得公眾對于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加深,進而使社會公眾實施環保行為成為常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教育是從娃娃抓起的,從幼兒有了認知能力開始,德國人就要對這些幼兒從各個方面進行環境相關教育。這也是德國生態環境教育較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德國之外,日本和美國的相關環境保護教育體系也較為完備,值得我國相關人士借鑒和學習。在日本,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也逐漸惡化,這就使得日本政府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相關教育的發展。日本為此專門編制了環境保護相關教材,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開設進了課堂,這對于日本國內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美國,和日本一樣,美國也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開設進了課堂,并且注重培養具備環境保護專業知識的人才。

二、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現狀

(一)生態倫理教育地位沒有得到提升。2003年,教育部開始要求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內容加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因此,在我國的中小學,絕大多數都開展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課程,例如自然、科學等學科。在長期的生態文件基礎教育下,我國青少年群體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提高,呈現出逐漸向好的趨勢。但是,與基礎教育中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課程較為完備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生態倫理教育。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高校中僅僅有很少一部分高校在非環境保護相關的專業中開設了有關環境保護類的選修課程,也更少有高校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列入高校大學生必修課列表中。這種情況體現出的是我國高校對于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教育工作者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生態倫理學的重要程度的認識還有待加深。(二)生態倫理教育缺乏系統性。生態保護相關課程及相關生態倫理學缺乏體系性,這一點是我國生態保護教育體系和部分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的重要體現。在生態保護相關課程開展較好的國家中,該類課程分為多個階段、多個種類、涉及多個方面,課程的開設分布于各個教育階段,這樣就能使得人們保護環境的理念和意識在不斷強化、逐步深入,這樣有助于保護環境的理念植根于人們心中。但是在我國,該類課程的體系性還不夠明顯,相關教育也沒有普及到各個教育階段、各個社會群體中。這樣不利于環境意識的普遍接受,容易在社會群體中形成“斷層”,不利于在整個社會營造出一種人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三)學生生態倫理知識缺乏。如前文所述,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缺乏系統性,存在“斷層”,這樣就必然導致了學生的生態倫理知識缺乏。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群體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途徑往往是通過網絡,而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學習相關課程以及聽取相關講座等途徑獲取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少之又少。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大學生群體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還不夠,只愿意從網絡渠道獲取一些碎片化的知識,而不愿意通過系統性的學習獲取到有關環境保護的整體性知識。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相關教育體系的不成熟、相關教學教程的不齊備。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當注意到,應該為學生們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學習相關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途徑和渠道,避免出現學生想學而又找不到途徑和方法的情況出現。

三、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現狀的成因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由于教育體系不夠健全等多方面原因,我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較為淡薄。我國大多數大學生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上。只知道要去保護生態環境,但是不知道如何具體的去行動。同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大學生群體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這一部分大學生他們不但從自身的每一個行為關注環境保護,而且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相關的志愿活動,為環保事業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存在著一部分大學生群體,他們僅僅關注自身的行為,在自身行為的同時會關注自身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會遭受別人的譴責,出于自尊心和其他心理選擇不做污染環境的事情。但是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態與第一種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同,他們其實關注的是外界對自身的道德評價而非自身的行為是否污染了環境。還存在第三部分群體,這部分大學生群體既不關注外界對自身的道德評價,更不關注自身的行為是否污染生態環境,而直接作出污染環境的行為。從目前高校學生的情況來看,第一種學生群體只占少數,更多的是第二部分學生群體。這個現狀,要通過長期的生態文明倫理教育來逐步扭轉。與此同時,我國高校中還存在著另外一種現象。在我國高校中,絕大多數的高校都會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環境保護的志愿活動,這類志愿活動也有很多學生報名參加。但是絕大多數報名參加的同學不是因為想保護生態環境而參加,而是為了“加分”,獲得更高的學分績點,以在評比獎學金等相關獎項中獲得優勢。這種現象的大量出現說明了大多數學生的環保意識還非常欠缺,并沒有真正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意義。學生的這種心理,不利于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開展,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逐步扭轉學生的“功利心”。(二)高校:教學內容及教學體系落后且不完備。雖然我國近些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教育體系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發展時間尚短,已經形成的生態倫理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特別是相對于已經發展了相當長時間的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相關教育體系更是有不小的差距。筆者認為,生態倫理相關教育體系和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生態倫理教育內容貧乏。內容的不足之處在于三個方面。第一,現在許多高等院校并未將生態倫理教育設為全校范圍內的課程,這導致不是相關專業的學生便對生態倫理不甚了解;第二,高校對于相關的活動的不重視;第三,目前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倫理教育的內容太少。生態倫理教育途徑單一。現在的生態倫理教育主要以理論灌輸和必要的校園活動為主,教育過程中缺乏高校學生自我教育、榜樣示范以及社會實踐等方式;另外,教育載體運用少,高校生態倫理教育當前主要運用活動載體;最后,教育方式分割化,理論學習與校園活動沒有相互融合。生態倫理教育環境弱化。校園內物質環境氛圍缺少;校園內文化環境氛圍不足;教師、管理部門、后勤集團等主體的生態倫理知識內容有限,難以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三)社會:社會大眾環境保護意識較低。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帶來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面貌和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煥然一新。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向前的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大眾道德觀念的轉變。市場經濟引發了一部分社會大眾對于金錢的狂熱追求。這部分人為了追逐利益,不惜破壞生態環境,讓我國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例如,利用偷排污水污染河流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利用違規處理垃圾、違規處理工業廢棄物獲取巨大的非法收入等。這部分人在社會上引導了不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這部分人的錯誤的營利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態度和錯誤的價值觀,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通過網絡快速傳播,讓一部分年輕的學生群體誤認為這是正確的價值觀,誤認為“金錢至上”,這極大的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群體,從網絡上接受了這種錯誤的價值觀以后,會變得一切行為從利己出發,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和環境利益。因此,扭轉社會大眾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會極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群體相關生態文明倫理教育工作的開展。

四、結語

當高校的積極教育與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發生摩擦和矛盾時,僅僅依靠單一高校教育活動將會力不從心。因此,不能僅僅從相關環境保護教育體系著手解決問題,盡力扭轉社會群眾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也是環保教育、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也要發揮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對高校德育工作進行有效支撐和幫助,發揮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合力,才可以開展好當代我國大學生生態倫理的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勝蓉.生態倫理教育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高教論壇,2016(10).

[2]陳烈榮.“美麗中國”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3]張晗.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生態道德建設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8.

[4]牛文浩,李玲,王娟.略論生態文明與經濟倫理中的生態道德思想[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62-64.

[5]廖福霖.生態道德[J].綠色中國,2019,1:44-45.

[6]李志強.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困境與改進路徑[J].高教論壇,20181,3:122-123.

[7]江麗.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6.

[8]肖愛平,劉釗.論生態倫理的基本準則及建構路徑[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6):39-40.

作者:羅鵬 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