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課程與社區治理研究
時間:2022-07-03 04:43:32
導語:學校德育課程與社區治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伴隨著學校德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德育課程整合、優化的迫切需要,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德育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在當前的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中,還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即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德育課程以及德育活動限制在學校范圍之內,而沒有充分重視學校德育與外部環境、社區資源的有機整合,從而造成了德育課程及德育活動的狹隘化。事實上,學校德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不僅涉及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學科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還涉及學校外部社區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學校德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不應當只是學校內、學科之間課程資源一體化建設,它還應當包括更為廣闊的社區生活及其德育資源的一體化建設。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德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必須注重學校德育與社區生活、社區治理活動的有機聯動,從而改變學校德育工作過于重視校內活動,而忽視了社區參與治理的弊端。通過構建一種以“學校-社區”為軸心的德育課程體系,可以更好地引導青少年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治理活動及道德行動,從而為培育更為健全的道德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社區治理:內涵及意義
為了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學校德育課程與社區治理的一體化建設對于青少年道德成長的重要意義,我們首先需要對“社區治理”這一概念加以分析和理解。“社區治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觀念已經愈來愈為大家所熟知。在西方國家,“社區治理”是超越于“社區管理”的一種新理念,它強調社區居民作為道德主體和公民主體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在履行自身的道德責任以及公民義務的過程中,促進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改善。而在社區治理的活動當中,社區居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品質也將在無形中得到發展、提升。而對于當代中國而言,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區”也正在代替“單位”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位,社區治理作為基層民主的一個重要方面也不斷得到發揚。[1]2000年以來,我們的社區建設也開始由原先的“社區管理”逐漸向“社區治理”轉型。這種新型的“社區治理”的基本內涵就在于,它強調把社區的管理權歸還給社區居民,鼓勵社區居民自主、自覺地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從而實現多元化的合作治理。[2]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社區居民的道德主體性及社會責任感將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有助于社區居民的道德品質以及社區的道德氛圍的提升。從“社區管理”向“社區治理”的轉變,并不只是文字表達方式的改變,它所體現的更是社區管理模式和觀念意識的深層次轉變,它對廣大民眾(包括社區中的成年人以及未成年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格以及公共精神的發展都可以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社區生活是人們每天都在其中經歷的生活,社區治理及其實踐不僅可以推動社區的發展,同時它本身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公民及道德教育的機制,它可以促進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及公民品質的養成和發展。正如約翰•杜威早已注意到的,道德教育工作必須避免學校與社區生活的割裂,因為“學校既與社會隔離,學校里的知識就不能應用于社會生活,因此也無益于品德。”[3]顯然,沒有了社區的治理活動和道德行動,人們的道德意識和公民意識的發展就失去了重要的社會生活基礎;社區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意識和文化習俗的聚集地,它事實上起著非常重要的“隱性德育”的作用,它在潛移默化中可以促進人們的道德品質發展。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他們對于社會生活的理解和體驗也首先是源自于對身邊的社區生活的理解、體驗,社區的文化、觀念及道德氛圍對青少年學生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因此,社區事實上是學校之外的“第二德育基地”,社區治理是學校課程之外的“第二課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重視學校德育與社區治理活動的有機聯系,通過社區生活來穩步地推進道德價值觀的傳遞。
二、走向社區治理: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必要途徑
