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力的構成要件探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11:58:00

導語:學校文化力的構成要件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文化力的構成要件探析論文

[摘要]教師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導者和主體,然而教師育德力不足仍然是當前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主要問題。育德不是課外的事,教師應該明確:人際道德關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價值觀問題,用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引領道德關系是育德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課堂育德力;學校文化力;育人

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育人,課堂不僅要在學業上育人,更要在人格上育人。課堂靠什么育人?不管是課程教學還是教材文本,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教師的社會主義理想和價值觀、靠以育德能力與業務能力相統一、學識魅力與人格魅力相統一為標志的學校文化力的教化與影響。

教師既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導者又是主體者,其文化的品格與影響力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文化構成與文化品位,但這種構成與品位最終是要由教師對學生群體的作用去顯現的。學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這就決定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始終是以德為重的,這決定了教師育德力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想象,一個育德力優秀的教師群體會對學生及學校文化建設的推動帶來怎樣的影響。

然而現狀卻又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教師育德力不足仍然是當前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主要問題。缺乏影響力的師生關系是無法造就出好的學校文化的。本文僅就教師的課堂育德和育德力問題做出相關闡述。

長期以來,我們對課堂育德問題重視不夠,甚至還有觀點認為育德應是課外的事。為了說明問題,我們先看案例:

案例1:作文課上的風波

學生在互閱互評作文時,幾個同學之間起了爭執,原來,小王在作文中敘述了這樣一件讓他郁悶的事:

在小隊自主活動進行爬坡比賽時,阿青與小祥他們提出了首先登上坡頂的人有權對最后爬上去的同學發出一個必須服從的指令,大家都贊同了。結果,阿青贏,小王輸。阿青給出兩個選項,讓小王任選其一,一是代阿青做一周衛生值日;二是代阿青做兩天作業。小王不愿意,大家都幫阿青批評小王,說是人要講誠信,答應的事要做到,小王說這樣做是豈非把他當成了打工的。這時小祥出來打圓場,說讓小王掏錢請阿青吃一次麥當勞就算扯平了。

因為小王心里有氣,這事不僅沒有兌現,反而寫在了作文里,被阿青、小祥他們知道后,隨即罵開了,說小王是言而無信的小人。教師喝止了學生們的爭執。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一時無措,為了維持局面就喝住了雙方,并在課后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雖然總能找出雙方的某些不是,但這種處理方式卻讓我們看到了教師育德力的缺失。這是個十分普通的故事,事件雖平常,但它內在的育德要素卻又十分豐富,其道德背景的構成也不簡單,遇上這種課堂隨機事件時,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應對好的。現在,我們就具體探討一下該案例所反映的教師課堂育德中有哪些突出的問題是需要關注的。

一、人際道德關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價值觀問題

校園內人際沖突的發生大多是由道德關系引起的。那么,道德關系中到底又是什么在起著核心作用呢?我們的回答是價值觀問題。案例1說明正是因為價值觀上的不認同,才引發了這場沖突。

我們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的價值觀上去剖析這場沖突,見圖1。

這些問題都牽涉到社會主義榮辱道德方面的核心價值觀,反映出了當今學生群體中存在著的一些價值觀上的較為突出的負面問題,比如說贏為“王”敗則“奴”等,這正是作為教師應該去引導的方面。

二、用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引領道德關系是育德的核心問題

在這樣一個小小的課堂事件中竟然呈現出了那么多的價值取向與沖突,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育德問題的總的思路——即用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校園道德關系,課堂育德也概莫能外,這實在應該成為育德的一個核心問題。現在,我們可以順著這種思路,對這個案例提出我們的育德建議,見圖2。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案例具較大的兩難性,一個說他對我不誠信,一個反說他強迫我勞動,各說各的理。但當我們用核心價值觀去應對時,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本案的約定貌似公正,但它卻是用所謂的“公正”沖撞了正義這一“社會主義的首要價值”,所以其后衍生出的所謂誠信等說辭便都已無法成立了。

三、研究教師課堂育德力問題需要關注“三態”

這雖然只是一個隨機事件,但通過這個隨機案例,我們想提出的是:該如何去觀察、研究學校的課堂育德問題呢?在這里,我們提出,應該去觀察課堂育德中的“三態”:

1.課堂德育情境形態

它可以分為兩類五種:一類為被預設過的德育情境,包括顯性學科德育、隱性學科德育滲透、專題課程德育活動;另一類為未被預設過的德育情境,一種是雖有預設但有新的生成性內容,另一種是未被預設,又隨機事件出現。

事實上,課堂中的德育情境目前大多是一種無“育德準備”的“客觀存在”,自生自滅的多,不經意的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這種狀態離“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相距甚遠。

