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體驗觀德育課程一體化研究

時間:2022-12-13 03:37:54

導語:生態體驗觀德育課程一體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體驗觀德育課程一體化研究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樹立遠大志向、形成正確價值觀、養成良好道德習慣的重要時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2019年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特別強調初中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性學習以達到德育效果。但是當前許多初中學校德育課程欠缺體系化,校內外德育脫節,初中德育課程的實效性欠佳。為此,廣東實驗中學不斷調整創新德育課程體系,聚焦德育課程改革與實踐,開展了一系列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實踐探索。基于生態體驗觀,遵循學生主體、活動體驗、生態化育和協同共享原則,以育人為宗旨統整德育課程,以年級為序列整合德育內容,以主題活動為載體充盈德育生態,以共建為策略聚合德育資源,助推學生健康成長的跨時空教育生態,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的育人生態系統,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創新發展。

一、當前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的現狀與困境分析

1.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內涵。2005年4月,《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德育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提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配合的德育網絡,使德育工作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使大中小學德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螺旋上升,不斷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指示和說明。如今,新時代教育改革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加強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也是道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訴求。廣義而言,學校中的一切教育因子都是德育課程,包括顯性的德育課程與隱性的德育課程。學校顯性德育課程主要包括國家德育主干課程、學科滲透課程、德育校本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校的隱性德育課程主要包括班級文化課程、年級文化課程、社會活動課程。因此,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除了要整合顯性課程的育人價值外,還要充分規劃、挖掘隱性課程的育人價值。具體而言,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德育課程目標一體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落實德育課程目標體系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實現各年級德育目標的銜接與螺旋上升。二是德育內容序列化。①根據系統化的德育目標和初中生的發展水平,把德育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有層次地序列化編排,使之成為穩定的具有系統性的內容序列。三是德育活動主題化。德育活動相互關聯,圍繞主題,緊跟主線。四是德育資源共享化。德育資源超越學校內、學科間的局限,打破學校、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壁壘,實現全員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2.當前初中德育課程存在的問題。目前,現實中所存在的各學段德育目標碎片化,課程內容重復倒置,層次性和整體性需要完善;德育活動零散而內容龐雜②,缺乏中心主題和活動主線,活動內容空泛、盲目、隨意,脫離學生實際;校內外德育銜接脫節,課程資源缺乏多樣性等情況,對初中德育課程實效性的發揮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如何全面有效推進德育體系建設,構建德育課程一體化,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具體而言,第一,如何構建整體有序的德育課程體系,實現育人活動課程的常態化和規范化;第二,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展現真實的生命樣態,感受真切的生活體驗;第三,如何創設精品主題德育活動,提升德育活動的實效性;第四,如何整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德育資源,突破學校德育的傳統邊界。3.推進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的重要意義。學校德育需要發揮時代引領作用,改變僵化的德育模式,注重學生道德成長規律。推進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有重要現實意義。在人生方向上,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實感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深切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成為“四有”公民,獲得高度的政治認同和社會認同。在德育理念上,將德育工作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增強學校德育針對性與實效性,推動學校德育現代化建設。在德育方法上,強化學生道德成長所需的生活化、體驗式、對話性以及欣賞性要求,改變以往教學模式單一刻板、教學目標狹隘、學生知行不一等問題。

二、生態體驗觀的價值意蘊和實踐原則

1.生態體驗觀的內涵與價值意蘊。生態體驗觀是一種追求和諧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觀。它從元生態(人與自然)、類生態(人與族群)和內生態(人與自我)三重生態之圓融互攝的意義上,③反思和重構道德教育過程。通過營造既適合于知識學習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長的教育文化氛圍,使學生全息沉浸、全腦貫通,激發學生生命潛能,陶養健全人格。生態體驗觀一是強調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注重學生真實的成長體驗,將道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二是強調在體驗中促發認知和情感的融合,整合學生成長的外鑠因子與內生因子,有效誘發師生的生命感動,提升道德教育的實效與魅力。④因此,生態體驗觀是一種融生活德育、生態德育、體驗德育于一體的科學的德育理念。在這種道德教育理念下,教師不再過分強調行動限制性因子、強化懲罰性行為,而是自覺關注并創造條件,在生態體驗場中把師生的生命意義關聯起來,引領學生學會過有意義的生活,并共同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人格境界。具體而言,生態體驗德育提供了一種價值引領,由教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范本,在三重生態環境中,引導學生價值生成;營造了一種全息沉浸的氛圍,通過各個學科的連貫性與一致性,使師生沉浸在潤物無聲的育人環境中;促進了一種精神氣質的達成,在年級文化與班級文化的特色構建中,讓學生逐步形成“立鴻鵠之志,擔千秋大任”的豪邁氣魄;鍛造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在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的情感體驗中,培育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增強了繼往開來的實踐能力,在節慶課程、社團課程、研學旅行課程等課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2.基于生態體驗觀的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實踐原則。學生主體原則。堅持學生在學校德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理論灌輸、語言管教的方式,注重啟發引導、討論對話,促進學生自主自為能力的發展,從學生自我內部獲得道德認同、踐行道德要求。活動體驗原則。堅持學校德育實施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體驗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實體驗、切己感受、深刻印象,實現育人寓教于樂、寓教無痕。生態化育原則。堅持以學生真實的生命樣態為基礎,融三重生態于德育工作中,實現學生自我、社會情感及能力提升等維度的全面發展。協同共享原則。堅持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建育人環境、共享育人成果,為學生道德成長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氛圍,實現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

