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改革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8 03:48:00

導語:小學教育改革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改革管理論文

眼下我們正處于新舊世紀之交。回首過去,各國中小學教育在即將過去的世紀里已經歷了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應該看到,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學教育均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仍在積極地探索進行各種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全方位改革。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國中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一、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呈現出不同的態勢。由于發展水平的差異,面臨問題的不同,改革的重點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完全一致,發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各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改革的持續時間比過去大大延長了,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結束的跡象。這一現象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教育領域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多,涉及面廣,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二是各國改革教育的決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層面更多,范圍比過去更廣,呈現出宏觀領域的和微觀領域的改革并重的明顯的整體性和全面性特征。可以說,各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序幕剛剛拉開,距改革的目標尚有較大的差距。各國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來的教育體制。這些均意味著各國目前正在進行著的改革將持續進入下一世紀。

就發達國家而言,從八十年代中期起紛紛掀起了一輪新的大規模的教育改革浪潮。這輪新的教育改革既不是上一階段教育改革的延續,更不是上一階段改革的簡單重復。這是因為,無論是從教育改革的背景,還是從所要解決的問題來看,都與前一時期有所不同。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戰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會背景較為獨特。從西方國家社會內部來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壓力是來自民主化運動的推動,如涉及眾多國家的中等教育綜合化運動就是一個突出例子。從國際背景來看,則是出于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代表的勢力爭奪世界霸權地位的需要,這可以從包括中小學教學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來。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蘇爭霸雖仍在繼續,但爭霸的重點已從軍事領域擴展到經濟和科技多個領域。特別是隨著德日兩國的興起,這種競爭變得更加復雜和激烈了。

第二,發達國家教育發展的重點與過去已有所不同。從數量上看,發達國家的義務教育年限在數十年前普通達到了9年以上。如果從普及的角度來看,發展水平則更高。例如,美、日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高中就學率已達到90%以上。日本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一直持續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不會給教育帶來新的壓力。況且,一些國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結構也得到較好的調整。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如何在數量上去滿足社會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辦學的效益和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質量,以應付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較好解決的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中小學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突出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首先,教育質量普遍下降。這是公認的事實,在各國政府或民間發表的大量的文件或報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學校逐漸失去辦學活力,辦學效率低下。再次,學校道德教育出現危機,學校中的吸毒、暴力等問題日趨嚴重。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率,是這輪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發點。

以美國為例,人們在對美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和總結時,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脈絡或指導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慮的是要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進種族間的融合(i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辦學水平上達到優質(excellence)。在這里,各種矛盾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顯然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改革的關注點與先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顛倒了過來,如何提高質量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正因為教育改革重點的變化,美國教育學者將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的改革看作是美國歷史上繼進步主義教育改革(progressivereform)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優質教育改革(excellencereform)。

英國在八十年代之前將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綜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質量問題多少有所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意識到中小學的教育質量的下降和辦學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自1988年起,相繼頒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決定對包括中小學在內的教育制度進行二戰結束以來最為全面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新的教育體制。

此外,法國、日本、德國等國自八十年代初以來也相繼發表研究報告或頒布立法文件,對包括中小學在內的教育制度進行全面的改革。如何提高質量和效率,也無一例外地成為這些國家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因此,在發達國家,今后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重點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率的提高上面。發達國家教育在量的擴充方面大體上已經上移到中學后教育階段。中小學在量的發展上已不是主要問題。當然,中小學教育也存在留級和失學等問題,但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惡劣所致,而是由各種社會弊端所引發。如果社會弊端不能夠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問題就難以解決。

