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思想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8 10:58:00

導語:學校德育思想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思想探討論文

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的德育目標與任務;理想紀律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國情國史、艱苦奮斗、安定團結教育等相互滲透,內涵豐富的德育內容體系;注重針對性、層次性,德育與嚴格管理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等富有科學性、超前性的德育原則和方法。認真研究鄧小平同志的學校德育思想,對于新形勢下的學校教育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學校德育”在這里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義語。它包含了對青少年學生所進行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等各方面的教育。

中國共產黨是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學校德育作為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對于保證學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實現社會主義培養目標,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鄧小平同志作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貫強調要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視之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根本保證。

鄧小平同志的學校德育思想十分深邃,對學校德育的論述頗多,涉及到學校德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務、內容、原則和方法等各個方面。研究鄧小平同志學校德育思想,對于新形勢下的學校教育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一、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學校教育而言,在歷史上,各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按本階級的政治需要,為了維持和鞏固自己的社會制度,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這就是說,教育的性質、學校的性質不是由“智育”、“體育”決定的,最根本的是“德育”,即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決定的。我國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學校必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志就高瞻遠矚,明確指出了我國學校的性質和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方向性作用。他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1]。這里,小平同志把德育視為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保證,而且認為只有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才能為學生提供強勁的學習動力,增強其學習的自覺性。小平同志的這一科學論述,對我們正確認識新形勢下學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極具指導意義。

二、學校德育的目的和任務

在小平同志著述中,有多處論及學校德育的目的和任務。1978年4月22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指出:“我們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斗、英勇對敵的革命風尚,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優秀人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有很高的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堅定的革命思想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嚴守紀律,專心致志地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2]后來,他又強調:“要努力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使他們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從小養成守紀律、講禮貌、維護公共利益的良好習慣。”[3]小平同志的論述表明,我們學校德育的目的和任務就是要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的各級各類人才。

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搞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正如小平同志所說:“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方針的人才。道理很簡單,任何事情都是要人干的,沒有大批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成功,所以,現在搞四個現代化,急需培養、選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4]問題的關鍵是:合格人才的標準是什么?怎樣去培養合格的人才?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人才標準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根據小平同志的一貫思想,我們現在培養的青少年學生都是跨世紀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有全面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較高的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政治素質以及和諧健康的身心素質。這就迫切地要求學校教育迅速地從“應試教育”特別是“記背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從單純強調知識傳授轉向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5]的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以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和根本任務。

三、學校德育的內容

80年代初,小平同志就指出:“要加強各級學校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6]這些教育內容是與學校德育的目的任務相適應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所必需的。鄧小平同志對學校德育內容的論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想和紀律教育

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理想和紀律教育。他說:“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7]“其中,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8]為什么呢?因為共產主義理想是力量、智慧與勇氣取之不盡的源泉,歷史證明:“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的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9]有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才會自覺地服從統一的紀律、才會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會有為真理而攀登科學文化高峰的勇氣和毅力。所以,“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10]就當前而言,我們的“理想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1]所以,我們要教育青少年從小就樹立起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遠大理想。

鄧小平還指出:“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12]“要搞四個現代化,使中國發展起來,就要有紀律,有秩序地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13]因此,“學校要大力加強革命秩序和革命紀律”[14]教育。

1987年5月22日,鄧小平在會見金日成同志時曾語重心長地講:“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未來是他們的,他們不能鬧啊”他們的中心是一要有理想、有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理想、四個現代化的理想;二是有紀律。我們強調有理想、有紀律,用這個來教育青年,教育后代,培養人。”[15]

觀察現實,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之下,人們普遍地注重對金錢的追逐,缺乏理想,紀律松懈,而這又正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環節,重溫小平同志的這些精辟論述,對我們確定學校德育的內容是有極大警醒作用的。

(二)民主法制觀念教育

民主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有的人(特別是青年學生)對民主的理解是片面的,所以,鄧小平強調進行民主觀念教育,“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著重講清楚民主問題。”“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民主,”“我們在宣傳民主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別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16]”