如前所述,學校德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不能離開社區治理活動,社區治理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隱性課程機制,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促進青少年學生道德品格的發展。因此,走向社區治理,發揮社區治理的德育功能,是推動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提升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惟有通過社區治理與道德教育的有機融合,青少年學生的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才能實現有機統一,也才能使青少年學生養成健全的道德品格。因此,在當前的社會背景和道德教育背景下,學校德育與社區治理的融合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它是學校德育一體化建設的必要途徑。首先,社區治理是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補充。如果學校德育課程僅僅停留于學校、課堂層面上,而不與更為廣闊的社區生活相接觸、相融合,那么它就無法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提供必要的生活基礎。通過把青少年學生引入社區治理的活動當中,可以促使他們將學校和課堂中所學得道德價值觀運用于生活實踐,加深他們對于道德價值觀的理解,內化這些道德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社區治理是至關重要的隱性德育課程,它是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補充。社區治理為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成長提供了學校生活所無法提供的道德實踐平臺,它對于學校德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了這個必要的補充,學校德育與社會生活將是割裂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歐美國家的學校德育工作往往都非常重視學校與社區生活的聯系,他們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區治理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比如,美國學校從20世紀90年代就倡導通過社區的“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促使學校教育與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全面促進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發展。[4]由此可見,社區生活以及社區治理是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延伸,它對學校德育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學校德育如果缺乏與社區生活有機聯結,那么將在很大程度上妨礙青少年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最終也就導致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下降。其次,社區治理是有效聯結青少年學生的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必要途徑。社區治理是青少年學生的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紐帶,通過社區治理可以更好地促進個體生活融入社會生活。如果學校德育只是在班級或課堂內部展開,而沒有引導青少年學生走進社區生活,那么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分裂將難以避免。在一個缺乏社區治理活動的道德教育體系當中,作為個體的青少年學生與作為整體的社會生活是相隔離的,而這種隔離將使得青少年學生失去成長為成熟的社會人、道德人的機會,甚至使青少年學生成為孤獨的、冷漠的個體人。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德育工作有必要走出狹隘的課堂生活、走進社區生活,在社區生活的參與治理中引導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格成長。通過引導青少年學生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可以讓他們從公共的視角來看待個體生活與公共生活的關系,體驗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也惟有通過社區治理以及社區的道德生活,才能有效地避免個體與社會的疏離,才能使青少年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道德責任感以及社會使命感,最終真正成為一個積極的、負責任的道德人。最后,社區治理是推動青少年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統一的重要實踐平臺。學校德育課程的狹隘化及課堂化,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的分裂。事實上,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并不具有天然的統一性,道德認知也不具備完全地指導和控制道德行動的能力。缺乏社區生活、社區治理支撐的道德教育,往往僅僅是一種道德認知的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無法解決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的分裂問題,從而也就無法使青少年學生真正成長為“整全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德育有必要與社區治理及道德行動進行有機的整合,運用社區生活資源實現德育課程、德育工作的一體化,在社區活動中更好地實現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的統一,克服道德品格的分裂。因此,真實而有效的道德教育,必定是理性與生活、認知與行動相結合的教育,它需要廣泛的生活基礎。通過社區的治理活動,道德教育才能成為一種生活的、實踐的教育,而不是知識的、灌輸的教育。社區治理事實上為道德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活的、實踐的平臺,它可以引導青少年學生將課堂中的道德知識運用到社區的生活實踐當中,從而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的有機統一。
三、“學校-社區”道德行動計劃: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的策略
