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工作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8 07:05:00

導語:中學德育工作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工作探究論文

一、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和部分人心目中的德育定位落后于社會變革中的學生的教育要求。過去,學校的德育工作,沿襲“運動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抽象、空洞,缺乏較強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這種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對今天要求個性發展的中學生來說,無疑會產生某種“逆反心理”,難以發揮德育的特有功能。長期以來,部分人的心目中,德育工作被視為“虛功”,可有可無,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德育工作“口頭上有地位,行動上無地位”,致使德育工作投入多而產出少。

二、開放的社會環境沖擊著學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當代中學生處于對外交流日益擴大、通訊傳播不斷擴展、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社會氛圍之中,每天都接受著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們在社會、在家庭,耳聞目睹的是許多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而在學校接受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受到的是愉悅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因此,當學生一旦接觸社會或走向社會時,他們就會深深地感到學校和老師灌輸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觀念,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學校苦心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社會現實面前顯得那么單薄和脆弱!這種二律背反的現象,已嚴重地影響了學校的德育工作。

三、現代社會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學校德的正面教育。在學校,學生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統的教育,而客觀存在的社會陰暗面,又迫使他們被動地、茫然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性。這樣,社會生活中積極與消極、美好與丑惡、文明與愚昧、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現象,必然使中學生單一的思想和單面的價值體系產生裂痕,給中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正負抵消的作用。而當前來自社會負面的“沖擊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利益分配不均和價值觀念的扭曲現象帶來了部分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失衡,社會上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造成了部分學生“厭學”和“流失”。

二是社會風氣、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如市場經濟的求利性,會誘發和助長“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傾向;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被引入社會政治生活和人際關系、社會非經濟領域,搞“權錢交易”,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功利化、實惠化、金錢化傾向;等等。這一切都扭曲了學校德育的社會價值。

三是音像書刊、舞廳、電子游戲等社會生活及娛樂環境中存在的“病菌”,侵蝕著中學生的靈魂,影響著他們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人生觀的形成與發展。

四是家庭教育相對畸形的發展與學校全面育人的目標發生了矛盾。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他們在物質需要上舍得對子女的大量投資,而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很少關心。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了智育重于德育、甚至智育可以代替一切的片面印象。這種德育教育與智育教育的不平衡,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面對新時期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況,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學校的德育工作,先后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文件和法令,使學校德育工作從此有法可依,為加強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特別是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以后,學校德育工作成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學校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形勢下,廣大德育工作者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改進工作方式。具體就是實現四個轉變:

首先,面向現代化的改革開放時代,學校德育觀念和內容要向現代

型轉變。

廣大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質,將學校德育目標納入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德育工作要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德育教育要依綱靠本,不斷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凡超越中學生接受能力的德育內容要堅決壓縮,凡已過時的道德觀念要大膽更新。德育工作者要有廣、博、專、深的知識儲備,有健康的人格,有角色的藝術,要善于捕捉時代信息,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和智能素質,如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競爭觀念、開放觀念、信息觀念、法制觀念、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引導和激勵學生不迷信盲從、不墨守成規、獨立思考、創造進取,重視和發展學生不同的個好、特長,注重學生的行為規范、倫理道德的修養教育和人格教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分層要求,加強德育教育的層次性、針對性,使其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其次,要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基地,強化德育實踐,促使德育方式

向開放式轉變。

市場經濟全新的社會背景,使學校德育教育已不能囿于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方式,德育的開放性已成為潮流。必須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正確地認識社會,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學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辟校外德育基地,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統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軍事訓練基地、學習雷鋒基地、勞動鍛煉基地等。走出去,組織學生進機關、到工廠、下農村、走市場,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實踐活動;請進來,請老前輩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請模范人物對學生進行成才教育,請企業的廠長、經理介紹市場經濟的知識,請民警、交警同志進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特別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負面因素,如腐敗現象、拜金主義等,通過社會熱點問題的講座和討論形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免疫”能力。

再次,建立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保

持德育工作向社會化轉變。

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學校的范圍,必須納入社會大體系,全社會都要重視、關心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通過弘揚社會正氣、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為學校德育教育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精神氛圍;學校、家庭、社會要配合教育,協同作戰;以“家委會”、廠校、警校掛鉤等多種形式,拓寬德育教育渠道;學校黨、政、工、團、年級、組、班主任、科任教師齊抓共管、步調一致,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使新時期德育工作有地位、有形式、有措施。

最后,優化德育形式,變灌輸型為滲透型,保持德育方法向個性化

、民主化、多樣化、綜合化的趨勢轉變。

處于改革開放時代的青年學生,思想情緒的變化快、起伏大,過去單調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應,德育必須講究方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當前受青年學生歡迎的德育方法主要有:

一是情景陶冶法。學校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人際環境,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到感染。如升旗禮、校園文化周、校運會、文藝匯演、校慶紀念日、校史教育、文明禮貌月、教師節尊師月等。

二是榜樣示范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德育教育中,通過樹立中學生熟悉的,甚至是身邊的先進模范人物的形象,能使抽象的倫理道德、人生價值、道德規范形象化、具體化、人格化,以個性培養個性。

三是行為訓練法。學校的德育過程,一方面要堅持對學生的灌輸教育,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發揮學生的德育教育主體的作用。學校的廣播、櫥窗、壁報、板報、中學生黨校、團校,都可以成為德育教育的陣地;學生會、文學社、藝術團、聯誼會、集郵協會、興趣小組等社團,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學生干部值周制、班風班容評比制、書評、影評、書畫、攝影、讀書賽、征文、演講比賽等,能培養學生的自理、自主、自辨、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