而在許多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中小學教育卻呈現出不同的景象。應該承認,發展中國家的中小學教育的質量遠非令人滿意。因此同樣面臨如何提高質量的問題,但如何在數量上滿足廣大適齡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一項更為迫切的任務。因為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中小學教育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發展的起點低,這表現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適齡青少年的在學率低。其發展水平甚至比部分發達國家晚了一個世紀。世界銀行1990年發表的題為《初等教育:世界銀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見的將來,亞洲拉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無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萬名兒童沒有機會進入小學1年級學習。在已經入學的660萬兒童中,有45%的兒童不以完成小學6年的學業。在農村和民族地區,這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給中小學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壓力。一些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過重的人口負擔加上經濟狀況持續惡化,以及社會動亂等原因,發展中小學教育所承受的壓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這可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反映出來:在中國和印度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小學的數量只可滿足不到65%的適齡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進入小學的學生中能夠讀完小學的不到70%。據預測,到2000年發展中國家仍有超過1億名兒童無法入學,而12-17歲青少年中無法在校學習的人數將超過2億名。這表明,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來說,要糾正過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視基礎教育,以全面提高國民的基本素質。

二、在微觀領域,各國在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項計劃和方案正在付諸實施。雖然在改革的過程中將會調整措施和步聚,但總的方向不會改變。這包括繼續改進課程設置,完善課程內容和體系,適應二十一世紀信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建立科學的評估和考核手段,保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達到最低限度的標準和要求;加強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確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具體而言,近年來各國中小學微觀領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從課程設置來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國統一的課程的國家外,以往長期以來一直是地方和學校各自為政,實施多樣化課程,采取不同標準的國家近年來已經或正在打算改變傳統的做法,轉而實施全國或地區一級的統一課程,編制統一的教學大綱,并采取相應的統一的評價措施。同時,按照各門學科的重要性程度對課程進行分類,規定各門學科具體的教學時間或成績要求。除了英國的做法外,美國近年來也一直在探討實施全國或州的統一課程。除了1983年提出5門“新基礎學科”外,1991年,美國前總統布什在《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也提出統一設置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和地理5門“核心學科”’并制定全國的評價標準和考試措施的主張。另外,其他許多國家近年也有類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對本州的中小學分別規定了“最低限度的課程”。小學的主要學科是:英語、數學、科學與技術、人類社會及其環境、創造與實踐、衛生與體育。中學的主要學科是:英語、數學、自然科學、人類社會及其環境、現代與古典語言、技術與應用學科、工藝、個性發展,衛生與發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學的全國統一課程,對教學科目和教學時數等均作了明確規定。由此可見,在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和成績評價等方面采取統一的要求或標準,成為各國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手段。

第二,從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來看,隨著一些國家對中小學核心課程、基礎課程或最低限度課程的規定,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發生了變化,二者一主一輔的地位得到明確。過去歐美一些國家過分強調給予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致使許多學生避難就易,導致他們基礎素質下降。這在有關國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來多數國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強調學生要在完成規定必修的各門基礎課程的前提下,為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職業傾向提供充足的空間,鼓勵他們選擇一定量的選修課程。而在一些原先規定過死的國家。則采取了增加選修課的做法。如日本,近年來在初中擴大選修課范圍和種類,加強發揮個性的教育。在高中階段,開設的課程也比以往更加多樣,學生的選擇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從普通教育課程與職業技術課程的關系來看,綜觀各國的情況,除了極少數國家為小學高年級學生開設較為淺顯的職業技術入門性課程外,多數國家從初中階段起便開始開設了一定數量的職業技術課程。但初中與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課程在目標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階段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勞動態度,了解社會各種不同的職業領域,通過一定量的活動或勞動,使他們掌握某些基本勞動技能。在普通中學的高中階段,職業技術課程開設的情況與各國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對應的關系。除了選擇職業一軌的學生要學量的職業技術課程外,一般說來,各國也都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軌的學生開設一定量的職業技術課程,讓學生選修。

第四、將改進和完善評估和考核辦法、建立統一的評價體系當作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和環節。許多國家,特別是那些長期以來一直忽略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成績評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紛紛改變傳統做法,相繼開始實施統一和嚴格的評價和考核措施。

