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傳統美德教育透析

時間:2022-09-09 10:55:00

導語:大學生傳統美德教育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傳統美德教育透析

傳統道德和現代道德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傳統道德,也就沒有現代道德。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道德的延續和發展,都是在既有道德傳統基礎上進行的傳承、變革和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傳統的道德有其特殊的歷史內涵,但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其優秀部分總是一脈相承的。因為人們的道德關系具有某種歷史連續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改變和取消過去的所有的道德關系,這就是某些道德文化特別是優良道德文化傳承的客觀基礎。就具體的道德規范而言,他們是具體內容和普遍形式的統一體,從具體內容來看,這些原則和規范都是一定社會的產物和階級利益的反映,從普遍形式來看,這些原則和規范是人們對人類自身道德現象的認識,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共同性。雖然有些道德規范的具體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喪失了合理性,但其普遍形式卻因具有認識價值而為后人承續和借鑒。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從出生起就必然受到傳統美德的浸潤。對于一定時代的人們來說,傳統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但它又作為一定社會文化系統中相對穩定的成分流傳下來,滲入到現實的生活和社會文化中,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和作用,甚至作為一種趨向和定勢,引導和制約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和活動,引導和制約著人的創造和自我創造。?中國現代和當代的所有英雄模范人物,也都受到了傳統美德的滋養,他們的精神品質中都有傳統美德的成分。

像雷鋒、焦裕祿、張海迪、孔繁森等大批具有時代特征的英雄模范身上,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時代風貌,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今天社會道德風尚所產生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激發了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且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積淀成我們民族的共同心理,它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和人格境界,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

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原有的倫理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轉型而急劇變化,價值取向、道德標準也日趨多元化。傳統道德權威弱化、信仰缺失等帶來的精神與心理沖突,影響到人們對道德標準的選擇。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同樣的道德困惑。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對他們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有重要的意義。

對大學生而言,繼承和弘揚華民族傳統美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弘揚傳統美德中的愛國情操,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愛國主義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歷來是凝聚人們的精神力量和動力。從戰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唐“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韓愈,到宋代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明顧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古人的這些嘉言懿行無不表明愛國是一種意識、一種覺悟、一種責任、一種行動。這種幾千年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傳統,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即使在今天,愛國主義依然是推動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祖國統一的巨大力量。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中國不僅要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上的挑戰,而且必然也要面對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戰。西方國家利用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優勢,竭力輸出他們的政治觀、價值觀等,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進程,把發展中國家納入西方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軌道。西方思想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影響,民族精神、愛國情懷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需要在大學生中開展弘揚民族精神、宣傳愛國主義的教育。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重任。大學生應培養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樹立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全部力量的堅定信念,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第二,弘揚注重整體利益、強調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精神的優良道德傳統,有助于大學生堅持集體主義原則,自覺抵制利己主義的侵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詩經》提出“夙夜在公”,《尚書·周官》提出“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強調要“舉公義”,賈誼的《治國策》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不斷強調著一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朱熹曾說:“凡事有兩端,是底即在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朱子語類》卷一三)“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宋明理學家提倡的“義利之辨”、“理欲之辨”,在剔除其為封建國家服務的消極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滲透著一種為國家、為民族的公利而應當犧牲個人私欲的積極追求,正是這種崇高、偉大、樸實的整體主義精神,使中華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更需要這種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市場經濟使利益主體多元化,追求正當合理的個人利益不再是不光彩的事,一味要求只講奉獻不講個人利益也不現實。但是市場經濟在對個人利益肯定的同時,也造成一部分人對社會利益、集體利益的忽視和淡漠,甚至為牟取私利,追求金錢,不惜從事制假售劣、坑蒙拐騙、貪污受賄等不法勾當來損害犧牲社會的長遠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凡此種種,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我們應該培養大學生的整體意識和精神,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同自身利益乃至自身價值的實現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幫助他們擺正個人與社會、集體利益的關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首先要維護社會和集體的利益,牢固樹立集體主義道德情感和克己奉公、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親愛的客戶朋友您好!您正在瀏覽的文章是由我站編輯人員為您搜集整理的范文,僅供參考。

第三,弘揚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優良道德傳統,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刻苦學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滲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基本精神,是我們民族經受各種苦難而得以發展的偉大的內動力。千百年以來,從“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到“大禹治水”、“李冰修堰”的歷史事實;從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行為風范,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邁誓言;無不貫穿和昭示著自強不息的精神。“自強不息”,語出《周易·乾·象傳》,自強可以說是講一個人對待立志的態度。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應喪失志向,而應自強不息地去實現自己的志向。志向就是奮斗目標,就是理想模式。“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超世之志。”所謂“不患人之不能,而患人之不勉”、“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說的就是志向對于成就事業的意義。“頭懸梁、錐刺股”的吃苦精神,鑿壁借光、映雪囊螢的動人故事都是古人勤學的典型范例。我們不贊成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貴賤等級觀念,但要發揚崇尚知識和和勤奮好學的傳統。

大學生正處于增長知識和才干的關鍵時期,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樣才能立足社會,成為社會有用之才。而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有傳統美德中立志勤學、自強不息、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否則,缺乏遠大志向,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就沒有堅強的毅力,就有可能在求學路上半途而廢。

第四,弘揚艱苦奮斗、勤勞儉樸的傳統美德,有助于大學生克服享樂主義思想,勇于面對困難,積極進取。四是營造弘揚傳統美德的良好社會氛圍。高校的傳統美德教育只是一個子系統,它本身并沒有完全的自立性,客觀存在的成效還取決于另外一個大的系統,即社會環境對傳統美德教育的影響。高校已不再是遠離社會的象牙塔,它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成為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場所。尤其是當今我們已進入網絡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成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大學生幾乎都是網民,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泛。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許多不正確的思想觀念都與社會和網絡的消極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社會沒有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的氛圍,而去奢望大學生“舉世渾濁而我獨清”是不現實的。社會各界要努力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尤其要發揮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功能,建立一個揚善懲惡的社會倫理機制。有合理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支持,傳統美德就會變成一種現實的力量,成為一種促進社會良好發展的倫理資源,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能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得到升華。

五是注重生活養成。傳統美德教育不僅是知識灌輸,而且是生活養成。人的德性的生成,一方面需要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德性主體,以此作為生成道德個性和德性主體的重要資源,重視德性的認知方面和德性的“灌輸”。但更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性養成。陶行知曾說過“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同樣,傳統美德教育也必須通過生活發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德性教育,日常生活是個體德性的養成之所。“生活養成就是學習者把個人道德理性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中驗證、豐富、實踐個人的價值理念,逐步形成穩定的道德行為習慣,形成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穩定的道德思考、判斷、選擇、行動的基本方式。生活養成是學生作為生活的主體自覺地實踐個人的價值理性,鍛煉道德行為、養成行為習慣的過程。”21過去我們把傳統美德教育單純地理解為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大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實美德的形成要靠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陶冶。因此我們改革了考試制度,在進行考核時,就注重道德認知和實踐行為、理論考試和社會實踐調查、日常表現相結合。從考核機制上讓大學生明白:傳統美德的學習不是停留在知識的記憶上,而是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