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發展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8 07:03:00

導語:學校德育發展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發展探究論文

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校德育工作。

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抓好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最根本、最重大的問題,把堅持學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是當前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指導方針。

1.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國十分重視的大問題,是我黨的一貫主張。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重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鮮明標志,是我國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同志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②鄧小平同志也反復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③還深刻、尖銳地指出了:“十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問題,開展工作。”縱觀歷史,充分體現了我黨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遠見卓識,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殷切期望之情。對此,我們學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人才的基地,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學生把思想政治覺悟與學術本領、紅與專、德與才結合起來。

2.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時期黨對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鄧小平同志一直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他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各種腐朽落后、丑惡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內將會繼續散發著影響;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將會趁我國的改革開放之際,加緊思想灌輸,同我們爭奪青年一代,以實現其在中國‘和平演變’的愿望。”④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使社會生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給青少年學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甚至有少數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針對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復雜的環境和新的形勢,切實加強教育工作指導思想、明確目標要求勢在必行。我們根據青少年學生發展和適應時代的需要,針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出現的新情況,制定了《職業學生守則》、《職業學生行為規范》等制度,開展了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態度和道德品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提高識別真善美的能力。實踐研究證明: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這一中心,學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同理想和信念,就能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愛國熱情。

二、端正教育思想,把學校德育擺在重要地位。

鄧小平同志說:“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⑤同志也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⑥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人心,調動人的積極性、自覺性和獻身精神,能激發人的創造性、主動性。作為一個學校,其目的是培養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升學,輕素質;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我認為要使學校德育工作做出實效,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領導重視是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項工作,沒有領導的重視和推進是難以做好的。領導特別是校長要重視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著力進行德育系列的建設:如制定全面系統的具體德育目標,合理安排智育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形成多種德育途徑相結合的合力網絡,優化德育環境,建設校園文化等。只有領導重視,才能保證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徑,才能創造出德育的實效。

2.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

教育是一項宏偉的育人系統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較高政治素質的學生,除領導重視以外,還必須有政治素質高的教師。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⑦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揭示了教師對發展教育事業起著主導性的關鍵作用。全面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我們的做法是:⑴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學習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為人師表,教書育人。⑶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把政治理論水平、育人效果、師德作為衡量教師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單一憑分數論高低。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價值觀,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無私奉獻的人。

3.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是提高學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隨時地把握教育的時機,使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⑴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動之中,把德育目標和任務滲透到教學過程中。⑵把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載體,盡可能使每一個活動都能使學生心靈受到感動、震撼和啟迪。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煉、體驗。⑶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校內的一草一木都成為教育的陣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質。只有教育思想正確,把學校德育擺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們學校真正辦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地。三、發揮主渠道作用,增強育人效應。

我們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對此,多年來,我校牢牢抓住教學這一中心工作,開展教材教法的研討,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與智育為一體,形成教學特色,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具體有以下認識:

1.提高認識,確立觀念,完善德育工作機制。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是學校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學生成長各個過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復合營養”,主要是通過課堂來提供,課堂教學中的德育也是最豐富的教育,因為課堂教學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集中傳遞古今中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多種多樣的精神文明的內容。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礎、最豐富的特征,伴隨學生在校階段的始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課堂教學是由各科教師來進行的,沒有各科教師的參與配合和明確的責任感,發揮各學科德育功能就成為一句空話。為此,抓師德教育,增強教師育人觀念是關鍵,強調學校教職員工人人都成為德育工作者,人人結合教學工作,把課堂教學作為德育主渠道。同時,抓提高認識,注重制度、網絡建設,保證使課堂教學發揮德育功能并轉向規范化、科學化,建立健全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德育常規制度,做到定期檢查、定期考核。

2.立足教材,找準結合點,讓德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

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各學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對此要求各科任課教師立足課本,掌握自身所任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學科優勢,將學科中可以發掘出的德育內涵寓于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始終,使德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3.運用電教,研究教法,增強德育效果。

充分運用電教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教育,是我校各科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我在上97級機修鉗工專業班、98級模具設計專業班的政治課時,結合教材內容播放愛國主義、國際主義以及有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偉大成就等內容的錄像,收到了良好效果。電教手段的運用,向學生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增強了愛國主義的熱情,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發揮家庭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個性及其發展是社會環境的產物,社會環境因素構成一個人教育影響的全部源泉。”⑧家庭是社會環境中最主要的一種社會基本群體,是組成社會的分子。古往今來,家庭不僅是其子女賴以生存的場所,也是學生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日趨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斷擴大和增強。

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包辦代替,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過分溺愛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寶座”,甚至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學優品劣”的學生。所有這些現象,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勢在必行,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1.知——讓家長認識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實上,家長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學兼優,辦事能力強,更希望他們出色成才。這些想法是與學校德育工作目標一致的,學校只要在教育活動中與家長們建立信息溝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現“雙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異,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終收效甚微”的現象。為了讓家長認識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長們普遍關心的重點、熱點和難點的基礎上,利用家長座談會向家長介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與學生健康專長的密切關系。同時也使家長明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使家長在思想上真正與學校取得共知,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工作。同時還發揮學生自身的作用,通過學生與家長的交流,讓家長把對子女的愛融入到對學校的德育工作中。

2.助——請家長參與和協助學校的德育活動。在具體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調動家長們積極參與和協助的重要性,要正確地引導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結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巨大潛力。

第一,為適應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采取了邀請家長走進校園,與家長共同做好學生德育工作。首先,請家長到校參加觀摩活動,讓家長們在觀看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子女的優缺點,從而引起重視,增強育人的責任感。我校的“財會專業學生珠算比賽”和“97級鉗工學生技能操作競賽”,吸引了很多家長。通過比較,家長們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競爭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認識到必須教給孩子生存的本領、獨立的能力。其次,教師與家長彼此之間的接觸,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識,形成合力。借活動機會交流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從中相互溝通,共同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教育的成功創造條件。

第二,通過家訪活動,讓學校德育走入家庭。學校發動教師定期進行家訪活動,使學校的教育要求為學生家長所了解。有家長督促,學校檢查,促進了學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時充分發揮家長的特長,讓學生在不同的家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開闊視野,鍛煉能力。實踐證明,這樣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讓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校成立了義務服務隊為楊園鎮敬老院打掃衛生,為孤寡老人服務。學校開展了愛國奉獻希望工程活動,發動師生為貧困災區捐款捐物。去年九月,師生踴躍參加了義務獻血活動。

加強學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是一項艱巨和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我們應竭盡全力,以國家的繁榮昌盛、民族的興亡安危為己任,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正確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振奮學生為祖國、為四化而學習的刻苦精神,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