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管理的三個提升

時間:2022-05-09 02:50:42

導語:中學德育管理的三個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管理的三個提升

摘要:一般普通高中往往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首位,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重點,但由于種種原因,學校德育管理很難觸及學生內心,德育效果不夠好。為此,筆者認為普通高中德育管理當通過“三個提升”來切實增強有效性,即德育管理當從“常規管理”提升到“習慣養育”、從“省心管理”提升到“心動激勵”、從“數據管理”提升到“成長自省”,真正將外在德育內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引領學生成長。

關鍵詞:高中;德育管理;有效性;策略

一、從“常規管理”提升到“習慣養育”

學生進入高中之后,接受的第一次教育一般就是學習學校的規章制度,并接受學校的考核。這些規章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校的一日常規、住宿常規、就餐常規、作業常規等。這些規章制度的學習與后續的行為檢查,對于學生適應集體生活、遵守學校紀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從學生終生發展的角度看,普通高中的這些規定,往往是較具體地針對學生在本校三年學習期間的行為規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沒有養成自覺的習慣,一旦學生走出高中校門,面對不同的生活與學習、工作環境,其行為便不能很好地自我調節與控制,一些學生到了大學等相對“寬松”的地方,覺得“沒人管了”時,便容易出現行為乃至做人的偏差。因此在實踐中,應注重引領學生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同時,更多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在整體規范中凸顯核心習慣

無論是班主任還是學校政教處,都要從學生發展的視角來考慮,除了學生一日常規等要求所有的學生在校期間都要遵守之外,更主要的是要思考哪些內容不只是促使學生更好地生活在集體之中且有利于學習,而且是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即使走出校門也是大為受益的。核心的習慣,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比如與人交往的基本習慣,包括與教師、與同學等的交往,不只是“在校內見了老師要問好”之類的簡單規定,要通過一定的情境,引領學生養成熱情、主動、得體的交往習慣。不要求對每位同學有整齊劃一的規定,但每一位同學都應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走出校門、走上社會都會終生受益。比如謙和穩重、樂于為集體和他人做事的習慣等。在學校整體規范中,突出對學生核心習慣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并逐漸得益于良好的習慣。

2.在多樣化活動中養育核心習慣

在校園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得到放松、個性特長得到展示,而且更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養育學生的核心習慣,讓學生享受良好行為習慣帶來的成功和快樂。如學校召開主題班會———介紹好的學習方法及途徑,優秀學生在介紹過程中勢必會提到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這能夠給全體學生以影響。優秀學生在介紹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又如學校開展話劇表演,因為涉及多名學生的協調、排練,這也會引導學生在排練過程中考慮彼此的實際情況,主動為別人考慮,主動克服個人的困難,堅持參加訓練,大家團結一致,才能把事情做成。還有諸如演講比賽、志愿者活動、校園辯論賽等,都在無形中養育學生的內在核心習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校組織開展各類校園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能夠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去慢慢體會人際交往的藝術,逐步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選擇和反省,及時反思、調控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在潛移默化中養育核心習慣。

二、從“省心管理”提升到“心動激勵”

在學校實際的日常德育管理過程中,德育管理仍然存在通過學校行政權威或教師權威,以命令的形式,壓倒性地對學生進行管理,力求使學生服從學校管理的現象。這種做法看似嚴格規范,并且德育的直接外顯成效顯著、立竿見影,但實際上學生對學校德育管理的“信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他們內心未必真正信服,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作為學校主要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在平時工作中牽涉面廣,事務繁多,容易埋沒在日常的事務性工作當中,對如何打破常規引領學生全面發展缺乏思考,往往呈現出“省心管理”現象,如只要學生在學校犯錯,一些班主任往往圖“省心”,缺乏對學生的教導,只是在道德的層面上簡單、粗暴地加以譴責,繼而向家長“告狀”,請家長帶孩子回家反思,德育管理粗放低效。在德育實踐中,應更注重師生的平等交流,依托情感教育,盡力從發現學生閃光點的角度,和學生建立信任,進行“心動激勵”,突出德育的實效性。

1.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心動激勵”的前提

在德育管理中,民主平等的良好師生關系處于重要的基礎地位。這就需要班主任真正從內心熱愛每一位學生,經常和學生開展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將教師自我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引發學生內心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動力,讓學生對班主任產生信任感和親近感。如筆者曾看到有的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級、制定班規的時候,通過學生全員參與獻計獻策,繼而通過班委會討論、修改投票,最終全班同學表決通過才開始實施。小小的事例,充分發揚了民主,班規是學生定的,真正能起到約束學生并且使他們信服的作用。班主任能夠在各項班級事務管理中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人格,是對學生心動激勵的基礎。