學校德育課程與社區治理的一體化建設,可以使學校德育與社區生活獲得緊密的聯結,推動德育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的有機統一,從而更好地提升學校德育的效果。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學校德育課程與社區治理活動的一體化,需要怎樣的策略來實現這種一體化?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落實學校德育課程與社區治理的一體化建設,我們可以推進一種“學校-社區”道德行動計劃,讓兒童在社區生活中發現道德問題、分析道德問題,進而解決道德問題,從而在道德行動中實現道德品質的成長。首先,“學校-社區”道德行動計劃立足于引導青少年學生去發現社區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這些道德問題往往是多方面、多維度的,而對于這些問題的發現和探索是青少年學生參與社區治理的開端,也是在社區治理活動中發展自身的德性品質的開端。學校和教師引導青少年學生去發現社區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意味著“青少年學生不能只是成為社區生活的被動接受者、社區道德事件的被影響者”[5],而是應該成為社區生活、社區道德問題的主動發現者、探索者和建構者。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不斷引導青少年學生去發現社區生活中的多維度、多方面的道德問題,這些問題包括:(1)社區的公共道德問題,比如社區居民在公共場合不講公共道德,缺乏基本的文明禮儀,破壞公共物品,不遵守公共道德秩序等;(2)社區的生態倫理問題,比如社區居民沒有生態保護意識,在社區的溪流中隨意傾倒污染物,或者惡意破壞社區的綠化以及樹木,對社區生態環境造成損害;(3)社區的公益慈善問題,比如社區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不僅沒有獲得社區的幫助和扶持,反而遭受了各種歧視性待遇等。基于此,學校和教師有必要引導青少年學生去發現身邊社區的道德問題,讓學生形成一雙發現道德問題的敏銳的眼睛。借此,可以不斷地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觀念意識,提升他們的道德理性思考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更深刻地去理解和體驗社區生活中的各種道德困境,推動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這無疑是青少年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方面。其次,“學校-社區”道德行動計劃還應當引導青少年學生去分析社區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為有效地治理及解決社區的道德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社區道德問題的形成往往都是有原因的,而對于這些原因的分析和探索,可以增強青少年學生的社會分析能力和道德理性思考能力,并且推動學生以更高的道德責任感及道德精神去解決社區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比如,對于社區生活中的溪流、湖泊或者綠地的破壞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反思,為何這些違背生態道德的現象屢禁不止?這些行為的產生是因為社區民眾的生態倫理意識的低下,還是因為社區管理的規章制度及道德規范不夠嚴明?另外,社區生活中的生態破壞問題,是不是也與社區里邊的污染企業、加工廠等有關?這些污染企業在多大程度上對社區生態環境造成了傷害?同時,有關社區的公益慈善問題,學校和教師還可以引導青少年學生去分析為什么社區中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弱勢群體等得不到有效的幫助,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等等。通過引導青少年學生去分析和反思這些社區道德問題,可以推動他們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體驗社區的公共道德、生態倫理、公益慈善等方面的問題,使他們通過社區實踐不斷地檢驗和反思德育課堂中所習得的道德價值觀,這也就更有效地聯結了學校德育與社區實踐,使學校德育超越了狹隘的課堂生活,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系統的支持。最后,“學校-社區”道德行動計劃不僅要引導青少年學生去發現、分析社區道德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要引導青少年學生去解決這些社區道德問題,通過積極的、主動的社區治理活動來改善社區道德狀況。當社區生活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道德不良現象時,比如社區公共物品被破壞、社區公共秩序一團亂、社區生態環境被污染等,教師、學生以及學生社團可以通過團結合作的方式,共同尋求對問題的解決。在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力量的薄弱性,因而可以通過發動家庭、社區機構等多元力量,讓學生與家長、社區居民一起參與社區的公共治理,從而彌補學生力量的不足。比如,可以成立家校合作協會、社區教育合作委員會等機構[6],使青少年學生在解決社區道德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借助家庭、社區的力量,在更大范圍內團結各方面的人員及機構,從而在社區道德治理中形成合力,促進社區道德問題的解決。這不僅可以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問題的解決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在社會合作中的團結精神,形成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社會公民意識。通過社區治理的參與,青少年學生可以堅定自身的道德信念,培養自身的穩固的道德意志和品質,鍛煉自身的道德行動能力,從而成長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公共精神的道德人。
參考文獻:
[1]賈西津.中國公民參與:案例與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80.
[2]麻寶斌.公共治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11.
[3]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77.
[4]SusanMeyers.ServiceLearninginAlternativeEducationSettings[J].ClearingHouse,1999,73(2):pp114-117.
[5]葉飛.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6.
[6]檀傳寶.公民教育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1.
作者:葉飛
- 上一篇:政務地理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研究
- 下一篇:學校德育課程設計論文