鄧小平同志不僅強調民主觀念教育,而且強調要進行法制教育。他說:“我們的民主同法制是相關聯的。”[17]“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18]

現代社會是民主社會,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當前,我們加強民主法制教育,有利于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有助于維護學校和社會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三)艱苦奮斗教育

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都發揮過巨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與此同時,高消費、講排場,享樂主義思想也在社會上滋生蔓延,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度被淡忘和弱化。針對這種現象,小平同志反復強調要對全體人民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艱苦奮斗的思想教育。他說:“要有一種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不可能走‘捷徑’。我們要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也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但是必須要以自力更生為主。”“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長期艱苦奮斗才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19]

怎樣進行艱苦奮斗的教育呢?鄧小平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20]這就明確告訴我們,艱苦奮斗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四)國情國史教育

現在的青年學生由于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不懂得中國的歷史,有不少人干出了傻事和錯事。因此,鄧小平同志十分強調對青年學生進行國情國史教育。八十年代初,他就明確指出:“中國這樣的底子,人口這樣多,耕地這樣少,勞動生產率、財政收支,外貿進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只能是中國式的。”[21]這就是中國的國情。我們必須讓青年學生了解這種國情。讓青年學生知道“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22]

小平同志在回顧了中國近代的歷史和中國革命的歷程以后,深刻地指出:“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來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3]

在一所具體的學校,可以把國情國史教育細化為學校所在地的省情市(縣)情以及校情校史的教育,讓青少年學生對自己朝夕學習生活之所的歷史變遷、現實處境以及未來的發展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和了解,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最具體生動、最真實可感的國情國史教育。通過這些教育,有助于青年學生了解革命和建設的艱辛,把握國家和民族的現狀,從而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去面對現實,立志建設家園,報效祖國。

(五)安定團結的教育

小平同志一貫強調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對于中國改革開放和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他多次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4]“中國經歷了十年‘’,人民希望安定,不希望動亂。”他說:“中國不能亂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搞建設才有出路。一切反對,妨礙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東西都要排除;一切導致中國混亂,甚至動亂的因素都要排除。要用這個道理教育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25]

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對于實現我們國家的根本任務是至關重要的,小平同志強調對青年學生加強安定團結的教育,不僅對于現實,而且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都有重要的作用。

四、學校德育的原則和方法

作為一位杰出的無產階級思想家。鄧小平不僅強調學校德育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學校德育的原則和對青少年學生實施德育的方法。

(一)對青少年的教育要從小開始,全社會都要重視

打倒“”以后不久,鄧小平就指出:“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就開始培養。我們黨的教育事業歷來有這樣的優良傳統。”但這個傳統曾經被“”破壞了,所以,小平同志語重心長的強調:“我們希望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有關部門的同志,整個社會的家家戶戶,都來關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進步,把被‘’破壞了的優良革命傳統恢復和發揚起來。”[26]后來他又反復指出:“學生從到學校第一天起,就要對他們進行政治思想工作。學校的黨團組織和所有的教員都要做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27]對青少年從小就開始培養教育,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這既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也符合學校德育的規律,更是無產階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要區別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總目標靠近。”[28]小平同志的論述告訴我們,不同階段的青少年學生,不僅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所差異,而且在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的層次,有明顯的差異,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可能整齊劃一,使用同一個模式,同一種標準,而是要區別學生的不同思想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最終引導學生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

(三)德育要與嚴格的管理相結合

小平同志指出,對于“青年學生,主要是教育引導的問題。我們不能搞運動。”“方法以教育、引導為主。”[29]這就是說,我們實施學校德育,主要是靠正面的教育和引導,向學生傳播和灌輸革命的科學的思想和理論,但僅有教育引導還不夠,還必須把正面教育與嚴格的管理制度結合起來。小平同志講,我們“不能排除使用某種專政手段,使用紀律、法律手段。”[30]“對于嚴重破壞革命秩序和革命紀律又屢教不改的人,也要采取嚴格措施加以認真的教養改造,不能讓這極少數人為害學校和社會。”[31]只有堅持正面教育與嚴格管理相結合,學校德育才能得到有效實施并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