2.在公正、多元化的評價中激勵學生

在學校德育管理過程中,在師生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班主任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德育評價包括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等。如果班主任對學生作過多的負面評價,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正面評價,兼顧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高中生正處于健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張揚自我個性的時期,個性迥異,需要班主任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的學生盡管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平時在班級管理中認真負責;有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但是對班級事務關心不多。班主任針對這類現象,要以積極、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和評價學生,肯定優點,鼓勵改變不足,保持教師應有的親和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有助于學生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對“問題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對學生曉之以理誠然不錯,但更要從問題學生身上發現閃光點,多元化評價學生,讓他們得到被肯定的愉悅,這樣通常會更大限度地激勵“問題學生”,促進“問題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和人生道路的轉變。在德育過程中,需要通過積極、公正、多元的評價,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班主任對他的肯定和關愛,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繼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

三、從“數據管理”提升到“成長自省”

在平時的班級德育管理中,班主任往往通過學校“四項競賽”等德育常規檢查評比的手段評價學生,這是有必要的。但一些班主任會簡單地以“分數”論管理成效,分數越高,說明班級管理越“好”。“分數”當然重要,但班主任由于過分看重“分數”,導致一些學生的無心之失難以得到理解、原諒和鼓勵,反而因為懲罰使得學生內心滋生厭惡班級乃至厭惡學校的情緒,德育缺乏實效性。另外,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跟家長聯系不夠廣泛和緊密,對大多數學生的個性把握不夠,德育管理按“分數”一刀切,缺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針對性,導致德育工作很難得到學生認同。德育是立體化、動態發展的教育,在實踐管理過程中,不能以單一數據來下定論,要及時轉變德育工作的形式,寓教于樂,并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注重學生的“成長自省”。

1.德育形式多樣化促進學生“成長自省”

德育重點關注的是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在德育過程中,班主任應該避免僅看數據而進行空洞的說教,要做到寓教于樂,將德育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如在德育過程中,將德育工作的形式變得活潑一點、輕松一點、快樂一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讓他們在歡樂愉悅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培養高尚的價值取向。如筆者曾創新德育形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做了兩個小游戲,一個是“多人站報紙”競賽,即同樣大小的一張報紙上站的人多勝出,讓學生體驗和體悟團結合作。另一個是“看誰不走樣”游戲,即第一個學生看了某樣事物后向第二位同學描述,依次下去,最后一位同學說出該事物,但實際上都“走樣”了,讓學生體驗和體悟了不要相信流言,更不要以訛傳訛。顯而易見,這樣的德育活動形式相比班主任結合“數據”說教“班級同學不夠團結,要加強團結來”之類的更有效果。此外,學校在德育過程中也會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如步行前往校外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參與集體行動的過程中,感悟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離不開老師、同學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幫助。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使得德育工作真正貼近學生、貼近現實生活,能夠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感悟成長的“密碼”,在親身參與中不斷“成長自省”。

2.依托心理疏導促進學生“成長自省”

當前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節奏較快,學習競爭壓力大,班主任的“數據化”管理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在德育管理過程中,需要班主任把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滲透進學校日常德育工作中去,把心理引導、心理干預和德育有機結合,為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障,真正突出德育工作的實效。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善于察言觀色、提問交流、個別交談,準確找出學生“扣分”等問題產生的原因,用溫情感召、幫忙排憂解煩、釋放壓力、找尋快樂等方式方法,讓學生在班主任的信任和關愛中慢慢實現轉變。如筆者曾遭遇了一位學生S,因為晚上在寢室里故意損壞公物被扣分,到筆者這里已經開始哭了。經了解情況確認,學生并沒有故意損壞公物,而是走得太急,腳絆了一下,把寢室移門的插銷給弄壞了。盡管導致公物損壞,但從學生本身而言也是無心之失,并非故意,看著她很受委屈、很難受的樣子,筆者一方面關心她有沒有受傷,一方面教育她以后要小心,至于扣分情況讓她別放心上,寫份反思總結情況吸取教訓。上述事例中,學生的無心過錯行為導致內心壓抑,擔驚受怕,德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應該避免武斷而給學生太多的壓力,應該多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多相信學生,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皮亞杰曾說過:“如果沒有情感的溝通,智慧的交流是無法達成的。”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德育管理要避免流于形式和表面,更不能“省心”管理,只看“數據”,需從內心深處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喚起學生對老師教育的認同感。

總之,學校應當進一步提升德育管理的水平,學生作為德育管理的對象,擁有豐富的情感,因此學校在德育管理中要考慮學生內心的真實需求,依靠家校協作,班主任和家長雙管齊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制度約束、情感引導和說理教育相結合,以此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學會做人,積極自省,超越學校的常規管理,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和終身健康發展。

作者:王斌剛 單位:浙江省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于漪.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的鑰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李靜,陳維,袁瓊.關于創新學校德育工作內容和方法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10(4).

[3]張微.班主任工作加強心理疏導的優化策略[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4(37).

[4]馬麗君.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缺失的社會學分析與對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9).

[5]柯建兵.學校德育人本管理“四點論”[J].德育創新,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