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工作創新論文
時間:2022-02-08 07:03:00
導語:學校德育工作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要直面社會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正視道德沖突,解決道德困惑,讓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分辨是非,學會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這就對學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何透視變化發展的現實,把握時展的脈搏,拓寬視野,開拓思路,認真總結經驗,開拓學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成為了學校德育創新的首要之急。
只有我們樹立新的教育思想,才能把握時代的需求,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觀念轉變了,才能促使行為的轉變。樹立新的教育思想與德育工作的創新是緊密聯系的。沒有新的教育思想指導的創新,是無源之水,脫離時代的要求,沒有生命力;沒有創新行為為依托的新的教育思想是空中樓閣,沒有實效。只有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德育工作的創新才能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要求,在繼承與發展中前進。
我認為開展創新式德育工作,樹立以下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發掘人的潛能,調動人的欲望,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來培養,促進人的道德發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為對人類講,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爭取自身的發展和全面進步,是更高的目標。從實現人的價值看,道德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提高、擴展人的價值,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實現道德對人生的肯定、引導和提升。因此,德育工作必須面向每一個學生,尊重、關心、教育、引導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換句話講,就是要引導學生充滿信心地生活,充滿智慧地學習,充滿快樂地成長。
學校德育工作就應改變過去封閉式的教育為開放式的教育。創新式的德育是開放式、發展性、主體化的教育。我們要真正給學生自主的權利,根本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真正當人來對待,尊重他們,理解他們。鼓勵學生通過自主的實踐,獲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沒有主體的參與不可能有思想道德的發展。
學生是德育的主體,不是被灌輸的客體。德育既是社會要求,也應當把它看作是學生自我發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們要善于把這種社會要求轉化成學生的自我要求。因為任何教育只有轉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這種自我教育的潛力愈是得到發掘,就愈能使個性化發展和社會化發展和諧統一。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就應改變說教式的教育,變單向式為互動式的理性教育。以單向說教為主的德育,主體不是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盡人意,并且得不到鞏固。互動式的教育可以改變過去德育的被動局面,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家長、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將理性教育和行為訓練相結合,把理想化的信念與自動化的習慣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學生自我內化過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學生易于接受,增強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在體驗中獲得了教育。
樹立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教育思想。素質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人類應當怎樣存在,一個是人生應當怎樣度過,也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知識、學習知識是服務社會的手段。前者的學習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學習是工具性的。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看重的是智商;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更看重的是情商。素質教育的內涵,借用世界一位大哲學家的話,即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思想品質、道德人格要比知識的獲取、謀生手段的訓練、競爭能力的培養更重要。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德育工作就要真正落實全員育人,變部分人的德育為全員的德育。全員德育,提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學校還停留在觀念上,并沒有真正落實。創新式的德育,不僅僅是班主任、年級組長、團隊和教導處的事,而是學校各個部門、全體教職員工共同的工作。應該是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的德育。應該把學科教學作為落實全員德育的主渠道,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德育,要求教師要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明確教學是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要讓教師的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的人格,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喚起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進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思想素質的發展。
樹立人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教育。從廣義上說,包含了社會科學的教育、審美藝術的教育,而且通常被稱為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人的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人文素質是提高道德責任感的基礎。
人文教育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它是將來時而不是現在時,它重在對人的培養和塑造,有助于開闊眼界、開發智力、陶冶情操。人文教育具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道德素養的教育作用。美國的一項權威調查報告指出,人文教育告訴我們,如何設法對付生活中永恒不變的基本問題,那就是正義是什么,應該愛什么,應該保衛什么,什么是勇氣,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科學承認世界,人文關懷世界,只有既承認世界又關懷世界,才能同世界和諧,也就是同他人、同集體、同社會、同自然界和諧。另一個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作用。人文教育還有利于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接受知識需要理性,創新的靈感依賴于悟性,科學創新不是前人知識的邏輯推理和理性演繹,而是感悟式的靈犀一點通,人文教育能夠培養人的感情能力和形象思維。21世紀的人文教育,范疇越來越廣泛,內涵越來越豐富,功能越來越突出,被稱作高素質人才軀體的脊梁,生命的微量元素。
通過人文教育,可以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養和創造基因,達到培根所說的那種境界:歷史使人聰慧,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細,自然科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修辭學、邏輯學使人善辯。
現在的德育工作是說教式,有時顯得蒼白無力。如果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加強人文教育,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刺激,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認識與追求,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的德育工作在人文主義教育的嘗試中,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教育功效。如有的教師就要求學生讀一讀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作品,如《詩經》、《論語》等等,充分地吮吸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精華,讓學生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素養。有的學校開設〈名曲欣賞〉專欄,讓學生在對音樂美的追求中,凈化心靈。
樹立尊重個性發展的教育思想。個性是人的生理心理狀況的總和。個性是教育的靈魂,沒有個性就沒有人才,就沒有創造性。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愛好、追求、特點、興趣,塑造不同模具,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創新式的德育工作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改變過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德育模式,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良好的空間。
個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核心,沒有個性發展的全面發展,很難說是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個性發展的基礎,沒有全面發展的個性發展,可能是一種畸形發展。我們有些教師往往把全面發展誤解為全科發展,要求學生樣樣都學,樣樣都精,事事都成,將來可能一事無成。
- 上一篇:學校德育發展探究論文
- 下一篇:學校德育方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