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習慣與德育教育探究

時間:2022-12-12 04:08:56

導語:良好習慣與德育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良好習慣與德育教育探究

培養公民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是一項長期性的使命,要從孩子抓起。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將基本的道德規范轉化為人的道德行為,并養成相應的道德習慣。因此,養成道德習慣對思想道德建設的意義重大。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德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可操作且最有實效的德育教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核心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會使人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此,德育教育在對社會和個人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德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筆者對這句話有三方面的理解:(1)德育與好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2)德育不完全等同于好習慣;(3)好的習慣是德育的一部分。但筆者不主張把所有的“好習慣”均歸入德育的范疇,但德育與“好習慣”的確密不可分。下面筆者以道德習慣為例談談德育與好習慣的關系。為什么說德育與好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呢?“德”的概念是很寬泛的,它包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愛黨、愛國、愛民,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具有奉獻社會、助人為樂的精神,還包括孝順父母,尊重長輩,與人為善,寬厚待人,知恩圖報的心田,也包括“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觀念等,不管是宏大的還是微小的,都屬于意識領域,這是其一。其二,德育是思想教育與行為教育的統一體,思想教育的成果要靠行為表現體現出來,否則,德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其三,不僅英雄壯舉才是“德”的體現,更現實的德育成果就體現在平常的最普通的行為中,包括許許多多的好的習慣,比如,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語言習慣,良好的待人接物的習慣,良好的環保習慣等。有小才可以有大,良好的習慣越多,德育的成果越明顯、越豐厚。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最直接的德育教育,良好的習慣也體現著教育的效果,所以說,德育與好的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德育又不完全等同于好習慣,因為德育的領域是寬廣的,好的習慣所反映的意識領域僅僅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已,同時,德育思想應該有高低層次之分,人的境界也有高低之分,良好的習慣代表的一般是普通的(當然是可以肯定的)思想境界,尚不能代表具有愛主義、民族大義、英雄主義之類的高尚情操。好的習慣是德育的一部分,這個觀點已經在以上闡述中表明。要培養好習慣,首先要研究它的重要性,因為學生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會有培養這個習慣的強烈愿望。一般來說,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而良好的習慣必然在有意識的訓練中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形成,這是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根本區別。此外,任何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

在學校教育中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呢?最根本的也是最實際的做法就是從小事做起。比如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從要求學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做起,從要求學生不隨地吐痰丟紙屑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習慣可以從揀起地上的一個塑料袋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可以從“對不起”“謝謝”“老師好”“辛苦了”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按時完成作業,不恥下問做起。總之,要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循序漸進,逐步擴展,層層深入,慢慢提高,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受用終身。其次,教師要以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要以身作則來當好學生的表率。以制度來規范中小學生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習慣,主要目的就是以制度阻止和約束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和不良習慣的形成。約束不良的習慣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又如學生遵紀守法,自覺按規章制度要求來檢查自己的行為品質就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制度約束學生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很必要的,但這只是外在的手段。如前所述,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還得讓學生明白某種好習慣的重要性,對人的一生成長中的積極作用,他們只有在思想上認識到位,行動上才能積極起來、自覺起來。同時,教師要重視表率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中小學生而言,這句話更具有實際意義。對于心靈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來說,教師、家長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對他們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學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以身作則,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否則就會讓學生失去信任。另外,家長的表率作用也不可低估,所以,教師還得獲得家長的積極配合,使學校、家庭形成一個德育的整體,形成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陣地。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德育既不完全是相同,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把握好二者的關系,充分認識到良好習慣的形成對教育的促進作用。

本文作者:康新應工作單位:甘肅省武山縣慎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