2.課堂師德表現狀態

正是由于有“育德準備”的意識還薄弱,也使得目前課堂育德的“第二態”也并非很理想。

目前,課堂上師德表現較好的方面包括:比較重視自身為人師表的教育形象;能正確應對大部分德育事件;關愛學生等。而需要糾偏的行為分為兩類,一是觸碰師德底線的行為,如挖苦、嘲諷甚至辱罵學生等;另一類不被提倡的行為包括惡性補課、有償家教等。

當我們感觸于課堂師德尚不盡如人意、課堂教學尚未很好發揮其育德功能時,我們就要想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好教師育德者的作用?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對教師在課堂上的師德作用形態做系統的研究,這就是我們要介紹的課堂育德“第三態”。

3.課堂師德作用情態

我們可以構筑一個課堂三維觀察系統,見圖3。

當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的第三維觀察系中的問題,即道德智慧引領要素中的兩個觀察點,長期以來它們未被充分注意,事實上,它在當今過于多元的社會價值形態中已日益顯得重要,已日益成為提升育德力的重要一環,是形成學校文化力的一大要項。

以上是對課堂育德“三態”的一個研究,它實際上解決了研究上的方法問題,我們借助這“三態”研究,比較完整的分析、解構了一些典型課案例,獲得了許多新的認識。

4.教師課堂育德力培養的路徑

教師課堂育德力的培養是必然要提出的一個問題,這是提高育德力工作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盡管這是當前的一個新課題,也許并沒有很成熟的實踐經驗或行動方案,但我們還是可以提供出一些有效的方法路徑。

我們認為,教師育德力有3個基本構成,這就是:在道德關系上的敏銳性與判斷力;在核心價值觀上的把握力;在呵護學生道德成長上的引導力。

要充分發揮好教師在這三方面的育德能力,就要提出一種能力培養路徑,我們目前提出并且已經展開了部分實踐的有3個方面的工作,即3個“結合”。

第一,把教師育德力培養與教學三維目標的設計與落實結合起來。

這第一條路徑的理由非常充分。理由之一:教師育德作用離不開課堂,教師主要職場、育德主要活動場、育德力主要落腳點都是要在課堂教學上體現的。理由之二:教學三維目標與課堂育德是相融合的,這是因為:三維目標在要求上具有明確的德育性,其目標宗旨是立德樹人;其目標價值是學生為本;其目標對象是學生主體;其目標方法是以德為先的。而且三維目標在內容上體現的育德功能科學且完備,三維是個育德統一體,具有整體性功能,“三維”育德中的功能元素對應全面完備,其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完整地對應著教師育德中的兩個“魅力”、師生關系與核心價值觀。

我們只有把育德力融進教學設計中去,把育德力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才能真正體現好學校文化力的作用。我們還認為,三維目標與育德的結合不僅是必然的、必須的,而且是一件專業性很強、專業程度要求很高的職業行為,學校的文化力水平會很有效地在這里表現出來。在這方面,各地都有許多成功的課堂教學經驗與案例可資借鑒和利用。

第二,把教師課堂育德力的提高與“兩難”課案例的研用結合起來。

這里要提出的是:“兩難”從何而來?為什么“兩難”用好了會有促進育德力的功能?我們認為“兩難”都是在一線教師實踐中發生的,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深刻反映現實的困難與現實的需求,解決得好就必然會促進教師能力的增長;而且,“兩難”不是簡答題,也不是易答題,它集中體現在解讀難、認同難、破題難,這種“兩難”往往是事件結構復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糾纏在一起。正因為它的難,所以我們認為它本身就是培訓的好教材,是能力培養的好抓手。就如案例1中所展示的,涉及到了那么多的問題,如果我們有心到教學實踐中去采擷,必然會有許多來自一線的好教材。公務員之家

第三,把育德力培養與制度的革新和創設結合起來。

這里涉及許多難度較大的問題,我們認為其基本做法可以是:改變目前的評價制度,讓評價走入課堂育德過程。目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都集中在業務評價這一塊,其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等評價項目上都無法直接體現出育德要求和評價要點,即使其含有某種導向,實際卻無法在操作中顯現,這種評價方式是不可能真正引導教師去切實關注好育德問題的。因為在課堂育德上理念的自覺往往帶不來自覺的行動,而評價的改變卻總會引起改變了的行動。比如,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評價表中增加這樣兩項一級指標:師德操守與育德作用。在師德操守中可以設計師表儀態、師生互動、師生民主、面向全體學生等二級指標內容,并可視情況設計出所需要的三級指標;在育德作用的二級指標中可以放入德育資源的收集與利用、育德情境的創設及作用、德育隨機事件的正確介入與引導等,讓課堂教學評價表真正體現出課堂育德的要素,讓育德與育智的評價和諧統一起來,體現出課堂育人的科學性與完整性,這樣的評價改革才會真正具有制度創新意義上的價值,也必然會帶來教師課堂育德力的發展,帶來學校文化力及文化品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