英國在實施全國統一課程的同時,開始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制定嚴格的評價體系,包括對7、11、14和16歲4個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統一的考核評估。近年來雖對此作了些調整,但總的原則和方向不會改變。法國提出要使評估形式現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學各門學科的具體標準和措施.甚至連美國這樣一個歷來十分強調教育的地方分權以及學校和教師的獨立性的國家也在積極探討建立全國或州一級統一的對中小學生進行評價的方法和體系。如《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就提出要制定國家教育標準、建立統考制度。近年來,一些州已經采取了各種辦法來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措施。澳大利亞在探討實施全國統一課程時,也將制定以州或全國統一評價制度當作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

第五、各國還十分重視中小學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中,美國將恢復和加強中小學的道德教育當作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93年,成立了全國性的道德教育聯合會。該會給“良好的品德”下的定義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標準并按照這些標準行事”。此外,還提出了改進學校道德教育的十項基本原則。英國政府也于不久前專門發表了有關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強中小學的公民教育。在日本近年來的中小學教育改革中,也始終把加強道德教育當作一個重點。

三、從宏觀方面來看,為了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學缺乏活力,辦學效率低下的弊端,各國從學校的運行機制入手,在學校的管理體制、辦學模式和擴大家長的參與權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改革。

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調整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無論是傳統上實行中央集權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國家,還是實行地方分權制的國家,都將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當作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共同的做法是將許多原屬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力直接下放到學校,給予學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推行的所謂“學校管理的地方化”(LocalManagementofSchools)的改革,就是一個例證。

第二,完善中小學內部的管理機制。特別是改進和完善了中小學學校董事會的運行機制,使之更為規范化和民主化。各國采取措施完善了學校董事會機制,并在學校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成員組成中規定了校長、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組成比例。特別是擴大了家長和當地社區代表的比例,使學校在辦學的各個方面能夠反映社會要求。例如,新西蘭頒布了《教育法》,制定了教育改革的具體步聚,其中包括制定學校憲章(SchoolCharter),改革中小學的管理體制,擴大學校董事會在人財物各方面的權力,賦予家長更大的教育參與權與選擇權。丹麥頒布了新的國民學校行政管理條例,強調發揮地方、社會團體、個人和家長的辦學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逐級下放教育管理權限,賦予學校董事會更大的辦學自主權。瑞典政府也提出了加強義務教育的議案,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決定賦予學生及其家長更大的責任和權力,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學校,參與學校重大事務的決策。

第三,擴大家長的選擇權利。各國近年來的改革改變了多年來學生及其家長在教育方面始終處于被動不利的狀況,賦予他們主動的選擇權利。在這方面,典型的有英國實施的“入學開放”的新的入學政策。根據這一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家庭是這個市場的消費者,家長可以根據學校的辦學質量來為自己的子女選擇學校就讀,而不必受過去按片就近入學的限制。采取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鼓勵學校為了吸引學生面相互開展競爭,以提高辦學水平。在美國,一些州也相繼采取了與此類似的允許家長在居住地學區內或跨學區學校間為其子女自由選擇學校就讀的措施,前者叫做“區內選擇方案”(Intradistrictplans),后者叫做“跨區選擇方案”(Inter一districtplans)。這一做法目前有逐步推廣的趨勢。

第四,改革公立中小學的辦學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各國對公立中小學的辦學體制少有觸及。長期以來公立學校的運行機制實際上使得公立學校在辦學的質量等方面既不向政府也不向社會負責。近年來,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一些國家開始探討在不改變公立學校性質的情況下對其辦學模式進行改革。這方面的例子有近年來英國許多公立中小學相繼脫離地方教育當局的管轄,成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撥款的直接撥款學校。這些學校獲得了辦學經費的管理權和使用權、人事權,比以往更能夠獨立地進行管理和決策,并要在辦學質量上達到規定的要求。一種有別于以往的新的辦學體制已經逐漸在英國形成。