三、基于生態體驗觀的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路徑

1.以育人為宗旨統整德育課程。《意見》強調,整體規劃德育課程目標。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是德育課程一體化的新方位新使命。據此,我校遵循元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三重生態圓融互攝①的理念,發揮德育課程體系化和規范化的優勢,進一步優化德育課程,建構起一套基于生態體驗的德育課程體系,為德育活動建立實施機制、時空保障和完善路徑。具體包括五個方面:指向價值引領的德育國家課程、指向全息沉浸的學科育人課程、指向精神成長的文化共建課程、指向人格完善的社會情感課程、指向能力提升的實踐體驗課程。基于生態體驗論的德育課程一體化建構,把學生的道德成長置于人類生態系統之中,認識到影響學生道德成長的教育因子是全息、全科、全程、全員共同作用的過程,著力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網絡360度的育人生態。另一方面,學校將主題活動、文化建設等以德育課程的形式加以明確,形成了一套有效、規范的操作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學校德育的科學性。2.以年級為序列整合德育內容。《意見》強調,堅持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為重點,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系統有序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課程內容,體現不同學段特點,是統籌推進德育課程內容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校根據不同年段學生道德成長的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結合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通過主題統整的方式劃分年段,借助活動體驗的理念安排內容,構建各具特色的年級德育學段內容。3.以活動為載體充盈德育生態。《意見》強調,初中階段重在通過開展體驗性學習來落實德育課程的實效性。體驗是道德教育的本體,是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只有體驗,才能使德育工作入腦入心入行,才會產生心靈的震撼和生命的感動。①遵循活動體驗的原則。為了破解當前德育活動空泛、盲目、隨意的問題,有效創設精品主題德育活動,增強學生德育生態體驗,廣東實驗中學將德育活動歸納為若干主題,以主題的形式提升德育活動的實效性。例如,八年級開設了主題為“青春有格”的德育課程。“青春有格”典出自《論語》,其意為青春不是肆意妄為,需要規范和引導。青春的格調在于修習美德,向往美好,要積善成德,最終達到“止于至善”。圍繞“青春有格”德育目標,八年級在課程設計中實現學科整合,分主題設計出不同的課程內容,由不同的主體開展相應教學。這種主題明確、主線清晰、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德育課程,一經推出,受到師生的熱捧,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以共建為策略聚合德育資源。《意見》指出,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動思政課建設的合力沒有完全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思政課建設的氛圍不夠濃厚。而現代教育是開放的、現實的、全方位的生態系統,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社會等系統諸要素的支持與配合。①構建基于生態體驗觀的學校德育一體化育人模式,以解決德育參與主體單一、多方教育力量整合不力的問題。因此,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社會相關部門和機構的合作,建立多方聯動共建機制,加強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進行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凈化學生成長環境,助力學生健康成長。通過家校生態營建,深層調整與優化生態位,使親子師生關系及其教育觀念、行為模式、內容側重點、方法手段相互融通,科學歸位。②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例如,廣東實驗中學初中部的公益品牌———圓點公益課程,目前完成兩萬多個公益時數。每周三通過年級家委會公益內容,因人數有限,各班級學生要搶位置接龍報名,周末分赴廣州不同服務點,服務不同的公益內容。圓點公益由一個班級倡導,形成班級橫向聯動、年級縱向傳承的模式,學校、家庭、社區形成統一目標,實現了很好的德育育人效果。同時新華網、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都對圓點公益廣泛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所以只有三方在教育目標上一致,在時空上密切銜接、積極互補,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托的教育一體化格局,才能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真正落實全方位育人。

四、結語

自2015年起,廣東實驗中學深入踐行“基于生態體驗觀的德育課程一體化”,創新了德育工作方法,提升了德育工作實效,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構建各具特色的年級德育學段內容,解決了德育工作針對性不強、主題不突出的問題。基于生態體驗觀建構一體化的德育課程,把學生的道德成長置于人類生態系統之中,充分考慮全息、全科、全程、全員共同作用,著力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網絡360度的育人生態。以年級為序列整合德育內容,根據不同年段學生道德成長的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結合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通過主題統整的方式劃分年段,借助活動體驗的理念安排內容。通過構建基于生態體驗觀的學校德育一體化育人模式,解決了德育參與主體單一、多方教育力量整合不力的問題。以共建為策略聚合德育資源,堅持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建育人環境、共享育人成果,構建開放的、現實的、全方位的德育生態系統。建立多方聯動共建機制,加強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為學生道德成長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氛圍,以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

作者:石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