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1 04:57:00

導語: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論文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觀

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是以人為主體,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做好人的工作作為根本出發點。長期以來,由于受“師德尊嚴”的影響,師生之間是一種上下級的不平等關系,在這種關系下,教師是塑造者,學生是被塑造者,德育內容是什么,教師就塑造什么;怎么能夠使其規范,就怎樣來塑造,使學生按照我們所期望的標準模式發展。在學校,我們常常看到,學生判斷是非往往依照教師的標準,按教師的指令或看教師的眼色行事。學生從未被真正視為獨立的主體,從未被允許對各種道德取向進行自己的選擇。在這種模式下塑造出來的學生通常喪失了個性特征,缺乏創造力而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學生步入社會以后,面對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就會缺乏主動、正確的判斷能力而不知所措,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受到社會不良傾向的影響,自己又沒辦法進行是非判斷,很容易犯錯誤。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中,是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已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同樣,學校的德育也應立足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能夠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這一目的,關鍵也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德育主體能動性,調動和發揮個體內部心理機制。

以學生為本,意味著學校德育要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意味著學校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批判能力、道德選擇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體驗和實踐道德生活為目的。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品德心理發展的水平、實際的道德狀況出發,注意激發學生積極的道德思維培養自主的道德選擇能力。力戒道德教育的成人化、模式化,力戒像傳統教育那樣對學生進行道德灌輸或強調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機械記憶。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道德問題,并從中體驗到道德之于人的意義所在,更好地實踐道德生活。

二、確立面向現代化的德育目標

作為21世紀的受教育者,在他們的成長發展過程中,有著強烈的自身發展需要,德育目標應該及時反映教育對象的這種需要,把“至善”的要求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統一起來。不能僅僅把上級領導檢查的內容作為學校德育的目標。要反映黨和國家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標要求,像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等目標,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始終如一地予以堅持,一以貫之。具體目標應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形成德育目標層次網絡系統。應按照培養“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逐級遞升目標,逐步落實青少年成長的各階段的德育目標。

三、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內容

所謂“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內容滲透到游戲、談天、日常生活中,在一種和諧、自然的氣氛中讓學生自然地、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這就要求德育內容要具體,強調一個“小”字。對學生提出的要求盡量小一些,使他們能看得見、摸得著,以便于理解、掌握和執行。德育內容要貼近實際,講究一個“近”字。讓學生明確我們周圍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惡丑,看問題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養他們的道德辨別能力。德育內容要生動、活潑,講究一個“趣”字。學習呆板、枯燥的德育內容如同嚼蠟,當然談不上德育的實效了。只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讀性,才能吸引學生。

教育實踐證明:道德教育是現實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豐富生活基礎上的道德知識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識。只有對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具體的指導意義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價值。因此,學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應回歸生活,從抽象、空洞的政治說教里走出來,關注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德育根植于火熱的現實生活和學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讓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容易理解和樂意接受。

四、嘗試對話式的德育方式

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過去那種說服、灌輸的德育方式不僅難以取得實效,反而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就是通過對話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這種對話既可以是受教育者與教育者行為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以道德認識為目標的師生觀點的討論,還可以是受教育者對教育環境的反應。這種“對話”式教育所具有的開放性、互動性、創造性的特征,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師角色。即由學生心目中的權威轉變為學生的朋友,由單純的道德信息的輸出者轉變為學生道德學習的發起者和領航者,由道德觀念的灌輸者轉變為探索者。通過與學生平等對話來探索和選擇合理的道德觀念。

五、倡導主體性的德育活動

主體性德育活動,就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道德認知沖突中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和選擇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比如讓學生參與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在管理過程中增強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給學生適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參加社會勞動、開展軍訓、野炊等,提高他們的耐挫力,培養他們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強化學生的道德體驗,比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進行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有選擇地吸收社會信息,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提高思想覺悟,培養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抵制不良影響的“免疫能力”。

六、營造以美育人的德育環境

讓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下、舒暢的人際關系里生活,無形中就是對學生的一種陶冶。比如,優美的校園環境,包括布局合理的建筑群體,新穎別致的雕塑景觀,四季常青的林蔭,三季有花的苗圃,形成一草一木能達意,面面墻壁會說話,每個角落都育人的校園育人氛圍。通過“主體參與,探究體驗,品德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積極主動、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悅人氣氛。師生之間既是師生,又是知心朋友;學生之間既是學友,又是親密伙伴的關系,使學生如同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相互啟迪、相互影響。

此外,德育實效性還有賴于教師的德育素質。教師的德育素質包括政治理想、教育理念、文化水平、心理狀態和人格魅力。它要求教師必須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自己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的執著信念感化學生,調整自己的教育心態,用熱情開朗的性格、輕松愉快的心境、堅忍不拔的毅力、平靜幽默的情緒感染學生,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如果教師都能像明星一樣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學生能像追星一樣崇拜教師,德育實效性就不是一句空話了。例如,在德育實踐中,有的教師以身作則,有的公平善良,有的熱情開朗,有的活潑幽默,有的能歌善舞,能寫會畫,懂球、懂棋、懂琴。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學生,成為教師和學生交往的資本。

總之,德育實效性問題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要我們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創新,一定會闖出一條新路的。

參考文獻:

[1]黨建強,牛連華,蘆培勇.談以人為本的德育觀[J].教學研究,2005(4).

[2]王全虎.以人為本:新世紀的德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6).

[3]謝向群.試談德育內容生活化的探索[J].基礎教育,2004(6).

摘要:本文針對學校德育實效性不高的問題,從轉變德育觀念、明確德育目標、優化德育方法等方面,闡述了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

關鍵詞:學校德育;實效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