在美國,公立學校也出現了色彩斑闌的多樣化的趨勢。除了近年來出現的“選擇性學校”(AlternativeSchool)、有吸引力的學校(MagnetSchool)和“二次機會學校”(SecondChanceSchool)外,一種新型的公立學校“特許學校”(CharterSchool)也在迅速增加。其主要的做法是對現有的公立中小學進行改造,學校通過與政府部門簽訂合同,訂立在招生、辦學質量和財務等方面的標準,來換取政府的辦學經費。這樣做的目的是促進中小學形成提高辦學質量的動力。據統計,到1996年底,美國已有半數以上的州出現了特許學校,總數已達500所左右。特許學校的出現意味著美國公立學校的辦學開始發生變化。

與此同時,公立學校也出現了所謂的私有化或私營化的改革措施。這包括采用私立學校的管理手段,引人市場競爭機制,鼓勵與工商企業的合作,等等。

第五,鼓勵私立學校的發展。綜觀八十年代以來各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私立學校出現了復蘇和發展。如果從教育發展較長遠的時間加以考察,可以明顯地看到私立學校由占統治地位到逐步削弱再到逐步復興的過程。追究原因,有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與公立學校學生成績下降、吸毒和暴力等問題突出有關。各國政府開始對私立學校采取鼓勵或支持的政策。在這種背景下,美、英、加、澳等許多國家私立中小學的比重均有所加大。近年來,俄羅斯也在私有化運動的帶動下,原蘇聯國有化的單一辦學模式已改變,出現了大量的由社會團體、企業或個人興辦的中小學,形成了公私立學校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機制。

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人類正步入信患社會,九十年代以來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的遠距離教育的迅速推廣,預示著教育領域一場深刻變革的開端,也給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

多媒體技術是集聲音、視頻、靜態圖像、動畫等各種信息媒體于一體的信息處理技術。它可以接收外部圖像、聲音、錄像及各種媒體信息,經計算機加工處理后以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多種方式輸出,實現輸入輸出方式多元化。多媒體技術的特點之一是充分的互動性,它可以形成人與機器互動、人與人、機器間的互動,互相交流的操作環境及身臨其境的場景,人們根據需要進行控制。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將使教育的手段發生極大的變化,也將極大地改變傳統的教育形式,使教育領域發生一場深刻的革命性的變化。通過多媒體技術人們可以獲得與今天的課堂一樣的教學情景,可以得到逼真的、即時的教育,不僅可以與教師(或許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優秀的教師)進行教學反饋,也可與同學(不會再限于“班級”有限的人數范圍)進行各種交流。

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各國主要是將遠距離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來加以應用,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學校教育的形式并不因遠距離教學手段的運用而發生大的變化。如在非洲一些國家,人們利用廣播電視等遠距離教學手段來普及中小學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也越來越普遍,人們把這看作是遠距離教育的三大模式這一。在不少國家,人們已將“遠距離教學法”(distance一teachingmethod)當作中小學中一種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方法。從實踐上看,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頭。例如,在美國,已有半數以上的州為中小學播放衛星電視課程,許多地方已開始通過計算機聯網進行雙向交流式遠距離教學。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學的水平和效率,一項“明星學校計劃”(StarSchoolProject)自1988年底起開始實施。根據這一計劃,聯邦政府教育部提供三千多萬美元資助部分中小學進行為期兩年的衛星電視教學實驗,為最終在全國所有中小學實行遠距離教學進行初步嘗試。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多媒體信息技術已開始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模式。1996年,美國已經出現了一所沒有課本、全部依靠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的中學。這種新型的學校眼下雖仍處在實驗階段,但相信會逐步推廣開來。在本世紀末之前,美國計劃使所有的中小學都實現與互聯網絡聯網。1997年3月,法國總統希拉克也提出要仿效美國在中小學普及計算機的做法,在2000年前使所有中學與國際互聯網絡聯網,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運用,并在2002年在中學生中掃除計算機盲。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國等國也都制定了與此類似的計劃。

遠距離教育在中小學廣泛的推廣勢必會給教育帶來新的課題,這包括教與學的組織形式、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師生關系等都會出現新的變化。可以說,包括中小學教育內的整個教育體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